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杂志简介:《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2-1073/TU,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环境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述评与讨论、设计经验、工程实例、分析与监测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0-4602
国内刊号:12-1073/TU
全年订价:¥ 984.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环境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天津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1
复合影响因子:0.84
总发文量:8649
总被引量:65069
H指数:70
引用半衰期:5.2073
立即指数:0.0253
期刊他引率:0.8421
平均引文率:5.9521
  • O3-BEAC—UV/Cl工艺去除低温水中氨氮的研究

    作者:张多英; 李伟光; 公绪金; 秦雯; 王筱菊; 王鹏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为解决低温水中氨氮难去除的问题,将新菌种--哈尔滨不动细菌HITLi 7T(占总菌量的80%)和专利菌种、菌剂构建低温除氨氮的优势菌群,形成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BEAC),并前置臭氧(O3)氧化,后置紫外/氯耦合(UV/Cl),构成O3-BEAC-UV/Cl新工艺,并在4种工况下运行,确定该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分析其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

  • 混凝/沉淀/PVC复合膜工艺处理受污染源水的中试

    作者:陈杰; 陈康; 朱春伟; 袁宵 刊期:2017年第01期

    针对北方受污染水源水的水质特点,基于“混彬沉影PVC复合膜”工艺,通过中试考察了PVC复合膜的水质净化效果和膜系统运行情况。在PVC复合膜出水中未检测到总大肠菌群,出水浊度平均为0.054NTU;复合膜对CODMn、余铝和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4%、68%、99%。以25、30和35L/(m2·h)的膜通量运行时,TMP均在30kPa以下,PVC复合膜的运行压...

  • 生物活性炭降解低浓度邻苯二甲酸酯的挂膜研究

    作者:陈秋丽; 张朝升; 刘宏英; 荣宏伟; 张可方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以DMP、DEP、DBP和DEHP为目标物质,开展了生物活性炭降解低浓度PAEs的挂膜研究。当进水PAEs浓度为10μg/L且采用人工投加营养物质的方式时,挂膜周期约为30d;挂膜启动过程中,随着微生物数量和种群的不断增加,生物活性炭对CODMn、NH3-N和PAEs的去除效果逐渐变好;挂膜成功后,对CODMn、NH3-N的去除率均达到了60%以上,对DMP、DEP和DBP的去除...

  • 净化低温含铁高锰地下水锰极限浓度的探求

    作者:王玉林; 李冬; 杨航; 曾辉平; 张杰 刊期:2017年第01期

    采用生物除铁除锰滤池处理低温含铁高锰地下水,考察了不同滤速下锰的极限浓度。以滤柱模拟水厂滤池,在水温为5~6℃、溶解氧为8.3~8.5mg/L、进水总铁为0.5~3.0mg/L的条件下,当滤速分别为6、7、8m/h时,锰的极限浓度分别为(8.0~8.5)、(7.0~7.5)、(6.0—6.5)mg/L;进水总铁为12~20mg/L时锰的极限浓度为(5.0—5.5...

  • 臭氧/陶瓷超滤膜短流程净水工艺试验研究

    作者:成小翔; 朱学武; 梁恒; 瞿芳术; 丁安; 李圭白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为充分发挥臭氧氧化和陶瓷超滤膜过滤的协同作用,将臭氧和陶瓷超滤膜集成在同一构筑物中,构建了臭氧/陶瓷超滤膜短流程工艺,系统地研究了该工艺的净水效能和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单独陶瓷超滤膜过滤对浊度和微生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出水浊度稳定在0.10NTU以下且未检测到微生物,但对磺胺甲噻二唑、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和磺胺二甲嘧啶等磺胺类...

  • 多级A/O耦合生物膜反硝化处理低C/N值生活污水

    作者:阚睿哲; 李军; 卞伟; 王盟; 王文啸; 赵昕燕; 赵青 刊期:2017年第01期

    首先采用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处理低C/N值生活污水,通过投加乙酸钠强化反硝化性能,并针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污泥膨胀、碳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多级A/O耦合生物膜反硝化强化脱氮工艺。探究C/N值对多级A/O工艺以及耦合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两者的异同;同时通过批式试验考察了碳源类型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当进水C/N值为2~5时,两...

  • 基于溶解氧控制的A2/O工艺节能降耗研究

    作者:史彦伟; 刘牡; 赵有生; 李传举; 李睿; 刘思沂; 阎宝帅; 曹效鑫 刊期:2017年第01期

    针对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特征以及实际运行情况,基于中试A2/O装置,开展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单元优化运行技术和生产性试验研究。中试结果表明:COD的去除效果基本不受影响;当溶解氧(DO)降低到0.5mg/L时,在运行初期对NH4+-N和TN的去除率均稍有下降,但由于微生物的适应性,去除效果逐渐恢复;与之相对应的最大比耗氧速率、比内...

  • 悬浮填料污水处理工艺对雌激素的强化去除特性

    作者:阳春; 张璐; 陈艾; 胡碧波; 万巧玲 刊期:2017年第01期

    雌激素广泛存在于生活污水中,对生态环境存在危害,污水处理工艺可部分去除,且具有生物硝化能力的处理工艺比常规工艺具有更高的去除效率。投加悬浮填料是污水厂提标升级的常用技术措施.可提升生物硝化能力。采用对照运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和序批式生物膜移动床工艺(SBMBBR)处理含200ng/L雌酮(E1)、雌二醇(E2)和炔雌醇(EE2)...

  • 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的中试研究

    作者:石东; 丁磊; 董良飞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以某城市污水厂初沉池出水为原水,采用中试规模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沉淀池/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进行生物脱氮,重点考察了反硝化生物滤池的脱氮效果及C/N值对脱氮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反硝化生物滤池再启动后的恢复情况,并构建了反硝化生物滤池脱氮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期间反硝化生物滤池对TN的去除率为86.4%-96.5%,当2....

  • 零价铁用于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影响因素及效果

    作者:马会强; 师鹏飞; 石珍瑜; 李爽 刊期:2017年第01期

    针对地下水无机砷污染,借助批试验和柱试验,利用铁粉(325目)开展了零价铁去除五价砷的室内研究,探讨了初始pH值、无机阴离子、重金属和腐殖酸对除砷能力的影响,考察了动态运行条件下除砷效果及水质指标的变化。批试验结果表明,当pH值=3.7时,反应120min后对As的去除率达到78.8%,而pH值=6.9时,反应120min后去除率达到93.9%;溶液...

  • 深水循环加压混凝沉淀除藻工艺研究

    作者:鲁梦江; 丛海兵; 洪苏科; 鄢琪; 郑全兴; 王巍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为提高水中蓝藻的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采用深水循环井对水体进行预处理,使蓝藻气囊在深水压力作用下破裂,藻体失去气囊浮力,再经后续混凝沉淀去除。静态试验表明,随深水循环井深度的加大,混凝沉淀后各项出水指标浓度降低;当循环井深度为80m、混凝剂[Al2(SO4)3·18H2O]投加量为30mg/L时,对叶绿素a、CODMn和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5.5%、62...

  • 天津梅江景观湖多水源优化配置研究

    作者:严晨菲; 郝相攻口; 刘洋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以天津市梅江景观湖为例,在充分考虑当地丰枯条件的基础上,引入生态环境需水理论,对该人工湖进行了水量、水质联合优化配置。研究表明,无论湖泊蓄水等级处于不变、降低、提高等情况,人工引水量均远大于自然引水量,分别占三种情况下引水总量的84.40%、75.86%和70.69%,且湖泊水质均可达标。此外,在保证城市人工湖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

  • 机械搅拌澄清池搅拌机规范化设计研究

    作者:薛广进; 姚左钢; 王洋; 董红; 林海燕 刊期:2017年第01期

    搅拌机是机械搅拌澄清池的核心设备,在澄清池泥渣循环环节起到关键作用。基于机械搅拌澄清池搅拌机的产品标准修编,对其展开研究,对旧标准中不能适应当前生产运行的条件进行修正,对旧型号设备进行升级,对新型搅拌机进行规范,从而实现了对现有机械搅拌澄清池搅拌机的系列化和规范化,同时利用CFD模拟技术对搅拌机的提升性能进行校验,实现...

  • 机械搅拌频率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苏俊峰; 邱治国; 朱侃苏 刊期:2017年第01期

    济南市玉清水厂(规模为40×10^4m3/d)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浊度常年低于2.5NTU,为低浊度原水,在此条件下,研究机械搅拌混合阶段的搅拌频率对混凝效果的影响,进行周期性生产试验,得到了不同阶段的最佳机械搅拌频率和最优G值,并将其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将G值参数引入水厂Citect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机械搅拌频率的自动控制。

  • 污水处理厂强化脱氮过程中碳源投加策略研究

    作者:魏楠; 赵思东; 孙雁; 吴毅晖; 吴光学 刊期:2017年第01期

    针对昆明市某污水处理厂A2/O工艺出水总氮提标改造技术需求,分析比较前置缺氧段投药、后置缺氧段投药和增设后置反硝化滤池投药这3种外碳源(甲醇)投加策略。设定出水总氮浓度分别为10、7、5和3mg/L四个目标值,对3种碳源投加模式进行了经济评价。在4个目标值条件下,各种碳源投加模式的处理成本均随目标浓度值的降低而升高;药耗成本占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