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和控制的关系

管理和控制的关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6 14:46:51

管理和控制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管理控制;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会计;公司理财

1引言

在新形势下,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晰化、精细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管理内容也越来越精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环境下,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在管理控制方面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并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落实相关战略内容和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根本条件。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控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梳理和调整优化,以此促进管理控制和各个领域融合发展、同步推进,以此推动企业经营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进而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2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①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有着紧密联系,同时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二者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在整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同步推进。管理控制是在实际工作中,为达到某一预期的目的,对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组织、计划、协调,并相应建立起一系列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管理制度的活动。它是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同时表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其与内部控制同步落实,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目标。②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控制是包括人力控制、物力控制、财力控制等子系统的管理控制系统。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在各单位、各部门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下达目标和组织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分析问题、查明原因,并找出方法予以解决;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采用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通常,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为了充分确保企业的财产权得到保障,使会计信息更加精准可靠,为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和经营战略得到切实落实而采取的自我调控的一系列相关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总和,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在企业建立之初,需要充分做好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在内部控制中主要涉及3个层次:第一,法规控制,即严格按照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推动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按照法规的要求合规合法运营,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第二,会计控制,即充分确保会计信息更加精准可靠,以此为内部控制工作和相关控制活动的推进奠定基础;第三,管理控制,通过管理控制的有效强化,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切实落实提供必要的导向和帮助。在企业的具体内控管理环节,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应有的管理效能和内控价值,并得到审计程序委员会和审计准则委员会的认可和接受。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内控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即会计控制属性和管理控制属性,其中,法规控制内嵌于会计控制当中。③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融合促进内控转型升级。从审计层面来看,内部控制可以作为外部审计的重要补充,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可以确保财务报告更加精准可靠,而内部控制作为审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精准性、可靠性,并且匹配与之相对应的内控机制。相对来讲,企业往往很少关注内控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愿景以及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造成负面影响,而这种问题对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会造成很大阻碍,同时,导致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被削弱,因为内部控制的部分职能和外部审计职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现象,因此,这导致外部审计很可能取代内控的审计职能,所以对于内控的发展空间造成了一定的挤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有效强化管理控制。从内控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要切实完善会计控制的相关内容,从审计视角进一步转向管理视角,进而使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进一步融合,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内控工作的转型,回归到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位一体的内控管理范畴。而在三位一体的内控管理领域,管理控制是最高层次,是内控领域中的最高表现。同时,管理控制作为内控的最高层次,又进一步划分为战略层控制、经营层控制和作业层控制,无论哪一层级的控制,其根本宗旨都是提升企业的经营质量、经营效率,进而有效落实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这个层面来看,管理控制和企业内控工作是同步的,有着相同的宗旨和愿景,在当前的内控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之上,二者进一步深入融合,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在会计控制等重点领域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发展效果。同时,对于内控领域的研究范畴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以此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3管理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①在管理控制方面,内部审计是其中的重要控制力量和设计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责,就是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各项规范等进行再控制。内部控制主要涉及3个层次,分别是法规层次、会计层次和管理层次,但是因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财务问题,因此,各层级、各部门对于财务方面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法规控制、会计控制越来越成为内部控制研究的焦点和主题,而这种情况也进一步凸显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地位和作用更为显著,并且在财务会计范畴内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当前企业的财务报告越来越明晰化、公允化的背景下,内部控制要进一步回归到法律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范畴之内,并且作为3个层次高低搭配的格局,需要企业进一步确保内部审计发挥显著作用,突破单一化、落后化的财务审计范畴,进一步向着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同步推进的模式发展,并且在企业的资本运营和管理控制等方面深入渗透,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由此可知,在管理控制方面,内部审计是其中的重要控制力量和设计要素,在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效能方面,应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的融合发展,在管理控制过程中进一步深入落实,以此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保障。②在管理审计过程中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互关联。在新形势下,业绩管理规划进一步完善,学者对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推行。通过管理审计的推动,确保内部审计师对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的评价,对于相关经营管理有效性和实效性进行客观精准的分析,以此对于企业的相关管理职能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从而达成企业的项目和战略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发展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在管理会计的评价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管理控制制度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科学可行的评价,因此,在管理审计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分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这是一种融合性的表现,在审计对象、审计目的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管理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重要联系,通过二者的协同推进、融合发展,以此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完善,使内部审计和管理控制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发挥更为显著的优势互补效应。③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进一步向管理审计迈进和发展。在内控框架日益完善和企业的管理控制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效能,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优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使企业的战略逐层落实,并完成相对应的经营管理目标。但是管理控制能否从真正意义上满足预期要求,还需要内部审计的客观评价和再控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细致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并且从业务性质、工作流程、人员素质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使整个管理控制系统的审计成本有效降低,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审计效果,进而通过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和执行,有效推动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进一步过渡到管理审计,以此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效果。

4管理控制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①企业的管理会计服务于管理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将价值作为基础,将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导向,进一步有效服务于内部组织,并且对于组织内部结构进行相对应的预测,做好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评价,以此更有效地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管理控制是有效推动企业战略逐步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充分遵循相对应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活动都按照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内容推进各项工作,并且确保经营管理活动更加切实有效,为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发挥应有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其主体是以经理层为代表的项目管理者,所涉及的管理控制对象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整个过程和相关环节,通过管理控制的有效强化,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使企业的各项战略和措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切实执行。在管理控制理论框架中主要涉及3方面内容,分别是管理控制要素、管理控制程序和管理控制模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具有紧密联系和辩证关系,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层面来看,它是以管理为基础的会计,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作为基本的对象,通过相对应的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手段进行各项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生产的过程中以管理会计报告作为基本的载体,并且落实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而管理控制的根本性质是以会计为基础的管理。②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的充分融合,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为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顺利推进,并且完成相对应的管控目标,需要会计这一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而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强化,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相对应的管理控制。所以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信息方面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角色,管理会计结合管理控制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而管理控制为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方向。因此,在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同步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管理控制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同时,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使管理控制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成效,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使二者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获得更为显著的发展效果。

5管理控制与公司理财的关系

①管理控制为公司理财提供必要的方向。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主要涉及3个领域,分别是公司理财、投资学和金融学。公司理财主要指的是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资本保值增值为基本目标进行的资本运作。在公司理财的过程中,其根本目标是实现资本的增值保值,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价值管理作为基本导向,以财务分析和会计报告为基础。在公司理财过程中涉及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的相关理论和应用体系。针对财务管理来说,其涉及处理和外部投资者的关系、评价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全面绩效管理创造价值这3个方面。在此过程中,管理控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要以公司理财基本框架为基础,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其指明方向。同时,公司理财需要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的控制和质量把关,从而体现出理财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对于整体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充分融合公司理财和管理控制的关系和经营策略,在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公司理财的相关概念。②管理控制和公司理财在战略目标分解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落实。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公司理财和管理控制需要落实在战略目标分解的每一个环节和实现的全过程。例如,在分析控制报告的过程中,企业构建的管理控制报告体系既要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又要包括管理会计报告,并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充分做好相对应的经营业绩评估和劳动者报酬等相关数据指标的分析,进而有效通过公司理财模式和管理控制的强化,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

6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从根本上做好管理控制与相关领域的优化完善和融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要进一步明确管理控制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会计和公司理财等相关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实现优化和完善,充分做好明确和研讨工作,使相关的关系更为协调和优化,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其充分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周海燕,郭健,张建伟.浅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0(10):63.

【2】刘世玉.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行为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63-67.

【3】杨玉华.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08(07):68.

【4】赵笠,李明利.试论企业的经营管理谋略[J].山东农机,2004(5):23-25.

【5】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3-7+80.

第2篇

一、基于控制包的管理控制框架

管理控制是组织管理层确保资源获取及使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由战略规划、预算、业绩衡量、考评和激励、责任中心的分配和转移价格等基本元素构成(安东尼,1999)。管理控制的有效运作,是保证整个组织实现目标,改善经营活动,促进组织资源节约,有效地运作的基础。在管理控制发展的不同时期,学者们都曾经按照自己对管理控制的理解,展开了管理控制框架的构建。当前以控制包(control package)为核心的框架日益成为学者们的新宠,构建基于控制包的控制框架逐渐成为管理控制框架的主流。

(一)管理控制系统框架结构Flamholtz(1996)提出一个由三个部分嵌套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核心控制系统、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核心控制系统(即控制包)居于中心,是一个基于控制论的控制结构,由四个子系统(计划、业务运作、衡量和报酬评价)组成。这些子系统通过向前和向后的循环而相互联结。管理控制系统的中间部分是组织结构,外部循环是组织文化。控制系统的这三个部分均受到组织环境的约束。Fisher(1998)将权变理论和管理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建立管理控制框架。他设计的管理控制框架中,核心控制包由控制论控制系统、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控制机制组成。框架的核心是企业要根据业务部门面临的权变因素,选择控制战略,Fisher认为权变因素和公司控制之间的正确配比会导致理想结果。

(二)管理控制系统要素内容尽管学者们都认识到控制包在管理控制框架中的重要地位,但对于控制包中应包括哪些要素尚未达成共识。Otley(2003)指出核心管理控制包至少包括四个因素:规则、管制和程序;背景因素;行为控制机制;动态文化价值观和规范。Herath(2007)建立一个概念框架,用于研究组织中管理控制不断变化的性质(如图2所示)。他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组织结构和战略、公司文化、管理信息系统、核心控制包。核心控制包代表组织核心控制实务和机制,位于管理控制系统的中心位置。其他三个控制系统(公司战略和结构、公司文化、管理信息系统)围绕在核心控制包周围。核心管理控制包与其他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向前和向后的反馈循环相互连接。管理控制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因素,即组织结构和战略、公司文化、管理信息系统和核心控制包,都嵌入在组织环境中。

Malmi and Brown(2008)通过对前人关于管理控制研究的文献回顾,构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包。他们认为建立管理控制目的在于指导职员行为的管理问题,为此所实施的系统、规则、实务、价值观和其他管理活动,都是在于指导职员行为,都应被称为管理控制。同时,Malmi and Brawn还指出将管理控制系统作为控制包进行分析,提供了一个充分广泛、但简单的方法进行研究。构建控制包的目的在于促进和推动管理控制领域的讨论和研究,而不是为所有相关概念问题得到一个最终解决方案。他们构建了一个包括5类控制的控制包,分别是:计划、控制论控制、报酬和补偿、行政控制和文化控制。Malmi and Brown认为控制包的优点是涵盖管理控制系统的全面控制,而不是某个单独系统的深度讨论。Sandelin(2008)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同一家公司在不同时点,面临相同权变因素所采用的不同管理控制包。调查结果表明,在相同权变因素下,通过控制要素的不同组合,均能使企业同时实现成长性和盈利性。管理控制包不是某个控制要素的单独函数,而是控制要素整体的组合,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控制包运作,内部要保持一致性,即均致力于实现相同的目标。

学者们设计的管理控制包中尽管各自的控制要素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首先,人在管理控制系统中非常重要,管理控制或是人实施的控制,或是对人进行的控制,因此正确认识人的行为是管理控制系统有效的前提条件;其次,管理控制系统达成最终目的,主要采用三种方式,或是通过控制主体对控制客体进行约束、指导,如实施预算;或是建立某种激励机制,激励人们自觉努力工作,如采用业绩评价;或是建立企业文化和道德氛围呼唤职员工作热忱;最后,实现良好的控制,必须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沟是手段、通是目的。一个公司无论有多好的战略,如果没有上、中、下的沟通,没有彻底执行,没有控制监督,就是一个失败的战略。

二、管理控制包的理论基础

管理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控制包运作的观点由来已久,其主要理论基础包括:

(一)管理控制系统各要素无法单独运作许多管理控制研究仅考虑某个要素或实务,似乎这些因素相互独立运作,而实质上它们共处于一个全面的控制系统之中。Fisher(1998)指出,如果没有识别出各个管理控制系统间的连接,而直接考虑与权变变量相关的管理控制要素会导致错误结论。Chenhall(2003)警告,单独研究某个管理控制要素,可能无法明确控制框架。这就为Dent的结论提供了理由,Dent(1990)在评估管理控制系统权变研究时,指出尽管发现权变变量和管理控制系统存在一些关系,但整体上这些关系是薄弱的,结论是含糊的。Chenhall(2003)也认同Dent的观点,认为所考虑的变量没有对适合组织类型或驱动业绩的管理控制系统,提供持续一致的解释。

(二)管理控制工具学者们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新的管理控制工具,如作业管理(ABM)、平衡积分卡(BSC)等,这些管理控制工具各有专攻,单独依靠某一种工具来实现管理控制的所有功能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将其有效整合。

(三)理论关注点管理控制系统理论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设计管理控制系统,以便生成理想的结果。理解管理控制包的运作,能促进更好的发展理论,推进控制系统设计,以支持组织目标、实现组织业绩(Sandelin,2008)。

基于控制包的管理控制框架的流行也可以从受托责任理论中得到解释。随着当今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委托人日渐增多,由此带来外部受托责任的多样化,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机制进行控制,以保证有效履行受托责任。另外,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内部管理层级的增加,内部受托责任不得不分级化、分层化,这便更加需要对层层下放的权责进行控制。当代受托责任体系是一个多层级的系统,为了确保多层级受托责任目标一致,控制系统也必须要由众多控制机制组合而成,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保证受托责任的履行。

三、我国管理控制包研究的建议

管理控制包的构建实质上是管理控制各项机制的整合。整合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业务活动的管理,只有整合运用管理控制各项机制,才能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融合为一体,使所有者与

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员、社会责任与企业责任实现良好的统一。相较于内部控制研究的场面,我国管理控制的研究较少,研究管理控制包的构建则更加缺乏。高晨、汤谷良(2007)调查了我国企业管理控制工具(包括预算管理、平衡积分卡、EVA、作业管理等)的整合应用。他们提出在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下,公司经营者、CFO对企业管理控制工具的运用和整合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控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构建适用我国的管理控制包,建议如下:

(一)深入企业环境研究深入研究我国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和管理环境对管理控制包的构建具有深刻影响,90年代后管理控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新技术的传播、信息数字化、因特网的发展等,这些变化因素改变了竞争环境。另外,一些著名的公司的倒闭和丑闻暴露了内部控制方面的弱点,监管部门日益强调监督、公司治理和责任。新的经济环境导致企业的管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同时也必定会对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产生影响,如虚拟组织已跨越传统企业边界,这就需要管理控制突破传统的企业价值链,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又如信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源之一,但如何及时搜索所需信息,并有效进行沟通,也是管理控制需要关注的内容。管理控制包是嵌入在企业所处的环境中运作,只有深入理解企业的控制环境,才能构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特点的控制包。

(二)充分理解西方管理控制包的内涵与特征目前管理控制包研究中出现两类问题,一是认为控制包是一个独立的管理控制封闭反馈循环系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与控制框架其他要素或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支持,甚至盲目夸大控制包功能的全面性,忽视或排斥其他控制机制对其的补充。另一类问题是有些学者或是企业实务界人员认为,管理控制包中包括的控制要素、机制越新越好、越多越好,造成各项控制机制之间功能重复,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混乱。西方管理控制的研究已成为管理控制研究的范式,因此我国学者在构建管理控制包时,应充分理解西方各种管理控制包的适用性和有用性,完全照搬照抄是无法消化吸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引进了欧美各国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同时在学术界的推动与支持下,几乎大部分的先进管理会计工具在我国企业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应用。但现实表明,企业在应用中也客观存在着食洋不化的问题,迫切需要学者们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将这些管理控制工具予以整合来提高应用的效率效果。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立足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从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的定位以及如何运用风险管理审计出发分析内部审计的作用以提高公司治理系统的有效性.

随着企业从传统的工厂制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司治理基础的产权关系逐渐明晰,通过持股、控股等方式形成的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中面临着各种内外部环境风险,传统的查错纠弊审计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逐渐以风险管理作为新的发展方向,“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公司治理为目标”的审计新模式,在评价和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源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由此所产生的委托关系,主要是解决“成本”、管理层的选择与激励等问题。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在决策、执行、激励和监督约束方面的一种制度或机制,其实质是确保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经营部门,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三)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包括控制环境、控制程序、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机制。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效率经营、防止舞弊,通过划分职责,包括组织规划、分工、授权审批、独立负责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员工职责、制定作业标准等实现控制目标。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融于一体,关注企业的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职能从监督和评价转变为确证和咨询。确证是根据企业的标准、要求对特定领域进行评价并提供其需要的信息,能够完善决策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咨询则是直接作为专家顾问参与经营活动,改善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优势

内部审计机构大多定位为隶属于企业董事会等代表所有者利益的机构,主要接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和考核,这使得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工作独立性、权威性,避免工作中受过度干预与利益影响,有利于提供更加及时、客观、公正的信息,有效支持公司治理的健康运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管理架构的一个环节,通常与经营者又存在一定的隶属和汇报管理关系,并形成一定的密切联系、利益关联,为内部审计能够获得经营层的理解和支持提供机制支持,有利于及时、顺利获得真实的经营管理信息。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实际定位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环节的中间地带,这也有利于其发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健康、顺利运转的联系纽带价值。

(二)内部审计组织关系优势

1.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组织,熟悉本单位情况,容易发现本单位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能够更加及时提醒管理当局注意薄弱点,控制关键风险;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的内部成员,利益同企业休戚相关,工作中更趋向于从企业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对实现公司治理目标、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

2.内部审计本身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开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的健全性、有效性评审,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与公司治理需要的自然匹配。

三、内部审计与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内部审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包括公司治理领域、内部控制风险在内的企业经验管理风险正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

(二)以内部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围绕风险识别、管理,开展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活动

作为再监督活动,在内部控制基本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要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强调将企业风险管理覆盖决策层、经营层及所属部门所有层次,从战略高度把握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是内部审计的关键。加强风险防范,重点放在重要的风险上,审查贯穿组织范围的风险管理,为风险管理提供风险识别与评估等确证服务,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提供风险报告。

四、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公司治理为目标的内部审计运用

以风险为出发点,坚持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线,重点突出、动态跟踪,构建‘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过程审计工作格局,关注风险控制对内部控制影响。

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制度建设与完善的过程,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风险管理体系建立

建立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基本框架。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一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控制的基础是建立标准业务流程,通过对流程的控制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即对采购/销售/生产/物流/财务控制等整体进行把握与流程管理规划,通过编制《内控手册》明确公司重要风险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提升实际管控能力。

(二)测评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1.测评风险控制系统的效果性。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测试,评价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制约与控制作用,或者是否取得了应有的管理效果。效果性测试风险控制系统的功能如何,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

2测评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通过收集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和办法,以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调查了解,运用流程图法、调查表法或记述法等方法,对风险控制流程的正确程度和完善程度以及若干控制点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资料的分析,来评价风险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针对薄弱点和失控点,提出改进措施。健全性测试主要解决风险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充分,以及控制关键点是否齐全、准确。

3.测评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对一些风险控制系统控制点的测试,分析哪些控制点上建立了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和哪些控制点上存在薄弱环节,以评价风险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以及审查管理制度在执行中的使用情况,主要检查:控制点虽然有规定,却没有得到执行或执行不力;规定的控制点不切合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不能或者无法执行。遵循性测试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程度如何,查明单位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都真实地存在于管理系统中,是否完全并认真遵守制度规定。

通过乒睑控制体系的待续运行、监控与评价,对风险控制提出改进要求,进行流程再造,规范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目标是形成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三)评价风险管理机制

评价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具体的评价指标,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单位管理层或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管理和业务活动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以及内控管理,风险防范,操作流程等制度、措施、程序执行中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有效性进行整体评价。一方面达到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内部风险发生,确保经营总体目标的实现,利用评审资料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可行的依据;另一方面将评价结果纳入年度业绩考评范畴,以促进执行力和遵章自觉性的提高。

评价的依据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规则;评价的基础是管理审计,是通过管理审计对单位绩效指标的真实性和预算执行、经济业务处理流程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绩效和管理状况的检查、审核后,对其进行的评价。这个评价必须围绕单位的绩效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应把握好两个方面:

1.评价标准。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经营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评价;建立制度执行系统评价体系,对执行制度和流程过程中的完整性、合理性、协调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2评价原则。(1)客观性原则。评价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依据可靠数据和客观事实,采取写实、量化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评价单位的管理情况。(2)全面性原则。评价管理情况要全面,既要涉及组织机构管理、预算管理、决策管理,又要涉及内部控制制度各环节的管理,要求既充分肯定好的方面,又要如实指出差错的方面。(3)针对性原则。根据管理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准重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分析评价的内容,增大点评力度,以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重视,促进被审计单位整改。(4)准确性原则。评价要以实定论,观点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或任意修饰。(5)谨慎性原则。评价时要以稳健、谨慎的态度,采取写实的方法,不随意定性,对未涉及或证据不足的事项不评价,超出管理审计范围的事项不评价。

(四)内部审计能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内部审计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对本企业管理熟悉,清楚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及关键控制点,能对企业内部组织与个人违反政策、程序的文件作出纠正和处理,并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向管理层提出报告,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保护资产的安全、实现守法经营等。同时,审查在具体管理中各项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增强自我约束机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内部审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力措施。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下属管理层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各主体间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而内部审计最有资格和能力审查、监督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主的信息的真实性,从而缓解委托方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内部审计通过向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和需要管理层注意的情况,以利于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第4篇

内容摘要:为了分块管理,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划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对关系域通过关系域秩序治理、科层管理控制纠偏,非关系域由科层管理控制治理,以求构建一个二元治理组织间关系的管理控制模式,为管理创新集群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集群 组织间关系 管理控制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间关系日益复杂,企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附于组织间关系的高效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理论被用于处理组织之间关系,扩展了企业管理控制空间,同时赋予企业管理控制新的内容。面对高新区二次创业与产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创新集群引起了国家与地区的重视,文章将选择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管理控制理论,试图构建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模式。

组织间管理控制与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

管理控制既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又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是特定组织为了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体行为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制定的一套流程机制,包括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涉及到战略与运营两个层面,Kamminga等(2007)将管理控制的决定因素分为交易特征与关系特征两类,前者包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产出可计量性等因素,而后者包括信息不对称程度、谈判地位、信任程度等。

组织间关系可以采取市场管理控制机制、科层管理控制机制以及第三种管理控制机制,三种管理控制机制有着不同的适应情形,市场管理控制机制适应于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水平较低,任务可程序化程度与产出可计量性较高,任务互补但不相同且可以由不同的交易主体独立完成的情形;科层管理控制机制适应于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程度中等,任务可程序化程度和产出可计量较高,重复性程度较低或中等的交易或交易主体之间在某种程度的谈判地位不对称;第三种管理控制机制适应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环境风险程度高,交易主体具有高信誉、丰富的网络经验、对称的谈判地位和风险分担态度情形。

创新集群是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共同从事创新活动所形成的技术网络和联系,创新集群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中介组织等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与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和各种合作,具有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集群创新依赖参与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创新集群中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复杂,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与政府形成一种立体与全方位的合作关系,管理创新集群的核心问题是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协调问题。

考虑到组织间管理控制机制的适应情形,以及管理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创新集群的特征与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类型,本文认为对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不太适应采用科层管理控制机制,也不能完全借助市场机制来调节,可以采用介于企业管理控制与市场控制之间的第三种控制机制中部分控制方式,在此暂时将其界定为关系域秩序即关系域运行基本规则,主要包括信息沟通机制、知识共享机制与信任机制等非正式控制机制,关系域秩序控制是一种弱势控制,考虑到人类对组织间关系运行规律的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入,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协调还是需要科层管理控制微量介入。为了便于分块管理,根据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是由关系域秩序治理还是由科层管理控制治理,将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划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两部分,关系域指通过关系域秩序治理的组织间关系,非关系域是关系域秩序不能影响的组织间关系,一般借助科层管理控制治理。

关系域秩序的需求

关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视角,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基础观、社会逻辑观、知识基础观和组织学习观四个角度,文章将整合四个维度分析关系域秩序的需求,认为关系域秩序存在巨大的作用空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域膨胀,对关系域秩序需求强烈;关系域秩序治理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成本较低。

(一)创新集群中关系域膨胀

创新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高级组织形式,创新集群将以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层层递进。在基于产业链与价值链阶段,由于价值驱动,使得创新集群中组织间的关系嵌入了许多价值因子,关系经营过程就是组织价值直接获取过程,嵌入价值因子的关系由组织通过双边协调难度很大,必须借助科层管理控制,以维护交易过程与交易结果的公平。创新集群一旦进入基于知识链阶段,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的管理控制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因为在这一阶段控制的是知识,而从获取知识到知识重构,最后到新知识转化为组织价值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且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较大、风险较高,也就是说组织拥有知识的同时要拥有知识转化的能力,才能实现潜在的价值,因为知识转化环节比知识获取环节更加重要,否则组织即使拥有知识对组织价值的影响也不大。创新集群在知识获取环节会选择低成本的关系域秩序治理。另外,创新集群一旦进入基于知识链阶段,创新集群中不存在核心成员与非核心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绝大部分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科层关系,组织与组织之间主要通过关系域秩序来作用,科层管理控制只是在关系域秩序失灵的情况下的一种临时治理方式,或在关系域秩序不能影响的区域借助科层管理控制实施影响。总之,在创新集群中,IT技术的广泛运用,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环境风险程度较高,集群成员具有较高的的信誉、风险承担意识增强,资产投资的专用性也增强,在这种条件下,科层管理控制失去其作用条件与作用基础,相应其作用空间越来越小,而关系域秩序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大。

(二)关系域秩序治理的成本较小

交易成本可划分为事前与事后成本,事前成本是指草拟合同、就合同谈判以及确保合同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后成本包括鉴证之后发生的不适应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启动及运转成本与保证成本。

集群中组织间交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交易前专用性资产投资阶段,二是组织间进行交易行为阶段。集群中组织只有期望获取关系租金,并且觉得获取关系租金的预期较高,才进行前期专用性资产投资,也就是说集群中专用性资产投资是组织自发的行为,不需要采用高成本的控制方式。创新集群中成员为了获取关系租金,在进行交易之前进行了大量专用性资产投资,说明创新集群成员之间合同签订前的成本较高,一旦组织放弃继续交易,前期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变为组织一项巨大的沉没成本,集群中组织权衡成本之后,必然会选择继续交易。组织在继续交易过程中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也比较小,因为:如果组织在集群中大量进行机会行为,将承担较高的处罚成本,轻则被集群中其他成员暂时孤立,重则被集群中其他成员抛弃;组织前期专用性资产投资较大,转为他用的效用基本为零,也就是说组织如果放弃继续交易,需要重新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组织前期专用性资产投资性质决定了组织后期的交易类型与交易性质,使得组织的后期交易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后续交易过程选择何种管理控制方式对交易过程与交易结果影响不大,如果在交易过程中还是选择传统的科层管理控制方式,交易过程相关成本相应会增加,治理效果却并没有改善,因此,在交易过程中集群也会选择低成本的关系域秩序治理。总之,采取关系域秩序治理,创新集群中组织间的交易前与交易过程成本相对较低。另外,从集群整合角度看,由于集群中组织的战略不相容、文化差异较大,如果通过传统科层管理控制将集群中组织整合成一个粘性较强的经济体,整合成本相对较高,甚至可能整合后产生的效益远远小于整合成本,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是不可行的,如果采取关系域秩序治理,有利于保持组织间灵活的关系,塑造集群创新环境。

科层管理控制的二重功能

(一)治理非关系域

创新集群中组织之间,除了关系域之外,还存在非关系域,包括关系域秩序不能作用的区域和关系域秩序能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的区域。非关系域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与关系域有着明显的边界的独立区间;二是嵌入关系域中离散的点空间。治理非关系域不外乎有两种思路:一是借助科层管理控制予以治理,逐步缩小非关系域区间,形成离散点空间;二是加强关系域秩序的渗透,使关系域秩序能覆盖非关系域中的离散点空间。本文认为对于与关系域有着明显的边界的独立非关系域区间可以考虑第一种思路,而对于嵌入关系域中离散的点空间,在采取措施增强关系域秩序的渗透力的同时,辅助科层管理控制治理,一旦关系域秩序渗透成功,科层管理控制逐步退出,只扮演纠偏角色。

(二)对关系域秩序形成与执行纠偏

由于行为主体的认识有限与人性理性,反映关系域的关系域秩序与关系域并不完全一致,关系域秩序治理关系域过程将存在偏差,所以关系域秩序形成过程产生了对科层管理控制的需求,关系域秩序在治理关系域过程中需要科层管理控制纠偏。科层管理控制对关系域秩序作用过程纠偏主要表现在关系域秩序形成过程与关系域秩序执行过程。关系域秩序形成。在行为主体对关系域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反映关系域运行规律的关系域秩序,由于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有限,决定行为主体不可能完全认识关系域的本质与运行规律,同时由于人具有理性的一面,关系域秩序制定者屈于强势利益团体的游说,形成的关系域秩序有利于强势利益团体的利益最大化,这样形成的关系域秩序与关系域运行规律客观存在一定偏差,形成的关系域秩序具有不公成分。为了提高关系域秩序的公正性,必须借助强约束力的科层管理控制才能实现纠偏的目标。关系域秩序执行。关系域秩序执行是关系域秩序作用关系域的过程,执行过程可能存在三类偏差:关系域行为主体对关系域秩序理解不到位,使得关系域秩序作用的效果会稍逊于预期;关系主体曲解关系域秩序,从而使得关系域秩序作用轨迹偏离预期;关系主体有意利用关系域秩序的争议点,从而使得关系域秩序的作用效果适得其反。由于以上三类偏差的存在,客观要求在关系域秩序执行过程有配套的纠偏机制实现同步纠偏,而纠偏是科层管理控制的基本功能之一。

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模式

创新集群中组织与组织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科层关系,而是主要通过双方或多方频繁互动实现组织间交易,根据关系域秩序的影响程度,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可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两部分,关系域通过创新集群中关系域秩序治理,企业创新集群中非关系域由于关系域秩序影响不到或影响非常有限,客观需要传统管理控制来治理。整个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采用关系域秩序控制为主、科层管理控制为辅二元管理控制模式,具体见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模式图(见图1)。

结论与启示

创新集群划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对关系域应以关系域秩序治理为主,科层管理控制为辅,对非关系域主要采取科层管理控制,分块治理同时又相互融合的管理控制模式是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的一种新思路。限于篇幅,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供思考:企业科层管理控制理论确实在组织间管理控制方面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但是在平行管理要求比较明显的创新集群中,不能忽视组织间客观存在关系运行规律即关系域秩序的影响。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模式是建立在组织间关系能科学划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这一假设基础之上,如何划分问题是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组织间关系域秩序的基本特征、具体作用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内部控制的关系.审计研究,2003

2.何晴,张黎群.组织间管理控制模式与机制研究评价.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

3.宋琦,韩伯棠,李燕.创新集群理论研究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第5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1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企业财务活动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差异,根据这一概念可以推知,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降低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异。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有持续流量的通行费收入符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②建立良好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③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理,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④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⑤规范公司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⑥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2.1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全系统、全过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风险。

(2)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3)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同时,要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2.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以高速公路公司风险管理为基础,以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为主体,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为辅助,借助于财务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该体系首先表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并且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体系,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其次,此控制体系的主体部分是从组织、制度、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即构建有效的分层级的组织控制体系是基础,财务预算、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体系是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文化控制是保障;最后,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包括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处理机制和责任机制。预警分析控制机制包括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财务预警标准的确定以及预警分析系统。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两者对上述的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起辅助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各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合理的、严密的、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见图1。

3构建COSO风险管理框架下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应先理清风险管理中内外部关系,即风险管理框架并非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替代,而在于对内控框架予以包含和深化,企业应将COSO风险管理理论融入内部控制的各项职能中,诸如提高风险反应决策、确认并管理多重风险、减少经营意外和损失、提高资金配置能力、抓住机遇以及和企业战略相互关联等。同时,还要分析企业面临风险和机遇之间存在联系,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也存在可控和不可控之分,只有保持风险管理框架中要素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图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其建立思路重在制定与公司经营相关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在此前提下,对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评价,以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具体而言,首先确定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各个变量,其中一级变量主要是控制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二级变量是各个要素的分解变量;三级评价变量则是评价要点,即各个二级变量所关注的财务风险控制关注要点;其次要确定评价标准及评价过程,评价标准主要从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设计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体系执行的有效性展开,评价过程则包括评价完整性(很完整、完整、一般、较不完整、很不完整)、有效性(十分有效、有效、一般、有效性较差、无效)等。通过构建COSO风险管理框架下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对风险控制成果予以评价,为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第6篇

关键词:VRV空调系统;控制方式;建筑工程

1VRV空调系统简介

VRV空调系统全称为VariableRefrigerant Volume系统,即变制冷剂流量系统。系统结构上类似于分体式空调机组,采用一台室外机对应一组室内机(一般可达16台)。控制技术上采用变频控制方式,按室内机开启的数量控制室外机内的旋涡式压缩机转速,进行制冷剂流量的控制。

VRV空调系统与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空气—水系统相比,更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使用要求,设备占用的建筑空间比较小,而且更节能。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其更适合那些需经常独立加班使用的办公楼建筑工程项目。

VRV空调系统的设计包含两个部分:空调设备选型及空调管路设计;空调系统控制设计,前一部分内容由设计院的暖通工程师设计,后一部分内容通常由提供全套产品的系统工程承包商配套设计。

2VRV空调系统的控制方式

2.1VRV空调系统的常规控制

此控制方式相对简单,每一台室外机对应若干台(通常最大约为16台)室内机,各组VRV空调系统均独立运行控制,就地遥控器设置可按工程实现情况采用一个遥控器对应一台室内机,或一个遥控器对应若干台室内机,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控制方式。

该控制方式均为末端就地控制,无集中监控管理环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室内机的温度值设定,开机时间,开机数量随意性比较大,其使用上的灵活性、方便性常常是以牺牲能耗为代价,从纯节能角度讲效果并不明显。

2.2VRV空调系统的集中控制

配置了独立控制管理系统的控制方式,与目前VRV空调系统采用的控制方式相比较,增加了集中控制管理环节,可以在控制室内对远端各组VRV空调系统进行监控管理,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控制方式,但投资明显增加。

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规模、投资能力、管理要求进行组合配置。此方案的不足之处是与建筑物内的其它弱电系统无功能关联,尤其在智能化建筑设计中,不利于弱电系统功能的综合集成。

2.3VRV空调系统的网关控制

对于一个已设计了楼宇自控系统(BAS)的智能大楼,如何合理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系统功能,减少系统设备的重复投资,提高系统集成技术能力,是作者在这里重点要同大家探讨的问题。

楼宇自控系统是智能建筑内的重要设备,从通常的监控对象讲,对空调系统的监控无论从监控点占全系统的数量还是从投入产出的节能效果比较,在整个系统中都占有重要的份量,楼宇自控系统中的其它部分主要为开关量的时间、事件监控信号。在采用VRV空调系统的智能建筑中,若不将其纳入建筑物的楼宇自控管理系统中,整个系统的节能效率将降低,设备投资回收期增长,经济效益也会降低。

为了实现上述设计思想,作者曾在一个工程项目的楼宇自控系统设计中预留若干输入、输出监控点,以期对VRV空调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后来发现由于VRV空调系统的室内机与室外机是一个闭环控制运行系统,且室外机始终处于侍服或运行状态,以致于按照传统方式设置的楼宇自控监控点显得缺少实际意义,唯一能考虑的只是在其配电回路中设置监控节点,起到按时间程序设定开启系统的功能,控制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经过对VRV空调系统控制产品的深入了解,发现相当多的VRV产品制造商都已相继开发出了基于BACnet协议专用网关的接口设备,可以满足作者将VRV空调系统纳入建筑物楼宇自控系统中的设想。

VRV末端设备的运行状态是通过BACnet网关接口上传信号至建筑物自控中心的BAS或BMS系统,自控中心经该网关接口下传信号(如初始值设定、控制参数设定等)至末端设备,并对整个VRV空调系统实行系统管理。经对这二个系统的集成,在中央控制中心可以对VRV空调系统实现以下功能:

①室温监视;

②温控器状态监视;

③压缩机运转状态监视;

④室内风扇运转状态;

⑤空调机异常信息;

⑥ON/OFF控制和监视;

⑦温度设定和监视;

⑧空调机模式设定和监视(制冷/制热/风扇/自动);

⑨遥控器模式设定和监视;

⑩滤网信号监视和复位;

(11)风向设定和监视;

(12)额定风量设定和监视;

(13)强迫温控器关机设定和监视;

(14)能效设定和设定状态监视;

(15)集中/机上控制器操作拒绝和监视;

(16)系统强迫关闭设定和监视配置了独立控制管理系统的控制方式、基于BACnet协议网关的VRV空调系统控制线路从控制形式上均属于集中控制管理方式,由于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建筑物一体化智能控制管理平台上,可以与其它弱电系统实现联动控制功能,其优越性就更明显。如利用电子考勤及电子门锁系统实施VRV空调系统的启、停联动,达到有效节能的目的,利用火灾报警信号,实施VRV空调系统的相应联动功能,满足消防要求。

3VRV空调系统的BACnet网关接口在强调产品及系统开放互操作

BACnet作为楼宇自控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已为人们普遍关注。其所开发的一些设备已可以与大量“第三方”设备兼容通讯,但仍有不少设备采用自定义的通讯协议,只能采用网关的形式与“第三方”互联。VRV空调系统的BACnet网关是制造厂商为实现其空调系统与楼宇自控系统的互联而设计的专用网络接口,它可通过BACnet以太局域网和BACnet客户端通信。支持BACnet一致性类别3.支持部分BACnet标准的应用服务。支持部分标准对象类别,由此能提供VRV空调系统的信息。目前,这类设备基本都可以与市场上主流楼宇自控系统设备实现连接,如HONEYWELL、YONNSON CONTROLS及SIEMENS等品牌。

4采用BACnet网关的经济性

比较采用BACnet网关接口方式与独立设置智能管理设备方式相比在满足相类似的功能条件下,硬件设备投资少、软件功能相似。因此,总投资费用来得低,而且实施的功能齐全。但较最简单的遥控器控制方式还需要增加不少费用。从目前咨询到的网关初步报价来看约为15万元左右。到底如何衡量该设备的投资价值,可从两个方面比较,一是系统总投资,二是能实现的功能。一般而言,VRV空调系统的投资价格是普通空调系统的1.5倍左右,规模为256台室内机(办公面积约为5000m2)的投资概算约为272万元(通常一个网关最多可接16台室外机和256台室内机)。相比较而言,该网关的投资费用将使空调系统总投资增加约5.5%左右,随着空调系统规模的扩大,控制管理软件费用不变,该控制设备所占的投资比例还将下降。以每台室内机折算,摊至每台室内机约增加投资费用600元不到。作者曾经业主要求设计过一个空气-水系统形式的空调系统。所有末端风机盘管都分别采用联网接口方式,每个接口工程报价为1000元,由此比较,同样是末端监控,相对而言VRV空调系统采用网关方式相对便宜得多,这还不包括16台室外机的监控,若采用传统监控方式,市场报价应不低于10万元。对于采用网关增加的功能如前所述,并非一般离散监控可以比拟。

5结语

通过对VRV空调系统控制方式的讨论,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述各种控制方式都有其相适应的应用场所,对规模较小的VRV空调系统,采用现场遥控器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对于规模较大的系统,采用集中管理方式更合理,对于采用楼宇自控系统的建筑,应优先考虑采用专用网关联网方式,不仅能满足控制管理要求,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楼内弱电智能控制管理集成平台与若干弱电系统实现功能联动。

VRV末端设备的运行状态是通过BACnet网关接口上传信号至建筑物自控中心的BAS或BMS系统,自控中心经该网关接口下传信号(如初始值设定、控制参数设定等)至末端设备,并对整个VRV空调系统实行系统管理。经对这二个系统的集成,在中央控制中心可以对VRV空调系统实现以下功能:

①室温监视;

②温控器状态监视;

③压缩机运转状态监视;

④室内风扇运转状态;

⑤空调机异常信息;

⑥ON/OFF控制和监视;

⑦温度设定和监视;

⑧空调机模式设定和监视(制冷/制热/风扇/自动);

⑨遥控器模式设定和监视;

⑩滤网信号监视和复位;

(11)风向设定和监视;

(12)额定风量设定和监视;

(13)强迫温控器关机设定和监视;

(14)能效设定和设定状态监视;

(15)集中/机上控制器操作拒绝和监视;

(16)系统强迫关闭设定和监视配置了独立控制管理系统的控制方式、基于BACnet协议网关的VRV空调系统控制线路从控制形式上均属于集中控制管理方式,由于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建筑物一体化智能控制管理平台上,可以与其它弱电系统实现联动控制功能,其优越性就更明显。如利用电子考勤及电子门锁系统实施VRV空调系统的启、停联动,达到有效节能的目的,利用火灾报警信号,实施VRV空调系统的相应联动功能,满足消防要求。

3VRV空调系统的BACnet网关接口在强调产品及系统开放互操作

BACnet作为楼宇自控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已为人们普遍关注。其所开发的一些设备已可以与大量“第三方”设备兼容通讯,但仍有不少设备采用自定义的通讯协议,只能采用网关的形式与“第三方”互联。VRV空调系统的BACnet网关是制造厂商为实现其空调系统与楼宇自控系统的互联而设计的专用网络接口,它可通过BACnet以太局域网和BACnet客户端通信。支持BACnet一致性类别3.支持部分BACnet标准的应用服务。支持部分标准对象类别,由此能提供VRV空调系统的信息。目前,这类设备基本都可以与市场上主流楼宇自控系统设备实现连接,如HONEYWELL、YONNSON CONTROLS及SIEMENS等品牌。

4采用BACnet网关的经济性

比较采用BACnet网关接口方式与独立设置智能管理设备方式相比在满足相类似的功能条件下,硬件设备投资少、软件功能相似。因此,总投资费用来得低,而且实施的功能齐全。但较最简单的遥控器控制方式还需要增加不少费用。从目前咨询到的网关初步报价来看约为15万元左右。到底如何衡量该设备的投资价值,可从两个方面比较,一是系统总投资,二是能实现的功能。一般而言,VRV空调系统的投资价格是普通空调系统的1.5倍左右,规模为256台室内机(办公面积约为5000m2)的投资概算约为272万元(通常一个网关最多可接16台室外机和256台室内机)。相比较而言,该网关的投资费用将使空调系统总投资增加约5.5%左右,随着空调系统规模的扩大,控制管理软件费用不变,该控制设备所占的投资比例还将下降。以每台室内机折算,摊至每台室内机约增加投资费用600元不到。作者曾经业主要求设计过一个空气-水系统形式的空调系统。所有末端风机盘管都分别采用联网接口方式,每个接口工程报价为1000元,由此比较,同样是末端监控,相对而言VRV空调系统采用网关方式相对便宜得多,这还不包括16台室外机的监控,若采用传统监控方式,市场报价应不低于10万元。对于采用网关增加的功能如前所述,并非一般离散监控可以比拟。

第7篇

最经济控制这一命题是最优控制理论和最经济结构理论两者思想碰撞的产物,其含义是指在特定的控制技术规范下、在设计层面的技术应用和系统运行的最终费用上实现最经济合理的管理方案,使人们可以在相同指标下的所有技术中推选出一个最经济控制的方案,实现最低的费用预算。其主要公式为:dx/dt=Ax+Bu,y=Cx,其中x是维状态矢量,u是维输入矢量A是状态矩阵,B是控制矩阵,C是测量矩阵。通过变化控制矩阵B和测量矩阵C,可以方便计算出经济代价函数最小值的答案。管理系统的最经济问题实质上是指使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最优化目标。为了实现管理层面的最经济问题,相关人员可以实行分层递进的组织架构,将管理层面的应用分为组织管理级、优化协调级和现场执行级这三级,根据层次关系的逐渐递进实现关系分配,以最终达到最经济化指标。

二、管理系统的最经济控制问题的分析研究

1可靠性最经济控制问题。可靠性是影响管理系统最经济控制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具有高程度可靠性的系统才能实现长久稳定持续的工作,降低系统运行消耗,延长系统寿命。可靠性最经济控制在起始阶段是以增加经济支出代价为手段实现的,即首先呈现$hp和$kp的增加,随后呈现$yp的减少,但$p总体上保持稳定下降,其公式为Ge=$p$g!",由公式可见Ge的逐渐提升意味着企业效益的逐渐提升。可靠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直接受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企业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2WSR最经济控制问题。WRS是物理、事理和人理这三个的汉语拼音缩写,物理具体是指系统中与物质运动机理相关的部分,表现为物物关系;事理体现物质的客观性,是指安排事物和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做事的道理;人力展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于人积极处理人事、人物和人人间相互关系发的机理关系中,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实现WRS最经济控制的纵深发展。WRS模型的建立公式为:Vopt=v(W,S,R,其中Vopt是指最佳控制效益,v是控制效益,W是物理控制变量,S是实例控制变量,R是人理控制变量。3ABC最经济控制问题。ABC最经济控制方法来源于ABC模型管理法,其遵循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托的“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规律,即占据人口少数的人拥有人类总财富的多数部分,占据人口大部分的人拥有人类总财富的少数部分。ABC最经济控制法便是依照该规律,将管理系统根据主要特征分类,A是重点的类别,B是次要类别,C是一般性类别。A类事物在物质总数那块占有很小的比例,以5%~10%为主,但在资金占用中占比高达60%~80%;B类是品种较之A类有所增加,占据物质总数的20%~30%,资金占用少于A类,占据总资金的20%~30%;C类的特点在于品种多,占据物质总素的60%~80%,但资金占用比A和B都少,只有5%~10%。所以ABC最经济控制法便可以依据事物的事实分类,从主次角度着手,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管理分析,以减少不必要支出带来的经济损耗和人力资源,实现最经济效益。4BDA最经济控制问题。BDA是Before、during和after的英文缩写形式,表现为事前最经济控制、事中最经济控制和事后最经济控制三种控制形式。在管理系统中,事前最经济控制是指在系统运行前的操作控制,主要是战略的管理和资源调控配置;事中最经济控制是一种实时控制形式,在于在管理实现过程中的监督调控,逆转系统在运行间的错误,减少资源损耗;事后最经济控制是经验总结的环节,是指相关工作人员在一阶段管理系统调配结束后到下一阶段管理系统开始阶段前那一时间间隔里进行系统调整,是掌控大局立足于高处看待问题的调整性手段。三种控制形式依次执行职能,可以较为科学地得出最经济控制方案。

三、管理系统的最经济控制问题局限的拓展

1增加智能控制手段。将智能控制系统增添于最经济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管理系统的自主能动性和可靠性,形成最经济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最经济智能控制系统的函数模型:Vmn=ΔS/ΔCMax;ΔC=ΔC1+ΔC2+ΔC3,见要实现最经济控制,必须ΔC足够小,ΔS足够大,其中ΔC是指系统寿命周期成本增加量,ΔS是指采用了最经济智能控制系统之后的经济效果。通过智能手段的引入,经济成本中的经济代价减少,有利于实现收益的提高。2增加集散控制手段。上文已经分析了在实际的管理系统的最经济化过程中,局部的硬件系统、系统的线性关系和稳定等条件为假设条件不可能完全成立,期间必然还是存有一些不符合假设分布的关系,这些离散的关系必须加以控制,才可以建立起数学模型。将集散控制手段添加于最经济控制中,形成最经济集散控制,该控制方法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套完备的控制系统,方便管理运行收益与经济代价之间的收支关系。最经济集散控制手段也有其数学模型架构,以现场的总线技术、智能技术和成组技术为依托,与最经济智能控制相似,也是以成本与经济效果的比较值来权衡经济效益,解决假设条件不成立时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技术困境。3增加统计分析评价手段。统计分析评价手段主要是在WSR/ABC/BDA三种模型也难以建立时采用的方法,其分析的方式是构建一个定性模型,用定性推理来解决最经济控制要求。在统计分析评价手段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建立系统的定性选择,确定定性变量,如技术、经济管理、控制权重、控制效益、控制代价和控制功能等。在定性指标建立完成之后,使用打分评价和统计推理等手段实现评估,并将这种情况下较为准确的评估结果视为最经济控制目标的最终要求。

四、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反腐倡廉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同志在2010年全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2010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突出重点,完善内控机制”。要“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如何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摆在我们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项全新的重要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应当对其理论渊源、制度结构内容和构建方式等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渊源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国家税务总局在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多年来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税务系统的工作特点,“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而创造的一个全新的专有名词,是税务系统各级工作人员对税务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中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自我发现、自我防范、自我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措施的总称,是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理论创新的一个标志:也是税务系统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方向和思路。

1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党中央关于预防行政****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具体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党对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的调整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部署和实施,表明党中央对预防****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反****的实际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明确。当前,国家税务总局在认真总结系统内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的工作特点,将在企业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引入到税务系统的反****倡廉工作之中,形成系统的具有部门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思路和方法。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关于反腐倡廉理论与税务部门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反腐倡廉理论的继承应用和发展创新。

2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对税务系统多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多年来,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注意与税收业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创造了一系列与税收工作相匹配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税务干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监督制约,有效预防****行为的发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就改“一人进厂,各税统管”,为“征、管”两分离或“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新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又经历了以“纳税申报、税务代理、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和“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为标志的税收征管模式。在注重对税务行政执法权监督制约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在90年代中期又提出要加强对于部人事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等税务行政管理权进行监督制约,形成了有税务部门特色的“两权监督”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建立法制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战略,结合税务工作的特点,建立并实施了以细化税收执法岗责体系,统一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责任为特点的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体系,强化了对税务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对违法、违纪、执法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此过程中,一些税务机关还积极学习、借鉴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将流程再造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税收管理之中,通过对税收征管流程的再造,强化各环节的监督制约,使目标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和环节,进而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目的。税务机关的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建立行为规范、权责明确、运转流畅的内部控制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税收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拓展。内部控制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制止营私舞弊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管理权力的顺

畅运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理论的目标、理论方法、技术措施等方面与税务机关加强内部管理的工作机理是一致的,与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和反廉倡廉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因此,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当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内控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将内控理论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应用到税务行政管理工作中,并结合税务部门的工作特点,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二、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框架结构的具体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指出:“要把内控机制建设作为税收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税制、征管、内部行政管理等改革,积极完善内部岗责体系,优化流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从源头和机制上防范****风险。”这无疑为各级税务机关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指明了方向。

结合当前税务系统的工作实际和对内控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前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坚持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的基本原则,以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体系为目标;在各级税务机关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监督部门的组织作用,各有关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整体合力;根据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模式,以建立健全税务机关岗责体系为基础,明确各个工作岗位权力和责任;以优化税务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为主线,以完善税收工作程序和规范税务工作行为为重点,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强化信息传递、沟通;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对税务系统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进而构建起工作岗位标准化、权力责任明晰化、办事程序化、监督实时化、追究及时化的体制机制,体现出分权制衡、流程制约、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风险管理功能,实现对税务系统“两权”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控机制,保证各级税务机关“两权”运行的规范、透明、高效。

1 明确内控目标,把握内控机制的建设方向。依法治税,用法律的手段指导和规范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多年来税收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是党和国家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证干部正确履行职责,执法为民的政治保障。因此,将依法治税和反腐倡廉设定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总体目标,将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预防****体系为内控机制的具体目标,为内控机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内控机制框架的构建和功能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完善内控机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税务机关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党组书记负总责,纪检组长(或者责成一名分管执法监督工作的副局长)具体抓,纪检监察部门(或者是责成督察内审、巡视、法制等负责执法监督的部门中的一个部门)作为具体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共同实施内控。才能有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内控实施方案,协助党组具体分解和落实内控任务,并对内控机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梳理工作规范,落实具体内控工作任务。

3 全面梳理权力事项,明确岗责体系。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本级机关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权力清单”。按照机构设置和征管模式,严格划分不同岗位的权力的使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别权力的特征和作用,建立职权清楚、责任明确的岗责体系,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到每一个岗位,实现权力、岗位、责任、义务的有机结合,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 优化工作流程,科学配置权力。在坚持依法治税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部门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简化权力运行程序,下放行政权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做到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进行控制,每道程序之间互相制衡。在“简、放、提、优”的基础上,科学配置权力,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行使依据、承办岗位、职责要求、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都做到可视可控。

三、构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路径选择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税

务机关内部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应当理清思路,明确工作方向,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完善制度,规范税务人员行政行为。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规范性文件,对税务人员每一项行政行为都要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使所有的工作行为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紧紧围绕“两权”运行轨迹,全面清理整合工作规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总结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进行规范和固化,并上升为制度。建立起一系列既有实体性内容,又有程序性要求的工作制度,既明确规定应当怎么办,又要规定违反规定后如何处理,形成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保证行政权力的和谐有序运行。”

2 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实现对风险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防范和控制。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人手,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行政执法权力风险查找的重点是一般纳税人认定、优惠政策审批、税款核定、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行政处罚等环节;行政管理权力风险查找的重点是干部任用、资金分配、项目决定、资产处置,以及许可权、审批权、征收权、处罚权、强制执行权等权力比较集中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风险点的查找,应当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权力风险点——公示接受建议”的统一流程,由部门和个人结合工作实际主动查找,并将查找出来的结果集中公示。对查找出的风险,要按照权力运行频率高低、人为因素大小、自由裁量幅度的高低、制度机制漏洞的多少、危害损失的严重程度等对风险点进行分级评估,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健全防控措施。要把风险排查、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和具体工作环节,使风险管理真正科学、实用。

3 充分利用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强化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遏制随意性,形成机器控权的制约机制。要依托综合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做到全程留痕,可查可控。要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监控决策、执法考核、执法监察等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4 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培育、塑造以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核心的内控环境。税收内部控制机制的顺畅运行,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包括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岗责体系业务流程等要素构成的内控环境。在内控环境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所有的制度都需要有与制度要求相适应的人来执行,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的思想理念和能力素质。因此,必须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将依法治税、廉洁行政的观念和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内化为税务干部的思想观念,成为全体税务工作人员的共识,并将这种治税思想和管理理念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引导全体税务人员加强对依法治税思想和科学内控管理理念的认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为税务系统内控机制的顺利运行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5 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执法。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开办税制度,对各部门的权力进行汇总统计,审核认定,编制目录,明确公开的要求、时限、范围,实现权力、责任、流程、制度、风险“五个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规范地运行,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拓展监督渠道,促进内部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6 加强与外部控制的联系和有效衔接,促进内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分别运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税务机关“两权”运行进行监督,这两种不同的监督控制机制又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在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与外部控制的沟通、联系和衔接,更好地发挥两种控制机制的合力作用。税收内控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税务机关主要负责人作为内控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内控机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与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外部控制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部门把明确权责、规范流程、风险排查、完善制度等要求落实到位,发挥内控的作用。积极学习、借鉴外部控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