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杂志简介:《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3342/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论文与报告、研究评述与展望、研究资源与技术改进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
国际刊号:1674-7968
国内刊号:11-3342/S
全年订价:¥ 480.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4
复合影响因子:0.98
总发文量:2580
总被引量:17502
H指数:42
引用半衰期:6.0185
立即指数:0.0748
期刊他引率:0.8556
平均引文率:30.2477
  • 乙烯在赭曲霉毒素A(OTA)诱导的拟南芥毒性中的作用

    作者:郝俊冉; 彭晓丽; 许文涛; 吕杨俊; 翟亚楠; 黄昆仑 刊期:2013年第12期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是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之一,具有较强的动物毒性和植物毒性。乙烯(ethylene, ETH)作为植物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响应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多个环节,但是乙烯在OTA诱导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物毒性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测定了OTA处理下拟南芥叶片乙烯和乙烯前体氨基环丙...

  • 一株地衣芽胞杆菌Sl—1对赭曲霉毒素A的吸附和降解研究

    作者:师磊; 梁志宏; 徐诗涵; 郑浩; 黄昆仑 刊期:2013年第12期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是一种由曲霉(Aspergillus spp.)和青霉(Penicillium spp.)等丝状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污染谷物、葡萄(Vitis vinifera)、大豆(Glycine max)、咖啡(Coffea arabica)及其相关产品。动物实验表明,OTA具有肾毒性、肝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减少或消除食品及其原料中的OTA对国民食品安全...

  • 基于核磁共振扫描(NMR)的赭曲霉毒素A毒性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夏凯; 贺晓云; 郝俊冉; 黄昆仑; 梁志宏; 许文涛 刊期:2013年第12期

    赭曲霉毒素A(OTA)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谷物、酒类以及肉类等食品中。前人研究表明,OTA对啮齿类动物和人体具有肾脏毒性、肝脏毒性,以及致畸、致突变和潜在致癌等毒性。为了探究OTA在代谢水平产生的毒害作用,本研究以氢核磁共振谱(1H NMR)作为主要研究平台结合病理组织分析、血生化分析等实验手段在代谢水平研究了...

  • 随机片段破碎基因组歩移技术

    刊期:2013年第12期

    基因组步移技术是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其根据己知的基因序列得到侧翼的未知基因序列。绝大多数基因组步移技术都建立在PCR的基础上,依据是否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对基因组进行消化而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反向PCR和连接接头PCR,这类方法首先都依赖限制性内切酶对基因组进行酶切。

  • 转N-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猪肉对SD大鼠的亚慢性毒性研究

    作者:王翠燕; 赵风云; 孙璐; 车会莲 刊期:2013年第12期

    通过转N-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技术使猪肉中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化成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为膳食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补充提供新途径。本实验研究了转入N-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猪肉对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的亚慢性毒性作用。4~5周龄的SD大鼠140只,雌雄各半,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添加3.75%、7.50%和15.00%的转N-3脂肪酸...

  • 转基因耐草甘膦除草剂玉米CC-2喂养SD大鼠90天亚慢性毒性研究

    作者:陈德龙; 张莳眉; 邹世颖; 刘一非; 周忻; 贺晓云; 黄昆仑 刊期:2013年第12期

    为了评估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中长期喂养Sprague-Dawley (SD)大鼠的安全性,本研究将转基因耐草甘膦除草剂玉米(CC-2)及其非转基因对照玉米(郑-58)分别以12.5%、25%和 50%的比例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SD大鼠90 d,检测其对SD大鼠营养状况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动物的体重、血常规以及血生化指标,实验末期解剖动物进行大体...

  • 转Cry5B基因抗虫棉的毒性与过敏性研究

    作者:张腾; 马丽娜; 贺晓云; 周忻; 许文涛; 黄昆仑 刊期:2013年第12期

    Cry蛋白是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微生物产品中的一种杀虫成分,被用作生物杀虫剂已经有超过50年的历史。Cry5B蛋白作为Cry蛋白的一种,其食用安全性还有待评价。本研究对Cry5B蛋白进行了体外致敏性评价、急性毒性实验和30 d喂养实验。体外热稳和模拟消化实验结果显示,Cry5B蛋白100 ℃加热60 min仍有稳定性,而且在模拟...

  • 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粒细胞系RBL-2H3和RBL-1细胞模型在评价食品潜在致敏性中的比较

    作者:孙娜; 周催; 王翠燕; 孙璐; 车会莲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前广泛通过检测过敏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含量来进行过敏诊断,然而有研究显示,过敏患者血清中IgE水平与临床症状并无直接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比较大鼠(Rattus norvegicus) 嗜碱性白血病粒细胞系(rat basophilleukemia, RBL) RBL-2H3和RBL-1细胞与致敏小鼠(Mus musculus)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抗体的结合能力以及脱颗粒能力,建...

  • 利用微滴数字PCR定量检测食品或饲料样品

    刊期:2013年第12期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分析检测食品样品中核酸分子最常用的方法。而实时荧光定量PCR因其准确性成为定量检测样品的最佳方法。目前,利用PCR技术检测转基因食品定量是食品或饲料样品定量检测最常见的应用。然而,由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低含量目标核酸分子的低灵敏性,研究者们开始寻找新的更加灵敏的检测技术...

  • 生物信息学研究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致敏性

    作者:周催; 孙娜; 王翠燕; 孙璐; 车会莲 刊期:2013年第12期

    随着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近年来在棉花、水稻等农作物中的应用,CpTI在人类食物中的分布也日益广泛。作为一种外源蛋白,其致敏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对CpTI的潜在致敏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其他研究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明确其潜在致敏性。在分析CpTI蛋白理化性质的基础上,使用DNAStar软件和Kolaskar-...

  • 转基因生物产业化情况

    作者:盛耀; 许文涛; 罗云波 刊期:2013年第12期

    转基因生物的产业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经过30多年的历程,转基因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农业、医药、化工、食品、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目前,转基因生物的产业化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到201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03亿hm2,比1996年增长了100倍。与此同时,转基因生物上市品种不断丰富,其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得...

  • 法国“转基因玉米致癌”研究结论遭强烈质疑被撤稿

    刊期:2013年第12期

    转基因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农业育种技术之一。随着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转基因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2012年11月,法国卡昂大学一研究小组在(Foodand Chemical Toxic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对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为期2年的致癌试验研究,声称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和“农达”除草剂可引起大鼠肿瘤数量和死亡率显...

  • 转基因作物检测和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作者:朱鹏宇; 商颖; 许文涛; 周忻; 罗云波; 黄昆仑 刊期:2013年第12期

    转基因作物诞生以后已经获得了很快的发展,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为了对转基因作物的流通进行规范管理,各个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要求企业需要对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和饲料进行标识,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本研究详细介绍了全球各国施行的不同转基因标识制度,通过比对中国与国外...

  • 中国和巴西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比较

    作者:祁潇哲; 贺晓云; 黄昆仑 刊期:2013年第12期

    目前发展中国家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例逐年增长,2012年种植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巴西从最初禁止转基因大豆种植到目前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其管理模式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本研究阐述了转基因生物在巴西和中国的发展,从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和标识管理3个方面对比了巴西和中国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中国可以从以...

  • 基因甲基化与血糖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

    刊期:2013年第12期

    近年来,由于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血糖血脂相关的代谢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继癌症之后的第二大健康杀手。探究其发病机理对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