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Literary Review

杂志简介:《文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3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短论、论坛、资料、书评、新作评介、新人评介、通信、读者、作者、编者、学术动态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0511-4683
国内刊号:11-1037/I
全年订价:¥ 412.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
复合影响因子:1.04
总发文量:1944
总被引量:23039
H指数:58
引用半衰期:10.2295
立即指数:0.0662
期刊他引率:0.982
平均引文率:29.6623
  • 新时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

    作者:张福贵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中国文论话语转换和体系建构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新时代中国文论体系建构有其历史性与正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是“跟着说”、“对着说”到“自己说”的过程。“跟着说”是一种单向性的文化接受,是为中国文论输血、注水的过程;“对着说”是一种对立性的文化冲突;“自己说”是一种主体性的文化建构,而最终是要抵达“一起说”的...

  • 中国古代艺术时空观及其结构创造

    作者:黄念然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中国古代的时空一体观对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出体现为在艺术创造中形成了“身度”的时空、“气化”的时空、“节律”的时空和“境象”的时空四种主要艺术时空观念,并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结构创造的基本理念。“身度”时空观之根身性体验、“气化”时空观之阴阳对待的思维方式、“节律”时空观中对空间结构中的节奏韵律的重视,以及“...

  • 剧场场景反媒介景观——以南希和朗西埃的剧场理论为核心的考察

    作者:王曦 刊期:2019年第06期

    无所不在的媒介霸权塑造了景观社会的当代形态媒介景观社会。居伊德波所代表的“情境主义国际”总体化的景观批判思路面临失效的危机,亟待修正。面对新的现实,朗西埃、南希等批判理论家通过重新审视剧场与景观概念的多层含义,提出了意在重建人际交往空间的场景范畴。南希的“共-显场景”与朗西埃的“平等主义场景”,从不同侧面指向媒介景观内在...

  • 朝向他者的哀悼与摄影——解读德里达的《罗兰·巴特之死》

    作者:苏林 刊期:2019年第06期

    “他者”一直是德里达解构哲学的重要议题,对哀悼的思索则是此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里达献给罗兰巴特的悼词《罗兰巴特之死》便是其代表性篇章。德里达以哀悼“给予谁,为了谁”这一问题为引导,对哀悼的悖论性困境作出了深刻思考。同时,他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巴特《明室》中所论摄影进行阐释。此二者相互缠绕、彼此说明,一方面在自身的悖论性处境中...

  • 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重建——本雅明、伊格尔顿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转换

    作者:李永新 刊期:2019年第06期

    马克思在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提出艺术生产理论。这一理论从经济学意义的生产出发,既承认文艺的独立性,又将其与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入批判。本雅明与伊格尔顿将这一社会历史批评理论转换成文化批判理论。他们一方面重构马克思的生产概念的意义,以物质“生产”的内涵解释艺术生产,强调...

  • 通义:汉语阐释学的思想与方法

    作者:李建中 刊期:2019年第06期

    汉语阐释学的思想与方法,其根柢在经学和小学,其关键词为“通义”:会通、变通其义以臻通达、通透之义。古典阐释的主体是圣人和君子。古典阐释的最高境界是六通四辟、弥纶群言、“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汉语阐释的目标是要跨越文字、文献、语境三重障碍以“通天下之不通”,故阐释路径须通义于词根、通汇于文献、通变于语境。汉语阐释学之“通义...

  • 新大陆的旧文苑——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

    作者:袁一丹 刊期:2019年第06期

    关于文学革命发生史,最有意识的建构者无疑是胡适。其深知掌握了前史,无异于掌握了文学革命的叙事权。本文以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为底本,揭示《逼上梁山》背后的史观之争,胡适强调个别之因是回应陈独秀基于唯物史观得出的“最后之因”。回到历史现场,以清末民初留美学界的志业选择为参照,胡适文学革命的主张实际上是被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强势话...

  • 《弟兄》二重暗讽结构——兼论读懂小说之条件

    作者:郜元宝 刊期:2019年第06期

    鲁迅小说《弟兄》主线和副线相互补充,写实与虚构彼此映衬,征引《诗经》《论语》为“旧典”,化用“周氏兄弟”生活中若干关键细节为“今典”,以二重暗讽收一石二鸟之效,即既通过小说向某些关系人传达确定信息,又避免过于“专化”,使一般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人生与艺术的感悟。

  • 作为革命债务的遗产——“第三种人”论争中的“文学遗产”问题

    作者:付丹宁 刊期:2019年第06期

    “文学遗产”这一今日用于指代旧文学的术语,在30年代由苏联译入汉语时,所指的仅仅是19世纪的欧洲文学。在这一概念的范围向中国旧文学转移的过程中,1932年的“第三种人”论争可视为其转折点。在论争中,被当作“遗产”的“同路人”文学和“大众文艺”实具有相同之结构:作为革命所不得不面对且加以利用的资源,这两种资源与其称之为“遗产”,不如...

  • “在金融的上海呻吟”——论《子夜》中的金融与现代性

    作者:蒋晓璐 刊期:2019年第06期

    《子夜》通过20世纪30年生在上海的金融活动,呈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民族-国家”主权、主体性改造的复杂关系。其中,金融投机活动体现了资本主义扩张和流通的方式,它呈现给我们的是资本主义通过金融系统扩张达到改造人类主体性的过程。从文学与金融的关系出发,《子夜》的探讨将不再简单地围绕历史意识形态与经济模式的分析方法,而是注重金融与小...

  • 江户-明治文学家对“郑成功形象”的日本化建构——兼论中日视野下“郑成功形象”的变迁

    作者:董灏智 刊期:2019年第06期

    考察中日文学史,中日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塑造了多种“郑成功形象”。从江户时代的近松门左卫门开始,日本文学家以“日本为郑成功的生国”、“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为依据,歌颂日本血统、日本精神对郑成功“反清复明”、“攻占台湾”的影响。以此为根据,明治时代的文学家为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殖民台湾提供了“合理”依据。与日本不同的是...

  • “台阁”与“山林”文坛地位的升降浮沉——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流变

    作者:左东岭 刊期:2019年第06期

    元代与明代前期的主流文坛对于“台阁”与“山林”的价值判断存在明显差异,元代文坛大都是“台阁”与“山林”兼顾,呈现出二者共存的文学观念形态。而在入明之后,文人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朝廷官员行列,身份的改变遂使得山林文学逐渐被轻视,而台阁文学却呈现出一种雄丽盛大的气象。这种以“鸣盛”为主的观念,与永乐之后台阁体的倡导教化、追求平和...

  • 论中国古代作为文类概念之“寓言”

    作者:王庆华 刊期:2019年第06期

    “寓言”指称具体作品,涉及先秦诸子部分作品片段,文、赋、史传、小说、戏曲中的部分具有鲜明虚构幻设性或寄寓性的作品等,实际上形成了“寓言”作品谱系,可看作一种幻设虚拟、谐谑戏拟、寓意寄托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运用传承于不同的文类文体而成。宋代,“寓言”开始作为文章内部类型概念,明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宽泛而混杂的文类概念。“寓言”文...

  • “苏李诗”的用韵特征及《李陵集》成书考论

    作者:马燕鑫 刊期:2019年第06期

    对“苏李诗”创作年代的考察,可以从词汇、风格、习俗等多种角度切入,而诗韵无疑最具时代辨识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苏李诗”用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断定其作于三国时期。因为其诗在鱼、虞、模韵上界限明晰,不加混淆,与东吴方音相合;且诗中的“山海”一词,也与会稽的地理形态相符,其作者或为《会稽典录》中的李陵。

  • “浮华”观念的意义转移与汉魏思想的进路——兼论“浮华”与汉魏文学

    作者:王勇 刊期:2019年第06期

    “浮华”是汉魏间的重要观念,自东汉中期至曹魏中期,其意义中心发生了两次转移。东汉中期“浮华”主要牵涉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浮华”则与士人的谈论有关,到了曹魏太和年间“浮华”又折射出汉儒旧学与魏晋新思潮的冲突与对立。然而,意义的偏转并不意味着断裂,意义转移具有内在理路的相通之处。从东汉中期直至曹魏太和,“浮华”背后的思想渐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