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9 16:08:48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第1篇

关键词:凤凰单枞茶(Camellia sinensis);叶;解剖结构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1-0086-03

Anatomical Studies on Leaves of Phoenix Dancong Tea

CHEN Dan-sheng,MA Rui-jun,ZHUANG Zhe-huang,HONG Sheng-xiao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y free-hand section, leaf anatomical stuctures of Phoenix Dancong tea was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of Phoenix Dancong tea.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s could't be used as the the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 but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basic studies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Phoenix Dancong tea leaves.

Key words: Phoenix Dancong tea;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

收稿日期:2013-03-29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B020304012);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重点项目(CXZD1131);教育部、财政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

专业建设项目(TS12367);广东省省部产学研项目(2011B090400061)

作者简介:陈丹生(1969-),女,广东潮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电话)13828322863(电子信箱)。

凤凰单枞茶(Camellia sinensis)是山茶科(Theaceae)茶属(Camellia L.)植物,产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凤凰单枞茶各个单株在形态和品味上各具特点,并自成品(株)系,从这些单株上单独采收、单独制作的茶称为单枞茶,如黄枝香、玉兰香、芝兰香、桂花香等[1]。目前,国内外对凤凰单枞茶树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质资源遗传特性、品质化学特性、质量安全等方面[1,2],但对茶树的内部结构,特别是以潮州凤凰单枞品种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从解剖学角度对凤凰单枞茶叶片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探讨其结构特点与其生理生态的相互联系,以期为凤凰单枞叶片的基础理论研究积累资料,并为其合理开发提供解剖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凤凰单枞15个品种的茶叶为试验材料,采集材料时挑选长势较好的叶片,洗净拭干备用。

1.2 方法

选取叶尖以下1 cm的中脉进行徒手切片,番红染色,压片,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数码照片经Adobe Photoshop CS图像处理系统制版。

2 凤凰单枞茶叶观察结果

凤凰单枞茶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组成,为典型的异面叶。叶对生,倒卵圆状,革质,无托叶,边缘疏生锯齿或细圆锯齿。长3.0~8.0 cm,宽2.5~3.5 cm,网状脉,成熟叶上、下面均为深绿色(图1)。根据试验结果重点介绍其中两个品种。

2.1 芝兰香

2.1.1 表皮 表皮横切面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上表皮一层、细胞较大,多为近方形,具有较厚的角质层,下表皮一层、细胞较小,多为圆形和卵圆形,气孔平置或微凹(图2)。

2.1.2 叶肉 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2~3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构成,含丰富的叶绿体;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也含丰富的叶绿体(图3)。在叶肉部分发现少量不规则形状的晶体1~2个,在主、侧脉维管束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组织(图4、图5)。

2.1.3 叶脉 主脉发达,上表皮隆突,下表皮凸现,整体近椭圆形。中心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排列为椭圆形。木质部发达,有发达的木纤维,导管链状排列,10列以上。韧皮部有少量的韧皮纤维(图4)。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在表皮与中脉维管束之间填充薄壁细胞,其间一些薄壁细胞含簇晶,数量较少,1~2个(图4、图5)。在上表皮与主脉的薄壁细胞含叶绿体丰富,而在中脉维管束与下表皮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石细胞,呈H型、星型、一字型,以及很多不规则的形状(图4、图5)。

2.2 宋种

2.2.1 表皮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上表皮细胞较大,多为近方形,一层,具有较厚的角质层,下表皮细胞较小,多为圆形和卵圆形,大小不同,对着主脉中间下表皮的细胞较大,向两边渐小,一层(图6)。

2.2.2 叶肉 叶肉组织发达,含丰富的叶绿体,栅栏组织由2~3层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构成,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图7)。叶肉部分发现有不规则形状的石细胞6~10个,在主、侧脉维管束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组织(图7、图8)。

2.2.3 叶脉 主脉非常发达,上表皮隆突,下表皮凸现,整体近圆球形。中心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排列为椭圆形。木质部发达,有发达的木纤维,导管链状排列,22~25列。韧皮部有少量的韧皮纤维(图9)。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在表皮与中脉维管束之间填充薄壁细胞(图7、图8、图9)。在上表皮与主脉的薄壁细胞含叶绿体丰富,而在中脉维管束与下表皮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石细胞,呈星型或不规则的形状(图7、图8)。

3 小结与讨论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体营养器官中对环境最为敏感的器官,其形态结构特征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环境因子的影响或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不仅能影响到叶的外部形态,同时也能影响到叶的内部结构[3]。凤凰单枞产于凤凰山,该区濒临东海,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茶树均生长于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区,终年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在20 ℃左右,年降水量1 800 mm左右,土壤肥沃深厚,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茶树的发育与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质[4]。

凤凰单枞叶为典型的背腹型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加厚并角质化,可有效防止水分的过度蒸腾[5],角质层的厚壁是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的根据之一[3]。也可以与维管束鞘共同起到防止高温下叶内水分过度散失的作用,以维持叶的正常生理需要;另一方面,还可防止热带亚热带地区强烈的日光照射对叶片内部细胞的灼伤,以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这与凤凰单枞喜高温又耐旱的习性是相适应的[6-9]。

叶肉组织发达,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都含丰富的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效率高,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形成了贮气组织,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起到有利的影响。叶肉细胞中有少量不规则形状的晶体,一般认为是新陈代谢的废物,形成晶体后便避免了对细胞的毒害[10];有学者认为可以改变细胞的渗透势,使叶片的渗透势减小,从而提高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提高吸水和保水的能力[11],同时也是减少有害物质浓度的积极适应方式[5]。

凤凰单枞叶片中脉维管束中具发达的木纤维和少量的韧皮纤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支持叶片的作用,另外,成束排列的纤维包围着木质部,具有防止输导组织中水分蒸发和遮光的作用[12]。这与凤凰单枞喜高温喜光耐干旱的生活习性一致。通过对凤凰单枞叶的解剖学观察,凤凰单枞的结构基本与喜光喜高温耐旱的生活习性相符,并表现出中生特征,充分说明了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一致性和适应性[13,14]。

在以凤凰单枞不同品种的茶叶为试验材料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出,不同的茶叶之间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很难从其外形和叶的解剖结构特征来鉴别凤凰单枞中不同的品种(这里只是列举了其中的两种),这与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有着密切的关系,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植物在形态解剖结构上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这与在植物分类学上按照分类学特征将植物划分为同一种植物相一致;所以,植物解剖结构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亲缘关系的远近,也为确定植物的分类学地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5-18]。

参考文献:

[1] 戴素贤,谢赤军,李启念,等.凤凰单枞5个名枞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J].茶叶科学,1998,18(1):39-46.

[2] 苏新国,蒋跃明,汪晓红,等.凤凰单枞乌龙茶抗氧化特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3):55-59.

[3] 周兴文.银杏(Ginkgo biloba)叶的形态发育与演化[J]. 沈阳大学学报,2006,18(4):83-86.

[4] 李张伟.粤东凤凰茶区茶叶和土壤氟含量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通报,2010,45(5):1222-1225.

[5] 周智彬,李培军.我国旱生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2,19(1):36-38.

[6] 唐为萍,陈树思.沉香叶解剖结构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5, 25(3):229-232.

[7] 马瑞君,黄爱仑,孙 坤,等.当归茎、叶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1):73-75.

[8] 邹冬生,王凤翱.龙须草叶片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3):484-488.

[9] 李芳兰,包维楷.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J].植物学通报,2005,22(增刊):118-127.

[10] 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学[M].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 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2] 魏学智,毕润成.旱生植物酸枣的叶结构[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1(3):44-47.

[13] 蔡 霞,胡正海.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叶结构及其油细胞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0,38(3):218-230.

[14] 李爱民,陈泽濂,孙谷畴,等.墨兰组织培养植株的叶结构和生理特性[J].生命科学研究,2002,6(1):68-73.

[15] 吴丽芝,刘果厚,马秀珍.蒺藜科四种旱生植物叶结构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20(4):20-25.

[16] 辛 华,张秀芬,初庆刚.山东滨海盐生植物叶结构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8,18(4):584-589.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第2篇

据官方2006年统计:云南现有茶农600多万:其中约有200万处于贫困状态。涉及茶产业的相关人口1100多万人,占去了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明、清以来,云南的大宗出省商品只有两件,一是鸦片,二是茶叶。鸦片烟为英国人自鸦片战争前后从印度输入。自17、18世纪,英国人每日喝中国的发酵茶成瘾:上自宫廷,下达市井,3点3刻的“下午茶”已成风气。上百艘“快剪帆船”穿梭在大洋之上来往运茶,英伦的普茨茅斯港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方茶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清政府为抵制英国的“鸦片入侵”策略,决定对英国人以“断绝茶交易”为惩罚,才迫使英国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阿萨姆、大吉岭)用云南和中国其他省份引种的茶籽、茶苗甚至是技工开辟了茶叶种植园。而在中国的云南,普洱茶山已星罗棋布,茶树的人工栽培史已长达2000多年。

种种科学考察和文化史的调研已证明:云南的澜沧江中下游沿岸就是中国和世界茶叶的原产地,现在有了更新的佐证,在17世纪中叶,梵蒂冈博物馆的创建人及第一任馆长、罗马天主教廷的首席博物学家,德国籍传教士阿塔纳斯・基歇尔出版了自然博物巨著《图说中国》,它是当时世界自然科学的扛鼎之作,其中仅选了一幅云南的“茶树图”,画面中不容置疑地显示,那是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该书出版之时,整个欧洲为之轰动。当时,欧洲的上流社会已喝茶成瘾,云南的名声与广州、京城并驾齐驱,成为欧洲人最熟知的中国疆域城邦。他的《图说中国》多处参照了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的著作《中国植物志》,而这本书里也以主要篇幅介绍了中国南方和云南的动植物资源。

18至19世纪,欧洲列强通过各国的海外殖民部、外交部或东印度公司等多次向云南派遣各种身份的“植物猎人”、“探险队”“考察队”,他们将云南看作是“人迹罕至的秘境”,“地球动植物的避难所”,“喜马拉雅山以南动植物迁徙的走廊”。如英国的罗伯特・福琼,“采花领事”福雷斯特、弗兰克・金登・沃德以及近代的文字学者洛克等多人都充当过“植物猎人”,采集过云南的茶树标本和数以万计的植物资源。还有那些名噪一时的“探险队”、“考察队”,他们的报告一经在欧洲发表,都引起强烈反响,一时洛阳纸贵。其中最典型的是1866―1868年法国人安邺为队长的湄公河探险队,他们的《加内报告》和路易・德拉波特的插画广为流传,使欧洲社交界以谈论神奇的云南成为时尚,而考察茶叶贸易也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之一。

为运输普洱茶而形成的六条“茶马古道”,更成为了普洱茶的独特文化表征,它对于、蒙古、新疆等地域,是各民族生活的必须品,维系着人们的健康生存,茶马古道也可以说是一条穿越世界屋脊的“维生素大通道”;而对于明、清的皇家的贡茶而言却是一种马背上的情结和高贵身份的象征了。在清王朝,向各国使节赠送普洱茶已成为一种国礼和尊贵的外交礼仪。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第3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茶叶生态学;茶文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发展方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达成的共识。人们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对于社会向生态文明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所以生态化设计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而最能体现这一设计的就是风景园林设计。它能体现在都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茶作为有着文化内涵的植物,与人在长期的磨合中,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摘茶,加工和泡制品尝都体现着生态意义和文化内涵。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生态学结合在一起,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之中,找出有推广价值的设计方式,利于我们对生态景观设计贡献力量。

1茶文化与园林艺术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古代人民在茶的栽培加工和茶文化的传播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唐代就已经有对茶的栽培、加工和饮品技术进行全面总结的书——《茶经》,它的作者就是陆羽。而茶除了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品,还是文人墨客的咏诵对象,用来寄托他们的性格情怀和鸿鹄志向。流传下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分别代表了普通人民和高雅之士对于茶的看法,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升华。唐寅创作的《煎茶图》成为我国茶文化与绘画结合的宝贵作品;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将喝茶的感受描绘的栩栩如生,直到今天都是茶诗中的上上品。茶文化还涉及到各类的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等等,它还结合宗教、哲学、经济、旅游,涉及文理工很多方面。佛教中把茶作为清净的化身,所以僧人们饮茶,寺庙附近种茶。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唐宋以来,我国的茶文化向外传播,在其他国家也形成了它们自己的特色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午后茶”都有着本国特色却又和中国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所以,茶在国外就是中国的象征。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茶,将茶与中国联系起来,如英国诗人巴伦称茶是“中国的泪水”,极具浪漫色彩。由此可以看出,茶树作为园林植物,不仅外形属性可行有着观赏价值,更多的是它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我国的园林在发展过程中与茶也有着分不开的密切关系。茶是饮用植物,但也是观赏植物,在园林设计选用植物时也是常用植物之一。周武王时代就将茶作为贡品送给王室,种植在园林中观赏,并且栽种繁殖。我国的名茶很多也与著名的园林景点分不开。比如十大历史名茶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等等都是各个地区风景名胜景点所产。所以,茶树不仅是商业产品,也是观赏植物,是风景经典不可缺少的植被。茶树和其茶制品以及茶文化都是各地重要的风景园林资源。乌龙茶的生产地武夷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风景区内到处都是茶树,而且在茶树周围的亭台楼阁上都是名家名篇的诗词歌赋,且大多与茶有关。这说明茶文化与园林设计关系紧密。张家界中也有以茶园为风景区的地方。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有专门的茶园展示,用造型不同的茶树为衬托,加上茶文化和茶工艺的穿插,展现了茶树作为风景园林的观赏价值以及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大家熟知的西湖龙井就在西湖园林之中,它虽然是极为名贵的茶,是作为一种经济植物,但是景区内茶树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常见的观赏植物了。还有市区很多行道树和公园旁的绿化都有茶树的绿篱作为边界,既美观又好培育。

2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

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茶树的种类丰富、形态多样。茶树一般指的是山茶属中的五个种,即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和茶。而茶种有可再向下分成三个变种。茶种是栽培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形态各不相同,高矮的差异也很大,可以二十米以上的高大乔木也可以是不足一米的灌木。而且树叶形状,颜色每个种类都差别很大,淡绿色到紫绿色之间任意过渡,因为人工培育可以用杂交等方式改编品种使得叶子颜色发生改变。叶子表面的隆起也有不同,有的是平滑的,有的是微微隆起。茶树的叶片寿命一般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茶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得到,并且可以保持。茶经常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专门培育的佛手种,树形张开,叶片很大下垂生长,似佛的大手。这些都是通过后天培育而成,并且让他可以带着这些特征继续传下去。其他园林植物并没有茶树这样的特性,所以茶树在园林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茶树是秋冬季开花植物,并且花期很长。茶花属假总状花序,两性花,萼片近似圆形,绿色或偏褐色。花冠白色,由五到九片花瓣组成,呈椭圆形。花的大小与它的品种有关,一般在5cm到2cm之间。茶树的花芽六月分化,到九月中旬开放,能一直开到十二月中旬,花期长达三个月,这是其它植物花期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它开花的跨度大,基本概括了整个秋季和冬季,其它花很少在冬天开放。所以它作为园林植物可以补充冬天花少的情况。而且茶树的果实成熟期长,所以可以花果共同生长,这种在其它植物中又是不常见的。这些也给了茶树很多寓意,让它的文化价值更大了。第三,是茶树的再生能力极强,可以随意造型不用担心恢复不了。茶树的枝条上有很多不定芽,这让茶树有很明显的再生优势。树枝上的不定芽能快速萌发,从而塑造形状不同的树冠。经常修剪可以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修剪的树冠可以有弧形,,马鞍形等形态,所以作为园林植物,茶树完全满足修剪造型的能力,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自行修剪。

3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茶叶生态学原理的探究

茶叶生态学讲究的是和谐共生的茶精神,这和一般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茶叶生态学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上,茶叶生态学原理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需要坚持推广。要因地制宜。园林设计最开始的依据就是建园林的地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地势、土壤特点进行设计,要多方面考量和权衡,无论是自然景观设计还是建筑景观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应当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要重视园林选址地的生态和气候,依靠科学技术设计出有发展潜力的景观园林。可用于景观园林设计的植物种类繁多,除了要考虑本地的生态之外,还要考虑选择的植物之间能否搭配在一起适应当地生态和气候。所以在设计中,要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植物,若是道路两旁绿化或建筑景观园林设计要考虑风速和污染等等条件。茶叶生态原理的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的基础。

4结语

茶文化和它的生态理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指导具有深远影响。将茶叶生态学运用在园林设计上是有重要意义和理论基础的。通过对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对比以及茶树在园林设计上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茶和园林分不开,他们需要共同发展,才能使设计者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所以还需要研究者们继续研究,不断完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余文权,张翠香.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国茶叶,2009,10:10-13.

[2]戴金电,高俊杰.泉州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J].福建茶叶,2009,03:16-18.

[3]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技术要素[J].中国茶叶,2010,03:23.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第4篇

关键词:恩施州;天然富硒茶;地理标志;农业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757-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3.064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Tea in Enshi Prefecture

DAI Guang-zhong

(Second Geological Brigade of Hubei Province,Enshi 445000, Hubei,China)

Abstract: Enshi Prefecture is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tea producing areas. Its tea industry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advantage. The prefecture enjoys a reputation of the world selenium capital, and is the best place to natural selenium-enriched tea.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tea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measures of protecting the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re analyze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and.

Key words: Enshi Prefecture; natural selenium-enriched tea;geographical indications;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年6月10日,中国农业部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20年),此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知识产权-技术支撑。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并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1]。因此,需要运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2-4]。

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涉农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农业商业秘密等[5-7]。其中,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8-10]。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其中,鹤峰县、恩施市、宣恩县、利川市、咸丰县,均入选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100名),并分别排名17、23、34、37、59,并且鹤峰县、宣恩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马坡茶等实施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中,该州有3个,即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万寨乡、利川市毛坝乡。

恩施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天然富硒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2013年,该自治州启动茶叶等六大产业链建设,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因此,本文对世界硒都恩施州茶叶地理标志特征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因素与知识产权

1.1 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

1.1.1 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 恩施州地理坐标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 30°40′00″,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该州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 000 m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 000~1 700 m,1 500~1 300 m,1 200~1 000 m,900~800 m,700~500 m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

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 ℃,中山13.4 ℃,高山7.8 ℃;年降水量,东南部1 100~1 300 mm,西北部1 000~1 900 mm,中部1 400~1600 mm;年平均日照,低山1 300 h,中山1 200~1 350 h,高山1 000~1 350 h;无霜期,低山238~348 d,中山237~264 d,高山170~233 d;相对湿度,低山82%,中山85%,高山82%。

恩施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峰高雾缭,甘泉潺潺山地较多,土地肥沃,土壤呈酸性至弱酸性,适宜喜湿类植物茶叶生长。

1.1.2 绿色生态环境 恩施是个人口较少且以农业为主的自治州,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与农业过度开垦问题,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等美誉,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高浓度负氧离子区域。

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 26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40余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90%。生态恩施,万物殊佳:古银杏、古杜鹃、古珙桐,嘉木异株,旷世珍稀;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天下奇绝;北纬三十度,物种起源地;青山生灵草,沃土育家珍。

1.1.3 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 该州硒资源极为丰富,其含量之高居世界之首,被公认为“世界硒都”[11],是天然富硒茶的最佳产地。其中,恩施市双河渔塘坝硒矿床,是世界惟一的沉积型独立硒矿床,该市于2011年9月19日,被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TEMA14)组委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恩施州天然富硒土壤分布较广,其成因类型有两种:(1)石煤型;(2)燃煤型。其中,石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奥陶系上统-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O3S1l)、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1n)等黑色岩系中的石煤风化作用与成壤作用而形成的;燃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三叠系上统九里岗组(T3 j)、侏罗系下统桐竹园组(J1t)等煤系地层风化作用与成壤作用而形成的。该州龙潭煤系煤含硒2.4-20.0 mg/kg[12]。

恩施州黑色岩系与煤系地层出露较广,富硒岩石、富硒土壤、富硒矿泉水、富硒动植物资源聚集形成了天然富硒地质环境与富硒生物圈。

1.1.4 优质茶树品种 恩施州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有引进的部级优质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以及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恩施玉露1号、鄂茶10号、恩苔1号、恩苔2号、恩苔早、宣恩27、恩茶红、毛坝早等。其中,恩苔早群体种等地方茶树品种,是当地农业物种类遗产品种。

1.1.5 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 硒(Se)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第三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3],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40多种疾病都与人体缺硒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中国公民缺硒逼近健康警戒线。富硒茶中的硒呈有机态,是补硒养生福音。恩施州茶叶富硒,有的高达7.53 mg/kg[14]。除了富硒外,绿林翠峰、伍家台绿针、恩施花枝茶、恩施玉露、雾洞绿峰等著名绿茶品质特点还以味鲜、香高、色绿、形美等著称于世,著名红茶利川红具有“冷后浑”现象。

1.2 地理标志人文因素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主要有:(1)茶树栽培历史悠久;(2)制茶工艺古老;(3)贡茶文化;(4)名茶品牌;(5)茶文化遗产丰富;(6)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1.2.1 茶树栽培历史悠久 恩施州茶树栽培的历史悠久。据西晋人所著的《荆州土地记》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东晋人千宝所著《述异记》中云:“巴东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说明早在距今1 700多年之前,恩施州的茶叶已进入宫庭。

1.2.2 制茶工艺古老 蒸青绿茶,是指利用蒸汽来杀青的制茶工艺而获得的成品绿茶,为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悠久,恩施玉露、当阳的仙人掌茶、宜兴的阳羡茶等是仅存不多的蒸青绿茶品种。

蒸青绿茶的工艺,保留了较多的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内含物,形成了“三绿一爽”的品质特征,即色泽翠绿,汤色嫩绿,叶底青绿;茶汤滋味鲜爽甘醇,带有海藻味的绿豆香或板栗香。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15]。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

1.2.3 贡茶文化 伍家台贡茶的创始人伍昌臣,在宣恩县伍家台忠堡屋脊苦心栽培茶叶,生产出来的“白茶”,独具许多优点: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头年的春茶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新茶的一切特点。由于有这些优点,逐渐远近驰名,官吏豪绅争相索购,并且作为贡品献给乾隆皇帝,皇帝品后大悦,下旨御赐《皇恩宠赐》匾,以资嘉奖[16]。

1.2.4 名茶品牌 早在清朝,乾隆御笔《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就久负盛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恩施玉露196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9年3月28日被授予“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牌匾。

宜红茶,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国十大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宜红茶区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

1.2.5 茶文化遗产丰富 恩施州有丰富的茶文化遗产。其中,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宜红茶等的传统制茶工艺,是重要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而“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是重要的农业系统及其相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和知识体系,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物质文化遗产[18]。

1.2.6 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2005年,恩施州农业局出台了《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鹤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2010年9月28日通过专家组验收。恩施市茶叶栽培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13年10月15日已进行考核验收。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均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为落实“重品质、重安全、重环保、重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中国茶叶行业绿色生态化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开展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评选。其中,鹤峰县、宣恩县分别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1.3 知识产权保护

涉及茶叶的知识产权主要有:地理标志、商标、专利、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植物新品种等。

1.3.1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5]。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存在三个主要系统,其中,恩施州茶叶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有: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茶;注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的有: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农业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鹤峰茶、伍家台贡茶、马坡茶。

1.3.2 商标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声音、颜色组合,或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恩施州茶叶共注册了好几十件商标,其中,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就共有14件商标(表1)。

地理标志商标是一种特殊的商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恩施州茶叶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件: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

著名商标,是指具有较高市场声誉和商业价值,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依法被认定的注册商标。恩施州茶叶商标中,有湖北省著名商标18件(表2)。

2013年3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湖北三峡酒业“三峡牌及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湖北恩施州实现了驰名商标零的突破,但是,目前该州茶叶还没有中国驰名商标。

1.3.3 专利 专利制度,旨在保护技术能够享受到独占性、排他性的权利,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主体使用专利,都必须通过专利权人的授权许可才能获得使用权。恩施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国家专利30项(表3)。

1.3.4 农业生物遗传资源 遗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遗传资源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不仅仅是现在持有者的培养和保护,而是经过数代人,数十代人,数百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恩施苔子茶群体种,是地方群体品种,为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恩苔1号、恩苔2号分别是从巴东县溪丘湾乡苔子茶群体中、鹤峰苔子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鄂茶10号是从恩施苔子茶群体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优质茶树品种(尤其是外来品种)大规模推广,直接威胁到恩施苔子茶群体种。

1.3.5 传统知识 传统知识,可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保持着原有内涵和形式。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包含许多传统知识。然而,恩施州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尚未登录《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关的也仅有两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

1.3.6 植物新品种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1999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七批)中,包含有茶组[melliaL. Section Thea (L.) Dyer]。虽然恩施州茶叶科究人员近几年育成一些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茶叶品种,但尚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

2 恩施州茶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2.1 开展主要茶区大比例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因种种原因,恩施州的农业地质工作起步很晚。2012年该队完成了湖北省国土资源科技计划项目“宣恩县优质贡茶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编号ETZ2010A08),发现伍家台贡茶富硒富锌,2013年才负责恩施州财政公益性项目“恩施州硒资源与生态农业地质调查”(编号2150199)。

依目前的资料粗略统计,恩施州富硒土壤(>0.4 mg/kg)共有60.9%。与江汉流域等平原不同,恩施农业地质环境复杂,受基岩类型、地形地貌等控制明显,环境横向变化大,土壤种类多。

因此,需要开展主要茶区,尤其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万寨乡、利川市毛坝乡等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以及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马坡茶等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大比例尺(1∶5万或1∶1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区域农业生态地质条件,揭示各种名优茶叶的最佳生态地质环境,尤其是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2.2 研究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保护茶文化遗产

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农业系统)等。

因此,需要研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传统名茶原产地特有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揭示其地域性与独特性的人文因素,并申请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制作技艺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作为我国第一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理应领街申报绿茶制作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而保护恩施州悠久的茶文化遗产,并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

2.3 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

《湖北茶业贸易志》记: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由此可见,宜红茶是具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红茶,为品牌类文化遗产;和宜昌市一样,恩施州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区。

宜昌市的宜都市宜红茶协会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宜红工夫茶”,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宜都市宜红茶协会分别登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宜红茶”、“宜都宜红茶”。然而,恩施州尚无红茶的国家地理标志,也没叫得响的红茶品牌,稍有点名的红茶是“利川红”、“利川宜红茶”等,尽管该州目前仍然是我国红茶的重要产区。

因此,需要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①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宜红茶”保护;②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宜红茶”;③向农业部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恩施宜红茶”。并且,以“恩施宜红茶”统一全州红茶品牌,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即宜红、宜红工夫茶)。

2.4 认定四个中华老字号,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分别拥有世代传承的茶叶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绿茶、恩施宜红茶,是老字号。

因此,上述四个企业的认定中华老字号应传承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绿茶、恩施宜红茶制作的传统知识。

2.5 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

恩施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有30项国家专利(表3),但其中创新性与实用性均强的少见。该州尚未申请茶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因此,应该激励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研发,支持茶叶育种,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

2.6 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地理标志产品的某些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在本质上可归因于该地理来源。显然,地理标志本身就是品牌。地理标志可由商品来源地所有的企业、个人共同使用,只要其生产的商品达到了地理标志所代表的产品的品质,这样在同一地区使用同一地理标志的人就不止一个,使得地理标志的所有者具有集团性。

因此,除了完善恩施州绿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外,还应该加强红茶(恩施宜红茶)、乌龙茶(咸丰乌龙茶)、黑茶(恩施黑茶)等的地理标志保护,并选茶叶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并在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五统一的前提下,有效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2.7 重点培育品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

恩施州茶叶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表2),目前有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显然,现有的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其使用者相当分散,商品生产规模不大,难以升格为中国驰名商标。

因此,应加快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宜红茶”,重点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的品牌,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湖北省著名商标,并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争取认证5件中国驰名商标。

2.8 建立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

恩施苔子茶群体种等为恩施州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是经过许多代人长期种植茶叶所遗留下的,是茶叶新品种育种的种质。

因此,为了防止引进的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等对当地种质资源的威胁,应建立恩施州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同时还应开发茶叶种质园的旅游资源,发挥茶叶种质园多功能。

2.9 宣传农业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

因此,需要向恩施州社会大众,重点向茶叶专业大户、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茶叶龙头企业(湖北真香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咸丰县人头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等)宣传农业知识产权,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 小结与建议

恩施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天然富硒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该州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其人文因素主要有:①茶树栽培历史悠久;②制茶工艺古老;③贡茶文化;④名茶品牌;⑤茶文化遗产丰富;⑥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恩施州茶叶有3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3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州茶叶共注册了好几十件商标,其中,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就共有14件商标。除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外,恩施州茶叶商标中,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但没有中国驰名商标。该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30项国家专利。恩施苔子茶群体种,为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包含许多传统知识。其中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尚未申请茶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

我们分析了恩施州茶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并建议:①开展主要茶区大比例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②研究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保护茶文化遗产;③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④认定中华老字号,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⑤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⑥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⑦重点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品牌,争取认证5件中国驰名商标;⑧建立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⑨宣传农业知识产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 忠.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发展观察,2012(2):6-8.

[2] 孙太升,李 钢,毕文胜,等.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3):154-155.

[3] 刘红峰,乌东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81-3386.

[4] 郭 英,丁自立,王艳明,等.关于推进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35-1938.

[5] 宋 敏.农业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 皮 竟,彭文学,周建超,等.重庆市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660-3662.

[7] 陈诗波,李崇光,王少华,等.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3,(6):7-9,31.

[8] 孙志国,杨春艳,定光平,等.板桥党参的地理标志特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81-83,102.

[9] 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9-124.

[10] 孙志国,何岳球,定光平,等.咸宁特产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4):986-990.

[11] 彭祚全,黄剑锋.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2] 陈 萍,唐修义.中国煤中的硒[J].中国煤田地质,2002,14(z1):29-32.

[13] 黄开勋,徐辉碧.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4] 谢明勇,曹春阳,温辉梁,等.恩施地区硒茶的元素及元素结合态分析[J].营养学报,2000,22(3):278-281.

[15]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1-163,174.

[16] 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6):117-121.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第5篇

关键词:四川古蔺;无公害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25

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Family Theaceae)、山茶属(Genus Camellia)、茶组(Section Thea)[1]。我国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生产国,茶树适生地区辽阔,自然条件优越[2],茶树资源极为丰富。四川省是国家产茶大省[3],拥有茶树的各种种质类型,包括乔木大叶型、灌木大叶型、灌木中叶型、灌木小叶型。古蔺县属于立体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的生长。抓住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茶产业,可提高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当地脱贫致富。

1 无公害茶的内涵

无公害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其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指标符合特定的标准和要求。在日益注重健康的现代生活中,绿色、安全、无污染的无公害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方向,也是准入我国茶叶市场的基本要求。

2 无公害茶的生产技术

2.1 建立无公害茶园

无公害茶园选择远离工矿等污染地区,种植区域水源充足,能满足茶树生长的基本需求。土地选择土层厚度达70cm及以上,坡度25°以下,土壤PH值为4.0~6.5的黄壤为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用部级或者省级茶树良种,以牛皮茶特色品种为基础,建立无公害茶园示范区。大气、土质、水质等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要求和规范。

2.2 无公害茶园施肥管理

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2]。每年10~11月,在深耕的基础上施用基肥,以有机肥750kg、50~70kg饼肥、20kg过磷酸钙和10kg硫酸钾按每667m2配施。以氮肥为主,氮肥与磷肥、钾肥相结合。根据肥料性质和无公害茶生产的要求,做到合理施肥。

2.3 无公害茶的病虫害防治

引进部级或省级的优良品种符合植物检疫法规,选育的品种应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但应避免单一的品种栽培,可通过间作等方式,丰富茶园群落结构。无公害茶园生态环境应优越,产地适宜山区和半山区,其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生态多样性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的防治以物理和机械防治为主,通过捕杀、诱杀、阻隔等技术手段防治病虫害,使用无毒、无污染、无残留的化学物质为辅,化学物质的选用应符合无公害茶生产的标准规范,防止3R问题的出现。

3 古蔺县无公害茶生产的基础

3.1 适宜的自然环境

古蔺县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境内有1万个以上的大小山头,平均海拔800~1200m。年平均气温17.8~13.1℃,无霜期232~363d,其日照充足、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温度适中,土壤呈酸性,土层深厚,适宜优质无公害茶叶的生长发育。

3.2 政策的支持

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提出,要重点建设20个规模1.33万hm2以上的茶产业基地强县,建设20万hm2生态高效茶叶基地和规模化有机茶园,建设现代茶叶基地。古蔺县政府及部门重视茶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强当地茶产业的建设。在有利政策的支持下,古蔺县无公害茶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4 古蔺县无公害茶开发的建议

4.1 重视牛皮茶特色品种的选育

古蔺牛皮茶是四川省的一个重要地方茶树品种资源,1985年该品种被认定为四川省省级地方品种。以灌木或小乔木为主,叶片绿色或深绿色,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其群间表性特征多样化。以牛皮茶为特色品种,当地应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选育优质、高产的牛皮茶新品种,建立古蔺县无公害牛皮茶产业。

4.2 标准化的生产及加工

古蔺县无公害茶叶的种植、生产及加工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选择无污染、自然环境优越的产地,大气、土壤、土质、水质等指标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规范和要求,无公害茶的栽培方式、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包装贮存等标准化实施,以生产出安全、绿色、无污染的无公害茶叶。

参考文献

[1] 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J]. 西南植物研究,1992,14(2): 5-132.

[2] 骆耀平主编.茶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第6篇

关键词 鸭脚茶;特征特性;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78-01

鸭脚茶又名中华野海棠,为野牡丹科野海棠属的一种常绿灌木[1]。花紫色或粉红色,花期5―7月,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在园林应用中主要栽植于林下、园林下较阴湿处作地被植物。鸭脚茶的叶煎水洗澡可治感冒,也可治头痛、疟疾、腰痛。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和广东,福建主要产于内陆各县市。

1 特征特性

1.1 特征

株高60~100 cm。茎圆形,小枝略四棱形,全株无毛或近无毛。叶对生,叶柄长5~20 mm;叶片坚纸质,披针形至卵形或椭圆形,长5~10 cm,宽2~5 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极钝,近全缘或具疏浅锯齿;基脉5出,背面隆起,侧脉及细脉均不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有花5~20朵;苞片早落,花梗长5~8 mm;花4数,花萼钟状漏斗形,长约6 mm,具4棱,裂片极浅,圆齿状;花瓣粉红色至紫色,长圆形,先端急尖,一侧偏斜,长约1 cm,宽约6 mm;雄蕊8枚;子房半下位,卵状球形。蒴果近球形,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具4棱。蒴果成熟期10―11月。

1.2 特性

鸭脚茶喜生长在阴湿的环境和肥沃的酸性土壤中。野生的野脚茶大多生长在山谷、山坡林下、阴湿的路边、沟旁草丛中或岩石积土上。

2 繁殖技术

2.1 种子采集及处理

鸭脚茶应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淡红色蒴果出现块状灰色干斑时开始采集蒴果。然后阴干15~30 d,将阴干的蒴果放在报纸或塑料布上,然后不断揉搓使种子从蒴果掉出。将处理好的种子进行密封保存,留待翌年播种[2]。

2.2 选地整地

鸭脚茶喜水肥,宜选择交通便利、排灌方便、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好、质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含腐殖质多砂壤土。深翻土壤20~25 cm,晒白5~7 d,然后做苗床。由于鸭脚茶种子极小,要精细整地,做到土壤保墒好,透性强,根层上虚下实,表土平、细、净和易于排涝抗旱。

2.3 苗床消毒

苗床消毒时用50%多菌灵10 g/m2与干细土拌匀,在播种前将1/3药土撒在苗床上作垫土,将种子播在上面后,再将剩下的2/3药土作覆土。撒后在土壤表面适量洒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免过干产生药害。

2.4 播种

鸭脚茶播种以3月中下旬为宜。以条播为好,可采用宽幅条播,行距20~30 cm,播种沟宽8~10 cm、深2 cm。播种时,将种子混草木灰或细土,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盖细土1 cm,并盖草淋水保湿。用种量以22.5~30.0 kg/hm2为宜。

2.5 苗期管理

鸭脚茶一般20~25 d可出苗,待幼苗大部分出土时,揭除盖草。并及时间苗和补苗,使苗木分布均匀。间苗分2~3次进行,选阴雨天实施,间掉弱小苗、病虫危害苗和过密苗,7月底结束,保留60万~75万株/hm2,间苗后及时浇水。若间掉的幼苗长势好,可带土移植,主要注意苗木根。加强肥水管理是培育壮苗的关键,幼苗生长初期保持苗圃地湿润。施肥以薄肥勤施为原则,并根据苗木的不同生长时期,施用腐熟的人粪尿或复合肥[3-4]。幼苗期(4月中旬至6月底)以氮肥为主,少量多次;速生期(7月初至9月初)以氮、磷肥为主,约15 d施1次;木质化期(9月中旬至10月底)以磷、钾肥为主,约20 d施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培土。

2.6 遮荫

由于鸭脚茶属耐阴植物,应避免苗床过干或过湿,应保持60%~70%的土壤水分,同时保持30%~40%的光照。因此,出苗揭草后及时遮阳,苗期宜用60%~70%的遮阳网遮荫。

2.7 病虫害防治

鸭脚茶抗逆性强,较少感染病害,因此在生长期,每月喷洒1次杀菌剂即可对病害起到预防作用。

2.8 种植

2.8.1 种植地选择。野外种植,应选择针、阔叶林下或林缘沟边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园林应选择郁密度在0.6~0.7的林下含腐殖质多的土壤种植。

2.8.2 种植地准备。按行株距60 cm×60 cm、穴规格20 cm×20 cm×20 cm进行整地,并回表土。

2.8.3 种植。种植应在春季进行,选择苗高15 cm左右的苗木,每穴栽3株。要做到不窝根,回土要压实。种植后浇回根水。

2.8.4 管理。应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进行培土。

3 参考文献

[1] 福建林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 何国生.福建树木彩色图[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第7篇

关键词:野生茶树;特征;保护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9-2

1 我国野生茶树的现状

1.1 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范围广

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范围广,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福建、重庆、湖南等7个省均有发现,从所发现的野生茶树的分布看,我国野生茶树总群在地理上的水平分布“约为18°~31°N和95°~122°E,集中分布区的经、纬度为95°~114°E(占83.83%)和22°~29°N(占87.20%)的狭长地带上,并以25°N为中心线,105°E为中轴,以95°~108°E(占60.12%)为中心分布区(即在滇、桂、黔、川相交会的区域内)” 。各省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云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比较广。经过调查,云南省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区,以及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双版纳、普洱、保山、临沧、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区或自治州,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贵州省的野生茶树分布也比较广。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叶知水、李联标于1940和1941年先后对黔北湄潭、务川、凤冈、德江等进行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刘其志于1958年、1965年1979年,林蒙嘉于1981年、1986年、1988年分别对黔南苗岭、黔西南乌蒙山系等进行补充调查;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等人于2005~2006年,分别在黎平、丹寨、沿河、印江等地发现野生或半野生茶树。贵州地方野生茶树主要分布于渝黔、黔滇、黔桂等交界地区,包括黔北、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14个县市。

福建省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均有野生茶树分布。安溪县早在20世纪60年代,郭元超等人在调查中就发现龙涓乡和兰田乡有野生茶;80年代,詹梓金等人调查中发现萍州和剑斗镇等地也有野生茶分布。此后还在茶树资源普查中先后发现福前乡、蓬来镇、官桥镇、剑斗镇等地也有野生茶。漳平县南洋乡悟溪、北宁等地在龙岩地区农业局对野生茶树进一步调查中发现有野生茶。安溪、漳平县的茶均为苦味型,在当地称为“苦茶”。永定县湖坑南溪猪姆坑、下洋丹竹、草竹山等地有野生茶树分布,这些野生茶树类型较多,比如草竹山茶的类型有十几个,在竹联的山庙还发现有大茶树,径粗二十公分。周玉播在2004年的调查中发现地处武夷山市西南部、九曲溪上游自然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的武夷大峡谷有两丛野生茶树,并被分别命名为“武夷1号”和“武夷2号”,结束了闽北是否有野生茶树的猜疑,周玉播于1985年前后还在原宁德县(今蕉城区)的虎贝、霍童、八都等地发现野生茶树,其中虎贝乡梅鹤村姑娘坪还分布着野生茶树群落。三明市茶叶技术推广站与梅列农业局种植业推广中心在2010年4月组织的三明市仙人谷部级森林公园的考察中发现其瀑布群沿溪两边有十多处野生茶。

重庆市南川地区有野生茶树分布。经考察发现南川市东南部金佛山南麓、柏枝山东麓和三界山北坡交汇处的大有、合溪、德隆、庆元、马嘴等乡镇的深谷地带现存野生茶树2000株以上,南川野生茶树是一个较复杂的群体,树型以乔木型为主,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野生茶树分布。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东部山区的大锡、贝江、未竹口、两岔河、桥市、大圩镇、小圩镇等地陆续发现野生茶树的原始群落,并定名为江华苦茶(Thea assamica CV. Jianghua)。

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由中国茶叶研究所和海南省岭头茶场茶叶研究所联合组成海南岛作物种质资源考察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组于1988~1989年,对该省10个县(市)约40个考察点,进行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全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有野生茶树分布,且分布比较广泛,比如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走向均有野生茶树分布。

广东省的野生茶树分布。华南农学院、广东省农业厅径济作物局和从化民乐茶会等三个单位曾经组织考察组于1963年对从化县进行资源稠查,发现五指山及南山均有野生茶树分布,且数量也较多。

1.2 我国野生茶树种类繁多

云南省野生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西双版纳州共发现茶组植物有3个茶系、7个种和变种;普洱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2个茶系、4个茶种;保山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3个茶系、5个茶种;临沧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4个茶系,7个茶种。云南省野生茶中主要以大理茶种C.taliensis为主,其中大苞茶种e.grandibraeteata则为临沧市所独有。贵州西南部是我国野生大茶树重点分布区域之一。据张宏达报道,贵州境内茶亚属〔Thea(L.) chang〕中有离蕊茶组、茶组,茶组中有秃房茶系、五室茶系和茶系中的不同种,归属于这些种的大树茶有兴仁大苦茶、龙头山大树茶、红花大树茶、秃房大树茶、普白野生大树茶、仁怀大树茶、大树茶、兴义大苦茶等。此外,贵州省还发现有茶组植物中属于较原始类型的大厂茶C. tachangensis,以及大理茶C. taliensis和阿萨姆茶C. sinensisvar.assamica等。福建省野生茶树品种主要是苦茶和高山茶两种。重庆市主要是乔木型茶树。湖南省的野生茶树也主要是苦茶。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均属cameill assamica种,从植物学形态分类学上看,野生的海南大叶茶,根据其主要形态特征在分类上也属于cameill assamica种。广东省的野生茶树主要有白毛茶、云雾茶和黄茶等品种。从已经发现的野生茶树就有如此多的种类,可以肯定,我国实际存在的野生茶树种类比现有掌握的更多。野生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为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我国野生茶树的主要特征

2.1 野生茶树的形态特征

我国野生茶树在形态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主要是乔木。贵州野生茶树大都为小乔木型,比如兴仁大苦茶、龙头山野生茶、望谟八步茶、普黑野生茶、黎平老山界茶等,均为小乔木树型。海南野生茶树均为乔木,树千灰白,树体较高大,2~12米。广东省的白毛茶、云雾茶和黄茶等,均属乔木型,其中白毛茶株高4~6米,云雾茶茶株高2.5~4米。云南双江县勐库野生茶树基围在1.5米以上的随处可见,最粗的茶树基围达3.25米,株高达15米。(2)主要是大叶类。海南野生茶树叶片大而叶形变化颇多,叶色较浅。贵州省的兴仁大苦茶、普黑野生茶、黎平老山界茶都是属于大叶类。广东省的白毛茶叶片多呈近水平状着生,叶背茸毛长而极密,黄茶叶大而特别薄,叶质柔软。

2.2 野生茶树的生境特征。

2.2.1 野生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1)我国野生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大多数生长在大山和森林之中。云南省思茅地区哀牢山上的千家寨附近,山深林密,所生长的野生茶树群落,是世界上目前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的一棵茶树高25米,胸径0.89米,生长在海拔2500米的高山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新发现的茶树王。广东省从化县的野生茶树大多数散布在靠北的高山上,那里群山层叠,陡峻雄伟。贵州省野生茶树生长的地方大都海拔较高,山脉纵横,河流交错,地形复杂,主要包括雷公山、武陵山、乌蒙山、大娄山等地区。海南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走向地区。

(2)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海拔高度变异很大,但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760米-2060米,普洱市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450米-2600米,保山市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200米-2400米,但以1640-2200米居多,临沧市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050米-2750米。贵州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基本都在1000米-1900米之间,。福建省安溪县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700米-1040米之间,漳平县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800米-1200米之间,永定县野生茶树分布的海拔高度为900米,武夷山市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为500米。重庆市南川地区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湖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400米到1000米之间。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200米到1200米之间。广东省从化县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450米左右。从已经发现的这些野生茶树分布海拔看,最低的在200米,其次是400米到500米,最高是2750米,其次是2600米,可见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海拔高度变异很大,但是大部分在800米-1900米之间,这说明我国野生茶树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

2.2.2 野生茶树生长的水、热及气候特点

郭元超根据分布区所在地选点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野生茶树种群在其分布范围内的水、热条件是,年降水量重庆为1098.9mm,琼中为2603.3mm,缅北葡萄为3732mm;年均温在13.9℃~24℃之间,极端低温在-4℃~-7.8℃之间。而在北纬25℃~28°间的年均温总平均为17℃,极端低温在-2.4℃~-7.8℃之间,平均为-5.1℃,22℃~25oN间的年均温总平均为21.2℃,极端低温在-0.3℃~-4.0℃之间,平均为-2.4℃。因此,“苦味茶集中分布带的温限明显低于茶组种群集中分布区。而且山头气温还低,若以垂直高差400米左右计算,则野生茶树生存地的气温要比所在地低2℃左右,因而苦味型野生茶树的适生极端低温可达-10℃左右。”当然,由于我国野生茶树种群分布范围广,其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也比较大。贵州省野生茶树生长的普安、兴仁、雷山、盘县、黎平等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区,≧10℃积温为4000℃~6000℃。湖南省江华的大气候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但已发现的野生苦茶所分布的东部山区,年平均温度则为17.8℃,年温差比较小,最热的7、8月在26.1℃左右,最冷的1月在8.2℃左右。总的来说, 湖南省“江华野生苦茶的原产地气候温和,雨量、云量较多,日照时间较短,相对湿度较大,森林植被率高。”

3 我国野生茶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3.1 我国野生茶树的保护

由于茶树属于自交不亲合的异花授粉植物,若不对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我国杂交育种所能够利用的基因资源将越来越少,杂交后代有害等位基因纯合机率的不断增加将导致茶树个体适应性逐步下降。因此,最大限度地保护茶树物种遗传的多样性,即重视野生资源,必将导致茶树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越来越狭窄,给茶树物种的进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更何况“野生茶树具有叶尖急尖,抗逆性强,耐寒等明显的优良标志性状,这些性状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异的茶树新品种。”因此,必须对我国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要对我国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首先要有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的意识,“在茶园规划建设中,牢固树立对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意识,绝不能因为追求茶园的统一性、规整性而伐除散生在新建和扩建园地内的野生茶树。”具体的保护途径有原生境保护、迁地保护和室内保存等。所谓原生境保护就是指野生茶树在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就地进行繁殖保存种质的保护方法,如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双江勐库野生茶树群落、哀牢山野生茶保护区等,就属于这种保护类型。所谓迁地保护顾名思义就是在交通条件、水源、土质、土壤等立地条件较好又适合的地方实施异地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由于其特有的分布区域及生存环境,开展迁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野生、珍稀、濒危的野生大茶树尤为重要。”所谓室内保存即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的试管苗种质保存。

3.2 我国野生茶树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我国野生茶树中的一些品种包含的有高茶多酚、高咖啡因、高茶氨基酸等特异质材料,比如“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是优良的茶树种群,种群内品系众多。其中,许多品系和单株对不利自然环境的抗性以及芽、叶的形状、产量和品质都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因此,许多野生茶树资源均可直接开发利用,“完全能够根据人们对其品质特性的需求,比较、筛选出优良的品系或单株,通过建立采穗圃和组织培养技术,可营建规模与茶园建设相适应的生产性苗圃;经比较、筛选出的优良品系或单株也可用于建立种质园,为新建茶园提供优质种质资源。”

注释

①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33.

②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33-34.

③何满庭,唐建初,李端生,蒙祥龙.湖南省江华野生茶树[J].茶叶通讯,2005,(04):27.

④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贵州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7.

⑤谢维斌,张国洲.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258.

⑥唐一春,杨盛美,季鹏章等.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02):521.

⑦谢维斌,张国洲.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258.

参考文献

[1] 何孝延,高峰,詹梓金,王昕.安溪县野生茶树资源有新的发现[J].茶叶科学技术,2010,(4).

[2] 莫强,余振旭等.广东从化县野生茶树查源的调查研究[J].茶叶科学,1965,(02).

[3] 鄢东海.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野生茶树资源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4] 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贵州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5] 陈正武,刘红梅,曹雨.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及地方品种变异类型的保护与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6] 何满庭,唐建初,李端生,蒙祥龙.湖南省江华野生茶树[J].茶叶通讯,2005,(04).

[7] 周玉播.武夷山世遗自然保护区发现野生茶树[J].中国茶叶,2007,(02).

[8] 郭远安.海南岛野生茶树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1991,(02).

[9] 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9,(04).

[10] 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

[11] 何青元,王平盛,蒋会兵,伍岗.云南部分地区野生茶树资源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

[12] 张俊.云南野生茶树种群和古茶园分布[J].普洱,2007,(01).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第8篇

关键词:茶文化;观光茶园;景观设计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样。近年来,随着茶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发扬中华茶文化为目的,将茶文化渗透到观光茶园各个角落的景观设计,意在营造一个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意蕴空间。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果实采摘等活动模式上,缺乏自身特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和展示茶文化,以茶文化为主题指导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既有助于传承传统茶文化,又有助于推动茶园景观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1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对自然原型的因凭性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尤其是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合于自然”思想与最具自然性质的中国茶道精神不谋而合,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常见的“因凭就势”、“随势造景”等手法,既是道家思想精髓在景观设计中的生动体现,也是赋予茶园崭新意义的重要手段。[1]茶园基地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根据自然环境资源,采用自然式手法合理布置建筑、植物、水体等景观元素,从而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1.2特色性原则

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将文化特色融入茶园景观,不仅能使茶园的空间形式满足种植、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而且还能使游客在观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有深度、有内涵且兼具时代气息的茶园文化,产生令人回味的空间意蕴和更亲和的体验式游览感受。观光茶园中的文化元素不仅包括人们对茶所产生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茶文化,还包括乡土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其中茶文化是观光茶园的核心文化元素。茶文化主要以茶器茶具、茶歌茶赋、茶艺表演、采茶制茶、茶道茶德、茶俗茶礼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来体现,这些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其他文化元素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将其巧妙地运用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能增添茶园的个性魅力,加深游客的旅游体验。

1.3景观的延展性原则

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延展性主要是指空间的延展和范畴的延展,即优美宜人、养性怡情的环境空间,合理、完整、流畅的线路,由表及里的洞悉体悟等。[2]随着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观光茶园作为游客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场所,不仅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功能设置等方面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要在活动设置上满足游客的心理和兴趣偏爱需求,为游客营造一个美妙的体验世界。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以休闲娱乐需求为基础,以科普教育需求为手段,激发游客的精神审美需求。

2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内容

茶文化是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核心,为给游客营造一个环境优美、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园林佳境,设计者必须按照景观美学的原则和规律,对观光茶园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环境资源进行分析,以设计出物镜、生境与意境相统一的优秀观光茶园。

2.1设计理念

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优势资源、特色资源的整合利用,还要考虑主题风格定位和功能类型定位。主题是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灵魂,也是设计者分析处理材料,提炼思想,营造独具特色的环境氛围的重要依据。此外,观光茶园的主题风格还影响和决定着观光茶园的功能类型定位。一般来说,观光茶园主要具有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等功能,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应通过多样化的景观表现形式烘托茶文化主题,明确园区功能的主次,体现观光茶园的特色。

2.2总体布局

观光茶园总体布局是一项涉及地域特征、功能分布、发展规模等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应以道路、水体为基本骨架,以展现整体上的茶树群体美和局部上的茶树个体美为特征,充分发挥各功能的个性特色,形成主题突出、脉络清晰、井然有序的景观。

2.3功能分布

现阶段,我国观光茶园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茶园主题也是互不雷同,但从功能分布上来看却都可以划分为入口区、生产种植区、观光体验区、其他功能区等几部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在借鉴上述功能分布的基础上,还可以增设茶文化展示区。入口服务区作为园区的门户,应彰显茶园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如采用乔木种植的生态停车场、以喝茶器具或制茶器具制成的雕塑等,为游客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生产种植区是观光茶园最基本的功能,为保证茶叶的健康安全生产和茶园生产的正常进行,应划分出采摘区和茶叶生产区;茶文化展示区不仅可以展示茶叶科学研究的先进科研成果,对游客进行茶叶相关知识普及,同时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品茗、茶艺表演等活动,它是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展示的关键场所,对从事相关服务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观光体验区主要为游客提供采摘、制茶等活动,为游客提供更多别样性乐趣。同时还可以在该区设置餐饮、购物等功能,既满足游客借鉴自然、参与农事活动的体验需求,也能提升园区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其他功能区是观光茶园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而预留出来的功能区,如有的观光茶园为满足团体单位需求,建成集商务、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度假区,有的观光茶园为使游客了解茶园地域特色文化,建有茶文化博物馆。

3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方法

3.1自然景观的设计

观光茶园自然景观设计主要围绕地形、水和植物三要素来设计。观光茶园作为茶叶的生产种植区和自然观赏区,多处于地形较为丰富的丘陵地区,因势而就、随势造景、师法自然是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者营造茶园自然景观的重要方法,也是构成茶园特色的基本因素。[3]受我国茶叶种植分布限制,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一般利用原场地中富有特色的地形来布局功能、布设园路、配置植物和建筑设施,不需要太多的人工设计,如梯田、丘陵、缓坡等地形能够营造出优美的茶园景观。水为茶之母。茶叶生长离不开水,茶园景观设计也不能缺少水景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要表达茶文化与茶水交融的意境、增加茶园景观的灵性,必须依据茶园水资源情况,改变原有水体流线或借助井台、茶具茶器等人工载体来营造跌水、喷泉、瀑布等效果。观光茶园在植物景观配置上可以采用茶田种植区的茶树和供游客游憩观赏的园林造景植物。茶田种植区依据茶树不同品种和树形有选择的种植和进行互补种植,既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提高茶园植物的观赏价值。游憩观赏区的植物配置必须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不同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营造出层次分明、高低起伏、四季有景、季季有花、整体和谐的整体视觉效果,带给游客美的感受和联想。

3.2人工景观的设计

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人工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建筑小品设计和园中道路铺地设计。建筑物是观光茶园的标志性景观,根据使用功能、景点分布以及茶园主题不同,观光茶园中的建筑小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餐厅、接待中心等服务性建筑外形与色彩选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茶室、茶博馆等建筑作为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主体,应彰显出浓郁的茶文化,烘托茶园主题;其他建筑则应体现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将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相联系,体现出当地浓郁的茶文化韵味,使游客在园中可游、可观、可思、可憩。[4]雕塑、文化墙、休息设施、灯具、环境卫生设施等景观小品设施设计也应与茶文化相衔接。如以喝茶器具或制茶器具作为雕塑素材,以含有地域茶艺内容的茶礼、茶俗、茶人制成的装饰品,以展现茶诗、茶联等茶文化内容设计的文化墙,以茶具设计的观光茶园特有的景观灯、休息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不仅体现和传播了茶文化,而且还增添了景观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3.3人文景观的设计

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运用实物展示、图片展示、游客参与体验等方式,将浓郁的茶文化融于优美的自然茶园风光,既营造出蕴含茶文化的景观园林,又丰富了观光茶园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主要包含从事茶叶生产活动及系列产物的物质文化,茶叶生产消费中约定的行为模式的行为文化,茶叶应用过程中孕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心态文化和茶叶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规范的制度文化。茶器茶具、茶室茶馆、茶诗茶联等物质文化是茶文化表达的主要内容,茶政茶税等制度文化是茶文化的历史展示形式,茶风茶俗、茶礼茶艺等行为文化是茶文化的地域性展示,茶道茶德等心态文化是茶文化精神的展现。此外,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还应充分挖掘地域民俗文化,以恰当的形式展示其独特的内涵,使游客在观光游览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地域文化的人文内涵,满足游客观赏、体验和科普的需要。茶文化是观光茶园的精神依托,将传统茶文化加以提炼和融合,不仅能使茶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而且还能使茶园景观设计更具人性化,令人浑然忘却尘世喧嚣之烦闷。

参考文献

[1]李君.茶文化在大悟茶园旅游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J].大众文艺,2013(21),63-64.

[2]李斌欣,闫红伟.我国观光农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3):64.

[3]王华青,马良,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5):22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