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9 18:27:35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第1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中医医院;工作方法

我院自成立临床药学部以来,临床药学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中医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应结合中医的特点,现就临床药学的工作思路及方法作几点探讨。

1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

1.1临床药学的政策环境2002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颁布,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要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2007年12月卫生部发文《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42家医院作为试点单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药师准入标准、配备标准、管理制度、工作模式、岗位职责及临床药师工作的评价体系。

1.2实际工作中的难点虽然国家为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由于国内临床药学与药学实践的发展不均衡,药师在融入临床、参与用药决策这一核心工作中,举步维艰,进展缓慢[1]。笔者开展工作之初,也碰到不少困难,首先是自身知识背景不足,知识结构中以化学为主,缺乏必要的医学与治疗学方面的知识,从而缺乏与临床医师的共同语言,难以与医师与患者沟通;其次,临床医生对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也存在一定的误解,医生往往认为药师是来监督用药的,从心理上抵触,从思想上轻视。再者,医院在初始阶段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资料匮乏,信息来源不足,都是工作进展困难的原因。

2临床药学工作思路及方法

2.1分层次工作重在临床临床药学工作是一个内涵丰富、边缘学科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对于不同级别的医院,也有不同的要求。临床药学工作系统由基础、中级、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基础工作包括处方点评;按照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理论,审核处方的合理性;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编写药学通讯;提供药物咨询等。中级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求临床药师要走进临床,与医护结合,参与临床用药实践,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最高层次的临床药学内容是根据前两个层次的信息反馈和临床实践要求进行工作,并为前两个层次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2]。

根据笔者的经验,中医医院临床药学的开展尤其先要把基础工作做实,药师从最基本的工作中可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为后续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药师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临床中,深入病房,参与查房、会诊、病历讨论等,并结合临床实际参与患者用药。与医师、护士密切合作,共同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尽力保护患者免受或减轻、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害。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从事与临床药物治疗相关的工作中,这样才能不断积累临床用药实践经验。

2.2书写药历扩展知识面笔者在从事临床药学工作中,坚持书写药历,深感药历的书写在临床药师工作学习之初的重要。药历是药师通过查房、询问、阅读医师书写的病历获得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系统的关于药物治疗过程的记录,记载药师对药物治疗过程的干预、评估以及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教育过程。由于其涵盖内容较广,几乎囊括了药师工作的所有内容,体现了药师的知识价值。书写药历是药师短期内掌握本专业临床知识及药学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可以有效地扩展临床药师的知识面。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第2篇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 通过分析情景式教学在重症医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具体探讨情景式双语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学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示基于情景式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临床实习中开展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 http://

关键词 ] 双语教学;情景式教学;临床实习;重症医学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134-02

[基金项目] 昆明医科大学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基金资助(2012JY22)。

[作者简介] 任婵(1975-),女,云南昆明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重症医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重症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临床学科,通过临床实习,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既能巩固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又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情景式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创设出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重症医学临床实习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确保病人的安全。

双语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将其与情景式教学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专业外语, 弥补了单纯双语教学的枯燥与理解困难等缺点。

1 情景式教学在临床实习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将真实病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临床实习需要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3-4],而随着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动手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5],尤其对于危重患者,不可能配合教学工作,如何将真实病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成为实习面临的首要问题。情景式教学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模拟情境下使临床操作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双语教学得以有计划的开展实施。

1.2 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情景式教学生动直观的模拟,突出知识要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能力,符合心理学“兴趣主导、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2]。同时融入双语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2 课前准备

2.1 教师的准备

对重症医学而言,患者大多因病情危重由其它科室转入,最初就诊的原因各异,病情复杂,需要选取典型病例精心备课,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根据教学需求设置教学情景,突出重点,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2.2 学生的准备

根据选定病例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提前准备。当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况,有利于学生进入病案情况之后积极的思考问题,启发思维[6], 通过搜集资料自我学习,初步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知识,利于相应医学英语的把握[7],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

3.1 从词汇开始

实习初期,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学生适应重症医学的临床环境,逐步掌握专业知识,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采取简单渗透的方式,用英文讲解部分医学定义和 http://

关键词 ,特别是临床常用的英文缩写,比如ARDS,MODS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专业英语,为下一步的表达奠定基础。

3.2 融入英语表达

目前的临床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应用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典型病例的诊治。从接诊开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辅助资料作出初步诊断,制定诊疗计划。临床实习时,学生基本掌握了采集病例资料的方法,加上前期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在实习中期可逐步融入一些常用的英语表达方式。比如询问病史,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和既往史(Past history)等,大多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可以逐渐掌握。

3.3 全英文教学

在学生逐渐掌握词汇、固定用法乃至句型后,可采用全英文教学。该院从2010年开始聘请外教采用情景式双语教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营造出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促进了英语的听、说能力,并可以比较不同的学术观点,真正融入双语学习中。

3.4 课后评价

通过课后总结和学生反馈进行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以临床病例为基础

虽然是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但不能脱离临床,需要以真实病例为基础,才能真正适应临床,将课堂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达到实习目的。

4.2 明确教学目的

双语教学首先是传递专业知识,继而以双语交流为手段,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高[8]。要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英语教学的比例,分阶段逐步强化英语教学,最终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4.3 解决师资问题

重症医学所涉及的病种多、学科广,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当水准的英语能力。师资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的解决途径主要有3种:聘请外籍专家;吸引归国留学人员;对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前两种途径受费用及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难以满足系统教学的要求,因此重点培养骨干教师是目前解决双语教学师资问题的主要途径[9]。

重症医学在国外起步早、发展快,在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等方面均具有更多的经验。通过开展和优化重症医学双语教学,将有效地促使医学生利用英语语言拓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推动我国重症医学的国际化发展。

[ http://

参考文献]

[1] 杨婧,冯涛,代巧妹,等.情景式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联合应用于病理学实验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医学,2011,32(3):370-372.

[2] 胡水清,张玫,樊洁,等.多媒体-双语教学在临床内科学中的应用和探索[J].重庆医学,2011,40(3):306-307.

[3] 黄春玉,冯力民,王歆莉,等.提高医学生妇产科临床实习质量方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91-193.

[4] 张英谦,吴石白,刘静,等.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检体诊断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5-96.

[5] 杨建中,彭鹏,李文超,等.模拟情景式教学程序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7):1072-1073.

[6] 薛芳.情景教学在ICU监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0):146-148.

[7] 孙婕.浅析医学英语的语言特点[J].重庆医学,2011,40(8):827-828.

[8] 张吉强,郭强,张东梅,等.W3H1:让医学生双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J].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35-137.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第3篇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第4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模式;辨证施护;技能培训

随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渐走向科学、规范,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造福于广大患者,笔者从临床中医护理实际情况出发,和同仁们探讨目前辨证护理的实用模式和工作体系。

1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

1.1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等先进理论,并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一体化的先进护理思想[1]。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

1.2灵活、简便的方法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临床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法以其更符合人性化的优势赢得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赞叹。中医护理技术以其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的优势,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1.3浓郁的文化背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临床达数千年[2],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价值早已被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其独特的传承背景,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深入民心,所以传统的中医护理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上都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1.4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中医护理在当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作为我国护理界的骄傲——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2临床中医护理现状

2.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学科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功能制、责任制、到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便捷、有效的传统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并未得到迅速发展。罗坤华[3]调查显示中医院有60.2%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辨证施护,目前临床开展辨证施护率普遍偏低。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2.2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缺乏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如推拿、按摩、中药雾化、中药足疗等在各种保健场所广为人们喜爱,但在临床的运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有体制和经济因素的牵制,但护理人员的理念和中医操作技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虽然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各级中医医院输送了一定的中医护理人才,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医医院大部分护士大多从西医院校毕业,一般基层中医院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只占3%~10%[4]。还有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由于临床很少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而使操作技能生疏,不能正确运用。

3创建实用型护理模式

3.1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有效促进辨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临床中医技术参与率和辨证施护质量,一直是困扰各级中医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有专家对中医护理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对在新形势下怎样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尚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模式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我院根据新形势下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我国临床实际现状,以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现行医疗法规要求为原则,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研究探索符合护理工作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具有实用性的中医护理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3.2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我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虽然前期举办了多期中医培训班,临床护理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医培训结业证书,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较全面开展辨证施护的人员只占调查人数的10%,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病人的开展率不足30%。为此我院结合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从失眠、便秘等常见症状的简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入手,进行短期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拔罐、药浴、耳穴埋籽等的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后鼓励各科室在临床开展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后,护理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方法,把简便易懂、疗效可靠的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给患者,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达到70%以上。广泛的临床实践使护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学习,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开展率和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不失为当前经济、有效的在职人员中医护理培训方法之一。

3.3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的实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论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服务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针对如何使辨证施护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陈颖提出将国际通用的护理诊断与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护理程序“中医化”,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5],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难以开展。我院研究的实用中医护理模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辨证证型结果,再去搜集与护理相关资料,运用中医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后,制订以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为主导的护理措施,用护理路径的形式及时有效地落实于病人,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护理程序,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使新模式成为真正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3.4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重点是辨证施护的管理思路纵观国内中医护理现状,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上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中医医院现行护理管理标准基本是借鉴、引用西医院的管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临床护理中常常出现医护之间思路不一致,步调不和谐,配合不默契的现象,不同程度制约了中医特色的发挥。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管理目标以实用、对专业有促进为基础,重点加大辨证施护覆盖率,通过路径这种质量效益型管理方式,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管理模式。新模式的管理思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医内涵建设与发展,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的方法,开展中医的循证护理,制定出既符合中医护理学自身规律,又可让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且认同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常见证型建立统一规范的客观量化指标,形成临床护理效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质控管理,护理部每月通过护士长手册对各护理单元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将中医护理技术参与率纳入护理部质量检查考核内容,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协调,定期总结效果,向医院强化中医特色领导小组反馈信息。同时每3个月组织护理人员召开1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交流会,介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体会,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护理质量。

4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现状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中医护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今人类医疗保健“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前景。当务之急是认清新模式的先进性,在人文主义前提下,立足于发扬传统中医护理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认为行之有效并广为人们接受的护理技术,创建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医护理模式。“变而不失其正,遣形而存神”。相信通过中医护理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独立学科的中医护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对中医护理发展前景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9.

[2]张华,魏红.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5.

[3]罗坤华.医院开展辨证施护现状调查分析与管理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6,12(8):68.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第5篇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第6篇

[关键词] 中医;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a)-0143-03

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在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传承中医药知识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更为凸显。

1 当前中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伴随着扩招,中医教育所延用的统一化、同一规格层次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与挑战,使得扩招以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滑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1]。当前,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正面临着诸多困难。

1.1 经典教学薄弱,中医特色缺失

纵观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普遍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医经典教学薄弱,中医特色不明显。从课程设置来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最著名的四大经典课程均为必修课,但其他的中医著作如《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很少涉及;从课时数上来看,4门经典课程各开设一个学期,目前课时仅为54~72学时;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来看,经典课教学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己背诵、阅读、理解引导不够,结合实践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全面、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不牢固,中医特色明显缺失。

1.2 西化较严重

中西医学由于其科学范式的差异,在没有完成其范式融合和“基因”重组前,二者的本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近代来的中医教育从办学宗旨到课程设置都明显烙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印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沿袭并强化了这一倾向[2],这就导致中医院校在开设中医专业的实践当中,明显受到西医的影响。历经中学阶段现代科学学习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医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中医思维难以建立,加之医疗市场利益驱动,导致强势文化的西医逐渐盖住了中医,学生更注重西医课程的学习,呈现了严重的西医化。

1.3 临床实践水平不高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尤其是中医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把跟随师傅门诊、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作为中医教育的关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已成为中医培养的共识。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医专业学生成倍增长,师资、实验实训中心、见习实习基地等各类教育资源却没有同步增加,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学生跟师学习、积累临床经验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课程选择与组织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对知识的实践性重视不够,加之管理未理顺等因素,导致培养的学生临床实践水平不高、不会看病,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1.4 科技创新能力不高

中医学科本身的特色,如中医注重经验积累,其望闻问切、中医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都不是机器、西医药所能替代的,这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也是导致中医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致命弱点。而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吸纳了现代人文科技、西医课程体系,注重中医人的现代思维与科技技术的培养,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欠准确,教育模式过于传统,教学理念与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中医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难以与时俱进。

2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考

扩招后,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但多数中医院校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其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众化时期主要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而不是精英型的人才[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面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思想都要尽快转型,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化教育。结合实际,笔者做如下探讨:

2.1 分类人才培养,明确培养目标[4]

中医药院校大部分都是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及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使学生既有将理论转化为临床技能的能力,又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技能,也要有一定的管理、专业研究与创新等方面知识及能力;还要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医学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现代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发展中医的能力[5-6]。

2.2 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

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渊源。回顾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中医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是绝大部分名医成才之本。所以应强化经典著作的诵读,相应增加课时。同时在经典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强调中医经典著作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加经典的临床实践课,要求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经典指导临床,继而通过临床实践去体悟中医经典著作的精髓。同时加强教师临证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上临床,建立教师临床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2.3 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夯实传统文化功底

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这虽是一句俗语,但却反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医学是建立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哲学的宇宙论、辩证思维一脉相承。只有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可能建立起很好的中医思维。另外中医典籍多为生涩的古文,只有具有良好的古文功底,才能读懂领会中医典籍的含义,继而运用于临床。因此古代无缘跨上仕途的穷秀才们为了谋生转而学医,很快就能够入门,成为不错的医生。今天现代中医的培育也必须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积淀。

2.4 优化中西课程设置,强化中医诊疗思维

对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能知识也是必须的。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中医学专业必须以中医课程为主,应遵循“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原则,突出中医特色,“先中后西”以利于建立中西医诊疗思维为原则;“中西结合”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新生历经中学现代知识体系训练,易于接受西医观念,形成一种西式认知思维范式,建立了先入为主的西式思维,便难以认同和理解中医药独有的学术思想与思维方式,因而很难学习、领悟中医学的知识精髓,更不可能运用中医药的学术语言进行知识创新和临床实践。因此在中西医课程设置上坚持“先中后西”的原则,恰当处理好中西医课程比例,以强化中医思维的建立。

2.5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疗效是判断中医科学性的关键,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7]。只要有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够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中医,中医才可以持续传承。可以说,临床实践是中医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一是要增加临床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学时,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二是改革临床教学模式,后期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要与临床医院形成良性互动;三加强对临床课程教师的培训考核,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四是加强对中医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建立新的见习、实习基地,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缓解当前见习、实习基地紧张的状况。

2.6 注重现代技术运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医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的关键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及时注入现代科学技术新思维、新认识、新技术。通过学习运用新知识,舍弃中医理论中过于直观、猜测的东西,增加科学的、实证性的新内涵。为了培养适应现代要求的中医人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设置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②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论的教育,增加科学思维方式、科技与学术发展史、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提高科研与创新意识;③增设现代技术选修课,优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研究,增大经费投入,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扶持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2.7 深化中医教材改革,丰富教学手段

加强教材建设,深入研究,改变中医“中医理论难懂,中医书难读”的困境,开展直观教学研究,根据中医学学科规律,适时合理地配用直观教学模具及辅助手段,展现出传统教材、传统课堂上难以实现的阳性体征、特征和语言上难以表述清楚的抽象理论和感觉,运用直观教学强化了中医辨证思维,打破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中医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事业接班人,需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分类人才培养;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夯实传统文化功底;优化中西课程设置,强化中医诊疗思维;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深化中医教材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办法[8],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中医人才的培养是满足卫生市场需求和大众化教育社会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进步与发展的真正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 贾谦.中医式微与教育失误[J].医药世界,2006,(7):4-5.

[2] 卢传坚,朱旭红.浅谈中医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探索,2010,(3):10-12.

[3] 叶祝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和展望-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访谈[J].探索与争鸣,2009,(2):4-6.

[4] 黄政德,熊辉,李江山,等.多层次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4-16.

[5] 张兄武,徐宗宁,付保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1,(2):50-51.

[6] 刘志鹏,杨祥,陈小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4-36.

[7] 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60-61.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第7篇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9-03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走向规范,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制约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的问题,比如中西医结合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本身也存在阶段性和一定的不成熟性,有初级的结合,也有高级的结合,中、西医医术之间的相互弥补,理论上的相互结合等,这就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不明确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的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教育,其缺点在于部分临床课程重复教学,中西医结合特别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新进展、新成果未反映于教学,缺乏中西医结合的特点、特色与优势,因此,能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现状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1]。基于能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探讨,并在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开始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全班共有学生80人(目前均已经进入临床实习半年),有效参加人数68人,男25人,女43人,平均年龄(23+2.1)岁,该班学生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环境都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临床教师均选择一线带教教师60人,年龄,职称,所在科室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

二、研究方法

从2009级中西医班级大学一年级开始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待进入大学五年级实习阶段(半年后),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向该班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下发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问卷分为培养方案调查表(学生填)和学生临床能力调查表(教师填),突出调查学生使用新版培养方案后临床能力的提高情况,同时,问卷还搜集了学生、老师对新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建议,对今后计划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

三、结果

本次问卷资料可概括出四大方面的内容。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限选课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课程叠加,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经过整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新开设限选课,以凸显中医人文学科背景,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促进基础于临床之间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增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中医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学习,提高中医技能与理论水平;一方面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一方面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与临床课程的衔接更加紧密。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进程中设计夜间见习,暑期实习,跟师门诊等实践环节;增设毕业前中西医临床技能考核。提倡案例式教学,编纂出可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范本和部分音像制品与多媒体课件,提倡临床课程床边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与反复临床,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3]。

4.与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接轨。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知识板块、知识点保持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相链接。为了保证中医学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确保能够成为临床合格的中医高级人才,整合过的课程保留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的内容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卫生需要,适应市场对中医人才的要求。

四、讨论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自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起步以来,至今已有15年历程。通过1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所取得的成就已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纳入正式高等本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的教学方案必须要有优化的教学方法,要求结合临床,采用PBL等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开展精品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采取各自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方法合理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4]。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太满意,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方案改进中将增添科研创新课程群,并将科研创新的理念贯穿到各个科研实验室,综合整体资源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的教学方案是否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为该套课程体系,我们在每学期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临床技能考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案的效果。最后,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修改、更新教学方案,最终建立优化的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5]。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问题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主张,但是,既要吸取中医学专业办学的经验,强化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更要加强西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要使中、西医临床相互结合,实行一体化;要重视强化学生中西医结合的创新能力、诊疗思维、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该文旨在探索出一条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中西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6]。

参考文献:

[1]戴慎,章茂森.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74-75.

[2]吴薇,卢传坚.深化临床教学改革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50-1752.

[3]明海霞,刘喜平,金戈,等.中西医结合模式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6):69-71.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64-865.

[5]谭勇,车念聪,吕爱平,等.中医专业本科主干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64-65.

[6]王炜,张艳萍,朱虹.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60-61.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第8篇

【关键词】 中医 文献 岭南医学 特点 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 发展 、临床证候和防治 方法 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 研究 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 理论 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 [1]在近代 教育 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 影响 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 中国 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 内容 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淫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 治疗 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 英文 名。

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 文献 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 理学 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 科学 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 研究 ,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 内容 ,引进 自然 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 教育 ,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 方法 ,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 历史 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 发展 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 参考 文献】

1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 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 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4 管季耀.伤科学讲义·自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