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茶叶的品质特征

茶叶的品质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3 09:24:16

茶叶的品质特征

茶叶的品质特征第1篇

为了让茶人更好地记住并鉴别这4种极具代表性的闽南乌龙茶,本期我们特意邀请了著名的茶叶鉴评专家、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的陈郁榕老师为大家鉴评。

品鉴地点:福州市冶山路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

品鉴专家:高级评茶师陈郁榕

茶品:铁观音、毛蟹、本山、黄金桂,都为2006年秋茶

茶样速记:茶样品种纯正单一。在外形上,这4种茶都是卷曲形的造型,颜色也基本上是墨绿色的。

品评器具:天平、110ml的钟形白瓷盖碗、150ml乌龙茶审评杯碗、自来水、电磁炉、不锈钢茶壶。

品评方法:分别从4种成品茶中用天平称取5g茶样。将茶样放入白瓷盖碗,为鉴评茶叶的香气及茶汤的颜色和滋味,不洗茶,直接用自来水冲泡。

同样在安溪,每座茶山所生产的铁观音或者黄金桂等茶类,都可能有不同的香气与滋味,本文仅就普遍性的特征作出鉴别。

品鉴报告

铁观音,原产西坪松岩头、尧阳,于公元1725 ~1736年间创制。

外形:条索肥壮、圆整呈蜻蜓头、沉重,枝心硬,枝头皮整齐,叶大部分向叶背卷曲,色泽乌黑油润,砂绿明显(新工艺中,红镶边大多已经去除)。

内质:香气浓郁持久,音韵明显,带有兰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椰香等各种清香味;茶汤金黄、橙黄,滋味醇厚甘鲜,稍带蜜味,鲜爽回甘。

叶底:枝身圆,梗皮红亮,叶柄宽肥厚(棕叶蒂),叶片肥厚软亮,叶面呈波状,称“绸缎面”。

最核心特征:干茶沉重,色墨绿;茶汤香韵明显,极有层次和厚度;评叶底发现肥厚软亮。

黄金桂,又称黄Γǖ),原产于安溪罗岩,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0~1860年)创制。叶片很薄,叶片未采摘时颜色就已经偏黄。

外形:条索细长尖梭且较松,体态较飘,不沉重,叶梗细小,色泽呈黄楠色、翠黄色或黄绿色,有光泽。有“黄、薄、细”之称。

内质:汤色金黄明亮或浅黄明澈。香气特高,芬芳优雅,常带有水蜜桃或者梨香,滋味醇细鲜爽,有回甘,适口提神,素有“香、奇、鲜”之说。

叶底 :黄绿色,叶片先端稍突,呈狭长形,主脉浮现,叶片较薄,叶缘锯齿较浅。

最核心特征:干茶比较轻;传统黄金桂的茶汤有水蜜桃香味;评叶底,发现叶片薄,呈狭长形。

本山,原产安溪县西坪尧阳,约公元1870年发现。

外形:条索尚肥壮,紧结,较沉重,叶梗红亮,细瘦整齐,尾部稍大,枝骨细红亮,称“竹子枝”(但在成品茶时梗已剪除,基本见不到了),叶片色泽乌润呈熟透的香蕉皮色,砂绿偏细。

内质 :汤色呈橙黄色或清黄色,味清纯,略浓厚,香气类似铁观音带兰花香或桂花香,但较清淡。

叶底:黄绿色,叶尾尖薄,长圆形,叶面有隆起,主脉略细稍浮白。

最核心特征:虽然外形汤色与铁观音最为接近,但没有铁观音特有的观音韵。评叶底发现叶片主脉细小,在叶蒂处叶形呈削尖形,而铁观音为弧圆的腰鼓形。

毛蟹,原产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溪福美大丘仑,民国时亦称“毛外”。

外形:茶条紧结,梗圆形,头大尾尖,芽叶嫩,多白色绒毛,俗称白心尾,色泽乌绿,稍有光泽。

内质:汤色呈清黄或橙黄色,滋味清醇略厚,香清高,称“清花味”,类似茉莉花香。

叶底:叶张圆小,中部宽,头尾尖,呈椭圆形。叶缘锯齿深、密、锐而且锯齿向下钩,似蟹壳之锯齿,叶片较薄,主脉稍浮现。

最核心特征:查看干茶的形状,很容易在一堆干茶当中看到有星点的白毫(白心尾);评叶底时发现茶叶锯齿明显,锯齿点为红色。

链接:

茶叶的品质特征第2篇

关键词:茶叶;茶业;品种资源;树冠结构;病虫害预测

1 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 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 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 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 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 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 对40个茶树品种(系) 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 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 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 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 对湖南8个地(市) 规范化栽培茶园1~18 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 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 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 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 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 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 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 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 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 茶树类型不同, 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

2.3 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 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 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 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10]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茶树树冠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6):463-466.

茶叶的品质特征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母子商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前言

农产品的品牌构建,既是当前农产品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农产品品牌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05年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体现农产品品牌构建重要性,近年来,浙江全省全面贯彻两创总战略;浙江省财政厅、农业厅等各部门地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产品品牌构建的思路与途径,“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等。浙江茶叶作为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取得了显著发展,浙江绿茶产业已成为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茶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全省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78个、绿色食品1081个。

为了调研我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运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分析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应用条件和效果,本文以浙江绿茶的“母子商标”模式为例,组团赴浙江省11个市县农业局、供销社、茶叶协会、专业合作社、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公司、农业企业等单位及生产基地等地方深入调研我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运营管理,在分析区域公共品牌现状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

一、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涵义及优劣势

目前,浙江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品牌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区域公共品牌模式;一是企业商品品牌模式。

1.区域公共品牌模式

区域公共品牌模式是指某一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影响力的产业产品,形成以生产区域地址为名的品牌。它主要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区域性,带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二是品牌效应,它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形成具有价值的区域资源优势,如浙江安吉白茶。

区域公共品牌具有农产品生产的规模优势和质量信誉保证。品牌管理者通过品牌战略打响品牌后,分散农户能够以最少的成本共享公共品牌资源,促进农民增收。

区域公共品牌的劣势在于品牌的使用和维护。区域公共品牌指向的是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生产者,分散使用品牌如何有效管理,容易出现一盘散沙、形不成拳头的局面,因此,行为自律就成为保护区域公共品牌的最根本办法。

二、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现状

(一)农产品品牌运营模式的现状

以茶叶为例,浙江是我国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大省,茶业经济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从茶叶生产水平看,浙江茶树良种化、每亩效益、机采机制、茶厂改造、茶叶品牌、茶农组织化程度等产业化水平居全国领先;从茶叶生产能力看,浙江占了全国20%产值;从茶叶出口创汇看,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的70%,年创汇3亿美元;从经济结构看,浙江绿茶中名优茶占绝对主导地位;从品牌建设看,浙江省2001年提出实施茶叶名牌战略,2004年,浙江省又推出十大名茶评选,把品牌整合推向了高潮,全省现拥有省级名牌茶叶36个,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二)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问题

茶叶区域品牌在整合品牌资源,联合小规模生产的力量,在政府的推动下迅速形成生产规模和一个区域的茶叶强势品牌等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区域品牌的不断发展,其深层次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可能有四大问题。

1.品牌的指向问题。所谓区域品牌模式,大多实行的是大品牌下(区域品牌)冠名生产主体各自小品牌的“母子商标”形式。这种形式在实际市场行为中,各生产主体借助区域品牌,能以最小的成本迅速扩大市场,但是也会在市场行为中强调白己企业的“小品牌”(子商标),“母子商标”模式实质是一个商品有两个品牌。因此,很容易造成商品品牌指向的模糊,从而进一步造成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的混乱,更为严重的是,长此以往会淡化区域品牌的概念。最终使得辛苦创立的区域品牌可能沦落为某一区域名茶的代名词,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浙江省的龙井茶。

2.“公地悲剧”问题。“公地悲剧”核心是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就茶叶区域品牌而言,由于品牌的使用者不是品牌的所有者,其结果会出现“人人所有、人人没有,谁都应负责任,谁都不负责任”的状况,因而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品牌使用者对品牌不爱护,使用不负责任,不计后果。二是短期行为,竭泽而渔,谁都想从这个品牌中得到利益,而谁也不愿为之付出的心态最终导致“公地悲剧”。

3.“柠檬市场”问题。茶叶质量鉴定的专业性很强,一般消费者很难辨别茶叶的好坏,因此在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所有共享区域品牌的生产经营者中,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管制措施,往往会有一些经营者向市场提供劣质茶叶产品,采取低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由于消费者难以在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之间作出判别,于是消费者就倾向以较低价格去购买低质量产品,而使用同一区域品牌的高质量茶叶产品由于价格高就难以售出。久而久之,市场上就充斥大量的低质量茶叶,从而产生“柠檬市场”效应。这种现象的存在将使优质茶叶的市场难以扩大,茶叶质量难以提高,从而导致区域品牌形象提升成为一个难题。

4.龙头企业的壮大问题。龙头企业是品牌的实施主体,这一点毫无疑问。一个品牌能取得成功必然有一个龙头企业在支撑。然而区域品牌由于品牌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品牌的市场具有分割性,这种市场的不断分割直接导致龙头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因此说,区域品牌难以形成大的龙头企业。这从浙江省茶叶企业的现状可见一斑,浙江省名茶品牌很多,但缺乏大的茶叶企业,浙江有十大名茶,但消费者对茶叶企业却印象模糊。

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

(一)什么是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

以浙江绿茶“母子商标”模式为例,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实际运作过程中,本文归纳提出由政府部门、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品牌培育主体组成的“四位一体”联动运作模式。

各类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都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主体,这些主体为农产品品牌发展起着龙头的作用。合作社是生产前沿阵地,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而龙头企业则是品牌建设的桥梁、纽带,是构建品牌的核心。行业协会在品牌整合、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和行业代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政府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推进者。政府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构建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加强以知名品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为核心的品牌商标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自主品牌的创建和发展提供支持。

(二)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实施条件:以浙江绿茶为例

茶叶区域品牌是目前全国各地普遍采取的一种茶叶品牌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各地政府实施茶叶品牌战略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手段。茶叶区域品牌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是茶叶产品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因素。

1.茶叶品质特征的区域性。茶叶生产对自然条件和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茶叶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的自然条件如土壤、气候、栽培方式等因素,会形成具有特有品质特征的茶叶产品,从而形成茶叶品质鲜明的区域特征。从目前已有的茶叶区域品牌看,其品牌价值往往与该品牌的生产地点密不可分。区域品牌包涵了这个地方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等内涵。脱离了特定的区域,这些产品就会失去原有的特色和品牌价值。如浙江的龙井茶、安溪的铁观音等,一提起这些品牌就会使人联想到这些品牌的地理条件、人文历史、品质特征等因素。因此,茶叶品质的区域性对形成茶叶区域品牌具有必然性。

2.茶叶生产经营的分散性。目前,我国的茶叶生产经营同其他农产品一样,仍然处于小规模分散性生产的格局,农户和从事茶叶批发零售的个体户仍然是目前我国茶叶经营活动的主体。这些非企业化的小规模经营主体,要承担品牌建设的主体,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经济效益上也是不划算的。这就要求在同一区域条件下,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共同的区域品牌成为分散经营主体的共同选择。

3.建立茶叶产品消费认知的需要。茶叶产品的品质很大程度上依靠感官来评定,专业性很强。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要在购买茶叶产品时,判定其品质的好坏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消费者是认品牌、认地域来购买。对茶叶这种品质特征隐蔽性很强的产品,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品牌,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一个概念上的认知,而区域品牌更能使消费者联想起茶叶产地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因此,对茶叶这种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又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产品来说,区域品牌就成了茶叶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的一种共同趋向。

结论

本文提出和论证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的“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具有比较强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特别是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指导价格使得区域公共品牌发展,促进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后将进一步深入调研和验证除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在其他农产品应用“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叶培群(1976-),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老师。

徐 慧,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101班学生。

茶叶的品质特征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研究和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茶叶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要求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直接决定着茶叶产品的市场销售水平。同时,茶叶包装设计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密切相关。基于此,相关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融入茶文化,不但可以满足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研究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茶文化的含义和分类

由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具备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特征,集自然、社会、人文、茶叶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关于茶文化含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广义层面的茶文化,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作为历史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集中统一体,主要基于物质层面,客观反映精神层面;二是狭义层面的茶文化,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变化,主要集中在人类精神文明层面,是精神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茶文化按照文化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心态文化;三是制度文化;四是行为文化。

二、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唐代时期,主要以南方地区为主,在南北方文化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茶文化逐渐被广为流传,成为唐代主要传统文化。陆羽通过撰写《茶经》,具体描述了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柳宗元等人在吟诗作赋的时候,非常喜好品茶,并且对茶叶的种植和加工颇有研究,茶文化逐渐普及全国各地。然而,唐代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存储问题研究并不透彻,在茶叶包装过程中,通常以纸包为主。宋朝时期,国人的品茶艺术更高,茶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一种普通农作物,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宋代人通过对唐代人的茶叶包装设计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进,采取模压方式,包装设计出朝廷专用贡茶,被称之为“龙团凤饼”,进一步提升了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进入元朝以后,茶文化更加成熟,人们品茶习惯得以变化,并不喜欢加入相关香料,而以清淡典雅为主。明朝时期,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将茶叶置于沸水之中,也就是所谓的泡茶,泡茶的品茶习惯迄今为止依然被沿用,并得以广泛宣传和普及,逐渐名扬四海,成为一种国际饮茶习惯。

三、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

1.茶文化理论运用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

平面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对传统文化中的现实事物进行改进、创新,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艺术设计目的。同时,通过运用传统设计理念,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达到现代平面包装设计的预期目标。传统茶文化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创新思维理念,传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积极效应。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要想寻找突破点,必须深入、全面的研究和运用茶文化,通过提炼茶文化之中的艺术文化精髓,来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整体质感。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游戏设计、海报设计、装潢设计、宣传设计、LOGO设计等方面,需要通过融入茶文化及其相关创新元素,来增强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强化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提升产品设计的整体质感和美感。由于茶文化具备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有效融入茶文化,则能够彻底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韵味和意境问题,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民族与时尚元素的统一综合。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与时俱进,其内容和类型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导致茶叶包装设计理念得以改进和优化,通过将传统元素与流行、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传统美、自然美与现代美设计理念的相统一。

2.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

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图案设计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茶叶包装设计的关联性和多样性,同时与茶叶产品的销量、效益直接挂钩。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图案设计主要集中在字画、诗词、民俗、茶树等方面,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素材十分丰富,表现模式较为多元化,对平面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通过对诗词、民俗、字画图案的设计,能够充分提升平面设计的整体特性,进而达到自然与文化协调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处可见与茶文化有关的歌曲、诗词、书画、舞蹈、建筑等艺术作品,可谓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运用传统的茶文化,充分提升了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的自然、人文等基础特性。中国传统茶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有效运用茶文化,一方面能够体现出茶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审美理念,将茶文化中的各种图案有效融入到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案,给人一种多元化的造型和艺术形态。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设计一方面运用于茶具、外包装等设计过程中,而且被运用于各种与茶叶有关的书画作品、工艺作品中,使得图案设计方法更为丰富,艺术收藏价值更高。我国茶叶包装设计人员在图案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茶文化艺术形态,结合本地经济状况、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设计而出的茶文化图案风格迥异,完全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紧密结合时展特征和流行、时尚元素,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得方法,完整体现出茶文化多元化的图案艺术特点。

3.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指出:“色彩作为美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色彩对于人们情感的传递来讲,其意义深远而重大。通过在人类主观情感中融入色彩元素,不但能够传达出真实的情感色彩,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的美感意识。在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通过运用茶文化设计思想和审美理念,能够充分提升色彩的美感,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茶叶包装设计品牌力。现阶段,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所采取的色彩设计方法主要根据茶叶的品种、性质、级别、环境,以及人们的品茶习惯、所用茶具等进行设计,色彩以红色、黑色、褐色、绿色和黄色为主。研究表明,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主要以绿色为主,主要是因为茶树所生长的环境以及自然成色为绿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和谐、融洽的感觉。因此,绿色自然成为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主体色调。将绿色与黄色、绿色、紫色、红色、黑色、白色等色调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塑造出意境深远、悠然自然和宁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色彩情感,有利于平面设计色彩的有效运用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高。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之中的各类色彩均象征着不同文化主体,其中:红色象征着喜庆,黄色象征着权威。因此,红色、黄色作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主要色调,人们对其依赖程度较高,用来呈现事物的尊贵性与喜庆性。

4.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文字设计中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非常关键,作为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主要涉及到诗词歌赋、区域民俗、茶品特性等方面,文字起到阐述和说明的作用。文字作为茶文化的基础构成部分,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文字元素,一方面有利于茶文化的发扬和传颂;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方法主要涉及到与茶叶有关的事件、诗词、典故等内容,融入民俗文化,能够从本质上体现出茶叶产品的基础属性。因此,文字设计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客观、形象表述,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真实体现,有利于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运用茶文化,不但能够对茶文化进行弘扬和传颂,而且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有机关联起来,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茶文化的有效运用,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而言,其潜在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将是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显得意义十足,将是国内外学术界所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黄艳玲.对传统元素融入茶叶包装的思考[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邓方伟.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3]王娟,罗胜京.岭南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02)

[4]王俊祥.浅析中原茶文化与信阳茶叶包装设计的融合与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2(05)

茶叶的品质特征第5篇

寒气露冷,秋分至寒露,为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古人说“春茶苦,夏菜涩,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秋茶,顾名思义,就是秋季产的茶。秋天降水少,气候干燥,在茶叶的长成、采摘和制作过程中都能最大程度保持茶叶的香气。在冷干的温度下制成的茶叶不仅内质保持较为完好,茶叶内含水分少,更显香气。

茶如人生,句短味长。品茶性情,因人而别,心境不同,茶中滋味也不尽相同。品茶很多时候亦是一种偷闲,一场相逢一缕笑容,重在会心。倘若能参破其中禅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则心韵自成。凡尘困扰皆自解,品茶当依此为上,茶韵自在人心,心已登峰,又何惧茶韵无成!

秋燥,该饮何茶?

秋天,天高云淡,金风萧瑟,花木凋落,气候干燥,令人口干舌燥,嘴唇干裂,中医称之“秋燥”,这时最宜饮用的茶品则为——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冲泡后可看到叶片中间呈青色,叶缘呈红色,素有“青叶镶边”美称,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作用。常见的乌龙茶名品有福建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以闽北武夷岩茶、闽南安溪铁观音为著名。

秋茶有种说法也称作乌龙茶,秋茶种类包括:铁观音、黄旦(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武夷岩茶、冻顶乌龙、水仙、大红袍、肉桂、奇兰、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色种等。

Q:秋茶是指秋天产的茶,是不是秋天产的茶都适合秋天喝?

A:秋茶有很多种,但是一般都是采春茶,因为整体上来讲春茶是好于秋茶的,但是某些秋茶的香味,却是具有其独有的特色的。

Q:秋天最适合喝什么茶?茶一般是按照季节来分的吗?

A:秋茶里特别有特色,大家也比较关注的就是铁观音。茶一般不是按照季节来分,根据六大茶类的分法,茶是按照加工工艺来分的,然后根据茶叶采摘季节的不同,则有更细的分法。

Q:铁观音的秋茶跟春茶有什么分别?

A:根据总体的经验,大家觉得春茶汤的表现要好于秋茶,但是秋茶的香味表现要好于春茶,所以就有“春水秋香”的说法。铁观音的香味是秋茶里比较有特色的。

Q:茶道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地位?

A:从哲学上来说,茶道就是茶的哲学,从微观上来讲,茶道就是喝茶的方法,包括茶的制作、茶的品饮、茶洗的布置、茶艺的表演,这些都可以归纳到茶道里面,在我心里茶道在如今确实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跟古代的鼎盛时期还有差距。

闻香而动品秋香

—4大绝招鉴别正秋铁观音

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时下又到秋茶上市的季节。俗话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秋茶)”。秋茶中铁观音的人气当仁不让为最高。有人说,铁观音一年四季中数秋茶最好,这是因为茶叶种植讲究天、地、人等诸多因素,秋季气候特点是秋高气爽,雨水较少,这个季节产的茶,香气馥郁绵长,口感甘醇,观音韵厚重,但较易出苦涩味!

春茶和秋茶是安溪铁观音一年中最重要的两季茶,可以说:春水秋香,春茶味浓,秋茶香浓。铁观音茶,因其香气馥郁清幽,品饮唇齿留香,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憾的是,人们对铁观音茶了解并不太多,难以品鉴好坏,选到自己中意的茶品,现在就教你四招鉴别正秋铁观音的方法:

第一招:干茶紧结掷杯声脆为秋茶。鉴别时取少许干茶掷入盖碗,发出清脆之声即为秋茶,如若声音沉闷,应为暑茶。原因是正宗秋茶铁观音外形紧结,且有厚、实、重外形特征,掷杯自然声大,而暑茶外形松弛、轻飘,其掷杯声当然相对沉闷。

第二招:干茶鲜绿且带光泽者为秋茶。干茶颜色及光泽度如何,也是较直观的鉴别方法之一。正宗安溪铁观音秋茶,其干茶颜色应为鲜绿色,因此鉴别起来不难。取少许干茶于日光下,如呈绿色且富有光泽度,即为正秋;如果颜色暗乌且欠光泽度,一般即为暑茶。不过,如果茶叶呈春茶之色,即乌油色(似柿饼着霜之色),那么不仅是正秋茶,而且是品质上乘的正秋茶。

第三招:有鲜水果香味者为正秋茶。安溪铁观音秋茶冲泡后,其气味的最大特征是,有鲜水果花香味即所谓求香味。以此鉴别,如不具这一气味特征基本可以认定是非秋茶。从气味上看,安溪铁观音秋茶与别季茶的最大区别,是一般人最容易掌握的鉴别方法。若是暑茶,气味特征主要是有类似带腥的味道。

第四招:叶底凹软者为正秋茶。将冲泡数遍的茶叶取出两三片,展开细看,如叶底凹软,一般可以认定为正秋铁观音;如若叶底硬挺粗糙,即可判定非正秋。

茶叶的品质特征第6篇

还不到时候

“七万家中国茶厂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的媒体报道给萎靡不振的中国茶业当头一棒,品牌缺失成为中国茶业的心腹之患,争创“响当当”茶叶品牌成了众多中国茶企的首要追求。于是乎,对农耕文化进行再次包装的传统茶文化成了茶叶品牌的“皇帝新装”,茶企拼命鼓吹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宣传,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炒作。

殊不知,这种极端的炒作不仅不利于茶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更是有害的。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大国,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沉重的传统茶文化枷锁导致“80后”近70%不喜欢喝茶,“90后”不爱喝茶者更是高达95%……以传统茶文化为品牌之魂的中国茶企到了经营模式版本升级的时代,原来的那套方式不好用了,不是企业家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是环境变了,只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进行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

市场环境变了,七万家茶企在苦苦思索中国茶叶品牌如何传承历史,继往开来,从“边缘”走向“主流”而一筹莫展。而笔者认为,七万家中国茶企分阶段实现突围的路可以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在中国传统茶文化里保留闪光的内容,在茶叶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贴合现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实现“优质优价”,把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成为新时代人们引以为豪的消费品;第二阶段,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再更上一层楼之后,以一种强势手段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先行,商业紧随其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了,中国茶文化就能输出价值观了,能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时,中国茶叶品牌自然就会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中国茶企、中国茶叶品牌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输出价值观,仅靠输出物美价廉的茶叶是无法征服世界的。所以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可以输出的价值观是什么,这就要回到“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能否赋予茶文化价值观一些可以操作、可以衡量的标准”上来。而价值观的背后就是一种信念与坚持。我们能否输出价值观,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茶文化,这是中国茶企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尽管这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但是这种繁荣是靠补贴形成的,而我们的补贴能持续多久?另外,孔子学院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是推广汉语,还是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如何接轨?孔子学院兴旺了,我们的生意是否也跟着兴旺了?如何把文化与商业结合起来?就像韩国的影视剧一样,文化先行,商业殿后,先卖思想,再卖产品。他们的影视剧不是孤立的艺术刨作,而是与商业和经济融为一体。

中国茶业的雄起,至少从目前看,还不是完全向传统茶文化要答案的时候!

中国茶叶营销的变革方向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总结立顿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有一个好的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有一个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一个讲信誉的营销网络;有一批稳定的消费者。立顿红茶的稳定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靠摸清大众消费的质量需求;二是靠品质设计;三是靠拼配技术;四是靠科学实用的包装。立顿在营销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

在中国悠久的茶发展史中,只有产地品牌,而没有产品品牌。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名茶品种,但不是茶品牌,而且每个品种都是以产地为茶品质的衡量标准。其结果就是,任何企业都可以把产品冠上龙井、铁观音等,造成市场上充斥着品质各异、价格各异的茶品,结果是消费者雾里看花,市场缺乏信任度。试问:目前,哪个产品品牌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这是典型的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市场特征。因此,这个行业迫切需要突破和改变。

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很多茶企希望自己的产品是“物美价廉”的,其实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这要看你给茶叶品牌的定位在哪里。如果定位为一个供消费者解渴的饮品原料,那么你的茶叶品牌可以走规模经济效益路线,低成本运营的模式,满足低端消费人群需求。大规模种植,在生产成本最便宜的地方批量加工生产;走特定路线,不去强调茶叶的生长环境,精湛工艺;减少服务内容,如在低价格超市销售,这些超市服务人员极少,消费者要自己找产品,自己取产品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选择价格低的产品,特别是在中产阶层主导消费的今天,当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时,他们还是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每斤售价上万元的“贵族品牌”,它们的销售规模并不大,以小众化的姿态而不以规模著称,尽管规模有限,但是利润较高,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如果走高端路线,我们在经营思想上要做调整,不再追求销量,更多的是追求利润,而要想换取利润就得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给他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会赚钱。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是要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从“传统茶文化”到“时尚茶文化”

很多茶叶品牌都在诉求传统茶文化,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传统茶文化,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文化只是茶叶经营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并非茶叶加上文化,就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业绩和利润。以传统茶文化为诉求的中国茶叶要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呢?是宣扬老祖宗的理念?还是营造品茗的心境?还是倡导养生之道?茶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否给茶叶品牌带来附加值?是否赋予了品牌更高的溢价能力?是否能够让消费者以消费茶文化为荣?可以说中国茶企无一知晓,大家都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茶文化之中人云亦云做营销,而无人去探寻文化营销的本质。

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不透明,消费者相对比较愚昧,会盲目跟风,变成集体无意识。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是以80后意见为主导的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的消费特点是独立思考,理性消费,他们在消费茶叶时,关注的是茶品的时尚口感,实实在在的保健养生功效,是否方便饮用,以及代表他们群体特征的时尚个性,可见茶文化的古典意境不再是主流消费群体的向往,所以,大家一定要实现这种转变。

从“慢消品”到“快消品”

但正当我们忙着卖文化的时候,国外的快销茶跑到自家门前来了,一下子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按照当下流行的“传统茶文化”营销理念,立顿毫无“文化”可言,但偏偏其巨大的销售额却让所有中国茶企羡慕不已,偏偏没有哪个本土品牌能取代立顿的地位。等我们回过神来时,也就开始郁闷了。

立顿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立顿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将传统变为时尚,这无疑是一种质的变化。当中国茶企还在耕耘自己门前一亩三分地的时候,立顿早已开始琢磨如何让中国人能接受的一种标准口味;当别的茶企正在乐此不疲地包装文化、弘扬传统时,立顿在想怎么让消费者更快速、便捷、卫生地饮茶;当别的茶企还在享受“慢销”的乐趣时,立顿在想如何利用快销渠道大量铺货;当别的茶企绞尽脑汁想打造一种茶品时,立顿已经开发出多种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中国的茶叶不好吗?好!中国的生活节奏慢吗?不慢!中国的茶文化深吗?深!中国喝茶的人多吗?不多!人家调饮,我们清饮,是现实;中国茶的“慢”与立顿茶的“快”也是现实。的确,在“快”的消费理念和文化驱使下,诞生了立顿;在“慢”的文化哲学下产生了中国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茶饮方式。没有优劣,没有对错,但有危机。我们并不“崇洋”,中国茶立足中国市场,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文化不能成为一种负担,不能成为塑造品牌的障碍。

构建茶叶体验营销策略的六个纬度

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茶叶品质标准化的加速推进,茶叶的有形产品部分正在走向无差异时代;而茶叶又是比较复杂的商品,服务“弹性”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茶企开始把目光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并深入研究、实施体验营销策略,这个趋势终将成为未来几年茶企之间竞争的焦点。不同的茶品所具有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差异性传播在茶产品宣传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社会的营销模式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单向传播,因此,今天的茶叶营销更加注重针对消费者愉悦体验营销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营销策略至少需要中国茶企从新奇感、安全感、识别感、交互感、舒适感和成就感这六个纬度上努力。

新奇感――要以创新的品牌名称或产品形态激发消费者的尝试欲望。对于食品,中国人历来喜欢尝鲜,不断追求味觉的满足。在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对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茶、君山银针、祁门红茶等历史名茶再熟悉不过。如果市场上能出现一种品牌名称与传统茶叶完全不同的产品,让消费者一听到这个茶叶品牌名称就能产生正面联想,把该品牌归属到新产品的行列,而且该茶叶产品的包装和产品形态都有别于传统茶,那么这个品牌的茶叶自然有消费者愿意尝试。

安全感――食品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能够快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茶叶作为一种食品,食用安全有保障是前提。立顿产品的成功传播可谓这方面的范例。其实,立顿无非是全世界标准化口味配方加上现代化生产设施生产出来的卫生、便利产品。但正是这种严格标准化的生产,让消费者有了安全感,也奠定了其生存发展的基础。

识别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迅速俘获消费者的心志。有了新品类特征的产品名称和独特技术,以及与众不同的产品形态,随之要做的是创新产品包装和品牌包装,形成完整的差异化硬件体系。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品牌元素的应用,都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来创意设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交互感――以顾问式沟通风格引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茶叶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可以是解渴的饮料原料,也可以是保健养生的茶品。这就要求茶叶客服人员必须有行业背景、产品知识和用户知识,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向客户提供建议,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朋友。同时,要使消费者通过消费过程学到东西,知道今后该如何选择茶叶和服务,并且在必要时帮助他人进行选择。

舒适感――以贴切的现场服务轻松化解消费者的抗拒心理。据茶叶销售终端数据反馈,95%以上的茶叶消费者是先尝后买:新茶客对一种茶叶的品饮次数在3次以上、老茶客则至少要品饮6次以上才能决定是否接受新茶品的口感。针对这种情况,茶叶终端销售人员一定要慢慢引导消费者,强调口感之外的产品利益,比如养生功效,以此来分散消费者的注意力。因为口感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指标,最好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当消费者要离开店铺时,还可以适当赠送消费者一些尝试装茶叶,让消费者在家品尝,也许他在家多喝几次就能接受新茶叶的口感,下次就会主动前来购买茶叶。

成就感――以显著的标签效应强化消费者的群体属性。近两年,中国茶叶界诞生了一批“贵族”,出现了每0.5公斤售价万元以上的茶叶品牌。一种茶叶要想卖出好价钱,一定要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只有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价值高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硬道理。从成功的茶叶品牌传播看,这些茶叶已经不是产品本身品质高,而是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产品、服务或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中国茶业界不再平静

茶叶的品质特征第7篇

作为叶用植物,茶树新梢是茶树代谢最为旺盛的部位之一,在次级代谢上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新梢含有极其丰富的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上,因而它们在茶树体内的生物合成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转化等机制研究是茶叶生物化学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茶树功能基因、次级代谢关键酶及基因、茶叶代谢谱、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等的相关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本文就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主要的进展内容综述如下。

1茶树次级代谢途径的研究

植物次级代谢是植物在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植物比,茶树次级代谢的特点是,富含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茶树次级代谢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及相关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大进展。

1.1茶树中儿茶素代谢相关研究进展

儿茶素类物质(黄烷-3-醇)对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的贡献度极高,其代谢特别是合成代谢一直是茶树次级代谢研究的重中之重。儿茶素由莽草酸途径合成而来,近年来儿茶素B环5'羟基化途径和C环没食子酰基化途径已成为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代谢研究中的重点。2004年,Punyasiri等的研究表明,在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中,EC和EGC是由花白素经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的二步催化形成,而不是由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直接表构而成,但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研究仍是空白。新近夏涛研究小组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以非酯型的EC和EGC为前体,涉及两步合成反应,即没食子酸首先在没食子酰基-1-0-p-D-葡萄糖基转移酶(UGGT)催化下,被活化形成1-0-没食子酰-p-葡萄糖(pG),以此作为活化的酰基供体(1-O-Glcesters),再在1-0-没食子酰基-p-D-葡萄糖-0-没食子酰基转移酶(ECGT)作用下,将没食子酰基转移到顺式非酯型儿茶素的C环3位上而形成酯型儿茶素ECG和EGCG(图1)。此外,该研究组还发现了高活力的酯型儿茶素水解酶(GCH),该酶可能属于单宁酶类,可水解酯型儿茶素为没食子酸和非酯型儿茶素。儿茶素还可进一步聚合形成原花青素(PAs),在茶树根和茎中大量积累,而叶片中含量很低.

上述研究结果为茶树酯型儿茶素的合成与转化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途径。

儿茶素代谢途径受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研究小组发现相关转录因子MYB、WD40和bHLH等参与了茶树中多酚类物质的代谢调控。此外,还对茶树发育相关和组织特异性相关的酚类物质积累模式、63个酚类物质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相关分析[6]。利用体外表达手段(原核与真核),对酚类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C1D(肉桂醇脱氢酶)、ANR1、ANR2、DFR1、DFR2、LCR1、F3H、F3'5'H,MYB5功能进行了有效鉴定。Umar等[7]利用茶树F3H、DFR和LCR构建了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以圣草酚(3',4',5,7-四羟基黄烷酮)为底物合成了EC、ECG、(+)-C和CG。

茶树中儿茶素的合成代谢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Ram等对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F3H、DFR、ANS和ANR的表达,以及干旱、脱落酸、赤霉素、伤害处理对其表达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刘仲华研究组以白化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发现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基因和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表达与儿茶素浓度呈负相关,而黄烷酮-3-羟化酶(F3H)基因表达呈正相关。夏涛等发现大田遮荫处理可使茶树酚类物质中的黄酮醇、原花青素合成显著下降;但儿茶素和木质素总量稍下降,而对EGCG含量影响最小。进一步发现黑暗培养的茶愈伤组织移至光下培养后,木质素、花青素、儿茶素的积累量明显增加。与黑暗处理相比,弱光处理后茶籽苗中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增加,酯型儿茶素积累却显著下降。

1.1茶树中咖啡碱代谢相关研究进展

咖啡碱(1,3,7-三甲基黄嘌呤)代谢与腺嘌呤核苷酸代谢密切相关。茶树咖啡碱主要在幼嫩叶片和茶花中进行生物合成,合成部位可能在叶绿体。2000年,Kato等从茶树叶片中纯化出咖啡碱生物合成关键酶咖啡碱合成酶(3-NMT+7-NMT),并对该酶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植物体内咖啡碱生物合成的核心途径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可可碱-咖啡碱,其中包括3步由N-甲基转移酶催化的转甲基化反应和1步由核糖核苷水解酶催化的脱核苷反应(图2);而咖啡碱的降解主要路径为咖啡碱-茶叶碱-3-甲基黄嘌呤-黄嘌呤-尿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NH3+CO2。

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咖啡碱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及其基因的的克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表达调控机制等。通过克隆源自咖啡的黄嘌呤核苷甲基转移酶基因(CaXMTl)和源自茶树的咖啡碱合成酶基因(TCS1)导入酵母中进行组合表达后,饲喂黄嘌呤核苷(XR)和SAM,成功合成了咖啡碱。刘祥琦通过疑似N-甲基核苷水解酶基因(STx)的克隆和大肠杆菌表达发现该酶具有催化XR脱核糖反应的功能。金基强等从白叶一号 茶树中,获得了6种NMTs的基因组DNA全长,发现了3种TCS3、TCS4和TCS5基因。魏艳丽从茶树中克隆出了AMP脱氨酶基因的cDNA全长(GenBank:AGJ84350.1)。

由于一些特殊人群对咖啡碱敏感,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的选育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之一。Mohanpuria等米用RNAi技术培育出TCS基因沉默的转基因茶树植株,咖啡碱和可可碱的含量与对照比分别下降了44%?61%和46%~67%;同时,还利用农杆菌侵染导入RNAi片段,使得茶树幼苗新梢中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最高分别下降了67%和61%。

1.1茶树中茶氨酸代谢相关研究进展

茶氨酸(N-乙基-y-L-谷氨酰胺)系茶树特征性非蛋白质氨基酸,主要通过茶氨酸合成酶TS催化谷氨酸和乙胺合成茶氨酸,现已在Genebank登录的TS基因有3条(DD410895,DD410896、JN226569)。尽管这些基因序列和植物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序列高度同源,但通过大肠杆菌和拟南芥体外功能验证实验已先后证明其具有GS所不具备的体外合成茶氨酸的能力。TS1主要在根部和叶部高表达;TS2在盛花期表达量最高;TS3的表达量在单芽萌发阶段和主侧根中最高(结果未发表)。茶氨酸的合成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参与多个器官的氮素贮藏与转运,受到复杂的分子调控。

茶氨酸的合成还受到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调控。盐胁迫、外源施加ABA、NO等激素信号分子也会促进茶树体内茶氨酸大量积累,说明茶氨酸与茶树抵御逆境胁迫息息相关,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到T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发现多个响应光调节、激素调节和逆境胁迫等的顺式作用元件,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验证,将有助于解析茶树体内大量积累茶氨酸的生物学意义。

1.2茶树萜烯类香气物质代谢研究进展

茶鲜叶中含有30余种糖苷态萜烯类香气物质,如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香叶醇等。这些挥发性萜类及其糖苷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类型有重要影响。植物经2-C-甲基-D-藓糖醇-4-磷酸(MEP)和甲羟戊酸(MVA)途径合成萜烯类物质。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而糖苷水解酶则催化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Yang等对茶树中的香气物质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系统总结,如图3所示。

茶树中萜烯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相关酶基因报道较少,而更多地侧重在糖苷水解酶相关基因的研究。陈亮等研究发现,8个品种中茶树卩-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量是卩-樱草糖苷酶的2.4?45.6倍,但p-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与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1.3茶树基因组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茶树次生代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虽然茶树次级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仍是茶叶学科中最活跃和进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在此领域中业已分离和筛选出茶树特征性次级代谢物的相关功能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

在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中,AFLP、RAPD、RFLP和EST-SSR等技术等已成功应用于茶树DNA分子标记,构建了茶树次级代谢物差减杂交cDNA文库、龙井43新梢和幼根的cDNA文库和阿萨姆杂交种TV-1嫩梢的cDNA文库;并利用cDNA芯片技术获得了安吉白茶不同白化期的671个差异表达基因[26]。Wu等利用454测序技术对茶树叶部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5637个编码基因(unigene)和3767个EST-SSRs标记。李娜娜等利用Solexa法对福鼎大白茶和小雪芽品种叶部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79797个unigenes和6439个SSRs标记。

2009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叶重点实验室启 动茶树基因组研究计划,对2个栽培种和1个古茶树进行了45倍深度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基因和分子标记信息,为茶树基因组序测序方法和材料选择上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进行了茶树全器官转录组与功能表达谱研究;以茶树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离体再生体系。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茶树优质、高产和抗逆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与平台。

2茶树次级代谢谱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茶树次级代谢的研究还体现在特征性次级代谢物的代谢谱研究上,包括特异性种质资源代谢谱、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和环境以及农艺措施对茶树代谢谱影响等相关研究。

2.1特异性种质资源代谢谱的研究

张凯等在川渝地区11种野生大茶树中发现南川1号中EGCG含量大于13%,南川1号和2号中咖啡碱含量高于5%和咖啡碱含量仅有0.32%的黄山苦茶等特异性资源。谢吉林等[32]研究了滇西南茶区的468份晒青毛茶样品,发现咖啡碱含量春茶最高,夏秋茶依次下降,且咖啡碱的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存在显著相关。贵州绿茶样品中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分别在9.14%?27.28%和1.08%?3.33%之间。

Kilel等发现,与中国的Hanlu种和日本的Yabukita种相比,肯尼亚12个紫芽叶品系绿茶中总多酚含量更高,10个品系茶氨酸较高。从紫色芽叶中还分离鉴定了7种花色素物质,其中锦葵素的含量最为丰富。在同一品种中,儿茶素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存显著负相关。Wang等通过119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发现,阿萨姆种中卩-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最高。

2.2茶叶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代谢谱的变化

王秀梅[37]研究发现,祁门红茶加工揉捻过程中醇类和醛类香气成分大幅增加,而酮类和烷烃类变化不明显;多糖类含量呈下降趋势,单糖含量略有增加;生物碱基本保持不变,干燥后氨基酸含量变化明显。陈红霞对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进行检测发现,在渥堆发酵过程中,儿茶素类、黄酮醇类和茶氨酸含量显著下降,在成品茶中儿茶素以EC为主体,酯型儿茶素和茶氨酸中无检出,缬氨酸含量持续增加;嘌呤碱中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无显著改变,而黄嘌呤、次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甜菜碱等含量则不断增加。此外,姜姝等和吕昌勇还分别对普洱茶不同发酵时期微生物群落的宏转录组和宏基因组学进行了研究。

Ku等利用LC-PDA-ESI/MS技术比较了不同贮藏年限的18种普洱生茶和12种普洱熟茶中的代谢谱,发现木麻黄素、三没食子酰葡萄糖、绿原酸、EGC、ECG、EGCG和茶没食子素在生茶中含量较高,而熟茶中GA含量较高;生茶中,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EGCG、ECG、EGC、奎宁酸、绿原酸和木麻黄素显著降低,而GA显著增加;而不同贮藏年限的熟茶间主要化合物差异不明显。曹艳妮_用SDE-GC-MS比较了10种普洱生茶和熟茶的香气,发现生茶独有组分13种,而熟茶独有组分有36种;生茶以具有木香、花香的萜烯类和具有强烈新鲜香气的二氢猕猴桃内酯为主,而熟茶则以具有霉味和陈香的甲氧基苯类为主。

近年来,儿茶素物质在黑茶加工过程中的转化产物受到了特别关注。经渥堆发酵后的黑茶中出现了许多结构奇特的儿茶素类衍生物。据报道,普洱茶中的这类衍生物包括普洱茶素A(1)和B(2),普洱茶素I-VIII(3-10)等新化合物,以及表儿茶素-[7,8-bc]-4a-(4-羟苯基)-二氢-2(3丑)-口比喃酮(11)和cinchonainlb(12)等。茯砖茶中发现的儿茶素衍生物则包括新化合物茯砖素A-F(13-18),plancholA(19),文冠木素(20),teadenolA(21)等(图4)。普洱茶中主要是儿茶素A环通过碳碳键连接新的基团,而茯砖茶中的衍生物则主要是儿茶素B环裂环后的产物。这很可能是源于两种黑茶中不同的微生物优势菌群。

2.3农艺措施对茶树代谢谱的影响

杨亦扬等利用4-核磁共振('H-NMR)的代谢组学非靶标分析与HPLC定量分析结合,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白天和夜晚茶树新梢代谢谱的差异,表明昼夜主要差异组分为茶氨酸、谷氨酸、葡萄糖、蔗糖、EC和GC;而不同施氮水平对天冬氨酸和儿茶素组分影响显著。Yang等利用UPLC-TOF-MS、CE-TOF-MS(毛细管电泳飞行质谱联用)、HPLC和GC-MS等技术,对遮荫3周后的薮北种新梢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挥发性脂肪酸衍生物(如:2-己醛、2-戊烯-1-醇、3-己烯醇乙酯、(Z)-3-己烯-1-醇、壬醛、壬醇和辛醇)和苯丙素类/苯环型挥发物(VPBs,如苯甲醛、水杨酸甲酯、苯甲醇、2-苯乙醇)等显著提高;而(S)-芳樟醇、顺式或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和吡喃型)、橙花醇、香叶醇、a-萜品醇和橙花叔醇等萜烯类香气组分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变化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遮荫处理后VPBs合成的上游前导物如莽草酸、预苯酸和苯丙酮酸含量显著降低,但VPBs合成另一前导物氨基酸中的绝大多数氨基酸(含L-苯丙氨酸)的含量则显著增加;生物碱中的咖啡碱含量增加,而可可碱含量降低;遮荫处理除玻珀酸和GABA略有降低外,对TCA循环其他代谢物无明显影响;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

3茶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茶叶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

1.1儿茶素氧化缩聚产物的研究

茶鲜叶中儿茶素在红茶和黑茶的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氧化聚合和缩合反应,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氧化产物。Sang等综述了茶叶成分化学及其生化转化,儿茶素不仅可发生2聚合反应生成茶黄素,而且茶黄素还可进一步与儿茶素反应,形成具有2个或3个苯骈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如图5。这些结果表明茶黄素类可进一步参与茶红素的形成。据报道,茶红素主要由分子量在2100Da以下的化合物聚合而成,这些化合物主要由儿茶素及其没食子酸酯、酚酸和茶黄素等组成,并且可能是多羟基化的寡聚体。

1.2茶叶苦涩味研究

我国生产的大部分夏季绿茶滋味较春茶偏苦涩。2005年德国学者Scharbert和Hofmann通过对红茶内含成分的分离和测定,结合感官分析,确定了引起红茶中涩味的主要物质为EGCG和黄酮醇苷,苦味物质是EGCG和咖啡碱[49]。宛晓春研究组收集测定了我国绿茶主产区160个春季和夏季绿茶样品中主要呈味成分,并结合感官定量评定法和数据判别分析,发现夏季绿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较高,而茶氨酸和其他氨基酸含量偏低,这可能是导致夏季绿茶苦涩味偏重的主要原因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改进摊放工艺、杀青工艺、揉捻工艺以及添加外源酶等可减轻成品茶的苦涩味。

1.1茶叶香气化学的研究

袁海波等、施梦南和龚淑英以及Yang等对茶叶香气物质的生物合成、加工过程对成茶香气形成的影响、茶叶香气的特征和茶叶香气的分析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Yang等归纳总结了茶汤中部分特征性香气物质的香型及阈值(表1)。

1.2茶叶化学品质差异研究

李万春[51]利用衍生化GC/MS方法,对18个乌龙茶(12个铁观音和2个水仙)、3个绿茶、1个白茶和2个红茶样品进行了代谢谱(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和咖啡碱)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和水仙能清楚分类,红茶和其他茶类差异最大。Zhang等应用GC-TOF-MS和LC-Q-TOF-MS技术检测了12种绿茶、12种

乌龙茶和9个红茶的代谢谱,分别获得1812和2608个特征峰,在3类茶中共筛选出90种存在显著差异的化合物,其中包含儿茶素、氨基酸、糖、有机酸和黄酮苷类等成分。叶茂比较发现了22种普洱茶的化学成分与1种西湖龙井和1种立顿红茶有显著差异,且不同品种、产地、年份的普洱茶中的化学成分差异显著。

茶叶的品质特征第8篇

穿“颜”观“色”来喝茶

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和黑茶6大类,各类茶经过进一步加工可以制成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袋装茶、果味茶、罐装茶等。其中绿茶所占比例最高。

茶叶种类繁多,其品质特征也各不相同。简要地说,就是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加以鉴别。

色,包括外观色泽和汤色。新茶外观紧结、重实、干度足、色泽新鲜。高档绿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外观呈嫩绿色。陈茶则松散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以纯而润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澈为优,暗而混浊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香味纯正,沁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或无香味,甚至有异味,肯定不是好茶。茉莉花茶为众多消费者所喜爱,其最大特点就是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如果没有这种香气,其质量多半有问题。

味,指茶水的滋味。拿绿茶来说,质量好的绿茶入口略带苦味,饮后又觉鲜甜,且回味久长。若苦涩味重,鲜甜味少,或压根没有鲜甜味,即为次茶。功夫茶口感甜爽为好,平淡为次;红茶以入口稍苦涩、回味鲜爽、略有甜味为好。

形,指茶叶的外形。不同的茶叶自有各自的形状,特立独行,千姿百态。如洞庭碧螺春茶,当地茶农形容它为“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就是说碧螺春茶由白毫遮掩,行家审评时称之为茸毛密布,碧螺春茶以茸毛多者为优,少者为次;铜丝条是指茶叶条索紧密重实,紧者为好,松者为次,蜜蜂腿是指这种茶的形态像蜜蜂的腿细而长。这三者都是区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术好坏的重要特征。

饮茶的注意事项

绿茶属于凉性的,而且茶叶味道较苦涩,特别是大叶种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刺激,因而胃肠较弱的人就应少喝或冲泡时避免茶汤过浓。在炎热的夏季,选择绿茶较为适宜,泡上一杯清亮亮的绿茶,给人一种仿佛置身草地的清凉之感。

红茶被认为是热性的,对于肠胃较弱者,不妨选用红茶,特别是小叶种红茶,滋味甜醇,无刺激性。如饮用大叶种红茶,茶叶较浓,可加入牛奶和红糖,有暖胃和增加能量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一杯红茶在手,会有融融暖意。

花茶较适宜女士饮用,它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的功效。妇女在经前期和更年期不免性情烦躁,饮用花茶可减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