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呼吸科护士总结

呼吸科护士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08 04:02:14

呼吸科护士总结

呼吸科护士总结第1篇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呼吸科;危重症患者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3.076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nursing of respirator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0 respirator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total incidence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accidents and nursing disputes as 4.00% than 36.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Respirator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在护理的过程中, 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有着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复杂的特点, 因此护理工作量较大, 再加上患者家属心理较为焦躁, 也为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为了提高护理质量, 本院采取护理风险管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6月治疗的50例呼吸科危重症患者,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 年龄35~66岁, 平均年龄(52.21±4.75)岁;对照组男12例, 女13例, 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53.12±3.9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组成, 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控制措施。观察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反馈并修改护理方案。对科室工作人员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判断护理过程中风险较高的环节与人员, 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1. 2. 2 建立风险管理方案 风险管理小组要对易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建立风险管理方案。同时, 根据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 还需要针对性的建立护士风险管理方案。方案制定完成后, 召集科室所有护士进行会议, 对方案的内容讨论、修改并定稿, 绘制成册, 人手一份。

1. 2. 3 实施风险管理培训 首先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对所有护士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理论基础、风险管理重点、风险管理方案等;学习针对危重症患者的多种护理技术。其次, 根据不同护士的特点, 如护理年资、学历、知识结构等,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危重症疾病的诊疗、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根据护士的水平分为N0~N6, 采用导师制, 分层级培训, 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医师以及仪器工程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疾病O护重点;对于护理年资以及学历较低的护士, 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危重症患者抢救药典、仪器设备的使用等。采取自学与带教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保证这类护士能最快的掌握相关知识。先进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可以邀请厂家工程师进行培训, 保证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

1. 2. 4 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方案 每周由总务护士对风险防范进行评价, 判断风险防范是否有效, 并向护士长报告。每月由护士长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评价, 并召开风险管理反馈会议, 分析一月中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 制定工作目标。

1. 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的总发生率与患者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自评表, 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90分以上槁意;70~90分为一般;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总发生率为4.00%, 低于对照组的3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 高于对照组的7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治疗期间护理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 经过剧烈活动后会出现呼吸急促等情况, 严重的甚至出现运动能力下降、反应缓慢的情况, 在日常护理过程中, 常会出现不可控的意外事件。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护理风险, 例如保证病房内外与厕所地面的干燥, 避免患者滑倒, 患者在进行室外活动时, 也必须要有医务人员或家属的陪同, 将患者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2]。饮食方面, 提倡食用清淡类的食物, 这类食物利于消化, 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叮嘱患者戒烟、戒酒, 少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3]。定期打造病房及病房周围环境, 保证良好的清洁度, 为患者建立一个练好的康复环境。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 如呼吸频率、咳痰等情况。若发现患者存在嗜睡、反应迟缓、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现象, 则表明病情有恶化趋势, 要及时反馈, 并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

3. 2 康复期间护理 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后, 若病情有明显好转, 则护理措施也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增强患者的体质为主, 针对患者的特点制定锻炼计划,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叮嘱患者忌烟忌酒, 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好转。同时, 要患者注意保暖, 避免出现感冒等病症, 影响患者的康复。此外, 仍旧要保证环境卫生, 避免病房中有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 保证患者呼吸道的健康[4]。

3. 3 心理护理 积极的心理对患者的病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在住院中长由于对病情的担忧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情绪, 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5]。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 对患者不了解的情况耐心解释,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措施, 采取心理辅助治疗的方式, 促进患者的康复。此外, 护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等情况, 影响患者的病情, 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患者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后, 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总发生率为4.00%, 低于对照组的3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有效降低了护理中的风险, 提高了护理的质量,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鲜于云艳, 孙璇.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11):823-824.

[2] 赵伟. 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3):2613, 2616.

[3] 吴丽梅.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探讨. 现代妇女(医学前沿), 2015(2):184-185.

[4] 蒋莹.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母婴世界, 2015(24):76.

呼吸科护士总结第2篇

1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x±s,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结构指标在学科建设符合《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情况下,床位数基本符合要求。在医护人员配置上,我院ICU专科医生在2012年及2013年均未达到要求,且2013年进一步减少;专科护士配置初步达标,但2013年仍有高年资护士流失,新补充年轻护士4名。在常规设备配置上,2013年有创呼吸机报废1台,但未能补充。我科暂无无创呼吸机。与北京地区报道的数据[3]相比,监护仪床位比、有创呼吸机床位比、无创呼吸机床位比均低于二级及三级医院均数水平,输液泵床位比2013年有所提高,介于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注射泵床位比及肠内营养泵床位比2013年均有所提高,但仍均低于二级及三级医院均数水平。高级职称医师2013年流失1位,现有人数低于北京市二级及三级医院均数水平。年不良事件报告例数也明显低于北京市二级及三级医院均数水平。

2.2过程指标我院ICU多学科查房频度2012年为1.31次/周,介于北京市三级医院[(3.75±0.97)次/周]与二级医院[(1.20±0.92)次/周]之间。2013年为1.33次/周,与2012年水平基本持平。我院ICU成立之初即已建立转出的标准化程序,并逐渐完善。继续教育开展频度2012年为12次,约0.21次/周,低于北京市二级医院[(0.75±0.58)次/周]及三级医院[(1.83±0.72)次/周]水平。2013年同样为12次,约0.21次/周。床位使用率方面2012年为63.0%,低于北京市三级医院[(84.4±4.52)%]和二级医院[(62.7±5.54)%]平均水平。2013年为57.6%,有下降趋势。

2.3结果指标在结果指标中,我院2012年标准化死亡比为0.92,介于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2013年为0.89,较前下降。48h再转入ICU发生率2012年为0.99%,高于北京市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水平,但2013年有所下降,介于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之间。意外拔管率及48h内非计划再插管率2012年水平介于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之间,2013年略有上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2012年水平均高于或接近北京市三级医院水平,均高于二级医院水平,但2013年较前下降。

3讨论

重症医学质量控制指标目前常用的是根据Donabedian教授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系统。2012年欧洲重症医学会安全与质量特别委员会(ESICM)按照上述“结构-过程-结果”模式筛选出9条获得90%以上专家共识的指标用于重症医学质量评价,包括:ICU学科建设符合国家要求情况、24h可获得的高级重症专科医师支持、不良事件报告体系的建立情况、多学科查房频度、ICU患者转出的标准化程序、标准死亡率、48h再转入ICU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及意外拔管率。近期北京地区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现状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发表,该研究采用的评价指标即参照了Donabedian教授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的医疗质量概念的三维评价指标系统,结合重症医学控制的学科特点及目前国内现状选择,涵盖了ESICM提出的9条指标,很好地反映了北京地区重症医学质控的现状水平。以此为参照,本研究同样按照“结构-过程-结果”模式选取上述指标进行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查找差距、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提高我院ICU的质控质量提供客观的依据和参考。

从我院ICU重症医学质控评价的结构指标看,床位数符合《指南》对重症医学床位数的基本要求,但随着2014年我院总床位数的扩张以及老年高龄危重患者比例的增加,对ICU床位的需求量越发增加。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我院ICU专科医生的配置一直未能达到要求,且ICU专科医生的流失问题严重,包括高级职称医师2013年流失1位,现有专科医师包括高级职称医师人数均低于北京市二级及三级医院均数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与ICU医生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但专业性尚未有其他专科成熟以及收入问题等综合因素有关。ICU专科护士配置初步达标,但2013年有高年资护士流失,新补充年轻护士4名。可见,在ICU医护配置方面,仍需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基本医护人员的配置。在常规设备配置上,2013年有创呼吸机报废1台,但未能补充。我科暂无无创呼吸机。与北京地区报道的数据相比,监护仪床位比、有创呼吸机床位比、无创呼吸机床位比均低于二级及三级医院均数水平,输液泵床位比2013年有所提高,并介于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注射泵床位比及肠内营养泵床位比2013年均有所提高,但仍均低于二级及三级医院均数水平。年不良事件报告例数也明显低于北京市二级及三级医院均数水平。可见,我院ICU在结构配置完善方面仍有较大的空间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过程指标中,我院ICU有较为完善的转出的标准化程序,但多学科查房频度、继续教育开展频度与北京市三级医院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床位使用率方面2012年介于北京市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但与三级医院有较大差距,且2013年呈下降趋势,并低于北京市二级医院平均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与2013年各科室加强对次均费用的控制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要求我们在新的医疗形势下切实发挥ICU的学科优势,提高床位使用率,为医院总体患者救治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结果指标中,反映预后的标准化死亡比介于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2013年有进一步降低趋势。我院2012年48h再转入ICU发生率较高,经过完善转出程序后2013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医疗安全的基本保障。反映差错的意外拔管率和48h内非计划再插管率介于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2013年有升高趋势,提醒我们在差错控制方面需加强监控力度。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方面,我院ICU2012年的发生率高于或与三级医院水平相当,总体发生率偏高,与美国疾控中心所倡导的中心静脉感染与呼吸机相关肺炎零容忍相比,更是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Ceballos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建立包含重症医学护士长、临床护士主管、临床护士专家或教育者、重症医学医生、呼吸治疗师、感控护士等在内的质控管理团队,建立FOCUS-PDCA的质控流程,制定详细可行的中心静脉感染与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的集束化策略,成功的将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降低92%,中心静脉导管日减少27%;同时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减少72%,呼吸机人天减少31%。我院ICU也通过努力,2013年上述指标有明显的改善。

呼吸科护士总结第3篇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最紧急的突发事件,复苏的及时与否与复苏的有效性是影响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大提高复苏效果(即CPR成功率),我们总结出一套“二医二护配合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对71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施了CPR。其中,在抢救时限30min内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者50例,占复苏总例数的70.4%,此为初期CPR成功率,另外21例CPR未成功。初期复苏成功后,18例与24~72h后病情平稳转入加强医疗科继续治疗,8例经积极抢救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9例因处于各种疾病的终末期于3~20d死亡,15例因各种原因最终放弃抢救并于20h内死亡。本组终期CPR成功率(在初期CPR成功后存活24h以上者)为49.3%。

2 二医二护配合法

2.1 内容“二医二护配合法”是指再CPR过程中必须有2名医生和2名护士参与,且该4位医护人员均须具有职业资格证书。1名医生负责气管插管,为插管医生;另1位医生负责胸外心脏按压,为按压医生;1名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插管,为配合护士;另1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及给药,为非配合护士。一般来说,应挑选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作为配合护士,而年资低能力相对较弱的护士作为非配合护士。同理,将年资高能力强的医生作为插管医生,而将年资低能力弱的医生作为按压医生。

2.2 方法(1)当得知有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被推进抢救室时,立即由2名医生和2名护士组成1个临时抢救小组,迅速将抢救车推至抢救现场,快速将患者移至抢救床上,摆好复苏,使前胸充分暴露。以上操作应在30s内完成。(2)1名医生(按压医生)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另1名医生(插管医生)先用简易人工呼吸气囊加氧,以保证患者充足的氧气吸入[1];同时,1名护士(配合护士)迅速连接好叶片与喉镜,导丝插入气管插管内(导丝前端不能露出气管插管的斜口端),备齐牙垫或口咽气道1个,10ml注射器1个、2条长35~40cm的胶布粘于患者床头,并快速打开多功能监护仪将血氧饱和度指套套在患者手上,准备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以上操作30~60s完成;另1名护士(非配合护士)迅速用粗套管针建立2条外周静脉通路。(3)在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时,配合护士应迅速连接好负压吸引器与吸痰管,准备随时吸出喉咙部的痰液、血液、分泌物,以便于插管的顺利进行。另外,遇见患者喉结突出时,配合护士可用力压住喉结,以利于气管插管顺利通过。操作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如在2min内仍未插入气管插管应暂时放弃插管动作,用简易人工呼吸气囊加压给氧1~3min,待患者血氧饱和度恢复到正常后再进行操作。气管插管成功后,配合护士立即将导丝拔出,用一次性注射器吸5~10ml空气,立即向气囊内充气,然后迅速连接气管插管与简易人工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同时于胸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误入一侧主支气管,并将牙垫或气道置于上下牙之间[2]。之后,有插管医生确认合适的插管深度,配合护士进行妥善的插管固定。(4)此过程是与(3)骤同步进行的。负责胸外心脏按压的医生每2min检查1次脉搏,在第1次检查完脉搏之后,迅速将已连接于监护仪导联线的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前,便于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波形,及时判断按压是否有效。(5)气管插管成功后,插管医生予简易呼吸气囊接气管插管辅助呼吸,配合护士准备呼吸机,按顺序连接好所有线路、打开各开关、添加好湿化罐里蒸馏水等之后,配合护士接替插管医生继续进行人工呼吸,插管医生则调节呼吸机参数并连接于气管插管,给患者以机械通气。如患者还未恢复有效心律,则由2名医生轮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而2名护士应共同完成留置尿管、吸痰、给药、护理记录书写等工作。弱插管后患者已恢复有效心律,按压医生应及时做心电图并记录准确时间。此时,2位护士应将患者的双上肢约束(防止患者突然躁动导致意外拔管),剪掉全部衣服,绑好血压计袖带,盖上被子注意保温。(6)复苏成功后,由1名护士继续配合医生进行深静脉穿刺等工作,另1名护士则完成留置胃管、微量泵给药等工作。(7)CPR成功后,2名护士需及时清理抢救仪器,并及时补充抢救药品,并进一步共同完善抢救护理记录。

【参考文献】

呼吸科护士总结第4篇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62-02

呼吸内科作为临床主要科室之一,科室内的住院患者以慢性疾病为主,且多为老年人,该类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久且合并症较多[1]。糖尿病患者以老年居多,所以导致呼吸内科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递增发展趋势,合并症问题的出现,增加了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难度[2]。有报道指出,对呼吸内科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服务干预,在保证护理工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建立和谐护患关系[3]。该文就该院呼吸内科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结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实施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呼吸内科合并糖尿病患者,入院时间为2015年3月―2017年1月期间,总计120例。疾病类型:36例患者有哮喘,30例患者有肺部感染,30例患者有慢阻肺疾病,13例患者有弥漫性肺疾病,6例患者有全身疾病肺表现,其他5例。将120例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及家属同意且积极参与,每组60例。实验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23~76岁之间,年龄均值(58.5±4.0)岁。对照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在25~78岁之间,年龄均值(59.0±5.5)岁。两组实验对象组间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住院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实验组:60例患者接受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①建立护理小组。综合医院以及患者病情发展、呼吸内科疾病特征、病床情况等实际情况,组建护理小组。每个小组安排1名护士长作为组长,小组成员包括组长、责任护士以及辅助护士组成。②划分责任组长职责。要求责任组长的护理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要求强,在带领护理人员期间能够及时发现护理工作的不足并对护理组员进行指导。③分配护理人员。综合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的情况进行平均划分,责任护士由组长选择,要求责任护士有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娴熟的护理技巧,能够协助护理抢救工作。辅助护理工作人员一般进行用药配置以及药物查验工作。④护理实施。责任组长带领护理工作人员综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日常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护理流程,包括对病房环境的护理以及吸痰、血糖监测、气道护理等。⑤制定应急预案,在患者有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同时,责任组长在从旁指导的基础上监督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干预工作执行情况,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综合总分分为非常满意以及满意、不满意3个标准,总分100分)、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主动性、工作能力、病区管理、沟通能力以及健康教育情况,每项指标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护理干预后的消极情绪评分(参考焦虑、抑郁评分量表,总分100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消极情绪越低)[4]。

1.4 统计方法

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患者实验指标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算。护理满意度以%表示,进行χ2检验;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后消极情绪评分均以表示,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见表1,结合数据分析,实验组总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80%(P

2.2 组间消极情绪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见表2,结合数据分析,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2.3 组间护理质量评分指标对比

两组呼吸内科并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见表3,结合数据分析,实验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工作主动性、工作能力、病区管理等指标)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指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临床护理服务发展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学护理模式,要求护理模式要满足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强调临床优质护理服务,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改善紧张的护患关系[6]。责任制整体护理是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基础上衍生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作为中心,以责任组长作为小组管理人员,护理服务的目的是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另外,责任制整体护理通过责任包干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划分,强化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最终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优质的护理服务干预[7]。

呼吸科护士总结第5篇

个案追踪是一种关于过程管理的方法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安全和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概念,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和先进过程管理方法[1-2]。追踪方法学自2006年自美国开始广泛应用后,我国于2011年正式把追究踪方法学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一个引入方法,并出台了相关标准,可见追踪方法学在临床的重要性[3]。笔者对呼吸科住院危重患者运用追踪方法学,对照护理全过程14条,对护理制度、护理流程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减少患者的危险因素,重点关注患者住院全过程的感受,从患者的感受去改善护理服务,强化护理内涵,有助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及护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呼吸科专科特点,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呼吸系统危急重症病例,如呼吸衰竭、重症肺炎、肺栓塞、大咯血等在护理中有一定难度的60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67~91岁,平均(75±10.1)岁。患者中呼吸衰竭患者38例,重症肺炎患者12例,肺栓塞患者3例,支气管扩张并咯血7例。这些患者除了呼吸科疾病外,28例伴有糖尿病、29高血压,20例伴有心脏病,9例为股骨颈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1例为断肠综合征并发肺炎、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为Ⅰ级护理。病重患者46例,病危患者14例。

1.2 排除标准 (1)患者不愿意配合护理调查工作;(2)高龄患者,不能很好地表达意见和回答问题,患者及家属均沟通困难;(3)住院时间过短(

1.3 方法 本科组织主持开展危重疾病患者护理全过程追踪式护理查房60次,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的请内分泌、心血管、ICU、消化、神经内科、普外科等不同专科的护士长、专科护士、资深护士参与了本科个案追踪查房,这种多专科的合作,更专业更全面地发现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为患者提供跨专业的护理照护。

1.3.1 追踪的目的 通过对呼吸内科急危重症的检查追踪,了解医院各科室职能部门与呼吸内科相关的流程是否存在缺陷,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4]。医护人员对相关操作包括无创辅助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及护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吸呼内科专属操作与检查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护理记录的书写情况,是否存在与医生病历不符等情况进行改进。促进护理更加完善,减少医疗差错,增加病患满意度。

1.3.2 成立追踪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大内科护士长,呼吸内科护长,以及高年资护士及组长,下属护理。由于部分护理涉及到医护配合,故也包括了部分医生[5]。综合多部门医护职称资历包括了: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6名,护士1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

1.3.3 确定主查者 主查者在追踪查房中起核心作用,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各项核心制度、流程、指引,对护理全过程14条的要求理解透切。主查者一般由护士长、责任组长或者高年资的护士担任[6]。

1.3.4 追踪查房准备 在护士长、责任组长指导下,由责任护士整理患者资料,内容包括:(1)患者病史如:咳嗽,咳痰,气喘几年,有无夜间呼吸困难,是否曾行肺功能检查;(2)主要治疗包括平常用药,目前治疗用药,检查评估患者是否能自己应用舒利迭等吸入性药物,用药后的反应等;(3)异常检验检查报告,肺功能检查的严重程度;(4)存在的护理问题:如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患者是否配合,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如何,神志是否清醒,痰液是否增多,血气分析结果是否好转;(5)针对目前病情已采取的护理措施等;(6)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告知,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为现场查房做好准备。

1.3.5 现场追踪 由主查者、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现场观察住院环境是否安静舒适、利于康复;床位安排是否与病情相符;特殊细菌感染的患者,是否有很好的隔离措施;是否备有隔离衣;痰多难排痰者,床边吸痰机的准备情况。床边查看患者信息,核对患者身份,查看手腕带信息,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与实际是否相符,观察护士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技巧,沟通的内容是否个性化,是否关注患者的需求,访谈患者及家属,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重点关注其在护理过程中的感受。

1.3.6 追踪问题设定 查看病历,根据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中,包括做好入院患者护理、协助医生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动态监护患者、准确执行诊疗计划和医嘱,确保疗效和安全、提出护理诊断、增强治疗成效、立足病情和自理能力的生活护理、督导患者康复训练等方面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由科护士长、主查护士共同商讨,以《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第2版)、《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全程护理14项指标、特一级护理质量评分表、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表、服务满意度为考核标准,通过查阅病历和护理记录,考查护士等形式,发现护理隐患或者不良事件。由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对科内整体查房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护士、护长为对象,以追踪方法学为依据,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和患者对服务效果评价为标准依据,从患者的角度对笔者的服务进行评判[7]。

1.3.7 系统追踪和不良事件整改 通过对现场追踪,严格按设定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交流获得的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严堵医疗漏洞,对护理环节,文书工作,进一步疏理,最后全部执行并改正[8]。通过对危重病例进行追踪检查,将追踪结果与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及专业标准、指南等结合起来,共发现在护理文书、患者安全、病情掌握等问题共238例次,其中护理文书书写、健康教育、跌倒、压疮等高风险的评估及预防为前三位。发现的问题由护士长督促并进行整改,由追踪查房实施至今,修订制度57次,修改流程23次,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结果显示,病区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特一级护理方面分值均得到提高,而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最明显,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注重环节质控,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应用追踪方法学,从护理全过程14条进行追踪查房,从患者住院期间各个环节实施质量评价,确认出现问题的环节,前瞻性的找出潜在的风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实现“患者安全、物品安全和环境安全”[9]。

3.2 改变护理评价观念 传统认为,卫生局对医院或是医院对科室的评价是一个服务的肯定。但是它忽略了很多细节和患者的感受,追踪方法学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由患者对笔者进行评价,指出笔者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一些笔者想不到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使笔者切实地感受到患者的需要和心声[10]。

3.3 多专科合作,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呼吸科危重患者往往并发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追踪查房邀请其他专科的护士长或高责护士参加,他们对专科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着更深层次的见解,通过这种跨专科的指导,能够为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

3.4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追踪查房的内容涉及专科护理、药物的正确使用、不良事件类型及上报、病情的观察及处理、危急值报告、医院感染与控制、健康指导、康复指导等,通过查房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他们采用评判性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及查阅文献的积极态度,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应急处理、抢救协助、交流沟通、主动服务,专业知识运用等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12]。

呼吸科护士总结第6篇

鏖战死神

2009年1月24日,还有一天即是除夕,处处张灯结彩,家家忙着购买年货、贴春联。在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的医护人员却神情严峻,一名29岁的男青年被确诊为贵州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高烧至40.3摄氏度。此前,全球确诊的396例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中,已死亡253人,国内确诊的5笔禽流感患者,尚无一例救治成功。全国的目光都注视着贵州,卫生部紧急调派专家赶往贵州指导冶疗,省人民医院院长孙兆林、院党委书记赵莉亲自挂帅,成立特别医护治疗团队,将张湘燕抽调到一线。

五天后,患者的房颤消失了,成功地转为窦性心律,患者的肺部“白肺”逐步缩小,各项生命指标转向正常值。一直坚持在病房值班的张湘燕这才稍松一口气:“到初四这天,我才听到街头的鞭炮声,才想起这是春节。”

2月6日,在与死神历经了二十多天的较量后,患者康复出院,成为当年我国成功救冶的第一例成人禽流感患者,创造了贵州省呼吸疾病领域的奇迹,也成为张湘燕带领的高素质呼吸科团队的一场经典战役。

胜利的背后,是张湘燕数年默默耕耘的沉积。她从2002年担任呼吸科主任以来,专注于呼吸疾病的学术研究。2004年,借力“非典”后国内开始重视呼吸疾病防治的契机,她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积极奔走,促成了全省唯一的一家呼吸疾病专业研究机构――贵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成立。

她以开阔的视野着眼于省内外差距,以远见卓识领跑贵州呼吸疾病事业。2004年,她带领团队率先展开对前沿学科睡眠呼吸疾病的诊冶,填补了省内相关学术领域的空白。2011年又成功引进肺脏病最新成果支气管镜下介入技术,使呼吸病患者不出省就可以得到国内一流的诊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医者仁心

张湘燕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精致的匾额,上面书有“医者仁心”四个大字,这是她的座右铭。“它随时提醒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更多的是需要有责任心和爱心,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病人解除痛苦和降低花费。即使是绝症患者,我们都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病人和家属得到应有的尊重。”张湘燕说,“病人没有富贵贫贱之分,我们绝不会因为患者是官员或是农民而区别对待。”

张湘燕领导的呼吸科,保持了不出一起医疗事故及医疗护理差错的记录。

2010年初,首例贵州本土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省医确诊。一个年仅17岁的女孩,出现呼吸、心血管、血液等七个系统器官的功能衰竭,看了病例的医生郁纷纷摇头。危急时刻,张湘燕主动请缨。她查阅典籍、虚心求教、组织多学科会诊、设计最佳治疗方案,依托于医院的群策群力,最终将女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正是每一次百分百的投入,张湘燕使一个个陷入绝望的家庭又看到希望,一个个濒临死亡的患者又燃起信心。她常常叮嘱下属要敬畏生命:“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工作,医生所下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生死,还会牵动着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心,更会导致几个、甚至更多人的喜悲。”

她提出三项要求:不论周末节假日,每天亲自查房,并以签到为监督,检查病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坚持疑难危重患者病例讨论,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情况;对治疗和护理方案认真研究推敲,提高治疗效果,以确保医患关系和谐。

查房时,她总是对病人笑颜以对、体贴劝慰,查体听诊总要先捂暖双手和听诊器。她说:“呼吸病属于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调养,这种调养不仅仅是在病房中治疗,还包括出院后的治愈休整。照顾患者的情绪及保护疗养环境是呼吸病康复过程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从细节上给予患者人文关怀。”

张湘燕率领的呼吸团队倾力为患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安全医疗氛围,病人反馈的满意度达到98.`5%以上,在2009-年的全国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受到了卫生部督导组的称赞。

做强团队

张湘燕深深懂得,一个人再优秀,也是“独木难成林”,要实现“杏林春满花千树”,需要事必躬亲地感染更多的医护人员。

采访过程中,张湘燕很少提及个人的成就,谈论得更多的是关于自己的医院、自己的团队。她说:“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专多能的。我们特别强调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反对自私自利的个人英雄主义。”科室里每―个人的特长她都如数家珍。

花香自引蜜蜂来。张湘燕认为,人才是一个医疗单位的脊柱,也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才就没有技术的进步,更不会有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她特别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善于充分挖掘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潜力,凝聚了一大批专业过硬、医风良好、学历较高的业务尖子,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从2000年初的¨位医生中没有一名硕士以上人员,到现今40位医生硕士占到医生总数的70%,这在全省的医疗机构里面是少有的。

待遇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魂。张湘燕努力为青年医师学习进修开桥铺路,真诚的为团队素质的提升而努力。科室的刘维佳博士在张湘燕的推荐下以“西部之光”高访学者的身份到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进修并师从著名呼吸病学家王辰教授。刘维佳说:“科室就像―个大家庭一样,大家情同手足、彼此关心。”张湘燕将这位巳在山西工作的姑娘的心牢牢拴在了贵州,最终,刘维佳将原本在山西工作的丈夫也拉了过来,定居贵州。

张湘燕和她的团队有+名为“快乐呼吸科”的QQ群,她希望每+人都在快乐中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说:“白天上班查阅资料的时间太少,只能晚上做,我们在群上相互讨论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她还利用QQ群给硕士生上课,这个QQ群经常活跃到凌晨一两点。

她在科室坚持开展每周一的英语学习和每周二的业务讲座,利用早上交班后的30-45分钟,安排科内博士和高级职称的医师向全科室医务人员讲课,提高大家的英语能力和技术水平,以期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呼吸科护士总结第7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82-02

医疗护理是医疗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环节,期间护理的风险也广泛的存在。成人呼吸内科的病患因为体质原因往往病情较为严重,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较为繁琐,护理风险不可避免的存在。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组织管理活动,护理是医疗活动更是一项管理活动。通过风险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人呼吸内科护理中的风险,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痛苦,和谐医患关系。

1护理风险管理概述

1.1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对患者、工作人员等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为了杜绝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安全,必须对护理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评估,制订防范措施,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1.2成人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成人呼吸内科护理中常见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肺结核,肺炎,间质性肺病,肺部肿瘤,还有其他像脓肿,气胸,以及胸腔积液等疾病。成人呼吸内科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就是护理中的风险增加。成人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就是从护理全流程中对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进行识别、评估,采取相对应的管理对策,消除潜在风险,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呼吸内科护理中容易出现的风险

呼吸系统疾病一般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自身感受较为痛苦,特别是成人呼吸内科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差等表现。严重患者短期内可以快速进入危险状态,病情恶化,甚至是呼吸衰竭死亡。因此除了有效的治疗外,还必须以来科学合理的护理。而护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各个环节预防和处理不到位,往往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2.1护理人员自身潜在风险在分析护理人员自身潜在风险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损害,一个是护理人员由于自身专业技能不熟练、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分析,再一个是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缺乏,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风险。

2.1.1职业性损害随着各种传染病的增多,护理人员需要面对急重症患者其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呼吸内科,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性疾病较多,另外如AIDS(艾滋病)、RPR(梅毒)、肝炎等,在救护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个人防护措施稍不到位的,不仅造成自身感染,往往还会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

2.1.2护理技能风险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强,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护理操作的对象是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遇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等情况,当护士业务不熟悉,专业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动作粗暴或违反操作规程,均会产生技术风险。特别是在成人呼吸内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实际操作工作中,经常也会由于不注重细节而导致了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肺性脑病患者由于使用呼吸兴奋剂,往往会出现躁动,容易使得使用的药液遗漏出来,而药液外渗出之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性的肿胀,甚至发生皮肤坏死;②吸痰操作是呼吸内科护士应当掌握的基本操作,部分护士违反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口腔吸痰操作之后没有及时更换吸痰管就进行气管吸痰,产生呼吸道污染方面的安全隐患;③大小便失禁患者协助翻身时不慎抓伤皮肤,观察皮肤、督促皮肤护理不力引起压疮的发生;④护理人员使用呼吸机不正确,没有准确计算给氧浓度、流量、时间造成吸氧时氧中毒及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抽吸间隔过短导致低氧血症;⑤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由于护理工作较为繁重,护理人员往往注重日常的医疗护理而缺乏与患者的沟通,即使是与患者沟通往往也较为生硬,难以与患者形成有效的沟通,对待咳嗽、气喘及咯痰的患者态度冷淡,对于患者的要求搪塞。当患者询问病情及药物的治疗作用时,护理人员解答缺乏耐心,语言生硬,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医患之间关系难以和谐。

2.1.3护理心态风险成人呼吸内科患者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尤其重要,缺乏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往往容易造成极大的护理风险。其风险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三查八对”工作不完善。护理人员将备药前查、备药中查、备药后查及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医嘱中部分项目漏查,尤其在交接班时,下班护士只通过口头方式交待未处置病人的药品及摆放位置,接班护士未进行核查,难免会出现药物与患者不相符合的情况。②部分护理人员在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时,启动设备时随意,对氧流量没有认真核对,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也没有定时检查。氧流量过大,导致雾化器氧气接口端滑脱,可能打伤患者。③夜班时,容易贪睡,检查病房不及时。在实践中出现过,个别患者因久病厌世擅自离开病区自杀,护理人员没有发现。有的护理人员发现患者离开病区而没有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找寻。④护理记录不全面、不及时缺乏专业性。护理记录是一项耗时、繁琐的工作,在交接班过程中,未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一些观察项目记录在册,例如:对于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和栓塞的再发生,交班护士忘记说明。

2.2药品设备潜在风险呼吸内科使用的药品众多,患者往往一次使用大量的药品,在药品的管理上,有的时候,未及时核对药品有效期,药品无损等情况时有发生,不能保证用药安全。呼吸内科成人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情较为为重,特别是急性喉哽塞的患者数量较多,这类患者的病情危重且变化较快。在日常护理中,经常使用呼吸机、心电图机等设备。在实际的治疗与观察过程之中,常常会出现呼吸机发生故障,心电图机走纸用完等医疗设备故障。由于患者病情紧急,这些设备仪器一旦出现故障造成严重的后果,潜在的分析非常高。同时由于护理人员对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操作不能熟练掌握,应急措施不到位,往往加重了设备的使用风险。

2.3护理制度潜在风险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护理管理工作者自己经验不足,在制定护理制度时缺乏全面和实际的考虑,在实际执行中不能全方位处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3.1科室护理继续教育制度缺乏呼吸内科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需要从业者不断的学习。而呼吸内科患者病情严重护理工作量大,往往因为工作繁重时间不够,忽略对护士的继续教育,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老护士传帮带机制缺乏,科室缺乏制度性的规定,而有经验的老护士工作量大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再干其他多余的活,没有形成较好的教学氛围。新人由于缺乏培训,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自己摸索才能胜任岗位,期间老护士的工作量又无形中加重了很多。

2.3.2病房护理制度不完善对于呼吸内科的患者,呼吸新鲜空气很重要,病房要常开窗,但并没有专门的人员去做这项工作。此外,呼吸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较高,床单、被子、走廊垃圾等没有得要及时清理或消毒。

3呼吸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对策

3.1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呼吸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造成的,为了应对风险可以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聘请医疗律师进行专题讲座,让每个护士树立积极正确地护理风险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最大限度地避免与控制护理风险。

3.2建立科室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构建护理风险责任管理体系,可以借鉴其他医院的良好经验,在呼吸内科召开护理风险管理大会,成立护理风险管理的小组,分析护理风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讨论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通过风险管理组织加强风险管理,可以采取开展护理交流会议除了在早会时指出前一天护理过程出现的问题外,每周日开一次总结会议,采取自我批评与他人批评的方法,回顾一周来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找出问题,总结经验。

3.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据研究表明,发生护理事故、差错与护士的能力和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吸内科护理中往往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如前文所述的护理技术和急救设备出现问题等,这需要医护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对护理人员自身风险的管理,解决的途径就是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个人素质。

首先,开展护理专题讲座及教学活动,护理人员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特殊疾病及操作的护理。特别是对新护理技术要加强培训例如,如无创通气治疗中应当对患者保持头颈肩水平。增强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用临床资料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阐明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加强对护士的三基操作培训,做到基础技能扎实,在日常护理操作中熟练、高效、安全。防止因为护士技术不熟练造成的人为安全责任事故。

其次,在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可以在平时呼吸内科护理过程中,实行一对一的带教活动,促进护理工作者共同进步,共同减少护理风险。

最后,在护理技能培训中加强对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培训。让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科室中医疗设备仪器,在重要关头避免出现差错,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随机应变。

另外,护理人员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提升与患者的沟通技巧。首先指护理人员心中要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在晨间护理、输液、发药、巡视病房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的意识、饮食、大小便、咳嗽、咳痰情况,掌握患者病情的第一手资料。加强对神志模糊、躁动患者的巡视,观察输液是否通畅、有无外渗;热水袋是否过烫、有无包裹;了解服用利尿剂患者的进食情况、口味是否偏淡;让患者与家属体会到护士是真正尊重患者、真心为他们服务的。及时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护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耐性解答,消除患者及家属的误解。

3.4科学合理的制定护理管理制度呼吸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可以通过管理制度进行控制,因此应当制定严格科学的护理管理制度。首先强化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护理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应当特别注意,定期组织在岗护理人员学习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记录内容客观、真实、准确、及时、规范,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其次,强化药品设备的检查日常维护制度。及时定期的检查储存药品和医疗设备的正常情况,注意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更换修理维护。最后在具体护理管理制度上做到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交接班制度,强化告知制度,做好签字记录;认真执行消毒隔离以及压疮预报防范制度的执行与实施。加强病房通风、消毒,改善病区环境指派专门人员在病人非休息时间打开病房门窗并及时处理走廊及病房内垃圾,每周定期清洗被单、床单等,减少院内感染。

4结语

成人呼吸内科的护理充满了各种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很大程度上控制和消灭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成人呼吸内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根本上还是人的因素,广大的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风险责任意识,提高护理技能。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改善医患关系,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周长青.呼吸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15).

[2]王玉洁,曲红,王幕鹏.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26).

[3]安玉霞.呼吸内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

[4]艾惠霞,王志兰.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9,(8).

[5]黄江宜.护理风险分析与护理风险管理对[J].中医药科学,2012,(1).

[6]查春红.对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J].吉林医学,2012,(30).

呼吸科护士总结第8篇

1临床资料

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1~72岁。其中肺癌行单肺叶切除10例,全肺切除1例,食管癌行根治术12例,膈疝2例,肺包虫11例,胸部外伤4例。

2结果

4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2例术后胸引管有活动性出血再次手术治疗,2例出现低氧血症,2例肺部感染,1例引流管引流不畅,均经及时发现,处理得当,取得较好疗效。34例患者的引流管于术后48~72小时顺利拔管,其余患者也于术后5~14天拔除引流管。

3护理体会

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及时发现出血和乳糜胸。术后患者回监护室,便于观察和护理,常规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情况,以便掌握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正常情况下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引流量应

3.2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加强术后呼吸道管理,防止低氧血症及肺内感染

麻醉及手术的刺激使肺泡分泌增加,纤毛运动受抑制,分泌物排出受阻,术后伤口疼痛抑制患者的呼吸和咳嗽[2],同时由于手术及留置胸管可使肋间肌及膈肌运动受限,呼吸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使肺组织弹性回缩减弱,肺泡及支气管内积聚分泌物,并逐渐黏稠而难以咳出,因而术后易致低氧血症及肺内感染。因此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尤为重要。具体措施:①吸氧,术后给予常规低流量吸氧3~4天。②麻醉完全清醒、循环功能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术后第1天晨起协助患者坐起,抬高床头,背后垫一软枕,使患者舒适,除利于通气,也利于很好的引流。本组27例经吸氧血氧饱和度仍95%。③保持呼吸道卫生,术前戒烟、深呼吸训练预防感染,术后加强口腔护理,按时翻身叩背,鼓励有效咳嗽排痰、引流等呼吸系统综合护理措施。本组术后第1天晨起行雾化吸入,每个护士要熟练听诊肺部、拍背、协助排痰,直至肺部呼吸音清晰。对无力咳嗽或怕痛不敢咳嗽的患者,护士一手按压伤口另一手中指按压胸骨上窝,刺激总支气管,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嗽。本组除2例老年无力咳嗽致低氧血症患者立即行气管镜吸痰,2例肺部感染的老年体弱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护士的护理措施外,其余均由护士协助排痰成功,使肺复张良好,大大的预防并减少了低氧血症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3.3保持引流管通畅

开胸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对术后早期恢复非常重要。手术后要经常挤压排液管,使之充分引流,排除积液积气,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一般情况下,每30分钟挤压1次。挤压方法:①护士站在患者术侧,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10~15cm,挤压时两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使挤压力与大鱼际肌的反作用力恰好与引流管的直径重叠,动作要快,这样能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块堵塞管口,然后两手松开,这样由于重力的作用胸腔内的积液可从引流管中排出来,这样反复操作。②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多时护士应经常不停地挤压引流管。本组2例内出血的患者因始终保持引流通畅,能准确、及时反映病情,为抢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及时再次开胸止血手术而治愈。本组2例术后第2天出现引流管堵塞现象,均为术后害怕疼痛不配合护士的胸部体疗,定时变换引起,故术后2~3天内,根据病情适当给以镇痛,有利于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效咳嗽和休息。同时耐心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引流,预防术后并发症,早期拔管,从而减轻痛苦。本组1例全肺切除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管平时夹闭,注意观察气管位置是否居中是了解患者纵隔位置、判断胸腔内压力的标志,故护士应将观察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3.4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肺复张和肺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胸腔引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振奋患者精神,术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

胸部肿瘤患者开胸术后的护理,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心理护理知识;要求护理上密切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充分合理吸氧,有效镇痛,加强术后呼吸道管理,充分引流,才可减少并发症,早期拔管,减轻痛苦,有利术后恢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孝迈、秦文瀚.现代胸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2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