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体育课程教学探究3篇

体育课程教学探究3篇

时间:2023-01-11 11:38:12 关键词: 体育 课程 教学探究
摘要: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对体育课表示不感兴趣,逃课现象一直都存在着,应试教育下,对于体育课的不重视是一直都存在的。

体育课程教学探究3篇

体育课程教学篇1

现今,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身体素质的有待提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问题,使得人们对体育人才抱有更多的期望,希望在体育人才的带领下,实现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化、绿色化。而这样的环境也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一、目前高职体育课程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不同职业的培养都逐渐向复合型转换,体育专业也不例外,相比传统的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现今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全面、多方位的教学目标无疑是教育改革的进步,然而在实施上却没有这么简单,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设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无专长的特点,并不能应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此外,在如今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社会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减少。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校方应坚定全面、多方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突破体育专业的教育定位,逐步开创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二)教材、师资力量薄弱

现今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材已经明显落后,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尽管教材已经做过不少修订,但在教育方式、手段上,以及教材内容、观念上,仍然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不相符。除了教材的陈旧,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也有着不足之处,许多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与全面、多方位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融合得不够紧密,不少教师还存在着知识面单一、教学动力不足的问题,这都对目前的体育专业教学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2]

(三)课程结构单一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素质培养策略探析◎杨红琴修课程和特色课程,每种课程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必修课程中,高职院校设置的“学分制”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由于“学分制”的影响,造成理论学习多、术科课程少的情形,对学生掌握新技能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巩固练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在选修课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选修科目成为随意对待的课程,学不学都无所谓,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难贯彻教育新理念,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特色教学课程中,专业方向设置与新型教育理念相违背,以体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为主要课程,并没有体现对健康、养生、产业等新兴教育主题的重视。[3]

(四)缺乏教育实习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个学习阶段,都存在着技能培养工作,在教学环节中将所学知识与相关技能应用相结合,是体育专业教师行动性、实践性、工作性质的体现。可见,在体育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技能把握和实践操作步骤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经费、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校方在实习的对象、时间、内容上变得多元化和灵活,但教育实习仍然面临着形式单一、周期缩短等一系列问题,对实习质量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体育职业素质

培养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进行调整,学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学习一些新的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更加从容地迎接时代的挑战,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来源于生活,在实践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弱点,找到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实践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检验自己当前的技术水平,并且将这些知识加以运用,让身体的肌肉熟悉某一项运动操作,这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人永葆活力的源泉,学生也不例外,这里的创新是指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灵活调动自己的专业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自觉地进行知识转化,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三、培养高职院校体育职业素质的策略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要紧随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步伐,以面向社会服务、注重创业创新、开展多元化就业为方向开展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局面;立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跟随社会经济与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贯彻培养全面、多方位人才的教育理念,制订体育专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多元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优化多种类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实施多层级的教学评价手段,从各个方面加深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竞争中有更出色的表现。[4]

(二)加强师资力量

不管是教材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培养体育职业素质的基础。因此,要及时关注和更新教材,保证对最新教材的征订和使用。在互联网时代也应该创新教材使用形式,采用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新形式教材。在师资力量上,一方面要引进优秀教师,扩大教师团队,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师资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安排相应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并创设绩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以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

(三)优化课程结构

在能力本位视角下,开创以多元化、均衡性、选择性为特征的高职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在必修课程上,实行“一专”培养,将术科课程更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在选修课程上,贯彻“多能”教育理念,开设种类更丰富、形式更全面的选修课程;在特色课程上,要立足当地特色和社会发展趋势,基于院校自身发展目标,开发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特色课程,打造培养、输出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

(四)丰富教育实习内容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方可以结合“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育观念,拓宽学生实习范围,将实习周期延长至满足教育需要的长度,与社会机构联合互助,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视野提供有效途径。

(五)将信息技术引进体育课堂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并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电子媒体的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在进行体育医护知识方面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体育方面的医疗视频,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体育训练中一些常见的伤病情况,以及相关的处理手段。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在体育实践训练当中,学生在训练过程当中是很容易产生疲倦感的,而这种疲倦感不仅来源于身体层面,还体现在精神上,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舒缓性的音乐,以此降低学生的训练压力,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排解负面情绪。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普及有关体育方面的游戏软件,比如《3D篮球游戏》《爱运动》等等,相对于反复的肢体训练,这种App游戏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游戏过程当中了解一些体育知识,把握体育运动当中的一些细节。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师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有效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效果。

(六)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

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尽量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由小组成员选举出一位组长来辅助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通过组长来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各种训练项目,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干预,可以适当减少学生在训练当中的压力,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另外,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还应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发,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体育素养测试,比如800米长跑,并对学生的长跑数据进行记录,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合理设置课堂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锻炼的难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实习教育匮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提出了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加强师资力量、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育实习内容等教学策略。相信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将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杨红琴

体育课程教学篇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潮蜂拥而至,高职院校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冲击,在价值观上出现一定的困惑。随着“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提出,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相吻合,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分析

1.1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是必要的

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任务就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除了思政课程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其他可以接受思想教育的渠道,但是目前的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只是书面的文字,教师的说教,内容上与现实和社会文化有着一定出入。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身体和心理进行的实践教育,渗透思政,就是为了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现实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1.2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可行的

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坚强拼搏、团队意识等隐性资源,且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对于学生、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在教育理念层次的突破,将过去的单纯教育拔高到了思政教育的高度,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不断实践,将社会道德规范变成对自身的要求,应该紧追时代的进步,积极参与其中,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的自我认知方面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认知不足的问题。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只重视语、数、英等纯学习类学科,轻视体育课常常以各种由头,请假不上课,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运动能力下降,使得体育课变得边缘化,如何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2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意识欠缺

教师本身就是接受的传统教育,没接受过课程思政的教育,导致理论不熟悉,没有融入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同时也不知道融入方法,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将思政融入课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做开创性的教学工作,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首先,从知识素养来讲,高职院校体育老师不是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开分析和专业教学不能做到有机结合。其次,不是所有老师都非常关注社会热点和身边的鲜活实例,因此结合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较少。
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策略分析

3.1结合当前时政需求进行思政教育

结合当前时政,了解身边的社会热点,鲜活事例,把他们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掰开来揉碎了”去讲,禁止生搬硬套,站在旁观者,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这样会更加生动形象,利于学生接受。不断地去尝试,有目的性的训练才会融入得更加有说服力、更周密。

3.2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水平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教师要扎实自己的基础,增长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知识面。其次,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类型的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体验也是不尽相同,其思想教育的目的也不一样,教师应针对不同场景制定最适合的授课方式。最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鼓励师生配合互动,以强带弱,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思政能力。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贯穿于课堂,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3.3把体育文化融入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教育

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学生对于体育文化又有着深厚的兴趣,这恰恰是提高课程思政吸引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源泉。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需要一定的载体的,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姚明、刘翔、李娜等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感同身受,这种教学效果比简单课程讲述要生动的多,也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语

课程思政的理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体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不仅传授学生强身健体的技能,更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灌输,尽力发掘其资源和潜能,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强 赵宗林 单位:金华广播电视大学 财经管理学院

体育课程教学篇3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对体育课表示不感兴趣,逃课现象一直都存在着,应试教育下,对于体育课的不重视是一直都存在的。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该有的责任。

1高职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相较于专业课来说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教师管得松,学生也经常不在乎,逃课现象也屡次发生。不过自从教育部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之后,这种现象也减少了许多,高职院校也已经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了一大目标。针对学生的体育课方面,也针对院校以及学生的状况提出了不少的要求。大一到大三期间学校为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课,主要形式多是以教授健美体操为主。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观察之后,却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不感兴趣导致逃课现象依然存在。而高职体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因素,所有学生都是教授的同一内容,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这也难以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高职体育课程发展缓慢的原因

2.1教育观念陈旧

我国的应试教育直接的决定了在义务教育中的教导重点,中小学中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而做出一系列努力,而体育课并不在这一行列中,所以中小学中体育课占课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主课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为了多讲一点应试知识,将体育课取消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也没有太多的重视,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步入高职院校中,对于院校中的体育课的开设显得并不重视,也并不感兴趣。另外由于一直以来的体育课的缺失,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不达标,受不了高职院校中一些高强度的运动,这也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有着厌烦情绪。

2.2硬件设施不足

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课的开设往往是基于三大球类,排球、篮球、足球。这三大球类的体育场设置完毕就算是完成了体育课设施的建设。但是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需求。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保持愉悦的心情,但是面对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很难保持这一点。然而学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达不到学生想要的标准,使得不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急剧下降。

2.3课程设置单一

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课的开设基本上都是根据普通高校的标准来定的,并没有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关教学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多是篮球、武术之类的项目,教学单一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情况下很难让学生保持对体育课的热情。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多是为了给社会输出更多的职业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设置也不应该脱离这一点,但在体育课的设置上并没有符合与学生就业职业相关的体育教学内容。

2.4教学目标不定

高职院校是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体育课的设置也要体现这一特色。但是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院校发展而来,所以很多方面都有着中专院校的教学痕迹,目前并没有针对这一部分人才设定相关体育教学标准。而高职院校目前的体育课设计多是参照的普通高校,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忽略了高职院校所应该有的专业人才的体育技能。教学观念的模糊,教学目标的不确定导致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开展有了一定的阻碍。

2.5师资力量不足

对体育课的不重视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设备不足上,师资力量的不足也阻碍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教师的选用多是一些边缘的公共体育教学者,他们原本的工作多是完成群体或者体育教学任务。另外,体育工作者一般任务都很重,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多在数千人以上,而体育教学者仅仅只有二十余人。师生数量的差距导致体育课教师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工作,教学压力剧增,教学效果也会相应地降低。还有原本的体育研究平台也被忽视,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几乎没有,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内部的体育教师科研水平被弱化。这也影响到了整个院校的发展。

2.6教学评价量化

教学评价一直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一方面看学生对教师授课活动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看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评价措施能够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的体育课程评价活动中,教师多是根据学生最终的体育考核来进行评价,并没有根据学生平常的体育课表现来进行。这就使得学生缺乏上体育课的动力。尤其是一些体育课基础差的学生,对最终考核的过于担心导致失去了上体育课原本的乐趣。另外在体育课教材的开发中,大多是套用更多的竞技内容,对其相关动作细节做出强调,这使得体育课教材枯燥乏味,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

3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3.1内容生活化

体育课的开设本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多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这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好的生活。可以说,体育课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体育课的标准也不应该脱离生活。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同时多锻炼身体,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对于学生终身都有着重要意义。将体育课内容逐渐发展向生活化,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排斥。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所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体育能力。

3.2课程多元化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体育爱好,所以在体育课程的开设中,要设定更多的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要多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课程中的技巧。为此,高职院校要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对于提升身体素质,合理利用体育课有着自己的想法。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达成了一致,对于其课程开设也要多符合学生的标准,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3注重心理教育

身体素质再好,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不行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仅要看身体,还要看心理健康。体育课对于高职生来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能够健康发展,而心理健康也是健康标准之一。而且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放松自己,释放更多的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对于正处于心理矛盾期的高职生来说,心理上的发展尤其重要。这个阶段除了身体健康之外也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体育精神是要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注重集体荣誉,所以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心理教育融到体育课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构建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策略

4.1坚持以人为本

针对高职生不同的体育课需求,要坚持以其需求标准,合理安排体育课。要注重课程设计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并且要在体育课中关注学生的积极程度,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不同的要求。传统的体育课锻炼多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并不过多地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以及运动爱好。如今在设置体育课标准时要摒弃这一点,多关注学生发展,在体育课过程中若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要多对其引导。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课学生要设置不同的多样化体育课内容。尽量地多满足学生要求,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体育课教学。

4.2丰富教学方式

一成不变的体育课教学方式一向不被学生所接受,这从根本上表现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而体育课的设置应该从根本上加以调整。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内容多是健美体操或是跑步等,而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一教学内容,在厌烦状态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时间较短,学生也并不能达到该有的体育锻炼强度。因此在高校设置体育课标准时,应该将体育课时间适当地进行延长。在体育课过程中,教师也要明确各个学生的基本身体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标准。对于身体素质不够,并且有一定身体缺陷的学生,学校应该为其专门开设保健课,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对于体育课究竟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也需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对于自己选择的课程,学生们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另外在进行体育课的教授时,也要在其基本动作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去体会运动中的一些技巧。

4.3合理选择课程

体育内容多种多样,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方向,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另外可以设定不同的单项体育课程,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在不同的体育课程中开展体育教学,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到相应的体育知识,又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技能知识。这样也能够丰富体育课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合理安排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在课程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的提升。开展体育合作竞技,像足球篮球这一类课程的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开展竞技赛,也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也能够帮助一些孤僻的学生融入团体。

4.4加强师资建设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一向是重点,体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接受体育课教学的能力呈正比关系。所以提高体育课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专业素质对于教学效果来说非常重要。如今我国体育课教师大多为研究生,不过针对一些本科以及研究生培养内容可以发现。不少的教师仅仅是在本科学习时进行一些宽泛的体育知识的认识了解。而研究生则是更多的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像一些体育教师在教授健美操之前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进行教授。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设定专门的培训课,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这样也能提高教学效率。

4.5优化课程体系

体育课应该根据学生的状况来设定不同的课程,针对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保健课更适合他们。而一些身体素质一般而且没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应该建立体育基础班。在某些方面很擅长的学生也应该设定相应的体育选项课。这样的体育课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体育课。另外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大一的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像田径、体操等都可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对于基础的知识已经掌握,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的知识去进行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知识对该项运动中的技能细节等进行讲解。

4.6合理利用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一向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时,教师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主,避免以主观感受为主造成的偏差。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对于课堂表现以及最终考核要有一个明确的比例分成。其次要考虑到每位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以此来评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味地根据考核评分来进行学生最终的评判,这样难免会导致学生丧失体育学习的自信心以及积极性。最后在教师进行评价过程中,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列入评价指标中,不能够忽略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表现。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指标做出详细的规划,还应该通过具体的数据来给出详细的评价结果,最终反馈到学生手中。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从教学评价中给予肯定。另外教学时学生与教师同时进行的,所以教学评价也能仅仅放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也要设定学生评价教师的环节。针对课堂上教师的讲课内容以及教授知识的专业能力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能够让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及时地做出调整。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还需要学校针对学生兴趣建立更多更优质的教学内容以及体育课程。对院校中的体育教师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以便提高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提升专业技能。要多鼓励学生,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基本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陈健.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1):169-170.

[2]许志良,李孝亮.基于职业体能构建高职体育课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0):143-144.

[3]贾婷婷.基于职业体能特色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9,9(9):81-82.

[4]朱传健,刘姗姗.职业能力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J].运动,2019(04):121-122,105.

作者:李宝坤 孟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