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杂志简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0-1195/Z,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_翻译研究专题、法学研究、教育研究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1674-3652
国内刊号:50-1195/Z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重庆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86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被引量:3936
H指数:17
立即指数:0.0191
期刊他引率:0.9959
平均引文率:3.7006
  • 育人为本 办学为民 质量为先 协调发展——对我校办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久渊 刊期:2006年第06期

    我校“育人为本、办学为民、质量为先、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是对“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等大学理念在具体办学行为中的选择和注解。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明确坚持我们已经确立的办学理念,同时,也要通过办学实践不断丰富我们的办学理念。

  • 论童年的历史建构与价值确立

    作者:谭旭东 刊期:2006年第06期

    在人类历史上,童年这个概念本来是没有的,童年概念是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童年的建构历程与现代儿童观的形成历程和儿童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的,同时,童年的历史建构也和印刷文化的出现有关。童年价值的确立是在童年概念完全被建构之后的。童年价值的确立,意味着童年文化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与成人文化形成一个共时性的存在。

  • 后现代戏剧美学表征

    作者:袁联波 刊期:2006年第06期

    多元化的后现代戏剧格局增添了理解的难度,但后现代戏剧仍具有自身的一些基本的关学特征:追求空间化,轻文字语言、重舞台语汇等。后现代戏剧表演艺术主要有两种美学倾向:1、削弱演员表现力,把演员降低为“傀儡”;2.“为表演者而进行的关于表演者的研究”,把演员表演提高到“本体”地位等。后现代戏剧导演艺术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 泛政治语境下的另类言说——论“百花小说”的反讽艺术

    作者:赵晓芳 刊期:2006年第06期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给文艺界带来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这就是所谓的“百花时代”。其中,一批描写爱情家庭生活的小说由于运用了“反讽”这一特殊的言说方式而显示出丰富的生活底蕴和审关内涵。使泛政治语境下的文学创作透露出生机与活力。“百花小说”的反讽主要有三种类型:视点反...

  • 言说者的形象

    作者:邵金峰 刊期:2006年第06期

    言说者是文学活动中读者阅读文本时所领悟到的、现身在文本中的说话人角色。在文学欣赏中,对言说者的领会不仅对文本的欣赏有帮助,而且只有领会到言说者的存在,才能达到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 焦虑与突围——新诗在电子传媒时代如何生存

    作者:周维东 刊期:2006年第06期

    于坚关于“诗歌上电视”在网络上发表言辞激烈的看法使新诗的读法问题再一次受到关注。相较于此前新诗读法的讨论,这次对新诗读法问题的关注有着新的特点:一,新诗的读法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和技巧的推广,面临现代传播手段介入新诗阅读的新际遇;二,讨论的参与者打破以前为求新诗生存的同心协力,新诗工作者内部出现理论分歧。在这...

  • 象征言说的公共化与私人性

    作者:梁平 刊期:2006年第06期

    本文立足于对象征在中西诗歌中生成、发展的梳理,揭示象征的本体性意义,并运用精神分析学原理指出象征的公共化与私人性在心理基础上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文本价值的区别。进而从读者角度出发,主张在象征的公共化与私人性之间求取一种平衡。

  • 试论诗歌语言的变异性

    作者:蒋德均 刊期:2006年第06期

    诗歌语言是一种变异性的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诗歌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和发展。它与常规语言相比较,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正因为它的变异,使之更具诗性,成为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诗之所以为诗的主要标志。

  • 摩罗派诗人于赓虞论

    作者:冉庄 刊期:2006年第06期

    摩罗派诗人拜伦、雪莱等曾得到鲁迅先生高度赞扬,中国摩罗派诗人于赓虞,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曾在中国诗坛有一定影响,后来研究者甚少。文学史家、评论家唐搜生前曾希望在研究李金发的同时,也研究于赓虞。本文对于赓虞的创作作了初探。

  • 论我国行政执法中的“补锅匠现象”及其治理

    作者:马传松 刊期:2006年第06期

    在我国的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基层干部和管理者放任甚至希望管理对象违法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补锅匠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严重破坏了国家有关法律的执行。要逐步消除这一现象,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建设。

  •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角色

    作者:江涛 刊期:2006年第06期

    中国知识分子不走“普渡众生”的道路,而是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救世”之路:寻找“内圣外王”的现世“明君”,幻想以“帝王师”的身份,假现世明君之手。还“乱世”一个太平。这是由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先天性缺陷注定的必然,那就是思维模式上的一元独断论和心理上的“救世主”情结。

  •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失序论

    作者:王爱国 刊期:2006年第06期

    政治参与为农民利益表达提供了路径选择和制度依赖,同时,也焕发出农民强烈的民主热情。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出现了大量失序的情况。对此进行矫正,我们应当尊重农业利益,维护农民权益;健全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文化建设。力求使农民政治参与向有序、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 重庆诗人李亚伟

    作者:易光 刊期:2006年第06期

    做李亚伟这个专辑时,心下甚为忐忑。我虽然和亚伟是老乡,而且是恢复高考之后的所谓“新三届”(我七七级,他七九级),但在他眼里,我绝对是属于老哥哥一类。我和亚伟又根本缺乏了解。我只见过他一面,那大约是1985年他第二次来涪陵,走在大街上,甚至都没有打招呼。他那时正反叛着,对我这样很有几分温文尔雅(自认为)的老乡是肯定不会入眼...

  • 处子·莽汉·玩儿命诗学——重读李亚伟

    作者:李震 刊期:2006年第06期

    重读李亚伟的诗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这基于李亚伟本人的语言天赋和所持有的文化姿志。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一个诗人生存的真实性和独立性,以及坚守这种生存的勇气、胆识、信心和信念,是决定李亚伟能否坚持写作,能否写出真实而有价值的诗歌的关键。

  • 传统、暴力与古典:李亚伟诗歌抒情的核心

    作者:楚歌 刊期:2006年第06期

    暴力的抒情以及传统和暴力的复杂关系,是理解李亚伟诗歌的核心,也可理解为是李亚伟诗歌写作的原动力。从其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李亚伟莽汉式的温柔、传统的温柔,这与暴力有关,而又可以归属于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