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外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8:08

课外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设计第1篇

课外作业设计合作能力“减负”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却仍然挡不住学生的书包不断变沉。近几年,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优化课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要想产生“轻负担、高效益”的作业效应,教师就要下功夫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中,我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立足课内,联系课外,学科融合,体现应用,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

一、设计分层作业,促进个体发展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的能力及知识掌握来分层设计作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把被动做作业变为主动选择作业去做,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感受。

例如,学习完圆的面积设计的作业

A.已知:r=5cms=(直接应用公式)

B.已知:用一根50.24米长的绳子围了一个圆圈,张伯伯在这个圆圈里种上了草,草的面积是多少?(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C.在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小菜地里画了一个最大的圆种西红柿,在它的周围种韭菜,种韭菜的面积是多少?

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A层次是巩固性作业为必做题,B层次作业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综合提高题为选做题,C层次作业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挑战自己。三个层次的作业相互联系,逐步深入。

二、设计综合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越来越多的认识突破都是在多学科的交叉处取得的,培养学生学会在不同科目间进行综合而灵活的思考是教师的职责。课外作业采用数学实践、社会调查、单元知识整理、写数学日记、出数学小报等形式,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情境族作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是沟通学生生活和数学知识的桥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既富有童趣又能引发思考的情境,将问题“预埋”在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四年级期末复习设计的一组情境族作业:

《庞家奎――背学生过河的好老师》的故事随着媒体的大力宣传,他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为了不让当地的孩子,再过无桥之河,也不再让老师用双腿做桥,爱心人士决定献爱心,为他们修一座桥。

1.两山之间有一条河,这条河阻挡了河两岸的学生和居民,给学习与生活收到了很大的不便。你能帮A(图上小黑点)村设计一座长度最短的桥么?

2.量一量,图上的这座桥长()厘米.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长度是2米,这座桥实际长多少米?

3.在这座桥的两旁修上栏杆,每隔1米修一根栏杆(桥的两端都有),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根栏杆?

4.修桥时,每一米长的造价是35850元,一根栏杆需要2350元,修这座桥一共需要多少元(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

5.读一读,再省略万位后的尾数。

6.我们来算一算,学校和周边的村民大约有248人,如果按每天每人通过两次,每天将会有多少人次通过?那一年大约会有多少人通过呢?

7.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想呢?

这组情境族作业以“庞家奎背学生过河”为背景,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作业设计集直线间的距离、作图、测量、计算、解决问题、读数、写感想(学科整合)、思想教育等为一体,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四、设计合作作业,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合作”是一种学习形式,但只有教师设计了“合作性的作业”,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工、交流、互助、信任,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性的作业可分为家长合作型作业和学生互动型作业。

如在教低段时,采用家长合作型作业较多。低段学生年龄小,一些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如学完“位置”后,让学生与家长一块儿调查学校周边的标志性建筑,在与家长共同绘制学校位置图中,“四基”及情感都得到发展。

在中高段,一些综合性、实践性、有一定难度的课外作业适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如在学完统计后,我组织学生就我校“早晨上学时间定在7:40是否合适”进行讨论。我校门前是交通要道,学生们进行了“校门前车辆通行与学生过马路安全性”的调查与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分组采用自愿组合与教师依据住的远近、能力强弱进行微调的原则,从他们自己设计调查表格、推选组长、分配任务,到各小组间统计的汇总及分析结论的产生,到最后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评价,整个过程学生情绪高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应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协作能力,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课外作业是教师为学生选择题,而不是让学生去做大量的试题,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我都要亲自做一遍,亲身体验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确保量最少,效最高。

课外作业设计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外作业;适度;趣味性;应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外作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教学中,课外作业的布置存在着某些弊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课外作业的内容单一

目前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内容多数局限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教师一般都是在下课时慌慌张张布置一些书后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这些习题无非是复习巩固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机械重复的较多,很少有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功能。

2、数学课外作业的目的不明确

教师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随意性很大,目的不明确,有的教师常常将数学作业作为随便填满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填料,让学生课后有事可做,不忘数学学习,缺少针对性,质量不高,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帮助不大。

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让课外作业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作业布置要体现适度性

“作业多,质量就高”这是一些教师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承受能力,结果必定是大部分不堪重负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应从科学的角度,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布置。按照有关规定,一年级一般不布置家庭作业,二、三年级一般不超过30分钟,四、五年级一般不超过1小时。作业的难度要适中,目的要明确,要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改变形式,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尤其是对小学生,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来设计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1、内容设计体现趣味性

内容设计是课外作业的核心,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外作业的内容设计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2.形式设计体现趣味性

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较好地适应学生智力因素和掌握知识客观存在的层次性,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设计填空、判断、选择、测量、涂色、“找病人”、小制作、猜字谜、我是“火眼金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的作业形式一定会深受学生的喜爱。、

如:学习分数的四则计算后,我留下了《涂颜色》的课外作业,要求通过计算,把图中计算正确的式子在空白处涂上颜色,涂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为了找到图中是什么,回家后饭也顾不上吃就积极认真地计算起来,当学生全部算好涂好后,发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出现了,学生脸上会露出喜悦的笑容,而不是计算后的辛苦。这种形式就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体变得富有趣味性了,让学生想做、爱做。

3.参与设计体现趣味性

教师要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结构层次分明的课外作业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搭建自我表现的舞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在参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作业设计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学生在知识、经验、能力、性格、习惯、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根据各层面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外作业,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不能“一刀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作业“套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强选择性与弹性。这种设计让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得,都有进步。

四、联系生活实际,作业设计要突出应用性

数学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技术”,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识。那么我们教师作业的设计就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课外作业设计第3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课外作业;优化设计;专业特色;团队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70—02

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这样一个问题:随着教育事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占据地位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扩招进程也在不断加剧。在此种发展背景下,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这直接导致教师无法集中精力对课外作业进行过多关注,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过多关心、对教学活动作出相应调整,进而也就无法针对作业完成课外作业的予以个性化的辅导,从而致使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流于形式,这对于高校英语学科教学而言同样如此。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现阶段绝大部分院校在英语学科课外作业的设计过程当中仍然延续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完成并上交作业任务——教师反馈作业任务”的陈旧模式,作业布置形式比较机械单调,学生所涉及到的课外作业无外乎单词默写、范围背诵、短句天空以及汉译英这几种形式。学生个性化发展基础之上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关英语学科教学任务与教学目的的达成进而显得不切实际。为此,本文着重关注高校英语课外作业的优化与设计,针对几种关键的优化设计方式,对其做出了较为详细分析与研究。

一、结合专业特色的英语课外作业优化设计分析

现代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同时也是专业型人才。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当中所秉承的最根本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就业择业。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高校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停当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性的实践活动当中完成课外作业,兼顾专业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的双向提升。这一类型的优化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主动与积极的参与到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当中,深入挖掘英语学科学习的价值与魅力所在,同时也能够传递给学生一种“学以致用”的思想与方式,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而言也有着极大的帮助。笔者现结合几类专业实际,针对英语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做详细分析。

(一)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课外作业设计分析。如何理顺英语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结构框架是教师进行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学生需要在掌握相关词汇语法的基础之上,能够从教育角度对其加以应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参与到教案的备写当中,列举几个相关性词汇,要求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场景、明确相应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达到突出以上相关性词汇的目的。依照此种方式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能够对于整个英语教育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不仅能够理解记忆相应的单词与语法,同时也能股在反复演练的过程当中实现教育思想与英语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学生在接触与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的过程当中表现出了极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对于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体现而言也是极为关键的。

(二)高校涉外旅游专业英语课外作业设计分析。要想激发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参与英语课外作业完成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英语教师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布置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的收集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并针对英文标识中的各种用语问题作出相应的归纳与总结。这种挖掘并纠错的方式充分顺应了学生好奇好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布置学生应用相应知识为景区设计特色化的宣传标语。此种与专业发展特色相吻合的课外作业能够是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辅助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应用英语知识辅助专业能力的完善,效果显著。

二、体现团队合作意识的英语课外作业优化设计分析

众所周知,学生英语成绩与英语语言掌握能力的提升仅仅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知识点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课外作业将英语语言学习自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对于拓展英语语言学习范围,强化语言学习效率以及巩固语言学习质量而言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作用之下,高校仍然继续沿用传统意义上“教师布置——学生上交——教师反馈”的陈旧作业模式,致使高校英语课外作业的内涵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也就更不用说其有助于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提升了。基于此,高校英语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已成为必然。在新课程改革发展背景作用之下,教育教学对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给予了全面系统的关注。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各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重视合作,了解合作,学会合作。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是高校英语课外作业优化设计的关键过程要素之一。高质量的英语课外作业应当以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为背景,结合专业发展特色,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合作环境。基于此,应用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作业设计分析。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在于:学生对于西方国家的各种节假日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对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国家节日有着较强的参与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布置学生在这些节日中以英文方式制作相应的贺卡,表达情感。实践证明,学生是比较愿意接受此类课外作业的。学生三三两两组合在一起,动手参与到贺卡的制作与贺词撰写中,调动思维意识,既巩固了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作业设计分析。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作业设计并实践的关键在于实践与开放。学生在完成此类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与家庭、与亲朋好友之间达成一种默契的团队合作关系。例如,英语教师可以“FoodandDrink”为题,布置学生以家庭成员为对象,进行系统且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将所得数据整理汇报。此种课外作业设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提供了一个真实、高效的环境。

三、结语

现代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质量与开展效率提出了极为严格与系统的要求。对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科教学而言,在英语学科教学改革大力推广的过程当中,学生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学生真是参与感受的获取为前提。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现阶段的高校英语课外作业设计方式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传统意义上布置——完成——批改的作业方式应当更新为学生参与真实任务的完成当中。换言之,高质量的英语课外作业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巩固学生课堂教授中所积累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简单来说,新时期的高校英语课外作业设计需要以英语学科教学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更需要以学生有针对性的应用练习为核心,以此实现高校英语学科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世建.“减负增效”从作业抓起——新教改下英语作业设计与评价探究[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0,(09):40—42.

[2]杜玉梅.练,我快乐——谈中学英语作业设计[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08):316.

[3]卢江.灵动设计彰显异彩——论高中英语创新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2):12.

[4]徐荣雅.别样作业,多彩英语——英语个性化作业设计点滴谈[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02):56—58.

课外作业设计第4篇

一、目前学生英语课外作业的情况

目前,学生的最大苦恼是作业量太大。很多中学生晚上做作业到9点,甚至是10点多钟才能把作业做完,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传统英语作业”仅仅停留在“对课堂的强化”的表面上,存在很多弊端。具体表现如下:作业结构单一,缺乏应用性和灵活性;作业设计统一,缺乏个性化和层次性;作业随意性,或拿来主义,缺乏系统性;作业量大,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作业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激励等。

二、有效课外作业的设计和布置

1.构建科学的课外作业布置体系

科学的课外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彻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当前“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科学地布置课外作业,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作业布置体系应是基础练习作业、巩固练习作业和分层拓展作业三个方面。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紧抓教学目标,按照基础――巩固――拓展来设计课外作业,将会有效地促进作业对教学的推进作用。

2.紧跟教学目标,强调课外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具体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作业任务设计要多角度、多形式、多题型、多用性,既要有听说口头作业,又要有读写书面作业;既要有语言知识作业,又要有语言实践作业,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用能力都得到训练,而且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能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3.根据个体差异,强调课外作业设计的阶梯性和层次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去决定、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去实践和去应用。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实施素|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布置作业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作业中体验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的作业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依据其最近发展区,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确保“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作业设计更应强调个体差异,设计的作业要有阶梯性和层次性。

4.顾及学生时间,强调课外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英语学习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如果过多无效地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就容易出现应付厌倦的情绪,从而对英语作业“打折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顾及学生的学习时间,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要循序渐进,精选精练,不能无效地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使课外作业更加科学性和有效性。

5.仔细研读教材,强调课外作业设计的文化性和情感性

教材中也有许多情感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性和情感性的教育。如学生在学了关于动物的话题之后,可以让他们去思考如何关心、爱护动物,让他们用英语做一些海报来宣传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同时也是很好地融合了校园文化建设。

三、有效课外作业的批改和评价

英语作业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和预习下一次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对于学生完成的课外作业,要及时认真地批改,这样才会使作业布置更有效。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学生来说,这种信息反映了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情况,学生如能及时根据教师设计的作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整,便可以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效果。学生的课外作业不仅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后进生,及时到位的激励性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有许多,有全部批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师生共批和学生互批,采用多种类型相结合的方式,既可节省时间,也可以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当然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关注对于学生课外作业的评价,有些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对与错、好与坏,或者只是一个日期或已阅,这样对于学生的辛苦努力是不负责任的。作业评价的形式,除了“教师――学生”间的单向渠道,还可以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

课外作业设计第5篇

一、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小学科学学科特点的制约,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1.课堂作业摇身变成课外

科学课常常拖堂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许多时候,老师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验记录或作业本上的题目当成课外作业,殊不知这样随意的布置课外作业,不仅让实验观察流于形式,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据调查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反映是“多”“繁”“没兴趣”“没意思”。

2.课外作业只布置不落实

下节课的材料准备,长期的观察实践活动,都是我们日常课外作业的主要内容。问题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制约,这些作业教师往往很少去落实检查,对于没有完成的学生仅仅只是批评一两句了事,而那些认真去完成作业、表现好的学生,教师也没有什么好的激励措施,长此以往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就大打折扣。

3.课外作业形式亟待更新

我们现在的课外作业,往往是每位学生做同样的作业,作业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些作业一般成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而很少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而且教师对这些作业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打一个勾或者画个五角星。

二、如何有效发挥课外作业的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课外作业这一重要阵地呢?其根本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向学生展示课外作业自身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做的课外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高度的趣味性,并发挥课外作业的积极作用,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参与进来一起学习,进而能更好地培养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此,笔者曾尝试了以下几种课外作业形式:

1.设计课前作业,让课堂更充实

课前作业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根据课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一科学内容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尝试实验等方法,完成课中或教师设计的作业,教师再根据学生做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为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实验速度加快,课堂不拖拉。

怎样布置有效的课前作业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课前作业。如,《蜗牛》一课教学,我就课前要求学生养殖蜗牛,然后仔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并特别提醒学生关注蜗牛形状、爬动、吃食等情况,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学生在课前去感受实物,这无疑会给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帮助。

2.设计“星级”作业,让作业落实到位

所谓星级作业,其实也就是层次性作业。因此,对科学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学生的作业要求应有所侧重。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可实行“作业星级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作业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3.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锻炼能力

突出实践性是科学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突出实践性是科学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初步获得一些科学活动的经验,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加深对所学科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初步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科学学习情感。实践型作业的特点是突出科学活动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能在纸上做科学,而且能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科学,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调查、收集、选择、分析、解释信息活动。实践性作业一般取材于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设置具有社会参与性的实践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乐于参加。

4.设计合作性作业,使小组更加团结

小课题研究、社会调查、较复杂的科学制作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互动,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作业,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作业过程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类作业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是一个有难度的作业,我采用小组互动式来完成,虽然学生们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简单,可能不会有太多的使用价值,但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会促使学生像科学家或工程师那样工作,考虑从原理到材料选择,计划到制作的每一个细节,能很好地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课外作业设计第6篇

一、现状

调查表明,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根本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大部分学生对待作业是敷衍了事,质量往往是不尽人意。如何使学生抛弃不好的旧习惯,使学生喜欢做家庭作业,去钻研家庭作业,已成了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数学老师每天都要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学习负担逐渐加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监督,有的学生用各种手段逃避课外作业,要么作业忘了拿,要么作业本丢了或不动脑筋抄袭其它同学的作业。我想这种现象的出现,更多的存在客观问题。

1、作业一致,没有区别对待。

学生每天的课外作业起码要一两个小时,盲目的搞“题海战术”,作业布置时,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学生没有选择,不会的也要去完成。作业没有层次性,造成差生完不成或抄袭作业,而优生不能满足的现象,导致学生学生作业效果降低,这样显然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小学大多数数学老师课外作业布置以计算为主,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借助纸笔完成,多要求个人完成今天的作业明天交,而且机械重复的较多。这种毫无趣味、拘于书本的课外作业,使学生苦不堪言,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家庭的因素,更使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厌倦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3、脱离生活,应用意识淡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缺乏应用意识。作业时学生只会按类型做题,不会应用。他们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更不知道怎样去获得数据、解决问题。教师设计作业时,从书本出发,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是写就是算。学生做作业总感觉到的是负担,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我认为关键是老师如何精心设计课外作业,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对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策略:

1、课外作业布置乐中求知,体现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课外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单一的计算,可以把数学的计算作业设计成多种形式。如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为了巩固知识点,把计算变成有趣的猜数游戏,如:57-28=29,不一定非要写,可以这样猜一猜:我比57小28,我是谁?这样的猜数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而且连思维能力稍差的同学,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除了猜数,我们还进行了猜年龄、猜吃的、玩的、用的东西,这里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有很多数学知识。又如教学完“2-6的乘法口诀求商”后,我们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孩子与同伴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学生乐意完成这样的作业。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2、课外作业布置要尊重差异,体现出层次性。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可我们的教学却往往表现在整齐划一,课外作业尤其为明显,作业内容、要求一样为此,在课外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否则,会使差生越来越差,优生又得不到发展。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学生自选完成。

(1)5.4×72+5.4×28 (1.25+2.5)×4 ;

(2)5.4×99+5.4 7.5×10.1;

(3)7.4×5.6+7.4×5.4-7.4 8.4×7.2+0.84×28

此作业题,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这样的设计既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每一位学生在自选作业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课外作业布置要体现作业的个性化

树立大教育观,走出课堂,努力打破时空,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生活。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做了一些尝试。在教学时,我感觉学生的实践经验悬殊很大。调查后发现有些同学从来没参加购物,甚至从来没接触过人民币。于是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操作性作业。(当然事先要与学生家人打招呼,希望多给孩子购物的机会。)先每人发一张购物记录卡, 然后让学生回家后带着记录卡到超市去买东西。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不知不觉增强了实践经验,对于人民币的知识也巩固得比较好了。

课外作业设计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的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有效的课后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设计多样化作业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喜欢布置书面类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便于教师批改和查阅,可以比较清晰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所以教师喜欢布置单纯的书面作业,很少布置其他类型的作业。当学生每天都反复书面作业时,会由内心生出一种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了学生的疲劳感,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单一乏味的作业形式难以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课标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布置多样化作业形式。例如,在教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可以设计如下作业:①口算作业(家长出题或学生自己制作答题卡);②笔算;③由家长带学生到附近超市购买几件物品,写出购物日记,并将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计算一共花费多少钱?以上作业包含三种类型的作业形式:第一种是口算类型的题目,第二种是书写类型的题目,第三种是综合实践类型的题目。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布置游戏类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将所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完成作业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游戏活动带有“玩乐”的性质,所以在设计游戏作业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游戏内容和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争取做到“寓教于乐”,将所学知识寓于其中,提高作业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与方向有关的游戏活动,有位学生是这样设计的:自制“迷宫寻宝图”,制作了一个写有“东、南、西、北、中(占两面)”的骰子,然后进行学生都喜欢的寻宝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方向与位置”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书面作业几乎是唯一的一种作业形式,这

样的作业不但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实际上,通过深究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获得知识,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任务,教师可以考虑将其设计为课外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究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个开放式的实验作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

自主设计实验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探究和实验,从而发现圆柱知识的本质。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圆柱体,也可以直接呈现圆柱体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然后课后在生活中寻找相应的实物,并自主制作圆柱体。通过设计开放性实验作业,学生可以自己动手量一量圆柱体的高和直径,然后通过之前所学公式计算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与高分别是多少。实践证明,在开放性实验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更广的拓展,动手能力也获得了提高,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畅游,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总之,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提高作业的实效性,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方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课外作业设计第8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外作业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包含了地理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功能,倡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1]。在传统高中地理教育中,学生课外作业多数是以参考书上的大量习题为主,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影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样的格局,教师需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基本诉求,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文章结合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案例,探讨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立足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作业活动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而对于课外作业而言,教师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的趣味点,并将其有针对性地融入课外作业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价值观,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形成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树立危机意识,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能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绿色食品知多少”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接触绿色食品相关知识之后,对于生活中的绿色食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增强课程的交互性,教师可以绿色食品知识为背景,让学生设计绿色食品知识普及及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人们对绿色食品的看法、生活中绿色食品的选择情况、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形成关于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在问卷调查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要懂得合作共享以提升效率,使整个课外作业展现出实践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其所获取的数据来自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前景的客观认知,这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显然,上述案例中学生的兴趣点与生活是关联的,由此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对于学生兴趣点的寻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关注社会热点等,并将其融入课后作业设计,以实现相关兴趣点的升华。

二、关注乡土性,活化课外作业活动的资源配置

费孝通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所蕴含的自然风物、生存智慧、文脉习俗、道德精神对于开启民智、塑造人格、传承文明等方面影响深远,从某种角度来讲,乡土地理可以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体验,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做到与实践充分融合,而地区性的教学资源必然成为课外作业设计的重要素材,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需要高度重视乡土教学资源的挖掘,关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教学环节,课文中主要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视角,教师可将其换成厦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数据信息,并结合相应知识体系的建构组织教学,依照这样的思路,教师可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本市区工业城市化发展的资料和信息。学生收集资料可通过以下途径:图书馆、报纸杂志、上网查询、企业调查、人物访谈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城市设计规划者的身份谈论我们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工业,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城市化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联系全国的情况加以延伸拓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外时间,可选派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补充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使问题的互动交流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可见,倡导课外作业的乡土性,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从局部认知向整体认知发展,使学生可以站在区域分析的视角审视和解决问题,随着对于本地区相关问题认知的不断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也得以实现。

三、倡导合作性,形成课外作业常态运行机制

传统高中地理课外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交互性和合作性,因此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时就需要落实合作性原则,营造良好的知识交互和应用氛围,以活动促发展,通过类型多样、主题丰富、组织灵活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业,使学生学用结合,促进其思维和智慧的发展及技能和能力的提高[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高中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良好训练,并学会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审视世界,使思维能力展现出综合性的特点。以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中“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设定了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分小组充分利用自身收集到的材料构建对应南水北调的模型,并体现以下程序:“明确主题—分配角色—设计情境—学生展示—讨论评鉴”,该作业需小组成员在相互探讨之后进行展示,并讲述清楚南水北调是如何运作的?南水北调带来的巨大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好让学生制作成PPT,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诸多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要懂得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实现地理学科知识的应用,使课外作业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形成共同探究的习惯,久而久之将此部分成员固定为兴趣小组,进而成为推动课外实践作业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小组长的效能及学生的主体性,要懂得处理不同意见和建议之间的关系。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最佳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使学生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朝向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四、注重实验探究,加强地理实践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地理实验和社会调查三个方面[4]。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实践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实现区域认知素质的提升。如在学完工业区位后,教师可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厦门可口可乐公司进行调查,并设计如下问题:①可口可乐公司生产饮料的原料有什么?来源于哪里?②其工业要素投入包括哪些?占比分别是多少?其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③其经济效益如何,近几年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是什么?④其对周边有没污染?有没有搬迁的可能?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实地调查、采访公司管理人员及一线工人多方了解,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深切体验,从而激发其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高中地理知识中很多研究都是以某个区域为背景进行的,大区域和小区域的研究视角是地理要素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高中生地理知识认知的重要路径。如讲完旅游地理后,教师可结合鼓浪屿申遗成功组织学生参与研学小课题探究实践,其实施主要从三个步骤进行。第一,研学前,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区域特色。具体而言,鼓浪屿研学旅行小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课题一:厦门鼓浪屿倾听人文历史。厦门鼓浪屿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百多年以来在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演绎了无数的繁华与传奇,还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追寻历史踪迹、探访名人故居、领略万国建筑、了解海岛人文文化,感受历史文艺之岛的魅力。课题二:厦门鼓浪屿主要景点分布及成因,游览价值。课题三:探寻鼓浪屿风琴博物馆。了解风琴种类、风琴珍品的历史渊源、主要特色、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价值。课题四:鼓浪屿旅游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课题五:对鼓浪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作出评价。课题六:对鼓浪屿景区规划设计做出评价(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课题七:设计一次主题游(收集信息,确定目的地,合理选择路线,保证旅游安全)。第二,地理研学过程中,学生观察探讨,寻找课题价值点。第三,地理研学旅行后,学生执笔总结,形成研究小报告。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将有价值的内容整合成PPT,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发现的问题与疑惑,展开讨论,对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整个研学旅行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意志,提高了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作业需科学设计,优化内容及形式,改进课外作业的推进方式,关注高中生的兴趣点,巧妙渗透乡土资源,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驱动,使高中地理教学更优质高效,高中生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1):57-61.

[2]曹东.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