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外文学知识

课外文学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5 16:35:27

课外文学知识

课外文学知识第1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要求: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②、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③、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我们这里,靠上靠下准备学具,可能性不大,但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那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多年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下面就是我在十几年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特期盼能抛砖引玉,引来各教育同行更多的争论性的权威论断。

一、 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如学习《狼》,去阅读《聊斋志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阅读《水浒传》;学习《热爱生命》,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去阅读《谈骨气》;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必须覆盖最新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大纲推荐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

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学生要注意,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4、 读写结合的原则

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三、我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拓展阅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拓展点,以自己的独立阅读为基本形式。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为了明确课外的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和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这点要注意,如果你不给学生家长讲清楚,恐怕在分数教育的今天,不单是学生要挨骂,老师也躲不了批评、指责。说你成天就教学生看小说,不误正业!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疑问难、归纳梳理等。

(4)、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拓展阅读也有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训练,领会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如我在教学《心声》《孔乙己》等文章时,就教给学生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在《骆驼祥子》《狂人日记》里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以大纲为纲,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指点阅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惯。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札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站在书上读”,亦即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4)、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会用字典、词典,会用参考资料,独立地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课外文学知识第2篇

关键词: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习惯

如果让小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

一、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我们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由于本身的知识积淀很少,课堂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对于语文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样去开展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知识拓展。那么,语文到底应该学习些什么,该去怎样去学,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指导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手中的课本,我们的教学也并不只限定在课堂,我们要从课堂这一语文学习的一点出发,用点连线甚至是连成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个知识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授之以渔”。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了解到了语文的重要,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感性的阶段,也就是单纯的兴趣阶段。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善于在平时利用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从课堂知道课外生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精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好习惯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往往是开始阶段信心百倍,但随着时间、阅读内容的增长,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最终是课外阅读活动的慢慢缺失。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学习不断的延续、发展呢?其实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能够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是很明显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也是这样的。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拓展,仅仅让学生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的话,那么长久下去势必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最终也会慢慢失去。其实能够把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下去的原动力了就是兴趣,怎样激发兴趣甚至使之保持成为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们经过努力,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又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去拓展而不运用,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受到挫伤,他们甚至会怀疑学习的作用,这样的情况长久的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引到知识这个宽阔的海洋之中,我们还要能够把学生从茫茫的海洋之中引领出来,让他们能够在其中有一个方向,有一种冲浪般的快感。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及时、有效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等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这种习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激发这种学习兴趣,学生不但会喜欢上阅读,那么最终也会使之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的。

三、帮助小学生制定阅读的自查方案

    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课外知识丰富、文章又写的好的学生其语文成绩却并不是太好,这一现象从一定的侧面也反映我们的现行语文课程评价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科考查内容过于呆板,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对于课外拓展知识的考查很少,可以说是一种“画地为牢”,我们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要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来拓展语文知识;可另一方面,我们却极力的为自己在画圈,把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个圈内进行,我们不可否认现行这种方式确实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也在极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的一种漠视。因此,小学阶段要巩固好语文知识的课堂到课外的拓展,考查、评价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也才能最终达到语文学习所要求的结果。

四、 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

     凡事都是循循渐进的。小学语文学习尤其是课外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需要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我们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有选择的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水平较低和较好的也必须相互区别,因人而异;同时我们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安排上,语文教师一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及时指导,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置身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从综合的角度考查语文学习的效果。

课外文学知识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探讨

语文课程不断改革,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改革,语文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也显得比较重要。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但是书本涉及的知识很有限。如果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那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拓展,导致接受的知识面有所限制。如何配合语文课本知识,发挥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作用,以帮助学生挖掘更多的兴趣爱好,开阔视野值得重点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策略

1.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应该多样化

传统语文课外作业布置一般以书面形式出现,非常单一,不能凸显出课外作业的灵活性与扩散性。新阶段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不能像传统作业设计一样。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要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灵活设计作业的内容,不但需要设计可写、可看、可读的作业,还需要设计可动手操作的作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这样也有益处小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需充分多样化。

2.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应该兴趣化

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如果因课外作业设计不恰当而让学生失去最基本的兴趣,那将严重影响到小学生以后的学习道路,所以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兴趣化。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那么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倍增,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课外作业设计的新颖、灵活,融入小学生心理特点,给小学生更大程度的吸引。

3.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应该层次化

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要求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注意层次化。教师应该承认并且了解这种差异,对处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要采取层次化的课外作业设计,这样也符合各个学生增长知识与开发大脑的规律。

二、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形式

1.分层选择式作业

分层选择式作业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考虑到不同学生接受知识与脑力开发的差异,发挥作业的灵活性,以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增长知识的需要。教师可以先设计与布置最基本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完成,然后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内容供学生选择,形成阶梯式分层的作业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高兴地完成作业。

2.实践体验式作业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具有实践性。实践体验式作业是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文化内涵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本当中的语言语境,能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补充教师无法教给他的内容,那是一种从小对语文素养的培养。

3.阅读欣赏式作业

语文教学当中历来重视语文的阅读欣赏。语文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以及背诵一些美文。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课外作业时,可以将这一形式渗透进来。教师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也能帮助学生拓展语文课本知识,是课内知识比较好的延伸,同时这样也让学生进入书本中不同的感情世界,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推荐好的课外阅读资料,能激化学生对语文博大知识的热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语言的掌握能力。

4.面向生活式作业

语文来源于生活,面向生活式作业可以激化学生的想象能力,碰撞出灵感。生活也是有取之不尽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活动,全面面向现实社会生活,提高语文能力。

课外文学知识第4篇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向课外书籍汲取知识,实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他把这一教育思想概括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课外阅读,积累知识。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是听和读,其中主要是依赖于读;语文学习的"发" 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就是"发"的理想境界。先有"积"而后有"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两耳仅听老师说,一心只读语文书,而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走出课堂,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作为语文教师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1、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虽然丰富,但所含知识毕竟有限: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再怎么到位,学生得到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拓展和延伸。学生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教学时老师应适当扩充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目。小学课本中有好几篇描写的,如学了《一夜的工作》等几篇文章后,学生对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教师可推荐学生在课外继续读《大地的儿子》《伟人》等书,从而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敬爱的。这就是应用,把课内所学到的方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2、用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内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取知识,但这些课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比如在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对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是那么遥远,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在教这首诗之前老师先搜集有关唐代的史实和李白写这首诗的传说。

传说汪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听说李白被贬官后周游到湖北一带,很想认识这位诗人。他知道李白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赏花,而是喝酒。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泾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希望他到泾县畅游。李白接到信后兴致勃勃地来到泾县,奇怪的是到达之后却不见一朵桃花,只见几家酒店,与信中所说大不相同,心中感到疑惑。看着李白迟疑不解的神情,汪伦开心地笑了。他说:我们这里酒店的主人姓万,人们便以万家酒店相称了。我何尝骗你呢?

李白听了之后,并没有责怪汪伦,反而被汪伦的热情与智慧所感动,几天之后便写了这首《赠汪伦》的诗。

老师把这段传说打印出来让学生去阅读,学生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对李白与好朋友汪伦之间的情感就容易体会了,也更能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的含义了。

3、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口味"的课外读物。如老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文章时,老师先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史实,以弄清红军为什么长征,再怎样的情况下长征等问题。这样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可大大增加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课外文学知识第5篇

语文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学科,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要做到尊重教材、超越教材,不能就教材而教学,而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小学是知识的启蒙教育阶段,学习方法引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课外拓展不仅要实现知识的拓展,还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拓展,使语文教学能够得到强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课外拓展

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需要立足教材但又要超越教材,需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让学生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不断进行拓展延伸。课外拓展是知识的拓展,也是学习场所的拓展,学生可以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多阅读课外的有益读物,还可以通过户外活动真正接触并运用生活中的语文。

一、小学语文课外拓展的特点

和传统教育方法相比,语文课外拓展具有更高的趣味性,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外拓展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也要将语文用于生活。

1.趣味性高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重、追求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种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传统而枯燥的书本教学会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被动的接收知识只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有趣的课外知识拓展会激起学生听讲的兴趣,并产生自发的语文思维观念,从而推动语文的学习。课外拓展和书本知识相比趣味性更高,其知识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会一直保持一种新鲜感,不容易觉得厌烦。

2.实践性强

语文是一种工具性的学科,它用于人们日常交流的各个方面。语文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文本知识,要需要学会沟通交流,将语文用于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对人的性格和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训练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教学的目的。语文的课外拓展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也会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外拓展的方法

课外拓展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语言练习、课外实践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1.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课本知识,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语文知识是无限的,学生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巩固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将书本互相传阅,交流读书心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每个人对同样文章的理解不同,因此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激起大家思维的碰撞,使大家能够获知到更多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当学生能够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时,也会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开展,并且保证这一活动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展,阅读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保持的。教师要适时调整活动的方式,保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进行语言练习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用于生活。在进行课堂学习后,学生要多进行语言练习,其中包括写作和口头语言表达两方面。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外拓展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生写作的话题,让学生尽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可以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扩写。例如场景为“窗外阳光明媚,小明外出找朋友玩耍,但走到半路天空下起了大雨,小明正准备躲雨时看到马路中间有一位摔倒的老奶奶……”,在此情境下,学生将自己设定为小明,进行故事的续写。这样的情境设定比传统的话题作文更加具体,但又更加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描写,也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师可以开展公益宣传活动,让学生主动向他人宣传公益,在献身公益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

3.展开课外实践

课外文学知识第6篇

1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迈进,如何扩大和深化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快速吸收国外机械行业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为适应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教育部明确提出各高校需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机械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1]。为实现这一目标,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双语教学,成为有效方法之一。此外,实施双语教学对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双语专业人才”供不应求[2]。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机械类课程[3],是工科生由公共课转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采用双语教学,其首要目标是课程的国际化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在外文文献中的规范化表达。学生通过原版教材能够深入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应用成果,大量接触本专业词汇及特定表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能力[4-5]。

2 做好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对策

“机械设计基础”不同于一般公共课,它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6]。简单的将中文教学内容转变为英文教学的传统双语教学方法,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研究“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改革传统双语教学模式,成为摆在“机械设计基础”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提高重视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课程,既具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设计与创新技能,又需要学生重视外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所以,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这门课开设的意义及所面临的困难,提高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

2.2 双语教材建设

好教材是教学进展顺利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内优秀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翻译而成,侧重基本概念及定理的演绎推理,方便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照中文版教材学习。另一类为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以国外知识体系为基础,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内容涵盖较广,适合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学习。

在选择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材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应该保证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能力,教材应该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机械外文词汇、术语与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参照国内外优秀教材自行编写双语教材。

2.3 双语教学内容探索

在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教案设计及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与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机械知识与专业外语学习结合,合理调整与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精简讲授内容,突出机械知识难点与外语掌握重点,将部分内容改为辅导内容,这既有利于学生课外掌握外语知识,又有利于课堂上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英文比例灵活调整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掌握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外语开展学习与交流。授课重点在于机械知识的讲授,并非纯粹的纯英文授课,学生接受专业知识能力受其外语水平制约严重。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好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追求英文教学比例,推荐采用60%~70%的外语授课比例。具体授课过程中,开始阶段用中文解释内容重点与难点,避免学生因畏难心里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随课程内容深入而逐步提高英文比例,到教学中期英文授课内容提高到80%比例[6];后期课堂可采用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英文授课。

2.4 不断创新双语教学手段

适宜的教学手段能使师生协作,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考虑到学生对英文讲授的理解速度慢,课堂教学应减少理论推导,灵活运用模型展示、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兴趣,持续保持课堂专注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模型演示

模型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直观认识,深化对英文描述的理解,生动形象的教具演示来阐述抽象的机构理论知识,更便于专业知识理解与英文记忆。

(2)多媒体技术

在描述机构死点问题时,教师利用含有英文讲解的飞机起落架视频演示,不仅具有了模型演示的形象直观性,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课后温习与掌握。

(3)学生讲课

大部分机械理论体现在生活实际中,应鼓励学生观察并用英文描述与机械有关的常识。每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英文讲解与机械相关的生活现象,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5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仅有的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知识量大,需要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精力来消化课堂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平时不学习而最后突击考试。所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将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外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权衡,公正考核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

2.6 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

双语教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授课水平。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前来授课,但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种是组织年轻教师进入国外高校观摩学习,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并吸收国外优秀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为教师提供双语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课外文学知识第7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知识面 效率

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初中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进他们对各个领域的了解,从而丰富初中学生的知识系统,让他们产生新的思考和想法,用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比较有限,个人阅历不足,因此,也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自觉地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知识营养。

一.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常常存在的一些问题

1.阅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许多初中学生只明白自己需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书籍琳琅满目,让学生觉得无从选择,学生便根据书籍的表面动画设计随便挑选了一些书籍,而这些书籍并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据家长的意见,买回来一些比较难懂、深奥的书籍,后来因为看不懂,就对课外阅读望而止步。比如,有些初中学生因为听从他人的建议,买回《红楼梦》的原著来看,后来因为看不懂,所以索性不看,对《红楼梦》完全不感兴趣了。所以,初中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和能力来选择读物,可以选择一些稍微比较容易的改编版本。

2.阅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一些初中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地挑选一些书籍,增加自己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而只是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自己喜欢的书籍,他们就买、就看,而对于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但有很大知识价值的书籍,他们往往不想涉及。比如,一些初中学生就喜欢看一些比较浅显的幽默故事集和连环画,并且乐此不疲,这些书籍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只是能够起到一定的娱乐作用,它们还会使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正式的书籍不感兴趣,所以初中学生应该尽量少看,多扩宽自己的知识面,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对于自己帮助作用较大的文章和书籍来看。

二.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

1.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语文老师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提供一些课外书籍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进行阅读。其次,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向不同的学生推介一些不同的书目,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变得更加全面、更加系统。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介一些适合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健康的语文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语文学习报》等,让学生加强一些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加强对一些富于哲理性的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感悟能力。

2.阅读方法的培养。

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只有阅读材料,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效性。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根据书籍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一些文笔非常优美的文章,要采取精读的方式,努力学习作者的语言手段,感受文中的语言魅力;对于一些哲理性的文章,重在感悟文章的哲理,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感悟能力;对于一些感情丰富的散文,重在体验文章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情感,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猜想自己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一些科技知识之类的说明文,要重在获取文章表达的科技信息,选取文章的重点段落来读。所以,初中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节省阅读的时间,减少做无用功。

此外,家长和老师还要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多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知识,给他们留下一定的悬念,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一些资料,自己去书中寻找知识,提高他们阅读的有效性。家长也要有效地引导孩子,多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抽时间检查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

课外文学知识第8篇

    【论文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际教学中一些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 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 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实际策略 

    3.1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 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 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4 结语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ech [M]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2] Lado. R. Language Leaning [M]. New York: Nogmm Hill, 1961 

    [3] 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