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杂志简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4-1065/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族学研究_民族社会、民族学研究_民族文化、人类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管理学研究、“一带一路”研究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1674-6627
国内刊号:64-1065/G4
全年订价:¥ 148.00
创刊时间:198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宁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5
复合影响因子:0.41
总发文量:1747
总被引量:5249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6.0357
立即指数:0.0065
期刊他引率:0.9114
平均引文率:6.9026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民族团结

    作者:马跃; 金炳镐 刊期:2019年第06期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理论主要从"资本是一种国际力量"视角论述了资本主义时代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团结联合;列宁斯大林民族团结理论主要从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殖民地问题视野论述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团结联合;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主要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视域论述了国际和国内的民族...

  • 新时代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新探索

    作者:赵新国; 毛燕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导理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抓手。云南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党的领导、特殊政策措施、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创建工作实体化和法治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新时代,可以从提高建设重要性认识、实施民生持续改善工程、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事业...

  • 东部城市民族团结工作现状及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张俊明; 刘有安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东部各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断探索适合东部城市民族团结的举措和方法。但由于东部城市民族工作起步较晚,民族团结工作依然存在实践载体不宽泛、活动内容不丰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当前人口流动和现代化的双重影响下,东部城市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同时要发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合...

  • 近三十年回汉民族团结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李延睿; 李燕妮 刊期:2019年第06期

    回汉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学界对回汉民族团结的成因、特点、经验、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已有对回汉民族团结的研究成果还存在研究深度较为欠缺、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对研究对象的追踪不够等问题,建议在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 人生礼仪中的麻与摩梭社会结构--基于云南瓦村的调查

    作者:张廷刚 刊期:2019年第06期

    在摩梭人社会中,麻在摩梭人的人生礼仪中不仅是单纯的参与者,更具有凸显集体、形塑男女及强化认同等寓意。麻之所以反复出现在摩梭人的人生礼仪中,并被赋予丰富文化内涵,在于麻是摩梭社会的重要之物。摩梭民众围绕麻建构出稳固的社会结构,仪式作为人建构社会或社会形塑人的媒介,因为麻的出现,使仪式目标较易达成,由于麻在仪式中的特殊表现,使其...

  • 敕勒川文化形成的地域基础和民族交融因素

    作者:李慧茹 刊期:2019年第06期

    敕勒川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既适宜发展农业,又可以发展畜牧业,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文化交汇处,其自然地理环境是敕勒川文化形成的地域基础;而游牧民族与农耕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半农半牧、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这是敕勒川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敕勒川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历史产物,是我国多...

  • 边疆变革的前奏--新疆解放初期农村社会调查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龙其鑫 刊期:2019年第06期

    新疆解放初期,为了给决策提供社情参考,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宣传部主持对全疆农村开展社会调查,此次调查所形成的报告蕴含丰富的社会讯息以及可资决策参考的社会民情。这次调查运用阶级分析,重释了新疆民族问题,并预示是解决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调查还揭示了"封建庄园""封建集团""水利头"和宗教捐税等新疆农村的地方性问题,从中探寻到了...

  • 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清真寺时空分布研究

    作者:马学娟; 马明德 刊期:2019年第06期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重要的建筑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明清时期西海固地区清真寺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可深度挖掘其隐含的大量有价值信息,并进一步探明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至清末西海固地区基本奠定了回族人口分布格局和宗教地理格局,而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农业用地的大规模开发,加速了该地区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的形成和环境的恶化。

  • 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东道主族群符号边界变动

    作者:宋河有; 张冠群 刊期:2019年第06期

    族群符号边界可以展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民族旅游场域中,东道主族群通过节庆、祭祀等民族传统活动形式凸显民族符号边界;而在食宿接待和民族特色活动项目中则通过不同程度的主客互动对民族符号边界进行刻意跨越。表面上看,东道主族群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划界"和"跨界"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深入剖析发现,东道主族群在精神层面的族群...

  • 旅游参与过程中社区精英的成长与流动研究

    作者:黄凯洁 刊期:2019年第06期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一大困境是本地能人精英的流失和缺乏。"边少穷"乡村地区如何培养本土精英,进而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和全面振兴,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实践证明,旅游开辟了乡村个体向精英流动的本土化路径,但现有研究对其作用过程关注较少。当下,我国乡村旅游对社区精英社会流动的作用,可以从制度主义、结构主义和"机会-流动"三个视...

  • 道路旅行中的主客互动与人地关系生产

    作者:王学基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不同于一般大众旅游情境中的关系实践,在具有高流动性的道路旅行中,主客互动及其塑造的人地关系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基于川藏公路道路旅行的调查研究发现,道路节点空间作为主客互动的实践场域,充满了非利益导向的主客关系,服务性和标志性节点为旅行者的流动性实践提供了物质支撑、价值确认和文化塑造。作为停泊系统的节点空间为旅行者基于想象...

  • 村落边界、移居者与共同体的重塑--对广东新兴县水湄村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区锦联; 刘娑 刊期:2019年第06期

    村落移居者在迁入地虽然有着合法的村民身份,但是在文化习俗层面遭遇困境,他们多居住在村庄边缘地带,缺乏祭祀资格和举办相应仪式活动的权利。村中原居民通过仪式以及村落开辟的话语强调"入庙"规则,强化村落人群边界,以达到区分后来者和村落原居民的目的。随着社会变迁和公共空间的建构,村落认同规则发生改变。村内不同群体间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

  • 南湾:多族群聚居地的生境、历史和港湾发展

    作者:刘莉 刊期:2019年第06期

    以南湾为代表的海南岛东南部海港,是海洋、陆地多重生态景观、多种生计和人群的复合区。依托南湾的疍家、临高渔民和傍海的农民,共同塑造了作为自然和人文单位的滨海区域。三个群体在特定地域谋生和彼此互动的经验表明,居于一地的人群潜在的历史轨迹、文化惯性影响着群体在新环境中的生计选择和能动性发挥,因此地理单元自然特质和不同群体内在文...

  •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戎巴”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作者:王霞 刊期:2019年第06期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戎巴"的传统生计方式深受其原有土地制度、社会等级和骨系观念的影响,其内部可分为一般职业群体、宗教职业群体和"贱业"群体三个部分。西藏民主改革后,戎巴的生计方式从传统的"亦农亦牧、工商并存"转变为新时期的"农多牧少,工商分离",引起上述生计方式变迁的动因主要在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转型的推动和戎巴内部的理性适应。

  • 中国特色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建立与中国学派形成(1949~1956)

    作者:郭丹丹 刊期:2019年第06期

    1949~1956年,中国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在政府、本土专家及苏联专家三种力量的作用下,完成了从"一元"到"四元"的嬗变。其中,本土专家所做的延续中国民族研究传统、打破学科壁垒、使用跨学科方式开展民族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研究学科体系的努力,对民族学中国学派的创建最具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