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病症,该病病理特点为气流受限,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往往会并发呼吸衰竭,并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无创机械通气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新型治疗技术,该方式不需通过人工气道实现通气,避免了传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创伤性,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2]。为进一步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了我院的8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8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本组患者均通过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标准[3]确诊,且排除意识不清、昏迷、上呼吸道梗阻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中有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60岁-81岁,平均年龄(70.09±5.46)岁;对照组中有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60岁-82岁,平均年龄(70.26±5.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利尿、平喘、强心、化痰、抗感染、吸氧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采用BiPAP通气,设定初始呼气压 (EPAP)为4cm H2O,初始吸气压 (IPAP)为6cm H2O,治疗过程中控制血氧饱和度 (SaO2)保持在90%~95%,并逐步增加呼气压力(EPAP)到6~8cmH2O水平,增加吸气压力 (IPAP)到15-25cmH2O水平,调节呼吸频率 (RR)为每分钟13次左右,逐步降低吸入氧浓度,从最初的60%~70%逐步到30%~35%,控制氧流量为每分钟5L左右,患者每次吸通气时间为五小时左右,每日吸氧两次至三次,并注意监测患者的通气状况、血压、血气分析和耐受情况,以此合理调节呼吸参数。待患者症状改善后逐步降低压力,并减少通气次数和缩短通气时间,并过度到鼻导管吸氧,直至完全脱机。
1.3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H、氧分压 (P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 、呼吸频率 (RR)、心率 (HR)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氧分压 (P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 、呼吸频率 (RR)、心率 (HR)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对比情况
3 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对于该病的治疗,传统主要通过利尿、平喘、强心、化痰、抗感染等药物治疗,虽然在改善患者的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整体疗效不够理想,尤其是对于缓解呼吸肌疲劳效果较差,而用药过多还会导致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升高,最终造成呼吸肌疲劳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恢复和预后[4]。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逐步引入了吸氧、机械通气等方式。且目前的机械通气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方式,有创机械通气创伤性较大,老年患者往往无法耐受。因此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又以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为主。
归纳起来,无创机械通气主要有非创伤性、损伤小、感染率低、易于脱机的优点,能有效克服呼吸道阻力,防止肺不张发生,从而缓解患者的肺水肿症状,对于促进肺通气/血流比值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使患者的低氧血症能够迅速得以纠正,降低了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几率,提高了肺通气量,有利于预防呼吸肌疲劳,并减少氧耗,最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气喘等症状,减少死亡发生[5]。根据相关统计资料称,BiPAP呼吸机是如今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无创通气呼吸机,该技术充分利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来提供压力支持通气,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呼吸压,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较高水平的压力,以此对抗机体肺、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和气道阻力,从而提高肺泡通气量,降低机体的呼吸功和耗氧量,并进一步促使机体肺泡内的一氧化碳排除,促使呼吸肌疲劳改善,提高氧合换气功能和肺泡通气量,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氧分压 (P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 、呼吸频率 (RR)、心率 (HR)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的对照组(P<0.05),表明了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肯定,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超琳,张江平,朱燕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03:194-195.
[2]王琦筠,袁麟标,杨菊妃. 无创机械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11,09:6-8.
[3]王守辉.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21:99-100.
[4]罗维贵,韦枫,梁琼,苏慧,韦中盛. 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1:5332-5334.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期间;健康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1],9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知识,部分患者5~10年后可发展为肺心病,10%的患者并发消化性溃疡。因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指导,有效地帮助病人预防并发症,促进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住院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并属本地段公费医疗的30例进行观察和追踪调查。被调查者年龄53~58岁,其中男27例,女3例。2005年1月-2011年12月,30例患者中有22例住院6次,8例住院9次,平均每人每年住院2.27次。2007年1月起,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出院后定期随访,并设咨询热线。2007年1月-2011年12月,同是这30例患者,有18例住院2次,12例住院3次,平均每人每年住院仅0.8次。30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并发症,2例死于呼吸衰竭。
2 健康指导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1.1 清除呼吸道阻塞
老年患者痰液和气管内分泌物多,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增加通气阻力,加重感染和呼吸困难。因此,指导患者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1000~1500ml)和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就非常重要。方法如下:(1)深吸气后屏气,然后突然咳嗽,可排出大气管内的痰液。(2)先指导患者进行深的腹式呼吸,先以鼻吸气,然后将嘴缩成吹口哨样将气呼出。吹时迅速,吹气后用鼻吸气。当患者掌握了这种呼吸方法后,就可开始吸气法咳嗽。先做4~5次上述深呼吸,然后张口伸舌进行咳嗽,咳嗽至少2次。痰液咳出后,可放松体力,稍稍休息片刻,再进行深呼吸练习,练习后再咳嗽,尽量排出痰液。
2.1.2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活动即感气喘加重,大多数患者不敢进行锻炼。指导患者在缓解期根据心肺功能决定运动量,进行锻炼。锻炼的形式应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如行走、慢跑、登楼、踏车、家务劳动等,锻炼初始,一般坚持5~10min,以较轻的运动负荷来逐渐增加运动次数,每天4~5次,逐渐适应后再延长时间为20~30min。
2.1.3 耐寒锻炼
耐寒锻炼应从夏天开始,先用冷水毛巾擦头面部,逐渐扩展到四肢。对体质较好、耐受力强、呼吸功能Ⅲ级以下者,可坚持到冬季。面部及四肢冷水摩擦可增强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减少冬季发病次数,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1.4 预防感冒
注意环境及气温变化,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和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居室空气流通,可用食醋熏蒸,预防感冒,食醋用量5~10ml/m3稀释一倍后温水加热蒸干。如出现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用药,防止感染向下蔓延。缓解期坚持用支气管扩张剂如β2兴奋剂、茶碱类等,以减少急性发作。
2.2 营养调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7%~71%。其原因为摄入量不足,进餐时血氧饱和度下降10%,可引起气喘、厌食、膈肌下降,使胃容量减少;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等造成胃肠淤血;抗生素和茶碱类药物对胃黏膜刺激等。营养不良又可降低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易发生呼吸肌疲劳,进而发生呼吸衰竭。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以低糖、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为好。如:牛奶、牛肉、鸡蛋、猪肉等,少量多餐,不出现腹胀、腹泻为度。一般每天所需的总热量中,蛋白质占15%~18%,脂肪占22%~25%,碳水化合物占55%~58%,必要时加静脉营养。
2.3 缓解期呼吸功能锻炼
2.3.1 缩唇腹式呼吸
肺气肿患者可通过腹式呼吸以增加膈肌活动来提高肺活量,缩唇呼吸科减慢呼气,延缓小气道陷闭而改善呼吸功能,因而缩唇腹式呼吸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患者取立位,亦可取坐位或卧位,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先缩唇,腹内收,胸前倾,由口徐徐呼气,此时切勿用力,然后用鼻吸气,并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吸与呼时间之比为2:1或3:1,7~8次/min,每日锻炼2次,每次10~20min。
2.3.2 控制性深呼吸法
采取坐位、卧位或侧卧位,排除杂念,姿势自然,放松全身肌肉,缓慢深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后排气。开始时为2~5s,逐渐增加到10s,然后缓慢呼气,连续做10~20次。此法或增加肺活量、肺总量及肺泡通气,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状态为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功能。护士先给患者示教,然后请患者回教,直到掌握此法。要让患者坚持锻炼,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2.4 氧疗
目的在于纠正组织缺氧,降低肺动脉高压,延缓右心衰的发生,增强人对生活的耐受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通气能力下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原因,均可导致PaO2下降和PaCO2升高。因此,长期氧疗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的主要治疗措施。但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缺氧耐受性强及对本身疾病和治疗不了解,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暂时不吸氧影响不大或感到气促时才吸氧,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氧疗失败甚至加重病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尤其伴II型呼衰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时减弱了缺氧对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失去了外周低氧的驱动作用,使呼吸变浅变慢,二氧化碳排出减少,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增加,最后导致呼吸中枢麻痹以致死亡。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持续(15h/d)低浓度(25%~30%),低流量(1~2ml/min)吸入氧。注意事项:做好防震、防火;每周更换2次湿化瓶内液体;氧气设备每周消毒1次,每天更换吸氧管1次。把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锻炼方法打印成小册子,在住院期间反复给患者讲解、示教,直到患者理解、掌握。出院时把小册子发给患者,从而真正达到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78-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其缓慢进行性病情发展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1]。现将我院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组患者PaO2(氧分压)在60mmHg以下,PaCO2(二氧化碳分压)在50mmHg以上,都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5-78岁,平均(66.8±1.2)岁;病程2-8年,平均(3.5±1.9)年;同时符合NIPPV适应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5-75岁,平均(66.1±1.5)岁;病程2-9年,平均(3.2±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抗感染、祛痰、支气管扩张、糖皮质激素、纠正电解质失衡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NIPPV治疗,抬高患者床头300左右,选戴合适鼻罩或面罩,通气模式是压力支持通气或压力控制通气,HR(心率)在14-20次/分钟,初始的IPAP(吸气相气道压力)在6-8cmH2O,EPAP(呼气相气道压力)在3-5cmH2O,逐渐提高IPAP至16-20cmH2O,SpO2(血氧饱和度)>90%、潮气量在7-10ml/kg,根据患者病情、SpO2等指标及时调整通气时间及给药浓度。NIPPV治疗效果不明显者转机械通气。治疗中实施血气分析,记录HR、RR(呼吸)、pH、PaO2、PaCO2、气管插管率。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记录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比较 观察组患者PaO2、PaCO2、SpO2、HR、RR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2例呼吸道严重感染、分泌物较多中途转有创通气,气管插管率为6.67%。同时1例出现气促症状、2例腹胀,1例死亡,死亡率3.33%。对照组3例出现气促,7例多脏器衰竭死亡,8例病情恶化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率26.67%,死亡率23.33%。两组气管插管率、死亡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支气管平滑肌发生痉挛,其呼吸道阻力提高,肺泡通气出现进行性降低[2],体内缺氧而呼吸中枢受抑制,二氧化碳潴留,PaCO2明显升高,导致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而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机械通气是经鼻咽部、口咽部插入气管导管,形成人工气道以保证呼吸畅通[4],但气管插管或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机体,引起气压伤或肺炎等,术后容易并发感染[5]。NIPPV通过压力支持提供吸气所需压力,呼气时正压调低,降低呼吸道阻力,有利于小气道开放,有效改善二氧化碳潴留情况[6],同时能避免气管插管操作的机体损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目前,NIPPV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一线治疗方案,其疗效及预后可与通过血气分析进行评估[7]。本组研究发现观察组血气分析指标、气管插管率、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施宇衡,时国朝.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失败的原因[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8(1):88-90.
[2] 吕洪博.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40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9):47.
[3] 李青,东燕,赵婷.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16-18.
[4] 张红霞,聂玮.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且型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3):118-119.
[5] LevyM,TaniosMA,NelsonD,etal.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donotintubate orders treated with noninvasive ventilation[J].Crit Care Med,2004,32(10):2002-2007.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Ⅱ型呼吸衰竭; 临床治疗分析
本文将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最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临床分析,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研究组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64~83岁,平均(76.69±1.22)岁,病程3~12年,平均(7.34±1.44)年;对照组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77.02±1.25)岁,病程为3~13年,平均(7.46±1.57)年。研究组与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及社会经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2)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3)患者体内pH值
1.2.2 排除标准 (1)患者呼吸停止或即将停止,需要对其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措施;(2)患者气道内部出现大量分泌物,需插管处理;(3)患者面部出现严重损伤畸形;(4)患者出现上气道梗阻;(5)患者出现气胸或纵隔气肿现象;(6)患者身体内部出现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情况;(7)患者意识模糊甚至出现休克,无法配合治疗;(8)患者无良好的耐受性,或情绪不稳定。
1.2.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内容包括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纠正患者体内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情况、支气管扩张、持续给予低流量吸氧措施、补水、营养支持等;研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具体做法为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型号为BiPAP-30无创呼吸机对患者进行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通气模式,并确保通气过程中面罩紧密接触患者面部,吸气压力起始值为8 cm H2O,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发生发绀、呼吸频率加快、SpO2下降等逐渐上调吸气压力为14~20 cm H2O,呼气压力起始值为4 cm H2O,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耐受力逐渐上调,最高不应超过8 cm H2O,每次对患者进行2~6 h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天进行1~2次。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吸氧浓度进行控制,使患者体内动脉血氧饱和度略高于90%,待患者自身通气情况明显好转,且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现象有所缓解,经血气分析可知患者体内PaO2大于60 mm Hg、PaCO2明显下降、SPO2大于90%时,可改为间歇通气治疗,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完全撤离无创正压通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血气分析(SaO2、PaO2、PaCO2、pH)变化情况,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血气分析(SaO2、PaO2、PaCO2、pH)变化情况对比分析,详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心率(HR)、呼吸频率、血气分析(SaO2、PaO2、PaCO2、pH)变化情况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经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心率(HR)、呼吸频率、血气分析(SaO2、PaO2、PaCO2、pH)等情况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均明显好转,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具有气流不完全可逆受限为特征的疾病[1],患者肺部较易发生累及[2],其特点为病情呈现出进行性发展,且临床易反复发病,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3],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简称AECOPD),其发病原因多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内支气管及肺部发生感染,从而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病情,导致Ⅱ型呼吸衰竭[4]。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为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但由于有创通气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5],因此,目前临床医学中,无创正压通气已成为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方式[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发生下列情况应终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及时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处理:(1)患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2)辅助呼吸肌参与患者自身呼吸以及腹部矛盾运动;(3)患者呼吸频率较快,达到每分钟三十次,且持续出现此类情况;(4)患者呼吸频率较慢,达到每分钟小于十次,且持续出现此类情况;(5)患者体内出现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现象;(6)患者体内出现难于纠正的二氧化碳潴留或缺氧情况;(7)患者无法自行排出呼吸道痰液;(8)患者已发生过窒息现象,或随时可能发生窒息现象[7-12]。
综上所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等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治疗不良反应较少,利于患者恢复身体健康,从而保障了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月清,曹洁,郑立文,等.无创机械通气对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价值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8):674-677.
[2]吕鹏翔.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7(9):221-223.
[3]马海英,张志强,李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患者舒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1(8):110-111.
[4]潘文森,刘志强,袁雅冬,等.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35例院内病死率分析[J].临床荟萃,2008,7(23):469-472.
[5]周明华,周石连,周明,等.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4):247.
[6]黄志,程江涛,黄志红,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09,8(26):56-58.
[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6):453-460.
[8] Kolodziej A,Jensen L,Rowe B,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asure ventilation in severe stable COPD[J].Eur Respir J,2007,30(15):293-306.
[9]马家兰,黄晓霞,陈振平,等.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46例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4,6(9):1236.
[10]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工作会议纪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9):715-716.
[11]马丽,张湘燕,张萍,等.吸入异丙托溴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附24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9,33(6):521-522.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当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时,就会加重原有疾病,诱发呼吸衰竭,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1]。近年来,随着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提高,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中,由于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2]。本研究中,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05月至2012年0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气促,痰量增多等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6.0~84.5岁;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56.5~84.0岁。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祛痰平喘、支气管扩张、抗生素、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由专人负责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氧合情况,对呼吸机进行调整,通气模式调整为自主呼吸与定时模式,使其维持≥8 h的通气,并调节呼吸末正压,使呼气压力维持在4.0 cmH20,吸气压力维持在10 cmH20,每分钟呼吸频率维持在15~20次。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对两组患者的PH、动脉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参数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是临床上的危重疾病,其死亡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质量。通气量不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改变,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保留了气道的湿化、过滤功能,而维持了患者的生理性咳嗽,通过增加通气量,纠正机体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从而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并且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通过提高氧气动脉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减少了呼吸肌的耗氧量,改善了呼吸功能,还能够减慢心率,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4]。本研究中,在祛痰平喘、支气管扩张、抗生素、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P
在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合理使用正压通气呼吸机,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对面部皮肤的压伤,也要确保面罩没有明显漏气现象。同时,治疗期间,取下呼吸机面罩,定时帮助患者进行饮水,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还要通过调节湿化器,注意维持呼吸道的湿化状态,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
总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而且患者避免了气管插管,更易于患者接受,相应地减少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万成福.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2):37—38.
[2] 米玉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重度肺性脑病临床效果评价.国际呼吸杂志,2010,30(5):270—275.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3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我院呼吸科选择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0例进行研究。所选病例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COPD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5~86岁。R>25/分,pH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抗炎、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经口鼻面罩进行,采用S/T通气模式,吸气压(IPAP)起始压力为8~10cmH2O,当适应后IPAP调至12~20cmH2O。呼气压力(EPAP)调为4~6cmH2O,连续72小时通气治疗。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72小时后监测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检测数据采用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结 果
两组患者入组年龄、性别、治疗前各指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72小时治疗,两组患者血气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H、PaO2、PaCO2等改善更显著。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讨 论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主要病理改变为气道阻力增高,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形成,使呼吸功耗增加,呼吸肌疲劳[2]。利用BIPAP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使COPD患者气道扩张,塌陷闭塞的小气道开放。减少气道水肿,增加气道管径。使SaO2提高,纠正低氧。另一方面,EPAP通气可使气道的等压点下移,防止呼气相气道过早陷闭,从而改善通气。有利于CO2排出,降低PaCO2,纠正高碳酸血症。COPD患者呼吸肌疲劳比正常人快[3]。NIPPV是目前治疗呼吸肌疲劳的较好方法[4]。NIPPV的应用,可以减少或避免应用麻醉剂、镇静剂和肌松剂,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可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53-460.
2 王辰,商鸣宇,黄克武,等.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212-216.
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治疗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呼吸肌功能锻炼后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感冒次数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住院次数都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结论:采取呼吸肌功能锻炼,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的肺功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提高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康复期患者 呼吸肌 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7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48-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不可逆的,主要特征为形成肺气肿和气道阻塞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1]。为了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COPD患者的治愈率,我院积极加强呼吸肌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并通过在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入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其中男性患者56例,年龄64~80(73.4±3.7)岁;女性患者40例,年龄62~79(67.2±4.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锻炼前组和锻炼后组,其中锻炼后组按照《慢阻肺康复期治疗指南》进行专门的训练,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指导。
1.2 方法。训练的方法主要有,腹式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和全身性呼吸体操。专业人员与患者采用一对一训练,对其进行呼吸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必须自行进行锻炼,定期会员复查,锻炼周期为半年。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干预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呼吸肌锻炼前后,对其进行感冒、住院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及血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呼吸肌功能锻炼后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感冒次数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住院次数都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表1 COPD患者锻炼前后感冒、住院次数、WBC.RBC及HB检测
3 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上仍然缺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想药物,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率和治愈率,减少病人因治疗不当造成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目前针对COPD康复期患者大多采用呼吸肌功能锻炼,临床较为普遍。COPP患者如果营养不良、肺部充气过度或患者呼吸肌机械负荷过重以及,则有可能出现呼吸肌慢性疲劳。在本院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呼吸肌锻炼指导前做了个针对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包括给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过程,营养保持,呼吸控制、药物服用和外出活动的建议等,让COPD患者明白呼吸肌功能锻炼对肺功能改善的意义,使患者从自己进行控制,坚持锻炼,自主掌握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
总之,呼吸肌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的肺功能,是病情康复期患者肺功能康复干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艳,方继荣,李风雷.肺康复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453-454
[2] 武东兴,景德莲,王桂云,等.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01):482-483
【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体会。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有效护理干预),每组各32例,均实施6个月的呼吸训练,对两组训练前后的最大肺活量(PEF)、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训练后PEF、FEV1、FEV1/FVC均明显升高, P
【关键词】 呼吸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护理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报道称,呼吸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呼吸训练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1]。本研究中,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6个月的呼吸训练,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有效护理干预),每组各32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X线片、肺功能检查,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30~745岁;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635~740岁。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呼吸训练方法[2] 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进行6个月的呼吸训练:①缩唇呼吸:闭口,鼻吸气,通过缩唇动作慢慢呼气,吸气时间/呼气时间=1∶2。②腹式呼吸:卧位、坐位、立位等,分别进行训练,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呼吸过程中,稍用力按压腹部,吸气时对抗手压,腹部隆起,用鼻深吸气,通过缩唇动作,慢慢呼气。③坐式呼吸:盘起双腿,掌心置于膝盖,慢慢深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屏气大约8 s,慢慢呼气,重复15次。④立式呼吸:双腿并拢,两臂上举,吸气,放下的同时,进行呼气,重复15次。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多数患者会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去迎接治疗和护理,同时将成功救治病例告知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呼吸训练护理:针对患者的肺功能,制定个性化的呼吸训练,选择合适的呼吸训练方法,及时调整呼吸训练的时间和次数。③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高蛋白、易消化、不易残留黏膜的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进食过程中,告知患者避免说话,以免发生呛咳,告知患者自行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给予细心指导。
14 肺功能检测及指标 训练前、后,通过MDiffusion型肺功能仪,对肺功能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最大肺活量(PEF)、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训练后PEF、FEV1、FEV1/FVC均明显升高, 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出现进行性降低,呼吸机功能失调,肺顺应性和通气量降低,主要表现为PEF、FEV1、FEV1/FVC等指标的下降[3]。呼吸训练从低负荷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期间护理人员给予耐心地宣教和指导,使患者尽快掌握训练要领。腹式呼吸训练是最常用的呼吸训练模式,在腹式呼吸训练过程中,协调膈肌和腹肌的活动,是呼吸训练的关键[4]。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训练后PEF、FEV1、FEV1/FVC均明显升高, P
参 考 文 献
[1] 魏竞忠 呼吸功能训练配合能量支持对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作用 医学信息,2009,1(6):228.
[2] 吴学敏,侯来永,白伟,等呼吸训练对缓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1(4):30731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