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Ethnic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3-101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文化发展与创新、影视学、戏剧学、美术学与设计学、音乐学、艺术人类学等

主管单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840X
国内刊号:53-1019/J
全年订价:¥ 228.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6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2245
总被引量:5532
H指数:20
引用半衰期:7.8333
立即指数:0.007
期刊他引率:0.9807
平均引文率:7.2867
  • 魏晋艺术体势论——以《文心雕龙·定势》为例

    作者:徐慧极 刊期:2019年第05期

    魏晋诸艺术门类理论中成熟的形态观念已然出现,门类间的艺术文献亦形成辉映、映照的呼应关系。书论、画论“势”之散论的内涵对《文心雕龙·定势》“体势”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书论中书体风貌之势美的论述。文论中文体体制规约以及体制风貌规范观念的深化、普及对艺术门类“体”术语思维的形成和表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书...

  • 非遗舞蹈论(上)

    作者:蓝凡 刊期:2019年第05期

    非遗舞蹈是对舞蹈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的结果,是一种人类约定俗成的公约行为,但当它一旦存在,就带有了自身的规律和特性——非遗舞蹈的非遗性以及由舞蹈自身特征和历史原因“造成”的非遗舞蹈间性——舞蹈的非遗间性。如果说,非遗舞蹈的传统性、代表性和急需性的一般特性,与动态性、功用性和仪式性的个别(特殊)特性,构成了非遗舞蹈的基本矛盾。...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作者:戴虎 刊期:2019年第05期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

  •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成就、挑战与展望

    作者:蓝轩 刊期:2019年第05期

    60多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为百姓重要的文化娱乐形态,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视剧生产体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主流价值观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形态,成为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和共同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名片。但也应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电视剧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问题和挑...

  • 电视剧续集现象:表征与问题

    作者:张斌; 史郁嵘 刊期:2019年第05期

    电视剧的“续集”是其精品剧集的延续者,不仅满足了观众与喜爱作品“再续前缘”的渴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电视剧生产者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电视剧续集更多呈现出“高产量、低质量、高热度、低评价”的矛盾现象,出现了续集“泛滥化”的现象化、题材集中化、形式多元化、季播流行化等四种显性现象,也存在故事单薄、意义断裂,情节...

  •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建构

    作者:李城; 刘迅 刊期:2019年第05期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内涵,表征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其生态文化形象和景观呈现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变迁。华语电影中,形成了“破坏—灾难”“创伤—逃离”“寻找—回归”“人类中心—生态中心”等四种“中国故事”的主要生态叙事模式,映射着我国生态文化发展的独立意识及多元...

  • 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作者:施旭升 刊期:2019年第05期

    亚里士多德曾以“动作”来概括戏剧的本质,其实,动作只有在“仪式”中才更具规范化、程序化,充满神秘的摹仿和象征意味,体现娱神娱人的精神价值,显示出某戏剧的精神品味;“节日”乃是一种神圣化了的“时间”,它具有某种重复的、庄严的、神圣的、令人激动的性质,维系着所有参与者的“在场”形态,成为戏剧精神的实现方式;“狂欢”则是一种维系着人...

  • 当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作者:曾静 刊期:2019年第05期

    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戏剧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性的“田野转向”,但戏剧人类学的展开并不等于戏剧学与人类学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处——即田野作业和民族志书写上,进行切合戏剧类研究对象属性的具化研究。因此,须梳理当代戏剧民族志的典型书写方式,并从中探索戏剧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可能性,以推动戏剧人类学的...

  • 贵州车江侗族嘎琵琶的歌唱表演风格与展演程式研究

    作者:朱腾蛟 刊期:2019年第05期

    “嘎琵琶”[albicbac](即“琵琶歌”)是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的歌唱形式。南部侗族不同地区的“嘎琵琶”在旋律音调、歌唱风格、伴奏乐器以及对歌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嘎琵琶的多种类型。车江“嘎琵琶”中大量使用同音重复结合连续的阻声式润腔的拖腔处理方式,使得旋律的节奏律动感增强。假声发声方法与阻声式润腔的运用构成了车江“嘎琵...

  • 赞哈旋律音阶与傣仂语六声声调的关系——以勐海县赞哈歌手玉叫演唱为例

    作者:李纬霖 刊期:2019年第05期

    “赞哈”(tsa:η^6 xap^1)为傣语,译为汉语为“会唱歌的人”,还可译为“傣族歌手”。但现代意义上的赞哈除了指傣族歌手外,还指傣族歌手演唱这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赞哈歌手及赞哈调在西双版纳及周边国家的傣族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功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文章以勐海县赞哈歌手玉叫念诵的六声声调调值及其演唱的赞哈调《情歌》为例,对其...

  • 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

    作者:梁光焰 刊期:2019年第05期

    生活世界是一个本真的、意义的、生态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洞见人与文化提供深广的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有三种特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是历史片段被客观化了的主观的意义的世界,是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其文化生态为出发点,修复其作为文化特质综合体的内部世界及其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关系,实现其再生...

  • 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析——基于2009—2018年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作者:左国华; 廖明君 刊期:2019年第05期

    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ispace4.0工具对近10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继而绘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共现图谱。研究表明,近10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呈波浪状推进,并有逐渐下滑趋势,文献作者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视角与内容变化较大,但研究热点之间存在一...

  •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作者:郭佳 刊期:2019年第05期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

  •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临仿”现象探析——以美国学者高居翰和班宗华对董其昌创作手法来源研究为例

    作者:王洪伟 刊期:2019年第05期

    美国学者高居翰于1982年提出,董其昌《葑泾访古图》受到利玛窦所携铜版画之影响。16年后(1998),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宗华以研究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的新颖风格为基础,高度“临仿”了高居翰的论证思路,并以此向后者表达了特别“致敬”。班宗华的研究也带有一些创意,基于新的史料与作品证据将董、利二人的“一面之缘”由万历壬寅(1602)的“南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