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7:40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构建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而言,传授知识较易,培养能力较难……”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如何构建尚并无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的主要认识有:

1 实践为重。通过语言结对、汉语课堂观摩、根据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性活动、专业相关的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精神的活动。

2 “最好能具备绘画、书法、唱歌、表演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不仅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或文章。”

3 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大一、大二进行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项较容易的实践项目。”“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进行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六项实践内容”。

国内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为课程实践(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缺少宏观策划与微观运作的体系化考虑。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链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涉外项目组织工作能力,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二)八个层面的“体系”

“体系”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点,“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检验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单一角度;“多方位”是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功能”是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内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综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终体现到“多层面”上,即课程实践类的实践课程、课程实践、境外课程学习(SAP,Study Abroad Program);实践类的教学实践(实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专业社会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等八个层面。

(三)课程实践类

1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指学生参加涉外活动项目的设计、实作并获得学分的课程,它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养育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为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夏令营等),长短期汉语文化教学,SAP+实践,语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任务、次数和时长作考核,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指导评价和最终评价。

2 课程实践是指汉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本体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①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多边互动与协作的信息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教学小组活动,观摩见习留学生课堂教学,作小组主题讨论、撰写教案、设计教法;③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小组活动、教学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绪性评价。

(2)《中国文化技能与传播》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多学科内容、多学科教师任教、以专题形式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汉语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语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辅助教学的诸如简笔画、书法等能力;作为传播者,需要对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样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门课程需要和相关的书画、京剧等学习型社团结合起来。

(四)实践类

实践类含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专业社会实践五个课程体系外的两个实践活动板块:扎实基础类――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意识。展现才干类――教学实践(IAP、SAP[课程学习+实践]、校内实习)。

1 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生参与夏令营、文化交流团体服务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担任教学活动、语言生活伙伴,在任务中获得中华文化传播技能、项目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2 教学实践:传统实践中结果性检验项目,主要有境外汉语教学实践(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内实践两种,实践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1)IAP:是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意识、独立工作与敬业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验和提升。

(2)校内汉语教学见习、实习:在学校相关单位担任汉语言、文化教学项目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教学单位以组织安排学生听课、观摩课堂教学、撰写教案、独立授课、课外辅导及参与短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两种形式:课堂理论性灌输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激活和强化学生对道德、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可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

(一)课内实践教学

1.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案例或社会热点案例,先介绍案例,再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或辩论,教师综合情况加以分析。

2.观看经典影视资料。现在的学校几乎都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包括纪录片、名师示范课、新闻视频、社会热点评论视频等。

3.专题讲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社会热点及学生需求,合理设计专题讲座强化讲解效果。

(二)课外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建立稳定的、不同主题的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比如爱国主义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法制教育的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级、省级、部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组织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比如在法制教育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制度之完善――从身边的社会现象说起”的社会调查;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可以到民族村或民族地方进行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可以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在社会改革发展方面,可以到知名企业和发展好的城市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通过组织类似社会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合作,也能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挥,培养互助合作精神。

3.与行政、事业和企业各单位的“手拉手”互助合作活动。比如很多学校组织的与中国移动、联通合作的勤工助学活动,或学生的打工活动。通过顶岗或打工,学生能提前接触社会,对课堂教学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丽江师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和思考

学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的教学,从领导重视到组织机构,再到经费保障等方面,严格按照中央到地方的文件要求。学校还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了不同主题的实践教学基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作用。

(一)课堂上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小班教学,从硬件上给课内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好课堂讨论、影像资料的学习等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建立不同主题的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丽江师专已经建立了多个不同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有木府和东巴博物院,民族团结教育是丽江师专的一个特色;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石鼓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方国瑜故居;在法制教育方面有丽江监狱和云南省第四劳教(强制戒毒)所;在道德教育方面有丽江市孤儿院和敬老院。在以后的实践基地建设中,应当有重点的进行建设,积极申报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三)课外实践教学达到100%覆盖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覆盖三分之二以上。因为有不同主题的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别的实践教学途径,而丽江师专目前已经达到了100%的覆盖。

近几年,由于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其中,就应该尝试改革现有的课程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践教学结果的评价比例应当适当提高。加强实践教学,还应当解放思想,可以向别的学校学习,或组织一些学生代表到北京、深圳、上海、井冈山等地方进行参观访问,再回到学校和别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解放思想,探索一切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两课”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一、引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两课”)的实践教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优化“两课”教学的现实需要[1—2]。“两课”教师在钻研理论的同时,需要着力研究实践环节的改革,一方面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社会大舞台去实践。“两课”实践教学改革对老师的“教”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外实践拓展,提升学生认识社会、增强责任感的能力,是摆在“两课”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这门课在所有的“两课”中起着打头炮的作用。大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是人生重要阶段,如何让大学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让大学里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让大学生从思想政治课学习中体悟到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肩负着光荣的使命。自“05改革方案”以来,高校一直将“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两课”教师也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此,笔者结合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供大家参考。

二、认真做好课前调研

(一)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对象的主体需求分析

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书面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及实践内容诉求摸底。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5%以上的同学期待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在不偏离教材前提下应紧贴时代主题和热点话题,增加课堂讨论和交流。同学对实践内容建议比较多,主要集中意见有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组织学生参观,围绕重要节日或最近社会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成绩评价方式,学生建议不应以一张试卷决定成绩,可以按小组打分,将平时课堂讨论和课后小组活动纳入重要部分。最后考试不要拘泥于出一份考试试卷,可以撰写学习心得或主题调查报告等。只有真正了解学生诉求,政治课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才可能真正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二)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

对“两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生实践需求进行必要认识后,需要进行具体实践环节的实施。“两课”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和课外实践[3]。

课堂教学实践是最基本的教学实践环节。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最多的是课堂传授的知识。课堂教学实践是实施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衡量老师综合能力的基础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校内教学实践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的直接延伸,校园有丰富的理论教育资源和现实实践素材,一是有知识丰富的教授专家,且愿意与学生互动。二是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随时能提供学习参考。三是有众多朝气蓬勃的现代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思想有激情。因而,校内教学实践重点应该放在课堂理论教学的拓展上。

校外实践教学是高校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校外实践教学重在了解国情、民情和实施社会服务。大学生带着课题走进街道,走进社区,走进厂房,走进农村意义深远,一方面能真正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因而,校外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三、切实抓好实践教学的实施

首先要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的培养方案。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安排详细设计,甚至细化到哪一阶段如何进行何种内容实践。进度如何安排,主题选择等均需要细化。包括设计统一实践手册,将实践时间安排、要求、目的、具体内容、实践考核方法等一一标注。实践手册做到学生人手一册,手册上面有实践单位考核打分等内容。

实践教学安排分前期部署动员、中期检查、后期汇报等环节,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而不至于出现走过场现象。

其次要抓好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内容丰富、涉及知识点多,实践环节实施需要紧扣三个环节: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4]。

(一)课堂教学

关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章节安排互动。如关于理想这一章节,可以展开以“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让同学回忆起深藏心灵深处的儿时梦想,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也可以进行理想与空想的辩论。“爱国主义”这一章可以让同学收集爱国方面资料,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树立爱国意识,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教育片,如《走进新时代》,增强爱国热情。“法律基础”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守法。让同学收集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的案例,如吴英案,药家鑫案等,通过案例讨论让同学对我国法律发展历程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国家新法律修订也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如《新婚姻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均是当代大学生需要了解的。组织学生观看《经济与法》,能让同学将抽象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当中解决现实问题。

(二)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大学生自身行为习惯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事例、热点展开调查。如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章节时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状调查;大学生校园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调查;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就业观、择业观这一章节时进行大学生恋爱观及违反恋爱道德的行为调查;“树立正确理想”这一章节时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等等。在法制教育层面值得大学生反思的调查内容有:大学生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典型案例调查;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典型表现,等等。这些调查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深入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变成大家共同的收获,也可以将个人自愿调查和个人与小组结合开展调查。其目的都是对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状况及法制观念有感性认识,真心体验大学生学习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法制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从而进一步激发深化学习这些理论的热情。要拓展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这样的调查实践绝对不可忽视。在此基础上,可采取教师讲坛、学生论坛、师生共同研究的形式深化理论学习。教师讲坛可由教师分工负责,每位教师负责两三个专题,既可促进教师搞科研,又可丰富学科教学理论知识,还可聘请校内或校外有关专家围绕课堂理论教学开展系列理论知识讲座,对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开阔学生眼界很有必要。教师讲坛的选题,既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又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疑点、难点和关注的社会热点。譬如,现代以德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的针对性等。学生论坛可组织学生边阅读、边研讨。如关于法制知识学习论坛,可以讨论一些案例,也可以组织模拟法庭,运用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是最难落实,也是最能锻炼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丰富,社会性、现实性强,更能体现实践教学的主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效果好。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分成调查、参观、服务三大类。调查、参观重在了解国情、民情。如讲述“爱国主义”这一章可以进行以弘扬革命传统为主题的调查、参观活动,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访谈老英雄老模范,等等。谈新农村建设、文明社区建设,可参观先进企业、文明新村,等等。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南京云锦织造厂,让学生充分体会南京博大精深及南京人民在城市建造中发挥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建设成就。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让学生目睹和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改革的辉煌成果,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与此同时,可以开展实践基地建设,紧密结合教学实践需要,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组织有说服力的材料,有序、有效地为整个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服务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依托专业知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服务项目,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既提高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又增强社会责任感,达到业务学习和思想品德双丰收。如笔者曾经教过法律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到南京安德门劳务市场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笔者教学的班级有位同学来自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笔者好好抓住这样的契机,让该同学结合切身体会,介绍他眼中的天下第一村,这样资料真实,事例丰富,比笔者收集资料给同学讲解新农村建设效果更好。例外可以与团委配合,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学生们根据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有关医疗、教育、法律、科技等咨询和义诊服务,体现了服务农村的宗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农村、接触实践,不仅了解了更多的社情民意,而且思想深处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感。

“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意义深远,只要我们对“两课”实践教学有了深刻而正确的认识,重视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和安排,“两课”教学就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并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荣双,唐鹏.高校思政课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8).

[2]彭德林.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三个原则[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取向 职前外语教师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飞(1979- ),男,湖北黄冈人,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教师教育;刘秀芳(1980- ),女,吉林延边人,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教师教育。(吉林 长春 13003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实践取向下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H1329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82-02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①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的教师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主导教师教育的理念已由关注“理论”转向关注“实践”。②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输为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往往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远离教学情境,缺乏探究及反思,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职前外语教师教育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其课程设置取向直接影响未来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因此在其课程设置中不能简单搬用外语专业的课程,再加上几门教育学和教学法课程模式。鉴于此,本文以实践为取向,将实践性贯穿于整个职前教师教育中,实现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整合,以期探究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一、职前外语教师培养实践取向的依据

(一)职前教师培养实践取向已成为国际化趋势

传统的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观认为,理论高于实践,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应该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职前教师步入教育工作岗位后在教学实践中大多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就是把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进行结合运用。在其评价体系中,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的掌握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在其课程设置中围绕这些理论和技术原理等基础知识是课程核心。对于职前教师培养来说,关键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因此,在这种取向下,职前教师教育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等理论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评价学生也是以掌握这些理论的熟练程度为标准。19世纪以来,这种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观一直影响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中后期,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观受到了挑战。向职前教师传授学科和教育学知识并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的教师的要求。西方国家纷纷建立新的组织机构进行教师教育创新和变革,如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职前教师培训、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虽然各国在培养形式上有所不同,他们的共同点是坚持以实践为取向,为职前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发展和构建他们的实践性知识。我国的教育者开始从关注“应该知道什么”转向关注“实际知道什么”上来。因为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不确定性”,所以要让学生获得教学策略相关知识、教学的情境性知识和具体的实践性知识。职前教师教育也由强调灌输理论性知识转向为建构实践性知识。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陈向明的观点,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③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由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六部分构成。实践取向下的教师教育观认为教师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教学实践情境的创设帮助职前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重视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形成和发展。事实证明,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是一个国际化趋势。

(二)实践取向是职前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在外语的听、说、读、写方面都必须优秀,但是这些语言能力只是外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并不是外语教师专业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他们所拥有的一般人文知识和相关领域人文专家相似;他们所拥有的外语知识和外语专家相似;他们所拥有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和教育学专家相似。良好的学科知识是职前教师培养的基本保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保障;只有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使得外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程度得到认可。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外语教学的核心技能,是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在这种知识的指导下,外语教师结合外语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学习者特征和学习的特定环境,在外语文化缺失的条件下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协商,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知识。建构具有独特性的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是职前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核心任务,实践取向是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职前外语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在宏观层面上

教师教育“一体化”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④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中师,师范大学承担职前教育的培养任务,教育学院承担着在职教育的培养任务。相比之下,教育学院在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方面相对落后于师范大学。近年来,师范大学渐渐承担了许多在职培训的任务,但是整体的情况没有太多变化。而且已有的多数研究都没有把职前教育纳入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中。

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的定位尚待进一步明确。⑤首先,很多师范院校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中求得发展,纷纷采取“去师范化”的政策走综合发展道路。这直接导致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淡化,也失去了师范院校的本色。其次,目前教育界对师范教育的独特性还存在分歧,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就可以从事教师职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最后,在外语职前教师的培养目标上和一般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对教师教育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等内容不够明确。

(二)在微观层面上

首先,职前外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足。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对师范教育的独特性等问题上不够明确,因此很多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模式是一般外语专业的课程加上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学法等课程。过分重视外语知识技能,政治公共课程偏多等因素导致有关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严重偏小。其次,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弊端。传统的理智取向的教师教育观指导下的职前外语教师教育以理论传输为目标,学生从这几门课程获得的是考试成绩和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没有达到效果。最后,职前外语教师教育实践模式不科学。教育实习见习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教师教育实践和理论严重脱节。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互动太少,信息和资源没有充分共享。⑥教育实践环节往往都安排在师范生培养的末期,把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人为地分离开来。教育实践的周期较短,职前外语教师无法从整体上全面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也因此缺乏对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

(三)教师教育者――培养教师的教师

在职前外语教师培养中,教师教育者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改革理念的传递者,是教育实践的示范者,是培养教师的教师。然而在大学本位培养模式中,由于与中小学的互动较少,教师教育教育者对基础教育新的改革、课程标准等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因此教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这些实践性的知识纳入到其教学内容当中。教师教育者应该是师范院校学生的楷模,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自身没有得到系统的职前外语教师教育的培养。

三、职前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职前外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要求职前教师既要具备学科知识也要具备教育知识和技能。但是简单地把这两种基础知识叠加起来是不足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的,只有通过实践性知识才能使二者整合并内化,最终发展成教师的专业素质。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在教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应该以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为目的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理论课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单向传授,把课程内容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比如在教学中开发课例资源,以课例为载体让学生感知教学实践,在教育理论知识的关照下鼓励他们观察、讨论、实践、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情景化的实践性知识。

(二)职前外语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改革

为解决教师教育实践和理论严重脱节这个致命的弱点,应该对职前外语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首先,大学和基础教育学校建立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建立理论――实践共同体。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共同承担职前教师的培养任务。师范生、教师教育者、中小学在职教师三方共同参与教学的设计、实施、交流讨论和反思活动。在这样的一个制度框架下,通过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者和基础教育有经验的教师协同指导,职前外语教师不仅了解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动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反思的能力,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的、情境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其次,实践环节不应该只放在培养阶段的末期,应该贯穿整个培养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特点,渐进式地实行四年全程设计。这就要求大学和中小学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职前外语教师教育教育者培训

无论是进行课程设置改革,还是实践环节改革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者这个具体实施者。因此在教师准入制度上应该严格把关,尤其是外语课程教学法的老师。他们是学生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就具有示范作用。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示范,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操作示范,让他们积累相关的实践智慧; 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替代性经验,感知到教育原理与方法的实践魅力,真正认同教师讲授的教育原理与方法。教师教育者还应该多与中小学互动,发挥联络者的角色为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践提供平台。自身深入基础教育实践以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并把这些信息带入到大学课堂中去。

[注释]

①顾佩娅.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88.

②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③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6.

④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14.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魏圆圆(1981-),女,江苏南京人,三江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江苏南京210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三江学院教改课题“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0908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15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为“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原理课”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是一致的。实践教学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并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原理课”这样的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原理课”实践教学是将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理论教学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当代大学生思想单纯,积极向上,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但同时在全球化时代中,他们受到来自各种文化和言论的影响,思想认识上很容易走弯路,受到不良思想的牵制,实践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课外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原理课”的认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原理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有学者将实践教学等同于西方国家一些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在政治和公共事务领域参加实践性活动的机会”①,理解为在课堂外、校园外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离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现实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一理解出发,他们提出了实践教学的六大基本类型,即基地教育、社会实践、案例教学、阅读理解、校园文化、研究实践②。2004年6月在教育部社政司主办、江南大学承办的全国高校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众多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③。有的学者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④。还有一种观点提出,主要应从教学理念和内容的意义,而不是从教学场所和方法的角度去理解实践教学⑤。本文认为,作为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分析,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演讲、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课后以课程小论文、参观调查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第二,从实践教学的形式分析,分为校园内实践和校园外实践:无论是在校园内进行的科研、文艺活动,还是在校园外进行的问卷调查、社会服务等,都是与课堂教学讲授的理论观点相结合的实践,是理论的具体运用过程。第三,从实践教学的主体分析,分为教师的实践和学生的实践: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各种教学设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真正领悟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学有所用。同时,一切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完善

1.以发展的理念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是课本上所介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任何理论都应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例外。有一些基本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加以更新和补充适当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不仅要正确理解和熟悉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对理论的认识,补充和创新教学内容。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以人为本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要求,“原理课”应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育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实践主体。无论是哪种类型、哪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教师都应发挥其应有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采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以教学为本,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原理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离不开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发挥。特别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正确指导,那么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原本的实践环节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原理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搞好“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关键。作为一名合格的“原理课”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科学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切实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原理课”教师必须关注社会的最新发展,关爱学生的点点滴滴,善于发现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3.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学方法。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三大部分都应有所涉及,而不能虎头蛇尾,只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实践教学。从协调发展方面来看,只有将“原理课”三大部分的内容融会贯通,理清三大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协调发展还体现在“原理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上,特别是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可以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假期学生可以进行的走访调查,对于某一街道或自然村基层选举制度的调查了解,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政治的了解。

4.注重统筹兼顾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应注意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园内实践与校园外实践、教师实践与学生实践的统筹兼顾。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思想与现代系统论、“木桶”理论如出一辙。对于学生来说,除了上课认真听讲之外,还应积极思考,培养自己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服能力这块“板”长而思想道德素质这块“板”短的现象。同时,“原理课”教师必须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各种类型的实践中,使学生在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行的自觉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发展观对于“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原理课”实践教学面对的直接对象就是在校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向大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特点、知识结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加明确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得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得到升华。坚持以人为本正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加强和改进“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解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政治立场,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大学生们不仅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受益者,更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推动者。“原理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之一是广大的大学生,因此实践教学是否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理课”实践教学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更符合大学生学习的需要。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原理课”实践教学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当前,“原理课”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相对于学科实践教学建设来看,大部分学校注重理工科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经费支持不够;实践环节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没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想成功进行“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教师才能从全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为“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科学发展观生动表现了“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根本教学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方法论是统筹兼顾,“原理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环节,这二者之间正需要通过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做到统筹兼顾。运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收益,帮助大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在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内心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这种统筹兼顾的根本教学方法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原理课”实践教学所必不可少的。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实践教学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2013年教育部对原“对外汉语”专业进行整合并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近年来,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继续发展壮大,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但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能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毕业生凤毛麟角。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促进知识转化,形成基本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在汉语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来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式启用后有了新的专业内涵,部分高校对实践有所重视,但重视程度远不及理论学习。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该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具体表现在:

1.1实践教学时间短,学分低

实践教学需要从时间上得到保证,没有充分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无法得到保障。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多安排在第七学期,约八周的时间,实习安排时间短且靠后,而且部分高校还会受实习条件限制,难以组织集中实习。整个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众比,多在20%以下。专业实践教学实际所占培养时间很少,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多数高校基本上沿用原“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见习开展不力等问题突出,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对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实践教学缺乏过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实践教学设计较为松散,缺乏系统连贯性。合理有效过程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通过给学生具体的量化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实践效果。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加入过程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1.4实践缺乏国际化环境,实习基地建设受限

尽管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开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众多高校也纷纷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但是这并不能有效解决国内学生的实习问题,能够到海外实习的学生不多。一些国内高校缺乏相应的留学生生源和资金支持,实习基地建设受限,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国际化环境,不少高校该专业的学生到毕业都没有接触过留学生,走进过真正的留学生课堂,专业发展严重受限。

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实践体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水平发展,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

2.1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新特点

汉语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的新特点。(1)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汉语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具备相应跨文化交际能力。(2)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多元文化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的特点,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3)在实践教学建设上要逐步实现教学对象、实践教学环境的国际化。

2.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结合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特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调实践。建立贯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年级实施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使国际汉语教师技能培养不再只从教育实习才开始,而是从学生专业学习的起点就起步。在四年的培养中全程设置专业实践,每个年级设立其相应的实践目标、实践要求、评价体系,使技能训练贯穿全程。

2.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成中强调系统系、持续性、实践性原则。(1)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系统性。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语言知识、文化常识、外语能力、教学技能等课程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改变实践教学过于零散的状况。(2)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持续性。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分阶段进行,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和渐进性。(3)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质的学科,要合理安排实习、实践类课程,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

3基于郑州航院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郑州航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每届招生在45人左右。学校地处内陆地区,较沿海和发达城市,专业建设起步晚。学校于2013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建立了孔子学院,2016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但人数仅有5名,尚未没有实习基地,校内实习资源有限,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不多,能直接走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实践教学的很少。因此,建立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我们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这一核心,建立贯穿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年级实施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度安排实践活动,在各个阶段有所侧重。这四个实践活动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能包含其他实践活动的一些内容。此外,在实践的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答疑、指导监督。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实践时长要求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调查、讲评等方式了解各项教学实践的效果。

3.1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兴趣为实践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对汉语教学的感性认识。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缺乏相应的了解,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环境、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观摩有助于他们在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方面做好思想、心理上的准备。观察其他教师教学特别是优秀的教学,储备相关教学经验,对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很重要的作用。

见习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见习、课外活动见习等。课堂教学见习是主要部分,可通过实际课堂教学观摩、网络课堂观摩等途径实现;课外活动见习可通过游学观摩、与留学生进行联谊活动等途径实现。

3.2教育研习

教育研习集中在大二阶段,主要结合专业课开展相应的研习活动,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为实践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研习包括反思和研究。通过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整;通过研究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

研习内容主要包括:有关对外汉语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能力标准的研习;代表性对外汉语教材的研习;课堂教学技能研习;科研方法研习。研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贯穿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分组进行研习,形成书面报告。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成立学习型社团或文化技能性社团、组织编写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实践教材等途径实现教学研习。研习是在“实践―反思―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集合的互动。

3.3教育演习

教育演习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以培养学生不同课型的教学技能为实践目标。尽管学生经历了大一见习、大二研习,但真正的汉语课堂还有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对外汉语课按照教学技能划分课型,包括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以及综合课等,每种课型对老师的技能要求不同,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每种课型都能教授,因此在教育演习阶段需要给同学们提供全面的练习机会。

教育演习包括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或微格教学等形式。微格教学是其主要形式,它不等同于真正的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一对一辅导等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录制教学视频,训练不同课型的教学技能。根据所要掌握的目标技能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长,结束后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个人反思或集体讨论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

3.4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大四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跨文化交际等综合能力为实践目标。教育实习需要走进留学生课堂,验证和应用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是全面了解汉语教学环境、过程的现场实践。

教育实习包括备课、课前试讲、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实习的过程也是跨文化实践,特别是到国外实习的学生,跨文化性就更突出。教学实习通过校内留学生课堂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国外教学基地的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学校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与校外汉语培训机构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开辟国外教学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交换生项目实现学生的文化交流;通过孔子学院夏令营、秋令营等活动志愿服务、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招募等使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实习。此外,还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外企、外事机构、广播电台等实习单位,通过为涉外文秘、涉外管理、外文编辑等岗位提供语言服务等来完成实习。

总之,在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从人才培养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实施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谋得长远,培养出真正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zhjy16-22)。

参考文献

[1] 杨新新,刘晓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导向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第7篇

一、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增强全面性

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启蒙是全方位的,小学教师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有宽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艺术修养、人文修养与科学精神,以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对高素质师资的迫切要求。因此,应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其打下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各种素质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1.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根据师范类学生培养特点,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特点,可以适当增加公共必修课的比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认为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是未来教师从事教学的必要条件。根据唐松林的研究,国外的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例为美国40%、日本37.7%、德国33.3%。借鉴国外经验及国内的教学实践,根据我国师范教育培养的特点,应当大力研究通识课程结构,设置更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通识课程。设置的公共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普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在原有政治、英语、计算机和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调整课时比例,增加课程内容。注重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增强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内容,强调文理渗透,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2.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门类

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必须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一是改革德育类课程的教学,实行“理论讲授+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减少政治课的学习时数,加强社会实践,通过指导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通过强化工具类课程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增开一些新的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三是增开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开设的课程可以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人文科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实用写作、科技发展史等内容。还可以开设一些美学艺术类的课程,如美学概论、艺术思潮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使学生整体素质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增强综合性

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世界各国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小学教师必须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每一位教师不仅能胜任一个班级的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还应具有指导多种课外活动的能力。再加上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现代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新型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改革也要与学科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体现综合性,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我们应按照少而精、博而通、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和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对学科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形成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培养教师洞察、剖析、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如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避免了学科知识划分过细、每一部分都力图自成体系的弊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对本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式重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小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强调博而通,应简化课程内容,主干课程要少而精,更新课程中的陈旧知识以及实用性和基础性不强的知识,反映该学科的前沿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出时代的强音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质。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任教学科上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功底,学有专长,每个方向的学生在扎实掌握本方向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2~3门的相关学科的内容,本学科内部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内在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适应跨学科教学的需要,为他们将来成为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增强实用性

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师范专业区别于非师范专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

1.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知方面的偏差,教育类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开设门类少,且学时数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一般只有15%左右,从国外教育类专业课程比例来看,德国是25%、英国是25%、法国是20%,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实际情况差距甚远。因此,应提高教育专业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20%~25%左右。作为教育类课程,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开设教育概论、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又要注意结合未来小学教师的工作来设置课程,开设儿童心理学、小学语文(数学或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心理辅导、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及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等课程,增加教育理论教学及技能训练的力度。

2.增强教育类课程的适切性和实用性

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最好不断线,每学年、每学期都有此类课程,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学习中形成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尤其要注意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摒弃一些陈旧的内容,介绍教育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新趋势,反映当代新颖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一般教育理论的泛泛传授,激活知识在践履层面的活力,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如关注学生教育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等。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工作后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四、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增强连贯性

教育实践课程是具有综合实践性的重要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小学教育,熟悉小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学习与掌握教育规律、培养教育教学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必要的环节。

1.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

小学教师的经验知识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获得。国外教师教育都很重视教育实践这一环节。在集中实践方面,美国大约为一个学期;德国非常强调教学实践,并且规定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制度化,安排了熟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责任实习。英国更是把实践看成重中之重,与地区小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有累计32周的教育实习。相比之下,我国小学教师课程方案的教育实践环节比较薄弱,教育实践课时偏少,而且形式单调(一般只安排6~8周的教育实习),开设时间晚(一般安排在第七、八学期),短暂的实践不能使师范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形成深入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课程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是切实可行的,笔者认为教育实习的时间达到英国的一半———16周左右是可行的。

2.采用连贯性实习的方法

实践中可采取连贯性实习的方法。连贯性实习是一个贯穿于高师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容安排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渐趋复杂,且低高年级的实习内容能连续和继承,最终熟悉、掌握教师职业的全过程。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要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直到毕业,应贯穿于整个学程,分散到每个学年,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小学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教育理念学习的针对性,又可以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从学生入学起,每个学期应安排一周见习(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重点在于体验和见习,使学生在大量接触专业课程期间就能对将要从事的教育活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七学期安排10周教育实习,使学生对小学教育工作及其改革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持续的了解,使他们毕业后能顺利任职。通过连续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交替进行促进二者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教育实践的感悟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为他们成为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当代研究型、反思型、专家型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一毕业上岗就能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缩短其专业成长的周期。

3.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重要性 误区 方案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8]5号)颁布以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重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的作用,努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反哺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相对不足,这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人们思想认识的目的。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认识,并检验和发展认识,最终达到更好地实践的目的。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这段话,同志明确地指出了,社会实践是人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工业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这是同志在北大建校100周年上的讲话,同志于2009年5月4日在中国农大也指出“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实践的意见》明确规定:“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基础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深化,具有解除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虑,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观点的理解,验证理论教学中阐述的观点,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自觉行为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学生“接受”来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死”的教学模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的。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要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为主向学生的“学”为主转变,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这种转变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实践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实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的内涵认识缺乏准确性

我们一般讲的“社会实践”是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那是“大实践”,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本地外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这种实践在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锤炼毅力、培养品格,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这个“大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不能胜任的,也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实践教学”是“小实践”,这种实践是同课堂讲授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教学环节,偏重于直观性、形象性、感性,便于绝大数学生参与的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强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方法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绝不能使实践教学的结果变成学生更不愿意学习理论。其特点是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如视频、课堂讨论、网络实践、专家讲座、条件允许下的某些调查访问活动等,搞好这些活动,对于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

(二)实践教学方式上认识的狭隘性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每年组织几次大规模的参观访问或调查,请几次专家学者作报告等这种认识上,使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这一种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属于教学的范畴,但不是一般的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下开展的,其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走出去,请进来”这种教学形式外,还有课堂内组织活动进行的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实践等等。目前,我校(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课堂内的实践,如视频资料、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模拟等,让课堂“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2)课外校内的实践即第二课堂,如“沱江潮”,每月邀请专家学者就近期有关教学内容或社会热点等问题进行演讲,即“每月一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外延扩展;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校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网(http:///sjw/index.asp),通过网络为大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理论教育于文化活动中。(3)校外实践,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建立了八个社会实践基地,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企业文化基地、国防消防看守所法制教育基地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三)参与上缺乏普遍性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必需环节,应该像理论教学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去。但多数高校存在这种问题,由于条件不具备,便采取以点代面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只有少数学生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而多数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这就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对象具有普遍性。

由此可得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是有区别的,它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联系的,全体学生能参与到实践中、可操作性强的、思想政治教师能胜任的一种实践活动。

三、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化与外化的目的,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广大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认识到实现实践教学实效性,使单纯地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深化、践行所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而对理论学习更加感兴趣。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认教学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区别于理论教学而又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和感兴趣,进而达到在实践中践行所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断钻研实践教学内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精髓,就理论课的某个内容、观点、热点、难点和疑点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二者具有一致性的,要防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教学环节规范化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有进行的重要保证上。(1)规范实践教学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全体所有的大学生,不是少数学生,这是由该课程的性质决定的。(2)规范实践教学计划与目标。在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做好实践的计划与目标,只有教学计划与目标明确了,教学过程才自觉。(3)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的教材要求为基础,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4)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应让大学生铭记就某些内容观点或其内涵外延进行的实践,保证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5)规范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结束后,学生反思在实践过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想,对其以后有什么样的影响、应当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某种成果,对学生的实践态度、过程、成果进行规范化评价。

(三)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不是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一项长久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深刻理解理论教学内容的精髓,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中接触多样化的实践内容,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著作选读(乙种本)[M].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