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外阅读感想

课外阅读感想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14 10:28:48

课外阅读感想

课外阅读感想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52-01

如今,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课外阅读量方面,小学生面临着大量的课外阅读任务,但是就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来看,远未达到标准要求。要想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与综合阅读素质,不能将载体局限于传统课堂,一定要利用课外的广阔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指导、他们提升基本素养与认知基础能力。

一、开发课外阅读情境与资源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面对文章或书籍进行阅读,也是在恰当的环境中,教师教会其准确、高效的阅读策略进行知识汲取与精华涉猎,让其在恰当的情境与氛围中了解文章或书籍的魅力。但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创新投入精力较少,尤其在课外阅读情境与氛围的开发方面缺少实践与创新。因此,教师必须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号召下,不断进行情境与氛围开发,让课外阅读形式更具活力,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具创新性。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阅读训练二《春游记趣》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深化本节阅读课的主题,带领学生们在思维想象环节上向春游靠拢,继而带领学生们走向课外世界,在春天时鼓励他们去公园里或花丛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是实物情境创设的重要代表措施,接着我给学生们组织了一项春季阅读活动,让他们在与春天记趣有关的文章中欣赏春天的美丽,以及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的变换。

二、深化课外阅读拓展策略

要想有效指导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样才能方便以后课外阅读策略的实施与改进。根据当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分析得知,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偏爱于对漫画书、故事书的阅读,而对名著、散文、古诗等阅读兴趣低迷,因此教师要开拓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兴趣,贯彻持续性阅读与发散性阅读理念。

(一)巧设阅读角,多元发展

“阅读角”有利于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集中起来进行阅读指导,尤为重要的是阅读角能够将阅读的多元化性质有效整合和转化。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们在阅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我经常在阅读角中进行阅读感性的分享,与学生一起投入共享型交流阅读氛围。

(二)组织阅读演讲,互动生成

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的过程中,随着课外阅读理念的逐步深化,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感想表达出来,通过组织阅读演讲的形式,既能够进行阅读课堂导入,又能够加强阅读思想传播,实现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的双赢。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探母》与阅读主题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探母》文章体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贯穿式教学,将课外与其表达中心思想相近的文章推荐给学生们,在下节课前让学生们就观后感进行上台演讲,深化课外阅读,将学生们心中的阅读热情与感情充分激发出来。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举隅

(一)细节发现式阅读法

细节发现式阅读法是指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一字一句认真阅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从而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充分把握。为了培养学生们的阅读思维体系与科学阅读基本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细读法教会学生们正确而又高质量阅读。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骑牛比赛》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教材课文阅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初步对文章阅读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此文主要讲解了骑牛者为了获得成功而不懈努力,结合这项主题我向学生们渗透如下意识: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个阅读环节与步骤,发现细节思考细节,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

(二)圈点式阅读法

圈点式阅读法是指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中的精美词句进行批注与摘抄,既能将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还能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独立的见解与看法。在课外阅读材料中,作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写作意识,思维感性与逻辑性的结合较为严谨、巧妙,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们进行批注笔记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们进行了阅读技巧的正确示范,尤其对文章中心思想句和段落中心句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进行阅读理解的知识讲解,实现语文教学各环节的灵活串联。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是将小学生的固有知识、生活经历与课外环境连接的有效方式,也是情感与知识连接的坚固桥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课外阅读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发散,带领学生们徜徉于广阔的书海,才能让学生们发散思维、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感想第2篇

【关键词】课内课外;凭借依托;阅读策略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不少于十年的今天,人们对语文教学仍有不少微词,有的还真正直击着语文教学的要害之处。如相关阅读的课内课外问题,人们没有去比较理想地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去促进着课外阅读,形成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充分形成。平时的语文教学,充分思考着,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着。现将自身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凭借和依托的思考拙于笔端,期待就教于方家。

一、课堂阅读自主,让学生找到课外阅读成功的自信

人是需要自信的,小学生的阅读也需要有自信。作为阅读尤其就是课内外的阅读都需要学生能够自信,作为教师还应当多为学生去建立自信,应当为所有的学生都建立起自信。建立学生的自信,不是靠一两句名言就可以建立学生自信的,应当需要凭借实实在在的实践。教学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课堂阅读自主,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自主阅读感悟上的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渐渐获取着实践的成功,是让学生增强阅读感悟信心的理想路径,也就在如此之基础上让学生找到课外阅读成功的自信。如和学生一起学习《稻草人》,教学时,让学生整体介入教材文本,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的前前后后。学生便从稻草人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虫子而感到的无比惊恐;自己无效警告而感到的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的深感痛心。感悟到作品中的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学生便从稻草人之心情的前后变化中发现,稻草人是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学生经过自己的阅读产生正确的感悟,自己正确的感悟获取着他人的肯定,看到自己努力的成功。由此,学生建立起自主阅读的信心。这信心不仅仅就建立在自己阅读感悟的课堂上,令人可喜的是学生便比较自觉地向着课堂以外去拓展着自己的阅读,去阅读到更多的课外读物。

二、课内感悟给力,让学生找到课外阅读成功的钥匙

应当说,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S版,是在多次修订基础上的比较理想的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是以往任何版本的教材所不能比拟的。说其就是姹紫嫣红的园圃毫不夸张,再说其是质地优良的富矿也显得比较真实。平时的阅读教学,怎样让学生去识别出姹紫嫣红的五光十色?怎样让学生挖掘到质地优良的矿产资源?需要学生去十分给力地进行阅读感悟,需要学生渐渐形成课堂阅读感悟的给力。其实,学生如果能够给力着课堂学习的阅读感悟,那形成阅读感悟的给力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如和大家一起学习《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所叙述的情节是通俗易懂的,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学生一看就明白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卖矛和盾时带给人们的笑话儿。但小学生是否就能够悟出寓言故事所告诉人们的道理?应当说有学生是能够感悟得出的,但不可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全部。所以,让所有学生都感到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则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带着相关的问题去读,或者就在读中产生相关的问题。如学生读时,可以让学生去想着: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学生能够在读中解决着如此的问题,那悟也就显得相当的给力了。尤其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到不带问题不读书,读书就去生发问题,就去解决问题。

三、内外巧妙联系,让学生找到课外阅读成功的资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还是比较喜好于课外阅读的。但不为理想的是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往往不能将学生引入比较理想的课外阅读境界。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所阅读的当有许许多多的不适应性。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都比较有限,如果所阅读的内容与其生活不能发生理想的联系,那学生是不能乐而为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推荐着比较理想的课外读物。为学生推荐着比较理想的课外读物,还应当从课内阅读文本之内容上去思考。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我们不仅仅就以这样为满足,学生知道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学生知道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而应当去做这样的事情,告诉学生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就是那样的全世界闻名,是因为安徒生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当学生能够知道这些后,就完全可能产生阅读其他安徒生童话的欲望。我们也可以推测或者坚信的是,学生如果真正得到安徒生的童话作品,那将会是理想意义上的如获至宝,也应当就是实质意义上的爱不释手。学生将会产生阅读感悟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强烈欲望和实际行动来。当然,让课内阅读感悟的文本成为课外阅读凭借和依托所可以联系的范围还比较广,我们可以凭借相关的主题内容,去联系学生可阅读的课外读物;也可以凭借相关作者所点赞的具体事物联系到其他作者对相同事物进行点赞的读物。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课外阅读感想第3篇

1 营造积极愉悦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的氛围。

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2 加强阅读引导

有人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理解水平,所站角度不同,会对文本有不同的情感产生。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感想第4篇

感性认知 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5-01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时期。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拥有不少于四百万字的阅读量,不少于240篇(段)的优秀诗文背诵量。这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研究,认为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必须兼顾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让学生不但“想读”从而提量,还“会读”从而提质。

一、关注感性认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与课内阅读不同,课外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愿”性,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凸显课外阅读的广泛性、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愿意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少许质美易懂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由衷地喜欢上课外阅读。具体来说,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可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可围绕课外阅读素材进行作文训练等。

(一)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读物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环境描写表达思想情感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类似的课外读物,比如,著名作家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人的春天》等等,这些借景抒情的文章通俗易懂,很适合初中生阅读。为了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如独自品读、多人共赏等。

又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后,教师要想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可向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手法,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

(二)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为学生搭建一个分享阅读经验的平台。在交流会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前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比如,在《阿Q正传》的《序》中,有几句话特别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名不正则言不顺。”“我所聊以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在交流会中畅所欲言,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重视理性思考,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如果说课外阅读文章的“敲门砖”是感性认知,那么“试金石”就是理性思考。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缺乏理性思考,就不能深入浅出、由外而内地领会文本中的内在世界。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赏花”。阅读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深挖式”阅读、整体阅读、局部阅读、关键词句阅读等。

(一)深入挖掘,平中见奇

有些文学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我们的阅读角度没把握好,没挖掘出作品的独到之处。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特别注重这一点,因为学生如果没挖掘到文章的亮点,便会觉得阅读犹如“淡如嚼蜡”,便会失去阅读兴趣,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例如,对于冰心的经典作品《乡愁》,学生若仅从用词的角度来看文章,会觉得文章中的词句没什么精彩之处,作者好像只是在简单地叙事。其实不然,从情感表达的方式来看,这篇文章没有采取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十五之夜的“乐极生悲”、十七之晨的“清泪沾裳”等一个个侧面营造出一个个凄美的画面,从而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教师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感觉”便会有所不同,就会更加关注文章的构思立意,领略到作品的魅力。

(二)把握整体,理清脉络

在初中课外阅读中,教师要避免学生“管中窥豹”,以偏概全。文章段落的内部结构,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发展情节等等,这些都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才能知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审视文章。

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情节宏大而复杂,里面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断章取义,要联系前后文才能理解。比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徐庶在曹操身边时发生的故事,那么为什么徐庶进了曹营后却一言不发呢?要想了解原委,我们就必须回忆前文,想想与徐庶有关的情节,让学生站在“徐庶”的角度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课外阅读感想第5篇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阅读。阅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想象、联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对一个人思维的发展,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本身对学生的学习,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应该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朱文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以学生为本[J].新课程(教师版).2007,(06).

课外阅读感想第6篇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言下之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光靠课内这三四百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重视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把课内外阅读有意识、有系统地结合起来。

一、 课内学方法, 课外会运用 。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莫泊桑拜师》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莫泊桑是一位怎么样的人?”“莫泊桑是如何拜师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 立足课内,联系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 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开天辟地》时,课前布置查找盘古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盘古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盘古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盘古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 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西游记》中的片段,也让学生知道《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教师顺势而导,紧接着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下课后老师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纷纷去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了。

3、 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柳宗元的《江雪》,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螳螂捕蝉》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学习《孔子游春》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课内展示, 课外收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课外阅读感想第7篇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能准确、迅速辨认语言文学符号,并基本理解表面意义的能力,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语文和汉字本身的特点,置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和词汇。

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是指学生在认读文字符号的基础上,凭借原有的知识,经过比较、联想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品味”读物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方面的能力。

吸纳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节心理因素,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把读物中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信息吸收并贮存在大脑中的能力。

评价能力是以理解能力为基础,在学生大理阅读,不断积累之后,对读物的内容、思想等方面做出理性评价的能力。现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谈几点我的看法。

1 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读”字上,(包括朗读和默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进。课堂上应尽可能多的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情(感情),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 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

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画、批。二是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写读书笔记或作简要批注。三是会查工具书,除了自觉查阅字、词典外,还应学会查阅图书目录和参考资料。勾、画、圈、点、批不仅在课内要求,而且在课外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不会品词评句,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4 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课外阅读感想第8篇

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36-02

作者简介:周素英(1970―),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江苏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它与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低年级的教师把关注点集中在了阅读教学上,其真正的关注点是课文的阅读教学,这种阅读教学的依托是课堂教学。其实,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内,课外的阅读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那么,如何构建与实施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呢?笔者结合小学一年级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探索。

一、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对于低年级学生非常重要。首先,课外阅读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大量识记汉字的阶段,课内的阅读量较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习得更多的汉字,增加他们的识字量。识字是一个简单却枯燥的学习过程,如果强迫学生去认字,这样的识字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识字活动产生反感,甚至排斥。通过日常的阅读,学生会慢慢地积累汉字,在不知不觉之中习得许多汉字。课外阅读帮助积累了更多的汉字,学生在课内的阅读也会变得轻松,课内外阅读相辅相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会有所提高。

其次,课外阅读增知益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认为阅读是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只有扩大阅读的范围并充实阅读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要学生的智育得到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会自然会得到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最后,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低年级学生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正是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注重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这正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要求的。那么如何“教”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呢?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但需要“教”,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在正面、积极的思想、人物的影响下,自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熏陶,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精神境界。

二、正确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

首先,低年级学生应以阅读绘本为主。绘本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呈现,文字比较少,所以对于作者的要求更高,绘本的文字都是经过推敲、锤炼的,而且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寓意,目的在于启发孩子们思考图画背后的内容。阅读这样的读物,有利于学生阅读感悟力的培养。另外,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倘若一开始就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扼杀了,学生怎能对课内阅读教学产生兴趣?绘本有丰富的图画、精简的文字、有趣的故事情节,都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绘本可以作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主要书籍类型。绘本的阅读,应以精读为主,阅读时要“熟读精思”,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只停留于图画的表象上,而应该学会思考图画所隐藏的含义。绘本的阅读不应以数量取胜,而是要力争理解每一本看过的绘本,日积月累,学生阅读时理解力、感悟力便会有很大提升。

其次,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泛灵性”,他们常常会赋予一些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甚至是感情或意志,而童话故事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物体以人的感情,所以童话故事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内心,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古今中外,童话故事数量颇丰,倘若本本阅读、篇篇浏览,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童话故事的阅读应以泛读为主。例如,闻名世界的《安徒生童话》出自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手,安徒生后期的作品多以批判现实为主,在幻想出来的世界中裸地批判现实中的人与事。像安徒生的第二类作品,并不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教师应该挑选他的前期作品,这一类作品富有诗意,在字里行间体现了温暖的人道主义,洋溢着幽默欢快的情感,能让低年级的学生阅读时感到快乐,受到优秀道德的濡染,比如《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

最后,中国古代的经典诗文也是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近几年的“国学热”,表明现今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学,开始重新审视国学的重要性。国学著作的范围宽广,低年级的学生应如何取舍呢?笔者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可先从儒家经典入手,如《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多是寄深刻见解于古朴简洁的语言之中,既有对学习方法的归纳,也有对道德品行的规劝。当然,低年级学生理解古代诗文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初始阶段应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过程中,并不要求学生将每一个字词都弄懂,只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诵读,特别经典的篇目可要求背诵。就小学一年级而言,如《大学》里的经典名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再如“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等,句意明白晓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句子就可要求学生背诵。

三、阅读应从文本走向实践

阅读,不应仅只注重文本阅读,还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学到了某种能力,某种可以迁移到其他方面的能力。倘若阅读只是教会学生文本的内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部分使命。如何让学生把通过阅读课文所习得的阅读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去,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正是文本到实践的“华丽转身”。作为语文老师,笔者每天都会固定地布置一项作业,那就是让学生在家阅读半小时,每节语文课会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请学生上台来讲一讲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发现、所得,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讲一个故事,背诵一首古诗,或者诵读一两句经典名句。通过这一个环节,学生慢慢地爱上了阅读,也爱交流分享他们阅读的方法和内容。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外阅读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课外阅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陶冶其性情,使其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注重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其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明福,张荣辉.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