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杂志简介:《中国农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061/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会议综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业博物馆
国际刊号:1000-4459
国内刊号:32-1061/S
全年订价:¥ 16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1
复合影响因子:0.5
总发文量:968
总被引量:7483
H指数:27
引用半衰期:10.0318
立即指数:0.0152
期刊他引率:0.8848
平均引文率:37.0303
  • 明清以来苏松太地区耕牛的时空分布

    作者:李玉尚 刊期:2008年第04期

    明清至时期,苏州、松江、太仓地区稻田区耕牛一直广泛存在;棉区以吴淞口为界,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沿江一带耕牛甚少被使用,沿海一带则被广泛使用。太平天国战争之前和之后,耕牛数量的上述地理分布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造成这种时空分布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制约。

  • 祠灵星与两汉农事祀典的几个问题

    作者:王健 刊期:2008年第04期

    祠灵星是两汉农事祀典的主体制度之一,在古代礼制史上占有较重要地位。本文分别探讨汉代祠灵星的祭祀对象、仪式主体内容、举行时间和制度渊源等仪式建构问题,考辨祠灵星与雩祀之间的复杂关系,论述灵星祀典的信仰背景及其制度变迁。

  • 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倪根金 魏露苓 刊期:2008年第04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认识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在甲午战争前,较早见识这类近代科学技术产物的,主要是外交人员和因各种机缘出国的人。他们通过农业机械展览馆、农业机械制造厂和农田等渠道接触西方近代农业机械。所见的农机具包括耕耙机具、收割与脱粒机具、灌溉机具、食品加工机具等。认识呈现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等特征。近代化农业机械...

  • 农村合作运动与农业技术的植入——以民国时期江苏省为例(1927-1937)

    作者:姚兆余 刊期:2008年第04期

    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复兴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而实施的有关社会经济建设的行动。农村合作运动中组建的各种合作社,在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推广农业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扮演了引进和扩散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角色,丰富了作物的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 鸦片战争前的全国生丝产量和近代生丝出口增加对中国近代蚕桑业扩张的影响

    作者:张丽 刊期:2008年第04期

    为了对19世纪下半叶生丝出口增加对中国近代蚕桑业扩张的影响有一个“度”的测量,本研究对鸦片战争前的全国生丝产量进行估算。论文认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生丝产量大约为110000担;出口量约占全国生丝产量的10%。从19世纪上半叶到1929年中国生丝出口增加了20多倍,丝织品出口增加了大约10倍。出口增加总量220000来担,是1840年前全国生丝产量的...

  • 《吕氏春秋》与农业灾害探析

    作者:王星光 刊期:2008年第04期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一部著作。书中记栽有丰富的有关农业灾害方面的内容。从中可见农业灾害的类型有洪灾、霜雪灾、雹灾、雾灾、旱灾、虫灾、风沙灾等名目。这些记述多能和《春秋左传》等先秦文献的记载相对应。书中提出自然界的万千生物各有其运行的规律,人们应当认识这些规律,遵循这些规律,才能避免灾祸的发生。在...

  • 王思明院长一行参加梁家勉教授百年华诞暨广东农史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刊期:2008年第04期

  • 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作者:朱圣钟 刊期:2008年第04期

    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问题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至清代中期、清代中期以后三个阶段对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生产门类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变化;农业结构呈现阶段性的回归式变化,即泰汉至南北朝以农耕为主一南北朝至清代中期以畜牧狩猎为主—,清代...

  • 元代安徽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利用

    作者:陈瑞 刊期:2008年第04期

    元代安徽地区的官田和民田多得到了有效开发与利用。官田主要用于充当职田、屯田、赐田、草场、牧地等,占有主体为封建国家。在官田中,屯田最发达,分布广,延续时间长,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民田占有主体为官僚地主、一般富户地主、宗族地主、自耕农、民办学校、寺院等,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民田中,族田、学田较发达,地域特色明显。在官、民...

  • 清代乾隆政府灾害救助中之“截拨裕食”问题

    作者:张祥稳 刊期:2008年第04期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乾隆认为:“民庾即天庾”。为了解决灾民的食粮问题,他在其有关荒政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通过截拨漕粮、调拨银两和以丰济歉等手段,直接向被灾地区调拨入大量粮、银;另一方面主要采取遏灾暂免粮食关税,暂解米粮入海、入口之禁,严禁地方官员遏籴等间接的“截拨”措施,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

  • 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初探

    作者:朱考金 王思明 刊期:2008年第04期

    民国江苏乡村建设运动是民国乡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的基本概况.当时形成了以无锡实验区、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淳化镇乡村教会实验区、武进农村改进实验区、江宁自治县等为代表的乡建区域。综观江苏乡村建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民众教育、职业教育、教会建设、县政改革等四种不同的乡建模式。这次运动给当时...

  • 建国初期乡村雇佣关系的历史考察——以长江中下游6省为例

    作者:张静 刊期:2008年第04期

    结束至集体化高潮前,雇佣关系作为传统乡村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和前地权高度集中基础上的乡村雇佣关系不同的是:后的雇佣规模——雇工户数和工数大大下降;在雇佣形式上。长工数量和佣期急剧下降、短工数量显著增加;在阶层构成上,雇佣关系主要发生在普通劳动者之间,中农、贫雇农等阶层雇入长工和短工所占比重急剧增加。

  • 宋明以来宫廷与民间制香业的兴衰

    作者:严小青 惠富平 刊期:2008年第04期

    中国古代制香业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宫延,还是民间,制香技术都很成熟。宋明时期对外交流繁荣,人们生活安居乐业,许多域外具有独特性质的香料传入中国,并很快得以使用,此时的制香业显得尤为发达,出现了大量香方并且流传下来。遗憾的是,清末、民国时期政局动荡,百业凋敝,制香业也难逃厄运。本文就宋明以来宫廷与民间的制香业进行全面探讨...

  • 从石刻碑铭看都江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邹礼洪 刊期:2008年第04期

    都江堰是世界上唯一有2000多年历史而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能够长期保持生机活力的原因,可以从都江堰历史上留下的大量摩崖石刻及碑铭中去探寻。都江堰的石刻与碑铭是都江堰修建、改造与保护的历史见证。从这些石刻碑铭中不难发现,都江堰永葆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江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行...

  • 宋代苏南地区人地矛盾及其引发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作者:钱克金 刊期:2008年第04期

    文章对两宋时期苏南人地关系演变情况进行了探究。总体而论,在北宋前期,苏南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地关系也较为和谐。然而自北宋中期,缘于人口续增给耕地带来的压力,人们盲目开山围水垦田,以及为便利漕粮运输筑建“吴江挽路长堤”等造成积水之患,苏南人地矛盾开始凸显并日趋尖锐化,以致农业生态环境日坏,水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