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4 09:10:52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第1篇

关键词:材料化学;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6-03

材料化学是在学科的生长和发展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中,由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更直接地介入到材料科学而形成的。材料化学是以材料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材料在制备、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过程、材料性质的测量,并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化学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需要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来解决。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就是在不断的改革中进行和完善起来的,材料化学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材料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且与重庆市的地方经济紧密相连。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材料化学》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力图融会不同学科,建立起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共同点,汇集各学科专业语言的相同点,并使教学课程系统化、整体化,从而使学生尽快地接近并领悟材料科学的专业和前沿领域。本人结合在西南大学材料学院硕士《材料化学》课程中的教学经验及科研中的实践体会,首先对该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要求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对策。

一、《材料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材料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课程教学资料较少。不像传统的基础化学学科那样,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已经产生一些经典而权威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近年来,尽管已出版了一些关于材料化学的教科书,但由于教材的侧重点不同,其教材内容大相径庭。在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领域的不断进展,作为新兴学科的材料化学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并在基本原理、制备技术、表征手段以及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针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材内容较老,更新较慢,以至于本学科的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和进展不能及时充实到教材中。

其次,如何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相关课程,并建立起相关课程之间内在、合理的联系,以及如何安排好材料学与基础化学学科的相关课程等方面,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另外,《材料化学》课程以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为出发点,阐述材料本身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在外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现象,以揭示其变化规律,从而指导材料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迄今为止,国内开设材料化学学科的大学有几十所,其地域分布呈现工业布局特点,即东部多于西部,北方多于南方。目前,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材料化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和专业语言,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合理安排材料化学及其相关课程的学时比重,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根据学科特点,用心组织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融合了材料学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物理学、热力学、材料化学、冶金学、电化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因此该学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同时,针对研究生的教学层次,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新颖性上又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必须根据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兼顾广度和深度,体现内容的新颖性,还要力求反映当代材料化学前沿理论、科技成果、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务必要使学生从材料自身的结构、性质、制备和表征等基本要素出发,理解材料科学中的相关化学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中。另外,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状况,并掌握一些新概念、新技术、新工艺;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物理化学、电化学、催化化学等化学知识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本课程教学中,我选择了朱光明教授编写的《材料化学》作为教材,另外,还选择了唐小真教授编写的《材料化学导论》和石德珂教授编写的《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主要参考书。根据材料化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材料化学的理论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结构、固相反应和热力学基础等;第二大部分系统阐述材料的设计、化学制备和表征技术等,是理论部分的延伸和应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还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的一些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重点突出新型功能材料的化学制备方法。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前面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激情,为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基础。

三、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清晰、动手实践能力较强、自学能力更强、更喜欢去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改进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有意识地采用设疑或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创造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讲授各种新型材料时,我们要多留给学生一些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学生参与教学这一新体制,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每次上新课前,我们让学生课下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媒介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参与讲解,并回答同学的疑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助于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和纠正,使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有助于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启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比原来单一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方法效果要好,且更受学生们欢迎。此外,教学手段也需要灵活多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板书式的教学越来越少,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CAI教学课件、胶片)越来越多。当然,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其能大大提高信息传输量,快捷、方便等特点而备受人们青睐,但同时也有自己的弊端:因此,在《材料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做到畅所欲言。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展现出来,使原本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总之,教学手段必须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必须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因材施教,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四、面向未来,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多模块、分层次、相互衔接的课堂教学体系,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线。我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进课程结构,创新教学体系与内容,以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口,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这也是“培养能力、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短期内所能达到的,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并积极、生动地进行实例教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我们删减了内容陈旧、分析手段落后以及与时代脱节的内容;融入了当前材料化学研究的新成就,引入了科技创新成果,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当今科技发展的进展和趋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适时地穿插一些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典型事例,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中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其不断受到锻炼和启发,从而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使《材料化学》这门课程展现出前沿性、时代性和趣味性。

五、适应《材料化学》课程要求,精心组织实验教学

材料化学课程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为了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学好该课程,我们还精选了《材料化学实验》课程与之相配套,目的是做到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为此,在配套实验课程中,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设计型实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各小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将预习报告提交给老师,在实验方案审核通过后,各小组按预先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同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针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并组织学生互相点评,以熟悉操作技巧。设计型实验具有创新性,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这种设计型实验和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产生了很有效的共鸣效应,使学生能在专业课程实验的基础上,为科研和以后的毕业设计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设计型实验,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够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同时加强自身科研能力,掌握好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人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革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践环节等途径实现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但如何更好对该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建设,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光华.现代材料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唐小真,杨宏秀,丁马太.材料化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l997:2-3.

[3]钟胜奎,刘长久,杨建文,等.工科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的定位及建设[J].广东化工,2008,35(183):171-172.

[4]曾兆华,杨建文.材料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94.

[5]肖岭梅,马洁,屠淑洁.《材料化学导论》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74-76.

[6]韩智明.多媒体课件在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势及操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8,(16):223-225.

[7]朱斌,陈呈频,何兴.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6-18.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第2篇

【关键词】包装材料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1 《包装材料学》课程概况

包装材料学是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必修课、主干课。它是学好后续课程如包装工艺学、包装结构设计、运输包装、包装机械、包装印刷和包装自动化等课程所必需的基础性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各高等院校本科生十分重视的课程。在包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2 《包装材料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路

(1)多媒体技术:构建各种典型包装材料成型工艺的视频与动画库,研制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建立包装材料学试题库,通过绘图、拍摄图片、录制视频文件、网络收集图片等使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课堂建设:将全部教学文件、教案、课件、相关素材均挂于网上,以方便学生下载和学习;在网络课堂上有相应的思考题、作业,方便学生课后练习。同时将相应的授课内容录制成微课,方便学生在课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

(3)网络信息应用: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查阅专业技术、商业网站,了解包装材料在包装行业的发展应用现状,加强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理解和延伸。

(4)校园网电子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电子资源,查阅与包装材料相关的专业技术论文,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意识。

3 《包装材料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实践

(1)教学大纲及相关教学文件。制定新的更加适合课程定位的教学大纲。并根据新的教学大纲修订新的教学内容。基于对包装材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等的分析,组织课程小组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并修改课程教学大纲。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简了塑料包装材料和包装辅助材料等章节的部分内容,删减了包装复合材料的相关内容,学时总数由68学时调整为44学时。

(2)建立包装材料学试题库。建立试题库能够有效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建立了《包装材料学》课程的试题库。课题组按照教学大纲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分别编写每章节的试题,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重点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的自身特点,确定其适合的题型,将其分别归入填空、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论述、计算和综合题等题型。

(3)建立典型包装材料成型的动画库。建立了典型包装材料成型和测试的动画库,包括塑料容器成型、塑料薄膜成型、玻璃容器成型、陶瓷容器成型、玻璃容器退火工艺,包装材料性能测试等动画库(图1)。

(4)建立包装材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研制一套适合本课程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纸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金属包装材料、玻璃包装材料、辅助包装材料等多媒体课件(图2)。

(5)创建《包装材料学》重点课程建设网站。创建《包装材料学》重点课程建设网站,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参考书及文献资料库,各章的重要知识点、复习要求、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部分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和课件。

(6)建立课程教学录像。建立《包装材料学》课程教学录像,包括在包装主要材料篇中制作:纸包装材料、塑料包装材料、金属包装材料和玻璃包装材料中重点部分的教学录像;及瓦楞纸箱成型、塑料包装容器成型、金属包装容器成型和玻璃包装容器成型等内容的教学录像工作。

(7)建立包装材料学课程微课教学内容视频。建立包装材料学课程微课教学内容视频,内容包括: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塑料包装容器成型、玻璃包装容器成型,包装材料性能测试等内容(图3)。

结语

《包装材料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文件,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宿丹华.论高校实验动画的教学模式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71-173.

[2]赵伟.浅谈数字信号处理重点课程的教学改革[J].成人教育,2012,(1):120-121

[3]丁静楠.关于高校Flas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15,(2):132-133.

[4]张本成,何清林,李柳柏.“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2006,(6):33-37.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材料类专业 多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aterial Specialty Multi-us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ake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Enrollment as an example

LIU Yula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eri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High class material multi-use talents are the demand of society for materials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a major problem facing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problem of college class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materials exis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ulti-use materials talents that need to be taken.

Key words material specialty; multi-use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1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处于改革和创新阶段,虽然个别高校有创新并有些许成效,但这也是只在小规模内试行。就目前情况而言,材料类本科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3.5+0.5”四年本科制模式,前面7个学期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最后一个学期用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需求。国内缺乏完全可以直接借鉴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

1.2 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材料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以强调学科逻辑发展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突出 。课程体系大体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设置,而且课程设置主要以本专业内容为主,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衡。这些因素使得本专业学生知识专业面较窄,动手能力差,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基本上高校都能意识到目前课程设置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在具体如何解决及实践中存在太多难题。

2 加强多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探讨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包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材料物理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校级重点培育专业。

2013年材料学院已全面施行大材料一本招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好的生源,因类施教,培养出高质量的继续深造的材料类研究型人才及步入企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院目前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自身的特殊情况,培养出多层次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明确办学思路

要保障高校教学质量,首先领导阶层要有明确的办学思路,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统领全局的发展。根据本专业整体发展形势及学生对专业的规划及选择,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明确多用型人才培养具体在研究性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区别。学术研究型教学主要是突出理论教学,强调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技术全面,注重理论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往往在高校或研究所继续从事创新开发或更深入的研究。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为高技术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及技术研究人员等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两者的不同表现在实践环节中尤为突出,如何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具体可以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要求、教学模式、教师分配等方面着手,严格实践教学每一环节。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院计划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全部进行一年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即将进入大二的材料类学生将面临一次专业分流,也就是进行自己的专业选择,基本上通过学校宣传、多媒体了解等多渠道学生对每个专业基本上有了大致的了解,学院目前暂设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班;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国际化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其次在每个专业4~6个班的大二进入大三的学生中,学院可以组织人力进行统计调查,是考研继续学习还是就业每个同学心里基本上都有了答案,通过统计结果及往年的情况,综合考虑设1~2个考研班,其余班级为就业班级。对于就业班和考研班,学院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如武汉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在公共基础课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区分对待,有意识地增加或调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的课时比例,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工作或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正准备实施第二步计划改革。

2.3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传统教育在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附属于理论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纵向连贯性和系统性。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学院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上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知识结构和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的交叉融合,以公共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以应用型或研究型课程体系为模块。结合实际,以学生为主,实施自主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特别学分制等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班级设置上形势多样化,以基地班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以实践班来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形成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4 研究型、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区分、组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对师资队伍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学历、而且还要求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通常情况下,大学教师既需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又需要兼顾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若两者之间协调不到位,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精力,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协调好教师自身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时间和精力分配的关系,这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调解。在我校2014年全校中层干部大会校长讲话中已明确将教师人员结构的调整作为2014年学校的主要工作进行部署,具体从教师研、教分类、分级与分流政策,优化教师结构进行实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勇,孙丽丽等.高校面向“卓越计划”培养材料类创新工程型人才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6):21-22.

[2] 田仕,王发洲等.材料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8):36-39.

[3] 李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4] 卞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 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新型玻璃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88-01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材料技术是现代工业、国防和高科技发展的基础技术,是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之一。材料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要求本科教育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担负起培养能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高速发展需求的、具有新知识结构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新型玻璃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了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适应材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玻璃材料的日新月异,应改革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新型玻璃材料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从而优化学生的材料科学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学本科学生接受知识大多还是采用“授受式”教学方法,知识由教师大量地讲授给学生。因此,教学效果是学生习惯于闻一知一,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与依赖性,一旦离开教师,很难实现主动学习和提高,往往培养出一些考试型的学生。为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需要改革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由知识提供者、传授者、讲述者转换为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或支持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

《新型玻璃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个阶段的学生面临就业或者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的选择。然而,无论是就业或是继续深造,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重要。《新型玻璃材料》具有较强的应用和研究价值,学习这门课程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玻璃材料种类繁多,包括传统玻璃材料、重金属氧化物玻璃材料、光功能玻璃材料等等。各种玻璃材料的原料组成和性质差异很大,课堂教学内容很难用一条主线贯穿,各章节内容跳跃性大。如果采用授受式教学方法,讲授和学习都易显得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型玻璃材料》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2 探究式教学法在功能玻璃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次课的引入,每一次课不仅要做到能够概述本章节课程的关键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到巧妙应用清晰、生动、准确的语言,合理、灵活的类比,善于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问题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一次课,我们可以引入“玻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玻璃材料有哪些类型呢?玻璃的应用范围如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新型玻璃材料》课程?”等等。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去思考,然后再结合教材的各章节内容,进行准确生动的阐述,既完成了相关知识内容的传授,又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2?开展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纠错、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余地,即课堂上不需给出所有答案,对于所提出的部分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从而,对于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会带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找到答案,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新的相关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

2.3?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入科技前沿

对于《新型玻璃材料》课程的学习,材料微观组织的观察、辨认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将各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玻璃材料微观组织图像输入并储存在计算机中,就可以对大量不同状态下的各种微观组织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可以将一些板书不容易表达的科学问题以形象的动画或模拟的方式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的体会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提高其创新能力。

课外教学环节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1)习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保证一些温故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题目基础上,可以对原有的一些习题进行演变,或自己另外给出一些习题,这些题目要具有科学探究性。(2)在考核方面要做到,考核方式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新型玻璃材料》课程基本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更能体现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考核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在期末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可以在每章结束后,给一个与所学内容相关并具有科学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以小论文的方式作答,并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就可以在考核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也训练和考核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结语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阶段是由学校学习到进入社会服务的过渡期,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更为重要。本文浅谈了在功能玻璃材料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几点意见,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风,靳兰芬.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计算机在金属材料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2):44~47.

[2] 李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及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55~59.

[3] 王宝民.建筑材料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10):17~20.

[4] 段久芳.浅论探索式教学法在高分子材料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35):102~105.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28-03

湖南文理学院是湖南省确定的两所专业转型试点高校之一。2014年10月,湖南文理学院确定了首批5个转型试点专业。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幸作为我校首批5个转型试点专业之一,一年多来,根据学校整体方案的要求,按照《试点专业综合改革、深度转型发展建设任务申报书》目标任务,在我院已开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展了转型专业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转型效果。

一、理清专业转型工作思路,全面谋划专业转型发展

转变思想观念,理清转型思路,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方法模式,开拓创新,主动转型。化学化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究竟转型为什么(转型的实际内容)?怎么转型(转型的方式与方法)?专业转型的路障在哪里(转型工作关键点)?经过反复调研、探讨,确立了“1234”材料专业转型改革与探索新模式,即“一条主线”、“二个主体”、“三个对接”、“四个共建”。

“一条主线”,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线;“二个主体”指学校和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责任,即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三个对接”,即践行“专业教学与行业产业对接”、“专业方向教学与企业对接”、“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四个共建”,即校企紧密结合,形成“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共建人才培养计划与实践教学模式、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高校专业转型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专业转型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转型工作需要全面谋划、设计目标,不断推进、总结和完善。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转型工作重点突出“二个阶段、三个建设”。“二个阶段”,即为初创阶段与提质阶段。初创阶段时间是2014年到2016年,在此阶段,按目标和要求,使专业转型工作初具成效,保证转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为深度转型发展谋篇布局,并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提质阶段时间为从2017年起一段较长的时间,做好补缺增强、精益求精工作,使转型工作趋于成熟、趋于常态。“三个建设”是指在专业转型工作进行过程中,要坚持抓好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强化教学与管理制度建设。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建设校内外创新实验室(实验室、研究所、科技园)、中试基地(孵化器)、实践教学基地群(实践教学基地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训基地。为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个层面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实和完成创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软件建设。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技能知识会用”的原则,合理安排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及其比例。制订符合材料转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类文本材料。强化教学与管理制度建设。在专业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完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各环节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同时,还要不断地总结和提炼经验,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合作教育管理等制度建设,从而使专业转型工作更加卓有成效。

二、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线,做实专业转型工作

1.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为突出“应用”与“创新”两要素,确立了“3+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我院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3+1”模式分配教学时间,即一学年的时间为实践教学时间,且集中实践训练时间为40周,其中,校内训练12周,校外训练28周。校内训练的12周,主要完成生产实践模拟训练(生产实践虚拟模拟、生产实践中试模拟)、基础创新训练;校外训练的28周,主要完成生产实践技能训练、应用性技术研究与开发训练。通过组织、实施这些训练,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强化了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效果。①制订较为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大纲。按实践教学模块制订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包括实践基础训练教学大纲、生产实践模拟训练教学大纲、创新训练教学大纲、生产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大纲、以及应用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教学大纲。以生产实践技能训练模块为例,每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分别在四个实践基地训练,每个实践基地训练7周,共计28周。学生在每个基地的实践教学训练为280学时,其教学大纲与学时分配包括:三级安全教育(4学时,包括安全案例学习);企业基本情况与企业所在行业情况(2学时,另外,行业情况课外查阅、总结4学时);企业文化理念教育(2学时);企业组织与经营管理(2学时);生产工艺学习(6学时);生产设备、生产辅助设备与设施(4学时);原材料、产品的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4学时);产品生产配方(4学时);原材料与产品标准(4学时);各工序及设备的操作规程(160学时,包括操作训练);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技术革新(10学时,另外安排60学时创新研究);质量控制体系(4学时);企业发展探讨(10学时)。②拟定规范的、健全的、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上述实践教学大纲,结合每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情况,分别拟定各基地的实践教学内容。③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模块属性,结合各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拟定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指标体系。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评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考评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态度、纪律、表现情况;根据各基地实践教学内容,从应知什么、应会什么、应熟悉什么、应理解什么、应掌握什么等方面,考评学生实践教学训练效果;考评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考与创新的成效。

2.加大课程群的建设力度,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才培养实际条件,设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方向。每个专业都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群、专业课群、专业方向课群和专业选修课群。在专业方向课群、专业选修课群中,加入了针对地方企业生产方面的课程或章节内容。实际上,我院编印的转型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包括基础综合部分、创新训练部分、行业产业实践部分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已基本完成,行业产业实践部分,针对各基地的具体情况,正一一组织编写,每个实践教学基地的编写内容分为基地简介、公司管理与经营、生产工艺与技术、生产设施与设备、产品标准与检验、质量控制与环境保护、产品研究与开发几大部分。强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创建创新训练基地及实践教学基地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需要有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创新训练基地。近几年,我院利用学校转型试点资金(16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490万元)、学科建设及国家项目奖励经费(200万元)、社会投入与社会资产并入(250万元)共计1100万元经费,来加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创新训练基地(中试基地、创新实验室)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我院材料工程专业分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两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尽可能选择与专业理论课内容相匹配的生产企业,使实践教学训练的内容尽可能地“对接”专业理论课内容,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与用相脱离的问题,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以满足“三对接”的人才培养要求。这样,也就形成了每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即打造出了“实践教学基地链”。以我院材料工程专业有机高分子材料方向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例,我们按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分类,重点创建了以下四类实践教学基地:“湖南金帛化纤有限公司”、“湖南美华尼龙有限公司”化纤树脂生产与化纤生产即化纤类基地;“临澧安富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邓权塑业有限公司”塑料制品生产即塑料类基地;“湖南太子化工有限公司”、“常德市博大化工有限公司”涂料树脂生产与涂料生产即涂料类基地;“湖南中锂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电池隔膜材料生产即功能材料类基地。每个基地按“标准化”建设:一是设有实践教学专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二是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三是建有实践教学专用办公场地、教师与学生专用生活场地;四是有统一的标示、规范的档案。

4.打造“教练式”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适应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我院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由五年前的20%上升到目前的60%。通过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和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使本院专任教师既熟悉实际生产,又能不断地解决生产实践中各类工程技术问题,同时实现本院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由“领队式”向“教练式”转变。从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几个层面聘任基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作实践教学现场指导教师,通过明确其职责、规范其任务与要求,提高其指导水平,以壮大和完善“教练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三、坚持专业转型探索,力求专业转型实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深度转型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通过变换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才能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内容之一,只有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当然,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都要针对社会现实,对于工科专业来讲,就是要针对行业企业、面向各行业企业。要较好地做到这点,就要加大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第6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4-03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了部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几年,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建设理念,推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有力地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新材料是21世纪几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学科在不断发展与演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材料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多学科交叉是其重要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特点及其变化,我们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和高质量”为指导思想,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和熟练掌握外语,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的训练,并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材料的性能改进、质量控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工程科技工作和技术经济管理工作。

为此,立足于厦门大学在理科领域的传统和优势,我们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1)突出行业特色,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需求。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急切需求,重点培养航空航天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能源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绿色和环保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2)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3)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课程、选择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开辟拔尖优秀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比较德、日、美等若干材料强国研究型大学材料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结合我校材料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多次修订了教学体系,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修课、方向性必修课和方向性选修课等组成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形成科学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科通修课程是由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20门课程组成,新生入学后将不分方向,先修学科通修课程。从大二开始,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本科生导师的建议,选择专业方向,系统学习材料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三学年将开设若干门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主修课程外的跨二级学科课程、个性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相关课程,到了大四最后一学年将进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升学深造打下基础。

(二)重视课程建设,倾力打造材料特色的精品课程

学科通修课程纳入学校平台课程建设,要求由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上课,并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规划并建设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目前本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化学导论、福建省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以及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力学,同时还有5门校级平台课程建设计划,两门超星学术视频公开课。这些精品课程的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料将进一步开发出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程开放与共享。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品教材建设,体现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现已拥有8部自主编写的教材,其中《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无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导论(第二版)》等3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教材。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教师已承担多项教改项目,并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涵盖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等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构建“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科研创新性实验,实验实践实训课程比例达到28%,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是指从大一开始,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四个学年不间断;“多元化”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以材料学科为主,且涵盖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多学科,形式为课堂实验、实训训练、科研创新活动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即为基本型、专业型、综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五个技能层次的培养。

(二)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重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近两年先后投入五百多万,极大地改善了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使中心成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该中心已经拥有包括材料合成、加工、热处理、形貌观察、性能测试等14个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一千多万元,24小时365天全面开放,与此同时,还将网络技术和现代材料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实验室管理。

(三)以“天生我材创新基金”为抓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配合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拨出专用经费,启动了“天生我材创新基金”,结合“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挑战杯”竞赛等,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设备水平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封闭培养环境与人才成长过程不适应等问题。目前与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南平铝业、厦门翔鹭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合作的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门奖学金,主要有:“鑫展旺奖学金”、 “大平―容华乃梅奖学金”、“海堡奖学金”、“OTI―利明奖学金”、“KPP鞋底科技奖学金”、“大洋气雾剂奖学金”、“三达奖学金”等,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一)“点面结合”,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点”上抓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国家“”、“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有利条件,引进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很突出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团队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并力争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上抓各类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健全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学历水平和国际视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建立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教学团队

采用课程组形式建制,由学科负责人担任基础课程组组长,精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吸引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充实到教学团队,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年轻化、高学位化。其中材料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福建省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三)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师

利用与企业合作的良好关系,已聘请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南平铝业、三钢集团、福耀集团、新加坡三达集团、烟台德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及其他骨干企业的9位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授,并为本科生开设短课程或系列技术前沿讲座。

五、积极开辟 “第二校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加强国际间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

推进与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生的互派、交流,大力支持本科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国际视野。目前与美国匹茨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和学生互派的协议。每年通过国际(地区)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境外学习项目,选拔10~20个拔尖学生到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以此提高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二)建立海峡两岸高校材料学科合作机制

利用与台湾地区高校的地缘关系,积极推进与台湾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互派交流生,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选,进行联合培养;与台湾地区高校合办新材料周,双方教师互相到对方开展材料类系列讲学、开设材料前沿的短课程及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被列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批“十二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有4个本科生项目获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在历届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在台湾东元科技创意竞赛(国际性竞赛)中连续两次获得最高奖项――杰出奖。在厦门大学“景润杯”数学竞赛、物理知识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业竞赛中屡创佳绩。人才培养效果好,毕业生认可度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位居学校各学院前列。

专业特色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以产业需求指导教学,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以行业实践促进教学,同时进一步依托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泮洲,侯立松.浅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1):22-23.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毫无疑问,材料成型专业的根基是材料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门于上世纪末正式建立的专业课程,其适当地融合铸、焊等主要生产加工工艺,并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门颇具技术要义的综合性学科。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本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应用型人才的缺失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由此表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解决专业就业问题的直接手段。本文首先分析材料成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接着着重阐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要素的材料成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必要性

1、 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近十年来,新课程改革在教育界如火如荼的开展,新课改秉持"强化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一基本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涵相协调、相适应。材料成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内容十分宽泛,像挤压、拉拔等固态成型的办法,还有注塑、铸造等液态成型的有效方法。这些教学内容自然符合就业岗位的应用需求,如若本专业的所有大学生均能在实践中充分应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仅对于职业需要、社会发展大有裨益,更是实现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2、 提升学科实用性、实践性的需要

就目前而言,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时仍片面地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虽在更大范围内学习、掌握了计算机绘图和材料成型的基础知识,学生专业理论修养获得极大提高,然而,为数不少的学生仍停留于"纸上谈兵"的盲目状态,不清楚成型材料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及其性能,对焊接、铸造等常用的加工工艺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也理解不够,这便严重折损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用价值。基于此,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会扩大本专业在实际岗位上的应用范围,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3、 符合社会需要和职业需求,对学生立足工作岗位意义重大

上文已提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着巨大意义。除此之外,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对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中凸显个人价值、发挥自身的应用才能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同时,学生更多的尝试专业的操作与实践,对于拓宽专业知识面、亲自动手操作专业实验、在工作岗位中做出突出业绩具有积极意义。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的材料成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模式

1、开展校企合作,形成联动机制,为学生实践提供组织保障

鉴于学生参与专业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高校需加强与同行企业的联络,并签署"双向协议",允许应届毕业生前往企业实习,以便于企业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高校要不失时机地调整和更改人才培养模式,依照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岗位需要明确培养的可行性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设置实践性特征明显的内容,引领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更有效地投身于生产实践活动中。

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仍是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位,建立符合材料成型实践教学特征和要求的实习基地,对实习铸造师开展专业化培训;在焊接实习中要同国际水准接轨。所以说,在明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与实际内涵后,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材料的固态、业态成型及其具体成型工艺、产品的制取、质量管理、实验获取、科学研发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操作能力。在学生实习时,充分尝试上述实践的步骤、环节,促使专业知识的领会更加深刻、具体,把基础理论向着生产力方向转化,依托产学研实习基地的创建,通过实验硬件设施的完善,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更加高效、科学地利用实验资源,结合材料研究的进度,研发全新的实验实施方案,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高超的实践技能。

2、 优化专业课程配置,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应用本领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要实现质的飞跃,离不开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健全,高校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以全面培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优化专业体系,经由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内容的增设,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网络结构;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上,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才能,例如增加电子封装技术以及铸造车间设计等多门课程,引领学生张扬个性、加强应用;摒除不适合于现今专业实践需求的陈旧课程,增加若干应用前沿型课程,如机器人焊接以及迅速凝固技术等,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开设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同时,高校还可增加锻炼综合素质的工程类实践课程,例如电气工程的实训、材料成型职业设计的规划方案和机械工程原理等。

3、 全面改进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针对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充分根据铸造方向与焊接方向分别开展教学活动,这两类实验课的改进要以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为基本目标,在这期间,学生必须自主设计、科学制定方案,创造性的完成实验目标,并对实验效果进行专业性评估,全力打造创新型实验教学。学生在日常实验中,应集中精力投入到焊接、铸造的操作训练中,加强实践的本领,为实验的顺利开展铺设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专业学生要培养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进一步提升职业竞争实力,就应从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与操作。高校、学生和企业等多方要致力于构建高效可靠的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学生职业发展的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荣守范,李慕勤,郭继伟,李俊刚,朱永长,孙鹏飞.特色专业建设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2(02)

[2]滕,侯忠伟.基于4Rs理论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装饰材料与工艺课程 理论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6-02

随着当今社会消费主力年轻化,装饰行业逐渐受到80后和90后这一代人的思维影响,对于材料的品牌度的可信度出现下滑,而对一站式服务和个性化需求有所增强。新材料和新技术使得装饰行业需要从其内部进行发展,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这些创新型人才有着创新型思维方式并且具备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这一系列的要求已经成为开设该课程的最终目标。

一、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改革背景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该提法在全国各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引起热议。中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国际高等教育类似的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教育分化过程,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也正在逐步进行应用型转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高质量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既是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准确定位,又是新时期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更是普通本科高校健康生存和蓬勃发展的关键。

装饰材料以及工艺课程是应用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环境与艺术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装饰材料的认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其施工工艺。我们将结合了建筑行业需求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对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进行探索,从而进一步明确其课程结构和教学目的。通过探索。同时,我们也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o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安排过于紧凑,学生接受能力较为有限,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果。课程知识是开放性的,然而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与课程性质存在冲突,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相关技术的动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某些基础问题。例如:教学内容过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并不紧密,知识较为枯燥,并存在教学材料更新速度过慢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现象。在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知识结构不全面特点。

三、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课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上文中总结的课程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因为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空间设计用运用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我们再次可以注意到,在教学过程重“教”与“做”是分离的。这会导致理论和课程操作无法运用于接下来的课程和实际操作项目中去。最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的课程模式以及缺乏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手法的问题依旧存在。这些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制约了学校培养具备行业实际操作人才的能力,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四、装饰材料与工艺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我们通过对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现存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激发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

首先、根据课程性质调整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结合力度。通过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将课程融入专业室内设计课程中去。

其次、从各个方面对教师团队进行培养和建设,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准。

再次、教学材料和教学中断现象在课程中经常出现。为了加强教学材料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提高教学材料的使用率对于教学改革来说尤为重要。

最后、运用启发型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从而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五、结论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我们通过对课程当前的状况和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不断提出针对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方法和建议。大学课程教学团队相对来说依旧年轻,教学水平有限,教学内容偏向缺乏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统一化程度和结合力度较差。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受到实践环境的约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引起许多研究人员关注并且根据课程特征,各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给出了他们较好的解决方法和建议,理清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而满足学校、课程、人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改革过程当中,各大院校不断提高实训实践设施和环境建设,同时大学必须加强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目前,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教学效果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一切对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大学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 号) [E B /O L ].[2 0 0 0 -0 1 -1 7 ].

[2]何隆权,邓军.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职建筑装饰材料教 学探索[J ]. 职教论坛,2 0 0 9 ,(6 ):2 4 - 2 5 .

[3]纪东琪.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 艺术教育,2015,27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