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2:20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教学技能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高师院校却依然冷寂,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目前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多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疏离了实际教育实践,结果培养出的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小学教育岗位的人才素质需求出入较大。特别是高师院校学生在实习后往往更能体会到所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在发展,而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内容,这些矛盾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尽管近年来国内各师范院校对实践教学逐渐重视,但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及其教学功用仍然难以体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实习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专业技能衔接不连贯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小教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出路。因此,我们急需构建一套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使毕业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意义

(一)提高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对社会急需高水平师资的这种需求,作为高等师范专业来说,我们应该大力改变职前教师教育现状。相对于中师水平、大专水平的小教学生,我们的小教学生应体现出自己的本科优势从而具备核心竞争力:不仅应该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养成等技术层面略胜一筹,更应该在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软件层面显示出我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我校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

(二)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文科课程的重置,有利于师生焕发人文情感。教师厚积薄发,构建文科专业特色;学生学有所长,追求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文科内容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小学教育要重视训练。一定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讲解,转换教学思路,赋予人文性内容以情感的内涵。

二、目标

小教本科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培养优秀的职前教师。[1]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姆)我们首先要知道,小教文科究竟要培养什么人。

小教文科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而不是一批文人;小教文科本科的学习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的学历进修,而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小教文科本科培养的不仅是既有一定文科专业水准又有一定小学教育知识的老师,而且还应该是懂得将二者有机沟通并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师。换言之,这样的老师,必须具备两种眼光:一是用本科的文科专业水准去把握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二是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来强化、提本科段的文化学习。

介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以专业课程发展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文科特色;即培养具有丰厚人文素养、从事小学文科教育教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具备从事小学文科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三、构想

(一)整合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

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二)颠覆教学方法,突出示范性

侧重理论的课程,如《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和《汉语通论》等,采取“教-学-做”的“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基于研究的学习,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多组织讨论课。

侧重实践的课程内容的,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口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和《阅读与写作》等,采用”观摩-评议-体验”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其中“观摩”指三方面内容: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教师本人的现身讲解、当地名师或新教师等上课说课、或者多媒体的视频材料等,以示范性影响、改变大家。

(三)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其特色性

首先,加设特色课程:如《民间手工制作》等,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其次,对学科内部加设特色内容,比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以唐宋诗词作品为依托,研究诗词鉴赏的方法,品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分成以下语文特色小组(分组设置组长。联合素质学生会,定期搞活动)(以下小组名称暂定):语言训练小组(演讲、朗诵等语言类)、设计训练小组(书法类、主题班会设计、班徽设计)、制作小组(板报制作、网页设计、手工制作等)和歌舞小组(填词作曲、影视配音等)、综合组(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

(四)优化培养途径,突出实践性

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把终结性实习转变为过程性实践,使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学程。学生入学后,将学生分到实验学校对口班级。主要任务是见习课堂教学、班队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表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实施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走进小学课堂,走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还要参加当地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亲自体验并现场研究小语教学。从日常教学,到集中的实习上课,都要着力突出实践性。

只有这样,我们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在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改革研究,从小学语文方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坚定的教育信念,使他们有一种教育者的胸怀,这是他们现实就业和终身发展的可靠基础。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总结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期为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1.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特殊教育专业理论教学时数由过去的2600学时减少到2 400学时,实践教学由过去的28周增加到35周,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2.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特殊教育实习模式

1.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在整个学习阶段共安排4次,分布在第3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1—2周,共5周时间。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2.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5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实习方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第4篇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大多数教育硕士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刻苦努力,注意多方面提升自己,而另一方面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他们的学习多处于忙碌而盲目的“拿学分”状态,对实际教学的反思帮助很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究其原因虽有多种,但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特别需要探讨。从教育硕士的学习状态、论文水平等方面来考虑,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

问题一:外语课程比重偏大,且应用性不强

在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计划表中,外语课的比重显得十分突出,开设学期为两学期,学习时数为160学时,占到了整个课时数的21%。作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并没有突显出这门课程的应用性,更难以体现对教育硕士提出的“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外语要求。尤其是第一学期,学生们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英语上,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带着这种生怕过不去的担心忧虑,在专业课上似听非听的状态,必然会影响其专业课的学习,这对于仅有一学年脱产学习宝贵时间的教育硕士来说,时间与效率效果反差太大。

问题二:课程理论灌输多,针对实践研究少

教育硕士是带着一线教学中的许许多多困惑来学习的,他们渴望的课程是问题解决型的。“源自实践,高于实践”,这应该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对比美、英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教育理论课程与技能、方法类课程的设置上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别。比如,英国教育学位课程中,无论哪一学科方向,均没有单设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一类的教育理论课程,而是将这些原理、规律、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到了其他所有的课程之中。我国教育硕士从培养目的来看,需要更多关注的应是其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技能的理论完善,因为教育硕士是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当然,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脱离实际教学实践的理论学习并不都适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如果以为我们的课程越讲理论越解渴,就会偏离他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增加针对实践的研究性课程以适应实践需要。

问题三:学科交叉课程存在不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具体设计了文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以及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设计了综合的“艺术”课程。这样的背景对实施此类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学科知识上的更高要求,即需要这些教师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对于以现任中小学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育硕士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提供一些学科交叉课程,帮助其获取在进行实际教学中所需的交叉学科知识,反映基础教育中这种变化的需要,是应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忽视这种需要,必会在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上存在不足。

问题四: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中存在误区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规定》中指出:教育硕士的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运用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结合所学专业对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在我们接触到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有一部分偏重于理论性研究,而不是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他们丢掉了自己的优势,还以为如此研究才能显示深度;还有一部分论文缺乏理论性,如同教学经验总结。另外,由于平时缺乏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经验,论文格式、结构等不太规范,这都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依据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提出的原则,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出发,结合近些年给教育硕士开专业必修课的体会,针对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比国内外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情况,提出以下课程设置及改进的建议:

建议一:教育硕士课程总体设置构想

在原有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跨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的目的在于打通学科界限,丰富教育硕士的知识素养,拓宽他们的单一学科领域,为适应中小学课程综合化对教师提出的具有多门学科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构建一个获取的平台。此类课程主要内容设想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供艺术方向和理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基础知识内容;自然科学类供艺术方向和文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应用性基础知识内容;艺术类供文理科方向教育硕士修读,具体应包含音乐、美术、体育、艺术与设计等基础知识内容。设置“教学实践”课程的目的在于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紧密联系起来,互相促进,更好地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化发展。

建议二: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分类构想

对公共必修类课程的设想:在原有政治、英语、教育学原理、教育方法和研究等课程的基础上,调整课时比例、课程内容。首先,减少英语课的学习时数,并开设专业英语,包括专业词汇,阅读、评价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英语专业论文的撰写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调整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与比例,增加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联系的教育理论内容,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以调整教育硕士的教育观念。其三,增设一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作为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程,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远程教学等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对专业必修类课程的设想:加重学科教育类课程,对学科专业课程应删繁就简,增加课程容量,突出重点,充分体现学科的前

沿知识和研究成果,减少课程比重。

对专业选修类课程的设想:可考虑打通各方向封闭开设的局面,学生可在任意方向选修专业选修课程,甚至打通教育硕士与其他研究生课程。在可能的情况下,修读全日制研究生的某些课程。

教学实践的设想:应对教育硕士教学实践的学习时数和实践内容进行具体的要求,为教育硕士提供对中小学各阶段的专业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了解,以弥补我国现阶段教学中教师各管一段,缺乏前后了解和上下衔接的意识漏洞。具体应包括在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指导下,有组织的听课、备课、有效的课程教学管理、实习课、学生作业评定、教学实践和研讨以及自我评价等实践活动。

对跨学科课程的设想:此类课程设想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三种类型,分别提供给非本领域的教育硕士修读。

建议三:教育硕士课程实施构想

对于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其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其课程的价值和体现课程的预期目标,同样需要关注的是在课程设置改革的基础上,打破旧的以传授知识、讲解理论为主,学术气味浓厚的课程实施方法,在提高教育硕士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以实施训练型和研究型的课程来培养他们高层次的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能力。

其一,从课堂教学入手,打破施教者“坐而论道”、“满堂灌”、“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形式,通过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授释疑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尤其是在教育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中广泛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的方式,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把以往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借助教育硕士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教学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

其二,在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上,突破大学的课堂局限,深入到中学,组织教育硕士进行教学观摩和研讨,通过真实的教育实践活动,综合训练他们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已有的技能进行改造和完善,以适应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同时提高各种现代教学培训手段,进行教学的模拟实践,为他们提供及时、直观、全面的反馈,为他们直接观察认识自己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分析研究教学技能和细节提供现实的基础,提高训练效率、改善培训效果,真正把教学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成“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循环。

其三,真正将教育硕士论文过程作为课程来加以实施。教育硕士的论文过程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学习过程,教育硕士的论文不仅要反映其学术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论文过程中,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过程,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会使他们在将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论文写作”课的实施过程,促使教育硕士在课程结束之后,学会梳理、总结、提炼,学会用正确的观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清晰地、系统地、符合逻辑地加以表述。

建议四:教育硕士课程评价构想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第5篇

    关键词   管理专业  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1. 相关概念界定

    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自主进行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科学研究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配合理论教学、强调学生亲自实践的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营目标为依托,由一定组织(社团、实体、体育行政机构、企业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体育产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管理、体育竞赛表演业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广告业的管理、体育旅游业的管理、体育用品业的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等。

    2. 实践教学在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从党的教育方针中可以看到国家积极号召在教学中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根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听课等获得,而实践知识只能通过实践获得,因为实践知识仅存于实践中,这种知识不能通过简单传授来掌握,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与直接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而体育产业专业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学科,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实践知识,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手段。

    3.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专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学术活动三个环节。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四学年,占4个学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季,共16周,占8个学分;学术活动在每个学年均有安排,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20次校级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听论文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学术活动等,占2个学分。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5学分,实践环节14学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是8.48%,

    3.2 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与时间

    3.2.1 实践学习的阶段

    根据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阶段调查,了解到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情况如下:

    表1 实习时间与阶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习的比重占到85%,实习时间为12—16周,而在前六个学期进行的实习在实习的总比重中尽占到15%。可见学生参加过的实习主要是学校在第七学期安排的毕业实习,在前三学年很少组织过相关课程或专业的实习。第三学期是专业课学习的核心阶段,体育产业专业的课程中应用类课程占到47%,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或周末、假期都应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从上表中学生参加的实践学习情况分析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进行过相关实习的学生很少,只有部分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主动安排过一些实习活动,可见实践教学在阶段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3.2.2 学生的毕业意向调查

    通过对学生毕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7%的学生选择就业,25%的学生选择读研,18%的学生选择出国。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对于考研的学生这段时间正是考研复习的黄金阶段,对于找工作的学生这段时期各个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也已经陆续开展,显然对于毕业实习时间和阶段的安排不太合理,有待改善。

    3.3 实践教学的形式

    图1 学生参加与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

    根据访问调查了解到北京体育大学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集中、分散相结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其次是分散实习,再次是集中、分散相结合,而学生参加的委托实习和定岗实习的相对较少。按照学校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实习阶段学校会安排学生到指定单位实习,或者由学生提出申请自找单位进行实习。51%的学生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到指定实习单位进行了实习;27%的学生选择了分散实习,即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也有18%的学生采取了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而图1所示的学生喜欢的实习形式中有28%的学生选择了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一种挑战性相对较大的,在实习期间学生需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的实习形式,可见有一些同学喜欢接受一些挑战性较大的实习安排。同时也有35%的学生喜欢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形式。

    3.4毕业实习的总结和评价情况

    3.4.1 毕业实习的总结情况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毕业实习的总结内容主要是学生写个人总结,根据规定要求学生每月需交一份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对整个实习做总结,而在指导教师总结评定、召开教育实习总结大会、学生阶段性的自我总结方面做的不够到位,可见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的总结上内容较单一,主要以学生写总结报告为主。甚至有少部分同学选择没有总结,可见对学校要求的总结报告只是应付式的完成作业,没有真正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到的知识做统一梳理和规划总结。 

    图2  毕业实习的总结情况

    3.4.2 毕业实习的评价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毕业实习的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实习单位先评,返校后指导老师决定成绩的方式,23%的学生不清楚具体的评价方式,可见在评价方式上没有一套完成的评价体系,学生选择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可见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实习成绩将如何评定。而在学生认为好的评价方式上,有47%的学生选择应制定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做到“有法可依”,37%的学生认为应指导老师、单位老师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可见,学生认为一套好的评价体系应当制定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以及指导老师、单位老师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表2 毕业实习的评价情况

    4 .体育产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1 体育产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分类,按实践教学的内容和阶段可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氛围以下几个环节: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在其人生旅途发生转折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  

    专业实验,通过开放性实验,使得学生通过对与专业课程配合的参观、认知实践、动手操作和演示等方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基础的目的。

    专业实践,可分为认识实践、工作实践、社会实践。认识实践是在专业课学习之前,通过观看录像、系列讲座、参观等方式使学生对专业有关的工作场景有所了解;工作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际工作锻炼,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咨询、访谈等于体育产业管理相关的实践活动。

    证书培训,是指根据国家的职业标准,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以取得与体育产业管理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形式。

    学术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和专题讨论等。

    毕业论文,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且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枢纽,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安排到与之相关的体育单位或组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场工作中,应是一种综合能力强、挑战难度大的专业实践。

体育产业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重视理论系统向重视综合应用转变,构建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3)。

 

    图3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4.2体育产业实践教学时间与阶段模型的构建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建立一套有益于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阶段模式(图4)。

    第一阶段:实践理论培养阶段,即本科教育的第一学年。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军训、系列讲座等,使学生熟悉和使用大学学习和生活,熟悉教学环境、方式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通过参加相关专家、教授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对体育产业专业的认知能力,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从内心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培养通过实践来教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了解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等,为今后实践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意识培养阶段,使得学生逐步确立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形成对职业发展的初步倾向和期望。

    第二阶段:专业理论提高阶段,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第二学年。通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专业知识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个阶段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门课程都要根据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参观学习四个环节,并利用周末或假期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微型实践、参观实习,使得专业理论课程得到有效的应用和进一步的掌握。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应该紧密联系所学课程,根据课程需要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或实习,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中的区别和差异,体会从事相应行业所须加强的知识准备,在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第三阶段:社会实践能力拓展阶段,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在这一阶段将要进入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学习,一些应用类的主体课程在这个阶段逐步开展和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施。进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具备了从事体育产业相关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自身的优势确立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开展综合操作实践学习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毕业意向调查,依据照顾多数和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毕业实习要以就业为目标,尽量根据学生兴趣提供一个独立的岗位,由学生全权负责这个岗位的业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安排应尽量与自身既定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到准备从事的职业的相关单位开展实践,使得学生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变化,在实习中了解社会、提高业务水平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四阶段: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等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4.3 拓展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实习阶段主要采取的是集中实习和分散方式两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的选择实习形式,从而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在保留原来的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形式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安排学生参加委托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两种实习形式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挑战性,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委托实习是指院校将实习工作全权交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全面负责这种实习工作。顶岗实习就是学生直接担任实习单位中的某一岗位工作,顶替这个岗位的人员工作,这样的实习形式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培养了综合职业素养。

    在16周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前8周的专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专业上辅导,并对学生有一全面整体的了解,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实习形式。后8周根据毕业意向的调查情况安排学生为考研、出国或工作做准备。对于选择工作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散实习、委托实习或顶岗实习(图5)。

    图5 专业实习形式安排

    4.4 建立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体系

    4.4.1 实践教学的总结形式

    实践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经验性课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将所学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并逐步积累经验,因此总结工作是实践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做好总结工作,及时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更应注重总结,总结在实践中自身存在的不足,欠缺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总结——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巩固理论知识,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实践教学的总结应包括:学生总结报告、指导教师总结、总结大会、学生自我总结。学生的总结应突出参加实践教学的收获、学到的知识、及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情况,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的补充和提高。

    4.4.2 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图6)

    图6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充实,环节比较单一。应该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体系。

    (2)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和阶段比较集中,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阶段,适当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与职业规划适时安排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

    (3)在组织形式上应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合理布置组织方式,实现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4)在实践教学的评价方面构建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体系,采取综合总结方式,采用自评、他评、师评和总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艺体,(2003)7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常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58-265

[4] 王建民,谢芳.实践教学指导.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方向 对策 研究综述

一、前言

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属于教育学门类的专业,定位于培养体育教师,服务于基础教育。在马维平等[2]一文说道,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使该专业的课程方案设计不够合理,以及就业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不乐观。本文就通过多篇文献的总结与分析,为更多的体育教育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考,以便他们在大学四年走好每一步。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文献报道,21世纪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会日趋平缓,城市学校和大学已呈饱和态势,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尚处于“缺编”待补“状态”[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应该“立足现实情况,面向未来趋势”,深入改革,迎接未来社会的冲击和挑战。根据王建民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所述[4] ,他以西北师范大学、云南体育学院、扬州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应从社会实践课、专项实践课、基础理论实践课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社会实践课

社会实践课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科研实践。教育实践,大家都知道,大学生都有一个实习阶段,而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是培养人才可缺少的教育阶段,即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是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关键环节[5] 。根据关北光等[6] 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的教育实习不管是在教学实践、实习指导、还是在社会交往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陈家起等[7] 认为,教育实习要实行“多元化”,这样才能全方位锻炼体育竞技,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开拓体育生的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校体育体制改革。许多专家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进行研究,但全国的许多的地区,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依然不够。邰崇禧等[8] 对苏州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实况进行了分析,得出该校学生制定教学文件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理论课板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原则与教学运用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较为薄弱。面对如此严峻的实习形势,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时,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的方式方法。

(二)专项实践课

专项实践课主要包括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教学论、体育测量与评价。根据周丽红的[9] 分析可得,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少、课时不足、训练内容不全、针对性不强,教师本身缺乏提高教学技能的务实手段和教学形式。在本文中主要以体操、篮球两个方向来说明专项课对学生的培养。对于篮球专项的学生,通过篮球教学,要学习篮球竞赛规则,熟悉裁判法,掌握基本的篮球技术。谈到体操,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和中学体育课都应该要相当重视。高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时,首先要明白学校体操主要包括基本体操、器械体操、垫上运动、团体操几部分[10]。其中基本体操一队列与体操队形和徒手体操,在技能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队列练习、体操队形变化、徒手体操、器械体操、垫上运动对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有什么影响。

(三)基础理论实践课

基础理论实践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修养、法律基础等。一个人没有一定的个人修养,在社会上市不能立足的,这个部分理论学习,是教会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策

一要加强体育类课程的改革;二要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三要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四要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五要制定合理的体育类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彭建民,体育教育专业“学、练、研一体化”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5,12(2)

[2]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

[3]李振斌,田振军,杨小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建立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J]体育学刊,2002,9(1)

[4]王建民,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19(4)

[5]徐圣霞,郭敏,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17(2)

[6]关北光,胡军等,中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2)

[7]陈家起,杨祖辉,体育教育实习的“多元化”[J]体育学刊 2001,8(6)

[8]邰崇禧,汪康乐,苏州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状况[J],体育学刊2002,9(2)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管理;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0(c)-0171-02

作者简介:樊颖(1980,9—),女,湖南农业大学讲师,中共党员,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由于有较强的应用性、广泛的服务性以及复杂的管理性,使得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因此,培养社会体育事业上缺少的综合素质高而且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积极开展的各项实践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仅使得在校大学生们开始认识社会,更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学习经验。不仅如此,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引导该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明确的定位,以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涵义

而今时代,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态度与生存理念的改变,社会体育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社会文明的发达程度在不断地提高等,这些因素促使社会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的改革提出了客观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内容包括:常见的社会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第二,非专业实践环节。非专业实践环节内容形式包括:有组织、无组织、社团组织等形式。在以上两个实践环节改革中,要保持与时俱进,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最大成果,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改善,不断发展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保持相对的合理化。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现有问题

2.1学校没有对教学实践给与重视且实践教学形式过于简单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以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开展现状来看,本科阶段大一至大三主要以课本为主,主要是传授一些基础理论知识[1]。在大四阶段,因为专业课的课业减少,到下学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习,同时学生还要面临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如此,在本来就不多的实习时间里,学校并没有给与重视,不仅是敷衍了事,实践教学形式更是单一。除此之外,学校没有就实习时期间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答,总结,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写写实验报告而草草了事。由于在学生实习过程,学校没有能及时对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给与及时的解决和帮助,从而使其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达不到实际效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更是对学生生命的不负责。

2.2实践教学内容质量不高

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面很窄,多年都是固定内容没有改变,缺乏特色与实际,使得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人特色。于是在实践中重要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时,许多学生就敷衍了事,在一些已有发表的论文上增删添减后直接成文。这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写论文的内涵,使得论文质量长期不高,最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造成较坏的影响。

2.3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较少,学生自主性不高,论文撰写中很少经过了详尽的社会调查,以数据说话的情况。这导致了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教学的单调和专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学生面对社会上多样的社会体育时只能重新学习,而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措施

3.1准确的专业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等有着很大的不同,该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环节以及实践环节中要有着重的体现,以免使得不同专业在实践环节中有趋同化的倾向。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定位时,要综合现在经济社会下,市场资源配置导致的社会流动性增加的新形势,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拥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能具备独立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活动。

3.2健全有关实习管理规定

健全的实习管理制度是不仅是毕业实施顺利进行的保证,更是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第一,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实习的操作和流程,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第二,规范实习过程管理,加强教育实习的质量监控。

3.3细致的内容构建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社会实践就要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在每一学期都要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外,安排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能够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继而改善和总结,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专业的教师培训

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其存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在于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本身就缺乏足够的企业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其教学单调,质量不高,知识面窄,无法就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给予学生以足够的指导。对师资力量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教学从单一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知识教育,扩大到实践与理论结合,进而扩大知识面到相邻专业和多个学科,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以及指导方法。

3.5完善的实践基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复杂性,使得它的会实践环节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质和财力[3],才能使学生在对该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了解,进而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3.6扩大的实践选择及范围

为了更好的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适应社会,在选择上可以扩大范围,增加多个模式,把经营管理和健身竞赛进行细致分类,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保障措施

4.1建立专业的体系

要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的教育理念实现,就要形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环节改革的课程专业体系。[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专业体系,需要综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的需要与目标,制定出包括诸多教学上的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同时体现出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它要在承担社会体育人才的实践和知识的培养上,结合评价体系外的环境,达到实现实践结果的目的,以此完善整个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专业体系。

4.2加强对高校评价、监督体制建设

再好的政策、理念或者是方法,不能切实的落实到实处,也仅仅是一句没有意义的空话,产生不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对高校评价、监督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保证高校所实施的各校改革措施、宣传理念等,能切实的落实到实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学风、做风建设,更能增大教师、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与尊重感。

4.3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

物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当人的精神领域丰富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过多的关注自己的精神建设。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等,均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定水平的人文素质,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等物质性的激励,更要关注对他们精神领域的鼓励。

4.4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对高校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有利于浓厚学习气氛的形成,而且可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归属感。不仅如此,其还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益于高校员工专注于自己本职工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奋进意识,为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5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不仅要求高校要对此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更要求高校在具体的实践改革中能给与高度的重视,建立起完善的评价监督体制,把改革的具体事项能够一一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实习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永航.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4).

[2]林勇,潘淑坤,赵振浩,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环节的优化策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4):45-50.

[3]李庆军,钟波,杨连波.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民营科技,2013(9):246.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以人为本,学生管理

 

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气质类型上大多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其主要心理特征表现为:多血质,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但浮躁、轻率;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控、内心外漏、率直、热情但易怒、急躁、果敢。所以目前体育院系学生在管理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组织纪律差,经常迟到、旷课;上网现象屡禁不止。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聚众打架斗殴时有发生。下面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

1、从生源类型看

高校体育专业的录取分数是将学生高考文化成绩与体育加试成绩相加得来的,所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生源而言,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文化成绩较高、专业成绩较低者。这类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功底较厚实.但专业成绩较差,普遍是预感其只考文化成绩进入大学无望.在高三时突击体育加试项目.转考体育而获得一条出路。二是专业成绩较高、文化成绩较低者。这类学生文化功底较差,但体育专业成绩突出,很多从小就开始了从事体育专业的训练。三是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较平均者,这类学生文化基础课功底稍弱,大多是进入高中后才开始的体育专业训练.希望通过体育特长进入一所理想的高校就读,但实际上身体素质和专业基础并不扎实。论文参考。由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学生之间的专业思想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学生的专业思想比较明确,对未来职业有一定的规划,对职业角色有较深的理解。能为做一名优秀的体育人才而感到欣慰。因而进校以后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成绩良好;但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专业思想不明确,特别是高三时突击体育专业训练的学生.他们往往不愿意终身从事体育事业,入校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术科课程学习时,由于基本功不扎实,又缺乏学习主动性,仅仅停留在如何“混”及格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2、从学习特点看:

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一是体育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空间以户外活动居多,不象其它专业那样以室内为主。二是学习的形式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不象其它专业那样,以静为主。三是学习的内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课外的作业少、压力小,业余时间多,自由支配时间,这与其它专业以学习文化为主有很大的区别。体育专业学生由于以上特点的影响,形成了他们自身的一系列矛盾,这给做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3、从他们自身的矛盾看:

第一,运动能力“强”与人文素质“弱”的矛盾。体育专业考生,参加高考时,加考体育术科,文化课的分数线是单独划线的,与其他文理科类的考生有较大的差距。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入学时文化素质就相对偏低,学习文化课的能力和热情大受影响。论文参考。他们可以克服气候和身体方面的困难,坚持进行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学习,且成绩大多比较理想。但对人文理论课(特别是公共课)的学习兴趣不大,成绩较差,形成了“不想学― 成绩差― 不想学”的恶性循环。由于对人文理论的学习失去兴趣,仿佛整天都无所事事,这又更影响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影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加大了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第二 ,要求别人“严”和约束自我“弱”的矛盾。由于专业的特点,在许多活动中,总是以“裁判“的身份出现,总是在裁判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这需要从严要求别人,在这种心态作用下,当别人有违规范的行为时,他们“裁判”的“潜意识”就发生作用,就会“仗义执言”,忘记了自己的行为也要受约束,把握不好,行为就充满了变数,甚至发生难以控制的过激行为。因此,体育专业学生的行为比其它专业的学生行为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

第三 ,组织能力“强”与处理矛盾的能力“弱”的矛盾。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各种体育活动看得多、赛得多,形成了较强的组织能力,但这类活动比较直观,没有太多的矛盾需要处理,所以当遇到人际矛盾较复杂的情况,他们就较难处理,表现急躁,简单了事。

第四 ,表现欲“强”与“打扮”自己的能力“弱”的矛盾。体育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同,但由于学生往往上完专业技术课马上就接着上理论课。因此,他们无法象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保持大学生应有的仪表风范。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爱表现自己却又不善“打扮”,甚至出现散漫、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等不良习惯。争强好胜和不拘小节的心理特点,常常使他们放松自我约束。

第五 ,重“情”重“义”与轻“纪”薄“礼”的矛盾。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情感体验强烈,容易激动,原则性稍差,喜欢意气用事。尤其在长期训练比赛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远比其它专业的学生明显,这影响了他们谦虚忍让性格的形成,致使他们一遇到问题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顾面子、重排场,经常因一些小事而导致暴力事件发生。豪侠仗义,敢做敢为,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一大明显的优点,但同时又伴随着是非不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等弱点。在处理问题和对外交往中有简单化倾向,导致轻“纪”薄“礼”而违纪的现象。因此,往往因琐事而导致行为失控,产生严重的违纪甚至违法事件。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和对未来的规划呈现出多元化,这就指导我们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应采用相应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在对管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论文参考。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要求,也是深入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义禄,王玲,邓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育模式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6):166-169.

〔2〕雷涛,黄懿.独立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内江科技,2008,6:80-81.

〔3〕舒永安.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0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