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论

世界文学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The World Literature Criticism

杂志简介:《世界文学评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6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学术争鸣、学术讲座、学术热点、英国文学研究、美国文学研究、欧洲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伦理学研究、生态...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主办单位:《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长江文艺出版社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2006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831
总被引量:183
H指数:4
引用半衰期:9.625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2.4755
  • 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文学史视野及其他——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作者:邹建军; 卢建飞 刊期:2019年第01期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前常务副主编,《中国诗歌》副主编。在本次的访谈中,邹建军教授认为任何文学研究都需要文学史视野与学术史视野,文学史视野是将研究对象置于中外文学史中来评估其文学价值与历史地位,学术史视野则是指在学术发展中衡量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回答问题的需要来展开论文写作,理...

  • 《浮生外记》中的三个空间意象研究

    作者:黄海燕 刊期:2019年第01期

    荷兰籍华人作家林湄的长篇小说《浮生外记》中的三个重要空间:'江南饭店'、'奥德莱街别墅'和'华人老人院',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又是人物的行为方式的规约,小说以空间为叙事框架呈现了几代中国移民在异域他邦——荷兰多样的生活图景。本文运用西方空间叙事学与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理论,解读作家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思考以及悲剧意识。

  • 潮汕图景:泰华散文中的地理叙事

    作者:曾小月; 郁叶梅 刊期:2019年第01期

    散文创作在泰国华文文学阵营中极具特色。潮汕籍华人作家的散文写作更是因其大量的潮汕地理叙事,令读者侧目流连。作家通过描摹潮汕地理文学图景,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而且还使得个体怀乡与群体记忆获得了精神的汇通。

  • 虚世浮舟——论《浮世画家》中“我”的消极性精神防御机制

    作者:陈志文 刊期:2019年第01期

    《浮世画家》的故事并不遵循线性时间的叙述模式,而是在现实与回忆间跳跃与穿梭,书中的'我',既是置身事内的主人公,也是置身事外的叙述者,因此书中的叙述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我'的气息。任何叙述都无外乎一种选择与策略,说与不说,怎么说与为什么说都或隐或现地体现着叙述者的心理状态,因而通过'我'的话语来分析其精神状态就成为了可能。通读全...

  • 《列宁》中的“弥赛亚”意识

    作者:吴静之; 彭品荣 刊期:2019年第01期

    苏联早期的革命文学将文学性、革命性和宗教性融为一体,表达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宗教内蕴。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展现了革命导师列宁的伟大形象。诗文既激发了民众的革命斗志,更契合了俄罗斯民族的宗教想象,同时体现了俄国人的'弥赛亚'情结。诗人希望列宁带领众人重构'上帝之国',建立世界性的俄罗斯。

  • 《当代英雄》中毕巧林形象的道德意义

    作者:李奕璠 刊期:2019年第01期

    《当代英雄》作为一部心理现实小说对俄国多位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文本情节的回顾来分析主人公形象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对毕巧林与作家本身的人生际遇进行共时研究与对比,探索作家道德反思的成因与发展,挖掘作品中厚重的人文精神,重新思考作品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 革命的异化与异化的革命——关于萨特《肮脏的手》的探讨

    作者:李燊 刊期:2019年第01期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经典理论,上承黑格尔而来,下开后马克思主义者先风。然而萨特对此加以改造,形成了其人本主义异化理论。这集中表现在他的戏剧《肮脏的手》中,其中主要表现出他对于革命的思考,他认为导致革命的异化的原因,则是基于一种指称含混,导致了对象的丧失,最终形成一种异化的革命。

  • “个人-社会”二元框架及其局限——论伊格尔顿对《冬天的故事》的解读

    作者:赵奇 刊期:2019年第01期

    伊格尔顿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个人行为、个人关系、个人生活都会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莎士比亚最后的喜剧,都可放置到'个人—社会'这个二元框架下进行分析,剧中的主题、对立关系都是'个人—社会'的统一体。但他对'社会'的定义,本质上没有超越王权政治的范畴;分析时忽略了莎剧中平民社会的存在,他的阐释更多的是自身理念的表达。

  • 被分裂的完整性——论伊格尔顿对《科利奥兰纳斯》的解读

    作者:熊月 刊期:2019年第01期

    伊格尔顿在《莎士比亚与社会》里指出,科利奥兰纳斯的悲剧来源于一种分裂,即自身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分裂。在戏剧中,这样的分裂出现了三次,都是以科利奥兰纳斯违背其所言让自己陷入绝境而告终。伊格尔顿以自取灭亡的循环来揭示出这三次分裂的开端与结尾的重复之处,也暗示人的行动是无意义的,脱离社会与他人评价的个人完整性,只会给自身招...

  • 丢失的“阿里阿德涅之线”——《玫瑰的名字》中藏书馆的隐喻

    作者:时梦圆 刊期:2019年第01期

    在《玫瑰的名字》修道院离奇的凶杀案中,藏书馆一直是凶杀事件的中心。从文本语境中看,藏书馆这一空间除了具有指称意义之外,在隐喻意义上指向三个维度:以藏书馆规整的造型和上下结构隐喻宗教和权力秩序;以藏书馆内部的无序空间装饰和编码地图对于推理的诱导隐喻混沌的经验和宇宙观;以藏书馆的相对位置和最终命运隐喻悬而未决的真理。通过对藏书...

  • 《野鸭》中的阁楼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作者:邓岚 刊期:2019年第01期

    学界一般把易卜生后期的八部戏剧统称为后期象征剧,作为其后期象征剧开篇之作的《野鸭》具有多重主题和复杂的象征意义。大多学者从剧中格瑞格斯这一人物入手,探讨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或是分析野鸭的象征意义。但是,笔者认为《野鸭》中的阁楼意象才是剧本象征意象的核心,正是阁楼意象的独特呈现,才使得《野鸭》的主题与象征意义更加深刻而复杂。...

  • 技艺与爱欲:评《会饮》中厄里刻希马库斯的颂辞

    作者:杨青青 刊期:2019年第01期

    柏拉图《会饮》中厄里刻希马库斯发表了关于技艺(医术、音乐术、天象术、占卜术)与爱欲的颂辞,他认为好技艺能调和两种不同的爱欲,使之和谐。然而,他的颂辞背离了原本赞颂爱若斯的主题,他赞颂的实际上是技艺,且他未能看到其限度:对灵魂和德性问题的忽视,滋生傲慢。

  • 诗与哲学之争——论柏拉图《会饮》潜藏于叙述结构的深意

    作者:陈星典 刊期:2019年第01期

    《会饮》是柏拉图经过精心设计的表达艺术,柏拉图经由插曲改变人物出场顺序,并同时使人物出场顺序暗含深意,在越往后出场的人越是接近爱若斯,意在证明哲人是所有明眼人的头号。最终在这场诗与哲学之争中,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精心设计之下夺得桂冠。本文通过分析《会饮》的叙述结构论证柏拉图的《会饮》看似为赞颂爱若斯,实则是讨论谁才是关乎爱若...

  • 托妮·莫里森《孩子的愤怒》中的创伤书写

    作者:王晓燕 刊期:2019年第01期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孩子的愤怒》(God Help the Child)中将心理创伤的书写视角转向童年经历、亲情隔阂和种族歧视。作者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技巧,突出人物创伤的'延迟'和'重复'性;叙事视角的转换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人物的创伤成因及表现,实现了创伤及效果的统一。而人物话语模式与叙事视角的配合使用,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创伤主题。小说不仅揭示了...

  • 欲他者之所欲——勒内·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视角下的《裂缝》

    作者:邹心怡 刊期:2019年第01期

    小说《裂缝》探讨的诸如嫉妒、虚荣、集体暴力等问题与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所阐述的三角欲望不谋而合,因此本论文将理论与作品结合,具体探讨《裂缝》中所表现出的女孩群体性的模仿欲望、G小姐的虚荣欲望和集体暴力的狂热欲望三种三角欲望形式,阐明由这种欲望导致的集体迫害的悲剧,最后得出现代人该如何避免自我丧失的当代生存启示。作品'人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