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产业内涵

体育产业内涵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19 14:54:38

体育产业内涵

体育产业内涵第1篇

于雷,1951年生,辽宁省鞍山市人,现任沈阳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他长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多次参加教育部文件、规划的编制和起草工作,并主持编写教育部的《中国高职改革发展报告》(每年一册)。他公开2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15部以上,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曾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1门,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之一;并曾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师、团中央系统优秀教师称号,多次被评为政协沈阳市东陵区最佳委员。目前他还受聘担任福建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也是努力建设有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国家示范(骨干)建设学校,在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76所,招生325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减少,生源出现了萎缩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战略,更好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所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作为逻辑学上的范畴,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数量增长、外部的扩张、投资扩大等;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强调内在因素为动力的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激发活力,增强实力,实现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积淀性。内涵式发展是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今后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历史积淀”。

(二)稳定性。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完善从而形成了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为领导的更换、措施的更改而改变,也不因其他原因而消失,即所谓的“相对稳定”。

(三)内在性。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本质属性”。

(四)系统性。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发展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系统发展”。

(五)时代性。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特征并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部办学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即所谓的“与时俱进”。

二、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关系到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办好这样学校的根本大计。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一)办学理念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它决定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办学过程,并对教育与被教育者的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先进办学理念的物化形态可以造就出办学成绩显著、享有崇高社会声誉、为公众认可的特色高职院校,例如深圳职业学院的“以德立人,以用立业,以特立校”;四川标榜职业学院的“服务人的外表形式美、生命活力美和居家环境美”;湖南工艺职业学院的“致用致美”;南京工业职业学院的“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等均是先进办学理念的典范。

(二)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龙头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与地位的重要标志,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接产业。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结合本地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树立“办好一个专业(群),带动区域内一个产业”的专业建设思想。同时,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2.形成专业群。专业群是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具有地域性、产业性、相关性和有效性的特征。统计结果表明,专业群中专业数以4~6个为宜,专业群中至少要有1个或2个主干专业。要注重“专业群集中度”建设,所谓专业集中度是指学校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数与专业总数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专业集中度较高,孤岛型专业少。反之,专业集中度低,结构分散,主干不突出,专业相关性差,则专业结构不优化。

3.办出特色。专业建设要办出特色。特色专业是指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属性与定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明显特色,并获得社会公认,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内涵式发展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基础、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具有自身优势、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历来重视重点专业建设,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宁波职院的“物流”专业、无锡职院的“数控”专业、邢台职院的“汽车”专业、辽宁交通职院的“道桥”专业、上海医专的“护理”专业、天津职大的“眼视光”专业等一大批重点建设专业,办出了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人才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校企合作育人为突破口。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要在这一要求下,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养成融合发展、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确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支持的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

4.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要创新素质教育载体与活动,搭建各种形式素质教育平台,营造素质教育氛围,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基地、活动、课程等载体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成才。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教师队伍是教育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党的十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要加强自身道德学风建设,还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树人先树己,修业必修身。

2.培养和选拔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科研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中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相对短缺。为此,一是加大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二是通过“学术度假”“讲座教授”等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到校工作,如有些学校利用地域优势采取“学术度假”形式,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校工作(每年工作1~2个月);三是建立培养和选拔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政策与机制,使高水平带头人脱颖而出。

3.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务之急的任务。高职院校可通过挂职锻炼,在企业设立“教师访问工作站”等途径,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承担纵向、横向课题;担任学生技能大赛、就业创业指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建立“国培、省培、校培”三级培训机制,有条件的学校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进修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与机制。高职院校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岗”,建立兼职教师津贴制度,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参加人才培养和承担技术研发项目,建立兼职教师评聘教师系列职称和参与教学成果评奖等制度,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文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因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本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的标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文化具有时代的特征,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职院校为载体、通过师生的传承与创造积淀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

高职文化建设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从传统中凝练特色文化,挖掘学校的传统和文化底蕴,找准学校的精神与文化定位。二是在时代中创新特色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积极吸收现代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立足创新,凝练个性特点的文化。三是积极融合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积极与区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四是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引进行业(企业)文化,营造培养职业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五是在文化传承中培育特色文化。高职院校应成为区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心,特别是三线城市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在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培育学校的特色文化。

三、内涵式发展的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形成机制。

(一)在继承传统与优势中提升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与优势进行吸纳和升华的过程。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传统和优势。在弘扬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升华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化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的高度认同,凝聚人心,达成共识,从而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二)在坚持改革创新中谋求内涵式发展

应及时、准确把握时展的潮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才能使一所学校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捣墙行动”,以改变校园形态,改革教学理念,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并建立了30多个校企合作的研发机构,为温州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三)在服务社会中推进内涵式发展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特色专业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二是高职院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三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四是高职院校教师为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所做出的贡献。因此,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努力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优势,推进内涵式发展。

(四)在产学研结合中培育内涵式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方针。产学研结合是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三大职能的基本途径与机制。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要建立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在产学研结合中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

(五)在科学管理中促进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以科学管理作为保障,以管理创新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学科教育的管理模式,而且行政化趋势增强,不适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因此,要尊重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在科学管理中促进内涵式发展。一要变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为扁平式的项目管理,以适应校企合作育人;二要加强过程管理,崇尚细节决定成败,提高管理绩效;三要注重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状态数据平台,由数据变为信息,以信息进行决策,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四要在校企合作中借鉴企业管理模式与经验,促进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让创新管理体制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N].中国教育报,2012-11-24

[2]林蕙青.增强使命意识扎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N].中国教育报,2012-12-4

[3]梁瑞雄,彭先兵.机制建设――东莞民办内涵式发展的抓手[J].南方论刊,2011(10)

[4]陈昌贵.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7(A):56~58

[5]夏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66~268

体育产业内涵第2篇

本文在阐述都市圈涵义的基础上,对西安都市圈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从都市体育圈的涵义出发,解析了西安都市社会体育圈的涵义。即指在西安都市圈所属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依托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交通、医疗保健、物质设施、人力资源等诸多条件,以社会体育为载体,建立的集健身、健心、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圈层结构。

【关键词】

西安市;都市圈;社会体育;体育圈

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构都市圈,而都市圈的飞速发展又促进了都市体育圈的形成。在国外,体育圈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已批准建设了16个“体育圈”的项目,如“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环太湖体育圈”等。本世纪初,我国体育界开始关注都市体育圈的研究,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珠江三角洲体育产业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环太湖体育圈,龙潭湖体育产业园、西湖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以及天津天河体育文化圈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明确大西安都市社会体育圈的涵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都市社会体育圈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在国务院颁布的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陕西省政府颁布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等政策的指引下,以体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各地的经济社会优势和人文、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构建体育与城市、旅游、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体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协调发展。

一、都市圈的涵义

美国在1910年,首次提出大都市区定义。即指一个大的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会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1 “都市圈”最先应用于日本。1950年,日本对“都市圈”进行定义: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须在10万人以上。1960年又提出“大都市圈”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城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突出强调了都市圈日常生活地域的统一性,完整性。提出了“日常生活圈”的概念在都市圈地域范围界定上的重要意义。2

我国学者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周一星1986年提出地域概念体系,一般城市发展扩张遵循“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大都市区―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带”的过程与规律。3 1999年又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和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两部分组成。

袁家冬等认为都市圈(区)是以当日往返的空间距离(通勤范围)为条件,形成的满足城市日常生活、生产和活动的都市地域范围,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由多个周边城市和地区共同构成的一个多核心的实体城市地域。4

都市圈是从区域的角度上,强化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和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协调了城镇之间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二、西安都市圈的界定

200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首次将一直在理论界探讨的“西安都市圈”予以明确。

“西安都市圈”即人口和产业密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地域,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属的9区4县(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县、蓝田县、周至县、户县),咸阳市行政辖属的2区1市5县(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礼泉县、乾县、泾阳县)。到2020年西安都市圈人口达到1100万人,总体布局为“一核五区十个卫星城”。一核指西安、咸阳主城区和沣渭新区;五区指泾渭工业园、空港产业园、阎良航空产业基地、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杨凌示范区;十个卫星城指户县、蓝田、高陵、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礼泉、乾县、周至等卫星城镇。

“西安都市圈”的主城为西安中心城市,辅城为咸阳中心城市,诸多城镇沿国道线呈放射状分布。在具体职能上,西安市城六区是高新技术、新型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的最大综合中心,阎良以航空航天为主,临潼以旅游、交通、居住为主,长安以高新技术、科技教育、旅游为主,户县以新型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其他郊县以旅游、工业和现代化农业为主;咸阳的兴平市发展具有高新技术性质的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和星火产业,三原以星火产业、食品、轻工和商贸业为主,礼泉以果业、星火产业和旅游业为主,乾县以旅游、商贸业为主,泾阳以建材加工和食品工业为主。5

三、都市体育圈的涵义

我国体育学者对都市体育圈的涵义进行了界定。任平等提出,都市体育圈是指在都市圈范围内,以体育为载体,依托环境资源建立的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知识、参与等功能的体育场所、设施、条件等所组成的圈层结构,及其体育功能扩散和影响所及的区域范围。6

周亦瑾认为,“都市体育圈”是在都市圈范围内,以体育为载体,依托环境资源建立的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疲劳消除―科学营养”等一整套康体促进模式,以其体育功能扩散和影响所及的区域范围。7

都市体育圈是城市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新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是都市圈与城市体育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具有概念上的地域结构,而且还承载着具体的社会职能。都市体育圈的地域范围基本与都市圈相符合,内容与日常生活圈、经济圈等类似。

四、西安都市社会体育圈的涵义

体育产业内涵第3篇

今年,在一些技工院校拼命扩大招生的背景下,他们却计划减少招生人数1500人。面对质疑,外表儒雅的院长夏青却内心强大:“这样做的确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但我们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走内涵发展之路,而不是走规模发展之路。”

就这样,在学院党委一班人的支持下,一个内涵发展规划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目标直指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

更新理念引导内涵建设

“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内涵,目的是发展,但如何内涵发展要把握好,不然就容易走弯路,就容易跑偏。”夏青院长如此解释。

为防止跑偏,学院明确了六大发展理念。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抓住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强省建设”战略决策部署,把内涵建设作为解决学院当前困难的根本途径。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处理好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推进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特色发展。以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建设为目标,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实现学院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目前,学院顺应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重点建设数控维修、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汽车新能源、先进制造、精密检测8个专业,带动了学院9大专业群65个专业发展。

深化合作,开放发展。以开放的理念为指导,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使学院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相互耦合,努力开创有利于学院发展的优质外部环境。

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努力实现学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坚持以教师为基,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推动学院和谐发展。

明确目标着力内涵建设

“更新了内涵建设的理念,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明确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为此学院确定了‘341’内涵建设目标。” 夏院长坚定地表示。

且看夏青院长的解释:

“3”就是突出三个战略重点: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占领教学改革的高地,成为全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4”就是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大力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赛基地、校企双制示范校建设。

“1”就是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

再看他们的动作:

依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校企双制示范校建设,不断改革完善“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双馨”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层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技能人才更高质量就业,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创业、发展的高端载体,形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占领教学改革的高地,成为全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院校。

依托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职能,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鉴定标准研发中心,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养机制,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专业内涵的校企共建机制,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

三大任务支撑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如果只有理念和目标,没有抓手,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空纸一张,就是空话。这样的建设不如不做!” 夏院长严肃而认真地说。有抓手、有任务,院长夏青用三大重点任务支撑内涵建设。

任务之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改革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院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校企双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构建技工教育联盟,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创新教育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建设国内领先的精品专业。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技工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改革评价模式。包括建立特色化的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机制。

五是丰富校园文化。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深入开展技能节、社团节等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吸纳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抓好“五风”建设,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全面加强校风建设,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教风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扎实开展学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前,学院组建了近80个社团组织。

任务之二: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为此,学院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5%。

二是提升教研水平。健全能够调动教师研究内驱力的活动、考评和激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教研制度,引领和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促进专业发展。加强不同层面的教研团队的建设,提高教研实效。积极探索有效教研指导策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在线网络教研”,搭建研讨互动平台;创建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精品课资源库,便于教师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围绕校本问题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学院完成各种著作、科研、论文、技能竞赛等项目达386个。

任务之三:实施精细化管理。

一是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院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是建设智慧校园。整合学院现有信息化资源和设备,为校企双制教学改革提供硬件平台;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管理层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空间,建设便捷服务的综合数字化智慧校园。

七大体系保障内涵建设

用什么来保障内涵建设任务能够得到有效完成呢?夏青院长对此早有谋划,并为此构建了七个保障体系。

构建“三纵九横”组织体系。“三纵”就是纵向成立内涵建设领导小组、内涵建设办公室、相关部门内涵建设工作组,“九横”就是内涵建设办公室下横向设置九个工作统筹组,与内涵建设九个重点任务对应。

构建“五体三层”咨询体系。组建由“政、行、企、研、校”五方代表组成的办学咨询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学咨询委员会从学院层面为内涵建设提供建议;校企合作委员会与学院校企合作中心对接,为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供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各系部对接,为学院各系部专业建设提供建议。

优化专业体系。建设三大类专业群,一是以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引领,建设一批新兴前沿专业;二是以数控加工和数控维修、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为引领,建设一批品牌高端专业;三是以质量检测、工程造价、建筑施工专业为引领,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专业。

搭建平台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六个平台:完善人才培育制度,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软平台;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技能人才培育硬平台;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主平台;构建德育大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辅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大平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小平台。

编制“3+4+11”建设方案体系。包括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11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是学院各项工作基本要求。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包含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赛基地、校企双制示范校,内容上基本覆盖了内涵建设3大任务,是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实施的抓手。11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包含学院5 个新兴专业、3个优势专业、3个特色专业,是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实施的载体。

编制“4+11+19”工作台账体系。包括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工作台账,11个重点建设专业工作台帐,19个职能部门学期工作台账。依据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要求,校办公室牵头逐项进行细化分解,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到相关部门。牵头责任部门量化工作任务,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建立工作台帐细化任务,明确任务责任人和工期安排。19个职能部门配合牵头责任部门建立部门学期工作台账,明确任务责任人和工期安排,并建立11个重点建设专业工作台账。

体育产业内涵第4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职院校 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来永宝(1957- ),男,山东莒县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福建 龙岩 36402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24-02

以绿色、高效、集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它可以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反哺农村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具有“一举托两头”的作用。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为城镇化的基本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除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树立城市意识之外,还要强化城市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特别是在“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当下,更要提高城市劳动者的素质。高职教育大有可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城镇化的支撑是产业,城镇化的载体是城市业态,城镇化的路径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产业发展或城市业态的培育都离不开技能型专门人才,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更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高职院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与创业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107万人,经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1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76所,招生325万人。2010年以后,由于适龄人口下降,生源出现了走低的趋势,这既给高职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总体上从1978年18%上升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候的20.9%,再到2012年的51.3%,大约每年提高近一个百分点。但是,各地情况不太平衡:城市化率较低的地区,大都是欠发达的区域,该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重,职业技能(术)培训、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任务也较重。相反,高职院校大都集中在沿海和省会城市,这些高职院校吸引力较强,大量原在农村地区的高职学生大多在就读地就业,城市的发展有了人才保证,因而城市率不断攀高,形成良性循环。欠发达地区难以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即使引进了也难以长期留住,只能靠当地培养人才,也就是集中力量在当地办好一所高职院校。福建龙岩市属于传统山区和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城镇化率不断攀升,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办好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闽西职院)。闽西职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为闽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力量。

办好高职院校,特别是在山区办好高职院校非常不易,这里既有办学环境的问题,也有政策支持和社会理解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凝聚办学特色,坚定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内涵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本质属性,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内涵发展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传承与积累的结果。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凝聚办学特色的过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办学机制体制的演进,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内涵发展还存在一个横向差异性办学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功能和办学规律,走有别于中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与中职和应用型本科错位办学,形成“银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龙头

新型城镇化的“新型”,现代职教体系的“现代”和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内涵发展”,在高职办学人才培养交汇点上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上。现代职业教育中的“现代”一词,其含义一是指通过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来引领职教科学发展;二是校企合作,甚至一校两元(学校、企业两元)育人模式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的机制、体制创新;三是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职的人才培养理念要“现代”和“新型”。

学校办得如何,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一所享有崇高社会声誉、为公众认可并富有特色的学校,实际上是先进办学理念的物化形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是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最重要的高职院校之一。闽粤赣边四个设区市(赣州、梅州、三明、龙岩)仅有两所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闽西职院在其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弘毅笃行、技精业成”的办学理念,继而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方面,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平台,产业对接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要树立“办好一个专业(群),带动区域内一个产业”的专业建设思想。同时,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与行业标准相适应的设定专业教学标准。闽西职院坚持“立足闽西、面向海西,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主动呼应龙岩“1+2”主导产业(即重点培养1个千亿级机械产业,发展2个500亿级商贸物流业和有色金属产业)和“155”(1个世界级产业基地;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5个全国性产业基地:精品卷烟生产基地、环保产业基地、金铜长夜基地、建材产业基地、稀土产业基地;5个海西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基地、能源基地、纺织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要依照产业基地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服务于龙岩市生态型经济枢纽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围绕产业集聚打造专业平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专业群是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的,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具有地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产业性(以产业集群为依据)、相关性(同一产业中的相关专业)和有效性(资源配置最大化)的特征。同时,应注重专业群集中度建设。所谓专业集中度是指学校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数与专业总数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专业集中度较高。反之,专业集中度低,结构分散,主干不突出,专业相关性差,就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内涵发展便失去专业支撑。

特色专业是指专业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属性与定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建设水平和明显的特色,并获得社会的认可,拥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的集中体现。闽西职院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其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知名度饮誉省内外。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基础、特色和优势以及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好具有学校自身优势、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三、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推手

1.高职院校要重视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办学机制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政、校、企、行都从各自的职能职责出发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职业教育必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进入到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引厂入校、前店后校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集团化、园区化合作办学形式,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把学校建成企业培训基地。要围绕“一线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打破专业教学只在校内进行的传统模式,改革教学空间时间资源的配置方式,创新专业教学的组织形式,构建适合学生技能训练的空间和时间,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闽西职院深化“一线二双三证”(即以红土地精神育人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育双环境、执教双师资的教学条件,达到毕业学生持有毕业证书、资格证书和素质证书的目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确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的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积极推行高职单招改革试点和中职对口招生,坚持五年一贯制培养,通过技能高考、注册入学试点等多方面招生。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依托创业基地或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

4.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建立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质量保障监控和评价体系。

5.建立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年度报告制度是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要求,2012年扩大到省级示范,2013年扩大到全部公办学校,2014年扩大到全部民办高职院校,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四、走内涵发展道路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体现高职的基本特质。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具有深厚专业功底的技能大师或能工巧匠,既擅长理论教学,又要精于技能培训。高职教师应当成为技术型、技师型、技能型的智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党的十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更加丰富。“立德”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对教师而言,立德既要加强德育,也要加强自身道德学风建设,还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树人先树己,修业必修身。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目前高职院校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这是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一是加大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占领人才高地。二是通过“学术度假”“讲座教授”等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到校工作。三是建立培养和选拔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政策与机制,使高水平带头人脱颖而出。闽西职院2012年和2013年开展市级、院级教学名师选拔评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同时,学院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近些年,一大批博士、硕士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也必须看到,这批青年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可以通过挂职锻炼,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承担纵向、横向课题;担任学生技能大赛、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造条件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培养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体育产业内涵第5篇

[关键词]内涵建设;专业教师职责;教学教研;考核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梅爱冰,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湖北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3-0186-02

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正面临着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变。内涵建设又称“软件”建设,包括办学思路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产学结合与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等。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专业建设都以教师为主体,能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调动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搞好内涵建设的关键。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兴专业较多,加上因规模扩张需要,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比以前增多,但专业完全对口的少;中低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女教师多,男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从校门到校门的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少;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还未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2 教师对自己职责认识不明。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有些高职教师仍只将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认为专业建设是院系和专业负责人的事,与普通教师联系不大,甚至有的教师直言当初选择教育行业是图当教师只上几节课比较轻闲,不关心本专业招生就业情况,不愿意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更不想参加生产实践及带学生顶岗实习。

3 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不适应。有些高职院校仍以教学课时数作为教师考核的杠杆,以发放课酬作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手段,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是与规模建设下引导教师多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相适应的,不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工作生活质量等问题,不利于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研科研。

二、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与中学教师、普通高校教师有不同的素质要求。除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须具备以下素质:

1 开拓创新能力。专业内涵建设要求高职教师能按照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开发出新的教学体系和新的课程内容。这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探索高职教育新理论,熟悉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及时获取所教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经过选择、提炼后,及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

2 专业实践能力。高职教育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高,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并具有开发新项目、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3 人际交往能力。高职教师除课堂教学外,还需带队参加生产实践,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必须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善于处理与实习就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善于处理学生实习中的突发事件,善于借鉴和学习同事的知识和专长,在参与学校专业合作开发、课程开发、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等方面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

三、内涵建设下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 制定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针对师资队伍现状,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长期规划,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明确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历;确定每一个专业应有的教师比例和职称结构,使其与相应的课程结构比例相匹配;确定合理的学历、经历结构,做到既有高学历的教师,同时也有从事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一定数量的社会兼职教师。引进教师时注意和原有师资队伍相匹配。

2 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梯队建设。专业带头人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专业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声誉和知名度。要从师德品质、学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制定名师标准,选拔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新知识、新工艺的学习。结合专业建设,让骨干教师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造就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带头人。

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直接从高等院校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安排教师参加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提高;组织教师轮流去院办产业、实体挂职顶岗工作;引导教师从事科研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实现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目标,也促使他们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上不断成熟完善。

4 明确内涵建设下的高职教师职责。高职院校教师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适应由规模到内涵建设的转变。要搞好专业内涵建设,高职教师工作职责应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内实习实训教学,还要指导管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关心本专业招生宣传,对外联系实习、就业单位,指导学生就业;做好就业单位回访和市场调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根据市场的需求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开发新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开展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体育产业内涵第6篇

关键词:内涵建设;专业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0日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表现,为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机会。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趋向日益清晰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也围绕不同的工作重心开始了由规模发展取向下的硬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思路下的质量提升。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含义。根据教育部2006年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等,这些内容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

(二)内涵建设与外延扩展的关系。近几年,各类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需要适度的外延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表现。但一味地外延扩张,不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外延发展也可能是内涵建设的隐患,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外延与内涵的关系。一方面适度控制学院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内涵建设应与时俱进,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应一起抓。

(三)内涵建设与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关系。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评价导向是以职业性为导向,即强调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否具备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基本素质即是否是受企业欢迎的、具有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主要看人才质量的培养质量,而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不仅仅是看学生拿了几张技能证书,更主要的是否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科学定位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前提。定位是一所高校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它是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标。与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主线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则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其发展核心必须以专业为主。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其建设内容就包含:

1、立足现实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就业率的首要环节,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2、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案。

3、紧抓课程建设,统筹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是专业建设的实质性内容。

4、组建教学团队,强化师资队伍,这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5、建设实训基地,优化教学环境。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

(二)学科与专业建设协调发展。学科建设是整个办学的龙头,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高职院校在设置或新增本科专业时,既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又要把那些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量大、符合学校定位、有较好学科基础的专业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专业。在考虑学科布局、专业定位、课程选择时,力求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和专业特色。

(三)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真正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成为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广大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不仅考虑应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技术能力。为此,师资队伍建设应与一般以学科学术教育为主的院校有所区别,不仅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还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五)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切实把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能力的重要场所,要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100%;应保持高职院校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势,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校内外集中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内涵建设发展模式

构建内涵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科学定位、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彰显特色四个方面。

1、科学定位,理清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内涵发展模式的起点。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找准定位,理清发展思路。

2、硬件建设,提升层次。硬件建设是学院建设和发展重要前提,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条件,硬件建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

3、软件建设,保证质量。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软件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产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管理,保证内涵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4、彰显特色,创建名牌。办学特色的本质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现代的高等教育如果缺少特色,就难以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的办学特色已成为衡量其办学水平的一个显性标志,她归结为学校独有的优质的育人环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质量方面起独到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启迪.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是关键[J].中国教育报,2005.11.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体育产业内涵第7篇

关键词: 内涵;内涵发展;教学改革;质量体系;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评价和奖励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64-020引言

近几年来,全国高职院校都在谈内涵发展,都在搞内涵发展。作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要从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质量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何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和奖励的长效机制方面出发,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训条件以及管理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方式,只有软硬兼备、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做大与做强并行,学校才能真正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提高教学工作地位是学院内涵发展的推进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保障,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变革为动力,依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把加强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内涵发展,就是要稳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师资队伍水平、毕业生素质与就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社会能力、校园文化层次、图书设备水平等。高等学院在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移。这一战略转移的核心是质量、管理、特色,即提升质量,高效管理、凸显特色。这次转移,从根本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二是要从形态塑造转向功能提升;三是要从内部自循环转向与社会联动发展,以人才、知识和科技成果融入社会发展,这是学院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也是学院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2大力深化教学改革是学院内涵发展的催化剂

2.1 突出品牌专业,树立拳头产品一个学院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一技之长”,就像平静的湖水没有浪花一样平淡。因此,学院实施内涵发展,应当在彰显办学特色上有所追求,有所突破。如果一所学院有了自己的办学品牌,而且能够形成名牌,这必将为学院实施内涵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思路,强化特色意识和精品意识,强力打造我院特色鲜明和优势明显的亮点及精品项目,找出特色生长点细心培育,以此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影响。

2.2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改革高职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逆行法”的思路,实现从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目标到实际的生产实习环境训练、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一直到文化基础课教学的一体化,即根据本专业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确定更加贴近实际生产的实习和实训内容——再根据实习实训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由专业课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确定专业技术基础课授课范围和标准——最后根据技术基础课的需求确定文化基础课的内容,也就是把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与我院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实现订单式培养。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从目前的教学运行情况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怎样去“教学生”呢?作者认为有个比喻很贴切:“学生象钉子,教师象锤子,只有在锤子的作用下,钉子才能被一颗一颗地敲进去。”就此而言,仅有名师还不够,还必须加上严师才能真正育出高徒。每个人都有惰性,只有对学生耐心辅导、严格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再者是“教学生”要教什么呢?这里存在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教知识;第二种境界是教方法;第三种境界是教视野。

据此,高职院校须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真正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将项目教学法、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四级教学法”、七步教学法等方法积极引入高职学院。各教学主体单位要有步骤、有计划的逐年确定一定数量的师资作为教法改革的先锋,并切实帮助这些教师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把先进的教学方法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成为适合高职教学要求的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带动全体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2.4 改进教学手段,大力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施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尽可能将产品的生产过程高质量的展示在课堂上,使学生更直接了解产品的加工工艺。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一是要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语言上讲工艺的状况,采用直观、现场、模拟等教学手段拉近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在身临其境或模拟情境中掌握知识;二是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在不断充实完善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并切实形成符合高职教学理念的电子教案。

2.5 改革实验实训内容,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实验实训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按照“逆行法”的思路确定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内容和课题,使其切实与生产实际和提高质量相结合;其次,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设计制订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规划,不断充实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场地和其他条件;三是努力使实验课题实训化,尽量减少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作为确定实验项目的标准,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四是实训课题的设计要来源于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的需要,并切实有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3构建科学的质量体系是学院内涵发展的保护剂

培养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其要素、结构以及质量目标和标准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它要求高职院校要以满足职业能力需要为质量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体育产业内涵第8篇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Yao Xun

(Anhui Wat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College,Hefei 231603,China)

摘要: 实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从实验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管理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实验实训条件的内涵建设,注意处理好建设中的“量”与“质”的关系。

Abstract: Connotations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ing and training cen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connotations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put emphasis on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This project is about to carry out the connotations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ing and training center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During this process,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实验实训 内涵建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imenting and training; connotation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61-02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因此,各类高职院校在进行规模发展同时,应更加关注质量的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同时,由于高职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实验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加强实验实训内涵建设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就是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的具体任务,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支持、校企合作、自筹资金等方式,建设成了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并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实验实训内涵建设,进一步发挥了学院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为促进地方和行业高职教育的整体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所强调的是职业针对性,它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等转换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式,以及生产具体物质产品的技术、管理和智能操作人才”[1]。而长期以来我国缺乏这种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办成了本科的“压缩型”。因此现在国家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技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师生与实际生产劳动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创业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毕业生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时体现职业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开放性等五大原则,并实现实践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生产研发等五位一体。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由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发展、由刚性设施向动态设施发展、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发展、由验证实验向生产实训发展”的观念建设具有真实或仿真氛围的实训基地,同时按照“或工艺流程、或生产流程、或实务流程、或技术模块”系统化布置实训基地。学院在原有的9个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又通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支持和学校自筹及社会融资等多种途径,经过三年的建设,建成水利工程技术、土建工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等5个集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功能四位一体的、设备齐全、设施先进、特色鲜明、运行高效、产学研一体化、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化、资源共享,服务于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推广的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根据市场和岗位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具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发挥设备、人才优势,优先为挂牌实习企业做好服务,将企业所遇到的技术、管理和经营难题及案例作为专题,由师生共同研究开发,促进教学与研发的互动;接受企业委托项目,与企业合作研发,使学校和企业科研人才相互渗透,通过联合开发,既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经济活力,又促使学校提高技术创新、技术转化的能力。第三,学院与行业、地区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至今已与六十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三十多处,使企事业单位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中交替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符合其要求的合格人才,更好地为企事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第四,依托行业优势,充分利用全国示范高职建设契机,成立了江淮(工程)职教集团,学院先后与上海浦拓市政建筑公司、安徽水利开发股份公司、安徽水利科学研究院等5家企事业单位,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等15所省内外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初步建立了集团化运作的框架。

2重“量”更要重“质”,加强实验实训内涵建设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同时也给予了财政上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实施,许多高职院校都加大了规模的扩张,积极进行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使得实验实训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实训基地实现了“量”的扩张后,当前主要任务是实现“质”的提升,精华内部管理,加强内涵建设[2]。内涵是一个哲学名词,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并不是内涵,只有当它反映到概念之中成为思想内容时,才是内涵。因此,高职实验实训内涵建设并不单纯指其硬件条件的建设,而应更多关注其文化建设、管理建设、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同时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如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就突出“发展新概念、建设新途径、配置新特点、管理新模式、文化新内涵”等五新思想,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2.1 实验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硬件设施建设,一般高职院校都是十分重视的实训楼、实训场馆的建设,各种设备设施的配套建设等等。在建设中既要考虑到它的实质作用,即作为科研、实践教学和学习的场所,同时作为学校总体布局的一部分,也要考虑到它的建设风格,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和校园的整体环境相一致。如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实训基础设施建设中,将校园形态与实训基地相融合,校园成为大职场,营造出仿真的企业环境,学生在校园即可受到职业技术、职业道德的熏陶,获得“工作”任务内容和过程,实现从学习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人才培养过程。

实验实训基地的精神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较为稳固的思想意识,是由室风、学风、教风和人际关系体现出来的师生共享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文化观和认同意识,凝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是基地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3]。因此,在进行基地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两手一起抓,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完整性。

2.2 实验实训基地管理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包括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课程管理等多个方面[4]。如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基地管理采用“院校两级、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合理配备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实训基地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专家和职业培训专家的作用,做好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确定服务方向和重点。制定实训教学组织管理、指导教师选配、设备运行维护等实训教学文件和职业鉴定管理规范。坚持实训教学硬件和内涵建设一起抓,严格按照文件执行实训教学,严格按照制度实施实训管理。

2.3 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从事普通高等教育应具备的条件,还应具备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各种素质。对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任职教师需要他们有与其专业相关的实践背景,即具备“双师素质”。要求教师要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5]。建立一支“既能下车间、又能上讲台,既是能工巧匠、又是专家学者”的“双师”队伍,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关键。

近年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除了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教师进修提高等措施,还大力引进技能人才,使专业课教师均具备企业工程师的素质。一是校企结合,积极引进“双师型”人才。学院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盘活、整合社会、企业优质人才资源,积极吸纳社会、企业优质人才资源为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服务,建立学院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专家学者互派、互访机制,积极从企业、社会直接或柔性引进高层次“双师型”人才。二是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促进校企共建教师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并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8大专业教学团队。三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落实学院制定的《教师参加生产实践锻炼实施办法》,计划平均每年投入200万元,采用多种方法与措施,激励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参加实践锻炼,使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比达85%以上。四是对教师定期评比,激发教师任课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启动“教学名师”和“教学新秀”评选工作,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大量培养优秀青年教师。

2.4 实验实训教学教材建设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展过快,使得当前的实验实训教学教材无法与理论知识的更新和信息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相适应,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设备与科技的发展情况等加强实训教学教材建设,是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实验项目,不断提高自编实验教材质量,促进实验教材的建设[6]。实训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实训教材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将直接影响高职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如何编写出能够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职实训教材,需要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高职实训教师认真思考和统筹规划。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时代的发展,组织了一批优秀的校内教师及校外专家有针对性地整改编写了各类实验实训大纲教材及培训教材,主要工作,一是深入企业调研,整改实训内容,整编实训教材。校内各教学系部根据各自所设专业课程及实训内容的变化,整编了相应的实验实训大纲教材,使其构成一个体系,并形成了根据社会发展定期整改的制度。二是与行业、地域结合,组织校内校外人员培训,编写相应培训教材。由于学院还承担着校内外的培训任务,为此也编写了大量培训教材,如水利行业培训教材、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教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人才培训教材、各项技能培训教材等等。

2.5 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实训基地不仅承担学院实训、实验、实习教学任务,还承担各类技能培训站点、基地的培训任务,既是教学基地,又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为搞好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提高实习实训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应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基地评价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实训基地进行检查评价,通过其建设及运行情况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评定。第二,制定《实训基地常规管理评分标准》,学院实验实训中心据此每月进行一次大检查,学年末将检查打分结果累加计算总得分,得分排名不在前半数以上的不得进入优秀实训基地评比范围。优秀实训基地每学年评比一次,每次评出6~10个,并给予相应奖励。第三,制定《优秀实训基地评比办法》,开展优秀实训基地评比活动。 评比内容包括:科学管理、完成任务、产学研合作、实训技术业务能力。评比范围包括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成立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院实验实训中心、教务处、各教学系部负责人及外聘专家参加的考评小组,主持评审工作,院实验实训中心负责此项工作的落实。第四,重视评价结果反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充分发挥评价与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和导向作用,学院还及时反馈评价情况,包括反馈评价的最终结果及评价考核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在评价过程中,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同时评价双方友好沟通,肯定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创新与特色,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基地建设者和管理者了解其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对他们今后工作产生激励及约束作用,并为今后基地建设及整改提供依据;第二,将评价结果纳入相关人员的年度工作考核,与他们的利益挂钩,作为实施奖惩、晋升工资、评定职称、评优、确定津贴发放标准的依据,使其清楚学院对他们的真实评价与期望,明确学院的总体要求和他们的努力方向;第三,公布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评价等级,并评出优秀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起到激励作用。

3结束语

高职实验实训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应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一方面要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做到内外兼修,使基地成为学生实验实训、师资培训、社会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的基地,成为职业(岗位)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中心、承接企业加工定单产品的车间。

参考文献:

[1]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7-108.

[2]潘蕾.关于实验室内涵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357-360.

[3]吴雄彪,张雁平,花有清.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04-106.

[4]柳峰,徐冬梅,刘琼琼等.江苏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发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