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9 16:08:50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设计;背景;理念;特色;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农村住宅的功能具有生活和生产的双重性。农村住宅是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农村住宅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农村住宅设计应该适应新时代农民的需要,一方面,在住宅户型设计上,应该根据农民的职业和家庭结构特点,实现房型设计多样化;另一方面,农村住宅设计应体现农村的住宅特色,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现代的科学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人性的新农村住宅。

一、新农村住宅的概念

新农村住宅是农村中以家庭为单位,集居住生活和部分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

二、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背景

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出现了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形式,人们对住宅样式的要求也相应多元化。目前,农村居住户家庭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传统农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农业种植、养殖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兼营工商业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仍种植承包田,但家庭兼营加工、运输、餐饮等;三是在外务工经商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只有妇女、老幼在家居住并种植承包田;四是城乡两栖户,家庭主要成员在外有正式职业,在城市有住房,但其在农村的住所一直保留着,有的退休后回农村居住。这四种类型的家庭离县城或中心镇越近,其传统农户越少,其他类型户越多。所以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调查当地用户的住宅需求,设计方案要因户而异。如经商户的住宅一般要求住房下层为商铺,上层为住宅;运输户更注重车辆出入的方便性,养殖户要考虑部分饲料的存放问题等。总之,新时代的农村住宅设计要强调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由于农村职业的不固定性,住宅也应该体现出使用的多面性,一幢房子可以使用20~60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职业却会不断变化。因此,农村民居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房型多样性的一面。

三、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新农村住宅由于使用功能较为复杂,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和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因此具有五个特点:

1)使用功能的双重性

我国有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此处数据有待核证,2011年末统计局网站结果,中国大陆人口比例中城市人口已超农村人口,达到51.27%),广大的农民群众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这其中不少都是利用住宅作为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农村住宅不仅要有确保农民生活居住的功能空间,还必须考虑功能空间应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素,同时还应该配置供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

2)持续发展的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对居住形态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避免建设周期太短,反复建设劳民伤财。

3)服务对象的多变性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村庄、族性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活习俗、邻里交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必须针对服务对象,逐一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要求。

4)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农村住宅不仅功能复杂,而且建房资金紧张,同时还受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节约土地;精打细算,使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废旧的建筑材料;采用较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等。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所有的功能空间都有直接的采光和通风。力求节省材料、节约能源、降低造价,创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农村住宅,这就使得面积小、层数低,看似简单的农村住宅更凸显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5)乡土文化的独特性

农村住宅不仅受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因使用对象对生产、生活的要求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即使在同一个村落,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对农村住宅的各主要功能空间及其布局也有着很多特殊的要求。

四、新农村住宅的设计理念

新农村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应对传统农村住宅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也不能照搬城市居住建筑的形式,毕竟城、村居民生活习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建设新农村住宅并不是简单的将农村住宅城市化,新农村住宅设计提倡创新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要在有限物力之所能及的前提下,探索多种能尊重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建筑形式。在新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当地的建筑文化,传统农村住宅长时间积累的丰富营造经验与技艺,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础。同时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推动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4.1科学合理规划

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层次的空间构成模式,既符合传统农民的生产关系,又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产业的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

4.2房型结构、布局要合理化

房型好的住宅应体现在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及美观性等方面。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上应进行有效分割。在农村住宅的室内布局上应注重实用性、合理性,堂屋的面积不易过大;卧室、贮藏室等面积应进行有效配置,追求生活起居的标准与质量的提高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独立性和私密性。人口多的用户可向立体分割方向发展,利用空间设计的不同高差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合理设计开间、进深尺寸是提高空间效益和使用率的关键因素。如图1所示为农村住宅的庭院。

图1农村住宅的庭院

4.3局部空间的设计应尊重农村使用习惯

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对外相对封闭的经济形式使得农村广大农民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倍加爱护,十分珍惜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因此,除了田间劳动,在家中也使每一时刻都用在财富的创造之中,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农村住宅的居住形态与城市住宅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应尊重农村的使用习惯。如图2所示为农村住宅厅堂主墙壁的布置图。

图2农村住宅厅堂主墙壁的布置

4.4推广低技术措施,实现生态节能设计

房屋的体型设计需紧凑,力争最小的建筑体型系数,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传递。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农村地区可使用乡土保温材料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如农作物纤维块、草泥粘土等建筑材料,具有施工简单、价格低廉、坚实耐用等优点。另外,设计上可采用墙体绿化及种植屋面,或者结合构造采用屋顶架空层,来改善房屋的热工性能。这些措施均能达到间接减排的作用。

自然通风技术可有效改善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调整建筑物的朝向、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利用地形、植物等并结合传统的自然通风手段,使通风形式多样化,如天井、冷巷、廊道等,以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还可利用烟囱效应于建筑高处和低处开孔形成竖向通风,或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通风屋顶、首层架空等设计方法,来加强通风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农村建筑面积小且分散,利用自然采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房屋坐北朝南排布;合理设计房屋尺度,减少建筑体型系数:南窗采用节能型外窗材料设计成利于采光的大窗等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采光,节约电能和其他常规能源。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太阳能以及沼气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阳能技术发展迅速,已有不少应用成果。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或太阳能电池板,为住宅提供能源,可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CO2的排放量。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有利于保护环境、提供能源、保持农田。 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了解农村居民这一特定人群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人性的、生态的新农村住宅。另外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发掘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以弘扬,使其焕发更为璀璨的光芒,创造更具独特地方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孟磊,杨茂川.现代住区的弊端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设计;节能和生态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农村住宅所具备的特点

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对农村住宅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住宅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之外,还要在住宅空间之外保留有一定的生产和工作的空间。所以,在进行新农村住宅的设计过程中,应以农村住宅的实际情况作为设计出发点,能够使设计既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又不影响农民正常的家庭生产的需求。综合上述对农村住宅的分析,我们挖掘到农村住宅的几个特点。

1、宽敞的庭院:农村住宅的典型空间是庭院,这是农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包括:摆放农具、家庭种植、材料堆放等,同时也是各个房间进行联系的通道。

2、建筑面积小、使用面积高:一般的农村住宅建筑面积都不大,但是与城市住宅有效的使用面积相比却远远超过城市住宅。

二、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几个要点

1、新农村住宅应进行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优秀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对改善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意建设、模仿严重的状况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是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的重要因素。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短缺性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当中,更要以节约土地作为建设的宗旨,为农民的长久生存和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时,要以合理规划作为设计源头,要清楚地告知农民建房的位置、修路的位置、工厂修建的位置等等,以此提高农村住宅的合理性、低耗环保型。

2 、传统、美观大方作为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同结合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持,又要不限于传统文化的束缚,要进行创新。在传统的农村住宅中,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不同的地方特色,整齐的村庄、清新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田园风光似的住宅形式。那么结合广东地区的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住宅的设计中应将通风、日照、景观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积极采用多种的遮阳形式,并将空间的心理及视觉需求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就形成了具有实用功能要求与美观的优秀的住宅。在进行体型和细部设计中,将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这样就使建筑既能够保持住传统文明,又能吸收到现代文明的因素,达到新农村住宅特有的美观、传统的特点。

3、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和减排

在传统的住宅设计中,大多数的农民朋友对建筑的节能和减排不太理解,更不懂得如何节能,因此,在新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必须将这种设计理念融入进去,使住宅既具备基本的居住功能,又能够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

在传统的农村住宅中,普遍使用粘土砖作为墙体材料,采用这种材料不仅要占用耕地,还要消耗大量能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新型的农村住宅设计中,可以以粉煤灰、石粉、炉渣等废料作为新型墙体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就地取材,不浪费资源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采用中空玻璃

在农村住宅中,普遍使用单层玻璃或者层玻璃,这种玻璃安装简单,材料来源也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与中空玻璃比较,有有很多性能都比较不足。如:中空玻璃可以减少辐射传热和传导传热、具有隔热和隔音的优点、可以抵御严寒同时也可防止内部热量流失等。因此,在新型的住宅设计中,应大力推广和使用此种玻璃。

(3)沼气池的使用

沼气池是一种新型的节能设施,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证明,它给农民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它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将农村人、畜以及农作物的秸秆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生产出来可以燃烧的绿色能源就是沼气。沼气有很多用途,它解决了农民的用燃问题 ,改善了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等。

4、注重住宅的抗震设计

最近几年,我国发生了多次破坏性的地震,给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农村的破坏更为严重。那么,产生这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房屋的建筑结构形式、特点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据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农村住宅主要的几种结构形式为:农村土木和生土墙承重房屋、砖混结构类的房屋、砖木混合结构、砖土混合结构、木架的承重结构、石头结构等。这些住宅的共同特点就是材料的强度较低,结构整体性较差,房屋构件之间的连接也比较薄弱。同时镇、村政府对农村的住房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抗震意识较薄弱。此外,房屋的建设完全是在没有设计、不做地质勘察、自己施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使得农村的住宅建筑几乎没有抗震的能力。

新农村住宅的建设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定要解决农村住宅抗震薄弱的问题,现有以下几种措施:

(1)政府主管部门提高抗震意识,加大对抗震防灾方面的资金投入,在建设农民自用房屋时,政府给予适当的抗震方面的补贴,以达到房屋抗震的要求。

(2)房屋建设在选址中,应选择抗震的有力地段,避免不利、危险地段建设房屋,同一个房屋要避免在不同土质下进行建设。

(3)可以通过建设农村房屋抗震防灾示范区,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抗震样板房,以此作为农民建设自用抗震住宅的依据。

(4)砖混结构是目前农村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在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上与框架结构相差很多,那么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①严格按规范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设置圈梁和构造柱。

②为了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③梁、板承重构件在支座必须有可靠的连接,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应尽量不超过3.6 m。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以下图片是具有抗震、节能的新型农村住宅形式。

5、 新农村的住宅应宜简单易行、经济实用为原则

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就地取材是农村住宅建设的主要途径,这种做法既能够体现地域性住宅的乡土气息和生活习惯,又能够大量的缩减成本,可以通过合理精心的设计,获得经济与文化双赢的效果。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节能;设计

Abstract: The energy-efficient design of new green buildings in rural areas can not copy the model of the urban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s, we must respec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gradually promote modern living civilization through patient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housing and its design,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new green building design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new rural areas; energy-sav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在我国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对村民的居住建筑有着强烈的影响。新农村建筑设计,应该是在了解村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古迹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规划,但如何保留村庄的特色,并且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首要问题。

中国大部分村庄都是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有些传统生活方式是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更多的则为历史条件限制或风俗所致,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节能设计不能照搬城镇的模式,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传统生活方式,通过耐心的工作,逐步倡导现代居住文明。

就平面布局而言,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这也是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我们认为绝不能照搬城市的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考虑农民对新农村住宅的购买能力和使用时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

2 我国当前农村住宅及设计现状

在我国,从经济意义上看,农民住房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农民的住房形式决定于农民家庭的经济基础,当前农村地区住宅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设计落后,布局不合理,住房盖得越大越好,是当前农村建房较普遍的倾向;同时,农村一些地方习俗也突出反映在境内自然村落的环境方面。比如南方一些地区的自然村,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住宅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

在建筑立面上,则是单纯的色调,定型的建筑形式烘托了一连串的由建筑所围合的庭院和街巷,二者共同构成了街区室外空间的基本形式。

在组团平面布局上,讲究“庭院”式,即每一家有一方自成一体的空间,在此可以与自然发生十分自我的交流;而“街巷”式则是由界面所限定的线形空间。

这种布局呆板,造型古慨装饰似龙非龙.色彩杂乱无蠢面积大而不当乃至在建筑高度及前后位置上基于封建迷信的苛求等现象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群体文化意识的普遍偏低乃是根本原因之所在。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以要提高农村住宅的整体水平,除了加强技术服务,树立样板,增强文化渗透外,重要的是必须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意识作为“治本“的途径。

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部分城镇说请城市里的建筑设计师“下乡”,为现在仍处于旧农村设计新农村建设的房屋、村庄的图纸,试图以此把他们心目中的“旧农村”改造为“新农村”。一些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的官员也花尽心思,试图在新农村建设中“不甘落后”,用他们习惯了设计画笔,把他们心目中的“旧农村”涂抹掉,然后勾画出他们想象的“新农村”,但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新农村绿色建筑设计

3.1 概念的提出

绿色建筑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随着住宅消费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小区的规划,住宅楼的外观设计还是内部格局,都呈现出新的趋势,设计上更加注重空间的形式色彩的搭配、细部的处理、外部环境影响等。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外环境的保护,是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 是我国建筑业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世界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

3.2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实施

3.2.1 平面布局

农村住宅同城市住宅不一样,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方面的需要,除居住功能外,还有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功能。新农村绿色建筑的设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用房设计:多数农户家中会有可独立对外的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或农具存放,或粮食存放等。

(2)低建筑面积、高使用面积:农宅建筑面积一般不大,但有效使用面积往往远大于城市同等面积的住宅,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农宅一般厕所独立设于院中,其他房间均对堂屋开门,或直接经过院子进入,基本没有内部的交通面积,大大降低建房的经济投资。

3.2.2 节能措施

一、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而在当前农村普遍使用都是这种墙休材料,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逐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二、门窗节能

(1)控制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我国相关规范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2)提高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3)发展多种建筑遮阳。建筑遮阳是一项传统的形式和构配件,发展至今已形成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它具备一定的实用性,遮阳的成功应是建筑设计的构思源泉之一。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第4篇

浙江省有3万多个行政村,农村住宅总面积约15亿平方米。至2008年,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8.5m2[1]。随着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越来越注重住房条件,对住房建设投资越来越高(表1)。政府也十分重视农村住房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提倡“四节”型绿色生态农居。本团队在杭州、金华等11个地区的20个行政村进行了走访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浙江农村住宅的基本建造情况、建筑结构及材料、建筑室内物理环境,以及村民对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及相关政策的认知和意愿,共发放调查问卷38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1份,问卷有效率93.7%。同时,选择了4户典型住宅进行了室内环境现场测量。

2农村住宅现状调查

2.1基本建造情况

(1)建造量大,内部功能不合理

浙江省2002年~2008年农村家庭房屋状况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住宅建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1)。经实地调查,改革开放后的10年,农居建设量最大(占32%)。自2000年以后,新建农居数量有所下降,但自行改建、扩建的数量巨大[2]。在被访农居中,经过改建扩建的约占30%。上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住宅占29%,多为外廊式建筑,内部功能较差,卫生设施不齐全。这些建筑已不能满足村民当前的生活需要,面临改造或拆建(图1a-e)。

(2)住宅宽敞、空房率较高

农村住宅受传统风俗及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建筑内部空间开阔宽敞,层高普遍在3.0~4.0m,底层层高甚至达到4.5m。20世纪90年代以前建造的住宅多为一层或两层;90年代以后基本是三层到四层。近年来,有些农村住宅层数达到五层以上。农村住宅空房率普遍较高,攀比跟风现象严重。表2是对五家普通农村住宅空房情况的调查。

(3)住宅与生产关系更加密切

调查中,80%以上住宅依然以纯自住为主。但随着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村唯一的生产方式。被调查农户中16%需要兼顾生产和生活。因此,有些闲置空房逐渐演变为出租房、加工作坊、商铺、物品堆放间,从而也带来了噪音、拥堵、火灾等一些列问题(表2,图2)。

2.2建筑结构及材料

浙江地方传统建筑各具特色,平原水乡地区多为夯土建筑,山地丘陵地区则多采用当地的石材砌筑。这些建筑抗震性、稳固性普遍较差,一旦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图1a-d)。近年来,砖木结构住宅数量减少,混凝土结构逐年增加。在所调查农居中,80%以上为混合结构,框架结构约占11%。许多村民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节约成本,以安全为代价,盲目建造高楼。许多砖混结构建筑没有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框架结构安全性相对较好,但很少经过专业人员设计,仅凭施工人员的经验进行建造。墙体材料主要以传统实心粘土砖为主,使用量占72%(表3)。新型墙体材料如多孔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灰砂砖等有所使用,但所占份额较少(表3)。城市已经开始使用的复合板墙在农村则难觅踪迹。建筑外门窗以单玻木门窗和铝合金门窗为主。八成以上材料由村民自行采购,建筑则由自己或委托施工人员设计建造。

2.3建筑物理环境

(1)室内热环境

农村住宅在长期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改善室内热舒适性的经验。比如坡屋顶下设置吊顶;木望板上铺设防水材料或当地乡土材料;设置阁楼,开设老虎窗或通风窗。在嘉兴建林村旧农居改造项目中,对改造前的屋顶进行了现场测量:当室外温度为32℃时,普通坡屋顶内表面温度为30.8℃,设有用竹篾、泥灰制作吊顶的屋顶内表面温度约为29℃。当室外温度更高时,隔热效果更加明显。可见,农村住宅在屋顶隔热方面是有所考虑的。但是,作为外表面积最大的墙体和最薄弱的门窗,则没有做更多考虑。外墙常见的做法有240实砌、120实砌、240空斗砌筑,经计算传热系数分别为2.0(m2K/W)、2.9(m2K/W)、2.1(m2K/W)。农村住宅开窗面积大,旧农居多采用木窗,年久失修,老化变形严重;新农居多采用铝合金单层玻璃窗,传热系数约为6.5(m2K/W),耐久性有所改善,但保温隔热、隔声性能较差。一些新建农居的内部功能更加完善,但室内热环境改善不明显。现场分别测量了嘉兴建林村改造前的旧农居及萧山浦二村某新农居的两个卧室在夏季10:00~12:00间室内热舒适情况,其PMV-PPD指标分别为0.66、15%和2.8、97.4%。旧农居由于通风效果好,夏季反而比新农居散热更快,也更舒适。在调查中,有近50%的农户购置了空调,室内热舒适性明显改善,但是能耗也大大增加。

(2)室内声环境

远离城郊、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噪声源少,村民反映建筑声环境良好。在经济发达,特别是加工业繁荣或位于交通道路两侧的农村,村民反映噪声影响较大。噪声源主要来自加工作坊的机械噪声和交通噪声。笔者分别测量了义乌新旧两户农居的室内声环境。旧农居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空斗砖墙,木门窗(已经开裂变形),距离公路15m远,测得室内夜间交通噪声在60dB以上。新农居为5层框架结构建筑,1~3层为生产手套的手工作坊,上部2层户主自住。当机器开动时,室内噪声高达90dB以上,顶层有明显摇晃感。

3村民对新型建筑材料的认知和意愿表达

3.1对新型建筑材料的认知

国家在2000年提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并逐渐从大中城市转向农村。对这一政策,53%的被访村民表示没有听说过,并对禁用政策很不理解;41%的村民听说过一点,但不是很了解。除少数泥瓦匠和包工头外,其他村民对新型建筑材料认识很少。杭州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快,周边农村受城市影响显著,村民对国家政策和新型建筑材料的了解明显多于其他地区。新政策、新材料、新信息在城乡传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目前,不少村民在建房时仍习惯用粘土实心砖。村民对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认知滞后。新型建筑材料在农村住宅建设中所占份额很少(表3),并呈现明显区域性分布。农居中保温隔热材料应用很少,外墙基本没有保温隔热措施,许多建筑甚至没有做外装饰。

3.2村民对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意愿表达

当问及新建住房是否愿意选用新型建筑材料时,32%的村民表示支持。当前,多孔砖已渐渐为村民所接受;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内隔墙材料,其轻质、经济、施工便捷的特点深受村民欢迎(表3)。另外,49%的村民会考虑选择新型建筑材料;19%则完全不愿意接受(主要是老人及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他们认为传统材料经济耐用,没必要尝试新材料。在新型建筑材料的支持者中,67%以上的村民同时看重价格和性能,他们期望有高性价比的新型建筑材料。如果选用新型建筑材料能得到政府补贴,80%的村民表示乐意尝试新材料。可见,村民趋向于选择新型建筑材料,但低成本、高性能是大部分村民首当其冲考虑的因素,其次才是环保节能。

3.3村民对节能投资的意愿表达

目前,在农村大面积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绿色生态农居有一定困难。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村民支持节能环保,愿意投资建设绿色节能型房屋。其中79%以上村民表示愿意为选用新型建筑材料而多花一些投资。

4建议

通过各种媒介、样板房示范等形式,由点到面宣传、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型绿色生态农居及新型建筑材料,开阔村民视野,改变以往建房就要建高楼大厦的旧观念,提倡多形式的农村住房建设建造方案。按照村镇规划需要重新拆迁的,统一进行设计建造;不适宜拆迁的,根据房屋及家庭的具体情况对既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嘉兴建林村旧农居利用部分原有建筑材料及新型建筑材料进行绿色生态农居改造,充分考虑内部功能及室内物理环境,总投资不超过8万元(图1g-i)。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一些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和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手册图集等。通过构建专业化、标准化的农村住宅建筑标准体系,指导农居设计和施工,并逐渐建立农村住宅设计建造审批制度。引入专业建筑师和工程师指导农村住宅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尊重当地风俗,改变村民不良的居住习惯,借鉴农村住宅的成功经验,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新型建筑材料,设计功能合理、舒适健康、低成本的绿色生态农居。农村施工队是农村住宅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专业的农村施工人员,定期开展新材料、新技术的技能培训,对提高农村住宅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

Abstract:New rural residential design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nd environment" design philosophy.Using two buildings splicing and has a courtyard design. Rural characteristics, suit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rural life, and to narrow the distance with the city life.

Key words:New rur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scheme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其中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系统建设。新农村住宅建设是硬件设施建设的关键之一。为了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设计好新农村住宅至关重要。

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及要求如下:

1、应该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要求;

2、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3、应该贯彻适用、经济、安全、防灾、美观、紧凑、合理、新颖的原则;

4、应注重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既兼顾农村特色又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

不应单纯追求增加面积,该注重设计质量和完善使用功能。

6、即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又要有民族和地域风情;

7、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8、能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9、应满足农村生活习惯及农业生产要求,布局要合理,功能要完善,并应考虑室外景观及配套设施的布置,体现新型的农村风貌。

10、应结合国家和省市有关环保、节能、节地、节约资源的要求,应尽量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型建筑材料,造价合理,便于实施。

11、建筑设备中要合理考虑给水、排水、电气和采暖等设计。

12、要对院落进行合理布局,院落设计既要满足私密性、安全性的要求,又要体现邻里交流、绿化美化的需要。要考虑农用车和农具的存放,以及家禽的饲养,院落地面要考虑花卉的种植。

13、可考虑地下空间的利用。

新农村住宅户型有独立式、双拼独院式、联排独院式和公寓式。层数一股不超过2层。经济适用型建筑面积为70-120平方米/户,小康型建筑面积为90-240平方米/户,每户房屋的占地面积不应大于150平方米,院落占地面积为270-330平方米。

为了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彻底改变当前农村住宅建筑总体建设水平较低、功能不全、外观单调呆板、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吉林省住建厅于2005年4月组织了吉林省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竞赛活动。

按照上面提到的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及具体要求,我也递交了自己的参赛方案。幸运地荣获了二等奖。

下面将我的参赛方案与大家进行分享。 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更希望大家能得到启发。

一、方案创意及设计理念说明: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及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和落实,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村住宅也应该“更上一层楼”。

本方案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户型采用双拼独院式设计。既有农村特色,又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在适合农村生活生产的基础上,拉近与城市生活的距离。有农舍的适用,又有别墅的韵味。

本设计方案属于经济适用型。

二、院落布局说明:

人和车入口分开会更加安全方便。

院落内设置农用车棚;农具间;菜地;猪圈;禽舍;沼气池;仓库;花池;活动平台;葡萄架;院内甬道。

农用车棚与农具间设置在一起,便于取用农具和修车。

猪圈与禽舍和仓库设置在西北角,考虑异味源应远离住宅,方便主人取用饲料喂养禽畜。

沼气池设置于菜地北侧,距离猪圈、禽舍。厕所和厨房较近,便于施肥,便于投料。便于给厨房供燃气。

活动平台、葡萄架夏天可纳凉休憩。

花池可以美化院内环境。

院落围墙采用木板条通透栅栏,即安全又可利于邻居间交流。甬道采用可种植镂空方砖,便于甬道边花卉的栽种。

三、内部功能分区:

此住宅适用老少三代五人居住。

一层设置门斗;花房;起居厅;地炕居室;卫生间;厨房;餐厅;储藏室;楼梯。

入口处花房增添生活情趣及美化室内环境。地炕居室适用于老年人居住。储藏室可充分利用楼梯下空间。

二层:大居室适合主人夫妇居住;小居室适合孩子学习居住;阳台适用晾衣和养花。

晒台可秋季晒粮及平时休憩眺望。

阁楼空间可以用来储物。

四、新技术、新材料及建筑设备选用情况说明:

外墙采用节能环保材料承重型煤矸石空心砖300厚,外贴阻燃聚苯乙烯保温板70厚。外门窗采用单框、双层玻璃塑钢保温门窗。满足节能要求。

采暖为炉灶火墙传热;以及环保常压热水炉供暖系统。

卫生间及厨房屋面上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利于节能和热水洗浴。

菜地里设置沼气池,可作为厨房燃气,点沼气灯,卫生、节能、环保。

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表: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第6篇

[关键词] 村镇;住宅建设;住宅产业化

村镇住宅建设是一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9亿农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村镇住宅建设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村镇的住宅建设量大面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它作为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抓好村镇住宅建设,指导农民建设与全面小康生活相适应的住宅,提升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是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村镇住宅产业化的认识不够。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缺乏对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和专门的政策扶持,没有把村镇住宅产业化纳入到村镇发展战略中。村镇住宅的规划、设计、开发、施工、销售、管理服务,以及材料、部品的研发和生产在村镇住宅建设中没有形成有机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没有形成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住宅产业。

2.住宅规划设计水平低。村镇住宅建设缺少统一的住宅规划,没有住宅建设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在大部分村庄,住宅基本上以户为单位建造,在小城镇,也缺少统一的住宅区规划,住宅结构松散,布局零乱。建房地点随意,滥占耕地,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既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不便于组织生产生活和节约耕地,还使农村地域空间难以形成现代村镇体系。

3.住宅开发建设模式落后,技术含量低。长期以来,村镇住宅建设主要采用居民自建自住、分散建设的模式,住宅商品化率极低,住宅和住宅区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与环境质量差。住宅施工技术落后,沿袭传统工艺与方法,秦砖汉瓦,手工砌筑,砖混结构,预制构件少,模数化与装配化成份低,劳动生产效率低,新工艺应用水平低。

4.住宅部品生产营运体系落后。目前,我国村镇住宅部品部件的开发生产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导向作用的认定体制和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是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工业化住宅建筑和住宅部品体系,技术配套、集成度低,住宅部品的生产缺乏规格化、系列化和配套化。住宅部品与住宅、部品与部品之间缺乏相应的联接与配合。二是住宅部品开发和生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住宅部品的认证制度或部品准入制度。住宅部品缺乏可靠性能和质量保证。部品市场不规范,优良部品得不到有效保护,新产品开发和营销普遍受阻。三是不重视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开发企业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主动引导,住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农村实心粘土砖生产、使用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农村传统建房模式根深蒂固,农村生产粘土砖的小砖窑可随意使用土地资源;第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价格高于实心粘土砖,且施工工艺复杂;第三,限制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和关停小窑砖的政策法规在广大农村尚未严格确立;第四,国家对新型建材的科研、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投入偏少,新型材料的应用技术不完善;第五,农村建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十分薄弱。

6.住宅建筑能耗高。我国建筑能耗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物本身是采用水泥等高耗能建筑材料建造的产品;二是建筑物保温本身需要耗能;三是由于供热系统达不到理想状态而引起的效率耗能。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保温性能差与供热系统状况不良方面。我国建筑物的墙体、屋顶和门窗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2-5倍左右;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仅为35%-55%,远远低于先进国家80%左右的水平,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村镇住宅的高能耗主要表现在住宅建设的规划布局没有节能理念,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低,以及天然能源的利用效率不足等方面。

二、推进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推进村镇住宅产业化的根本任务与目标,一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推动村镇住宅产业,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生态,促进村镇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村镇规划为指导,以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为核心,提升村镇居民的居住质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此形成产业链,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三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迅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村镇住宅建设的整体技术进步,形成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村镇住宅产业化工作应紧紧围绕上述目标逐步深入地展开。

1.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政府和管理部门要从战略上认识发展村镇住宅产业的重要性,加强宏观调控,对村镇住宅建设实施监管和扶持。国家要有相应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并给予政策性的鼓励。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管理功能,为村镇住宅产业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提高村镇住宅规划设计水平。以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村镇住宅,遵循“节约用地、美观实用、讲求功能”的原则。住宅规划有全局观念,突出农村特色,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以人为核心,以安全性、耐久性、合理性、经济性为标准。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当前村镇的居住实态和居民的居住心态进行广泛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资源,注重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住户的要求,将“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理念融入村镇住宅规划中,形成"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重视住宅内部功能设计,避免盲目追求住宅外表形式。

3.转变村镇住宅建设模式,实施房地产综合开发。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综合管理的开发模式,改变目前农民单家独户建设住宅的小生产状况。房地产综合开发是用经济的办法、大生产的方式将城镇土地和房屋开发一体化贯穿的全过程,它的优点在于将土地、房屋作为商品推向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土地、资金及各种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房地产综合开发可以先在小城镇和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广到广大农村,促使村镇住宅建设逐步走上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轨道。

4.构建完善的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加强村镇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完善村镇住宅建设配套技术,这是推进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基础。

加快推进村镇住宅建筑体系形成。住宅建筑体系必须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村镇住宅建筑体系包括模数应用、预制构件、结构构造、工艺改造等内容。只有统一建筑模数参数,采用标准建筑构配件制品,扩大预制构件的应用程度,改革施工工艺,完善配套施工机械,使传统的建筑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使村镇住宅建筑逐步走上合理化、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的道路。

加快村镇住宅部品体系的集成工作。建立并完善住宅产品的淘汰制度,缩短更新周期。及时淘汰那些生产规模小、消耗资源多、质量低劣、危害居民健康的产品。推广各种符合环保和计量要求的新技术、新设备,严禁使用无生产许可证的假冒伪劣产品。

建立村镇住宅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行住宅的规划设计审批制度,改变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的状况,做好村镇住宅施工质量的监督与检查,保证住宅在施工过程中按施工规程要求进行施工。

建立并完善村镇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促进村镇住宅功能质量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从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五个方面,对村镇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质量、室内设施的配置与性能、基础设施、住宅区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

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绿色生态住宅评估体系。借鉴国外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的经验,参考《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结合我国村镇特点和村镇住宅建设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村镇绿色生态住宅的评估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合理选址与规划;优化和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提高室内环境质量;采用绿色建材,尽量就地取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合理回收利用废物,减少废物排放。

5.因地制宜,开发推广绿色墙材。绿色墙材是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保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村镇住宅绿色墙材的发展思路是:以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墙材产品质量、水平和档次为核心,以开发节地、无毒、阻燃等性能的墙材为重点,因地制宜,依靠自身的资源和经济情况,多渠道开发、推广、应用体现本地特色的新型民用绿色建材。

具体措施有:第一,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优先位置,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二,严格执行政策,加大力度限制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第三,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如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等);鼓励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的、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如草砖、草地板、竹胶板等);鼓励废弃的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如拆卸下来的钢筋、木材等。

6.优化建筑节能,发展绿色能源。住宅建筑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住宅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住宅建筑首先必须是节能建筑,村镇住宅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是“五革一改”,即墙体、门窗、屋面、冷暖供应、能源利用的技术革新和旧有住宅的节能改造。应该从区域规划开始就引入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建材选择、运行管理等环节考虑能源问题。重点抓好以下节能环节:第一,引入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必须从规划和建筑设计入手。比如,合理选择建筑物的朝向,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注意住宅间距与节能的关系,重视屋檐、挑檐、遮阳板、窗帘的构造对于调节日照、节省能源的影响。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外墙、门窗和屋顶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在住宅建筑节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合理控制外窗面积,选用传热系数小的框材与节能玻璃,尽量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第三,优化室内采暖系统的节能。既要改善农村住宅采暖系统落后的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要加大对采暖系统的规划,加大宣传节能的力度,让老百姓了解节能的作用。对成片开发的村镇住宅应采取集中采暖、分户计量的方式,按多用热多交费的办法,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给排水和电气系统均应采用节能型设备,如节能灯、节水型卫生器具等。第四,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当地能源”。我国农村能源开发应执行“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根据各地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开发绿色能源的规划,并不失时机地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已作为生活能源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如太阳能热水技术、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如果科学规划,将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生物能技术从简单地与个别建筑物结合,应用于广泛的农村住宅或住宅小区,甚至区域城镇生态化建设上来,将为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村镇住宅产业化是实现农村住宅高质量、零缺陷、低消耗、少污染的重要手段,是农村最佳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2]俞锐.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住宅的建筑节能[J]. 杭州科技,2005,(1).

[3]章迎庆.构筑乡镇住宅建筑体系[J].小城镇建设,2002,(2).

[4]杨子江.村镇住宅的节能设计[J].可再生能源,2003,(5).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第7篇

[关键词] 新农村 自建房 住宅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14-01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寄予很大的希望。但随着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以及居住环境的日益恶略,在农村的自建房仍然是村民的主要选择。

据笔者到山东农村走访调查来看,目前农村还有大量在 50、60 年代自建简易住房基础上反复修建的住宅。改革开放以来的自建房,建设速度和技术虽然有了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建筑平面布局不合理,住宅适应性、可变性差、厨房卫生间设备简陋等设计问题。如今村民从事的行业不仅限于第一产业,对住房的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农村自建房建设时,应由数量型、居室型和不可变型转向质量型、起居型和可变型的住宅设计。

1 自建房基地选择原则

安全性,地基的坚固性,是房子的重中之重。建房之前,应对基地以及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考察。实际在农村,村民一般都会在老地基之上进行新建。规划性,应根据村庄建设规划或居民点建设规划进行房屋选址;房屋建设应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少占或不占良田。卫生性,应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风水性,风水一直是非常受百姓们关注的话题,设计风水中的“门不可对枯树”、“门口需开在位”、“不可头重脚轻”、“前低后高”、“忌讳路冲”、“死巷”等诸多讲究都是根据科学理论来设定的。切忌不可随意听从路边算命先生的只言片语。

2 自建房结构选择原则

由于造价与技术原因农村的自建房在结构选取时仍沿用砖混结构,但出于安全性、隔音性、可变性、长远性价比等方面的考虑,笔者建议自建房应多采取框架结构:1安全性,框架结构能够达到的牢固性要大于砖混结构,抗震、安全性、承重都比砖混结构好。2隔音效果,砖混住宅的隔音效果是中等的,而框架结构的隔音效果取决于隔断材料的选择,一些隔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要比砖混好。3可变性,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及从事行业的变化较快,建筑内部空间的可变性显得非常重要,框架结构室内几乎所有墙均是非承重的,所以改造起来比较简单,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调整布局。而砖混结构中很多墙体是承重结构,不允许拆除的。因此为满足灵活划分的需求,从长远的性价比分析,框架结构具有相对的优势。

3 自建房空间设计原则

在空间设计时应保证基本的功能齐全,设计应由门厅、客厅、卧室、 厨房 ( 餐室厨房 ) 、卫生间、储藏空间、阳台等组成。要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突破过去分区不明确的建房模式。

3.1 基础空间设计

3.1.1 客厅设计

单层自建房及多层的底层客厅设计,如有三间房的话,常置于中间,可以利用客厅为中心来组织交通。底层客厅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空间,是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地方,也是家庭成员交流的中心。底层客厅在农村常有操办婚丧嫁娶之用,所以空间面积其它要大一些,但对于自建房来说,由于建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最大开间一般按4~5米为宜。多层自建房的上层客厅的设计,其功能是满足家庭内部人员日常生活的公共活动地方,面积可大可小,作为交通中心。上层客厅可设置观景阳台,这时阳台可以不设隔墙完全与客厅联通。

卧室设计 基于乡村家庭人口数较多的情况,乡村住宅卧室需达到三到四室为宜。卧室设计时一般底层必须有一个老人用的卧室位置。自建房主卧室开间取3600-3900,北方地区不宜太大,3300即可。进深宜取4800-5100为宜。卧室设计最好按照大中小结合配套。

3.1.2 厨房设计

农村自建房的厨房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在还有一些村民还在沿用土灶,在设计时应考虑土灶的放置空间,一般厨房设计在底层。厨房一般宜占用相对朝向较差的一面,坐南朝北房厨房一般放在北边为宜,坐东朝西房厨房应当放置在西边为宜。尽量要设计一个小空间,以方便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加工及存放。

3.1.3 厕所设计

现在的自建房一般以两层楼房居多,在一层必需要设计一个卫生间,二层可以设计一个或两个卫生间。一楼卫生间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性,可以完全按照老年人的卫生间使用标准来设计。规范规定卫生间的开间最小为1米6,自建房可以按最小1米8或2米以上考虑。

4 满足形式多样化设计

目前,中国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村民也逐步从第一产业转向了二、 三产业。 因此不同的村民对住宅空间的要求也不同,自建房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农业型,半工半农型、城镇型。

4.1 基本农业型

适合全年在家务农的村民,在设计时应考虑设置杂物房(粮 食堆放空间)、 农居房、牲畜舍(饲养空间)、沼气池、晾晒空间等。半工半农型,适合部分时间务农的农户,依附于农业型的自建房的设计面积可相对农业型较小,可脱离家禽养殖栏。城镇型,适合少数脱离农业生产的家庭,该类型的村民虽然住在农村,但是以商业经营为主。住宅的平面在沿街面可以增设独立的车库和商业门面,农业型及半工半农型自建房用以家禽养殖和农具堆放的空间可以用以种植花卉和观赏植物。

使用框架结构的自建农房可以根据家庭结构的变换及空间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布局,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自建房也可以实现在同一栋住宅内灵活转换。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新农村的自建房不仅要满足村民的居住要求,还要适应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既要解决当下的居住问题,又要满足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冬英,陈燕明,陈生香. 新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A].安徽农业科学.

2010(18):9838-9839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第8篇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宅基地制度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目前在许多农村仍然适用,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它的欠缺和弊端也正在逐渐显现:

(一)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国策不相适应。 法律规定农村村民符合条件可申请户均120至130平方米地宅基地。农民向集体申请宅基地可以无偿取得,由此造成宅基地供应上的“大锅饭”。由于缺乏约束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了“不要白不要”的心理,致使宅基地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占用农用地。致使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寸土寸金的耕地资源无法承受按规定审批新宅基地,许多地方早在5年前(有的甚至10年前)对城镇规划区内农村居民停止审批新的宅基地了。按现有人口增长率,其它不少地方今后也将同样面临无地可供的窘境。还有,多数地方长期来缺乏村庄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宅基地建房土地指标少,农村建房基本处于见缝插针,无序发展状态。这期间许多农民家庭孩子长大了,要结婚,人口增加了住房成了大问题,建房没地,买市场价的商品房经济上难以承受。农村住房保障的缺失,将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二)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与现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不相适应。传统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适应以农耕为主就业结构的社会形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发达地区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__总体来讲八成以上农村劳动力在已二三产业就业,农民收入85%左右是来自二三产业,近半数的承包农田已流转实行了规模化经营。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在城镇居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年青一代,多数人的工作、生活、读书已完全市民化。但虽在城镇居住,又不愿放弃农村宅基地房子,至使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而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城乡差别。

(三)农村宅基地市场流转面临体制。与较为完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相比,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与立法滞后,不仅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而且内容比较粗浅,这加大了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难度。而事实上目前不少地方宅基地和房屋的流转已十分活跃,形成了自发的宅基地隐形市场。据慈溪市调查通过地产所交易的农村住宅仅占实际交易量的一半。由于缺乏法律法规规范,一方面宅基地私下流转,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房租收入成为近郊农民收入重要来源,近郊农村农户房屋出租普遍,有些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房屋出租,租房客超过了本村人,丰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助长农村违章搭建,使农村无证经营增加,加重治安、消防隐患。

(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滞后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滞后,直接阻碍着了农民住房财产进入市场流通的进程。目前,城市房地产早已实现了“一户两证”,被金融信贷认同,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而农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房屋归农户私有,房屋不能单独作为完整的房地产产权进入市场交易。农民住宅产权的不完整性,使农民家家都有拥有的最大财富不能作为资本来运作,这不仅影响了金融资本进入农村,在被扭曲的市场(尤其是隐型地下市场)交易中,农民住房很难保证交易公平和保值增值。

二、我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城镇近郊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在稳定现有农村宅基地政策的同时,为破解农民住房难,对传统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涌现了一批以集中居住、多层住宅为主的社区式农民居住区。__农村居民以多层为主集聚式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小区建设于20__年开始起步。鄞州区以村庄改造新家园工程为载体,至20__年底,有126个村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已拆除农村旧房子368万平方米,已竣工447万平方米,为农户提供了5万余套新居。余姚市已经建成以农民为居住主体的多层公寓住宅小区13个,在建多层公寓住宅小区6个,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可为农户提供1.5万套新居。江北区也建成了慈湖人家、姚江花园等农民居住小区近100万平方米。慈溪市开展效益型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已规划实施36个农民集聚建房项目。北仑区、奉化市等也相继建成了一批多层为主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二)形成了集体农民自筹为主、各方让利、政府支持的建房筹资机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资金筹集,集体农民自筹为主,主要是指利用村旧宅基地、集体其它闲杂地等土地的级差优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置换,实施拆旧建新。农民一般以自己宅基地和旧房折价置换新房,或以成本价购买。政府则在外部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规费收取方面给予让利,大大降低了建房成本,使农民以较低的成本价购买农村居民公寓房。

(三)探索了对“新人”和“新房”实行新的宅基地供给模式。各地对符合申请建房条件的“新人”和建“新房”的指标,探索试行不再按传统供地模式批给宅基地,停止单家独院式住宅审批,集中建房指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农民建房标准由原来的以户为标准向以人为标准相结合;农民建房审批标准由原单纯以批建筑占地面积为主向建筑占地和建筑面积双控相结合;农民建房供地以集体土地为主向国有(国有行政划拨或国有出让)和集体用地相结合。以国有划拨性质供地的农村居民公寓,在农民补交土地出让金后,取得土地证和房产证可以上市交易。

(四)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成效明显。一是盘活了农村的存量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原农宅户均一般占地在0.3亩至0.4亩左右,采用新模式安置农户后,比原占地节约20至40%。

并且退宅还地后盘活了存量土地,缓解了工业用地紧缺的矛盾,既节省了砂地面积,又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近几年新的农村公寓式住宅小区都有是参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三是培育了农村新社区,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用新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在改变了千百年以来农民单家独户、封闭的、以农耕社会为基本特征生活方式同时,大量新增的生活公共设施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享受休闲娱乐提供场所,这为构建农村社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面向农村、农民以集中居住为主的宅基地制度,在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建设资金收支平衡难度大,建造成本与拆迁安置价、以入与住房困难户之间的购置价,存在较大差价;二是农民的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制约;三是住宅建设用地安排困难;四老房和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完善。 二、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整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探索,着力解决农民住房难和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促进农民由就业型转移向居住型转移,从制度层面推进城乡融合和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宅集聚化建设。一是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加紧制定并实施县域范围的城镇和村庄空间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以其为基础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切实有效地解决镇村聚落分散、人口集聚度低的问题。二是以城镇和村庄空间布点规划为依据合理确定政府投资农村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重点区域,力避低效或无效投资,从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是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规划各街道(镇)农民公寓式住宅小区建设的选址及范围、规模。实行分类指导,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对地处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农村,要加快村庄改造步伐,鼓励建设与城镇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多层住宅为主新型农村居住社区。对于地处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农户,应控制单家独院式建设,在规划居民点内支持建设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的户均占地集约型的联户联排式农宅。积极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以及已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户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市政府已出台了《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目前余姚、慈溪、镇海和鄞州等10余个试点已开始启动。各地应根据市政府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制定和细化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增强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二是要落实好农民建房的各项规费收取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农村居民公寓建设成本。各县(市、区)要本着让利于民的精神,核定建设项目和优惠标准,原则上除上缴国家、省部分外,市及以下的行政性规费、城建配套费等全额免收。三是落实好用地政策,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于在旧村落翻建多层公寓中产生的复垦指标,不能原地开发建设的由政府以市场价予以收购,以补充农村公寓式住宅建设的资金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