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Literary Review

杂志简介:《文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37/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短论、论坛、资料、书评、新作评介、新人评介、通信、读者、作者、编者、学术动态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0511-4683
国内刊号:11-1037/I
全年订价:¥ 412.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
复合影响因子:1.04
总发文量:1944
总被引量:23039
H指数:58
引用半衰期:10.2295
立即指数:0.0662
期刊他引率:0.982
平均引文率:29.6623
  • 攀向高峰的艰难——评世纪之交长篇小说高潮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张炯 刊期:2005年第04期

    本文从宏观视野研究世纪之交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高潮。通过对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逐一分析,特别是对获奖的五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细致剖析和评介,对我国长篇小说攀向高峰的艰难的原因,好的长篇小说的构成要素,以及目前需要继续增强历史意识、文化意识、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 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重读《创业史》并以其为例

    作者:刘纳 刊期:2005年第04期

    “写得怎样”指艺术表现力以及所造就的表达效果。恰逢阐释替代文学评价的年代,“写得怎样”经常被“写什么”、“怎么写”的发挥性阐释所遮蔽。本文以《创业史》——一部在几十年间评价落差极大的作品为例,谈“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

  • “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

    作者:丁帆 刊期:2005年第04期

    从90年代开始,乡村向城市迁徙和漂移的现象决定了中国乡土小说创作视点的转移。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文化冲突中,中国乡土小说的内涵在扩大,反映走出土地、进入城市的农民生活,已经成为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创作资源。同时,反映这些农民肉体和灵魂“游走”状态的生活,也扩展了乡土小说的边界。

  • 在“现实”与“规范”之间——贺敬之文学创作转型论

    作者:李遇春 刊期:2005年第04期

    贺敬之“”前的文学创作道路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早年的诗歌探索阶段(1939-1941),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1942年后以新歌剧(秧歌剧)创作为主的“革命现实主义”阶段;1949年建国前后在新歌剧领域里的“现实主义深化”阶段;1956年后的“两结合”阶段,以政治抒情诗创作为主,突出“革命浪漫主义”特征。由于第二和第四阶段学界已有定评,本...

  •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作者:曾繁仁 刊期:2005年第04期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

  •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的多向展开

    作者:季水河 刊期:2005年第04期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是接受美学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接受美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借鉴与转换;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那里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得到了全面研究和系统开掘,中国学者...

  • 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思潮的现代性嬗变

    作者:尤西林 刊期:2005年第04期

    “文艺大众化”是纵贯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主流观念,它先后经历了“五四”国民文学启蒙、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工具、“”灵魂专政教化与当代商业传媒大众文化嬗变。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现代性为标尺重写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不同,本文不取将现代性作为价值目标的意识形态立场,而是将现代性作为一个反思的框架,在清理现代中国文学史的...

  •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构成机制分析

    作者:张清民 刊期:2005年第04期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表现为学科建制内外两个方面。学科建制内主要体现为文学原理建构模式上,学科建制外表现为民间话语与政治权力系统两个方面。民间话语的形态构成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的演进与概念范畴的延续,政治权力系统试图通过控制表述、文本和形象,以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目的,文学理论成为权力机制运作过程及其结果的符...

  • 原“文”——论“文”之初始义及元涵义

    作者:彭亚非 刊期:2005年第04期

    “文”之初始义及元涵义是中国文学观念系统最重要的人文生发点与基因构成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考辨和论述了“文”在产生之初所具备的这些本原涵义,以及这些本原涵义对于形成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观念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 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

    作者:鲁枢元 刊期:2005年第04期

    “风”是一个古老的汉语常用字,却又隐藏着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本文从字源学、语义学、语言哲学的不同角度,探讨了汉字“风”在其自然层面、社会层面、艺术层面、人格层面的诸多意蕴。作者由此认为:“风”的语义场实际上就是一个活力充盈、生机盎然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大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有机性、整合...

  • 论理学与唐宋古文主流体系建构

    作者:许总 刊期:2005年第04期

    文学史上的唐宋古文运动与思想史上的理学发展各自形成“文统”与“道统”,但由于共同的重振儒学的思想源头,两者实具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唐宋古文运动前期作家的思想被宋学家扬弃吸取,成为宋明理学许多重要理论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唐宋古文作家同时作为思想家,特别是宋六家在宋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派,又时时受到...

  • 关于明诗

    作者:郭万金 刊期:2005年第04期

    错误的文化定位导致了明诗文学生态的不适,作为唐诗盆景的明诗成为文学史中分量最轻的遗产。通过对明诗与明诗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本文指出,作为正统文体的明诗堪为明代思想文化、文人心路之实录,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 南唐故家与西昌文学

    作者:饶龙隼 刊期:2005年第04期

    当五代崩乱之世,数姓金陵素族亡命西昌,历数百年生息繁衍,而有了独特的精神素质。其素质并非金陵携来,而是与西昌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风习和文化气质相互作用的产物。这里山川秀美,田园肥沃;物产丰饶,自给自足;无慕仰之累,少外物诱扰,是南唐故家的理想居息地。诸姓氏间互为师友,世通婚姻,族群内部保持天然联系,家族间的协作不断增...

  • 《西游补》作者董说新证

    作者:赵红娟 刊期:2005年第04期

    《西游补》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的地位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探讨无名的压抑及焦虑问题上也先于西方文学作品。小说所呈现的迷离恍惚的梦境之美,在世界文学作品中尤为罕见。然小说的作者却有董说和其父董斯张二说,有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讨论尤其热烈。本文在全面考察了董说与董...

  • 吴质《答魏太子笺》笺说

    作者:汪春泓 刊期:2005年第04期

    一般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比较重视曹丕的《与吴质书》,而关于吴质的回信则不够重视。其实结合曹丕的《与吴质书》和吴质的《答魏太子笺》,大有助于认识曹丕其人,亦有助于真切地了解曹氏与建安时期士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