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4-01 15:02:29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第1篇

积极教育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通俗的说就是积极心理学中对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目的;“通过主动地全方位的积极、快乐的教学而使其产生幸福体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活动,同时也不纵容和忽视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最核心的理念是主动寻找并开发学生的潜在积极品质,也就是积极人性,”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针政策的反思;近些年,我国关于教育改革层出不穷,但“以成绩说话”的事实还是存在。古人曾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教师们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填鸭式”的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让学生一直循环于讲解、背书、考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慢慢都会丧失了求知的热情,更不用说“愉快地”上课了,很多教育家提出中国的学生被培养成失去“主动学习能力,积极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教师队伍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甚至有人说“愿意奉献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倦怠的症状”。

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将积极教育理论引入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队伍“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再者是积极教育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古人云:“不打不成器”,“三日不打,上房揭瓦”,“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目前有论者提出:“积极是个带有价值导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在我们的理解中积极教育是指教育者以学校和师生现实状态为出发点,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积极教育就是即重视学生的成功,同时也和学生一起面对学生的失败。

二、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和学生基本心理特点

(一)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与学术型本科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都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社会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不仅是高校教育一个层次,同时还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蚌埠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就提出了“地方型、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和“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学生心理特点

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决定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的心理和传统本科学校学生的心理,既有着相似处,同时还存在不同之处:首先,应用型本科目前还处于探索期,还未在我国形成普遍理念,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不选择择业,要不就是考学术型研究生,但择业面临的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甚至有些应用型本科学生还未理解应用型本科是何意,在一般人看来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是差不多的,甚至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读了四年的本科还不如读三年的专科,心理上感觉不平衡,继而导致消极、自卑,因此对于研究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不仅需要针对整体还需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改善消极心理,增强积极情绪,培养积极人格品质,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的建设我国应用型本科学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还要归结于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同时他们对社会的期望也很高,导致不能很好地协调好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再有就是目前应用型本科大部分是二本、三本,学生生源质量不是特别理想,加上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师资力量缺乏、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课程安排等方面,这样老师只能被动的关注有问题的学生,纠正已经发生的问题,不能提前、主动地解决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现代高校只关注学生整体,然后“各个击破”,而对于问题学生没法做到预防为主。一定层面上,这样的心理教育方式不能体现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被动发现为主的心理教育已经没法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心理教育。“应用型本科需要建立一种常态化,生活化的心理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心理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积极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以蚌埠学院为例

(一)“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及举办各类活动丰富学生活动

积极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体验。蚌埠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之一,将积极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初步的涉及:2009年蚌埠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成立大会,协会举办了“阳光互动课堂、慰问希望之家孤儿院演出”等各种特色活动,有效的净化了校园风气,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美德,成功的塑造了心理健康、积极向上有美有德有爱的蚌埠学院学生形象。每年还借助心理健康教育重要项目——“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在全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2014年以“中国梦校园情健康心”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勇于面对现实,和谐地与人相处,树立远大的理想,以崇高的境界、宽广的眼界、豁达的心态、饱满的情绪,坚韧的毅力挑战人生。每学期学院还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举办“趣味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知识竞赛,经常举办各种大型心理专题讲座:“积极心态、幸福人生”、“发现自我之旅”、“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二)建立三级机构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特征

蚌埠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机构:学院一级、系部一级、班级一级。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辅助系部心理辅导员工作,系部设立心理辅导员辅助学院心理部门工作,实现覆盖面的拓宽。学院定期开展各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培训,各系部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培养专门的心理辅导员,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兼顾每一位学生。三级心理机构的设立也为学院主动发现问题学生,防患于未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应用型本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就需要提供有利于他们创新的环境。蚌埠学院通过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分三步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第一步防治心理障碍,各个击破;第二步完善学生心理,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第三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四、积极教育在应用型本科心理教育中的思考和尝试

虽然应用型本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用积极教育,但还是有需要思考和尝试的方面:

(一)对于教师的“积极教育”

对于教师的“积极教育”,主要是为了改变教师以往“填鸭式”教授学生知识的方式。表面上看教师教授学生知识越多显得越积极,但其实从侧面来说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消极后果——学生厌学,不能接受学习的知识,甚至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是为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将积极心理教育寓于普通教学工作中,积极心理教育将会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关注应用型本科教师的“积极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1.良好校园环境

好的校园环境里不是只有“只会学习不会娱乐”的学生们,而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应用型本科大部分都是二本、三本院校,同时大部分学生又处在叛逆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自觉学习,教师很好的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成功,学生学业成功,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积极教育的最终目的“发现和培养天才的能力”。

2.积极教学研究

目前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许多教师教学责任意识淡薄,有的教师上课不备课,甚至就算备课也是消极对待。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教授实验课程,所以教师应该以专研的态度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的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一下课就不见人了,平常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学生有问题想咨询都没办法;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自信、充满期待,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主,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和实习中,和学生一起去企业体验,及时鼓励学生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3.积极关注学生

积极教育不仅是强调关注学生积极地一面,同时也要求不忽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作为教师,既要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在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个也不能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从“困境”中走出来,同时还要那些处于“顺境”的学生学会怎么更上一层楼。积极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不足,同时需要发现学生的优点。

(二)对于学生的“积极教育”

学生的“积极教育”应该体现在各方面:

1.自主学习

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方面自主:计划和管理好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甚至每年期末应该学会自我评价这学期的学习成效,并列出对下学期的补救措施。

2.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中积极的、对自己有促进作用的就是对自我的认可;反之,消极的自我认识,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能,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教育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积极自我认识,认识自身错误。

3.自我调节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第2篇

记者:余校长:您好。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许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请您介绍一下背景和发展历程。

余晓灵:我校从2005年开始设立心理咨询室,当时有一名兼职心理老师,主要面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2006年以来,每年开展一届心理文化周/月活动。学校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曾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健康优秀学校,李保松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心理教师。

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起点、新发展、新成果。

新起点体现在:学校制定了未来八年的办学规划,提出了“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建设“全面优质的理想学校”的办学目标,而积极心理学是其最重要的理论支撑。

新发展体现在:一是我校成为中央教科所“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课题的重点实验学校。二是通过公开招聘,组建了由6名专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三是争取市区教委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了1632平方米、装饰具有特色、设备设施齐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四是聘请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陈虹副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喜亭教授、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的助手汪冰博士、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颍惠所长等组成了专家小组,这支强大的专家团队是十九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强后盾;五是学校制定了《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并召开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大会。软件、硬件建设一起抓,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新成果体现在:一是在高一开设心理选修课《美丽心灵》,深受学生喜爱,该校本教材获北京市海淀区教研成果奖;二是介绍我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文章《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和实证研究论文《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序列化研究》先后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上发表;三是我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习得优秀品质,奠基幸福人生》获得北京市海淀区教研成果奖;四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制了“幸福学习、快乐生活每一天――给同学们的10条建议”、“幸福工作、快乐生活每一天――给教职员工的10条建议”和“与孩子一起幸福成长――给家长们的10条建议”,研究成果很快转化为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具体指导,收到很好效果。五是2010年8月,在由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首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和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 上,我代表学校以《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普通中学的实践》为题,分别做专题发言,受到专家及与会者好评。

记者:目前,十九中正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请您介绍一下您的整体科研和实践思路。您提出“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什么这样提?其特色是什么?

余晓灵:首先,就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在我校已经超出一般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把它放到了学校整体工作中从所未有的高度,即把它作为我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促进鲜明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抓手”。

■在制定学校办学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培养目标。

办学理念: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三年习得,终生受益。

培养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潜力显现、优势发挥、学有所长、奋发向上并具有国际眼光的人才。让每个学生达到“五会一特长”(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在艺体科技等方面有1―2门特长)。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与“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一脉相承的。“元气”即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元气从何而来?它是每个人,每个家庭之集合;教育应以为培养中华民族优秀下一代为己任;家庭是细胞,孩子是核心,从每个孩子培养起,为终生幸福奠基。从而整个民族的元气就日益增强,就会兴旺发达,就会繁荣昌盛!

■为什么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

1.要走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对学校的定位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学校。这个定位决定了十九中只能走自己的路,而不能步人家后尘,她有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正如森林中每一种植物一样,在同类学校之中做最好的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十九中以往在艺体科技特色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兄弟学校这方面的异军突起,我们的优势面临极大的挑战,除了巩固发展已有特色之外,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必须创新,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实现全面优质目标的科学之路。提高质量,不能靠传统的“时间加汗水”,必须在遵循教育教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提高质量。在区级高中示范校挂牌之后,学校怎样以此作为新的起点,需要寻找“第二曲线”或抓手,成为最终实现办学目标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以激发、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实现理想学校目标的必由之路。我们所建设“理想学校”的内涵是:“学生向往,幸福成长,三年习得,终生受益;教师愉悦工作、成就事业并感到幸福;赢得家长满意和社会赞誉”。这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因为这里有若干具体“抓手”:(1)开设积极心理健康课;(2)班主任优化班级管理;(3)学科教学渗透;(4)利用系统整合的教育资源;(5)研发积极心理校本课程;(6)着力打造“幸福课堂”。

这些抓手,符合三个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原则,在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多元智能开发)的同时,带动了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质量,校本课程开发),师生都发展了,学校的发展就在其中了。

第二,在对学校现状进行充分分析以及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总体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依据,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心理学成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在实践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并形成十九中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标志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总体思路是,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形成十九中鲜明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办学特色,力争引领普通中学乃至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以上想法也许是梦想,但我和我们团队真是想为中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做点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1.目标上:通过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教师和家长能从积极方面看待、解决问题;促进积极、乐观、向上心理品质的形成,学会感受幸福、分享快乐,幸福感有较大提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社会对学校的赞誉度明显增强。

2.组织上:建设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引领,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全体教师为主力军,以校长为指挥督导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3.内容上:围绕培养目标突出三个重点――扬优、挖潜与感恩教育。扬优,即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实现中学阶段积极心理品质的序列化培养;挖潜,即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挖掘或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学习力,提高学业成绩;感恩,即以校史馆为基础,挖掘其丰富资源,将传承优良传统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

4.途径上:以积极心理健康课为主导,学科教学渗透为主阵地,家校社区整合资源为后援,并彼此衔接沟通的三条途径。

5.条件上:建设“三个一”。即建设一个基地“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包括专门场所、专业设备设施和图书资料,以及与之配套的校内拓展基地;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包括针对校内、校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营造一个积极环境,即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及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三、为什么提出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这个模式是孟万金教授提出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志同道合,所以就积极实践了。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课题的子课题工作,即“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批号:GY200847)。理由很简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目前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将逐步形成特色:

一是将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找到结合点。

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和强化感恩教育作为重点内容。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积极心理学通过元分析研究,结合了心理学、哲学、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成果,总结出6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并认为这些积极品质是人类共通的。我们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是如何使24项积极心理品质本土化、校本化和序列化,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更加符合十九中以及类似学校的学生实际。

2009年11月至12月,为了完成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我校心理教研组在计算机学科组的配合下,完成了初一、初二、高一三个年级的积极心理品质网上在线测试。

心理潜能开发: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心理学成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多元智能理论也纳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畴。按照加德纳博士指出的“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那样,每个人在这八项智能中都有自己的强项,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强项入手开展学习和活动,其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其兴趣和自信心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呵护,其学习效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把“多元智能”作为重要内容,并要求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强化感恩教育:“感恩”是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在中学阶段应重点培养;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也应以感恩为基础。我校有近百年历史,是一所有深厚文化积淀、成绩骄人的知名中学。学习、工作在这里的人们应该感恩;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容易认为得来的一切理所当然,面对父母、学校和社会,缺少感恩的心态,培养感恩很有必要;积极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培养感恩的品质能够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基于以上认识,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以校史馆为基础,挖掘其丰富的资源,将传承优良传统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

为了给实施以上三大重点内容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我们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置了三大厅:即美德厅、智能厅和感恩厅。

三是在实施途径上做到了全方位结合,主要通过学生、教师、家长这三个途径来实施。

面向学生的主要途径:开设积极心理健康课;班主任优化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渗透;利用系统整合的教育资源(如开展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建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答复等,为学生排解成长中的烦恼和心理问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估,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校外的教育资源相结合等等。

面向教师的主要途径:培训、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开辟供教师专用的放松室、建立教师的心理咨询机制、心理援助机制、创建和谐集体、加强体育锻炼等。

面向家长的主要途径:开办家长学校、开展亲子互动活动、组织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心理咨询和交流沟通等等。

四是队伍建设上:专兼职结合,一线教师与专家团队结合。我们认为,与身体健康相比,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比较起为身体健康而开设的体育课来说,心理课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其被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我校立足自己解决队伍建设问题,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品正、业精、生爱的心理师资队伍。通过公开招聘,加上原有的1名心理教师,形成了6名专职心理老师组成的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富有实践经验、专业优势互补、充满工作热情、事业心责任感强的师资队伍,从初一到高三,一个年级配备1名。同时,我校对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培养也非常重视,鼓励教师考取心理、教育硕士学位以及心理咨询师证书等,并且将在经专业培训合格的教师中,为每个年级选配1~2名兼职心理教师。

我校力图以率先实践和优秀的工作业绩去积极影响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争取在人员编制和课时安排上给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充分的支持与保证,从而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顺利健康发展。

同时,为使我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卓有成效地开展,我们重视专家引领作用,成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小组”,专家组成员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心理专业报刊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们定期来学校指导工作。

五是建立健全组织,加强过程考评,运用行政手段强有力地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组织:一是学校成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担任,其他副校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年级学部主任、学科主任、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为成员。二是各年级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小组。组长由年级学部主任担任,副组长由专职心理教师担任,班主任、兼职心理教师、年级教研组长、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为成员。三是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结合本部门实际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内容,亲自或指派人员承担与之相关的工作,完成领导小组布置的任务,配合、支持年级或其它部门所开展的积极心理工作。

加强过程考评:学校从“队伍建设”、“心理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班主任骨干带头作用”、“学科渗透作用”、“研发积极心理校本课程”、“着力打造幸福课堂”、“家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等几个方面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各年级、各学科、各部门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之中;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每学年进行一次考评。

记者:2010年8月,您参加了“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从此次会议中您有什么收获?举例说明。

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聆听了世界各国包括国内专家的报告和同行的经验交流,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路,接触了积极心理学国际最前沿的东西,对今后工作创新大有裨益。

二是看到新生事物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甚至是迅猛发展,感到十分高兴。作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行者与实践者,庆幸遇到一个好的发展时期。积极心理学从1998年兴起,至今不过12年,但由于代表了时展的新生力量,厚积薄发,势不可挡。作为教育领域和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应该在打造“幸福教育”、“幸福学校”、“幸福课堂”上下下功夫呢?是不是应该在培养“幸福学生”、“幸福教师”上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同时,从两个国际研讨会获取的大量信息证明,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已有的探索是符合国际上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的。

三是认识了不少同行,对今后工作的彼此交流与探讨提供了条件,也打下了一定基础。

记者:教育部正进行“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对全国十省、自治区、直辖市约10万名9~17岁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测查,同时,抽样调查和访谈心理教师、班主任、校领导及区县教研员等教育工作者,您认为这样的调研对国家政策制定和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什么积极意义?

余晓灵:非常必要。这次规模较大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证明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高度,从以人为本出发,真抓实干,摸清情况,对症下药,有利于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

希望本次调查能够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问卷设计本土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问题;还应测查相应的家长;最好同一范围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一起测,找出彼此的相关性,以便形成合力。

我们非常愿意承担课题组分配的工作。通过这些活动,一是可以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多做贡献与奉献;二是促进学校自身工作的开展;三是扩大视野,积累经验,多结交同行朋友。

记者:最后,请您为全国坚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说几句话。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学校班主任;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66-03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心理流,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重点是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如何被激发和调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彰显人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过上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三个基本点”是指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当前,积极心理学以社会发展做贡献为核心,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品质上与普通高中相比表现出明显弱势。因此,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首先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树立起“以生为本、以仁为体”的学生观,并注重借鉴积极心理学原理,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积极心理学对职业学校班主任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是要以积极心态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积极的期待,帮助学生渴望和追求成功;二是要用积极方法教育学生,以表情、语言、态度等各种关怀与行动方式,鼓舞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三是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实现高效的、有质量的互动学习。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人人参与、动手动脑),“活”起来(活跃、体验,激情加入、自主投入),“笑”起来(快乐、高兴,分享喜悦、体验成功)。

一、学生观和职业学校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总的看法和根本观念,它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简单说,学生观就是教师怎么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其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师实施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在学生观问题上,教育家孔子主张有选择地进行教育。孔子将人分为三类:一类是“生而知之者”;二类是“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三类是“困而不学者”。孔子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只愿意对中间这个范围的人提供教育,招收门徒并非来者不拘,要求学生除了有一定的道德水平、进取心外,还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百匠之父墨子主张“兼爱”下“有道相教”,提倡对有道德学问者不拘形式,随时随地提供教育帮助,或者彼此相教。“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将教育对象平等地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墨子还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各尽其力,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墨子把接受教育的对象真正扩大到整个大众,而且还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将学生放到了真正平等的地位。

职业学校应树立起“以生为本,以仁为体”的学生观,它汲取了墨子“兼爱”下“有道相教”的精华。“以生为本”,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根本,这也是职业学校的根本办学方针,解决“为什么办学,如何办学和为谁办学”的根本问题。“以仁为体”,就是以仁爱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要从爱出发,将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服务于学生成人成才全过程。实践中,要以“三不”践行“以生为本、以仁为体”,不让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不让学生因学力困难而失学,不让学生因自律困难而失学,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以生为本,以仁为体”的学生观,以一切服务于学生作为出发点,强调不仅要“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还要做到“相信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以生为本,以仁为体”的学生观,以行动为引导、激励表彰作为学生工作的着力点,不提大而空的口号,不提学生做不到的要求。强调低起点、小坡度,强调多尊重、多引导,多示范、多鼓励,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关注需求,抓住契机,促进成长。“以生为本,以仁为体”的学生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为目标,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共发展;强调手脑并用、德艺双馨;强调德育为首,素质第一,突破“一技走天下”的传统观念,使人才培养目标更贴近企业需要,体现时代要求。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

树立职业学校班主任学生观的条件

积极心理学以培养积极品质为核心,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力量,倡导用乐观、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这对于职业学校班主任树立“以生为本、以仁为体”的学生观有着重要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消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1998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2and2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2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2being)、快乐(happiness)、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individualism);(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positiverelationswithothers)。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

3、积极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2、积极心理治疗

塞里格曼(Seligman)(2002)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观察/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

四、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是1961年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和1962年成立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戈尔德斯坦等。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它看重人的积极面,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

2、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积极心理学是在前人研究的土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法论以及治疗观上,既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同时又有超越。

(1)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继承,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而积极心理学则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把那些难以量化,难以实证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化,并进行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

(2)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东西。在具体方法上,他们并不排除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统计分析,也采纳解释学、启发式的方法,既重视现象学的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也重视系统的研究。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人本主义学家往往又暴露出它以意识经验现象学分析来反对实证的主流心理学的倾向性,这就必然缺乏有说服力的科学材料的支持,造成它所主张的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设想和它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产生矛盾而无法解脱。而根植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完善,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这一点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的研究起点“习得性无助”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主观幸福感就可窥见一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就不只是单纯的科学实证,实验的量化方法,也不是单纯人本主义现象学,存在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人本主义的治疗目标是人格的成长目标,可以说是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渊源。赛里格曼说,积极心理学长期以来总是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和损坏的大脑,期望通过修复病人的这些损坏部分来治愈病人。积极心理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出发点以及治疗目标是相似的,但前者又对后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积极心理学采取以解决冲突为中心的,以现实能力为依据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如果我们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非指导性的治疗,强调患者自助的作用,那么我们则认为积极心理治疗是指导性的治疗,自助———教育———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模式。它不仅重视来访者的作用同时也重视治疗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治疗能更具有结构性,治疗双方能有更好的互动。

五、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不足

1、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一面,例如病态心理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和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比作机器和动物,认为人要么有本能驱动要么有环境决定的被动的、消极的人性观,它注重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的诞生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导向。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积极心理学刚刚兴起不久,尽管它吸收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但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有很多,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只有一些笼统和概括的理论,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另外鉴于心理学学科历史的短暂性、学科性质的复杂性和人类心理的多变性,如何吸收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来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研究结果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获得的,因此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研究还有待加强。最后,从传统消极心理学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认为,人类的心理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因此否定消极心理学而大力提倡积极心理学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消极心理学还是积极心理学都不能片面化,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KennanM.Sheldon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3]LazarusRS.Copingtheoryandresearch:Past,present,andfuture[J].PsychosomaticMedicine,1993,55(3):234—247.

[4]严标宾,郑雪.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9.

[5]付国秋.积极心理学介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1—2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第5篇

〔关键词〕心理资本;教育;新进展

一直以来,心理学一直都是从负面消极的角度来看待人们的生活。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乐观、希望、满意等)有助于预防和消除心理疾患,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积极性”,开始考虑如何才能促进人们达到最佳状态,并且致力于寻找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的途径,从而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和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号召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帮助健康人更加幸福,发挥人的潜能,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疾病。他们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该改变以往侧重消极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取向,转而研究人的积极情感、积极特性和积极心理状态等方面,促进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潜力,从而提升个人幸福感。从此,积极心理学将关注点引向积极方面的研究,给心理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由此,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美国前管理学会主席 Fred Luthans等在2004年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参考框架,在分析了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区别后,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使人们开始深入研究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简称 PsyCap)。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心理资本的相关论文,2004年至2010年共计120余篇,其中有关教与学领域的论文不足20篇。从理论上分析,积极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取向,会对教与学这一独特的双边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作用,克服消极因素的干扰,这是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以往相关文献,从心理资本的角度,首先探讨了心理资本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点,其次述评了心理资本在教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对心理资本在此领域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展望。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

心理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主要指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觉、工作态度、伦理取向以及人生信念、价值和认知的综合。

Avolio等人(2004)进一步提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可以提升员工工作动机和积极工作态度,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主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和复原力等。

Luthans 等人则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 (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个方面。

2005年,Luthans等首次明确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而使个体和组织获得竞争优势”。他们依据这个标准区分了它与自尊、自我评价、情绪智力、积极心理特质等容易被混淆的相关概念,体现了心理资本可经后天开发的“类状态(state-like)”特征。Luthans,Aviolio, Avey 和 Steven(2007)通过比较法进一步阐明了心理资本的这种“类状态”特征。

2007年,Luthans,Youssef和Avolio又对心理资本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现实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自我(韧性),以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综合的积极心理素质,强调人类的积极方面和优点,关注个人在面对未来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个人对未来的信心、乐观、希望、坚韧和情绪智力等。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是指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心理资本是通过指改善员工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和竞争优势。

二、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1.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综合分析已有文献,不难看出,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具体见下表):

第一种为特质( trait)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少数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人格特质,它主要包括:个性品质与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力以及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耐久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Psychological Infrastructures)。Letcher和 Niehoff(2004)甚至将心理资本等同于“大五人格”。

第二种是状态(state)论。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例如,Avolio等(2004)认为,心理资本是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

第三种为综合论。这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赞同的观点。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积极心理素质。2006年,Luthans、Avolio等学者在说明心理资本的内涵时,进一步对心理资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他们认为心理资本并不是简单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一种人格特质,而是两者的综合体,并借鉴了Bandura(2003)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提出的“类特质(trait-like)”的概念,提出心理资本是“类状态 (state-like)”的一种积极心理力量,它既具有状态性,可以通过干预措施来开发,又具备特质性,相对比较稳定。

2.心理资本的特点

心理资本的概念正是从积极组织行为学POB发展而来的。它是对积极导向的、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得出积极心理资本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第一,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强调个人的积极性和人的优势,而不是纠错与试误;

第二,是一种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如独特、有理论和研究基础、可以有效测量、表现为状态等)的心理状态;

第三,超出人力资本(你所知道的,如知识、技能、观点和能力)和社会资本(你认识谁,如信任、关系、彼此相连的工作关系网和朋友)之上,关注你是谁(如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

第四,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干预开发与管理,来改善绩效和提高竞争优势。

第五,心理资本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甚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所有能够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都可以纳入心理资本的范畴,例如组织承诺、忠诚、诚信等。

心理资本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对于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个体不仅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获得心理资本,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提升心理资本。

三、心理资本在教与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1.教师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赵正艳和臧维(2009)选取BG大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得到了一系列相关数据,为高校管理者更全面地认识其管理对象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面对中职院校教师心理资本现状,张力(2010)探索了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策略,为降低办学成本,增加院校竞争优势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2.学生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1)基于心理资本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心理资本理论侧重人的积极性,无疑为青少年就业指明了一条阳光大道。高娜和葛崇勋(2010)从心理资本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培训的新模式,认为创业心理资本是最具竞争优势的前瞻性资本。林秀君(2010)通过剖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探讨了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促进就业的改革措施。另外,娄钰华(2009)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

(2)建构贫困学生的心理资本

贫困学生大多比较自卑、人际敏感,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在张阔等(2010)的研究中,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子成分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的相关。就搜集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整体状况以及自信、 乐观和坚韧性三个子维度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并且,根据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分别列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

(3)学科教育对学生心理资本的作用

在付立菲和张阔(2010)的调查报告中,发现青少年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倦怠有重要的影响,应当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积极心理资本优势,避免学习倦怠心理、行为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杨钊(2008)从一个体育教师的角度,认为体育就是一个开发和提升学生心理资本的良好平台,提出了培养和保持学生心理资本的有效方案。显而易见,这为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资本找到了一个极佳的融合点。

四、对心理资本在教与学领域的研究展望

未来的心理资本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教育实证研究

心理资本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如何应用与培养学生的心理资本势在必行。作为心理资本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心理资本的干预目前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相对较少。Luthans,Avey和Avolio(2007)进行的一个以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的微观干预(micro-intervention)研究发现,接受微观干预的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提高,而接受无关干预的控制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没有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使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日常交际中。此外,未来应该使用多元化的方法和更具代表性的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来进一步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资本。

2.开发教师与学生心理资本的不同测量工具

目前国外已有相对成熟的测量心理资本的工具,比如Luthans的PCQ-24心理资本问卷。国内的实证研究大多使用其中文修订本,但仍没有取得大家一致认同的问卷,因此有待进一步开发分别研究教师与学生的测量工具。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有效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以及拓展训练等形式,增强对教师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培养。

3.继续推行中国本土化研究

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很有必要考查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资本的维度,并验证西方的心理资本研究和中国的研究是否一致。同时,不要简单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已过时,虽然全球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族文化,但许多传统的文化道德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价值,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如谦虚、低调、助人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人际和谐和提升工作绩效。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影响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在教与学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将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优势,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及开发,从而充分发挥积极心理资本的作用,促进师生身心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阎巍.心理资本的界定与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9):90~91.

[2]温磊,七十三,张玉柱.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2):148~150.

[3]张力.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开发策略的思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0~56.

[4]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07,(3): 482~487.

[5]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9): 875~888.

[6]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5): 32~39.

[7]高娜,葛崇勋.从心理资本视角看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培训模式的新构建[J],考试周刊,2010,(45):180~182.

[8]林秀君.基于就业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J].理论探讨,2010,(7):259.

[9]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8,(1):58~64.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第6篇

关键词:焦点 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基本理念 教育工作

1概述

1.1 SFBC的产生背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SFBC) 是由史提夫・笛・夏德(StevedeShazer)和茵素・金・柏格(1nsooKimBerg)于世纪80年代早期提出的,是在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短期家庭咨询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方法。应用于解决学业、夫妻、亲子等各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2 SFBC的基本理念

1.2.1关注来访者眼前问题的解决,不关注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

SFBC是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不再探求个体产生目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此模式认为,促使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种的,是极其复杂的。与其浪费大量的时间来探寻原因,不如直接帮助来访者一起寻找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1.2.2积极心理学取向,关注个体的“发光点”

SFBC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传统咨询模式关注于来访者出现的问题,它主要关注来访者的积极面,在与来访者的对话中发现其闪光点,聚焦来访者出现的好的方面。

1.2.3注重咨询中的合作、沟通与互动

SFBC认为咨询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患关系,而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共情寻求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合作关系特别强调两者的沟通和互动。咨询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专家,无非特长不同。

1.2.4相信来访者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量

SFBC强调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即来访者有自己解决好问题的能量,即给来访者“赋能”。 该模式认为来访者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必要资源,在咨询者的指导与帮助下可以建构解决问题。

1.2.5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系统观

SFBC关注来访者身上发现他的积极面,从小的改变开始,只要维持小的改变,经过积累会成大的改变。在咨询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来访者的小改变,从而促进来访者的大改变。

2 SFBT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让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学生能快乐学习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从SFBT的基本理念得到关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启示。

2.1既往不咎,着眼未来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总是问“为什么”,比如,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教师上来就会问“为什么作业没交”,师生在探索原因的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收效甚微。按照SFBT的基本理念,当问题发生时不去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才能按时上交作业”。强调用积极、正面的言语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去鼓励来学生去做目前可以做到的一小部分。

2.2发现亮点,赏识教育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育事业中亦是如此。教师不能对差生存在偏见,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也觉得自己处处不行,破罐子破摔。按照SFBT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寻找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有次及时上交作业,胆小的同学有次提问问题,不善交际的同学有次与别人讨论问题等。抓住这些机会及时的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小改变带动大改变,直至整个系统的改变。SFBT的理念启示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看到每个学生的亮点,坚信学生总有地方、总有时候会发光。

2.3学会尊重,相信学生

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个体,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SFBT的理念强调学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老师不要着急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探索,相信自己。

2.4问题重构,善用语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第7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人格;心育与德育的结合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何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其内涵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我校于2011年开始构建《阳光·成长·幸福》校本课程,该课程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在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生成和发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最终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实现了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德育创新。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向

(一)本校中职生的心理现状。

1. 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首先属于未成年人,他们有青少年期的共同特征,他们处于这样一个发展时期:在生理上,是个体生理快速发展而趋成熟的时期,在心理上,是个体心理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时期,又是个体社会化面临众多矛盾的冲突期。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异时性是导致青少年期众多心理矛盾的根源,自身发展和时展的双重负荷是加剧他们心理矛盾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加速发展,竞争强度不断增加,他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2. 中职生的心理危机。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既有青少年期的共同特点,又有中职生突出的特点,比如社会化任务的加重带来的困扰,对于大部分中职生来说,中职学校就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段缓冲期。

作为中职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是如何?

以我校为例,笔者就外贸校区近三年的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资料、个案咨询和教师经验及课题小组在2011年五月至六月间在三校区针对班主任和学生做的网上调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有以下常见问题:

(1)情感问题:焦虑、孤独、忧郁、暴躁、自卑;(2)行为适应不良问题:厌学、学习困难、网络及手机使用过度、爱和性的困扰等;(3)职业选择问题:专业认同度不高,对就业关心和担忧、对未来感到迷茫。

就网上调查的统计资料来看,三校区的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差异度不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惠州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差异性不大,统计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中职生的幸福感。

研究表明,我国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家庭气氛、年级、家庭收入、性别等有关。

剔除年级和性别因素,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家庭气氛和家庭收入有很大关系。在同龄人中,中职生的家庭情况如何呢?

以这次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级为例,我校外贸校区1108、1109班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资料信息分析:

按现行的情况,在我国,农村户口大都还是属于中低收入家庭。从经济收入来看,中职生家庭大都属于社会的弱势家庭。

父母信息一方或双方缺失,缺失者在学生心中是缺位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的缺位,家庭气氛上总有缺憾。还有不少学生户籍所在地或毕业学校在省外或者省内偏远山区,他们的童年大都不在父母身边度过,亲子关系上存在不和谐因素。还有部分是家庭教养不当,学业失败,行为适应严重不良的学生。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积极心理教育看重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其中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进取心是青少年时期重点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强调运用人的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应用积极心理教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通过积极心理教育来促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增长心理资本,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最终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二、构建课程校本化的教学内容

实证研究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学内容的构建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我们以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测量对象,选择《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收集实验班、对照班的前测、后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此为基础来选择教学内容。

量表包括六个维度: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为此确定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主题。课程主要目标:自我意识、人际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主观满足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202-01

积极心理学是近些来年逐渐兴起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吸收借鉴已有的成熟心理学研究手段的基础知识,以更加科学的检测手段、更加完善的实验手段,深入探究以美德为代表的人类积极一面,呼吁今后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研究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有点,实现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化,再次基础上,不断提升人类整体的素质,提升人类的 生活质量与水平,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现状

心理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背负起一种社会责任,并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帮助人类,取得社会的进步、自身的发展、生活的幸福。解除人类心理上的疼痛与精神上病痛、为普通大众寻找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对天才的发掘是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在几百年的历史当中,心理学不断发展,不断地帮助人类获得心灵上的解脱、精神上的释放、为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幸福生活、培养了诸多社会人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偏离,为了抚平因战争而受伤的心灵,愈合战争的伤痕,心理学在研究的重点与实践的方向上不自觉得向前者转移,忽视了后者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的这种偏离对于帮助当时的人们走出战争的阴影,迅速的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人们不再需要心理学的这种过度的关怀,而是希望心理学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够挖掘自身的能力。这种社会诉求不断强烈,心理学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开始对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探究重点进行转换,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与服务对象放眼于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一部分痛苦的人,将更多的努力放在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生活方面。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摒弃,而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扬弃”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有效地测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这使得积极心理学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以自身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类要求的理念与实践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喜爱,从而实现了积极心理学的转型。使得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应用、更倾向于发展与进步。

二、心理学意义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出一种人文主义的人人本思想,提倡人性的解放与回归,与传统心理学治标不治本的片面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力求回归到心理学最开始的目的与功用上,从而实现心理学在社会意义上的作用,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积极心理学关心的重点是如何把人便成人,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真真意义上的社会人,实现人的社会学价值,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同一,人类社会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社会模式、生活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像自己的祖先一样为了生存而绞尽脑汁,优越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享受着舒适的生活,便捷的交通,高速的网络,但是如何才能获得一种幸福的生活,则困扰着绝大多数人,积极心理学正是力求帮助我们找到幸福的途径,完成当前心理学最为紧迫的时代使命。

三、教育学意义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促进人类的发展视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对心理学做出新的解读,认为心理学应该回答什么是人,人类追求什么的问题。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一方面反映出心理学对自身发展方向的修正,另一方面反映出时展的新要求。近些年来,教育领域开始逐渐的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从过去那种过于重视学生的量化分数,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完善的健康人格,在强调以积极合理的方式,既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又能追求教育本身的价值,这种教育上的诉求逐渐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将积极心理学引进到教育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积极心理学促进了教育学理论与时间的发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教育学之中,能够开拓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创新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更新教育学理论。保证了教育学的健康与发展,从教育层面,帮助人们寻找通向幸福的手段与途径。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学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帮助教育学不断更新自身,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着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

结语

积极心理学提倡我们用一种积极的态度与生活方式来面对社会生活,解决心理难题,并对心理难题不断地做出新的解答,通过一些途径与手段,不断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不断发扬人类拥有的积极力量,使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之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积极心理学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其在教育学与心理学上的重要作用,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