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积极心理学作用

积极心理学作用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04 10:49:03

积极心理学作用

积极心理学作用第1篇

一、 调动学生积极的写作情绪

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积极情绪扩建理论”。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特定行为倾向,这种特定行为倾向可以分为两类:逃避倾向和接近倾向,积极情绪导致接近倾向。达尔文在《自传》中曾说:“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趣味,沉溺于我感兴趣的事物,喜欢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这种兴趣是一种明显带有积极特征的情绪。

心理学认为,人类在积极情绪导致的个人持久发展资源的状态下,人类才会想到用一些不同寻常的奇特方式或思想来表现自己。处于心理成长期中的青少年,心理变化异常活跃,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有许多他们认为需要指出或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有许多体验与感受渴望与他人分享,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甚至很多时候是不吐不快。“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这种心理状态有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力与张力。如何激发他们把写作当做一种愿望的倾诉,一种心灵的传达,一种情绪的渲泄,一种个体生命的体验,一种精神家园的守望,一种欲罢不能,一种不吐不快的体验,起着激发构思、推动传达、引导整个写作过程,能让学生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 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写作是一个人主观精神的活动,是一种书面的表情达意,也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心理体验的积极与否,往往决定着写作的成败,作文教学应该和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接轨,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一个人的表现往往和他人的期待相一致,赏识、信任、赞美、鼓励的力量会促使人更加优秀。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指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的写作才能,建立对写作本位的认同,对学生的写作行为的评判、创作文本的鉴别,秉承“以人为本”这一观念。

心理暗示是作文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 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往往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直接对人们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教师运用巧妙的暗示手段,可以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不同,生活体验和个性品质千差万别,学生作文心理复杂多样,写作基础和写作水平存在差异,大到布局谋篇、情感立意,小到修辞运用、通顺表达等。教师如能针对学生的强项在评价中给予肯定、欣赏,对学生给予积极期待,学生能从老师的语言和表情、眼神和动作里看到信任,并从中感受到激励得到力量。例如老师的语言暗示,希望学生养成什么样的写作习惯,教师在命题时较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写作心理,从题目设计到写前指导都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往往会出现惊人的效果。又如作文评语不只是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而是能够与学生实现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从老师看来,有些想法可能是幼稚可笑甚至是不正确的,感受可能是肤浅片面甚至是误解,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评讲时应该慎重,不曲解,更不能武断地压服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渴望自己的创造劳动能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教师珍视学生习作“亮点”,如果教师能找到每个学生在写作中的可取之处,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给予肯定、赏识,必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削弱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如果老师能够有这种认知,并在作文教学中中持之以恒地积极引导,那么,学生的写作心理和写作激情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三、 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学作用第2篇

关键词:心理暗示 舞蹈教学 作用

一、什么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对孩子说:“你真懒,或者你怎么就这么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让你的孩子真的变得“很懒”或“很笨”,即使他本来很勤快也很聪明。而人们常讲的“望梅止渴”,则是暗示的积极影响。

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舞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舞蹈教育的培养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热爱,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们勤奋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高尚的品质,都会给学生以有力的影响。

2.意志坚强,善于支配感情。这是舞蹈教育工作实践所造就的舞蹈教师心理特征。培养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舞者非一朝一夕,教师必须在意志上表现出目的性、果断性、一贯性和坚持性,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感情。才可能达到要求。

3.思维灵活,善于表达。当教师向学生传递对其的期望时,语言的表达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最直观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一种画面感,使其较快的接受,因此也需要教学中从各个角度,依据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巧妙的处理。

4.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观察力,看的出学生在学业上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各种征兆。在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具备了作为舞蹈教师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后,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怎样的成绩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利用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通过心理干预告诉学生舞蹈者是美的,在把美带给别人的同时更要留给自己,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学习并非是机械化的进行,让舞蹈学习本身的枯燥减小的最小。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这里讲的自由性是指引导学生在舞蹈中的自主创作意识。在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过程中让学生具有大胆思维状态,不束缚,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最大的支撑,你给他一个无限的空间学生自然会大胆的往前,舞蹈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西方现代舞蹈意识就大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活泼了我们的思想,这样的舞蹈观念在舞蹈艺术方法上使我们从过去的那种线性思想和单一模式框架中解放出来。我认为学生是具有可创造性的,把这种意识传递给他们,思想的解放会使他们对舞蹈艺术有更新的认识,他们所具有的创造性是不可估量的,或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创造中另一种舞蹈形式也是有可能的。

3.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渗透学科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深层次的快乐,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舞蹈技术类的方式方法,形成镇定自若,斗志旺盛,意志坚强的良好心理状态。

4.协调师生关系,树立教师威信

积极心理学作用第3篇

一、走近学生,营造教学气场

建立一个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减少学生的不良心理。一是要让学生接受自己。老师要走入学生的心里,首先要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外表,不让学生有反感。穿衣打扮要朴素,不能奇装异服。其次,要有一个平等待人的态度。不能拿着“师道尊严”的架子,那样,学生永远都会将老师拒之千里之外。二是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取得学生的信任,老师不是仅靠自己奋力拼搏获得的学历文凭,而是靠自己过人的教学水平。要让学生以师为荣,增强他们跟着自己会学到真本领的信心。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人品,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丝毫个人私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对待学生都是一视同仁,没有亲疏之分,没有远近之别。三是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将学生转变成崇拜自己的“粉丝”,那么,英语教学就不愁了。要想学生喜欢自己,必须喜欢学生,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相互回报行为。不管学生的贫富、美丑,性格的异同,成绩的好坏,作为老师都要喜欢。

二、正确引导,强化健康心理

一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霍桑效应原理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关注以后,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按人们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大量地读书、看报、上网,听音乐,最大限度地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用英语多讲他们关心的歌星、影星、球星的趣闻轶事,这样,就会慢慢地融合到学生中,成为学生欢迎的人,学生也会慢慢地按着老师的期望去发展。二是要坚决贯彻表扬为主的原则。即使在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也要善于找到他的闪光点,逐渐将它培养成学生的优点、特长,这是减少学生不良心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要渐进地让他们感受成就感,确立自信心。比如,每天教学生一句英语格言或每周教一首英语歌曲,既便于他们掌握,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从这小小的进步中品尝到一种成就感,形成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三是积极地调适学生的不良心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要主动地帮助调适,不能漠视不管。确实因工作任务紧没有时间的,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给相关老师及家长,以便跟上去做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限制知情范围,维护他们的自尊。

三、张驰有度,优化家庭氛围

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和老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是要注重感情交流。感情需求是人所有欲求中最重要的需要,特别在当前现实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厌恶感。由于学习的紧张,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即使在一起能说上话的机会也很少,即使说上话也是关于学习。因此,家长要主动和孩子交流。孩子住校没有时间交流的,要定期与孩子见面。这种交流就是和孩子谈他关心的、比较轻松的话题,而不是请孩子吃饭、购物,将感情交流物化。要善于做听众,引导孩子将心里的话讲出来。慎重用直接否定的话语,要学会诱导式谈话。二是把握学习节奏。英语学习是一门基础学课,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绝不是靠一两个夜晚加班加点能够突击出来的。只要平时下功夫学习,成绩就不会差。因此,要将功夫下在平时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由于英语学习是一个慢功夫,一时半会儿的放松,对学习也不会形成大害。所以,孩子的休息时间,假日时间一定要交给他们自由支配,不要安排学生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在学习紧张的情况下,也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时间放松身心,这样才能张驰有度。三是要淡化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是平时学习的一个量度,如果将精力放在考试时的成绩上,那是舍本求末的事情。相反,如果强调了成绩,反而人为地制造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影响水平的发挥。射击运动员在赛场上,忘记一切成绩,只是牢牢记住射击要领,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如果一味地强调成绩,有的学生平时不用功,寄希望于考前突击,或考场作弊,偏离考试的初衷。

积极心理学作用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就业指导工作 应用

就业指导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环节,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就业准备,构建中职生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顺利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思潮,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快乐等。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重点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的能力、交往技巧、美德、宽容、毅力、勇气、智慧、关注未来等。三是集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些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和关系良好的社区等,主张这些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1]。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就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获得美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原则和核心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兼有服务和教育双重功能,体现短期辅导和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指向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相整合以及生活形态构建的终级关怀[2]。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原则和核心是:

1.以学生终身发展、人生幸福为原则

中职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原则应该以学生终身发展、人生幸福为本,用积极的方法探索出以学生为本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积极就业指导体系,拓宽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与途径,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积极准备。

2.以引导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和就业准备为核心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重视个体潜能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重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旨在提高生活的质量、追求幸福的人生;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可以相互影响,彼此借鉴。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是正常的,但有部分同学对此处理不当,就会出现焦虑、烦燥等心理过激反应,部分同学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同学正视自我、正视现实、不怕挫折、面向未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求职与就业。

树立积极准备思想。中职生就业指导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就业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引导中职生树立准备观念,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要保持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每个人都应做好在自己的一生中转换几次职业的准备[3]

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就业指导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拓展中职生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激发自己的人生理想。求职注重待遇、注重工资福利无可厚非,但一定也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发现自身价值,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取向。

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心理测试、周边课程及课外活动,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

改变就业观念,赋予求职积极意义。通过不断发现生活事件的积极意义,可以认识到与他人的密切关系并从而获得他人的关心、肯定和认可,继而体验到成就、自豪和自尊,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会逐渐有更多的乐观积极态度。

三、积极心理学与就业指导工作实施体系

1.立体化的就业指导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使就业指导工作走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在理论研究上,教师要扩展自己的领域,对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层面给予同样的重视,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广大学生挖掘潜能,激发活力。在实践操作上,要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职业状况和学生个体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涯发展规划,通过经常性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接纳社会,积极对待社会问题、投入社会生活、体验幸福生活,积极地应对各种就业心理压力。

2.层面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中职学校可以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网络课堂三个层面,丰富就业指导的教学体系。在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层面,教师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为中心,从理论上给予学生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指导,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观。在就业指导课外辅助层面,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和新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全方法指导。在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层面,

可以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发与职业生涯设计相关的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对于幸福感的关注,引导学生拓展信心、乐观等情绪,增强学生应对现实、计划未来的能力。

3.实践化的就业指导职业训练体系。职业训练体系的主要工作应有: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如真诚、忠诚、坦诚、正直、自信心、自制力、情绪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寻访行业人士,收集创业成功经验,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外出打工,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极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缩短学生的入职适应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认社会,熟悉行业,拓宽社会视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应对就业压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多元化的就业指导社会支持体系。积极心理学强调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此,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应该走一条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形成互动多维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同时,中职学校应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面对面咨询等形式,从幸福、快乐、希望、友爱、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青春活力,鼓励他们在积极努力改变环境的同时,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4]。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杰.转型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3]夏科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1,(5):49―51.

积极心理学作用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思政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幸福与满足、希望与乐观。其二、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创造力以及这些品质对个体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作用。其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以及有利于个体形成这些美德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和和谐进步的学习环境。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体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三、如何使用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如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过于抽象和枯燥的现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心理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办法。结合我国高校具体情况,在高校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自主性是现代人的立人之本,是现代人格的必有内涵。应着重从心理独立、经济独立、社会独立方面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其次,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学会自信与乐观。心理学认为,挫折包括三个因素: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才构成心理挫折。挫折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遭遇挫折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对挫折的认知和遇到挫折后的处理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再次,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当前心理学理论中个体――环境交互理论认为,认为人作为主动的个体,对周围环境的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成长着的。这就启示高校的思政工作中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个性来创造一种健康、舒适的人际关系环境。

(二)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在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打击批判式的消极教育只能取得相反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习惯从学生的问题着手,其目的是矫正学生的缺点。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却显示,过分地揭露其不足并不能达到矫正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与此相对的是,积极心理学主张的“赏识教育”以人性为基础,以赏识为先导,便于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们喜欢怀疑、争论,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盲从。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生活里,教师应该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面对他们,以激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自身积极因素,体会美好人生。

(三)利用积极心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容易引起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课程、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多种途径来开展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抗挫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积极心理学承认人的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重视人自身的积极潜能,并把它作为开展一切教育的前提,通过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创设情境等方式,使人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和品质,进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说教的灌输式、高压式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在认识获得、 品质养成这一过程中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创新教育方法。其次,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开展参观调查、实践考察、拓展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领悟生活、感悟人生,在这一过程中,将社会思想价值标准内化到自身的行动中。

(五)建立一支专业的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思政教师队伍。高校要通过开设相关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进行专业岗位培训、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和论坛等多种方式来加强思政教育老师、辅导员等的教师队伍的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素质和专业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政教育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心理上、行为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帮助每一个大学生不断用欣赏、积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潜能和积极的品质。

结 语

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与新的研究取向, 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政教育,促进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积极心理学作用第6篇

大学期间,每一个学生都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智力潜力开发、专业知识储备、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等。这些人生课题通常与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活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些问题常常会给学生带来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使神经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用生物科学和心理学的方法,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常化,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生物科学;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研究和调查发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他们要求高、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大、个人成材欲望也很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比较差,情绪不够稳定,大学生又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的群体。[1]他们各项心理障碍易发的指标都比较高,而且差异显著。

有些高校的个别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因素,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又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治疗,最后导致精神障碍并退学。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上大学后,在激烈的学业竞争等压力下,他们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失衡现象,继而出现挫折感。

1.角色转换的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科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2]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人与人之间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大学生由于交际困难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同时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会加重,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学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不善于为人处世,以及生活贫困。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 %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受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

4.内心情感困惑和危机。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性困惑问题,大学生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压抑。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产生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个体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等。埃利克森指出,如果个体没有得到父母的细心关怀,而被忽视、抛弃,受到敌视,他们长大后就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并产生神经官能症的精神防御症状,他们将用这种方法去应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再如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消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也会诱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3]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结构与要素

压力和挫折是人生的伴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应付压力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般都比较顷利,挫折体验较少,心理比较脆弱,所以一些学生耐挫折力不强,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汉斯•薛利博士提出的,他因此被称为“压力之父”。汉斯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心理学家对压力感兴趣约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当时美国少数大学专门设有压力课程。近年来关于压力的研究和压力处理在心理学界颇为流行。

生理学的角度说,人体受到内外环境因子的刺激都会产生反应,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但是如果反应是消极的,那这种反应就会变成所谓的压力,因此说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不仅有害的刺激会引起压力,就是受欢迎的,令人愉悦的刺激也会带来压力。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大学生活中有压力是正常的,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环境,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控制能力,就可能引起心理、生理问题。[4]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在大脑功能范围内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在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神经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挫折既包含挫折情境,也包括挫折感受。挫折情境与挫折感受是有联系的,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挫折感受也就越明显。但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的刺激引起反应的关系,而是通过中介变量起作用。中介变量的核心要素是人的认知方式和挫折承受力。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不是那些挫折、冲突本身,而是当事者的大脑对于它们的看法,以及用来应付的办法。这与个体固有的心理承受力有关。

挫折承受力又称耐受力、容忍力等,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接受程度的大小,即个体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在生活中,挫折的出现难以避免,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人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有的人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这与个人的挫折有关,挫折是指引起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挫折的高低与挫折承受力成正比,承受力强的人挫折必然高,常表现为挫折反应小,消极影响少,不气馁不动摇。承受力差的人挫折必然低,常表现为挫折反应大,情绪低落。心理饱和是指心理承受力已到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如学生开始做作业时,速度快,答案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上班族做同样工作,久而久之,可能出现“干腻了”的心理饱和现象。心理饱和负面能量很大,许多不良事件就是由它而起。对于心理饱和这种“不安定因素”,我们应有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应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让它远离生活。

虽然挫折承受力是个体对挫折经常性的、总体的表现特征,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相同的承受力,对于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并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把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视为正常的人,所产生的反应可能是平静的,而认为“不该”的人可能引起难受、焦虑、自责。因此,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质和量所引起的挫折反应的质和量可能会有不同。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1.思想基础;2.个性特征;3.生活经历;4.挫折准备;5.期望水平;6.挫折判断;7.防御机制;8.生理因素。

三、从生理学联系到心理学的角度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从生物学联系到心理学,适应是指人在碰到压力和挫折情境时,对引起压力和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改变主观态度或客观条件,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行为反应。所有这些都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完成的。常见的方式有:

1.培养合理化意识。合理化意识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目标无法达到或行为不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杜撰一些有利的理由来接受。虽然这些理由往往不是主要的原因或者是不客观的、不正确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说服、安慰自己,以减轻心理痛苦。

2.培养补偿意识。补偿意识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改变活动方式,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如某学生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很好,于是拼命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些学生厌烦学习,因此,在课余时间里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参加各类活动,以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多方面的联系,以得到社团或群体的认同。

3.使情感得以升华。人原有的行为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如果将这些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这一过程便是升华。这是一种增强心理承受力的积极的形式,一方面转移、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的平衡,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价值。

4.要合理宣泄。当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及时排解将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这时就需要把心理压力释放一点。宣泄主要指将多余的激烈的情绪能量释放出来。大学生应把个人的忧愁、烦恼与不平随时倾诉出来。当苦恼时,找自己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即使是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身体和心理健康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越大,生理机能越高,他的心理素质就越好,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佳。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21世纪的人才,所谓人才者,首先是适应竞争机制的,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从而为社会发展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莉莉.“把脉”大学生心理健康[N].海南日报, 2004-04-07.

[2]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05).

[3]戴兴玉,汪洪梅,宫勋,白晓薇.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05).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积极心理学作用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学;音乐赏析能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特别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的差异性,其健康与亚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不容易界定和判断,这导致开展心理健康的预防、维护和治疗十分困难。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专业知识教育那样,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奏效,而需要将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各个空间,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并发挥其自身的心理调节作用。而音乐教学的作用就此显现。

音乐教学的实践,能提高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心里认知,促进大学生心里健康发展。而本文之所以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相对活跃的状态。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在面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上,容易产生许多尴尬,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被家长的过度保护,加之学校的应试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生活经历、意志薄弱,在面对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时,经常使他们难以承受,致出现心理疾病。

其次,中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种这情况也会在青年学生中引发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变故、习成绩不佳、友失败等,这些使得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时间大量紧迫感和压力感;而且,随着对生活目标选择机会的增加,难以兼顾的矛盾更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使得社会变革所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更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

另外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平时习惯依靠父母的人来说,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也会对他们产生精神压力。同时,大学生跨进大学,面对周围各不相同人,忽然间由原来中学时间亲密无间的同学,变成一些陌生人,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会产生孤独感。

那么,面对这些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或者说,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我认为,面对当代的大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适当的增加音乐教学在他们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因为增加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心理,而音乐审美能力高的人,自然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审美心理能力的高低与欣赏者是否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研究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案,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根据审美注意形成的条件,在选择欣赏材料时应注意音乐作品相对于学生的冗余度,冗余度适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又如根据灵感能有效地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即“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这样,让学生主动的产生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产生了精神寄托。最关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方式:(1)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2)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3)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4)在音乐教学中,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5)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环境的目的。

其实,参与音乐的实践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提高团队精神。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就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排解部分学生身心的孤独。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教育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参与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审美更加生动,同时能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作用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展现特长;营造;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积极心理教育运动,教育正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向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也正是教育本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应追求的价值。这种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更切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值得我们中职班主任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一、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教育的特殊意义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研究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青少年学生会怎样建立起幸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在现实中,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同龄青少年比较更为复杂,表现为:

(1)家庭环境的弱势使他们常感无助。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大多来自“无钱、无权”的中低收入家庭,贫困生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要高得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生活持悲观态度。

(2)自卑情结较明显,形成自信心不足。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较弱,加上长期以来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因而比较自卑,自信心不足。

(3)社会价值判断形成某种“恶性循环”。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往往都偏向于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所以对技校学生有所偏见。这样,技校学生就更容易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负面的心理因素,尤其需要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从而激发中职学生自身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二、积极心理学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关系

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对于学生、家长及教师而言,将意味着积极的自我观念、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成长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在拥有成功的同时,也拥有幸福感。让每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是班主任追求的目标和肩负的使命。作为职校的班主任,应善于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幸福感。同时,要通过营造快乐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发展自己的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实践环节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班主任实践环节包括构思环节,是指学生一入学校,班主任要如何发掘学生的个人才能,从而达到班级目标的实现;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个人价值体现的同时,也实现班级的目标。

(1)基于展现个性特长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目标设计。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从新生一入学,班主任就要使每位学生建立起“我是最棒”的正面信念,树立成就观念。通过技校舞台,一样能实现人生理想,相信个人特长能为班级和社会作贡献,克服技校生的自卑负面情绪。

特长和能力只有在集体中展现出来,并为集体作出贡献,才会为自身带来快乐和价值。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只有将每位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现出来,才能坚定学生的自信。根据学生处和教学工作安排,结合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每位学生要找出自身特长,选择一两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制定好目标,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校运会是典型的展现学生特长的机会,我担任班主任的机电077班和机电104班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积极报名参加校运会比赛项目,不参加体育项目的学生要积极参加入场式的表演组、后勤组、宣传组、卫生组、体育组,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报名参加一组。比如后勤组同学,要让班上同学和班主任看到有服务大家的能力。经过每位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特长和能力,机电077班荣获第十八届校运会团体总分第八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第二年又荣获第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机电104班荣获第二十届校运会团体总分第十五名。

(2)侧重于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的个人和班级高级目标设计(如下图)。学生完成了一轮初级设计,展现自身特长后,树立了充分的自信,即可进入高级设计――我不仅有特长,我的学习能力也是行的,我能拿到毕业文凭。如机电104班的目标设计是“全班毕业率要达100% ”。时间是从入学开始至第四学期结束,为期四个学期,本轮目标涉及十几门课程和三个职业技能证书。运用正面强化,要求每位学生对自身有一个积极正面的肯定,相信自己各门课程和相关技能证书均能通过――我将是一名优秀的毕业生。仅仅有自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学习。这样,机电104班的学生勤奋努力,认真地学好每一门课程,再加上学校、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齐抓共管,毕业时通过率达到了100%。

四、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是积极心理学运用的前提。虽然活动设计好了,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参加。有的学生性格腼腆、缺乏自信,不参加活动。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特长。然后,就要动员和鼓励学生,让他相信自身有这个能力。例如机电104班的何同学没有信心参加校运会个人400米比赛。我就动员他:班主任在观看校篮球赛时,发现你跑的速度又快、时间又长,完全可以参加校运会400米比赛,而且还能获奖的,你要相信自己。在校运会上,何同学进入了400米决赛,并取得了个人第六名的成绩。机电077班的钟同学,性格好静,做事认真,班上为他专门设计了一项活动,让他每学期打印班上同学的成绩,并将打印好的成绩单粘贴到学生手册上,使学生手册成绩严谨又规范,受到了家长的好评,钟同学本人当之无愧地被大家评为班级最佳贡献奖。

(2)积极心理学实践中班主任的角色。在所有的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中的知识讲授者。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过程中,首先应是一积极乐观的人,同时又是活动的兴趣者和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是一位伯乐、是发现者,能发掘每一学生的特长;是一位良师益友,是一位全程的鼓励者、支持者和管理者;是各种激励手法熟练运用的人。

机电077班还有这样一个案例,秦同学在校运上已展现了他的特长,他参赛的4×100接力已进入学校决赛,可他仍然不开心。我了解到他是自尊心很强的学生,由于性格好动,在班上打过架,班上同学对他评价不好,他一直想争取同学的认可。我知道他平时做得一手好菜,结合班上的一次烧烤活动,安排他负责组织。秦同学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不仅自己认真组织,还带领班上陈某等几位淘气的同学,从购买卫生食品到洗干净、调制好味道和活动地点的联系,组织得井井有条,使全班同学和参加活动的老师都吃得美味,玩得开心。他和陈某等同学赢得了班上同学们的好感。这次活动之后,这几位同学都积极努力地学习、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3)活动设计要注重的是集体活动。每一项活动必须以团队活动为主,树立集体观念,只有在班集体活动中,学生之间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学习热情,达到共同目标。校运会是典型的团队活动,让学生自己组合接力赛队员,同时设立自己的宣传组、体育组等,让大家互相认可彼此的能力,达到最佳组合。

若要将每位同学都调动起来,全班同学需要达成一种共识:班级成绩的水平取决于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木板,作为班级中的个体――学生自己,不要做最短的一快木板,要提升自己;作为全班的同学,不要放弃每一位身边的伙伴。班级活动的设计从学习、纪律、劳动到文明礼仪等多方面,都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发挥特长。

(4)学生活动效果的总结和表彰。每学年结束,班上都要对各项活动进行总结和表彰。结合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优秀者,全班同学进行推荐和评选,然后进行表彰。在全班同学一致认可中,获奖同学走上领奖台,当之无愧地领取荣誉奖状。这种颁奖仪式,积极的心理强化作用深远。

如技能之星的获得者――机电077班的吴同学,他每次出墙报,均荣获学校第一名;钳工学习中,他的钳工作品精确细致;电力拖动学习中,他的接线板整齐美观;深受师生的赞赏,所以全班同学一致推荐吴同学是技能之星。体育之星获得者――机电077班的陈同学,个人100米成绩在校运会上是前六名,跳远在校运会上是第一名,又能歌善舞,被班上同学授予为体育之星和艺术之星。飞人――机电104班的罗同学,跳高成绩校运会上第一名,个人100米成绩校运会上第二名,被同学誉为飞人。

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营造积极的成长学习环境上,倡导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时要为班集体作出贡献。班上形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班集体成绩斐然。机电077班和104班在校篮球赛、校拔河比赛、校广播操比赛、校五四文艺会演、校技能竞赛中,都获得了学校名次,这正是实践积极心理学教育教学的成果,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夏洛特・斯戴尔.积极心理密码:一门幸福、乐观、向上的学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肖放鸣.CDIO理念在高职企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