首页 优秀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3 09:16:47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 “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 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 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 。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 gate、三焦译成triple 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 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 。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 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

3 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 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 —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 54.

4 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西语言在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语法结构、句法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贯穿在语言学习中,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本文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方法,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3.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渗透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往往会把语言作为反映民族文化的镜子。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因此会存在语言的差别。例如:英语中的lucky dog指幸运儿,old dog指老手,汉语中“狗”常表示贬义,如“狼心狗肺”、“走狗”、“狗仗人势”等。这正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教师除完成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外,要增加英语的文化含量,同时把英语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跨越中英文化的差异及障碍,有效理解其语言现象。

近年来,我国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越来越重视,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急于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传授西方文化,只是抓住课本,把教材中的一些例文、例题进行语法的分析。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进行了反思。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现状

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语法、词汇的记忆、句型的分析上,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之下,教师也不得不把学生的考分放在第一位,从而无暇顾及西方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三、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

中西方文化差异往往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英语中的词义、句义、习语等,因此在初中英语中渗透这些文化差异的知识尤为重要。

1.通过地理文化差异渗透文化意识

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各异,因此文化就会有很大差异。如:对于中国人而言,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一般“西风”、“西北风”指的是冬季凛冽的寒风。而英国人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因此对west wind的联想总是暖暖的。因此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相关的地理文化。

2.通过习俗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

(1)中西不同的寒暄问候

西方人一般打招呼都用Hello,Hi,更亲切的可以用“How are you?”,西方的寒暄忌询问对方的私事。而在中国见面常问:“你要去哪?”“多大了?”“结婚了吗?”等,这类的问候常常会引起外国朋友的误解,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问候干涉个人自由。因此,教师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补充,将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2)答谢语的不同

“Thank you”在英语中的应用比汉语中的“谢谢”要宽泛很多,不仅用于社交场合,更是家常用语,如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父子之间,只要存在感激就可以用“Thank you”,甚至在拒绝别人提供的方便时也可以用“No,Thank you.”。例如:“A: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B:No,Thank you.”

(3)电话用语

在信息时代,电话是一个重要的日常交际手段。“May I speak to somebody?”“Is that somebody speaking?”是西方人的电话常用语,用“This is...”作为回答。而中国人则常常说“我找某某,你是谁”等。由此可见,学生如若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必将闹出笑话。

语言本身就源自于生活,教师要把这些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异融入英语教学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摄取文化养分。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有关电影,通过观看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从中熟悉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应答方式及内心感情。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质,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积极正确传播解释西方国家及其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语言中学习文化知识,在文化环境中理解语言知识,从而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会静.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黄志华.浅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法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3]顾菊华.试论文化渗透与专科英语教学.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8).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 教学水平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是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体,相互依存,任何一个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英语的背后是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教学水平。

一、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诱因。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举例说明,教师可以介绍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西方的文化产生探索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了解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在生活习惯和交流习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如果只知道交流,不了解对话之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得罪人而不自知。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而中国人受饮食文化的影响,见面喜欢谈论吃饭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各个地方的打招呼用语,就会让别人产生误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才能消除中西方交流之间的障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在我国,小学就已开设了英语课程,而初中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然而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英语教学普及面窄,地域存在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小学甚至是幼稚园孩子就已经开始英语学习。然而,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没有教学英语的条件,导致这些学生在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时成绩跟不上,从而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成果不明显。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英语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做题,教师在讲课文时,主要讲解单词、词组、难句、句型,讲解一些固定用法,没有新意,而且记忆量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背离了学习英语的初衷。

三、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方法

1.广泛阅读,拓展知识面。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阅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展,因此,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仅仅靠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是不行的,学生还要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通过阅读了解西方文化,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阅读方式很多,学生可以阅读英国文学作品及英语报刊,收听英语广播等,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收听广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阅读,了解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加深印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样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播放英语原声电影,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如《刮痧》、《喜宴》等,也可以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课本内容通过图像、声音表现出来,营造一种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对新文化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境对话,锻炼学生开口“说”英语。

口语是英语学习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学英语就是为了交流,光学不会说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当前,大部分学生跟外国人交流时都存在障碍,究其根本,是因为学校忽视了英语口语的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截取一些经典电影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创办英语角,鼓励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学习是一种主动行为,学生自己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主动地说、交流,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结语

初中是学习英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影响高中英语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英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第6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因为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存环境不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产生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在很多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也会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都直接影响不同语种之间的互通使用。比如:在汉语中通常习惯于把表示方位的词语按“东西南北”排序,而在英语中则通常习惯于“north,south,east、west”。在汉语中常用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表示方向,而在英语中通常用为“southeast,northeast,southwest,northwest”。

(二)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在1840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的交流非常少,这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这必然对语言习惯、语言用法产生影响。比如:中国人比较谦让而西方人比较直率,中国人见面时习惯于问“你吃了吗?”,西方人见了面习惯于说“见到你很高兴(Nice to meet you!)”,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通常都是优先考虑对方的兴趣爱好,而西方国家通常为“I don't care.(我无所谓)”,这似乎显得有点不尊重对方,但在西方却是家常便饭。

(三)生活方式的差异性

中国人自古勤劳、朴实、勇敢,牛是中国古代人用来生产劳作的工具,牛向来以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汉语中通常用“黄牛”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表扬人的勤奋,而外国人主要靠马耕作,所以西方人通常用马的精神来表示一个人的吃苦耐劳与勤劳,“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强壮)”、“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劳作)”,另外西方人航海业比较发达,所以与水、鱼、船相关的词语也较多,如“to miss the boat (失去机会)”,“an odd fish(怪人)”等。

(四)的差异性

中国人信仰佛教,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这两种信仰对汉语与英语的语言及各自的本土文化影响是很大大的,处处能看这些信仰的身影。比如:中国人喜欢双数,认为双数为吉利数字,通常说“好事成双”、“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而西方人认为单数为吉利数字,通常说“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千恩万谢)”。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有“玉皇大帝”、“阎王”、“龙王”,有“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等说法,而在英语中则不存在这些说法,只有从拉丁语、法语等其他语种借来的宗教词语,如“monk(僧侣)”,“angel(天使)”,“dean(教长)”等。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有很大区别,因此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中国人姓名中的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在写信时地名通常由大到,西方人则是由小到大;中国人习惯于按时间顺序以及事情发展的顺序,由论据到论点,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先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论据材料证明论点,所以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注意这些与汉语中的差别。

二、基于中外文化差异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一)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要想准确把握这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在国家、所在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影响本民族语言的形成、演变及使用习惯,英语也不例外。所以在学习英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的民族风情,了解这些民族风情与我国的民族风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这样才能做到在学习、使用英语时更加灵活,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词汇、句子、段落及整篇文章的要表达的思想。

(二)掌握汉英词汇之间的差异性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在很多情况下其意义和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词汇的内涵,才能有利于理解掌握。如:在表述颜色上,西方文化就比较理性、科学,其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比较直接。如:“red(红色)”主要是血的颜色,而“blood”则是人身体的生命体液,一旦血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生命也就随之凋谢,所以在英语中“red”通常含有“恐怖、暴力”之意,而中汉语中“红色”则有“热情奔放”之意。

(三)在语法学习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有时差异还比较大,比较明显的差异主要有:英语中常常有时态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英语中有单数与复数之分,而汉语中则没有;英语中有动词结构变化之分,而汉语中则没有,英语和汉语中的副词都可以修饰形容词,而英语中的副词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而汉语中的副词只能放在形容词与动词之前;英语中的从句一般放在所修饰的主词之后,而在汉语中修饰语句则放在修饰之前;英语结构以主语、谓语、宾语为主,变有例外,而汉语主要是主语、谓语、宾语,等等。

(四)在口语学习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口语是日常的交际语言,其语言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但中文与英文的口语使用时有很大的差别,学习口语时应该把语言放在其实际的背景下去掌握。中国人见面时常说:“你好!”而西方人则说“Hi!”,“Hello!”,“Good afternoon”;中国人喜欢问“你今年高寿”等问题,而西方人对这些问题则讳莫如深,他们常常说“Nice weather , isn’t it”, “How are you (getting on)”。中西方口语表达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追根究底是因为其各自不同的文化习惯决定的。

(五)掌握更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第7篇

1商务英语翻译概述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地区之间经济交往在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的互相接触与交融。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排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顺利性。而英语作为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具有表达形式与翻译形式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的不仅是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到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重中外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同区域、行业、特征和性质的文化交织影响、能动渗透的有机能动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强的波及力和辐射力,会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影响效应,商务英语翻译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2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2.1直译和意译对翻译的影响

直译与意译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差异。综观翻译历史,翻译理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绝对的声音。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大凡翻译形式无怪乎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对直译和意译问题,一些翻译者运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即直译基础上的意译法。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的对等,如“small deposit, big return.”可译成“小额存款,巨额收益”;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即直译),(苏伟《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如,it's smaller, it's lighter.”可译成“机器更新,小巧轻便”。(夏普复印机广告)。只有在直译的意义不明确,不能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的时候,才可以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而采取意译的方法。如,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应译为“入乡随俗”。但无论哪种方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时刻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并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消失,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例如:sprite饮料,这个单词在英文中为“精灵”“妖精”之意。在莎翁的一些戏剧中,“精灵”是十分可爱的。西方国家过万圣节,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就化装成各种“精灵”“妖精”,挨家挨户“乞讨”糖果,但在中国人心中却是邪恶的,若直译必然不妥,所以转译为“雪碧”。“雪”清新凉爽,“碧”玲珑剔透,该译名给人玉洁冰清的感受,作为饮料名,可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2.2 软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我们称之为硬文化,精神文化即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人们常说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指软文化的差异(苏伟《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006)。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强调整体。比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人是把家族的姓氏排在前面,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强调氏族整体。西方则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家族的姓氏排在后面,强调的是自己。再比如:在时间和地点的排列顺序上,中国人习惯用年、月、日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地址的排列顺序是国、省、(市)县、乡,再到村。强调的是整体。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排列顺序恰好相反,西方人时间的排列常常是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的排列也常常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强调个体。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义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指向是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他们强调自我,信奉个人本位。这种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幼一家人聚餐,各自买单。再比如,父母进孩子的房间首先敲门问道:“may i come in?”得到孩子的允许后才能进去。孩子到了18岁就远离父母独自闯天下。他们强调的是自由发展,自我奋斗。而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大海里的一滴水,这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中国有句谚语是“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弯”。强调的是:团结就是力量。翻译为英语应该是“if we are united as one, we will succeed.”这句话就不要直译,因为西方人对筷子没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对人与自然的不同看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人们常常把大自然人格化,强调“民以食为天”,把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的哲学儒、道、佛学都是讲人生哲学,儒学强调“作为”,道学强调的是“生存”,佛学强调的是“悟觉”,这种哲学思想逐步在人们头脑中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影响更深(任京生《理解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古代,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在这种思想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便求当圣人;报国无门便求做隐士,吟诗饮酒自得其乐。三国曹操曾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如果翻译为“i can't forget my sorrow/but how can i relieve my pain?/nothing but the wine.”英文的意境和意思出来了,中文的意境和意思没出来。所以外国人似乎明白,但他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知道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所以“wine”这个词最好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代替,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联想到好酒。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人在与自然的争斗中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从而把历史推向前进。西方人重理性、重科学,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霸天下。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趋势,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西方人更热衷于做律师和医生。

转贴于

3商务英语翻译适应文化环境

3.1重视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国外企业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企业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必然结果,学习国外先进企业文化逐渐成为提高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对如何借鉴、学习、吸收和内化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可移植性等关键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学术上加以明确描述和科学阐明。

3.2 把握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与本质差异性

实际上,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环节就是文化的适应性。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按照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入语中再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当然,文化适应性的观点决不是否认不同商务英语翻译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但是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绝对不能照搬原样的交互于商务英语翻译中间来,商务英语翻译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东西方管理文化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彼此各有优势,很难找到一条全部适合的途径。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由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所致。因此,在我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并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更好的造就企业商务英语翻译在企业商务革新中找到突破与取得成功。本文认为,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有效体现国内外企业商务活动交往之间的文化适应性。

3.3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不足

局限和满足于直白性的理解与翻译,而忽视与本土文化融合进行商务英语翻译,以及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吸收、修正和创造性地应用。忽视文化盘点,即不注重企业文化差异性以及可吸收性,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未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其来龙去脉,缺乏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深层次的文化学透视,缺乏对我国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准确认识,未经系统科学地分析就照搬国外先进企业的文化模式,企图在较短的时期内来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而结果表明,单纯考虑国外企业文化,不会产生与国内企业商务交往活动的英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操作方式,也不会促进国内企业商务活动的持续、深入和有效地开展,相反会给企业在商务交往中带来巨大阻碍,造成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持续下降。

4全面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的内部环境

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翻译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翻译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文化在企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必须体现出社会文化的走向。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进行再创造,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沉淀积累出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石。

长时间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缺乏中国自有特色,而主要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中。而实践结果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促使企业在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定脚步,走向更高舞台。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第8篇

关键字:英语翻译能力; 提升; 障碍; 策略

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除了文化因素外,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将进一步的展开叙述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及其相应的策略。

一、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

1.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容易造成英语翻译误会

英语翻译就是汉语和英语相互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跨文化现象。具体来说,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而这些层面的差异性往往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容易造成英语翻译的误会。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信封的写法,在中国,习惯的书写顺序是国名,省、市、县、街道,最后才是收信人姓名。而在西方国家信封的书写顺序恰好相反。因此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需要更加注意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

英语翻译就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翻译者要正确地领悟原文的意思,其次要通过译文将原文确切的表达出来,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因此翻译者需要牢固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翻译者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很多翻译者的词汇量太少,经常背了忘,而又不重视巩固复习,或者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此外,语法掌握也不扎实,对一些基本的句型模棱两可,不能正确理解更不会运用。

二、提升英语翻译能力的具体策略

1.通过词汇、语法和阅读,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在英语的学习中,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不仅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等的学习获取英语文化知识。

首先,通过词汇的学习了解中西文化知识。词汇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词汇的过程中,仅仅注重词汇正确的拼写和准确的发音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恰当的运用词汇和组织词汇。因此,在背诵英语词汇意思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了解习语、谚语和成语这一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感情色彩以及指代的范畴,另外针对一些高频词汇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的话,才真正的领悟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能够正确地运用词汇。

其次,利用语法知识体会中西文化知识。语法也和英语文化知识息息相关,如果掌握好语法知识可以起到更好的英语学习效果。比如属于英语语法重要内容之一的情态动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情态动词的不同使用方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语法的学习中应该认真钻研每一个句子,甚至分析句子背后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克服语言交流中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再次,通过阅读中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知识。在英语的学习中,语言呈现的载体就是书本材料,材料的内容也往往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涉及文学作品、新闻纪实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更详细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在阅读英文文章时不能简单地分析语言的运用技巧,更要挖掘文章中的文化领域,思考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品味英语文化知识的社会风俗,领悟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3.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全面了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不仅涉及中西文化差异,还需要全面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知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形合和意合上。英语语言注重形合,也就是说,英语句子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连接词来完成。汉语则倾向于意合,汉语句子一般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比如,对句子“他迟到了,母亲生病了”(He didn’t come today, because his mother was ill.)很明显,汉语中表达的含义没有使用任何链接词,而在英语翻译中,需要使用because,通过连词来连接整个句子。因此,做翻译需要翻译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基础知识以及不同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