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杂志简介:《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443/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古代民族文学、现当代民族文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建党一百周年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专辑、骏...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2-9559
国内刊号:11-1443/I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8
复合影响因子:0.51
总发文量:1446
总被引量:5810
H指数:20
引用半衰期:8.875
期刊他引率:0.8971
平均引文率:14.2404
  • 批判与事实——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作者:丁晓平 刊期:2018年第06期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文章从“批评”与“事实”两个角度,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证剖析,强调要持开放的态度,以事实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建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

  • 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民族文学叙事

    作者:马梅萍(回族) 刊期:2018年第06期

    “十七年”与1980年代初出版的两拨当代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事,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的历史阐释语调是一致的,通过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的形象塑造,寄予了将各民族纳入中国革命整体进程与国家建设格局的政治内涵。

  • “两个李陀”:当代文学的自我批判与超越

    作者:贺桂梅 刊期:2018年第06期

    在获得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40年后,李陀以长篇小说《无名指》和论文集《雪崩何处》重归文坛,并将重倡“现实主义”作为其主要问题意识。文章以《雪崩何处》勾勒的思想地图为线索,以李陀的文学实践为个案,在四十年的历史视野中反思“新时期”文学的自我批判与20世纪90年代后当代文学展开的内在脉络。论文三部分分别涉及40年中“两个李陀”的断裂与...

  • 记忆·认同·身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李陀

    作者:李晓峰 刊期:2018年第06期

    民族历史记忆、民族认同、达斡尔族民族性格以及特殊的个体生命经历这些“背后的东西”,使李陀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史的特殊存在。他深度介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史,以特立独行的学术品格和自觉意识,打破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精英与平民之间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学术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和思想资源。

  • 《无名指》:重建文学的批判性

    作者:毕海 刊期:2018年第06期

    《无名指》是批评家的小说。作者李陀企图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表达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观察和思考,重建当代文学的现实批判性。李陀在小说中表现了对当代北京的城市景观、知识分子自我及文学功能价值的理解和反思,展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对城市空间的分割以及城市知识者的“精神战争”。《无名指》是李陀对当下北京城市生活和文化经验的系统表述,也是对新...

  • 追寻当代性——《雪崩何处》第六部分的形式与内容

    作者:石磊 刊期:2018年第06期

    《雪崩何处》第六部分是李陀自选的一组讨论“今天的文学艺术怎么才能和今天的现实生活发生连结”的文章,对“今天”和“现实”的强调或倚靠是这组文章最重要的形式标记。但在这组批评文章中,“今天”和“现实”更多的时候以一种下意识的批评动作呈现,其背后有一种隐秘的能量源头,我试图将它们还原到其更源始的理论范畴———“当代性”———以...

  • 朝鲜流亡文人的身分认同与中国朝鲜族移民文学

    作者:张春植(朝鲜族) 刊期:2018年第06期

    朝鲜朝后期或大韩帝国末期,朝鲜著名文人金泽荣、申柽和申彩浩在朝鲜亡国即1910年韩日合并前后来到中国,在中国渡过了漫长的流亡生活。三位作家在中国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因此将他们的文学当作朝鲜族作家文学起步阶段的特殊现象是无可非议的,绝大部分朝鲜族文学史都浓墨重彩地阐述他们的创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流露出朝鲜...

  •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例

    作者:朱刚(白族) 刊期:2018年第06期

    在全球化的时代,学术交流已成为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以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学术史关联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具体研究机构、特定研究人员访学的经历,一方面可以增进对于哈佛燕京学社的认识,为学科发展和思想史研究提供相关素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廓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为学科的知识生产与中国人文学术的整体推进积累经...

  • 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说唱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变机制

    作者:李贵生 刊期:2018年第06期

    从变文到宝卷,讲唱文学的说唱结构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敦煌变文的两段式,佛教宝卷的五段式,民间教派宝卷的六段式,以及民间宝卷的四段式、三段式和两段式。敦煌变文说唱结构的形成是中印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佛教宝卷以科仪的形式对俗众讲经说法,其说唱结构直接源于《销释金刚科仪》。民间教派借宝卷的形式宣扬教理,在佛教宝卷的基础上加唱时...

  • 文本: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

    作者:惠嘉 刊期:2018年第06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民俗学的整体转向,学界对“民俗”的理解由民俗诸物的“事象”转为民俗实践的“事件”。因为“事件”是可以建构语境(即构境)的“行为”,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等人“言即是行”的立场,“行为构境”即是“语言构境”,故“文本”作为“语言性”的存在,也便由此具有了建构语境的能力,成为一种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行为)。晚近...

  • 壮族布洛陀叙事的历史化与经典化

    作者:李斯颖(壮族) 刊期:2018年第06期

    布洛陀叙事是壮族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既包括关于布洛陀形象的诸多“碎片化”描述,也有被纳入文字与仪式系统的长篇书写。作为“回忆形象”的布洛陀凝聚着壮族的集体记忆,塑造出壮族历史上的“布洛陀”时代,并通过时空关联增强了民族的内部认同。韵文体的布洛陀叙事多被用方块壮字记录于文本之中,通过专职的文化记忆储存人——布麽在各种重要的...

  • “诞生”与“出世”:中日幽灵育儿故事比较研究

    作者:毕雪飞 刊期:2018年第06期

    中日两国幽灵育儿故事均分布广泛,其母题链上的核心母题亦大致相同。以“幽灵儿去向”为核心对中国“鬼母育儿”故事进行重新划分,其亚型“诞生型”“出世型”与日本基本一致。但在幽灵儿的成长上,中日差异显著,中国幽灵所育孩童长大后非富即贵,日本则大多成为名僧。究其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视死如生的灵魂观念、日本翻案文学的摄取、佛教东渐...

  • 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基于13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

    作者:郭翠潇 刊期:2018年第06期

    文章以13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论文数量年度变化、学科专业分布、院校分布、师承关系、研究对象的类型、所涉及的民族、分布地域等统计分析,主要用量化和可视化方法呈现了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传播与应用状况,并分析了现象背后的原因及研究发展走势。

  • 当代学术史中的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检视

    作者:汤晓青 刊期:2018年第06期

    少数民族古代文学是丰富多样的文学宝库,是中华文学宝贵的资源。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置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当代学术格局之中,形成以多民族文学史观统领,由族别文学、经典作家作品、文学关系比较研究渐次展开的研究进程,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知识体系的建构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 从民族志视角看竹枝词

    作者:斯定文 刊期:2018年第06期

    民族志作家把竹枝词拿来借鉴,或许能避免谢阁兰所避免不了的陷阱。与其说竹枝词比和歌、物语更适用,不如说竹枝词跟抒情民族志有不少共同点。当今社会科学界的诸多人士追溯这些先驱者的精彩风格,结果使民族志一方面求新,而另一面也寻根甚至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