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Literary Review

杂志简介:《文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3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短论、论坛、资料、书评、新作评介、新人评介、通信、读者、作者、编者、学术动态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0511-4683
国内刊号:11-1037/I
全年订价:¥ 412.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
复合影响因子:1.04
总发文量:1944
总被引量:23039
H指数:58
引用半衰期:10.2295
立即指数:0.0662
期刊他引率:0.982
平均引文率:29.6623
  • 关于文学评价中的“人性”标准

    作者:王元骧 刊期:2006年第02期

    有些学者以马克思的“人的一般本性”为依据,在文学评价中提倡“人性”的标准,殊不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而预设的理论前提,它不是一个现实的尺度,而是一个理想的尺度。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产生于阶级社会中的文学,容易导致对文学社会内容的否定和对作品自身价值的偏离。事实上,美的文学在反映人间的不公、不平的时候,...

  • 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

    作者:李春青 刊期:2006年第02期

    在中国,文学理论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知识学意义上的话语系统。从中国古代文论到现当代文学理论都与言说者的认同意识直接相关。在以往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与文学理论都处于一种比较默契的“共谋”关系之中,因为二者都是其言说主体的身份性标志。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地位是极高的,它是一种法则和权威律令,这与其言说者即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

  • 生态美的系统生成

    作者:袁鼎生 刊期:2006年第02期

    事物潜能的整生,构成了生态美的基础。主客体潜能的依生性、竞生性、耦合性自由对生,分别形成古代、近代、当代的生态美,标识了生态美系统生成的历程。自由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主客体潜能自主、自足、自律形态的自由对生,走向统合,形成自然形态的自由对生,构成真善美益宜相生互发、耦合并进的生态审美价值系统,进而形成超越审美时空、审美...

  • 《四六丛话》:乾嘉骈散之争格局下的骈文研究

    作者:陈志扬 刊期:2006年第02期

    孙梅以三十余年之功辑成的《四六丛话》一书除史料学价值之外,其凡例、叙录、案语等个人话语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四六丛话》文体论可划分为骈文分体史、骈文史两个层次,在骈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孙梅以丛缀著述方式参与乾嘉时代骈散之争,倡导“文以意为之统宗”原则,推扬骈散合一的骈文思潮。

  • “定法”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具体创作方法论

    作者:祁志祥 刊期:2006年第02期

    关于文学创作的方法,古代文论既论述到“活法”,又论述到“定法”。本文从与“活法”的联系入手界说“定法”的内涵,然后置“定法”说于历时的考量中。并就“定法”的具体形态——“字法”、“句法”、“章法”及小说戏剧塑造人物、情节处理、结构布局、虚实相生的法则一一作了分析。指出“定法”说凝聚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以文饰为美的形式美...

  • “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

    作者:尚永亮; 李丹 刊期:2006年第02期

    “元和体”是诗史上的重要概念,然而对其内涵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择其要者予以梳理,考镜源流,品核正误。认为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白氏长庆集序》二文所作相关解说,是准确把握“元和体”原初内涵的关键,其意盖专指元、白二人所作小碎篇章与次韵倡和的长篇排律,乐府讽谕之作不在其中。小碎篇章既包括艳情诗,也包括有感...

  • 言尽意论:中唐——北宋的语言哲学与诗歌艺术

    作者:李贵 刊期:2006年第02期

    从中唐到北宋,儒家“言不尽意”论遭到直接反驳,禅宗也从“不立文字”走向“不离文字”;诗人们要求诗歌语言详尽准确地表现对象,儒学、禅学和诗学领域在言能尽意的语言观上达成了共识。此时期的语言哲学主流是“言尽意论”,对语言的表达功能持乐观态度,相信语言能够而且应该准确详尽地传达世界的真相和主体的意志情感,并把它树为创作的最...

  • 论中唐“郎官”与文学

    作者:马自力 刊期:2006年第02期

    作为中唐时期活跃的社会角色,郎官的活动与中唐文学有着重要和密切的关系。中唐文人对郎官职位十分重视和热衷,在中唐社会文化方面,郎官无论是作为文人集团还是作为个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郎官意识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心态和处世方式,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中唐时代特征,在中唐郎官的文学活动中始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明代六朝派的演进

    作者:雷磊 刊期:2006年第02期

    正德末、嘉靖初,杨慎、薛蕙等人提倡学习六朝初唐诗,以反拨七子“诗必盛唐”的剽拟之弊。杨慎谪戍云南后,以他为核心又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有所谓“杨门六子”之目,在“重学”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六朝派理论。虽然不再介入主流,但是杨慎六朝派仍产生了影响——导引京城初唐派(陈束、唐顺之等)和金陵六朝派(朱日藩等)的兴起。六朝派是明...

  • 屈骚精神与儒家理想人格冲突融合的历史考察

    作者:王德华 刊期:2006年第02期

    无论从思想的层面还是从哲学的层面,屈骚精神表现出的对自我与社会双重固持的品性与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之间存在着吻合与差异。对屈骚精神的排斥与吸纳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体现了屈骚精神与儒家理想人格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对这一现象的历史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且有助于我们认清传统社会中儒家理想人格的现实境...

  • 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渊源与学理反思

    作者:庄锡华 刊期:2006年第02期

    五四新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存在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传统与革新精神是五四知识分子的思想资源,五四新人的文化根底与生活经历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面人格,新旧文论轻审美重教化的相同取向则体现了高度政治化的社会的文学诉求,五四的文化博奕表明“传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性的存在。

  • 新式教育下的学生和五四文学的发生

    作者:李宗刚 刊期:2006年第02期

    五四文学的发生,重要的并不在于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文学诉求是什么,而是这种文学诉求是否拥有更为广泛的接受主体。五四文学的接受主体在新式教育的熏染下,经过“同化”和“顺应”,最终完成了自我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在五四文学发生的过程中,一方面,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和五四文学的接受主体在新式教育这一中介的作用下,初步完成了...

  • 新文学的历史——时间境域

    作者:吴康 刊期:2006年第02期

    文章描述了自康有为导端以至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终结于鲁迅的新文化与新文学历程。这一着眼于此在历史人物生存境域的描述即是文学现象学的历史叙述,它全然区别于历来的以某种思想模式所构建的新文学史叙述。

  • 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之历史意识

    作者:何永康; 高永年 刊期:2006年第02期

    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艺术,非得认真剖析小说形态的“历史意识”不可。本文着眼于4个方面:历史的敬畏与批判,历史的悲情与悲歌,历史的回环与超越,历史的远游与栖归。这几个方面,铸就了百年中国小说艺术的历史魂魄。

  • 一个晚明小品选本与一次文学思潮

    作者:黄开发 刊期:2006年第02期

    在30年代中国文坛上兴起的言志派文学思潮中,沈启无编选的晚明小品集《近代散文抄》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理论—作品,相互配合,直接推动了晚明小品热和言志派文学思潮的形成。本文即由考察这个选本的产生、特点、所体现的观念、影响出发,剖析这次文学思潮,并试图对晚明小品热做出历史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