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6:57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普洱市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占全市土地面积98.3%。总人口26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0多万人;少数民族150万人,占总人口的60%,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属边疆欠发达贫困地区。

(二)少数民族较多、文化素质低

全市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24个常居少数民族,其文化根基差、传统观念落后,部分少小民族没有文字,其中有多个少数民族,虽然国家长期以来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培养和农业技术培训,但是其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仍然未能达到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三)传统观念重、文化经济滞后

大多数农民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或边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通讯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来源少,农民的文化素质、学生就学率较低,农民文盲率占比较高,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非常不利。

(四)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师队伍缺乏

由于边疆、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和教师不足,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延伸影响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教育;另外县乡科技培训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新型农民的培养能力有限。

(五)农民渴望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难以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农民必须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技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获取高效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广大农民渴望得到相应的专业化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创收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结合普洱实际,作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

(一)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和方案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导向和要求,研究制定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研制培训方法及培训内容,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使每位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逐步将当地农民培养成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二)完善体系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水平

1. 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级为中心、县级为基础、乡级技术指导的培训体系,完善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和农业远程卫星服务站建设,形成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覆盖,加大电视、网络科技文化教学培训覆盖面。市、县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培训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指导,充分调动各级培训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农民培训;积极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现代影像、图片、信息网络及远程培训设备,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能力。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各级培训机构要配备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整合科研院校教师和技术部门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

3. 改进教学及培训方法。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拓展学员思维空间,培养学员创新能力。教师要注重学员思维能力的开拓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和农民素质教育等内容来编写培训教材。教学采取图文教学、远程教学、现场示范教学等方式,教师既要能传授科学知识又要能指导实际生产,贴近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业,丰富实践经验,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样,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型农民人才。

(三)研究农村资源现状、引导农民创新产业发展

调查分析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资源状况和生产条件,围绕普洱市土地广阔、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切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训工作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的内容,让农民逐步掌握相关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使每一个地方都逐渐形成适宜当地的优势产业,每户农户都有效益良好的生产项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农民稳定的经济来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四)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

根据普洱市少数民族多、农民结构复杂、文化层次不均、传统观念重等情况,要有选择、有分别、有层次地设计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一是要转变农民的文化传统观、传统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现代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理论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操作、讲解,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并组织农民到发达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其感性认识,转变其传统观念,让农民真正学到有用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二是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农民,根据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文化基础较差分成两个层次,分班培训,按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设置专业技术培训内容,基础较差的农民要进行相应的文化教育培训,使培训切合农民自身素质提高。

三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低、汉语语言沟通困难、理解和接受能力差的情况,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简明易懂、深入浅出、易于掌握接受,使有文化基础的农民尽快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使文化基础差的农民提高其文化素质、学到和掌握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

(五)抓住C遇、发展农村经济建设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型新农村建设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农村就是通过加强农民之间相互学习,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由于目前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停滞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创建学习型农村对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改造传统农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型农村的基本特征

坚持有组织的学习是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标志。学习型农村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有一个载体来推动和支撑,有完善的学习设施和充足的学习内容,这是形成学习型农村的有力手段。学习型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让农民单纯的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方法,懂得利用知识的价值,把学习作为一种生存状态,能够通过学习接收、了解新知识、新观念, 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基础条件是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在农民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要求之前,不能说学习型农村已经建立起来了,而只是在建设之中。

二、学习型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习平台不优

目前,农村农民培训的“主阵地”是有先进技术的农民。相当一部分农村有先进技术的农民力量缺乏,骨干农民后备储备不足,教学知识陈旧,教育质量不高。同时,由于农村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设备落后;农民的进修机会过少,知识更新难以跟上形势,教学也难出效益。

2.学习实效不强

新形势下,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乡镇极少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即使有集中培训,一般仍以理论学习为主,培训模式陈旧单一,培训内容不够规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通用性内容多,专业性内容少,理论性的多,操作性的少;农民培训基本上仍是“灌输式”,教需分离现象较严重,培训实效不明显。特别是部分乡镇有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农民培训工作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平时把精力集中在抓经济上,而轻视抓农民学习教育,有的以工作忙、人员少、任务重、经费紧等种种理由应付培训工作;选调学习的总是几位“常驻大使”,有的甚至不能如期选派农民参加培训,致使有的农民特别是一些渴求学习的农民多年来一直未参加培训。

3.学习热情不高

当前,一些乡镇培训管理普遍存在培训、考核使用结合不到位问题,出现“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习与提拔脱钩”等现象,致使广大农民参训热情不高。一些参训农民“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时间“脱学”;一些参训农民“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把精力放在钻研和运用理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上,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型农村建设的改进措施

1.建设农民学习阵地,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力度

乡镇亟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改善农民培训的基础条件,打造先进的培训平台,切实提升培训水平。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购置群众所需的各类实用技术、文化服务图书及音像制品,建立“求知超市”或“农村书屋”,为农民朋友提供图书借阅、技能培训、导学导读、信息交流等服务。

2.组建村民学习小组,提高农民学习实效性

根据村民的不同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实际需要,分类组建各类学习小组,开展各种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组织种养殖户,建立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小组;组织老年群众,建立健康养生学习小组;组织青年农民,建立思想道德、科普知识、创业就业学习小组;组织农村妇女,建立文艺表演、手工技能学习小组。对中央出台的重大农村政策、党的科学理论、村规民约及本村的实际工作,要分期分批,组织两委干部进行“讲学”活动,既可提高村级干部自身的理论素质,也能够拉近村两委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3.举办各类活动,提高农民学习热情

利用重大节日和农村集市,举办“书香传递到农家”和“科技集市”等活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演示及咨询服务等。组织开展“三农”读物乡村行活动,党支部、村委会向农民送书,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荐书。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致富能人和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对帮扶,进一步拓宽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渠道。激发农民学习的热情。

4.强化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学习,培养农民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制约农村发展的矛盾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受到国外一些新的先进的农业模式的冲击下,如何提高我国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力推进学习型农村的创建,抓好农民培训,提高全体农民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学习型农村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农村生产的需要,通过强化农民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农民的创造技能。把创造学习培训与学习型农村的创建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农民勇于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促进农民文化技术的全面提高。

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民信息化知识水平

新世纪农业进入了有传统的农业模式向新型农业模式转变的新时期,充分吸收当今世界先进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开发部署是我国农业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农民队伍信息化知识水平,强化农民内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技治村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通过创建学习型农村,加快农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努力提高农民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适应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技术人员在农业模式转变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罗磊.建设学习型农村党组织浅析[J].新农村,2011(5).

[2]临猗.创建学习型农村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5).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高校;新型农民培育;模式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新型农民培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农业高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既能提高培育效率,还能丰富新型农民培育理论体系。

1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模式概述

根据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参与型和间接参与型两种。(1)直接参与型是指农业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为“未来农民”和现有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全程实践技术指导与问题解决等服务,以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直接为“未来农民”提供高等学历教育,以及为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培训需求的农民提供时间长短不一的非学历教育。在这两种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又出现了具体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农民培育模式、安徽农业大学的“高校+政府+企业”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培育模式[1]、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平台、三阶段、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2],以及在多地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农业高校+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农业高校+致富能人+农户”模式和“农业高校+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模式等。直接参与型学历教育一般通过普通高考录取和专项计划考试录取获得生源,其规模大小与专项计划数量以及社会对农业类专业的认可度密切相关。如安徽农业大学的青年农场主实验班以及2019年在各农业类高校开始招生的“现代农业特岗班”,都是为尽快补齐农业基层科技与管理人才短板而开展的新型农民学历提升专项行动。各农业类高校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获得数量不一的专项招生指标和相关农业类专业新生。直接参与型非学历培训主要由具体负责新型农民培育的机构、组织按照事先制定的规程,委托各农业高校全权负责。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农业类高校是主体,培训机构主要负责提供培训场所,对培训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评价,而不参与培训内容的遴选。(2)间接参与型是指农业高校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农民培育活动,而是以各种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基层的学习机构、媒体、平台等为载体,为农业农村基层学习机构提供师资,为农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技术等,解答农民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生产经营问题,对农民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引导,以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例如“农业高校+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农户”“农业高校+传媒+农户”等具体模式[3]。

2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现状

尽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农业高校有相对稳定的师资及培育场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到位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农业类专业学生数量一直相对较少。尽管连续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农业人才短缺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为了尽快解决农业人才短缺问题,国家启动了“基层农技特岗”计划。农业高校要深刻全面地反思和总结农业类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农业类专业学生“敬农爱农安农”职业品质教育,努力提高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2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

农业高校拥有理论素养相对较高的教师队伍,但其专业理论多呈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在培育新型农民时,尽管教师已尽量结合实际,但依然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使得很多受培训人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这个问题在发展中的地区农业高职新型农民培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效率的提升。2.3实践操作难以满足受训者的多样化需求与讲授理论知识相比,实践操作在新型农民培育中更受欢迎。目前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育实践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训者实践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而培训老师的示范时间和一对一指导时间有限。二是受训者从事的农业生产、感兴趣的领域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而培训老师的专业特长和知识领域有限。三是受训者的问题多是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而老师只能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4培育方式单一

受培训条件和时间等因素制约,当前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多以“多媒体课件+教师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则以“教师现场示范+一对一指导”为主。这样的培训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培训现场不能回放。如果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没有弄明白,就不能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培训老师没有足够时间解决受训者在培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受训者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长此以往,受训者的培训效率与积极性都会降低。

3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的改进措施

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存在各种问题。从宏观方面看,是由于没有构建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支持保障制度体系,缺乏应有的、系统科学的统筹规划。从微观方面看,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度不够,缺乏量足质优的师资队伍,培训的教材也没有及时更新。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改革,才能不断提升新型农民培育成效。

3.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不少推动新型农民培育的政策和制度,但支持和保障新型农民培育高效开展的法律和制度体系还未建立。通过对现有新型农民培育法律和制度进行梳理可知,我国应从新型农民培育经费投入及具体使用、重要地位及作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考评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补齐法律制度短板,使新型农民培育有章可循,消除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制度障碍。

3.2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育体系

要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遍适用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试推行版)。各省、市、县(区)要根据体系构建地方性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并在试推行中及时总结、修正、完善,最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必须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育体系中的培育层次及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考评以及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论证,严格把关。必须基于当地新型农民的实际情况划分培育层次,并与当地农业中长期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培育质量考评必须坚持“既了解情况又促进提高”的原则,做细做实,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尽早解决,充分发挥质量考评体系的导向、诊断、激励及评定等综合效应。培育资源信息平台应集新型农民培育的学习交流平台、信息获取平台、自我价值展示平台于一体,打造成新型农民培育体系中重要的信息平台,整合全国的新型农民培育资源,实现经验共享。

3.3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决定新型农民培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必须长远规划、扎实推进。在建立师资队伍时,应坚持当地统筹原则,在整合当地农业理论、实践及综合类人才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制定中长期新型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同时引进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短缺的中高端人才,加强对已有人才的培训,推进农业院校与本地企业的深度融合。确保院校新型农民培育教师对当地农民以及农业发展趋势有综合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区域新型农民培育成效。另外,要提高新型农民培育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使师资队伍保持稳定。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创新;互动式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01-0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一、互动式教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互动式教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

第一,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互动式教学是增强培训中农民的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培训效果不明显,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第二,变孤立为合作,促进沟通与协作。互动式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之间要相互沟通、学会倾听和说服别人,在思路和观点上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第三,变静态为动态,促进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教师引导农民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体验,把现实问题带进课堂,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冲突,让学员在体验中反思。

二、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互动式教学切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人学员。因此,采用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培训方式来开展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农民主要想通过参加培训来更新理念,提升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那么培训内容应以生产经营、专业技能、专业服务为重点来展开,对农民进行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将现场体验、案例分析、互动研讨这些基本的教学方式有机整合在一起,共同来研究、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因为培训内容与农民的实际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每个参训学员都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畅所欲言。农民自主意识强,生产经验丰富,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勇于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评论,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采取互动式教学的可能。

第二,互动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需要。农民普遍具有了一定基础的理论修养和分析判断能力,但由于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他们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此外,由于当今信息时代知识传播渠道多、途径广、速度快,农民们可以很快、很便捷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发展动态,有些时候,他们所掌握的某方面的信息量超过培训教师。因而,他们普遍不再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客观事实的描述,甚至出现厌┣樾鳎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从学习中得到解释现实工作中现象的根据。互动式教学可以使教师在与学员的互动交流中,了解学员的知识储备,广泛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从而变换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而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互动式教学为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立足点,改进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了教学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三、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互动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和继承,适应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工作的特点和需要,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从教学过程看,互动式教学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学结果,教师和学员都参与其中,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这些都得到了教师和农民的广泛认可,使农民培训充满生机和活力。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教师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农民自身的互动等。我国吴康宁等学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师所对应的互动对象来看,师生互动类型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小组的互动和教师与班级的互动三种类型。还有学者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不同,把师生互动划分为教师权威型互动、学术权威型互动和师生平等型互动三种基本类型。

第二,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即师生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式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授课方法和授课手段。教师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理论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类别、分层次、分岗位予以特殊区别和对待,做到按需施教。教师还应根据培训主题、教学内容、班次特点和学员的工作实际情况,遵循干部培训教学规律,选择独特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方法的恰当性、多样性和综合运用。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引导农民积极探索问题,深入思考问题,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应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及时更新,以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班次不同、学员不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及时更新或选编合适的教学参考资料。互动式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平等交流,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第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是进行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从中我们得知,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深入和深化,所以在互动式教学中也安排了学员体验与实践的环节。教师除了要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型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引入课堂中,还要运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把现场变成农民学习的课堂,引导学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训侧重行为训练,让学员以第一人称方式学习,让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实习、练习和复习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的培训,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现场,充分重视农民的经验阅历、实践经验等,使农民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中,教师虽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但学员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如果不深入调查对实践不了解,就容易造成学与习失衡导致学用脱节。因此,互动式教学要注意从农民的实际出发,在互动过程中让话题集中、思路碰撞,力求使农民产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把学习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知行合一。

第四,师生与社会的互动。教师和学员将所学到的理论和知识付诸实践,或者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则指向了师生与社会的互动,这是互动式教学的落脚点。教师和学员一起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和学员共同探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现实化。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专业性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调研,丰富自身的专业实践经验。因而,教师需要下基层,多与社会接触,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才能提升自我,并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学员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将相关知识从实践回到理论,在以后的教学中,学员也就乐于接受,就感觉非常有意义。当学员离开培训机构回到生产实践第一线,通过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体现了拓展和延伸教学成果的意义,同时也实现了与社会的互动,提升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军利,赵凯.宝鸡市农民培训模式运行保障机制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5):226-229.

[2] 文萍,刘永超,丁学功,等.西部农民科技培训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70-171.

[3] 叶芩何,蒋双娇.绵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8):23-25.

[4] 任志武.互动式教学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天津农林科技,2004,(6):29-30.

[5] 柯炳生,陈华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28-30.

[6] 张锴.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5,(14):11-12.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第5篇

关键词: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一、研究背景

201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空心化的重要途径。2013年中央1 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确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两会期间更热议新型职业农民,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蒋平安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绵阳市自2013年首次启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安县、北川、游仙、梓潼作为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围绕“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这一目标,加大对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2)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3)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纵观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的阐述,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分析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基于绵阳周边九个区县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研究,着眼于它们的样本特征,培育需求,为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提供基本思路。

二、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调查样本基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课题组对2014年绵阳市周边三台、平武、北川、安县、江油、梓潼、游仙、盐亭、涪城区这九个区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调查问卷。总发放问卷400分,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91%,其中三台38份,平武40份,北川38份,安县37份,江油34份,梓潼32份,游仙36份,盐亭64份,涪城45份。

(二)样本特征的统计描述(见下页表1)

从样本性别分布看,男性占83.17%,女性占16.82%;从年龄结构看,30~55岁所占比例最高(86.06%),其次是18~30岁(9.62%)、55 岁 以 上(4.33%),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年以上人群,有着长时间的农业生产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可作为将来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培育对象。

从学历层次来看,以初中学历(45.19%)最高,其他依次是高中(24.04%)、中专(12.5%)、大专(8.17%)、小学(6.73%)、本科及以上(2.88%)。说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轻农、去农、离农”现象严重,农村的务农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从事农业的人群有劣质化的现象。

从家庭务农农业人数与从事农业劳动的原因来看,务农人数3人的占到最多达25.5%,且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原因中:跟家人在一起,安稳占38.46%,其次是家里田没人种占12.02%,没有知识和技术占8.17%,年龄大占5.77%。说明从事农业的大多都是中年人群,知识和技能较欠缺。

从家庭非务农人数与非务农原因来看,非务农人数1人最多占到33.65%,且从事非农生产的主要原因中: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最多,占比27.88%,其次收入高占比25.5%,工作环境好占21.15%,种田太苦太累,占比17.79%,人多地少占比9.13%,精神生活丰富占比8.17%。说明农业收益低,农村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仍有待完善,要增强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潜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挖掘农村改革发展的潜力,从而增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三、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分析

(一)样本农户农业产业经营状况

从“农户自有土地由谁来种”分析看,年轻力壮的占比34.14%,大忙回来突击的占比25.48%,年老的占比14.9%,承包给别人的占比7.69%。说明农村中全职种地的人很少,农村出现空心化的现象,现有的农村生产无法保证他们的收入稳定,所以要培育职业农民成为职业化的,有着市场化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才能又挣钱又体面,同时还保证了粮食安全。

从种地的方式上看,部分机械化部分人工占比最高,达到66.35%,不能使用机械的人工占比19.71%。可见现有农村机械化程度不高,技能的现代化让农民有更高的提升平台。

(二)教育培育情况分析

从分析参加培训的原因上看,家庭农业生产需要占88.94%,增加收入的占62.02%,获得政策支持占42.79%,得到尊重的占10.58%,获得补贴占13.94%,凑人数的占0.48%,没事当玩的占0.96%。由此可见,对于农业生产,确实有参加培训的必要性。同时也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建设。

对调查参加的培训类型分析表明,样本农户有69.23%需要实用的技术培训,69.22%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占比38.94%,综合培训占37.5%,学历教育占7.69%,表明能解决生产实际的培训是农民所需要的,要将培育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绵阳地区的生产经营状况,对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职业技能型培育对象进行分类培训。

对于培训的具体内容上看,种植业中,对粮食方面培训最高占56.25%,其次蔬菜26.92%,水果22.6%,植物保护技术15.87%,棚室生产14.42%,苗木生产7.69%;养殖业培训中,对猪养殖占48.07%,其次是动物防疫占26.44%,家禽养殖占23.08%,水产养殖占21.15%,羊的养殖培训占20.67%;其他方面培训中,经营管理占37.02%,农产品销售27.4%,农机操作及维修24.04%,电脑网络知识23.56%,创业技能23.12%,农产品加工贮藏19.23%,农业政策及利用17.31%。可见对粮食生产及猪的养殖培训有强烈的培训需求,2013年绵阳市农业统计数据显示,粮食播种面积4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加强粮食及猪等家禽培训可使粮食产量提高到新的台阶。经营管理关乎农民的成果能否转换成收益,因此也非常重要。

培训方式上看,现场实习占59.13%,课堂授课占38.94%,多种方式结合的43.75%。可见,在对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既有理论经验丰富的专家讲座,又有专合社、种养殖基地、产业园区的现场教学结合的方式。

对培训项目持续时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1.63%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在一个月之内,且每周之内有34.13%用户培训时间为0.5~1天;39.9%的用户时间不固定;20.67%用户每周可有2~3天的时间可参加培训。

对培训费用的接受程度来看,36.54%的用户能接受50元以内的,32.69%的用户能接受50~100元之间的,只有13.94%的用户接受100~200元,12.5%的用户能接受200元以上的。

四、促进绵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建议

(一)改变农业现状,建立长效机制,留住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应该为年轻一代有志从事农业的人群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其次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设立农业灾害风险基金,降低农业经营者的经营风险,保障职业农民的权益。抓住新一轮农村改革契机,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提供条件。比如协助他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国家通过对流出承包地农户的直接补贴、对新型职业农民直接补贴等方式推进土地的集约经营。

(二)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培训模式

根据绵阳市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采取产学交替,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针对培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灵活选择“进园入社、联户结对、送教上门、田间办班”等方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并建立技术指导员制度,有别于过去阳光培训的重理论、轻实践,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于实践操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组织学员现场观摩,参观交流,增强了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符合农时季节和农民学习规律特点,促进学用结合,学习、生产“两不误”。如绵阳地区加强对生猪及粮食经营管理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培训。

(三)依据培训需求,确定有市场效益的培训内容

通过对绵阳农民培训需求情况分析,根据当地对培训的需求,来安排培训内容。如梓潼结合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农机购补、种粮大户补贴等项目采购的农用物资发放、补贴标准给予重点倾斜;盐亭县请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果蔬、养殖等6名专家,还聘请了县乡两级中高级职称16名技术指导员,1个指导员指导10户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指导员全程参与培训、参观、讨论和后期跟踪服务。

参考文献:

[1] 许金鸾.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米松华,黄祖辉,朱奇彪.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特征、成长路径与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调查[J].农村经济,

2014,(8):115-120.

[3] 朱奇彪,米松华,杨良山,黄莉莉,陆益.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通报,2013,(11):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第6篇

一、学员遴选

凭借我校十余年对全县各乡镇职业农民的培训、跟综服务所建立起来的、覆盖全县的种养植大户网络,并通过微信、电视字幕广告、户外宣传标语进行广泛宣传。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优先考虑。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7、2018年已接受培训的职业农民2019年不再安排。摸清对象名单(姓名、性别、生产规模、联系电话)的信息,于培训前20天报县农委科教信息股审核。

二、 理论培训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培训专业和课程设置审核、教材落实、经费管理、进展情况汇总上报、监督检查和保证培训质量。   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我校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培训前的广泛调研我县粮食种植与经营生产发展现状,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粮食种植专业计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和考察比例2:1,分为综合课程、及时制定了专题课程和专修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查学习,培训基地生产经营技术实践教学(订单式)与考察交流等五个阶段培训工作方案,为保证培训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聘请专业优秀教师,建立师资人才库。现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老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校根据粮食种植专业产业要求,想方设法聘请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骨干、土专家组成讲师团队伍授课。请进了李梅青(省级专家)、徐文娟(省级专家)、沈光斌(省级专家)、陶友武、朱世华、徐进才、孙礼胜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建立层次多样、技术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团队。老师讲课形象生动,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4.择合适的教材。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水稻生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生态环保》(合肥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经营》(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农药械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储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现代农民素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等13本省编教材,人手一套。   

5.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根据今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目标,围绕粮食种植与销售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主要采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外出考察+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培训,体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共计15天的学习时间进行课程安排,其中:理论学习安排5天,重点讲授养殖、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策略(主要是网络营销策略);外出基地考察实训安排10天,涉及望江县农旺农业专业合作社、望江腾龙天翔家庭农场、望江李林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三家,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学员们无论在理论生产上,还是技术支持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 

6.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一班一案”的要求,培训班基本做到了一班一案开班。开班前对参培的教师先进行任务与目标培训,让教师充分了解他们的“学生”,各培训班采取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实训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堂有多媒体教学、老师面授、老师答疑、学员交流、有文字、有图片、有专业设施、操作设备,课堂气氛活跃,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各培训班选举成立了班委会,并每天进行了考勤登记。 

7.完善并加强档案管理。我校安排了专职人员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对培训所需的材料(文字、图片、影像)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生产实训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教学场地要选择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实习基地以及培训场所选用问题,而且为其提供了生产实践基地,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创业的欣喜。培训形式要采用“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时的季节开展培训活动,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做好生产与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教学安排要采取理论教学时间选在早晚农闲的时候,增加农民培训的到课率。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授课方式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创业的经验,并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式研讨、互动式教学,显著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主要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包括:(1)参与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以及种植大户等,在现场直接参与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讲解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训内容和日常生产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紧密连接,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推广运用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当前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和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操作与交流学习。(2)互动交流式培训模式。在培育的时候加入“跟、论、学、教”等互动交流培训方式。第一,对农民普遍性的认知水平与种植经验教起,使学员可以坐得住、听得懂,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能够快乐学习;第二,授课内容尽量不要太深奥、晦涩难懂,最大限度结合理论与实际,使学员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与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定期举办课堂讨论活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过去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谋发展、话打算、说体会以及谈感想,提高学员自主动手能力;第四,完善学员学成归来后整个生产流程的跟踪服务,引导农民正确进行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工作,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的内容单一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等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3)小组讨论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基地的学员进行划分小组。通过开放式、自由言论,充分挖掘每一位农民的智慧与潜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与看法,学员通过学习小组进行集中交流,从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过讨论、考察以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对学业的知识进行更新。

【二】如何开展跟踪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今年我县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为了巩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果,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指导服务,促使学员积极投身生产,发展壮大产业,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我校抽调各类农技专业技术人员唐桂珍(农艺师)、姚大勇(农艺师)、胡其忠(农艺师)、方清(农艺师)、何东海(助理农艺师)、周根先(农艺师)、刘红洲(助理农艺师)、杨兴(助理农艺师)、龙知中(助理农艺师)、李磊(助理农艺师)、华柏根(助理农艺师)、何淼旺(助理农艺师)、李双节(农艺师)、鲁仕利(农艺师)、李和生(助理农艺师)、郝智华(农艺师)、李忠庆(农艺师)等17人、组成了一支专业跟踪服务队,抢抓秋季农业生产关键时机,到生产一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服务活动。

在跟踪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根据学员不同产业培训需求,农技人员有计划深入学员家中、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技术指导服务,了解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不同产业提出合理化指导建议。同时指导员与学员建立了微信学习交流群,即时解答学员在发展产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了那些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在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有效保证了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效果。

具体措施:1、会议集中指导:组织学员集中回访,并对本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进行了小结。 2、田间走访:我校聘请了、陶友武、朱世华、徐进才、孙礼胜等专家对所有学员进行了田间和合作社的个别现场指导,让他们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电话回访:我校安排专人对所有学员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做好回访记录,对参训学员及时进行信息报送和问题解决及技术指导。

【三】如何确保培训符合项目规定?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工作任务    

根据省、市县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我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结合望江县农业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分类型制定了培育计划,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原则,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择优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扎实开展训前摸底,建立培训资源库。

1、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抓好抓落实,我校认真遴选,组建学员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等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乡镇、村、组进行调查摸底,并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情况登记注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共登记入库的人员达230人,然后再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库中,建立学员档案。在培训时,依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遴选符合条件的学员,重点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将有意愿创业或扩大农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优先纳入培训范畴,从而避免了新学员在注册时登录不上系统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学员重复参加培训的问题。    

2、坚持农民自主申报和基层主管部门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不同类别培育对象。培育对象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年农业服务收入5万元以上,包括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等。同一培育对象三年内只享受一次同类培训。    

3. 进行土洋搭配,组建培育师资库。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我校组建有师资库。为充实师资团队,我们不仅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还将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和动手能力的 土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进入我校师资库的专家教授有24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安排,从师资库中选择专家以多种方式进行授课、答疑,从而最大程度的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实用的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水平。    

三、认真开展培训,打造精品课堂,做好实训。    

1、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农时季节和学员工学矛盾,采取 分段式,重实训,体验式 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开展小班教学,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一班一档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展开培训。培训理论授课时间为30%,实训、见习时间为60%,研讨、交流、考核时间为10%左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及时填报实训基地库,确保每个产业、每个岗位有实习基地,每个培育对象能实践、会操作。利用云上智农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2、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畜牧养殖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水稻生产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生态环保》(合肥工业大学)、《现代农业经营》(合肥工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农药械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储藏》(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现代农民素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等13本省编教材,人手一套,制作教学课件8个,印发讲义400份 , 印发资料2000余份。

3、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培训内容,从师资库中选聘优秀老师,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有目的地提前备课。在培训时,合理设置课程,不仅要对学员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更多的是要加强创业理念、经营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还积极推广体验式、案例式教学,学习各地新型职业农民优秀代表、典型案例,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4、有目的性的选好实训基地,做好实训。我校共建有实训基地3个,对学员的学习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在观摩时,我们安排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并进行互动交流,以便解决学员提出的种养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实训基地观摩学习,让学员们把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融汇贯通,学为所用,将实训基地好的做法应用到自己的养殖中去。    

5、严格考勤管理,每节课点名,严格请销假制度,将考勤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交流探讨,让学员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分享交流经验。

四、解疑答惑,搭建远程服务平台   

为更好的巩固培育效果,为学员提供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建有技术培训QQ群3个、微信群3个,邀请所有师资团队老师及参加培育的学员全部参与其中。通过QQ群、微信群,学员们可以进行价格信息、原料采购、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且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视频,随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培育监管,做好后期跟踪服务    

每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结束后,我们都要针对每期参加培育的学员制定后期跟踪服务方案,印有跟踪服务纪录本,保证每位学员我们每年上门服务2次,同时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老师到学员家中进行回访,发放技术资料,电话回访了解学员实际情况、生产遇到的问题,针对了解的情况制定解决办法。如果遇到需要紧急情况,我们也会邀请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四】如何规范使用项目资金?

根据望江县新型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的精神,规范项目资金使用,使得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杜绝一切违规操作出现,特制订我校培训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我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绝不移作他用。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培训、教师授课、信息化手段和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免费培育。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第7篇

关键词:4c营销理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245-02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the training center of catas as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center’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ining trade,then set forth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program whi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inee from the customer strategy,cost strategy,convenience strategy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y.

Key words:4c marketing program;new vocational farmer;training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地处热带地区从事热带农业科研、推广和培训的部级科研机构。我国热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9个省区,土地面积约50多万平方公里,这5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这里有近2亿的农业人口,聚居着30多个少数民族,农民依靠种植热带作物获得收入的比重大。目前我国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仍相对较慢,有些还处于国家扶贫开发规划的连片特困地区中,他们急需先进的热带农业技术,精准扶贫的任务艰巨。这些农村地区由于乡镇企业不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且文化素质较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扩大农民培训的范围,加大农民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将营销理论运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模式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以我院培训中心为研究对象,根据我院培训中心的实际情况,培训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更为关注以培训学员为核心的4c营销策略整体营销方案,实现培训工作长期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即具有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知识与经营技能的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时间不确定性

培训时间会时常受到农忙,家禽喂养,或需要看管学龄前儿童,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因素影响,一些农民不愿意因为学习而耽误农活及家务,因此,极易造成培训中心课堂上农民学员迟到早退等秩序混乱的现象。

2.2 居住分散性

由于海南农村以自然村落为主,每家每户临自家的耕地而居,群体小距离分散,难以在统一地点同一时间集中实施培训。

2.3 农忙季节性

农作物种植本身具有季节性,不同类型的农户因其所种植作物的不同,忙闲时间不同。难以实施统一时间的培训。

2.4 接受现代农业技术能力较差

大多数农民认为搞农业主要靠经验,靠天吃饭,对技术的依赖度低,对现代化技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3 4C理论的提出

4C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q劳朋特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是以消费者为导向,包括: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基本四个要素。4C理论的思考基础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要注意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

4 4c营销理论在我院培训中心工作中的应用

4.1 顾客策略customer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培训学员多为自给自足的农民农户、种养殖大户、青年农场主,他们以学到实用技术为直接目的,以增加收入为根本目的。培训学员看到了潜在的利益才会持续进行学习,故顾客策略就是要满足培训学员的需要。

菲利普・科特勒将培训服务产品被分为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与物质产品有形的、稳定的、可储存的,并且不因制造者不同而受影响相比,培训产品是无形的、变化的、易消失的,并且培训服务产品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存在。

培训服务产品的三个层面:(图1)

(1)核心服务。核心服务就是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可获得的某种技能或得到的某种利益,例如增加收入。这是农民们自身最关心需要的,培训中心就得事先做好培训前的市场调研了解农民对知识与技术的需求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来设计课程。

(2)有形服务。有形服务就是指培训机构的品牌资质、课程设置、课程特色、授课质量等等。就品牌资质而言,培训中心获批“海南省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在库专家200多名,拥有木薯、橡胶、油棕、热带牧草、热带药用植物、腰果等种质资源圃及上千亩基地。培训中心应利用我院优良的师资资源和培训平台做到邀请精品讲师、设计精品课程、制作精品课件。在此基础上,聘请社会上的“技术能人”、“土专家”担任培训工作中的实践指导老师,实现培训课程中的提质增效。

(3)附加服务。例如:积极给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宣传农户自家的农产品以打开销路。技能型培训结束后,可以为一些优秀的学员推荐就业岗位,使其学为所用,通过以上方式既能在实践中检验培训成果,也有助于提高学员对培训中心的满意度。

4.2 成本策略cost

培训费包含货币部分与非货币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为政府补贴培训项目,货币部分由相关政府单位或各市县农业局承担,而非货币部分仍然包含精力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及培训学员获得培训服务产品信息等成本。我们要站在培训学员的视角上,通过降低培训学员非货币的培训费成本,满足培训学员的需求。培训中心应尽力提供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培训学员为了完成培训中心的学业而需付出的额外成本支出。例如:通过包吃包住,车接车送,制作好培训期间的课程作息安排表与温馨提示小册子来减少培训学员在上课与培训期间生活上的疑问,减少培训学员体力、精力上的花费。

4.3 便利策略convenience

培训者便利就是维护培训学员的利益,为培训学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培训者最大化享受便利。目前,培训渠道、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使得培训工作不一定在培训机构内部进行。“联合培训”,“走出去培训”,“网上培训”都是现代培训理念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多种传播媒介的应用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传统的培训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培训发展的要求。要积极探索日新月异的农业教育培的新模式,不断地更新丰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应用,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需要。名为《手机上打理开心农场》的报道就介绍了一名河北省衡水市市民在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控活山羊的活动情况,实现了“网上管理”自己领养的山羊。

在对网络接触比较少的基层农技人员首先要向他们普及信息化思想意识,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热作12316短信平台,“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农民推送农情消息,帮助学员关注公众号并教会学员如何利用“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公众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4.4 沟通策略communication

以培训学员为中心的沟通方案要求培训中心必须建立培训中心和培训者之间双向的信息沟通渠道。可通过以下两方面着手:

(1)构建培训中心通过信息传播渠道将培训中心的服务信息传递给培训学员。可以通过制作宣传小册子,利用科技活动月、“百名专家连百组”活动到村镇农户家庭发放宣传小册子,公示或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介绍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内容及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通过多渠道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培训信息。再者,加强与政府(例如与市县农业局、扶贫办等)联系,争取政策上的支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确立较为稳定的培训业务。

(2)构建信息回收渠道通过培训服务载体把培训学员反馈信息回收。通过培训结束后回收的培训效果评估表,举办的培训成果汇报座谈会等了解培训学员对培训中心的满意度。做好对培训学员的巡回指导,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参训学员们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技术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及技术指导。通过以上方式切实解决培训学员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农户增产增收目标得以成功实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培训需求以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培训中心应更多地从培训学员的需求出发,构建营销策略;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想农民之所想,授之以新技术新知识,提升农民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禹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方式探索[J].科技资讯,2015(02)232-233.

[2]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问题杂谈,2012(13)266-369.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第8篇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思路 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94-01

随着南涧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各经济作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也带动了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因此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概念。

1 新型职业农民类型

1.1 致力于生产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生产型职业农民的最大特点就是熟悉农业生产活动,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成一批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支撑,推动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 服务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是指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人们的顾虑,加快产业的发展速度。这种类型的职业农民主要包括特色农产品联系经销的经纪人、农业种植资料的营销员、病虫害防治等农作物植保员、养殖业中的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业机械驾驶员、农机维修与养护员等。

1.3 经营型职业农民。

经营性职业农民以大量的资金或技术作为条件基础,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养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思路方向

2.1 确定培育的对象

根据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思路要求,选择我县长时间稳定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并且有迫切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的人。在选择培育对象时要注重人们的接受能力,立足于我县农业产业发展,以人们的独立愿望为原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培训。根据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实情况,培训的重点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培训对象经参加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的,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将会发放培训合格证书。

2.2 遴选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条件:拥有丰富的培训经验,有专业的的培训场所、知识经验丰富教师团队、现代教学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根据以上条件选择最佳效果的培训机构,可以提高培训效率,节约时间。

2.3 规范培训内容。

培训的课程内容要和我县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提高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技术水平,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知识。让人们切实掌握到日常生活中的种植技术,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4 认真开展培训。

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县政府的各项要求,按照原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效果明显的的高质量的课程培训,根据培训人员的实际需求严格安排培训时间进度、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培训的质量。同时选用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为授课教师,认真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者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保证培训的质量。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

从事传统农业种植活动的人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和了解,拒绝接受新鲜事物,不明白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举措,及时宣传培训工作的做法和成效,深入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经验,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吸引人们的关注,引起人们的重视,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训保障体系,形成职业培训长效机制。

新型农民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进行关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员进行长期的跟进。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做好长时间进行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下大力气重拳出击发展农民培训事业。同时,我们要积极引进各经验和教训,避免出错,少走弯路。扶植多元培育主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统一协调的市场培训机制。还应积极制订具体的农民培训政策,逐步规范农民培训的操作程序和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

3.3 创新多元化培训架构,统筹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培训效果。

目前我国现行的培训模式大都由政府扶持和投资主导的,当然也有一些村民自行组织开展的技术培训活动,大都形式比较单一,覆盖面小,内容简单,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因此我们应充分根据市场需求,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社力量办学的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者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教育形式,系统规范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3.4 强化监管督查。

为了更好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应该将该工作开展纳入相关政绩考核中,我们要进行不定时的突击检查,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鼓励人们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一经核实进行严重处罚,形成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人们进行专业培训,有利于提高我县农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术,为我县培育大量的专职技术人员,促进我县各经济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人们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继红,郑泽,基层农广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现代营销2015年农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