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杂志 部级期刊

Moral Education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德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38/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观察、探索、话题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权益保护、讲堂、样本、第一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国际刊号:1673-3010
国内刊号:11-5338/G4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4
总发文量:6775
总被引量:4240
H指数:20
立即指数:0.0215
期刊他引率:1
  • 教师职业信念“四重奏”

    作者:刘俊其 刊期:2012年第18期

    职业信念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服务观,激发爱生敬业的师爱真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终身负责,追求师爱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利用情感“传导性”闪亮师爱光辉;要求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可塑性。只有坚定职业信念,教师才能真心地热爱学生,做好教育工作。

  • 以道德情景的创设破解道德困境

    作者:彭璐; 宋广文 刊期:2012年第18期

    从发生学的视域看,传统的以权威主义伦理为基础的知性道德教育忽略了道德活动的情境性、在场性与变化性,使得本该生动活泼的学校道德教育沦为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与道德灌输,而道德情景的缺失很容易导致个体的道德自我被对道德规范的服从所取代。本文试图对如何有效地在学校中创设道德情景以及理智地认识道德情景创设的教育意义进行些微探讨。

  • 品德可教,该如何评价——中小学德育评价“辩证法”

    作者:项久雨 刊期:2012年第18期

    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德育活动显现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德育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与静态性、评价功能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评价的内在规定性。当前,中小学德育着眼于评价因子的诉求,使得其自身的结构与特...

  • 构建中小学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论思考

    作者:蓝维 刊期:2012年第18期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在评价领域的具体化,也是具体测评试题编制和测评实施展开的基础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等。此外,发展性及科学性原则、适度导向及前瞻性原则、务实及可行性原则、稳定及适应性...

  • 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及其实施策略

    作者:叶飞 刊期:2012年第18期

    品德评价的量化模式往往把学生当成被评价的客体对象,通过测量、数据统计、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品德操行进行数量化的评定,以此来划分学生的品德发展等级。这种评价模式是一种外在式的、缺乏主体性的品德评价模式,它没有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而是把学生纯粹当成了评价的客体对象。与此不同,人本化的品德评价坚持以人为本...

  • 学生品德测评的国际比较

    作者:王鹏; 孙伟 刊期:2012年第18期

    对德育效果的测评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学生品德测评的国际比较研究可以说是德育研究领域的有益尝试。本文将从品德测评的目的观与功能观、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德育研究有所帮助,从而提高我国德育工作的质量。

  • 三维德目教育下的德育评价方式探索

    作者:陆金 刊期:2012年第18期

    过去,我国德育一贯采用“美德袋”的方式。“美德袋”一词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来的,“美德袋”是指教育者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被动的、可以任意填塞的口袋,随意地往里填充各种道德条目(简称“德目”),它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如智、仁、勇、孝、公正、诚信、敬畏、宽恕、责任等。...

  • 扶持和资助为贫困生成功构筑桥梁

    作者:高慧斌 刊期:2012年第18期

    新学年开始了,又一批莘莘学子满怀憧憬踏入大学校门,贫困生入学再次成为焦点,当人们感念近年来国家推行的一系列资助政策让贫困生圆了大学梦的同时,一些贫困家庭却正在为孩子入学的交通费发愁。就在这时,国家再一次出台政策,明确提出“解决特困生交通费,帮助所有新生按时报到”,并通过细则,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这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的...

  • 制度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

    作者:万作芳 刊期:2012年第18期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创新国家教育制度,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奠定制度基础,这是对教育形势和教育实践要求的回应,是对各地教育制度创新的肯定,是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 感受生命的律动——访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

    作者:高艳艳; 刘东秀 刊期:2012年第18期

    对待工作,他事必躬亲,雷厉风行;对待学生,他温暖而亲切,是孩子们的“老朋友”,他就是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在于用爱滋养和关爱下一代。

  • 给生命以向上的姿势——常州德育“脸谱”

    作者:高艳艳; 鲁兴树 刊期:2012年第18期

    素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的江.南历史名城常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间地带,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静静的河水记录了常州历史的变迁。常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史,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字记载史。春秋末期,吴王公子季札受封于此,始有延陵之名;北宋苏东坡十三次往返常州,留下许多诗文佳话;现代革命家瞿...

  • 走在自主教育的路上

    作者:王熹; 奚萍 刊期:2012年第18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呼唤具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成才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以“奠学生成才之基,铺教师成长之路,树学校精品之牌”为办学理念,在对学校内、外环境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后,形成了校园自主管理的教育模式...

  • 做“有根的中国人”

    作者:徐燕娟; 周海娣 刊期:2012年第18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些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我们祖先五千年文化的一种认同。学校通过让学生认识、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

  • 我的“英才之家”

    作者:卞英才 刊期:2012年第18期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教育的网络化与数字化不仅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同,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与发展。为了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创建了“英才之家”网络家园。

  • 成为学生的守望者

    作者:刘高平; 潘勤 刊期:2012年第18期

    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创办于1907年,坐落在美丽的运河之畔、太湖之滨。一百年薪火相传,我们始终以育人为第一使命,筚路蓝缕而理想不改,栉风沐雨而与时俱进,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了大批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