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1 10:11:07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第1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计;改革对策

[作者简介] 张兆亮(1983-),男,保定市财贸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费减免以及助学金发放,学生的实习环节有在校生实习责任险的支持,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面对的就是市场的检验与社会的评判,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学校的社会评价,这些都是中职课改成败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只有保证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发展中职教育的重点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化为质量的提高。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自身的特色教育,过硬的专业建设,建立与特色专业相对应的精品课程,培养教学名师,特别是双师型的骨干教师。课程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依据当前的背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发掘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改革策略。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改革阶段分析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市场对人才的学历与能力要求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目标的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主要包括:一、选择性失业,由于教育教学的内容多年不变,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适应,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毕业后与实际工作难以匹配;二、学校专业设置陈旧,与市场要求不一致的专业设置,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招生,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困难;三、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学生在实训阶段无法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能力欠缺从而影响就业。

2、市场对人才的学历、实践能力要求增加。当前市场更多的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目标的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的行业和学科的分界线已经淡化,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传统单一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是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实现学科、学校、市场间的融合。

4、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注重质量,重点示范学校建设、骨干专业、精品课、教学能手评选,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激发教学热情和学习热情,这都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分析

1、学科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是借鉴传统的普通教育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实践环境体现不够。

2、实践课程。为了改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与时间相脱离的问题,学校增加专业课程课时,改变过于理论化的知识点,精简理论,增加实践内容,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模块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技能模块MES课程,首先对工作进行分析职业技能,再学习与之对应的模块以掌握职业技能。这种课程模式,既满足了理论基础的学习,有满足了实践能力提高的目标。

4、工作过程课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就是借鉴德国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参考的课程方法。该课程方法不仅强调理论、实践的分步掌握,更要求对全部工作过程的掌握,强调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情景化和项目化,使职业教育回归其本质。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的只是基础的理论,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的是理论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中,中职必须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竞争力。

(二)课程结构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

中职学生工作后,部分能力很短的时间就能熟练掌握,而在学校学习很久也不能熟练应用。这是因为课程结构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这一现象要求中职学校要拓展课程设置的思路。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内容滞后

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以适应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实训能力的提高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中职课程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体现专业特色和时代背景,重点发展职业能力提高的课程。

(一)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中职课程必须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拥有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水平,具备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注重工作过程能力的培养

中职课改要把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在教的过程中创造模拟实际工作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工作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工作过程的模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中职教育课改的系统协调与不断创新

教育教学是一个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有很强的匹配性,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比如课程设计、教材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及时作出调整。

(四)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按照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贯彻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既包括教学,又包括实践,还要以职业资格取得、技能比赛成绩等为参考,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实现多元考核,客观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

[2]徐涵.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3]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第2篇

一、必须具有新课程开发能力

“上学有资助、升学有门路、就业有保障”既是当代社会对职业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可看作目前和将来职业中学的办学导向。“三有”目标有其理论上的前瞻性,更有其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贯彻落实“三有”,开好、开足、完善、丰富、提升职业中学现行的课程、专业无疑是夯基固本之策。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大都是传统职业教育范畴的衍生物,是和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相契合的。与时俱进是教育也应该是课程必须具备的理论品质。改革原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与学生发展、经济进步、社会变革不相适应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而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根据职业中学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删减和革除、淘汰过时的、没有生命力和开发潜力以及开发前景的课程门类,新开和增设与市场与就业趋势相吻合的专业课程,是当前职业中学管理层迫在眉睫的任务。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地域特色产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的展示窗口和实践平台。平顺县农业职业中学地处太行山区平顺县,这里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县、旅游名县、绿色农产品大县、革命老区、劳模之乡。近几年大唐风力发电项目、航天工业园区、苗庄工业园区等知名骨干龙头企业(公司)相继入驻平顺。文物、古村落、旅游、中药材、绿色农产品及新型工业项目,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应该是平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潜力产业、朝阳产业、优势产业和拳头品牌,因此,职业中学课程体系应盯住这个大趋势、大市场做文章,巩固自然学科,保留传统优势专业,延伸传统专业,拔高衔接性课程,增亮品牌专业,打造前沿专业,开创“传统+特色+创新+前瞻”外向型新课程体系。初步设想新开平顺文物旅游、古村落民风风俗、新型工业前景等三门专业课程。对于职业中学而言,新课程开发力就意味着生源吸引力、学校发展力、未来就业力、社会关注度。

二、必须具有新市场预测力

扎根当地,面向市场,培养技术型、实践型、实用型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学以致用,扩大就业,促进就业,保障就业,是职业中学的办学旨归。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转化为现实技术力、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教育性与实践性、教育力与实践力相结合、相统一的特征决定了管理者一方面着眼于“教育”,即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必须着眼于实际即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与职场需要无缝对接。达成这个无缝对接是职业技术教育最直接、最现实、最核心的追求,也最能展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力和效益。一个智慧的管理团队,一个有引领性、开拓性、创新性、前沿性的管理者,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交互碰撞而交互影响,而且相互竞争,职业学校生存维艰的窘境中,要想引导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突出重围,走上高地,就要两只脚同时抬起,一只踏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理论门槛,打开天窗,吮吸清新气息;一只脚踏进社会和市场,及时敏捷地把握社会信息、市场脉搏,弄清社会与市场导向,适时适当整合课程和专业。较之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业学校管理者多了一副探测市场、职场动向的担子。市场的瞬息多变性常常让专业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士望而却步,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难度更大,涉猎当地经济发展动态,熟知市场理论,稳步而又迅速地提高市场波动预测的敏感性、市场波动规律的总体预见性,提高管理者的市场预测力,在这方面我们的确任重道远。

三、必须具有新科研探究力

职业技术领域的教育科研有别于基础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科研的异化,但又与基础教育科研存在基因上的连接性与传承性。职业学校的领头雁必须是职业技术教育科研亦即新科研先行者。一直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处于弱势,职业技术教育科研也沦为可有可无、无足重轻的“角色”。职业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对这一课题讳莫如深,所以,相当一段时期,职业学校仿照、沿袭、套用基础教育学校教研模式,从事低效、无效的亦步亦趋“填鸭”“描红”式的所谓“科研”,一无特色,二无亮点,三无出路。科研质量、科研成果、科研素质的推动力、支撑力、牵引力是不容置疑的,科研质量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水平线,一所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它的办学起点有多高,办学前途有多远大,办学效益有多好,与它的内在的科研合力和科技含量密切相关。新科研探究力表现在:(1)能主动把基础教育科研与职业教育科研打通,实现资源融通与优势互补、共享;(2)能立足职教实际,科学定位职教科研的方向、目标,把学校的短期、近期科研发展目标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3)能瞄准市场、职场,找到职教与社会需求的过渡块、连接带、转化点。依托科研,撬动职业教育转化为切近现实能带来实际效益的生产力;(4)能提升职业中学的品位、声誉,助推“特色化、现代化、一流化、职业化”职中进程;(5)能就职业教育科研前景提出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四、必须具有新教师配置力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影响着教师的配置。普通职业学校教师有专职与兼职两种,专职教师通常从事自然学科教学,兼职教师从事专业教育,而且兼职多余专职。长远地看,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是不利的。面临时代和职场的挑战,在教师配置上必须体现出全新的配置视角和配置能力:(1)加快专任教师专业化,即使专职教师在自然学科、基础学科技能外,兼有特色专业之长,能开新课、特长课,成为横跨自然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通才;(2)加快专业教师规模化,通过校本转化,择优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适度扩大专业教师数量,打造一支专业精、技能优、成建制的适应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专业师资团队;(3)适度外聘兼职教师,在保证兼职师资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压缩和减少兼职教师数量,兼职教师梯队朝“少而精”目标发展。逐步确立专业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大梁作用,优化专兼职师资结构;(4)搭乘新课程改革快车,尽快促进教师成长成熟成才,推出职业中学课改名师。

五、必须具备协调沟通力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第3篇

回归教育本质 拥抱市场春天

何为“教学为本”,北大青鸟APTECH副总裁陈峰波在年会开篇就做出了生动的阐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好的就业质量永远是硬道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得互联网技术人才成为市场发展的源动力,带来百亿元+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移动互联技术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在IT技术型人才需求与缺口并存的矛盾下,回归教育本质,为更多学员提供更优质的IT职业教育,最终实现学员高品质就业。

陈峰波强调,好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帮助学员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学员的素质教育,以达到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的。例如,北大青鸟APTECH始终重视COT课程的创新和实施,在承认学员已有习惯和方式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游戏和情景演练,以及学员课外的阅读和练习,让学员认识到自己习惯和方式上存在的问题,逐步递进训练学员的职业素质,最终实现学员在校即成为准职业人的转变。

面对每年存在高达130多万人才缺口的市场环境,提供IT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的商业价值会日益走高。北大青鸟APTECH将顺势而为,坚持教学为本,培养出具备技能、素质、人格、思想的优秀学员。

师爱贯穿教育 成就职场精英

学习是师生相互取暖的修行,我们的学生需要爱和唤醒。作为本次年会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师爱”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不仅需要专业技能上的提升,更应重视教学关爱。之所以首次将师爱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这与近年来北大青鸟APTECH的生源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近年来,95后学员占据主体,针对这一代年龄小、叛逆性强且责任意识模糊的特点,北大青鸟APTECH的培养目标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在坚持培养学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秉性各异的学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及学员培养方式,打造一支有“师爱”、有“灵魂”的教学团队,唤醒学员心灵深处内在的正能量品质,使其成为具备主动学习能力、健全人格、良好职业素养的精英人才,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更上一层楼。

重视产品设计 延展平台价值

北大青鸟APTECH始终坚持教学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新和迭代。其率先提出的课程设计产品化思想,成为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

课程设计产品化,顾名思义,是指产品不是课程体系,而是以产品价值为核心的一套系统。在此指导思想下,北大青鸟APTECH将于2016年实现ACCP软件工程师、学士后Android、学士后Java、学士后UI、网络营销、BENET、BTEST、启蒙星、学士后・NET9个产品、5次主版本变化、20个子版本变化的目标,实现创量产品、体验产品10000分钟、300个课件的目标内容量。此外,师资培训方面,在采用青鸟O2O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分模块认证、导师责任制的培训计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模式被不断颠覆,唯有用户体验自始至终受到高度重视,于是,“场景时代”应运而来。以体系员工学习和工作、学员考试和就业等青鸟O2O运营模型场景化为诉求,青鸟教育云平台提供了以场景渲染为背景,将产品作为道具,以平台传递服务,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故事情节的代入,使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升学员用户体验的完美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对产品、对品牌的高度认同。

2016年,北大青鸟APTECH将力争实现基于场景化的学员咨询,成为现有咨询流程和咨询工具的有力补充,大大提升咨询效果;基于场景化的员工考试,在对现有内部测试工作进行优化后,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以青鸟教育云平台为渠道打造业务场景闭环,追求场景下的极致用户体验,使青鸟教育云平台成为青鸟O2O落地实施的有效支撑。

持续品牌影响 铸就职业教育源动力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第4篇

[关键词]高教改革 地方学院 重大转型 科研工作 立足点 方向

日前,据国家教育部权威人士透露,高教改革思路已经明确,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共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目前中央已形成统一认识,认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正是教育改革。从目前就业市场状况来看,较为突出的矛盾就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供给不足这一现实矛盾。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本科毕业生或硕士、博士毕业生走向市场,其中尤以本科毕业生数量最多,如2013年就毕业了699万本科生,但其就业率仅达77.4%。与此同时,国内众多企业中处于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却相对短缺,其比例尤显突出。因此,目前急需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重大改革,而其突破口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建和塑造,其培养的对象将是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高等教育改革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调整。从产业需求看,我国确实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一下子把那么多的本科院校进行整体转型,确实也要花相当大的功夫和力度。这需要使整个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队伍,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此紧随的,应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的意识等各方面都要发生变化,最终符合市场发展需要。国家为做好这件大事,在人、财、物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投入。由此也会导致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普通高校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实质是要回归到教育培训的本质。显然,这将终结过去那种使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严重不对接的扭曲格局,并让现代高等教育尽其本来职责。这种变革必将给未来我国带来各种“人才红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未来也会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比如教师队伍、课程改革等方面,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人的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转变的。但我们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事实上,目前就业压力客观存在,逼迫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才行。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就因教法问题,导致其就业困难。这种情形需要有极大的改变。

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其中调整的重点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必须符合就业市场需要,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共识。

一、地方学院转型背景及其发展方向

显然,目前国家对于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但其具体实施步骤还有待公布,作为地方学院的广大基层教育部门也正在等待国家有关改革转型的细节文件陆续出台。

总的来看,目前广大地方学院,不管原来是地方师范学院,还是地方理工科学院,在国家高教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都将逐步改变为面向职业教育,同时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学院。

正在转型中的地方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将发生许多重大变化。显然,应用类专业应使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更强,因此在理论知识教育、实习和实训等各方面,都要更倾向于实际应用。[1]从整体上看,这种转型的中心问题还是课改。“职业”这个词应渗透在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课程体系中,应把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

从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来看,目前现有高职教育应进一步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目前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也应努力往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如今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有3+2连读,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2年,就可获得大专文凭;而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就可获得本科文凭。另外,还可通过3+2人才分段培养模式来进行选择,使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变得多样化。以后,不管是传统本科还是类型化职教,都将根据人才目标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显然,这对那些职业倾向已较为清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由此可以给他们的未来成长带来不少新的机会。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也非常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素养高的优秀毕业生,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而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培养出的各类研究型人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部分需求,只属于就业群体中的小众部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可以预计,未来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人,而是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在人们头脑中,未来职业教育也不再与传统的本科教育对立起来。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早在几年前(当时还为其前身茂名学院),该校就提出要树立“大工程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2]近年来,该校又进一步提出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3]以不断提高就业率及知名度。

二、高教改革背景下地方学院科研工作立足点及其发展方向

与以上转型背景相对应的是,未来地方学院科研工作思路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认为,在高教改革及地方学院转型背景下,未来地方学院的科研工作将围绕以下四个立足点来开展工作。

1.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各项经济建设

未来形势下,地方学院的科研工作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及所在地的各项经济建设。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该校地处粤西南石油化工基地茂石化公司附近,正因背靠这一基地,所以该校一向大力发展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程应用型专业,最终使该校在其前身茂名学院基础上,于2010年成功升格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确立了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办学方针。

可以预计,由于各地方学院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势必会突出相关重点学科的重要性,这样各地方学院也会高度重视对重点专业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就在其行政系统内,专门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和重点学科办,并已花几千万元资金兴修了综合实验大楼,以适应学院升级后的专业发展需要,并集中体现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办学特色。

2.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

地方学院身处各地,因此与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联。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虽然该校突出的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但不可否认,广石化学院毕竟地处茂名这片土地上,因此必然要跟当地的地方文化发生紧密联系。

茂名立市虽较晚(1959年设立),但其地名却可追根溯源至西晋时期的著名道士潘茂名,其历史文化根基可谓颇为深厚。从文化根源看,茂名文化与历史上的冼夫人文化、高力士文化、潘茂名文化都有着重要关联,以上文化又与粤西地区的高凉文化有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系列历史文化因素,茂名地区至今仍保留了大量与冼夫人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为此,在茂名地方和该校领导大力支持下,该校于2010年成立了冼夫人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又成功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此外该校还先后成立了南方诗歌研究所和妇女发展研究会。由此大大加强了对茂名地方文化的研究力度,并促进了其应用与开发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茂名先后立项建设了茂石化炼油厂和乙烯厂等全国知名的石油化工项目,可见茂名文化又与石油化工等现代工业文化有着紧密关联。为加强这一领域工作力度,目前该校又准备筹建相关研究机构,以大力促进对石油化工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建设。

3.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地方学院除了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外,还必须紧密围绕地方党委的政治领导,尽力为地方和谐社会的创建而服务。从广石化学院来看,该校在社科部基础上,又成立了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由此为学校和地方维稳工作保驾护航。同时,该校团委、学生处还配合各二级学院党委,为创建校园和谐社会不断努力,由此也在茂名当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4.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塑造

地方学院的科研工作除上述各方面外,另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对于这一领域,过去我国从学术界到普通民众,都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因此,在这一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空白,如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等各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高教改革势在必行,其大方向已经确定。在此宏观背景下,众多地方学院都将面临从普遍综合型本科院校逐步向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学院转型。与此相对应,原有科研工作思路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着重分析探讨未来形势下地方学院科研工作的立足点及其方向。认为在以上转型背景下,地方学院科研工作将立足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及所在地各项经济建设、地方文化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战略目标服务,并要努力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新任务紧密相联。因此,地方科研工作者的出路在于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开展工作,同时积极融入到与就业政策紧密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向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科技领域和学术高峰迈进。

[参考文献]

[1]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2013年11月。

[2]李润、关志强、邹刚明:《“大工程观”研究综述》,《南方论刊》2011年第5期。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第5篇

一、高职背景下《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定位不明,未能摆脱本科模式

园林专业于高职院校多为近年新办专业,在较短时间内,未能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开设之初,大多参照农林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包括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制定、考核的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对实训环节有所偏重,加入项目化教学理念,但整体仍未能摆脱本科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未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导致教学成果与学生岗位技能所需严重脱轨。

2.内容定位过于庞杂,与所设课时量不对等

《园林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门集技术、艺术、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内容涵盖范围极其广,而在大多高职院校园林专业,该课程所占学时少,周期短,基本在一学期内设置60-90学时之间,且在整体课程体系中亦没有相应的前期基础课程引导、后序课程强化巩固,要想通过这短短一门课的学习达到培养具备园林建筑设计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的的人才目标,该课程所承担的内容量便会过于庞杂。这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筛选教学内容、安排实训环节时常常陷入两难,无法均衡顾及知识、技能、应用等各方面的目标需求。学生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把握重点,对该课程的知识获取止于表面。

3.实践教学内容定位模糊,脱离市场需求

现《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多采用项目化教学,在项目类型选择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接触一线园林建筑设计项目不多或类型单一,无法精准判断市场对高职学生的市场需求,而一门课程的教学一旦脱离市场需求,无论运用何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将趋于形式化。

二、应对措施

1.明确高职教育市场定位,严格制定课程标准

教师在制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编写教学计划之前应当进行充分地市场调研,园林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就是“干本科生不愿干的,中职生干不了的”。在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单元模块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侧重工程技术、施工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等实操性强的内容,避免填鸭式理论灌输,提升学生可用性强的职业技能。

2.优化组合,建立园林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

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本身特点出发,教师要想完成全部的教学目标,必须将前期课程与后序课程与之结合。从课程设置上来看,《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园林制图》、《风景园林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课程,在编写教学计划时可加入园林建筑案例解析、测绘、软件效果表达等内容;《景观材料与构造》可作为专业课与之同期开设,让学生能在两门课之间理论联系实际;此外,还可开设相关选修课,如《中西方园林建筑史》、《景观建筑赏析》等,进一步完善园林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

3.强化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性

为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项目推进全过程,学生不断遇到问题、提出疑问、案例筛寻、对比分析、重新优化,使之在全面直观的方法和反复试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储备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项目甲方的角色来引导设计方向,同时适当给予针对性的案例简介和技术支持,为学生及时补充养分。

三、结语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第6篇

关键词:园林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176-02

我国的园林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由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通过对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常德、郴州等10个地市50个园林园艺企业、30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发现: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对各种层次的人才均有需求,但总的趋势是高级园林人才需求较少,中低层次人才需求较大,特别是中专、大专层次需求量最大,呈金字塔分布状,各层次需求比例是硕士、博士4.14%、本科26.52%、高职专科32.87%、中专中职36.47%。

一、目前园林中职教育发展的特点

园林中职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园林职业能力,在园林生产、技术服务、和经营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园林中职教育正逐渐成为中职重要的特色专业。

因普高扩招、中专文凭含金量少、毕业生素质低就业难等问题而出现了招生难,生存难和不断下滑的局面;不少中职学校的园林专业因此而纷纷面临停办。就湖南省来看,开设园林中职专业的学校,主要是原农业中专学校和各县的职业中专学校及部分城市职业中专学校。目前,开设园林专业的学校在减少,招生的规模在下降,教学质量在下滑,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二、目前园林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园林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学生素质:当前,中职学校没门槛,随意入学。

2.学校管理:主要存在四大问题:(1)专业教育定位不清,园林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具进;没有结合当地实际,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缺乏吸引力。教学上没有上级检查督促,随意性大。(2)硬件设施数量少质量低。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实习场地缺乏;很难满意教学需要。(3)教学上偷工减料,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不完成规定学制。三年学制的中职学校,许多学生却只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顶岗实习”、“勤工俭学”去了,民办学校更是这样。学生没有完成学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往往工作一年左右就离开原岗位,不少学生从此就回家了;家长和社会很不满意,产生了信任危机。

3.教材质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版本多样,由于中职园林专业教材发行量小,出版周期长,目前普遍存在中职教材、高职教材、大专教材、甚至本科教材混用,五花八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2)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有些专业教材仍是10~20年前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近几年园林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与品种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变化很少。(3)缺乏实践指导书,教材的操作性不强,仍强调理论体系;以前普通中专教材还有相应的实习实验指导书,而现在的中职教材缺乏与教材相对应配套的实习实验指导书,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方便。

4.师资队伍:从目前主要开设园林专业的中职学校来看,园林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上均难以适应园林市场需求。(1)从学历上来看:地市级中专学校的园林教师基本上是本科以上、研究生占5%左右,县级中职学校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以大专层次为主。从整体来看中职学校教师学历没有达标。(2)从所学专业来看,地市级中专学校的园林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农大与师大的农学、园艺、果树、茶叶、蔬菜、植保、土肥、生物、等农业类专业的老本科生,真正学园林专业的很少,近十年来进入的很少;而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要是从普通初中分流而来的文化基础课教师,学园林类专业的所占比例更少。(3)从年龄上看:园林中职专业课教师普通年龄偏大,青年教师少,专业发展缺乏后劲;地市级中专学校的园林教师基本上是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基本上没有,县级中学校园林专业教师由少数老教师承担,中青年教师又多是非园林专业的在顶替工作。

5.教学实践:教学与管理上主要有以下表现:(1)园林中职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不健全。其一,对目前中职教育出现的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实施不到位;其二,日常教学文件不规范,如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学期授课计划、实训实习计划、生产实习计划、学分制管理、学生成绩考核等相关文件资料不完善,对教学管理起的作用不大。(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学模式惯性大。因为园林中职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教学主要采用“教本式”模式、“灌输式教学”、“保母式教学”,习惯于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错位了职业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方法才可能产生与实施。(3)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成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现在园林职业教育评价方法大多仍是沿用中学阶段的手法,虽然在高年级班进行园林施工员、园林设计员、花卉工等职业资格证考试,还是偏重理论考试,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的含金量普通不高,在社会上认同度不高。

三、园林中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园林中职教育要建立基于任务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将课堂的重点搬到生产现场,以提高园林中职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园林中职要有科学的培养目标

从当前园林人才市场需求来看,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目标是“素质好、技能强、适应广、思维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劳动者,强调能力为轴心,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靶子,以“勤奋实干、职业资格、创业精神”作为毕业生的质量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为“园林类部门能就业,因地适宜可创业,职业角色转换快,勤奋努力可成才”的现代中职人才。

(二)突出园林中职专业的行业特色

园林行业是农业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业部门,园林中职教学的重心要落在植物类、农艺、维护等方面,并兼顾园林工程知识。

1.专业设置服从园林市场需求。市场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及时了解园林市场发展状态;专业设置首先应立足当地市场、本省市场,其次才是外地与外省市场,重点瞄准生产一线企业,如园艺场、林场、花卉苗木公司、花店、园林产品商店、城市绿化维护公司、公园、风景与旅游区、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园林施工企业、景观设计公司等。

2.专业知识与技能面适度放宽。专业课程要向农艺和工程两冀发展,农艺方向拓展林业、茶叶、蔬菜、果树等选修课;工程方向拓展土木工程、室内外装饰、平面制图等选修课程;当然,这种放宽以学生自选择为主。

3.专业重心应突出“农字”特色。即突出园林植物种类品种识别、苗木繁殖技术、植物组织培育技术、绿化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植物栽培技术、植物整形造景技术、花卉与苗木销售技术、绿化景点维护管理技术、盆景制作技术、室内植物装饰技术、艺术插花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机械操作与维修技术,等等。

4.专业建设遵循园林行业职业标准。紧密围绕花卉园艺师、园林绿化养护师、园林施工员、园林设计员、园林预算员、园林产品营销员等职业资格来建设、改进、发展专业,开展教学工作。

四、围绕园林行改革园林中职教育

园林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要求园林中等教育思路必须以园林市场需要为中心。

(一)建设校企股份公司办学模式

与基础教育相比,园林中职教育投入高,仅靠职业学校自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问题的,而且学生就业总有需求对接矛盾。校企股份公司可以缓解上述问题。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几家较大园林企事业单位作为学校的董事单位,成立股份公司,建立董事会工作制度,企业负责人参与学校管理。

(二)建设生产应用型教材体系

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校本教材为补充、生产单位操作技术资料为着点,建设统编教材、校本教材、技术资料三结合的生产应用型教材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动态变化的,及时紧跟生产实际。

(三)建设生产操作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突出生产适用性、直观性、操作性、创造性。力争做到主要知识点、主要专业技能按生产实际岗位需求来进行操作式教学。根据园林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具体知识与技能特点可采用先生产实践、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或采用项目式教学为主。

(四)建设生产现场型实训设施

实训设施分校内校外两部分,两部分同等重要。校内的园林生产实验室、园林植物标本室、园林模型室、园林制图与设计室、植物组织培养室等均按生产要求进行建设,所用仪器、工具、药品等都是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校内园林植物园(含苗圃)也应按生产现场要求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五)建设综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含教师和教辅人员,在数量方面,达到师生比为1∶10;学历层次方面,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比为1∶7∶2∶1;技术职称方面,高级、中级、初级比为3∶5∶2;聘用形式方面,校内教师、生产现场专家、生产技术员之比为6∶2∶2;职业资格方面,要求“双师型”教师达70%;生产现场经验方面,要求专业课教师平均在园林生产实践年限不少于二年,而且每年到生产现场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1998.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第7篇

也谈高职专业开发——从生源调研谈起

一、引言一个完整的专业开发过程有三个环节: 专业开发、专业实施和专业评估。在进行专业初步开发后, 就进入了专业实施环节。专业实施是专业开发的落脚点, 是专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招生是专业实施的基础, 没有学生就无法进行专业实施, 更无所谓专业评价, 前期的专业开发也就成了做无用功。目前, 正值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时期, 高职院校越来越多, 高职院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 近年来电子电气类各专业招生规模持续萎缩, 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为寻找原因, 寻求对策, 我们成立了《关于高职电子电气类专业开发的研究》课题组。本文拟结合该课题组的研究实践, 谈谈我们对专业开发的一些看法, 以期抛砖引玉。

二、生源调研和我院2006 年实际招生情况(一)、生源调研课题组成立后, 首先就高职电子、通信、自动化类的30 个专业开展了一次生源调研。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 我们要求调研时老师们不对学生进行专业宣传, 不做任何倾向性介绍, 我们希望能从中发现些有用的东西。通过对湖南和湖北省内26 所高中1333 名高三学生的调查, 我院开办的相关专业的一、二志愿数及它们在全部30 个专业中按一、二志愿之和的排名情况如下:序号专业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合计排名1 移动通信技术82 97 179 42 应用电子技术133 43 176 53 机电一体化技术31 46 77 154 电气自动化技术24 24 48 205 电子产品质量检测23 18 41 23

(二)、实际招生情况我院采取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招生政策, 学生报到时可以在全院范围内任选专业。2006 年, 我院上述五个专业三年制高职的招生结果如下:序号专业实际报到人数1 电子产品质量检测1522 机电一体化技术1163 应用电子技术904 电气自动化技术535 移动通信技术51

三、现象分析与结论(一) 现象1、学生志愿调查中的“热门”专业, 招生人数不一定多。如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志愿总数在我院招生的五个专业中名列第一,但实际招生人数最少。2、学生志愿调查中的“冷门”专业, 招生人数不一定少。如在我院招生的五个专业中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三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但实际招生人数却排名第一和第二, 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达到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数的三倍, 这还是报到后期限制该专业人数, 尽量动员学生选择人数少的专业的结果。3、宽口径专业招生人数有多有少, 窄口径专业招生人数也如此, 没有明显区别。4、新专业招生人数总的来说相对较多。(二) 原因我们仔细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 学生报到时即可与学校、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合同上明确该专业学生经考核合格的, 毕业后全部对口就业并确保月最低收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也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2、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后所开发出来的一个新专业(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还没有) , 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发展前景。3、由于有联合办学的背景、学生就业有保障及学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学校的老师们在招生时进行了大力的宣传。4、我院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 主要培养移动通信终端的检测、维护和增值服务人才(如移动通信终端智能开发)。但很多学生认为就是学习手机维修而已, 而目前手机已相当普及且价格较低, 单纯的手机维修已没有多大发展前途。5、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没有联合办学的背景、同时也没有较好的行业背景。而在株洲有还有另外四所高职院, 它们都有很强的行业背景, 并且其中两所学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有一定的名气。(三) 结论从上面的事实和分析可以看出, 专业开发时我们要注意:1、专业开发要有一定的企业背景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专业开发要有一定的企业背景, 高职学校应努力开辟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 这是办好高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校企联办, 依靠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技术指导力量、现场工作氛围, 即可解决学校办学资金短缺、实训条件不足等困难, 又可为学生提供在实际职业环境中锻炼的机会, 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一个互相了解、双向选择的过程, 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开发与优化。对有较好的企业背景和行业背景、就业有保障的专业, 学生和家长普遍认同。2、专业开发要求新求变高职要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在专业开发上还必须求新求变。求新, 就是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 发现新的职业与岗位, 并开发出有前景的新专业。求变, 就是专业内涵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传统上为同一专业, 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的变化冠以不同的专业名称, 专业内涵也应该不同, 即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不同。3、专业开发要定位准确高职教育姓“高”, 同时也姓“职”。我们在进行高职专业开发时要兼顾“高”与“职”两个方面, 既突出高等教育的要求, 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既要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 又要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专业定位准确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定位不准, 不仅会影响到专业的生源, 影响到专业的发展规模, 导致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更为严重的是将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毕业生。如我院中职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的维修, 若高职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还定位在移动通信终端的维修, 那就不合适了。4、专业开发要保证重点、突出特色专业开发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行业或地方的需要, 保证重点、突出特色, 不能搞遍地开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专业开发的重要原则。要客观地分析学校的特点、优势、现实的专业条件及可能的投入, 实事求是地确定几个重点专业, 切忌贪大求多。高职学校应努力开辟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途径, 这是办好高职、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如我院的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专业与深圳毅俊公司联合办学, 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株洲汽车齿轮有限公司联合办学, 效果甚佳。5、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是搞好专业开发的前提搞好专业开发, 不仅需要具有敏锐的教育家的职业眼光, 更要时刻跟踪市场。可以说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是搞好专业开发的前提。只有深入社会, 特别是企业, 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就业环境、行业范围的企业类型、一般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量及生产状况、企业对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 才能为专业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开发的调研一般应有来自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 调研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 也可以是新技术应用部门和教育部门。6、加强高职招生指导是专业开发成功的保障为了保证专业开发的成功, 还必须加强招生指导。目前, 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招生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考生和家长的欢迎, 但是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对专业的内涵及就业前景并不太了解, 选择专业大多是赶热门, 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很难保证热门专业的质量, 又浪费了其它专业的教育资源, 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难, 对学生、学校、社会都不利。因此高职学校要加强专业选择的正确导向, 使学生选到真正合适的专业, 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职业教育市场前景第8篇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新思考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专业学科。具有实战性、操作性、教学示范性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业特点。按照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所述:“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在这种定义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应用性和实战性;但目前许多院校(本科院校如此,高职院校亦如此)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市场营销学科特有的方向,也与市场营销适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差甚远。一方面,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旺盛,但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却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高职市场营销人才的发展,即我们培养的学生仅仅是完成了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注重了它的“学历性”而忽视了它的“职业性”,这与我们国家确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一、传统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当前,高职院校由于专业发展目标定位模糊,仍沿用理论学科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主。

(二)专业教学体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1.职业教育理念。未能准确、及时地向学生传输职业教育理念。刚进入大学校门,许多学生并未形成职业教育概念,他们不清楚市场营销课程体系,不知道市场营销工作的内容,不理解市场营销工作的实质,往往将营销与推销等同起来,因此,应首先进行职业介绍,将学生从一名素质教育的学生转变为一个职业人。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只注重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仍然存在,虽然引用案例教学法,但没有体现高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特点。即没有解决高职教育的“怎么做”的问题,而如本科教学所体现的“为什么做”问题。例如,在讲授“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汽车”这一案例时,讲授的重点就是“为什么吉利集团要并购沃尔沃?”从市场营销学来分析,这是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一个吉利公司经营者角度加以思考分析这一并购背后的种种原因,这是本科教育所要讲授的;而作为高职教育,则强调这种经济行为对销售吉利汽车有何帮助,是充分利用沃尔沃的品牌、技术来打造和提升吉利品牌,实现汽车的关键技术共享,这样在吉利“4S”店销售吉利汽车时,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达到提升销量的目的。

(三)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一方面,是因为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士大多在企业拥有不错的地位,不错的待遇,很难应聘到高职院校任教;正是由于实战经验的教师少,导致“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可以说,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一)教学方法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教材及教辅材料的编写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下列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引入法。将市场营销课程中理解非常困难的概念、定义等,通过大量的实战“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由课题组教师收集大量的营销案例,来启发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企业营销案例进行思考,特别是对失败案例的典型分析,找出原因,提供方法。通过这样的案例角色扮演,使学生真正了解作为一名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2.情景模拟法。将企业真实场景还原至教学课堂。例如在讲授汽车营销课时,可将汽车“4S店”的真实场景搬到课堂内,根据“4S店”的销售顾问岗、前台接待岗、售后服务岗、等各个岗位,分别选派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依据汽车销售流程,展开模拟教学。

3.小组讨论法。对于经典案例,除了集体讨论外,还以小组方式进行小范围讨论,例如在分析奇瑞汽车公司花5000万元人民币聘请世界足坛巨星梅西作G5的形象代言人时,就以每8人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分析,究竟这钱花得值不值。每位同学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4.辩论法。和讨论法区别就在于,采用讨论法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多样性,不求最终的结果。是一种发散性思维。而辩论法在于,对于问题的观点,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并运用实例、论据来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在团队里面的领导意识。例如,在分析“红绿王老吉之争”案例时,就采用此法甚为有效。

(二)教学内容

1.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面临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教材。不少高职院校都选用了本科市场营销的教材。因此,应打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来设计组织编写教材。

2.引入考证制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证,这是高职教育比之于本科教育最有利的地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教师普遍年纪轻,教学经验不足,实际经验缺乏的现状,应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营销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还要求企业的基本管理知识,销售知识等。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派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高校和企业进修培训以及实施一对一传、帮、带等方式,使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例如通过暑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上海大众、广汽本田、中国移动等企业培训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并在工作过程中,接受企业的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

2.对中青年教师除了专业技术资格要求外,即强调要重视职称的评审工作,在限定时间内拥有初级或中级职称;对于以前企业工作转为教师的,拥有工程师或经济师;还要求在职业技术资格上有所发展,即要求初级职称者必须拥有“助理营销师”或“营销师”的资格证书。

总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形成适应企业要求的专业特色,使市场营销专业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

参考文献:

[1]李世宗.新世纪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