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Literary Review

杂志简介:《文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3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短论、论坛、资料、书评、新作评介、新人评介、通信、读者、作者、编者、学术动态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0511-4683
国内刊号:11-1037/I
全年订价:¥ 412.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
复合影响因子:1.04
总发文量:1944
总被引量:23039
H指数:58
引用半衰期:10.2295
立即指数:0.0662
期刊他引率:0.982
平均引文率:29.6623
  • 晚清“新小说”辨义

    作者:夏晓虹 刊期:2017年第06期

    晚清出现的“新小说”,其在雅俗文学中的归属一直比较模糊,或视为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合流,或纳入“通俗文学史”中叙述。而“新小说”的提倡者与创作者如何自我界定这一文类,实为辨析其性质的关键。如回到晚清的语境,可以确认,“新小说”并非通俗小说。它所追求的书写形式与启蒙宗旨尽管有“通于俚俗”的外表,但无论是从读者设定、文学观念...

  • 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作者:葛晓音 刊期:2017年第06期

    从杜甫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和抒情基调而言,杜甫七绝另有“别趣”,主要表现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生机和人居环境中的雅趣,尤其突出地呈现了诗人放达幽默的性情和风致,以及对深层审美感觉的追求。同时他追溯到七绝的源头,廷破传统作法的禁忌,以各种“创体”辟出“异径”,体现了杜甫对七绝表现原理的独到认识。尽管这些探索有得有失,但能...

  • 中国早期诗歌体式生成原理

    作者:赵敏俐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中国古代诗体以齐言为主而不是以杂言为主,在齐言中又以四言、五言和七言为主而不是以三言和六言为主,这是古今熟知的现象,但是却缺少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诗歌体式源于歌唱,定型于诵读,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加强形式。诗体的生成,最早源于对声音和谐之美的追求,音组是组成诗句和诗体的关键。音组分对称音组和非对称音组两种基...

  • 汉魏六朝五言诗“篇中转韵”现象之考察

    作者:杜晓勤 刊期:2017年第06期

    汉代五言诗中之所以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篇中转韵”之作,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作品多表达了比较复杂的情感和变化了的场景或丰富的情节。韵部的转换,与诗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联动关系。另一方面还应该受到这些诗歌外在音乐形式尤其是配乐演唱方式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系汉乐府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和大曲的歌辞,它们在配乐时,大多是分“解”(大...

  • 李商隐“元气自然论”及其尚真、任情的诗歌思想

    作者:刘青海 刊期:2017年第06期

    “元气自然论”是李商隐诗歌本源论的核心表述,其哲学本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作为物质起源说的“元气自然论”。中唐刘、柳对天人关系的讨论是李商隐所论的重要思想背景,刘、白等人有关“气”的文学思想也予李以直接的启发。作为一种受道家影响明显的美学思想,“元气自然论”是对传统儒家以政教为基本功能的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补充,李商隐借...

  • “才子书”:明清时期一个重要文学概念的跨文化解读

    作者:宋丽娟 刊期:2017年第06期

    “才子书”是明清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和文化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早期西译的过程中,“才子书”不仅最早被译成西文,亦是最受西人重视的小说文本。西人对“才子书”的译介和研究构成了早期的汉学研究,特别是小说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重视小说序跋和强调“才子书”的文人性等传统;现代的汉学研究不仅继承了早期汉学“才子书”的研...

  • 曾国藩与晚清湖湘骈文批评的崛起

    作者:吕双伟 刊期:2017年第06期

    曾国藩是晚清湖湘骈文批评的开山人物,一直沉寂的湖湘骈文批评因之兴起,同时或之后的湖湘文士随之也较为关注骈文,在晚清文坛上独树一帜。李元度对骈文发展史的梳理、王阎运以单复而不是奇偶论文,易顺鼎和杨毓麟对清代骈文名家的点评等堪为代表。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晚清湖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诗文批评,包括原来少见的骈文批评也随...

  • 读张江《理论中心论》所想到的

    作者:王元骧 刊期:2017年第06期

    理论与评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论是认识性的,是在思维层面上对事物性质所作的综合把握,它不可能仅凭归纳推理还须经由演绎推理才能建立;评论是实践性的,是把理论的成果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加以具体的、创造性运用。所谓“强制阐释”现象,不仅是由于它的指导思想不是来自文学本身而是“场外征用”的,更是由于它没分清二者的区别,按理论研...

  • 文学理论学科在西方的兴盛与危机:来自冷战或苏联文论的影响

    作者:林精华 刊期:2017年第06期

    鉴于战后包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体系在内的苏联理论在世界的召唤力,欧美尤其是主导冷战进程的美国,积极推动学界创建普遍理论,使欧洲文学批评实践转换为文学理论,并促使文学教育也介入其中,把日新月异的文学批评方法纳入教材、课程,文学理论由此发挥着远超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实践的作用,成为重要学科。这一试图超越苏联文论的文学理论学科...

  • 唐代“音象”刍论

    作者:韩伟 刊期:2017年第06期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在理论层面,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带有明显的道德性和政治性。到了唐代,“音象”的地位获得凸显,并促进了“意象”理论的建构,同时,唐代乐论中关于“音象”的论述,为“意象”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借鉴。在实践层面,“音象”无论在唐代齐言歌诗、杂言曲辞还是徒诗作品中,都...

  • 河上肇早期学说、苏俄道路与郭沫若的思想转变

    作者:李斌 刊期:2017年第06期

    郭沫若通过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及与孤军社论战,批判地接受了河上肇的部分理论,清算了河上肇早期学说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逐步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与河上肇等人不同,郭沫若认同列宁理论、憧憬十月革命,认为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应走苏俄道路,通过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国家”,然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 “中国题材”的政治——中日左翼文学交流中的《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

    作者:熊鹰 刊期:2017年第06期

    1936年,日本改造社开展以文学交流为中心的“国民外交”。在此背景下,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在《文艺》杂志上用日语发表了《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并参与“中国——现代日本文学的课题”的文艺专栏讨论。借此,郭沫若与鲁迅及日本的左翼作家就如何描写中国、何为真实的中国以及日本左翼文学传统中的“中国题材”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对话...

  • 耿济之译托尔斯泰《艺术论》与2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

    作者:邓瑗 刊期:2017年第06期

    1921年耿济之译《艺术论》的出版是托尔斯泰文艺思想在中国的首次完整呈现,该书因契合了20年代新文学批评“美”与“为人生”两方面的诉求而参与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这主要体现在《艺术论》引进的“传染性”概念将“平民文学’,中的“平民”置换为可计算的现实群体,民众日益成为文学预想的审美主体;而托尔斯泰对“真诚”的看重强化了新文...

  • 鲁迅在德语世界的经典化历程

    作者:谢淼 刊期:2017年第06期

    在80多年的传播历程中,鲁迅在德语世界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译介和较为深入的阐释,受到越来越多德语读者和汉学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他者视野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一个典范。鲁迅在德语世界的经典化,与他在汉语世界的声誉密切相关,同时又涉及更多的跨文化因素。本文通过考察鲁迅在德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政治影响、依托的文化载体、经由的汉...

  • 禅意的“反刍”——废名小说精神再探

    作者:席建彬 刊期:2017年第06期

    废名小说的禅意属于连续、复杂的精神活动。农禅有着平俗、朴实的农业生存意味,文禅则与雅致、抽象的文人情趣相关,禅风的交织、转化涉及禅学精神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与现代虚无主义形成共鸣,孕育出个人主义危机的自我“创造”。由于偏重文人禅的文学想象,诗化研究忽视了禅意的农业文化蕴涵,不仅难以解释质朴、自然乃至粗浅的禅学形态,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