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呼吸的作用

呼吸的作用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9 15:59:56

呼吸的作用

呼吸的作用第1篇

一、 立足必修本,构建章节内部知识结构,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轮复习,必须紧依大纲,建立牢固的章节内部知识体系,同时填补知识漏洞,将该补充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补足。另一方面,以各种生活、生产等方面出现的相关问题为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考中基于能力立意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在复习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复习思路及方法

对于光合作用生理,主要涉及光合作用过程、条件、反应式、细胞学基础、意义等内容;而呼吸作用生理主要涉及呼吸作用的类型、过程、条件、细胞学基础、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方式、意义等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尤其是绿色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更显复杂。所以,可以采取“先分后合”教学思路,即先分别复习两个生理过程的相关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再探讨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分析综合问题,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复习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讲解法、观察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模式:多媒体直观教学与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2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展示过程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展示,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是学生从中获得“效益”的关键。应当符合学生心理顺应过程,即让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换句话说,教学过程应当具有逻辑性。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可如下组织和展示:

(1) 复习光合作用生理过程

首先,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像(或动画),可以提取出学生原来建立的光合作用过程的表象,巩固所学知识,并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接着,从图中分析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以及限制和影响光反应、暗反应两个过程的各种条件;

然后,分析并总结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最后,通过提问设疑,建立与其他章节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和提醒必须注意的细节。

(2) 复习呼吸作用生理过程

首先,分析教材中的有氧呼吸过程图解,并通过设问理解有氧呼吸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H2O的利用和产生阶段、O2的消耗阶段、ATP的产生阶段、各阶段所进行的场所等内容;

接着,投影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然后,投影无氧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及过程,并与有氧呼吸加以比较;

最后,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生物现象,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3) 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针对代谢类型、进行部分和场所、条件、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等区别及联系以表格的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针对绿色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分析CO2和O2的变化、有机物的变化,外界条件和原料发生不同改变时的相应变化等比较复杂的问题。

3 教学主要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建议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多方面的优点:

第一,直观形象,如果设计动画,效果会更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第二,节省时间,这里的“时间”是指教学时间,不是备课时间(备课时间可能多得多),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容纳更多的信息量;

第三,缩短差距,因为多媒体直观性较强,可以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便于差生理解和掌握。

第四,很容易建立“超级链接”,可以将不同内容进行多维联系,这是其他手段很难实现的。等等。

最大的不足:备课艰苦,所花时间很长,这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但有一个办法――就是网上“下载”。

4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例一】将某一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不给光照,CO2的含量每小时增加8mg;如给予充足的光照后,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36mg。据实验测定上述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能产生葡萄糖30mg。请回答:

(1) 上述条件下,比较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与黑暗时呼吸作用的强度是的。

(2) 在光照时植物每小时葡萄糖的净生产量是mg。

(3) 若一昼夜中先光照4 h,接着放置在黑暗的条件下20 h,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

【分析】

光合作用强度大小的指标一般用光合速率表示。由于绿色植物每时每刻(不管有无光照)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只在有光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就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未出植物体又被光合作用利用,所以人们把在光照下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称为表观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如果我们在测光合作用速率时,同时测其呼吸速率,把它加到表观光合速率上去,则可得到真正光合速率。即:

真正光合速率(总光合)=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具体可表达为:

真正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表观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同样也可将上述公式推广到氧气和葡萄糖,则得相应的计算公式,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求解】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题意可知,光照时葡萄糖净(表观)生产量是光合作用每小时产生的真正的(总的)葡萄糖量减去呼吸作用每小时消耗的葡萄糖量。而葡萄糖量与CO2量求解有直接关系,可通过CO2量的变化推测有机物(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1)先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每小时真正产生30mg葡萄糖需要消耗的CO2量。

从上面计算结果可知,植物真正产生30mg的葡萄糖,需要44mg的CO2,而实际上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只减少36mg,还有8(44-36)mg的CO2来自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与题目交待的不给光照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相等。所以在该条件下,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与黑暗时呼吸作用的强度是相等的。

(2)由呼吸作用每小时产生的CO2的量是8mg,计算出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量。

根据题意,植物每小时真正

(总的)能产生葡萄糖30mg,呼吸作用消耗5.5mg,则净生产量为24.5(30-5.5)mg。

此问题,还可以根据CO2的实际减少量来计算,题目交待在光照条件下容器内的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36mg,这是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无关的,减少的CO2已作为光

合作用的原料合成了葡萄糖,也就是净产生的葡萄糖,具体计算如(1)。

(3)根据上述(1)(2)的计算结果,可知一昼夜(24 h)中,4 h制造的葡萄糖总量为4×30=120mg,消耗总量为24×5.5=132mg,两数说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或者先计算4h产生的葡萄糖量为4×24.5=98mg,再计算20 h黑暗(只有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为20×5.5=110mg,然后再比较这两个数据,可得出同样结论。

二、 围绕必修本,讲解选修本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构建背景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

选修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C3植物和C4植物、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生物固氮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在必修本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加深的,在讲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据大纲,注意讲解的层次与深度,不要讲得过宽、过多、过深;

2 注意与必修本的相关内容加以比较学习,建立知识联系;

3 尽量用多媒体以图表等形式概括相关内容,简化记忆内容与形式;

4 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表达的简洁性、逻辑性与严密性;通过图表识别与判断,训练抽象概括能力、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教育,以学生为本;注意情感与反应,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然,这不是仅在此章节才需注意的。应当说,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贯穿教育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了兴趣,教师只能唱单簧戏,等于没上课,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能力啦。在教育与教学之间,我有以下观点:

1 不一定要有专门时间才能进行教育,教育可以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是在课堂的提问、设问、解答、辅导中,甚至是在不经意的一两句话语中。

2 教师本身应有热情、激情。教师走进教室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一节课的整体效果,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情感是风向标,可让学生感受着上课的阴晴雨雪,学习的轻松与凝重。那么,教师的激情从何而来?可能来自责任感、事业成就感和外界环境氛围的感染,但有一点还得来自对课的精心准备。

3 教育与教学并重。教育可以解决学生学不学的问题,教学是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和学什么、学多少的问题。

呼吸的作用第2篇

【关键词】体外循环手术; 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系统并发症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9-02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in reduc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 on those who receive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Methods:We perform operation to 187 heart disease patients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uring the 2009.12-2010.2. W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is given to the respiratory training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Including smoking cessation, abdominal breathing, cough training, respiratory expectorant, Et cetera.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heart surgery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the project, Carry out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s: Two deaths in 187 patients. The remaining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19 patients of them had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groups ofrespiratory training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s significantly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 time,hospital stay,tracheotomy,atelectasis,ARDS,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Conclusion:Giving respiratory training strictly before cardiac surger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uld reduc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spiratory train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肺炎、肺不张和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与正常人均有明显差异,处于易感染状态中[1];同时心脏手术需经过体外循环过程、术中肺泡处于萎陷状态、围手术期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术后切口创伤大疼痛明显,均大大增加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除了手术的因素,这些并发症与病人的呼吸功能和排痰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现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我科187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探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187例, 其中男性101例,女性86例,年龄3~74(35.5±8. 1)岁,187例患者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例、心脏瓣膜手术(包括瓣膜置换术或修补术)55例 、先天性心脏病直视矫治术111例、Bentall术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本组病例已将术前有感染或可疑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的病例排除在统计范围外。

1.2 方法

对全部187例患者于入院后即进行宣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入院当天即给予系统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戒烟、腹式呼吸、咳嗽训练、呼吸训练器的使用、呼吸道解痉祛痰。(1)即护士在病人人院后第1天开始,对吸烟者劝其戒烟,反复耐心解释戒烟的重要性:吸烟增加支气管黏液分泌,降低支气管纤毛运动的能力,从而增加术后呼吸道的并发症。术前2 周应停止吸烟,以改善供氧及分泌物的清除能力。(2)告诉患者做好有效咳嗽及排痰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 协助并指导其做腹式呼吸及有效咳痰的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屈膝, 以放松腹部肌肉, 双手放在腹部中的外侧, 经鼻吸气, 使上腹部向外膨胀,由口呼气, 并收缩腹肌, 将气体排出。(3)咳嗽训练嘱病人取坐位,四肢放松,深吸一口气后关闭声门,胸腹肌骤然收缩,用力将气体冲出。此法对帮助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促使术后肺复张起着重要作用[2];指导病人利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几种方法交替进行。(4)同时每天两次给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静脉推注沐舒坦。从入院第1天起到术前1天,手术日停止。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不少于4日,其间护士对其训练过程进行指导。全组病人均在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收集187例患者术后临床资料, 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应用抗菌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气管切开、肺不张、ARDS、医院获得性肺炎例数共7项观察指标。

1. 3统计学处理

对所获取资料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2例均于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后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其中19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不张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11例,ARDS 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气管切开P值用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法计算)

3 讨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手术创伤大, 对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影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的应用, 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患者术前有肺动脉高压等疾患均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及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往往我们对于患者术后心功能有足够的重视[3],但患者呼吸功能的监测也应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在目前大多数医院心脏外科,呼吸系统功能大家比较重视的,多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但实际上术后呼吸功能与术前的呼吸功能储备是有紧密联系的。

心脏手术后,呼吸肌肌力减弱, 导致术后咳嗽、咳痰无力, 自主排痰能力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4]。我们所提出的呼吸功能锻练包括了腹式呼吸锻炼及咳嗽训练,以及呼吸道的雾化,腹式呼吸是一种低耗高效的呼吸模式, 它通过增加隔肌活动度及其功能, 使肺泡充分膨胀, 增加气体交换, 提高通气功能, 降低呼吸肌耗氧量, 增加潮气量,改善肺功能,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而雾化吸入可以气道,稀释分泌物从而有利于病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氧气直接进入肺泡,从而提高吸氧质量,改善患者通气功能[5]。表1显示, 实验组肺部感染率、肺不张发生率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系统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促进肺复张, 减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目的。

通过本组对照观察发现,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可以在术前排除肺底部潴留的分泌物, 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呼吸道在术前进入最佳状态 ,全麻插管时能减少气道的损伤,减少带菌机率,术后患者可以根据术前的咳痰训练方式进行有效咳痰。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出的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术后的康复,应该和心脏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一样,在临床上进一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爱林,田玉科,金士翱,等. 心内直视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改变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 J ].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5, 15 ( 9 ) :424 - 425.

[2]郭加强, 吴清玉. 心脏外科护理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57-658.

[3]延淑芹, 宋美爱, 张秀珍, 等.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管理的探讨[J ].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 2006, 7 (7) : 32-33.

呼吸的作用第3篇

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强烈地影响着气候变化,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全球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为80.4Pg,是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的10倍多[12]。土壤呼吸是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碳储量约为140~170Pg,占全球陆地碳储量的10%[3]。在自然因素和农业管理(耕作、施肥和灌溉等)的双重作用下,农田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人为干扰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进行碳库的调节,进而影响全球的碳循环[45]。可见,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CO2的排放,对于减缓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有重要意义。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今秸秆资源利用的主渠道[6]。秸秆的施入对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动态具有显著影响[7],同时通过改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水平、水稳性团聚体等土壤性质可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810]。施肥作为农业土壤的一个主要干扰因素,不仅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而且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土壤的碳循环[11]。但已有研究主要单一集中于秸秆[12]或者是肥料的施用量[1315]对CO2排放的影响,关于秸秆施入方式对土壤CO2排放影响的研究则很少见报道,而有关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不同类型氮肥(有机氮和无机氮)对CO2排放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因此,以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对秸秆还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肥料的应用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碳库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关于秸秆还田对农业生态土壤原位CO2排放的试验资料还相对较少,且研究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对预测未来土壤CO2排放规律和农业减排措施也非常重要。因此,开展田间试验以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CO2排放过程的影响,探讨黄淮海平原秸秆还田方式、氮肥类型以及施氮量与夏玉米土壤呼吸的关系,可为综合评价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和施肥的农田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该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河南省封丘县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北纬35°01′,东经114°32′)。该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615mm,67%的降水集中在6—9月;平均气温为13.9℃,最低月均气温出现在1月,为1.0℃,最高月均气温27.2℃,出现在7月。该区域土壤发育为黄河冲积物潮土,农田耕作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6—10月进行,试验设计见表1。通过处理NSFR、SFR、ISFR的比较,可以得到常规施肥条件下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通过处理ISOM1、ISOM2、ISOM3之间的比较,可以得到小麦秸秆行间掩埋还田的情况下,配合施用有机氮肥(鸡粪)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通过处理ISF1、ISF2、ISF3比较,可以得到小麦秸秆行间掩埋还田的情况下,配合施用无机氮肥(尿素)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各处理在整个玉米生育期总施氮量均为210kg(N)•hm2,施磷量157kg(P2O5)•hm2,施钾量105kg(K2O)•hm2,各处理N、P和K施用量见表2。每处理设4个重复,共有36个小区,每个小区均设为5m×8m。还田秸秆为上一季晒干的小麦整秆,其养分和含水量见表3。秸秆施用量7500kg•hm2。播种前,在玉米行间开沟20cm深,均匀放入小麦秸秆,并在秸秆上施用鸡粪(或化肥)后进行掩埋,鸡粪的养分含量见表3。试用玉米品种为“郑单958”,种植密度68034株•hm2,玉米行距和株距分别为60cm和30cm。2010年6月23日翻地、埋秸秆、施基肥,2010年6月24日播种,7月15日—8月15日玉米从拔节进入灌浆期,8月16日—9月5日为灌浆期,9月6日—10月5日为逐渐成熟阶段,10月5日收获。追肥时间为2010年8月1日和8月17日,分别为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追肥方式为行间挖穴点播,基肥和追肥的施用量见表2所示。 1.3土壤呼吸作用的测定 土壤呼吸测定采用动态气室法,通过密闭交换式的采集气体系统(LI-COR-6400-09土壤气室)连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IRGA)对气室中产生的CO2进行连续测定,系统同时测定10cm深土壤的温度。测量气室放置在事先已经放入土壤中的PVC环上进行测量,为减少安置PVC环对土壤系统的破坏,第1次测定在安置24h后再进行,以避免由于安置PVC环对土壤扰动而造成的短期呼吸速率的波动[16]。PVC环直径11cm、高10cm,在2010年6月24日玉米播种后立即安置在两行玉米的中间,即掩埋秸秆区,PVC环埋入土壤后2cm露出地表以保证测量气室的密闭性,同时去除环内的一切活体,每个小区安置1个环,每次测定3次重复,仪器自动记录。在整个玉米生长季的测定过程中一直把PVC环保留在土壤中,于早晨09:00—12:00定期测定土壤呼吸[17],从玉米拔节初期,即7月24日开始测定,之后间隔5d测定1次至9月18日。 测定时密闭PVC环的土壤呼吸通量计算公式为:Q(μmol•m2•s1)=(C/t)×V/A=(C/t)×h(1)式中,C为时间间隔t(s)的密闭PVC环内CO2的浓度差(μmol•m3),h为环高(m)。在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的同时,使用便携式土壤水分测定仪(Hydrosense,Campbell,美国)测定5cm土层的土壤湿度,表示为容积含水量,通过计算换算成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计算公式为:WFPS(%)=[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总孔隙度(m3•m3)]×100(2)式中,土壤总孔隙度(m3•m3)=1土壤容重(g•cm3)/2.65(g•cm3),本研究中,土壤容重按1.48g•cm3计算。降雨量和大气温度通过试验区内的气象站自动采集。试验期降水和大气温度见图1。 1.4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16.0和Excel2003软件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 玉米整个生长季,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变化范围为34%~82%,平均为66%。方差分析表明,9个处理之间,玉米生育期平均WFPS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温度最高29.52℃,最低20.84℃,平均24.91℃,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平均温度亦没有显著差异(P>0.05)。#p#分页标题#e# 2.2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就玉米整个生长季看(图3),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依次表现为秸秆行间掩埋(ISFR)>秸秆移除(NSFR)>秸秆覆盖(SFR)。ISFR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209.22±75.63)mg(C)•m2•h1,显著高于NSFR处理的(169.51±45.50)mg(C)•m2•h1和SFR处理的(161.14±26.32)mg(C)•m2•h1。NSFR、SFR、ISFR处理在整个玉米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波动范围分别为:91.30~302.26mg(C)•m2•h1、78.84~242.78mg(C)•m2•h1和72.38~416.23mg(C)•m2•h1。由以上可知,玉米整个生育期秸秆行间掩埋措施对土壤呼吸有显著影响,大幅度增加了土壤呼吸。具体到玉米生长的某一阶段来看,玉米拔节期(7月15日—8月15日),ISFR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也总是显著高于NSFR和SFR处理(图3),灌浆后期到成熟期(8月24日至收获),随着气温的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减弱,土壤呼吸逐渐减小,3个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2.3氮肥施用对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 2.3.1配施有机氮肥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 随季节变化,秸秆行间掩埋配合基肥施用鸡粪的不同处理间土壤呼吸速率高低变化基本一致(图4a)。对整个玉米季土壤呼吸的监测发现,鸡粪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十分显著。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33.6kg(N)•hm2鸡粪处理(ISOM2)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最高,为(208.08±31.54)mg(C)•m2•h1,波动范围为41.37~415.30mg(C)•m2•h1;配合施用16.8kg(N)•hm2和50.4kg(N)•hm2鸡粪处理(ISOM1和ISOM3)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35.07±21.97)mg(C)•m2•h1、(171.43±43.31)mg(C)•m2•h1,显著低于ISOM2处理,其波动范围为70.49~395.78mg(C)•m2•h1和50.66~349.42mg(C)•m2•h1。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鸡粪的氮高于和低于33.6kg(N)•hm2时,土壤呼吸减弱,说明配合施用33.6kg(N)•hm2鸡粪的C/N比最适宜微生物代谢活动。玉米拔节期(7月15—8月15日),3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灌浆前期(8月16日—8月27日)降到最低,之后又升高,说明秸秆行间掩埋配施鸡粪时,秸秆和鸡粪中大部分易分解的物质在施入土壤后1~2个月左右大量分解,并且追施化学氮肥可以促进土壤呼吸作用。 2.3.2配施化学氮肥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 秸秆行间掩埋基肥配合施用化学氮肥的各处理间土壤呼吸高低变化基本一致(图4b)。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16.8kg(N)•hm2化学氮肥处理(ISF1)为(148.67±35.07)mg(C)•m2•h1,配合施用33.6kg(N)•hm2化学氮肥处理(ISF2)为(124.11±23.18)mg(C)•m2•h1,配合施用50.4kg(N)•hm2化学氮肥处理(ISF3)为(178.85±46.60)mg(C)•m2•h1,其波动范围分别为55.89~363.82mg(C)•m2•h1、47.45~384.91mg(C)•m2•h1和43.62~452.52mg(C)•m2•h1。ISF3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ISF2处理(P<0.05),峰值显著高于ISF1和ISF2处理(P<0.05)。玉米不同生育阶段,3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7月27日均出现峰值,之后逐渐减小,灌浆期(8月16日—9月5日)呈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成熟期下降。追施氮肥之前,即在玉米拔节初期(7月27日之前),ISF3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ISF1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最低;3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第1次追肥之前;第2次追肥后,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均略有上升;灌浆后到成熟期,由于降水较多、气温较低(图1),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下降,但差异不显著。表明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化学氮肥,其施用量显著影响土壤呼吸。 2.3.3秸秆行间掩埋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碳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从玉米整个生长期看,ISFR处理CO2排放累积量最高,达502.14g(C)•m2,比SFR和NSFR高115.41g(C)•m2和95.31g(C)•m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SFR和NSFR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ISF1、ISF2、ISF3处理的土壤CO2排放累积量分别为356.80g(C)•m2、297.86g(C)•m2和429.25g(C)•m2,ISF3处理比ISF1、ISF2高16.88%和30.61%,ISF3与ISF2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ISF1与ISF2、ISF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图5)。ISOM1、ISOM2、ISOM3处理CO2排放累积量分别为324.16g(C)•m2、499.39g(C)•m2和411.43g(C)•m2,ISOM2处理比ISOM1和ISOM3高35.09%、17.61%,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图5)。ISOM2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ISF2处理。 3讨论与结论 3.1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以调节土壤物理环境、促进环境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18],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19],增加土壤总孔隙度[20],以促进土壤中CO2向空气中扩散,从而增加土壤CO2的释放速率。雷宏军等[19]对黄淮海平原7个独立施肥长期定位点的土壤有机碳动态进行模拟,发现有机物料还田量是决定耕层土壤CO2年排放通量大小的直接原因。众多研究结果认为,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呼吸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中,玉米季秸秆行间掩埋区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高于秸秆覆盖和秸秆移除的措施,可能是因为秸秆行间掩埋于表层20cm土壤,导致土壤中C/N比变大,增强了微生物活性,翻埋入土的秸秆在7、8月高温下,一方面促进了被掩埋秸秆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 3.2秸秆行间掩埋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潜在矿化分解的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常数,而且能增强土壤呼吸的强度,使土壤有机质中的无机养分循环加快,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质量[21]。有机肥自身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能源,从而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降解底物,显著提高微生物活性[22],特别是刚施入后,施有机肥的处理土壤呼吸显著高于没有施用有机肥的处理[23]。#p#分页标题#e# 本研究中,玉米整个生长期,ISOM2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累积碳排放量显著高于ISOM1和ISOM3处理,表明ISOM2处理的C/N比最适宜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鸡粪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均出现在第1次追施化学氮肥之前(7月28日),表明施用有机肥能促进微生物的活性,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施用有机肥的3个处理中,ISOM2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峰值最高,表明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有机肥,微生物活性提高的程度受有机肥施用量的影响,配合施用量高于和低于33.6kg(N)•hm2时土壤呼吸速率下降;第2次追施化学氮肥10d(8月27日)后,3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有所上升,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气温回升所致[2425],另一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施氮肥的时间影响土壤呼吸,在玉米地的施肥试验表明,晚施肥比早施肥土壤呼吸要高[26]。化肥对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土壤有机质的水平,在施用有机物料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明显;而在不施有机物料的处理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且新鲜的土壤有机物质数量少,土壤有机质稳定,化肥对土壤呼吸速率过程的影响不明显。配合施用有机肥的土壤呼吸速率高于不施有机肥的处理,这主要是由于施入有机物料提高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改善了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保水性能,从而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高,也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增加了根系的生长量和活力,进而增加CO2的排放量[2728]。 3.3秸秆行间掩埋配施化学氮肥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土壤呼吸作用的氮肥施用效应较为复杂。有研究认为,化学氮肥能促进土壤中容易降解的有机碳的分解[29],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呼吸作用增加,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敏感[15,23,30]。玉米生育期长期施用高量氮[540kg(N)•hm2•a1]、磷肥[135kg(N)•hm2•a1]明显影响到土壤释放CO2的量[31]。也有研究表明,施氮与未施氮处理下大麦田具有相似的土壤呼吸速度[32]。化学氮肥能抑制土壤有机质中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的分解[33],因此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的大小并不显著[34],甚至可能抑制土壤呼吸作用[30]。杨兰芳等[35]盆栽试验表明,施氮对裸地土壤呼吸影响不显著,有作物条件下,施氮300kg•hm2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施氮150kg•hm2的处理。以尿素形式施入的氮在短期培养试验中表现出增强微生物呼吸作用[36],而在长期培养试验中发现抑制微生物呼吸[37]。氮的供应不足有可能会限制在提高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3839]。Poorter等[40]研究发现,营养状况低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促进。 本研究中,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化学氮肥,玉米整个生长季平均和累积的土壤CO2排放量配合施用16.8kg(N)•hm2时高于配合施用33.6kg(N)•hm2,但二者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显著;配施量增加到50.4kg(N)•hm2,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累积CO2排放量显著升高,这表明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高量氮肥促进了土壤呼吸。播种时秸秆行间掩埋配合施用化学氮肥,虽然小麦秸秆的C/N值较大,难于分解,但微生物可利用施肥土壤中的有效态氮以掩埋的秸秆为碳源维持自身生长,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来分解有机物质。因此,3个处理在第1次追肥前土壤呼吸就出现了峰值(7月28日);第2个峰值均出现在第2次追施氮肥之后(8月28日)。宋文质等[25]观测中国冬小麦田施用氮肥前后CO2通量变化的结果也表明,施肥后农田CO2排放量增大。本试验中,掩埋秸秆区土壤呼吸属无根呼吸,该区土壤CO2排放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呼吸、掩埋秸秆和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基施配合施用不同水平的化学氮肥对CO2排放的影响与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41]。因此,秸秆还田基施化学氮肥施用量至关重要,应同时满足作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吸收利用。

呼吸的作用第4篇

关键词:呼吸;中国古典舞;重要性;作用;运用

呼吸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之一,它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劳作、行走,还是艺术领域中的歌唱、舞蹈等,都离不开呼吸。气息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像瑜伽、太极这些运动,都特别强调了气的重要性。然而,气的运用在舞蹈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位优秀的舞者,所表演出来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对舞蹈作品感情的抒发,而呼吸对于舞蹈作品感情的抒发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国古典舞中,呼吸的运用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巧,其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和基训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集戏曲、武术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类的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中国古典舞凝聚了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不是古代舞蹈,也不是戏曲舞蹈,但是它却蕴含着中国五千年舞蹈文化的神韵。

1950年,欧阳予倩先生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这一名称。后来,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长期的对中国古典舞的深入探讨,创立出了“身韵”学科。从此,中国古典舞得以从古典戏曲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种不同于古典戏曲舞蹈的特殊的舞蹈门类。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舞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外形和内涵都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突破。这一时期,中国古典舞蹈出现了很多新的风格和样式,加之古典舞身韵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色日益独特而富有意味。中国古典舞从外在形象上,逐渐具有了手、眼、法、步和精、气、神的完美结合的形式特征。而从内在神韵上说,则逐渐凸显出了情景交融、细腻圆滑、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

二、呼吸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作用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元素包括了基本神韵、技法、身法、形、态、点、线等诸多的因素,而这些动作元素可以称为是身韵语言。这些身体语言从具体的舞蹈动作上分可以归纳为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其中“提”与“沉”的连汇贯通是训练“提沉”的所必须要达到的标准,是一种气的延续,实质上,这也可以称之为形、神、劲、律的统一。所以,有意识的呼吸训练可以通过“提沉”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完成。而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则应该是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这能够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气”和身体的紧密联系。比如说,当我们在做冲靠、旁提等动作的时候,是将气息由体内逐渐散播到四肢上去的,这样就可以将舞蹈动作完美地展现出来了。

如沉和提,在做沉的时候,呼吸要自然、平均,要使气息缓缓下沉到丹田部位。在这个过程中,气息不能中断,要形成胸部微含的形状,腰椎节则要一节一节往下压;在做提的时候,需要在沉的基础上进行深呼吸,感觉气由开始沉到丹田部位,逐渐转移到胸腔里面,进而渐渐拉直到腰椎,从而使身体由开始“沉”的微含的形状逐渐变成“提”的直立的体态,产生气息直冲头顶的感觉。

由呼吸带动并控制的“提、沉”在身韵基本动律元素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的作用是贯穿于个元素中的。这两个动作元素很明显地体现出了舞蹈动作的连贯性,并且都必须要通过呼吸来完成。呼吸带动着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可以说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通过呼吸来完成的。总之,呼吸和身韵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制约,共同进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

“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就是“身韵”。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由来虽然与戏曲舞蹈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但它与“戏曲舞蹈”的身韵已经完全不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全部内涵可以用“形、神、劲、律”来概括。若是少了呼吸的作用,形、神、劲、律四要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呼吸带动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所有的基本动作,从而使中国古典舞达到了内外统一、形神兼备的境界。

1.形,即形体外部的动作

“形”是一切外部能看得见的形态动作和过程的总和。形象艺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形,它也是古典舞的灵魂,古典舞的美就是依靠它来传递的。

“提、沉”在中国舞身韵短剧训练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例如,“冲、靠”就是在“提、沉”的基础上用胸向2或8点的方向水平冲出,运用肩的外侧向4或6点的方向水平侧含,肩与地面保持水平,切记上身不要向前倾倒。“含、腆”是在“提、沉”的基础上由内含到外开形成的前后运动。其做法是:含是胸的内收,比肩向里松弛地合挤,腰椎形成弓形,含胸低头。腆的做法是和“含”相反相对的动作,双肩在提的过程中逐渐往后掰开,胸尽量往上方出,头微仰,从而使肩和胸能够完全地舒展开来,它们在身体1和5点的方向运动”;“旁提”是在“沉”的基础上往上提,身体做由下往上的弧线运动;而“盘腕”等组合动作更是离不开‘提、沉’。呼吸和身韵的“形”随时都联系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

2.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神韵”具体化的方式是“心、意、气”,这就体现了气蕴、意念和呼吸三者的融合对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作用。 “神”也是由气息带动的,其主要通过眼神的“聚、放、凝、收、合”来体现,受舞者的心理的节奏和作品内涵的支配,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灵魂”。

3.劲,即外部语言动作的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

在舞蹈托举这一动作中,两个或多个演员的动作配合不仅需要恰当的力度,同时气口也要在一起,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表演效果。反之,托的那个人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举起被拖着,而且表演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劲”和“气”是紧密相连的,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律,包括动作本身的律动性和运动规律两方面的含义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动作与动作的连接必须要“顺”,遵循“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冲必靠、逢开必合”的运动规律,只有这样,古典舞的表演才能更加流畅和富有生机。中国古典舞讲求的是一气呵成、循序渐进。正因为呼吸调节了舞蹈动作之间的连接,才保障了舞蹈动作的连贯性,从而使中国古典舞给人一种舒服、顺畅的感觉。

三、呼吸在古典舞基训的作用

(一)旋转的训练

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和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的形态作为主要的特色方式。所以,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动作比芭蕾舞中的旋转动作显得更加长而舒展,延伸感也更强,其以跨的带动、身体和手臂的带动为主要特征。只有这样,舞者全身的协调才能达到旋转所要达到的效果。

2.以腰带动旋转动作

中国古典舞的这一特点使得基训中的旋转动作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特别是在转的起法上更是五花八门,如大掖步转等,而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动的过程中起转的。在旋转动作中,舞者要巧妙并熟练地运用呼吸来配合舞蹈动作,从而达到心与形两者的高度统一。只有用呼吸来带动并控制发力的强弱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旋转动作。

(二)翻身的训练

翻身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技巧形式,是一种较难完成的动作。在这整个动作过程中,仰、俯、拧和旁提的形态都一直贯穿其中。同样,在翻身的过程中,呼吸也直接影响着动作发力的强弱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是保障舞者顺利完成翻身这一舞蹈动作的重要因素。

(三)弹跳的训练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的训练,在方法上要求舞者要用力较轻,发力要集中,从而体现出一种飘逸中不失力度的感觉。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动作在柔韧度、能力、技术技巧方面要体现出刚、脆、寸、韧、柔的特点。而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合理地运用呼吸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古典舞基训之所以能够流畅起来,是因为加入了身韵的元素,其把基本的能力、动律、技巧、节奏、舞姿等的训练归结成为一个整体,可以促进舞者舞蹈水平的综合发展。在古典舞中能否很好地运用呼吸是训练和表演的质量保证,也是一个古典舞审美价值的保证。控制好呼吸的大小和强弱,可以帮助舞者保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从而使舞者的肢体能够更加完美地做出各种舞姿。

可以说,古典舞身韵离不开古典舞基训,而古典舞基训也离不开古典舞身韵。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古典舞身韵中始终贯穿着呼吸的运用,而基训同样如此。中国古典舞所有动作的编排都是循序渐进、一气呵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气息的带动。呼吸的合理运用可以使舞蹈动作充满灵性,其在古典舞基训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呼吸的运用对于中国古典舞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舞蹈动作显得更加丰富和充满美感,从而可以极大地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呼吸不仅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舞蹈艺术的“灵魂”。要想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我们首先就要指导其掌握巧妙地运用呼吸的方法。同时,我们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地进行摸索,让学生在身体的运动过程中找到呼吸的支点,将呼吸的运用从无意识升华为有意识,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每根神经、每个细胞中,从而使我们的舞蹈更具有感染力,更富有美感。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毕丽萍.身韵元素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09(06).

呼吸的作用第5篇

用于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在呼吸作用中,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透过数个步骤,将能量转移到还原性氢中。最后经过一连串的电子传递链,氢被氧化生成水。原本贮存在其中的能量,则转移到ATP分子上,供生命活动使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呼吸的作用第6篇

1、温度: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贮藏蔬菜和水果时应该降低温度,以减少呼吸消耗。温度降低的幅度以不破坏植物组织为标准,否则细胞受损,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大减,也易腐烂损坏。

2、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绿色植物在完全缺氧条件下就进行无氧呼吸,大多数陆生植物根尖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

(来源:文章屋网 )

呼吸的作用第7篇

1、降低呼吸作用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果实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少,积累下的就多因此利于生长,比如新疆夜里很冷,呼吸作用弱,因此白天积累的糖分晚上消耗掉少,因此甜度高;

3、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了防止有机物过分消耗,从而更好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来源:文章屋网 )

呼吸的作用第8篇

关键词:演唱;呼吸;技巧

Abstract: This paper sings the method take the correct breath as a subject, apply theory to reality, found the correct breath method and sings the skill from the practice, discovers the basis, the explanation method.

Key words: sing; breath; skill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的原理都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是在发声、共鸣、吐字方面有些细微的差别。歌曲演唱的好坏在于正确地运用呼吸,良好地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的呼吸方法,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圆润。歌唱中的呼吸应该是越巧越好,演唱的歌声能使听众听起来好听、动人。“依字生腔,腔随字走”,“以气生字,字随气行”。只有这样才能很有表现力地将富有感情变化的各种歌曲演唱好。

声乐起源于劳动,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声音的一种特殊演唱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其重要性有人称之为“动力”,是“关键”。把呼吸做到好处了,歌唱、发声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很多歌唱家对呼吸有过精辟的见解,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吸气如闻花香”等,至于在“呼气”实际演唱时的“用气”量提的较少,一般人的要求:“气息要保持”、“要控制”、“要结实有力”、“像半打哈欠”。无疑哪种提法,都有道理,大多都是来自实践的总结。下面就多年的演唱、教学实践及多方面的学习,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分别几点说明。

1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气息从肺部呼出,振动声带发出声音,这意味着呼吸是歌唱的支柱。清朝时期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写道:“凡物有气必形,惟声无形,然声亦有气以出之”。就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就是如同“人是铁,饭是钢”,即歌唱的呼吸是:“声音是铁,气息是钢的道理一样。”这就说明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控制自然的呼吸是一切歌唱方法的核心。失去呼吸的支持,就谈不上歌唱的发声、共鸣、吐字、音色、情感等,歌唱的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声带因受到气息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为“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如果把歌唱者的发声比做工厂的产品生产,则呼吸系统好比是动力车间,喉头部分好比是成型车间,共鸣器官好比是加工精制车间,也就是说发声活动开始于歌唱者从肺部里发出气息冲击声带而发声,因此,呼吸活动应是歌唱者声音训练诸问题中,首先要引起足够注意的事情。克拉克在《呼吸论》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适当地呼吸。必须把足够的气息吸进肺里然后或快或慢、或柔或强地把气吐出来,以适应所唱歌曲的特定需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歌唱者必须是位专业的呼吸者。”如:(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

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铺平了道路。而不正确的呼吸往往造成发声不良,因为呼吸运用失当会引起喉部肌肉的紧张。如:韩德森在《歌唱的艺术》一书里强调说:“歌唱需要一种特殊形式的呼吸。”声乐教师们都会同意,每个学声乐的学生要学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绝对重要的。使吐出的气息柱处于完整的控制之下,这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

从文献上看,许多人都同意艺术的歌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歌唱效果,这种活动必须做到歌唱起来是一种非常自如、顺畅、不费力地自然流露。因此在歌唱中排除有意的做作与任何程度的过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维克托尔说:“歌唱理论家一般都认为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本能活动,但是在他们实际运用到声音技巧训练时,又往往要求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控制,搞不好就会干扰到呼吸的自然活动,对歌唱者造成及其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歌唱者必须努力把歌唱时的呼吸习惯和生活中的呼吸习惯协调起来。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也就为发展每个歌唱者的声音表现力创造一个最成功的条件。

2 歌唱时气息的运用

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歌唱训练而形成的呼吸,建立在人们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与日常生活的呼吸有所不同。歌唱的呼气是在平躺吸气的状态中加以控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吸气状态,保持横膈膜和两肋的支持状态;吐气时小腹逐渐收缩,缓缓地吐气,以适用歌唱的需要。歌唱呼吸的训练目的在于不断延长发音持续的时间,获得演唱呼吸的各种技巧。在此基础上,歌唱者要全身“放松”,呈“自然状态”,缓慢地吸气,并利用一瞬间的轻微冲力,像吸气一样的动作唱出每一个音符。

巴尔纳德说:“平时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活动,但歌唱时要求特殊的呼吸,所以要有特殊的气息控制”。爱金说:“歌唱时的呼吸,是与寻常的呼吸有所不同。”它的整个目的是为声音的发出,支持一种长的、节制的很好的空气压力。一口满满的气,常须很快地吸进,并且要在一个控制着压缩情况下,至少保持20 s。这样1 min的呼吸次数才能减到最低限度。再一点是要以一种留心地控制着的力量把它呼出,因为声音能够把握的发出全靠这一点。

3 歌唱呼吸的训练

在歌唱时很多教师和演唱者大都采用“鼻口同时吸气”。在演唱起音时必须用口吸气,以便较好地扩张咽、喉以及气管、主支气管,并使它们的平滑肌作积极的活动。

下面有几种方法,可用于锻炼有关器官在歌唱时发挥其机能。它们是哄笑、叹气、打哈欠、惊讶、喘气法等。

(1)“哄笑”可以发展腹部的肌肉群,像在唱歌时所适应的那样。(韦柯夫:《歌唱者的基础》)

(2)“在歌唱中自由地呼吸最好的实例是拖长音的叹息。”(瓦特尔斯:《歌曲声乐学习的材料》)

(3)“歌唱者的呼吸必须像打哈欠时那样吸的深。”(马尔开西《歌唱者的问题解答和纲领》)

(4)“就像在受到惊吓时那样迅速的吸气,可以发展在歌唱时的快速换气。”(辛德尔:《头韵法与发音法》)

(5)“喘气是加强呼吸活动柔韧性的最好练习。”(威尔逊:《独唱者》)

作为一个声乐工作者,当掌握了一些歌唱呼吸的基础和基本原理,并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还有必要结合歌唱实践,对气息运用的技法和理论,作进一步探索,从而使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更扎实的声乐文化素养。

4 如何正确运用呼吸达到“字正腔圆”

呼吸广泛地运用于歌唱中,良好的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呼吸方法的运用,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各种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字正腔圆”。

首先是“字正”,“字正”,听众才能听清楚唱的内容,才能引起往下听的欲望。而且字音念准,有利于行腔的圆润,但它是完全建立在正确的呼吸方法基础之上,才能促成听觉上的美感。正确呼吸有利于音域的扩张,声音圆润、流畅;使歌唱的声音富于丰富的艺术表现。王晏卯是这样说的:“在唱腔与道白中,每句都按声调的体系,把字、意表达清楚,观众才能听清,这叫‘字正’”。这里的字音、字意必须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把每个字像打字机一样往外打。就是说每字、每句、每个词组都不是独立的,总是在气息的控制下,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每一个语意的。因此,每一个单字必须有轻有重,有抑有扬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腔圆”就是在字正的前提下,曲调要顺畅完整,情绪准确而圆满,符合人物的性格。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基础,字不正,腔也就跑了应表达的意思。总而言之,“字正腔圆”就是要把词音、词意有感情、有声源(气息)地表达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