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杂志简介:《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421/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题笔谈、心脏起搏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病例报告、消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国际刊号:1007-2659
国内刊号:42-1421/R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
复合影响因子:0.61
总发文量:1982
总被引量:11805
H指数:40
引用半衰期:3.33
立即指数:0.0539
期刊他引率:0.7761
平均引文率:7.5809
  • 疑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起搏器置入后阈值升高一例

    作者:周勇; 李莉 刊期: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性,55岁,因风湿性心瓣膜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年,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DDD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3个月复查,参数均理想;术后5个月因感冒后服用“克感敏”后出现心律紊乱,心电图示心室起搏失败,测心室阈值2.88V,将起搏电压调整至4.75V,起搏恢复正常,2个月后,阈值下降至0.75V,随访8个月,阈值未再变化。...

  • 生理性起搏的再认识

    作者:宿燕岗; 葛均波 刊期:2007年第03期

    近年来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在死亡率、心力衰竭等方面,DDD起搏与VVI起搏无区别,主要原因为高比例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导致的左、右心室及左室内的不同步抵消了房室同步起搏的益处。今后除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心脏起搏方式外,应采用诸如动态房室延迟和起搏模式自动转换等功能以最大程度的降低RVA起搏。如果必须依赖心室起搏,应考虑选择RV...

  •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志辉; 曹宇; 欧阳茂; 杨侃 刊期: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共使用主动电极导线151根,其中心室电极导线88根...

  •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作者:毛家亮; 郝静;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康瑜; 黄定九; 陈润芬 刊期: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

    刊期:2007年第03期

  •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泗林; 林纯莹; 刘烈; 吴书林 刊期: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2005年度引证数据

    刊期:2007年第03期

  •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陶四明; 张荣华; 李易; 洪云飞; 杨锋; 吕云; 李绍龙 刊期: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

  • 起搏器安置后远期囊袋反复破溃一例

    作者:王礼琳; 范洁 刊期: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7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了DDDR起搏器,安置术后第16个月起搏器置入部位开始出现皮肤溃破、渗出、皮肤丘疹、丘疱疹,细菌培养阴性,两次更换起搏器位置,抗感染及局部用药物治疗无效,经测试患者对多种物质过敏,考虑患者对起搏器发生排斥反应,使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稳定。

  •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防治

    作者:仝识非; 张志辉; 陈莉; 庄国强; 宋治远 刊期: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能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的232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封堵术前、术后1—4天记录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术中持续心电监护,由心电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得出各型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 232例VSD患者术后心...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沈童童; 单其俊; 袁彪; 杨兵; 徐东杰; 陈椿; 邹建刚; 陈明龙; 曹克将 刊期:2007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2例行CABG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1~3周内)有无AF发生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CABG术后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3例于CABG术后发生AF,其发生率为33.01%。单因素分析显示AF组高龄(≥70岁...

  • 《亚太医学与心理学杂志》创刊并征稿

    刊期:2007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与炎症及慢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晓宇;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明龙; 陈椿; 杨兵; 徐东杰; 王劲风; 沈童童; 曹克将 刊期: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炎症及慢性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66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44例,慢性房颤22例),另取同期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Hp—IgG抗体,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Hp-IgG抗体,CRP的差异并分析HP...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血管危险

    作者:余国膺(摘译) 刊期:2007年第03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是心血管和肾功能的一个主要的调节系统。基础研究已说明它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进展,有望研发出新的治疗方案或改变旧的治疗方案。RAS阻滞剂有抗动脉粥样作用。这是通过它们的抗高血压、抗炎症、抗增殖、减少氧化应激的性能介导的。目前这一系统的阻断药物(ACE—Ⅰ及ARBs)是抗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和进展性肾脏...

  • 心房颤动复律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超声心动图研究

    作者:周波; 陈鸣; 张伟; 颜玮如; 黄巍巍; 唐小山 刊期:2007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房颤患者20例,按心脏复律的方式分为直流电复律组7例,药物复律组13例,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个月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和容积,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心房充盈分数(AFF)和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