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6-107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_葛亮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_鲁迅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

主管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674-5310
国内刊号:46-1076/C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海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4
复合影响因子:0.45
总发文量:2552
总被引量:4071
H指数:17
引用半衰期:10.0411
立即指数:0.0031
期刊他引率:0.9822
平均引文率:10.8567
  • 沿着鲁迅的道路——对王瑶与陈平原之学术研究的不完全考察

    作者:刘克敌 刊期:2015年第10期

    在承继和发展鲁迅的学术研究成果方面,王瑶和陈平原师生二人是较为突出的代表,由王瑶首倡并由陈平原继之的有关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立的研究,曾对20世纪末的相关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古文人生活》中,不仅可见王瑶所受鲁迅有关魏晋文入创作及思想观点的影响,更可发见王瑶在鲁迅相关研究基础上的拓展与创新。王瑶之后,陈平原所作有关20...

  • 瞿秋白文艺“新社会”视野及局限

    作者:傅修海 刊期:2015年第10期

    在“五四”时期西学大潮的刺激下,瞿秋白文艺思想逐步走向了以现代社会生活为理论视野的现实主义探索。充满逻辑推演和人工革命色彩的“新社会”的桃源想象,则是其现代文艺理论所预设的前提。这不仅使他鲁莽灭裂地割断了民族文化传统,仓促间套用异域资源的结果也导致其所谓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探索在本土情境中进退失据。

  • 熊佛西与王统照关于中华戏剧改进社的通信

    作者:宫立 刊期:2015年第10期

    中华戏剧改进社的原始资料相当稀少。论文借助梁实秋、闻一多、朱湘、熊佛西的书信及回忆文对熊佛西与王统照关于中华戏剧改进社的通信做一梳理。

  • 底层隐没与家国重构——从艾芜对《百炼成钢》第十三章的“删改”谈起

    作者:蔡东 袁洪权 刊期:2015年第10期

    1958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艾芜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百炼成钢》,该作很快就被翻译、节选、重印、再版等。《百炼成钢》费时8年而成,期间几易其稿,可谓创作颇艰,可以说,该作是钩沉艾芜建国初期的创作心态与现实情怀的重要作品之一。因为时过境迁,在1982年9月,艾芜竟然“一定要修改”原著,毫无疑问其“修改”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 “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丛书”首发式暨“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研讨会纪要

    作者:陈旭光 王一川 刊期:2015年第10期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呼唤着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强有力的介入。种种电影批评实践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形成了一股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之中,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力量颇为引人瞩目。最近,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持编辑了一套《北大学人电影研...

  • 从小说到电影——《活着》中土地意象的电影符号转换

    作者:王梦秋 任茹文 刊期:2015年第10期

    余华的小说《活着》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在情节、视角、意象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土地”这一重大意象变成了电影中的“皮影”尤其令人关注。论文试从《活着》在小说与电影中所强调的生存基础、历史情感以及各自艺术形式的表达来分析土地与皮影这两大生命意象,进而看出《活着》从小说走向电影在内容上的精神化、意...

  • 论中国左翼电影的起源

    作者:欧孟宏 刊期:2015年第10期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激活了“革命”、“阶级”、“集体主义”等左翼意识形态话语,它们为中国左翼电影的起源提供了社会心理和思想原动力;聚焦国家民族命运、重回现实主义的国片复兴运动与立足大众革命启蒙的左翼戏剧运动以及苏联电影的影响等文化动态,使得中国电影变革并向“左”转获得了外部契机;而...

  • 发的“1980年代”

    作者:陈夫龙 刊期:2015年第10期

    在1980年代思想解放潮流涌动和学术思想变迁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文学研究界第二代学人的杰出代表发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他的学术研究、学术思想不但体现了1980年代成就颇丰卓有影响的学者型思想家的独立姿态,而且折射出特定时代整个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界甚至思想界一代学人敢于突破禁区、勇开风气之先的本质特征,更体现出一代真学者求真务实、锐意...

  • 诗、思、史的完美融合——论发人本主义、理性精神及其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王国的构建

    作者:赵启鹏 刊期:2015年第10期

    发先生一直坚持以深厚的人本情怀与独立自主的现代主体理性精神,从社会思潮、创作实践、阐释传播、思维科学等层面,构建融合“文学一历史一人”等多维因素的整体性学术王国。他指出“民族化世界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历程的制导性因素,而“为什么人”的问题则是其核心基点,他由此提出的“现代中国文学”概念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相交融,与“...

  • “重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评杨华丽《“打倒孔家店”研究》

    作者:周维东 刊期:2015年第10期

    记得前些年,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在全球发起“重述神话”跨国出版项目,吸引了英、美、中、法、德、日、韩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中国作家苏童、李锐、阿来也参与其中,“重述神话”(也称“重述经典”)一时成为热点。“重述神话”项目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全球化”背景下跨语境文化传播需求是主因,而“神话”(经...

  • 文艺学创新与文艺学者的心路历程——读方守金《文艺学与民间情怀》

    作者:木风 刊期:2015年第10期

    总感到五六十岁以上的作家批评家,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的回忆,有着浓重的自豪、遗憾以及不无偏激的挚爱色彩。通过阅读和与当下的比较,我觉得他们回忆中的诸般深情是有道理的。中国大陆文学在那个时段,确曾丰赡鲜亮,活力四射,虽有些喧嚣。

  • 开拓与创新——评《何建明评传》

    作者:唐定 刊期:2015年第10期

    与此前出版的作家评传相比,余三定、周淼龙主编的《何建明评传》(重庆出版社2014年版)自然是后来者。虽为后来者,但它至少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家评传,第一部由学术团队(共11人)集体撰写的作家评传。它的价值与特点也因此而生。

  • 进与退、外与内的轨迹——杜牧诗文中的“山东”与“关中”

    作者:王尔 刊期:2015年第10期

    文章从杜牧诗文中提炼出“关中”与“山东”两个意象,以这两个意象为线索,追索杜牧的心路历程。“关中”与“山东”两意象体现为多种“落差”:先辈打造的鼎盛的家族与自身颓败的境遇之间的落差;唐太宗、玄宗时期强盛的王朝与安史乱后衰弱的王朝之间的落差;昔日秦汉时繁华富有的长安与晚唐凋零衰落的长安之间的落差;自身的深谋远虑、政治才...

  • 程式化与灵活性的统一——论清末民初时调(小曲)曲词的特征

    作者:李秋菊 刊期:2015年第10期

    程式化与灵活性相统一是清末民初时调曲词的一大特征,亦是清末民初时调保持长久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时调的程式化突出表现为创作上的模式化:一方面,一种曲调往往具有固定的腔调、句式、字数,可以根据曲牌填入不同曲词,具有形式上的套路,这就导致清末民初时调中同调异词的现象颊为突出;另一方面,题材或创作手法上相互仿制的现象也较常...

  •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爱情心理与经典阐释——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

    作者:丁琰 余炯枚 刊期:2015年第10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了一个陌生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向一位著名作家坦露自己的思慕之情。文章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种狂热的爱情,不如说是一种非正常人格在男女关系中的曲折反映。文章从女主人公心理人手,以精神分析理论为观照,简要分析其畸形爱情心理及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