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西方教育理念

中西方教育理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9 17:34:21

中西方教育理念

中西方教育理念第1篇

摘 要 本文以中西方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不同的特点和问题,结合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和新课改探索的实践,试图借鉴西方体育教学的优点来弥补中国体育教学的补足,实现中西体育教学的互补,探索出符合实际、时代需求的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差异 改革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领域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是许多方面,尤其是教育领域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亟需改革,而我国在进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在和西方教育体制的比较中不断反思自身,扬长避短,而体育教学改革也同样可以尝试通过与西方体育教学的对比中借鉴经验。

一、中西方体育教学不同的教育大环境

(一)中国体育教学的教育大背景

第一,中国的体育教学总体上是置于应试教育环境大背景。中国的体育教学总体上是服从于应试科目例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科目教学的,无论是体育课时、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体育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均让位于应试科目教学。而中国的体育教学过程和评价也采纳了应试化教育理念,其评价体系也是一学期通过简单的几次考核给学生进行体育成绩评估。第二,体育教学与举国体制的联系。中国历来官方上比较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早期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现在提出全民健身的体育理念,但是中国的体育教学更注重精英体育教学,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和人才,产业化和专业化体育发达,但是业余体育和休闲体育的发展比较路后。第三,基层体育发展落后。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稀缺,教育竞争激烈,因此体育教学地位尤其不被重视。更多的学生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到课堂学习和课后补习之中,因此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锻炼身体,总体上基层体育囿于应试教育束缚发展举步维艰。

(二)西方体育教学的教育大背景

第一,西方体育教学总体上置于素质教育大背景。西方教育在近现代教育理论革命中先后经历过行为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洗礼,逐渐形成了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素质化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许多学校都希望能将体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促进学生的体质的提高。强调体育教学是和其他学科教学同等重要的,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比赛,在锻炼中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意志能力。第二,多样的体育课程。西方由于经济科技发达,体育教学资源也十分丰富,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其体育课程也十分完善。例如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社团性质的兴趣体育等等十分盛行,学生没有体育考试和其他学科考试的压力,因此有很多时间精力加入体育锻炼,而老师不是负责灌输体育技能和知识,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体育素质实际个性化引导培养。第三,体育教学师资分配合理。西方体育教学中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具备突出的教学才能的体育教师,他们的专业运动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学校看中他们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教学引导才能。因为西方体育教学更多注重学生自己的体育知识生成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而采用的竞争聘用制度也可以防止教师群体的“官僚风气”。

二、西方体育教学对我国体育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拓展现代体育教学理念。我国体育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应该重视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摆脱应试体育教育的观念束缚,借鉴西方的人本体育教育理念,提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的全面发展能力,使我国体育教学能有效带动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的侧重点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方面入手,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体育素质的要求;其次是有针对性地学习西方先进的开放式教学策略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为主导,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注重体育学习过程和过程评价,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达到促进学生体育思维和体育能力的发展的教学预期目标。

(三)补充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体育教师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低于数理化等应试科目教师,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完善体育教师的评价体制,更多地通过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来考核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采用适当的竞争奖励制度,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动性。

中西方教育理念第2篇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西方 差异

1.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在中国,父母习惯于为子女设计各种各样的模板,当子女在此模块上临摹发挥到极致时,便认为父母的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而对比之下,西方父母在提供给子女最好的画笔之外,更侧重于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子女去描绘他们自身最喜爱的图画,这些色彩不一的图案往往给世界惊喜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能力素养方面便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重心上的差异。重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核心,二是教育的内容侧重。在中国,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对对子女的教育负起责任,在子女的行为失当时,父母也要承担责任(有时候可能舆论认为父母需承担主要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必定会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和规范,避免成为舆论的针对对象。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的出息和作为可以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声誉,为父母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于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又往往会受到这一利好趋势的引导,融于父母更多的意志和思考,家庭教育自然会逐渐趋向于以父母为中心,而不是孩子。

而西方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文化风格熏陶下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有着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家庭成员各自认为也相信各自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自身意志的体现。尽管子女在还未形成自身想法之前是不会考虑也做不到这么多的,但社会整体意识和舆论导向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便会得到体现,子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自然也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传承下去。

2.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2.1理财观念教育

在中国,很少有父母主动对子女进行关于理财的教育。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很多家长自身也没有建立起较好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很多家长认为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子女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这种现象甚至是子女成家立业后仍然存在,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中国观念里,中国父母觉得为孩子留下财产是必要的,而小孩则以父母的财富沾沾自喜和骄傲。这值得我们深思,这样的习惯会更加导致我们的社会失去平衡,物欲横流,攀比心加重和减弱中国年轻一代创造力。这种习惯和观念从他们的父辈便是如此,子女习惯于此,在日后为人父母时势必仍然会将这个习惯延续下去。

在西方,理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西方父母一般不会不正规、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西方的小孩独立性较强,会早早就意识到“财富要靠自己创造的道理”,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与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西方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说,“这是爸爸妈妈的家,我是暂时住在这里的。” 在西方小孩长大成年后,会以倚靠父母生活为耻,他们炫耀的是自己靠自己艰难创业成功通过努力得来的财富。

2.2宗教思想教育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现代仍保留着新鲜的活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使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

相比而言,除了民族风俗要求之外,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较少的融入宗教思想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宗教思想还不能满足提供给人们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需求。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综合对比评析

从以上对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家庭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局限。

3.1中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3.1.1中方家庭教育的优势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方的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更多的是作为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的存在。而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个人的成长将更多得受到家庭,家族和所在集体或者社会群体的约束和影响。这种环境往往能够培养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强,乐于奉献,坚忍质朴的性格。目前中方家庭教育的重心仍在于智育,孩子们往往基本功扎实,能够锻炼出勤奋刻苦的习惯品质。

3.1.2中方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为更好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个体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和限制。在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彰显个性的空间也就变得更加狭小。所以,中国的小孩子往往更显得腼腆和内敛,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特长。

教育重心有失偏狭,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十分薄弱。孩子的情商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理财观念,成长规划都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以至于“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频频出现。

家庭教育的中心有所偏失。正如在前面中西教育方式对比中所提到的,中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据权威地位,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教育的中心却是家长。家长的能力与想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过于重要的作用,这就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2西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西方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掘与培养。父母更多的是在子女犯错误时对其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但对孩子自己的想法总是采取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因而西方家庭的孩子往往显得更为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充满想象力。

和中方以学业为重心的家庭教育不同,西方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是在于如何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财观念和观念等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子女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思想上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更为自信。

中西方教育理念第3篇

【关键词】癸卯学制近代教育观念转型

晚清以来,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人们对教育的价值与道路进行了新的选择选择,新的教育价值取向逐渐开始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这种转型是近代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的前提。“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它从制度层面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同时也把晚清以来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新的教育观念制度化,是晚清以来教育观念转型的系统总结。本文从三个个层面对“癸卯学制”中近代教育观念的转型进行探讨。

一、教育价值观念:突破教育只重政治功能的局限,强调其经济和社会功能

“癸卯学制”的办学总方针是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突破,即在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同时,强调“练其艺能”,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视教育为安邦治国的基本策略。孔子最早提出了“庶”、“富”、“教”,主张以教治国,认为教育比政治和法律更能达到治理国家的效果。《学记》中也写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基本和重要的特点,强调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在《厘定学堂章程折》,张之洞认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癸卯学制《学务纲要》也明确指出:“此次遵旨修改各学堂章程,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中学”是立身立国之本,即“孔孟正统之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张之洞认为“西政、西艺、西史为西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 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 西艺也”。应该“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种精神在各学堂章程中也有所体现。

作为癸卯学制的基本办学纲领,“中体西用”观集中体现了“癸卯学制”设计者的意图,是对近代以来面对“中学”与“西学”的价值选择的认识,试图将“西学”纳入到“正统”教育中来,虽仍以“忠孝为本”,但事实上这一观念已经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

二、人才观念:突破“学而优则仕”的培养目标,重视普及的国民教育

“癸卯学制”的学制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单一培养目标,开始重视普及的国民教育,重视德艺双修的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这是对传统人才观的重大突破。

孔子最早提出的“学而优则仕”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传统教育观念是重道轻艺,重义轻利,以伦理道德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聪明坚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表现出儒家德才兼备而以德为首的人才观。“癸卯学制”的学制体系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单一培养目标,普通教育各级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普及教育的观念和对国民基础教育的关注。新学制基本构建了从蒙养院、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到通儒院的不同梯级和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为主干的教育体系。《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任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盖深知立国之本全在于此。”而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设计也充分表现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个体系,充分体现出从传统的重道轻艺,重义轻利人才观念向培养德艺双修的人才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普及教育的重视,表现出更加重视各科人才教育的近代教育观念。

三、知识观念:突破传统教育儒学一统天下的的局面,转向实用技艺之学

“癸卯学制”体现的知识观,突破了传统教育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由传统的儒学转向实用技艺之学。虽是在“中体西用”的观念下,“中学”在各级学科课程中仍占有很大比例,但事实上“西学”纳入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各阶层普遍的认识。

儒家经典是封建各级教育的主要内容,“读经做官”的模式也始终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以崇儒为中心的文教政策起,历代封建统治者均采取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于儒学的文教政策,科学技术方面从未得到官学教育的重视。“癸卯学制”在普通教育从蒙养院到大学堂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大量的西学科目和传统的中学科目。普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小学堂课程除有传统科目修经、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等,提出“皆有谋生之计虑”;中学学生能“从事于各项实业”、“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课程兼有外国语、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高等学堂“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目标;通儒院则“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科目设置更加趋于专业化。各级师范教育与各类实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各级师资力量和各种不同专业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中西方教育理念第4篇

Abstract: Nobl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chool spirit that entrepreneurs of Xi'an Fanyi University continue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in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 It is the challenge to the corruption in China Education, especially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field in the new situation. Its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to the sustainable and virt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关键词: 西译高尚教育;实践创新;现实影响

Key words: noble education of Xi'an Fanyi University;practical innovation;realistic impact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56-03

1 西译高尚教育的实践创新

西译高尚教育在实践中形成,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它有显著的时代内涵,也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1.1 以人为本,全力打造基础工程

1.1.1 四次创业,扩大校园规模,夯实办学基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安翻译学院从创建至今,最大限度地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创业,使西译实现了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实现了由起始的“物”的革命到“人”的革命[1]。后勤集团建设与各项配套设施建设的协调推进,更为打造高尚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奠定了雄厚的环境基础。

1.1.2 加大二级学院建设力度,完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教育科研改革,特别是创造性的翻译研修生院的设置,为创新办学体制,拓宽办学渠道,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了学研基础。

1.1.3 以陕西终南学社为依托,大力弘扬优秀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增进人文素养教育,为打造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良好美德、风范的高尚办学者、高尚师资队伍、高尚学生的高尚教育奠定了人文基础。

1.2 以人为本,全力打造质量工程

1.2.1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西译始终将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各项规范化制度体系,从而为高尚教育的深入推进奠定良好的质量前提。

1.2.2 强化教学管理,为提高教育质量保驾护航。西译高尚教育倡导者、践行者丁祖诒教授生前一贯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及教学各环节管理工作,认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环节。

1.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西译不惜代价,下大力气引进各学科各专业精英人才,强化师资队伍,推进育人大业。25年来,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强校、事业励人的措施、方略,增强了学院的感召力,强化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质量。基本实现了丁祖诒教授提出的“教授治学、专家治校”的人才战略目标,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大提高,事业大发展。

1.2.4 多层次考察,全面把好学生进校“入围”标准关。西译在每年的招生中,不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学生的数量上,而更主要的是非常注重入校学生的质量。有时即使宁可不录取相当数量的学生,也绝不能损害生源的高质量,严格把好新生“入围”关,保持一贯的相对优质生源的优势地位。

1.2.5 多渠道拓展,全面把握学生就业“出口”质量关。在对每年的毕业生的就业上,西译一贯采取的是学校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家庭帮助与社会帮助相结合的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开拓的就业措施。确保了每年毕业生96%以上的高就业率。没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缺少对学生的爱,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这是高尚教育精神在学生就业中的生动体现。

1.2.6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管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西译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学院不仅在实验设施上投入了很大资金,建立完善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高质量实验设施,而且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加强了管理,诸如外语语音、口语、口译实验室,信工类的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实验室等,都是极其先进的一流教学实验室。同时,学院还在校外与美国、新加坡等国高校建立了可供学生锻炼的实验实习基地。从各种渠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2.7 大力提升科研水平,不断推进办学水平上档次上台阶。作为大学三大社会功能文化传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一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民办高校一般认识不是很清楚,也不是很重视的情况下,西安翻译学院却在发展的过程中,从一起步就认识到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研在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提升办学质量中的重大作用。不仅较早建立了科研机构,展开了扎实的科研工作,而且在政策上、资金上及其他方面都给予倾斜。

1.3 以人为本,全力打造暖心工程

1.3.1 实行奖学金、助学金及减免学费等学生资助制度,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开辟绿色通道。为了消除穷困家庭学生上学的顾虑,学院连续20多年来坚持实行减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及其他方面的资助制度,全力扶持穷困学生的在校学业,从物质上、精神上等各方面尽力减除学生的压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学院为各类穷困生,单就减免学费一项就高达上百万元,助学金、奖学金更是奖励力度逐年加大,奖励额度逐年增加。

1.3.2 党团组织进公寓,“五支队伍”共创“亲情校园” 西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别具一格,为实施高尚教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打造亲情校园上,所一贯坚持的“五支队伍”共创制,从常规的党团工作持续开展到党团组织的下基层、到公寓,全面亲情化管理,都取得了高尚教育的较好成效。

1.3.3 全天候守卫,全方位跟踪,倾力打造“平安校园”。在西译的平日校园学生管理中,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那就是丁祖诒教授生前所一贯倡导的那样,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狠抓双周日、节假日的学生外出纪律、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将一切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为创造平安校园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陕西省委副书记、省教育工委书记王侠曾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她说:“西安翻译学院把四万余名学生放在眼皮子底下来管理,确保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秩序,保障了学生的自身权益,很了不起,也很值得其他高校学习”[2]。

2 西译高尚教育的战略发展及其深远影响

2.1 西译高尚教育战略发展观的理念创新

2.1.1 西译高尚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西译高尚教育关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它把人作为评判的标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西译高尚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具有高尚品格、高尚人格、高尚精神的人,其实质就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人才。

2.1.2 西译高尚教育是加强教育科学及教育创新的先进办学理念 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也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高尚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必须推动科学教育的不断创造与创新,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1.3 西译高尚教育是特色发展与分类发展相融合的教育理念。西译固有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的复合育人模式,突出了以外语学科为特色,以培养适应相关类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模式。而旨在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高尚教育,正是对这一特色教育及其不同专业、学科分类发展相融合的一种崭新教育理念。

2.1.4 西译高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是西译立足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成就服务的根本点。高尚教育的教育理念正是在全面提升人的自我素质基础上,对这一根本点不断强化与深化。

2.1.5 西译高尚教育是探求教育本源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高尚教育既是对中国古之以来所推崇的“有教无类”、“传道、授业、解惑”、 “言忠信,行笃教”、“修身为要”等教育本源的追索,又是对其不断创新基础上的再发展再完善,是人本为怀、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2.1.6 西译高尚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教育理念。高尚教育就是一种基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的崭新教育理念,是努力创建教育强国的教育理念。

2.1.7 西译高尚教育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的教育理念。高尚教育所倡导的一个最为鲜明的思想观点就是,坚决反对教育的功利化、产业化,要重视教育的人的因素、受教育学者的成才要求。高尚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对这一传统教育的再创新再发展,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以培养人为根本点上的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的教育理念。

2.2 西译高尚教育战略发展观的实践探索对我国高教内涵建设的巨大社会影响

2.2.1 西译高尚教育为进一步捍卫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正确航向,是向教育腐败宣战的正义宣言。西译所倡导的高尚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做学商奸商,坚持了教育的公益性性质,捍卫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正确航向,它的根本教育目的、宗旨,办学思想、理念,教育实践,都是高尚精神要求下的真正体现,是相较于腐败宣战的正义宣言。从提出并切实实践伊始,就坚持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

2.2.2 西译高尚教育为我国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的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功利化、世俗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损毁了教育固有的公益性属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阻滞了教育的健康发展。旨在唤起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尚教育,在西译以其成功的尝试与实践为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2.3 西译高尚教育是践行“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20多年前所提出的教育方向,并对教育提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根本任务。西译高尚教育是坚持这一方向,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强保证。

2.2.4 西译高尚教育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坚强支柱。要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的实现,就必须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所有这些都是高尚教育所要求的,也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必备要素和坚强支柱。

2.2.5 西译高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时代对人才的高规格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只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高尚教育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规格要求,所提出的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任务和发展前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2.6 西译高尚教育是检验真假办学的试金石。衡量一所学校是真办学还是假办学,学费的流向当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是检验真假办学的一块试金石。这是丁祖诒教授早在办学之初就提出的论断,后在京举办的“丁氏教育管理模式研讨会”上及在北京大学所做的专题演讲中,他再次做了明确的阐述。丁祖诒教授特别强调,办学者首先自身必须是无私的,是有高尚人格和高尚情操的,要有蜡炬精神、春蚕精神、献身精神。不贪财,不谋私,一心一意真正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放在学生的切身利益中,要最大限度将学费投入在办学条件、办学设施的改善上,最大限度投入在有利学生的学习进步、成长成才、全面提高上。西安翻译学院20多年来始终坚持取之于学、用之于学,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尚教育正是检验真假办学的试金石。

2.2.7 西译高尚教育为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在国际教育中的竞争力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国际化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这是国办高校特别是重点、名牌国办高校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竞争力中所必须坚持的,也是民办高校努力的方向。而西译高尚教育所要求的教育者必须是具有高尚精神的高素质教育者,受教育者必须是培养成具有高尚精神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所要求的也诚如高尚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丁祖诒教授那样,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在“誓创东方哈佛”的民办教育伟业中。丁祖诒教授曾说:“中国有世界著名的北大、清华,美国有世界著名的哈佛,中国也应该有世界著名的民办的北大、清华,东方的哈佛,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一样,同样也有创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的使命和责任”[3]。这也正是高尚教育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愿望。也只有民办与国办高校友好合作、共同发展,壮大实力、共创品牌,中国高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增强,中国高教的国际知名品牌地位才会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丁祖诒著,秦俑主编.丁祖诒文集.未来出版社,2007,4.

中西方教育理念第5篇

关键词:体育全球化;大学体育改革;新趋势

体育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趋势中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化逐渐成了最主要的特征,也导致西方国家占据体育霸权地位的问题,从而忽视了我国民族体育的优势和特点,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我国的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相融合。必须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重新思考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而寻找出适合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措施。

1、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在教学理念上过于崇尚竞技主义,而忽视了人本价值

对于竞技主义的过于崇尚仍然是我国现阶段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高校尽管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仍然是竞技主义,竞技主义所提倡的“更强、更快、更高”思想仍然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标志,所以,以上各项理念很难在实际的教学中得到落实。

1.2教学内容过于西化,忽视了民族体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呈现出明显的西化趋势,这也是我国长期吸取西方国家经验的结果,并逐渐渗透到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思想理念之中。但是这种不断西化的趋势却使得我国的民族体育不断地被边缘化,民族体育的优势和特点很难得到发挥,民族体育的丰富内容只能出现在非主流的教材之中,或是作为主流教材的辅助项目出现。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体育全球化的初衷和目的,体育全球化正是希望通过彰显各个民族体育项目的自身优势来将各项民族体育内容国际化,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将现有的教学项目与民族体育项目相融合,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从而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基于全球化视野的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措施

2.1树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

体育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让人们认识到了世界体育的理想,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在现代体育的发展历史当中,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都带有美好的理想。而人本主义的理念正是以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实现终身体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从传统的增强学生体质到终身体育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从而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友谊、实现全面发展、保证身心健康。

2.2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民族体育教学

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西方体育的影响力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之中,甚至对其他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我国的民族体育受到了被边缘化的威胁。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传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任务,不仅是一项实现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实践活动,也对于社会文化变迁和社会整体进步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对我国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我国各高校应该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递、整理和选择,完成大学体育教学所承担的社会任务。

在重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大民族体育项目所占的比例,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要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作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长久发展,履行高校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紧跟体育全球化的步伐,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实现民族体育的繁荣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育全球化趋势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体育承担着体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要与世界体育的发展体制接轨。从体育活动到体育形式,以及体育知识和体育观念等各个方面,我国的民族体育都必须积极广泛地参与世界体育的交流与互动,同时,要在民族体育文化适应与参与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中,对民族体育的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进行重新定义。民族体育在与世界体育碰撞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发展出全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使民族体育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邓星华.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23

[2]、黄晓灵.奥林匹克文化视野下高校专业体育的价值取向研究[J].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中西方教育理念第6篇

关键词:江西 民族声乐 教育 教学 发展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各高校在新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为体现专业的多元化、加强学科的业化目标下,音乐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当中。例如: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所211全国重点建设大学在2000年开设了音乐专业,随之其后的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音乐专业。为建设音乐专业的发展,作为音乐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主方向及必修课程的声乐教育、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点,其中主要是把握以汉语为语言演唱基础的民族声乐教育在加强学科专业化的目标下尤为突出和重要。

1.民族声乐的概念

所谓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各大专业音乐院校中以演唱带有民歌风味的声乐作品为代表,在演唱上既区别于传统民歌、说唱、戏曲,又在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的精华与特点的同时,借鉴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技巧而形成的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精神的民族歌唱艺术。由于其独树一帜的风格特性,得到了全球声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正因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涌现出很多歌唱家在国际声乐舞台上崭露头角,例如:宋祖英、谭晶等歌唱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独唱音乐会;吴碧霞举办的亚洲巡回演唱会等,对传播民族声乐演唱乃至中国文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江西民族声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民族声乐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创新

江西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一直被冠以“革命老区”的称号,长期以来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相对于国内一线城市有一定的滞后性,当然民族声乐教育也不例外。江西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大多都是依附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在省内的教育者心中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模式:即要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民族声乐教育者们只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进修、培训一段时间便可将时下全新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在全省高校中推广开来。这种“走出去”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一传十、十传百”的更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一味照搬式的推广教学,这样对整个江西民族声乐教育存在很大的风险,也让一些教育者们误认为只要是最新的教育理念就是符合江西的民族声乐教育的,这样囫囵吞枣的教育理念只会让江西的民族声乐教育缺乏创新、止步不前。因此想以一人“走出去”的方式带动整个地区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显然不是最佳途径。

2.2民族声乐教育模式单一

一直以来,江西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模式大都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和多对一的小组式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情况下,学生学习和吸收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及表演技能的主要途径就是任课教师一人。笔者认为民族声乐的演唱既借鉴于西洋美声唱法又区别于传统的民歌演唱,也就是说要把握好民族声乐教学,不仅要有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为演唱基础,又要有符合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表演为支撑。因此民族声乐教学注重的是表演和歌唱两种技能并存的教育,而现有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中明显注重歌唱要大于表演。俗话说的好:“术业有专工”,那么在这种单一教育模式培养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势必会在歌唱上强于表演,即声音与表演不能协调统一,造成普遍“偏科”状况。由此,改变现有单一的民族声乐教育模式很是必要。

2.3民族声乐教学缺乏实践性 与现实脱节

就现有江西民族声乐教育的大环境来讲以省会南昌为中心,民族声乐教学缺乏实践性首先体现在缺乏省内有影响力的声乐赛事;其次各兄弟院校之间缺乏民族声乐教学方面的探讨与交流;再次各大高校音乐专业为民族声乐方向的学生提供系统实践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长期以往造成了各院校在教学上是各自摸索、自成体系,而学生在没有合适的实践机会的同时在琴房一味苦练,变成所谓的“琴房歌唱家”。同时,由于各院校在专业上的甚少交流,使得民族声乐教学在曲目的选择上、声音的处理上和表演上都不及国内一流音乐院校的专业水平,造成固步自封,与现实脱节的局面。

3.江西民族声乐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

3.1教育体制问题

随着近十多年来各大高校的扩招工作,江西省内高校为走做大做强综合性大学道路的基础上,除重点大学和师范院校原本已有民族声乐方向外,以财经类、农林、理工类专业为主的大学也相继开设了音乐专业,这就在短时间内造成了高校该类专业教师的匮乏,然而蜂拥而入的很多大学教师极有可能是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这势必影响现有的教学质量。其次,现有的教师评聘制度也导致了一大部分的教师无力重视教学质量,这也是影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再次,高校在建立民族声乐专业方向的硬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在后期的软件及硬件的日常维护工作等方面又不够重视,形成虎头蛇尾的局面,影响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3.2教师体制问题

江西各高校的现有教师大多是省内高校自给自足培养出来并留校任教,这种被称为“近亲繁殖”式培养的教师队伍在学术上并不适合现有的教师体制,容易造成省内教师编制的满额和学术观点的禁锢,而外来民族声乐教育的人才作为新鲜血液又无法注入现有教师队伍,长期以往就会使得教育观念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要求,那么更谈不上对江西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和突破。

3.3生源问题

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历来都是用“农业大省”、“红色革命根据地”自诩,首先在地里位置上没有很明显的优势;其次在经济上也不能和临近的广东、福建媲美;再次,省内的民族声乐方向的总体实力水平在国内也是平平。因此,好的生源都会纷纷流向发达城市或者一流的音乐院校,余下的生源也会有选择性的报考江西省内的院校。由此生源质量在教育的开始就落后一大步,这也就给省内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4.江西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措施和前景展望

4.1更新教育观念

任何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得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民族声乐教育也不例外。首先,各高校在“走出去”学习、培训的同时,把一些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请进来”,让更多的民族声乐的教育者和学习者能面对面的和专家接触,亲临现场得到第一手的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这样就避免了在 “一传十、十传百”的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变样的尴尬。其实“请进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例如:短期内的可以以专家班讲课的形式;或者可通过以有标题内容的学习周或月的形式进行集中授课;再者以客座教授的形式集中授课一至三年。当然“请进来”的时间越长达到的更新观念的预期效果会越好。此外,在专家“请进来”的同时民族声乐教育者们应组织多次的民族声乐汇报演出和观摩,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知识的传播,这样一条“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道路,实为一箭双雕之举。

4.2发展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改变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发展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对现有江西民族声乐教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加强文化、艺术底蕴的教育。一方面因为业界普遍对艺术生有一种特殊的眼光,即文化成绩差的考生才来选择考艺术专业。另一方面从生源上来看,考入江西高校的民族声乐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歌唱和表演上也落后于考入一流音乐院校的考生。这样在唱歌技巧以外的技能就落后人一步的情况下,更应该要加强底蕴的教育工作。如:高校可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加入一至两年的民族声乐赏析课程,结合高年级开设专民族声乐史来强化并配合演唱的学习。其次,注重歌唱技巧和表演能力并重的教学。除现有的小课和小组式教学外,高校可针对民族声乐方向的学生开设学习歌、戏的表演课程,该课程主要锻炼学生在肢体语言上对民族声乐风格的把握,达到身形与声音的统一,从而推动江西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4.3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上即借鉴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又在传统民歌的演唱上进行了传承。如:教师一般给学生练声时的元音练习时,都是借鉴了西洋唱法中的练声技巧;又如:学生在练唱某一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具有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时,教师又会建议学生在运用元音咬住声母的同时在声韵上又带有地方或戏曲风味,使得声音效果既有韵味又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支撑。因此全盘照搬美声唱法技巧或者全盘否定传统民歌的演唱都是片面、不准确的。另外,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紧密联系。诚然,实践教学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一部分早已经存在,但是长久以往往被教育者们所忽视。由此,一方面各个高校内部可以定期组织民族声乐教学的交流,开展一些列有意义的评比活动;为避免在表演中一味的模仿,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去民间采风,实地考察原始民歌的风味,与民间歌手、民间曲艺表演家切磋交流。另一方面省内各高校之间也可以定期组织民族声乐的学习交流活动,如:省内民族声乐教育研讨会、优秀民族声乐作品音乐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既能增强省内高校民族声乐的学习氛围,又能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笔者建议除了高校以外的各级文化、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能够每年或定期组织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赛事来推动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4.4江西民族声乐的前景展望

就近几年来讲,虽然江西的民族声乐还处于刚刚提升的阶段,但只要虚心向一流音乐院校看齐,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结合江西省内情况发展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前景是不可小窥是。最后我们也可以将江西是革命圣地为特点,弘扬红色文化为手段,深入红色民族声乐歌曲的创作与演唱,以此来打造特色品牌和吸引专家、人才进入,例如:“中国红歌会”的成功举办,这也是从侧面推进了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编号:11ZD077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1YS32

参考文献

[1] 董灵.浅论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J].中国音乐,2007(4).

[2] 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2011(6).

[3] 蒋青.浅析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中西方教育理念第7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 问题和策略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音乐专家、学者与文化专家、学者都对此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过诠释。美国的音乐教育专家大卫・埃利奥特从动态的角度来解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他认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全球参与的、多样化的音乐教育。音乐的多样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多样化的文化,后者决定了前者的多样性。而音乐教育正是在音乐的多样性中进行的,必然要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华盛顿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帕特里夏认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多民族的音乐教育模式,它是一项系统的学说,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够窥得其门径。中国音乐学会教授管建华认为,多元文化是一种依托于多元社会而产生的结构,它反映着社会的原始面貌,并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不应该一味地接受西方音乐的理念,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泯灭了自己的文化因素。它要与本民族的社会特点相适应,并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资源,对于多元音乐文化怀有一颗包容接纳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多元音乐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既包括西方古典和现代音乐,又包括中国传统与现代音乐,它在倡导音乐教育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前提下,希望能够实现各民族音乐的被教育权、不同民族音乐的异质化和同质化融合。可以说,它是一种泛文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这种教育,学生的审美视野被大大拓展,审美视角更加多元化,对于不同的文化音乐也能够持兼收并蓄的态度。

一、我国在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模式主要有四种,主流中心模式,即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按照西方的主流音乐价值观来构建的;民族附加模式,将西方主流模式作为核心,其他民族的音乐材料和观念作为补充;多民族模式,即站在多民族音乐的视角来组织音乐教学,体现出了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民族国家模式,即以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理念为主要内容。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是以前两种模式为主,即以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来蓝本,来构建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没有充分体现。这点从教学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均可看出,曲式分析、和声、练耳、钢琴等课程占据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对于其他民族和本民族的音乐课程则寥寥无几。

(二)欧洲音乐中心论依然占据绝对地位。在历史上,中国人为了寻求治国救亡之路,将目光转向了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并引入了诸多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内不如外,中不如西的观念就在此时大行其道,并影响着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理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欧洲的音乐教育模式被引入到中国来,成为中国音乐教育的主流模式,在建国之后,我国的学习目标转向了苏联,我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全盘苏联化,音乐学院的构建体系和音乐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照抄照搬苏联。截至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内容被限制在西欧几个国家之内,钢琴演奏的曲目大多也是西方知名音乐家的作品,对于音乐的评价也是以西方的评价标准为主。总之,欧洲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的霸权地位,早已有之,且不易动摇。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师资和教材问题。

教师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音乐教师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是西式的,西方的音乐教育理论已经深入到他们的思想当中,西方的音乐风格已经成为他们认定的主要风格模式。他们所学习的声乐、钢琴、理论实践都是建立在西方的音乐体系之上的,他们能够对西方古典、现代音乐娓娓道来,但是对世界音乐和我国的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这表现出音乐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和精神实质方面的缺失和不足。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教师在新课改音乐教育中举步维艰,无法真正领会新课改的意义。

音乐教材是实施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媒介和重要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效果。但是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材和资料的匮乏成为我国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因为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音乐的风格多样,所以引入的外来教材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但是多元文化的音乐教材编写困难重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二、中国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容。而文化又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从地域上看,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管文化的内容如何,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优劣贵贱之分。立足在文化基础之上的欧洲音乐只是众多音乐种类中的一种,它不能代表整个历史进程,我们在接受欧洲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接受其他音乐文化的熏陶,建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但这并不容易,在受西方音乐体系长期桎梏的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要想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营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舆论氛围。这需要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和教育部门的支持配合;其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受西方音乐思维影响颇深的音乐教师要积极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并用包容、开放、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最后,改变学生的音乐认识论。

(二)建立完善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要建立并完善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本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关系。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可以成为我国的借鉴和蓝本,美国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兼顾世界文化,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美国特点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路。我国有56个民族,多民族混居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所以我国在建立完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的同时,要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一直以来被边缘化的本土音乐文化重新拾起,并加以研究,释放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要讲传统音乐和音乐教材相连接,改变过去传统音乐无规范教材的做法,摆脱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约束,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多元文化音乐价值观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加强音乐教师的多元音乐教学能力,是实施多元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以高校音乐教师为例,他们在承担音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一定的科研压力,但是他们思维灵活,善于学习,对于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自我改革和创造的能力比较强,只要国家和学校提供一定的条件支持,他们就能够掌握多种音乐教学方法、接受多种音乐理论知识。同时,他们与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比较容易接触民间艺人等传统音乐的传承者,这为他们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条件。

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践离不开配套的音乐教材。目前,我国学者翻译并引进了国外相关书籍,如:《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等。同时,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编写的音乐教材,如:王耀华编写的《世界民族音乐概论》、朱振山编写的《外国民歌艺术欣赏》等,都可以适当地引入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成为编写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教材的素材之一。

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理念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传统资源;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有其丰富而先进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如对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政治教育)地位的重视,好人、好生活的关切,对“理论智慧”、“实践智慧”与“伦理德性”的培养等。但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引进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时没有对其缺陷引起足够重视,在引进的过程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的缺陷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都具有共通性。因此有学者提出思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可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的。本文认为西方公民教育具有缺陷,无法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只可利用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公民教育核心思想在中国缺乏文化基础

钱穆曾说过:“西洋人讲法治,从他们的文化传统是对的,但中国人另有一套做人的道理,单讲遵守法律,是不够的”。西方公民教育的传统价值与我国传统道德价值、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差异很大。西方是以培养具有“契约”精神的公民为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辅。而以德性文化为典型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模式使古代中国缺少公民教育的社会条件和实践要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土壤不能生发出‘公民’,更谈不上公民教育”。我国公民教育引进西方民主等思想时,容易忽视与本土道德价值需求的结合,以功利和权利为基础道德理论瓦解了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二)个人权利优先思想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人权利的优先性,与我国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因为它往往意味着个人的权利不能为了普遍利益的理由而被牺牲。当前部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正是反映了部分公民在衡量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感或促进公共利益的要求时的个人权利绝对优先思想。过分强调价值多元性意味着社会无序性和道德的失范。当前社会道德问题的突出与不当引进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有必然联系。

(三)公民教育内部存在多种派别

对于公民的内涵、公民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对公民教育的具体认识是不一样的。对于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中的个人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也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解。内部理论派别众多,无法消弭西方价值观中出现的混乱和不良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进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当前中国在引进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中国在借鉴西方公民教育资源时,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

(一)对公民民利的片面理解,重民主轻责任

过于强调公民的权利部分,而忽略了公民身份所蕴涵的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实践中缺乏负责。这种责任包括对其他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社会公共价值的遵循。比如人肉搜索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

(二)缺乏思想消毒

公民通过网络社会认识社会的同时也将直面价值冲突,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容易使人无所适从,最后要么愤世嫉俗,要么麻木不仁。

(三)对社会态度过激或冷淡

当前社会存在着部分公民“宅”于网络世界不愿与人交往接触,更对国内国际大事漠不关心。而社会冷漠围观的现象令人担忧社会主义助人为乐精神的消退。这种“对别人利益冷淡”,不利于社会道德的建设,最终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道德建设。

(四)政治中立的危险

中国在引进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中的不适,是无法摆正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所致。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视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为有益补充。

首先,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理念所强调的中立性原则无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公民价值观导向和塑化。承认价值的多元性要保持在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公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权限、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彼此之间应该如何对待等问题。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公民教育理念虽然也囊括公民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公共价值基础地位的强调。但这种声音在推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常被忽视,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的正面灌输作用,普及公民权利义务知识,宣扬集体主义思想。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西方公民教育传统资源有多种公民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甚至互相冲突,对公民的内涵也没有同一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缺位,接受教育的公民很容易陷入学科矛盾中,难以澄清价值。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中国国情,其国际化和本土化程度能够令我国公民在多元复杂的价值洪流中认清正确的公共价值、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钱穆.人生十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