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6-107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_葛亮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_鲁迅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

主管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674-5310
国内刊号:46-1076/C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海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4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2552
总被引量:4071
H指数:17
引用半衰期:10.0411
立即指数:0.0031
期刊他引率:0.9822
平均引文率:10.8567
  • 行动者的鲁迅与自由之“人生、政治与文学”

    作者:胡梅仙 刊期:2016年第09期

    革命与文学是鲁迅的两个基本视点。鲁迅曾说过,革命是革新的意思。当然,革命于鲁迅的意思比较复杂,也不排斥政治革命。革命文学与鲁迅的关系不是那种依附的关系,或者说鲁迅不是在革命文学的理论圈子里来看革命文学,而是在局外来看革命文学。这就把革命文学特别是一些苏联作家的作品当作文学中的一翼,而不是全部或者惟一的真理。鲁迅从不属于某一...

  • 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流行语境研究述评——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历史反思之一

    作者:孙海军 刊期:2016年第09期

    近年,日本流行语境对鲁迅思想建构之影响,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中日学者的诸多研究不仅廓清了鲁迅早期思想生成的日本语境,而且洞察到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独特维度。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研究视角的狭隘化甚至单一化等问题。对鲁迅思想与日本语境之研究,不仅要注意考察其发生影响的某些"基点",更应对鲁迅个体生命体验所构成的"场域"作整...

  • 场域转换与《朝花夕拾》的情感裂隙

    作者:李彦姝 刊期:2016年第09期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至1927年间,发轫于北京、续写于厦门、修订于广州,诞生于鲁迅辗转漂泊的人生旅途中。其间鲁迅经历了被北洋政府通缉、与许广平相知相恋、南下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历史事件或个人遭遇。地域环境的转换、个人经历的更迭、社会时局的变迁等,使散文中暗藏着相当程度的情感裂隙:在北京的创作反映出对于社会境况的不满...

  • 新世纪以来作家协会相关争议现象述评

    作者:罗长青 刊期:2016年第09期

    当前各级作协仍然发挥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但远非作协章程描述的那样理想。第一,不断有作家以"退会"的形式向作协提出抗议,而部分作家"入会"总是引发负面社会舆论;第二,少数作协干部的创作态度和创作能力受到质疑,个别作协干部在知识产权纠纷中败诉;第三,作协组织评审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在媒体报道中的声誉不佳。在舆论不...

  • 文明的自觉、联合与抵抗——“文明的冲突”境况中的张承志

    作者:石岸书 刊期:2016年第09期

    冷战终结之后,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作为解释新的全球化图景的理论范式,其所包含的世界史叙事,对伊斯兰文明的历史偏见和对种族问题的保守态度,即便在中国亦激起重重回响。"文明冲突论"某种意义上预言和表述了当代世界的新的危机,张承志身处其中,以文学的方式,对此进行持续回应。他从对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双重自觉出发,坚持"文明内部...

  • 时空扭曲下的“”镜像——以毕飞宇小说《玉米》《平原》为中心

    作者:赵斌 刊期:2016年第09期

    ""时期为毕飞宇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反思极权的时间视角,王家庄等地点又提供一个绝佳的空间视角,将人物锁定在这样一个最佳的"时空"之下,能最大程度放大""那段被扭曲的历史,也能放大""的种种乱象。具体来说,在《玉米》《平原》等""小说中,一个方面,毕飞宇有挥之不去的时间情结,他对时间、历史特别敏感,对挖掘""那段被扭曲的历史更是不...

  • 往何处去——方方作品中女性的困境及其出路

    作者:石俏杨; 付祥喜 刊期:2016年第09期

    方方的作品不同于当代女性书写流行的纯粹私人化写作,不拘泥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把现代女性遭遇的困境,放在人的价值中进行思考,在压迫与反叛、理想与现实的思辨中前行,由此开辟了当代女性书写的独特路径。

  • 在揭真相与泯仇恨之间——谈张悦然《茧》

    作者:唐诗人 刊期:2016年第09期

    张悦然的《茧》,是书写""历史阴影继续作用于后代人的创伤问题。名为"茧",故事也就是在剥"茧"。小说一方面是探求历史真相的剥茧,同时也剥人物因为知晓了真相而生成的仇怨之茧。这种"对剥",既是探究后代人的""历史记忆问题,同时也思考后代人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历史伤痕。这是一种纠缠在揭示真相与消泯仇恨之间的写作。

  • 求一个自在充实的人生——关于《论编拾零》的隔空对话

    作者:陈骏涛; 肖菊蘋 刊期:2016年第09期

    陈骏涛(以下简称"陈"):2016年1月,拙作《论编拾零》(《闽籍学者文丛》之一)编定,需要有一个序言,主编建议最好以一篇"访谈"或"对话"代序。"访谈"或"对话"倒是有的,但那都是隔年的"旧货"了,不适用。以往"对话"或"访谈"都是面对面进行的,如今北京正值寒冬,又三天两头被雾霾包围,请谁来做这个"访谈"或"对话"都有些"于心...

  • 我的诗歌创作与我的诗歌观——写在诗集《瞻雨书怀》出版之际

    作者:杨剑龙 刊期:2016年第09期

    我的诗歌创作的启蒙源于唐诗宋词,《瞻雨书怀》收入了我665首诗歌。我的诗歌是偏于传统的,我的诗歌观念大致有如下几方面:诗人应有敏感之心,诗人应有真挚之情,诗人应有正义之识,诗歌应该注重意象,诗歌应该强调意境。诗歌创作已经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能够不断提高诗歌创作的水平。

  • 中国诗史中的“湘怨”情结——以唐诗宋词为中心

    作者:潘链钰 刊期:2016年第09期

    "湘怨"情结是中国诗歌史中值得关注的特殊文化现象。自娥皇女英与屈宋以来,湘怨情结在诗歌史中有着一条明晰的发展线索。其中,湘怨情结在唐宋发展中又有着明显的转变过程。如果说唐代湘怨情结承接唐前湘怨的无限哀思与悲愤之感的话,那么宋以来的湘怨情结则开始转变为词风清丽的风景之叹、离别之悲与失意之怨。唐宋湘怨内涵与特征的转变其实是...

  • 日常经验与内在超越:南宋诗人的老年书写

    作者:戴路 刊期:2016年第09期

    诗歌的老年书写包括老年生理体征的描摹、生命感觉的展示和耆老集会的酬唱,它在南宋呈现出有别于中唐和北宋的新特征。首先,南宋诗人对老态病体曲写入微,在身体经验的表达上为宋诗的日常化开辟了新境界。长期的闲居状态提高了诗人自我体察的精细程度,也使他们用疏狂心态消解了身体发肤的庄严感。其次,诗人面对衰老时体现出加紧问学的精进勤勉,在...

  • 魁北克人心中的华人形象:从现实生活到艺术虚构

    作者:张裕禾 刊期:2016年第09期

    加拿大的魁北克是华人相对集中的地区。华人移民形象在魁北克人心目有一个从现实生活到艺术虚构的发展演变过程。现实生活形象是魁北克人是通过当地的相关报刊比如《强盗》以及传教士相关著作的描述中认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相关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较多的华人形象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华人成了魁北克省移民的重要资源。生活中的华人新形象将来也...

  • 索尔·格林的“诅咒”与《金色笔记》的主题

    作者:王森林 刊期:2016年第09期

    "金色笔记"开头部分的"诅咒"也许属于作者有意的设计,它和"推大圆石"的故事一起,为理解《金色笔记》的主题提供了线索。莱辛认同和继承了存在主义者的发现,认为尽管我们的存在荒谬和虚无,但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反省和抉择,承担起被诅咒的命运,做出绝望的反抗。《金色笔记》就是对这一反思权衡和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的细致记录。

  • 行动政治:卢卡奇和齐泽克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解

    作者:孟飞 刊期:2016年第09期

    卢卡奇和齐泽克所生活的世界图景和政治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是对历史主义的批驳、反对资本主义的线性发展观、对行动政治的高扬等论点却非常切近。可以说,卢卡奇和齐泽克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充满了崇敬,但是又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