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交流的方式

文化交流的方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1 10:11:07

文化交流的方式

文化交流的方式第1篇

关键词:语境;高语境;低语境;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100- 01

一、高、低语境定义和分类假设

人类学家霍尔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从感知和交流方面研究文化之间异同的有效方式。根据交流中所传达的意义是来自交流的场合还是来自交流的语言,它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种。霍尔这种分类所用的假设是:“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在人和外在世界中间建立一个高度选择性的屏幕。文化通过该屏幕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决定了我们注意到的内容和忽视的内容。”因此,对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认清人们注意到了什么,而且能够帮我们认识到人们忽视了什么。霍尔使用下列方法定义高低语境:“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是指大多数信息都已经体现出来了,只有极少的信息清楚地以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达。低语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即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传达。”

二、高语境文化的成因及其交际方式

在高语境文化中,如日本、中国、韩国,人们在经历信息网络资源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同质性。由于传统和历史因素,高语境文化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动不大。在这些文化中,一致的信息会获得对外在环境的一致反应。霍尔说:“高语境文化的结果是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正常交流中,他们并不需要也不期望详细深入的背景信息。”因此,意义没有必要一定包含在话语当中。在高语境文化当中,可以通过手势、空间的使用甚至沉默来提供信息。高语境文化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更加敏感,不通过语言也能传达他们的感情。正如安德森指出:“高语境文化更加依赖和熟悉非语言交流。”在高语境文化中,通过环境就可以获得许多信息,没有必要把所有事情说出来。譬如说,诸如“我爱你”等表示喜欢的话很少直接说出来,因为这一信息已经通过语境表示了出来。

三、低语境文化的成因及其交际方式

而在低语境文化中,如德国,瑞士和美国,人口具有较低的同质性,所以造成人际交往的区别。缺少共同的经历意味着“每次他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都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传达了大多数信息,语境和参与者方面只包含极少的信息。这一特点反映在多个方面。举例来说,亚洲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隐晦、间接和含蓄,而西方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直接和坦率,也就是说,所有事情都需要说明白,而且是越明白越好。

四、两种导向下的认识差异

哈瑞斯和摩兰是这样概括这两种导向的差异的:“除非全球领导人都能认识到这些微妙的差异,否则来自高低语境文化的交流者在交流时会产生误解。”这样看来对差异性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1)对可信度认识的不同

与这两个导向有关的一个交流方面是对可信度认识的不同。在高语境文化里,那些主要依靠语言交流来获得信息的人相对而言比较不可信。他们认为沉默传达的讯息常常胜过语言,那些需要谈话的人没有有用信息。正如一句印度尼西亚的谚语所说:“空罐子叫得最响。”

(2)对冲突认识的不同

在这一交流维度方面的差异甚至会改变人们感知冲突和对冲突做出反应的方式。丁・图米注意到,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在交流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人们对待冲突的方式上。举例来说,因为高语境文化比较含蓄,所以他们认为冲突会破坏交流。丁・图米说:“对于他们而言,应该慎重而巧妙地解决冲突。”

(3)对信息来源认识的不同

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交流者追求,信任并乐于使用客观的,不具个人喜好的信息来源,而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交流者更加偏爱个人的信息来源。在没有人力的帮忙新环境中,,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会感觉新环境不友好并且冷漠无情。

(4)对非言语信息的认识不同

一般在交流中,低语境文化较少注意非言语动作或行为(如面部表情,语调等),场合,交流对象的身份所传达的信息,他们的反应会更加针对言语本身。高语境文化不费吹灰之力便能理解这些语境传达的含义。当他们遇见对此类信息不能正确回应的人,他们会认为这些人反应迟钝甚至粗暴无礼。

(5) 对套话的认识不同

高语境文化认为不使用套话的交流方式是不礼貌的,而低语境文化认为使用套话的交流方式为不真诚。

(6) 对交流中的责任人的认识不同

低语境文化认为说话人和作者应对整个交流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负责。说话人和作者应该阐释清楚,争取听话者能够完全明白自己的话。高语境文化期待听话人在理解信息的含义上多出些力,对整个交流多尽点责任,甚至说话者可以不具体用言词表达完整或准确,而靠听话人能注意到说话的语境来理解话语的含义。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禅宗,它的特点之一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常是师傅说一句高声莫测的话,留给弟子们去参透其中的玄机,当然能参透者甚寡,能参透者即是佛祖的有缘人,日后的得道高僧了。

(7)对礼节的认识不同

低语境文化更希望能在交流中能剔除礼节性的规范,能够更家真诚自然地以心交流,传达彼此的感受。高语境文化通过严格按照礼数行事来表达尊重和欢迎之情,并能体现自己是个高素质的人。

(8)对宴会的认识不同

高语境文化赋予宴会的含义在于食物的质量和数量,主客间的地位,与席者间的关系和庆祝的场合。如果呈上的都是些珍馐佳肴,客人就知道自己受到特别的尊敬和重视。席间,人们也会互致一些表示尊敬的恭维话。这些在低语境文化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

(9) 对合同的认识不同

如果合同双方起了争执,低语境文化的交流者会诉诸合同的条款,试图解决分歧。高语境文化的交流者除了考虑合同的条款,很可能会考虑到双方的关系和情境因素。事实上情境因素对高语境文化比起合同更加重要。

(10) 对寻求帮助的途径认识不同

低语境文化在处理低语境代码时,向会计,律师,媒体寻求帮助;高语境文化在处理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向中间人,公证人和经纪人取得帮助。

五、 结语

高低语境文化交际导向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时常造成交际障碍,因为它影响信息的获得,阻碍人们的交流。在实际交际当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文化,认同别人的交际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扬长避短,达成共识,促进交流是我们的宗旨。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的方式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合作

    一、前言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着文化差异,要是贸易合作畅通、合理,达到合作双方满意双赢的结果,就需要有效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同时,由于商品凝聚着民族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才能使商品更具有国际性。因此,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化及文化交流的内涵

    探讨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问题,首先要对认识国外对文化的理解。国外关于文化的研究主要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着作中,着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给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这个定义将文化看作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事实上,“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社会学和人类学着作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文化”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文化”在西方国家概念中既包括观念形态,又包括行为方式。文化作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它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由于文化并非源于生物学,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因而文化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罗杰·基辛从广义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文化是用作为把人类群体与他们的生态结合起来社会地传播着的行为方式(mode)、生活方式(。settlement patterns)、社会群居和政治组织的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和实践”。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以民族精神和气质(ethos)为核心的属于价值形态,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认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从1840年雅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是一种畸形的状态,自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向正常化方向发展。当今社会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了解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化发展,也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中外国际贸易中传播中国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由于文化交流在国际贸易中其中重要的作用,要在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实现无障碍,就需要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具体礼仪规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方式与思考

    国际贸易中的人际交流方式是多样的,但主要还是直接交流与谈判。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中的沟通成效除了与谈判者的综合素质和信息解读的保真程度有关,更重的是与文化差异程度和文化交流畅通程度有关。其中,文化交流方式是影响国际贸易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谈判者个人可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且在谈判风格中体现出来。谈判者很可能来自非常不同的文化,亚文化的环境,面对陌生人自然会保持高度的戒心。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并加深误解,增加交流的难度。文化是多元性的,交融的,超越了国界。沟通中的误解和曲解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文化观念来判断对方的利益和行为,则难以达到平息纷争、实现合作的目标。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虽然大多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加之,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文化的不同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跨文化问题主要通过语言、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谈判风格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并且在国际贸易交流中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在礼仪方面,健康、必要的礼仪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广交朋友,避免隔阂和怨恨。首先,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其次,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  四、结论

    国际贸易活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当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合作时,由于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因此,各自的民族文化、习俗以及礼仪等差别比较悬殊。如果违反礼仪规范,不仅会影响双方融洽关系的形成,而且还会影响对方对自己在修养、身份、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甚至影响国际贸易合作的成效。在国际贸易中,重视并加强懂文化交流,掌握必要的礼节与礼仪,是国际贸易合作的基础。人们之间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

    参考文献:

    [1]李德尚玉.浅谈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文化交流的方式第3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跨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85-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国际交流联系进一步加强,我国在成功入世后,对外交流日益密切,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开展商务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各参与主体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商务英语作用在于让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在商务活动中自由交流。

二、商务英语的涵义

商务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产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在我国真正开始发展是在90年代后。商务英语包含语言和业务两个层面,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英语,属于一种专业英语,是英语社会功能的一种变体(variety)。商务英语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三个要素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三、跨文化对商务英语交流的影响因素

国际商务活动自开始以来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体或者交易人都带着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在进行交往、交易、交际。因此,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商务交流将受到特别强的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具体影响因素有:

(一)语言习惯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语言交流、肢体语言等,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交流的影响最容易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语言习惯上表现出来。

例如,问候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打招呼是最常见的一种,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会有不同的问候方式。像How are you? Hello! Good morning 等常见英语问候语,它们只是表达一种简单寒暄意思,不用认真仔细回答。而在中国,人们见面往往会问“吃过了吗?”来表示一种问候关心,通常也仅仅是用来打招呼的,实际上并非是要问对方吃饭了没有。而外国人往往容易误解,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这就是中外文化差异。

在商务活动中,商务接待是十分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商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第一次见面往往都是相互握手,而西方人大多采用拥抱方式。在欧美国家,人们交谈时往往相互对视,这代表一种礼貌、诚意,如果说话时眼神飘忽,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如一句英国谚语所说: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

(二)思维模式

“要学会一门语言首先要把母语忘掉”,这句话的涵义就是在用非母语交流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母语的思维模式,千万别用母语的思维模式和逻辑来推断另一种语言的逻辑。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有时会因跨文化中的思维模式不同而产生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即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草木也和人一样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讲究低调、含蓄,因此在表达方面,中国人通常都不会很直接,往往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主题内容,有时候还会重新回到起始点,像中国园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展现出一种曲折婉转的风格。相反,西方文化强调“天人分离”,即世间万物是单独存在的,相互分割开来,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西方人表达往往比较直接,习惯与直线思维方式。正是存在这种文化差异,中国人的一些委婉含蓄表达往往让外国人难以理解。

中国人这种曲线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虑到礼貌规范,中国人日常交流过程中往往会顾及到各自身份地位,尽可能保持一种平和状态,强调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原则。中国人不习惯直接表达,即便有利益矛盾冲突,也会比较委婉地表达,或者会转移话题。当他人提出的要求违背自己意愿时,考虑到面子问题,中国人通常不会当面直接拒绝,还是会保持双方友好关系。中国人讲究礼仪规范,通过社交活动来结识朋友。而西方人日常交往比较轻松随意,见面交谈往往直奔主题,不会过多考虑双方身份地位差异,不太注重外在形式,关注内在实质。对于意见矛盾冲突,西方人都会直接表达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因为在西方人看来,如果回答问题模糊不清、遮遮掩掩是一种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

(三)社会文化

在商务交流活动中,社会文化影响十分巨大,包括沟通交流方式、人际关系、时间观念等,都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如果我们忽视社会文化差异,盲目用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这种商务交流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下面结合人们的不同时间观念进行阐述。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会有不同的时间观念。美国人类学家霍尔首先对文化传播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他认为时间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的时间使用方式,还有一种是多维的时间使用方式。前一种时间使用方式强调的是速度和专一性,像德国、瑞士以及北美地区都十分推崇这种时间使用方式;而后一种时间使用方式注重把时间运用到不同方面,像拉美、中东地区推崇这种时间使用方式。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了人们不同时间观念,同时也反映是商务活动中。美国人在和日本人进行商务交流时,往往会更多考虑日本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工业发展,但会误认为日本已经和美国十分接近,没有差距,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和他们所想的有明显区别。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美国和加拿大达成协议仅需两天时间,而和日本达成协议通常要花费两个礼拜时间。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这是在拖延时间,日本企业往往只有一个财务会计人员,当无法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对外宣称企业会计不在,导致预定工作不能进行。德国人做事十分严谨规范,对于时间、日程有严格计划,而开会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德国人十分关注事情的具体细节,对于每个环节都要了解清楚,所以需要花很多时间说明背景信息。相比于美国、日本,德国货物供应往往也要花费很长时间。而法国明显不同于德国,刚开始,法国人做事可能会慢条斯理,到后来会逐渐加快速度,并且能够始终保持很高的办事效率。德国人做事基本都是保持同一种速度、效率,到后来会逐渐放缓。一般来说,德国人吃中饭时间较短,下午五点基本都下班了。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差异会在不同国家的商务交流过程中产生影响。

四、跨文化影响下商务英语交流的有效措施

商务英语交流是以英语为语言基础的跨文化商务交流,而商务英语由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商务背景知识、商务交际的技能三要素组成,为应对跨文化影响下商务英语交流所遇到的难题,提出以下措施: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形成于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往往会受制于文化因素,语言使用不当会造成误解,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忽视文化背景就会显得没有素质。即便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假如忽视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错误使用语言表达,就很容易造成对方误会,甚至让人觉得厌恶、反感。当然,在商务交流过程中,这些误会会导致交易失败,破坏企业信誉形象,造成巨大损失。像在称呼表达上,中国人会更多考虑双方身份地位差异,商务活动中往往会在姓名前加上职位尊称,比如“高总裁”、“吴经理”等,而美国人商务交往中都是采用“Mr”、“Mrs”等称呼,有时候甚至直接叫对方名字。在使用外语过程中,如果只是保证语法正确,商务交流还是不能顺利进行的,所以,商务英语交流必须要有一定的商务背景知识,增强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意识,增加商务英语交流的有效性。

(二)提升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

跨文化适应是指为了适应某种新文化而积极改变的过程,包括改变某人的信仰和态度、知识以及技能。其中外在的文化的特征包括服饰、语言、饮食习惯等,内在的文化特征包括信仰、态度、价值观等。成功的文化适应包括在坚持原有的价值观、习俗、信仰的同时,积极尊重新文化,公正无偏的看待不同的文化。通过运用商务英语有效地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对新文化适应所需的时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商务英语交流过程中之所以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由于其存在着跨文化差异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商务英语交流的有效性。在掌握好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商务背景知识,强化商务交际技能,才能突破由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商务英语交流瓶颈。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金峰.从文化视角看商务英语文化差异[J].时代人物,2007,(12).

文化交流的方式第4篇

论文摘要:旅游是一种使目的地文化向客源地传播的有效途径。与其它形式相比较,这种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旅游传播文化符合旅游者旅游的目的,而且旅游者愉悦的心理有利于在旅途中接受异域文化。同时,旅游中的文化传播使更广泛的人群在更广泛的领域更真实地了解目的地文化。

旅游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能够将目的地文化传播到客源地,在国际旅游中这种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传播更值得我们重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了旅游的这种功效,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旅游者在旅游中与当地人交流,通过旅游,旅游者将信息带回本国,传播给其他人群。“一个人旅游的经历及感受会以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方式,以口语形式和文字形式去影响别人。并且他可能在一切适宜的场合完成对他人的宣传,而不论其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接受信息的人会成为信息的再次传播者,遂形成逐次非定向信息扩散。”旅游引起的目的地文化传播是通过旅游者亲临目的地,接受该国或该地文化信息,并将其扩散开来的。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从而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国外。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与一般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一样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但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旅游这种方式具有更多优势地传播文化。

一、文化传播符合旅游者自觉的需要。Www.133229.Com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一大趋势。许多旅游本身就是把了解目的地文化作为旅游的目的。据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休闲消遣旅游者即使不是专门为了了解文化而旅游,对目的地的选择也都是建立在兴趣上的。尤其是国际旅游,路途遥远、费用较高,并非随意的选择。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文化必然或多或少的有兴趣,他们至少对目的地文化有着好奇心,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异域文化的情调,或者希望通过旅游了解一种文化,甚至有的是专家学者的考察。无论怎样,国际游客都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了解这种异域的文化。根据调查,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旅游资源占前三位的是:山水风光53.4%,文物古迹47.1%,民俗风情27.6%后二者显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中国的山水风光也很少有纯自然的景观,多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观,如泰山、峨眉山、华山、捞山等,虽然自然风光优美,却更以人文景观闻名。同经济、政治、传媒等方式相比,旅游这种交流方式更体现了接受者的自愿性。事实上,经济政治领域的许多交流活动也是属于旅游的范畴,比如外交访问、商务差旅等。我们这里指的是休闲或观光意义上的旅游。由于交流过程的自愿性,旅游者能更主动地、有效地接受与反馈信息。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和交流者的民族中心主义等心理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误解,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出现后,接受者的主动性越强,消除误解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如果对交流方的文化没有兴趣,只是出于其它利益目的进行交际,甚至双方本来就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可能使双方的误解增大,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

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是带着先人之见,带着他人对有关国家的普遍评价和观念到国外旅游的;他们虽然能获得很多新的感受,但却在其先人之见的影响下来评价解释这些感受,而很少愿意改变以前所形成的观念。旅游者诚然在去目的地之前有“先人之见”,但是,既然旅游者愿意亲自作一次旅行、他们必然希望亲身感受一下当地的文化是否如自己所知。他们不可能是为了证明目的地确实如自己的想象才来旅行,尤其是不可能因为试图验证目的地文化在头脑中的偏见才去做一次旅行。换句话说,由于已形成的印象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使旅游者愿意用这些“先人之见”来评价旅途中的感受,而他们的评判也确实是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作为评价的,但这不可能决定他的感受。真实感受与心理印象的反差越大,越容易引起旅客的注意,更改印象。毕竟“眼见为实”,更易让人信服。如果旅游者不能从旅游中获取新的信息,那旅游还有何意义呢,人们只需要读书、通过他人或大众传媒来了解异域文化,而无需长距离地旅游。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吸引了异域的游客来旅游,往往不是“先人之见”影响了他们的感受,而是通过旅游改变了他们的成见。如《美国教授: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中写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代表团的四名教授来华访问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长诺尔塔先生对记者说:“我们看到的中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喜欢中国,也喜欢北京!”在来华以前的一些担心都证明是不必要的。缺乏交流,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的想象或是道听途说有时与现实相去甚远,旅游正是用亲身经历来改变观念的途径。游客是用实践检验观念是否正确,而不是用观念映证实践。旅游者更多地是以一种平和、主动的心态面对文化交流,接受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信息。

二、旅游能更有效地传播目的地文化

旅游过程中人们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主动接受文化。文化的传播有和平与非和平两种手段。前者是接受文化群体主动性的接受,而后者则是传播者通过战争等方式强制性传播。当今世界,大部分父化交流的形式都是和平的,但具体文化接受者的主动程度有差别。

旅游是人类的休闲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松休息,或是增长见识等。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情较其它正式活动来说更轻松、愉快。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影响感受性,对知觉、记忆、思维都有影响。相对于其它传播方式,如通常的讲座、书籍等形式,旅游所带来的这种愉悦心理环境使信息接受者没有太多的戒备心理或敌对心理,因而,有利于文化信息的接受。虽然如前所述,由于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的不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矛盾冲突是难免的,但旅游者本身具有交流的意识使传播的阻碍减少,加之旅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使他们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能更好的去理解和解决。“旅游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传播(如培训外国留学生)。这是因为.现代旅游是现代人用以调整、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所造成的心理重负的手段。因此,现代旅游是一种兼具度假、休闲和娱乐特点的消费。这种轻松愉快气氛下的文化传播必然比严肃的说教让人更容易接受。

三、旅游对广大人群更具有现实性

旅游的时间长度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更有现实性。长时间的接触无疑能促进彼此深刻的了解,时间越长,交流就越深人,如长期旅居国外,移民等。但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时间上,这些都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的,可行性不强。相比较而言,旅游在西方社会已经普及,在中国社会也开始走进百姓家。作一次长途旅行对许多人来说是可能的。旅游团时间相对长而可以进行较深较广的文化交流,胜于一般的文化交流。以美国游客为例,在华旅游抽样调查中显示停留时间在8~14天的和15天以上的最多,分别占37.2%和26.7%这个时间长度足以使文化传播过程中游客有机会反馈.如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让传播更顺畅。

大众旅游的兴起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文化交流,而许多专门的文化交流活动只限于少数专业人员。旅游比起许多文化交流形式而言,更具普及性、大众性。从机会上看,旅游不会遇到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多种参与其它文化交流可能遇到的多种障碍。大部分人都可通过旅游这种民间交流方式得以参与文化交流。

四、旅游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目的地文化

旅游的接触往往是全面的接触,旅游客体是文化的载体,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多个方面。旅游者在游览中不会只接触一类资源,旅游地往往向游客传递着各方面的信息。旅游者欣赏到的不只是一种景观,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从物质层面到思想层面的文化,同时,在与导游、饭店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等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无疑丰富了游客对目的地文化的认识。有观点认为“旅游者大多满足于仅仅认识旅游国的旅馆、浴场、具有代表意义的大街和风景名胜,而很少愿意并且也很少有机会与旅游地的人们进行真正的接触没有机会来体会以他们的眼光看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旅游者在目的地与当地人总会有一定的交流,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为人所重视的今天,旅游者不仅停留在观赏了解民俗层面上.更有体验一些百姓生活的趋势,一些特定的旅游团还会参观校园、敬老院。如《我们喜欢中国》一文中美国北卡罗来那州夏洛特工学校艺术团对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尽管时间不长,但他们评价道“此次是我们第一次到北京……看到了北京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还亲眼看到了中国功夫表演。……我们了解到中国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于自助游的游客来说,与当地人打交道就更不可少了,他们的饮食起居几乎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帮助,交流会更多一些。这种相对不太正式、系统的交流,使旅游者更可能从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中全面地获取另一种文化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直接性是旅游作为文化交流方式的另一优势

大众传播是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如书籍、报纸、电视广播、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与这些相比,旅游者不仅有机会了解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如历史文化、经济成就等,还可以直接接触社会文化的各面旅游者有机会亲自观察大众的生活,与普通百姓交流,看到更真实的文化,不象其它形式只限于代表性的精品或是本国政府有意识的片面宣传。

文化交流的方式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工具语言,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职能,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播和交流,而是交互的全方面的传播和交流。英语习得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必须打破自身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局限,理解、学习英语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信息,同时传自身的优秀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我们国家英语教学的高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揉入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典故、风俗人情、习惯用语等文化背景,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有效、得体的互动交流的过程,涉及到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多样化的文化或历史传承,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这些都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不同的影响。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英语的基本技能,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之外,必须重视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积极理解与欣赏,比较我们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所在,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减少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遇到的文化障碍和受到的文化冲击,从而进行有效得体的互动交流。

2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意义

2.1 有效消除交流障碍,防止交际摩擦

如上文所述,不同国家地区,其文化、历史、习俗都有很大不同,甚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也存在差异。我们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不了解对方的俗语谚语等,有可能会无法正确解读对方语言所包含的信息,也无法向对方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造成误解,形成交流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升级为交际摩擦,以致出现冲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有效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2.2 开拓学生视野,增加语言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求学生自发自觉的去了解英语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背景、语言运用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了解我们的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区别所在,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种种差异,学着用native speaker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维,学习对方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英语相关知识的储备。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摆脱教师处于权威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收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目的仍是为了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研究生入学英语测试。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其重点重心放在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上,自动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吸收。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也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首先,大多数学校因客观条件限制,大学英语的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大的授课班级人数甚至达到八九十人,这使得任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对一,或是学生们之间用英语进行会话训练的机会大大减少。其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甚合理,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得不有所取舍。再次,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受几十年来英语教学传统的影响,学生们只注重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局限于教室,学习活动的对象局限于大学英语课本,离开了英语课堂,立刻回归母语世界,所以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无法转变,仍然是汉语式的思维。

3.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我们的重要意义,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积累,扩充自身的英语知识层面,以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对于教学者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还应结合教材,恰当、适时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克服母语带来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文化对比的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使学生既能接受对方不同的文化,也能在语言中包含我们自己的文化,减少文化冲击给学生带来的理解障碍。

其次,教师应当努力改善英语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交流的情境。我们的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往往先把听到的英语句子翻译成汉语,然后想好怎么应对,再把应对的话翻译成汉语,往往词不达意,摆脱不了汉语思维模式带来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等活动,鼓励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多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原版读物,鼓励学生选取优秀的英语影视作品反复观看,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甚至话剧排演等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网络、广播等,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较为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了解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为学生能准确、得体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最后,教师应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英语学习不应是简单、反复的记忆活动,这种方式效率低下,费时费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令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接受其他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乐在其中,无疑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英语进行准确、得体的交际,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除了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应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减少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带来的误解等交流障碍,减少文化冲击带来的交流冲突,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准确、得体、顺利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宋莉.跨文化交际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潘h.浅谈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6(1).

文化交流的方式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跨文化交流;语言推广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首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媒体命名的“第五媒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传播中的传者和受着的关系,影响了传统的媒体的传播模式,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给学术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新媒体”一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士以及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纵观近几年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很多基本问题没有解决,而关于新媒体的优势也有着很多方面的见解,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成为当今的一大课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种类

1、新媒体的内涵

目前对于“新媒体”的内涵,国内外的见解五花八门专家们各执一词,各种组织机构、专家学者、新媒体的使用者都从各个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对“新媒体”进行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美国《连线》杂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华纳兄弟总裁斯瓦茨威格:“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互联网实验室:“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视频音乐播放器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一些老式的传播媒介,新媒体就是指的新的传播媒介。”对于新媒体的内涵,很难给出一个满意而准确的定义,综合国内外以往给出的关于新媒介的定义:“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2、新媒体的种类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加广泛地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事物。新媒体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克、播客、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

二、新媒体的优势

1、媒体个性化突出

传统媒体受各方面的影响,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但是新媒体比较顺应时代的潮流,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更加细分到受众,可以面向到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东西,每个新媒体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2、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而言,形式非常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实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3、信息实时

新媒体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管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十分的丰富以及新颖,科技含量也十分高,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时间没有限制,随时都可以加工,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新媒体与强大的软件,可以做到24小时都在线,信息实时。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的策略

1、加强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

人们之间的根本差异主要是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自身结构,,不同的文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心态取向都有所不同,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沟通交流十分重要,沟通交流的前提是要求交流者具有较好的跨文化意识,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阅读相关的资料来了解各国的文化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等等,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交流,这种交流的关键在于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对交流行为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通信能力的提高,使得语言网络课堂也十分普及,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十分重要。

2、举办文化年活动,注重商务礼仪

跨文化传播很多都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文化交流,因此,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推动,需要政府借助广泛的外交活动,频繁的国际组织交流来加强跨文化的传播,举办文化年活动,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人们可以随时的下载资料,观看相关活动的影像资料,各国的网名也可以在互联网BBS、个人博客、个人播客上的直接对话与交流,有效的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不同文化有各自的商务礼仪,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密切,商务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士要想更加有效的交往、谈判,就必须注重商务礼仪。

3、掌握互联网舆论话语权

舆论是表现大多数人意见的想法,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社会团体、民众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声音各异,这些舆论压力可以成就一些事情,也可以毁掉一些东西,掌握互联网的舆论话语权对于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总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第一部分是分析新媒体的内涵及种类,第二部分是分析新媒体的优势,包括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实时。第三部分是分析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的策略,包括加强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举办文化年活动,注重商务礼仪、掌握互联网舆论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陈卫星.传播的概念[M ].人民出版社.2004版.

[2]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文化交流的方式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交流;钢琴人才;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73-02

任何艺术交流的深度都是文化内涵的交流,钢琴艺术的交流不是单一技术层面的交流。钢琴艺术在中国扎根、推广是文化交流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加强,不断促进我国钢琴艺术人才向着专业化、体系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钢琴专业人才的成长需要文化交流

钢琴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在各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如阅读国内外的相关书籍、观摩艺术交流活动、练量的国内外教学体系专业教材等等,通过交流掌握技术手段、开阔艺术视野、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来理解音乐作品,达到完善和提高艺术水平的目的。而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中外相关专业文献中,由于中西方不同文化为各国的专业文献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在对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专业文献学习中,除在技术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之外,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其作品呈现的风格以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迥异。文化交流就是为钢琴专业人才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渠道。钢琴专业人才在各种交流活动中,为了能够理解不同国度的不同文化,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自身的文化涵养,才能理解和感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在钢琴人才发展初期,重视阅读作曲家的传记,看作品的简要介绍,听作品的录音,通过读、看、听可以直接了解弹奏作品的创作理念、意图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形象,进而可以加强对技巧的掌握。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是初步的和萌芽的,重点放在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上。目的在于明确作品风格、接近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完善弹奏技术,能具备刻画音乐形象的基本能力。不同的书籍和音像资料,介绍的文化内容之间会有异同,因此,越全面了解文献资料,形成自己艺术观念的时间就越快,激发二次创作的能力和水平就越高。所以初期的文化交流,是钢琴人才具备发展能力的奠基石。钢琴人才发展的高度,也是由这一时期涉猎文化交流的宽泛度决定。

在钢琴人才发展的中级阶段,钢琴人才对文化交流活动常常处于主动参与状态。这个时期,有些人才已经走向国外,有机会直接接触当地文化,开始融入当地的教育和演奏氛围中,处于不断探索的发展状态中。依然在国内学习的钢琴人才,在地方举办的音乐节、学校主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和一些观摩活动中,也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国内外演奏大师的演奏和教学,通过更多的途径认识国外文化,开始中西方钢琴文化的全面了解。这个时候,钢琴人才得到发展的是文化精粹提炼能力,在了解中不断接受,在思考中不断研究,在演奏活动中不断体验。这一阶段钢琴人才的发展有了更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主动性,基本具备了向深度研究和探索的认识能力。

当钢琴专业人才的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文化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其热衷的活动。其中各种专业比赛,成为钢琴专业人才参与交流的重要形式,在国内外参与比赛,使钢琴专业人才有机会接触各国的大师和同行,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观摩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培育出的,带有不同文化印记的同行和老师的专业演奏、大师班的学习等,都会对钢琴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使其不断提升新认识,以达到对文化艺术层面的理解和提高,可以说,这一阶段钢琴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研究内容和视野更加深入全面。

综上所述,文化交流活动在钢琴专业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钢琴专业的人才,应该重视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而促进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

二、文化交流在钢琴人才发展中具有推动性作用

(一)文化交流推动钢琴人才建立系统的发展规划。文化交流对于钢琴人才而言是一种由理念和实践共同组成的活动形式,能够激发钢琴人才在学术领域有突破性的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扩展和完善钢琴艺术的新路径,在钢琴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系统化的发展策略。

从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来看,无论在演奏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都给钢琴专业人才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学术研究视角。如:我国的一些高等专业院校的钢琴专业教师,在留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有机会到意大利的专业音乐学院进行访学活动。在此期间,访学者通过观摩音乐会、参加大师班学习、举办和参与音乐会、参加艺术节和国际比赛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钢琴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这种直接的参与和交流,极大地增长了对异国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同,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和提高的目的。再如:我国开创“协作钢琴”学科建设系统发展规划的新策略,也是借鉴于国外的学科建设思路。“协作钢琴”(CollaborativePiano)学科作为独立专业,于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创立,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协作钢琴”专业在美国已经非常普遍,意大利大部分学校也都拥有了协作钢琴系。“协作钢琴”作为钢琴演奏艺术的重要表演形式,包括钢琴与器乐、钢琴与声乐伴奏(PianoAccompainment),钢琴与室内乐(PianoChamberMusic)等与他人协同合作表演的艺术形式。在意大利“协作钢琴”学科专业中,我们能看到钢琴人才的发展,不再是以钢琴独奏这一单一的表演形式为主导存在,而是以钢琴声乐伴奏、钢琴器乐伴奏和钢琴室内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共同发展,使钢琴艺术呈现出日益丰富的表演形式,有效的推动了钢琴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系统化的复合型钢琴人才的发展规划。由此可见,文化交流所达到的目的不仅是专业人才水平的提高,还能拉动钢琴专业人才建立系统的发展规划。

(二)文化交流推动钢琴人才形成开放式的发展理念。文化交流因为地区和内容的多样化,而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各国文化通过交流,才能在世界传播。音乐作品风格、作品中的创作元素,都折射出了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开放的文化交流态势与开放的人才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和的。从中意两国钢琴人才的学术交流来看,首先,双方都需要开放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才能使钢琴人才有机会和平台展示专业技能、学术理论研究等全方面的能力。其次,意大利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性,要求钢琴人才对“意国文化”具备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交流理念。对于意大利钢琴艺术文化的多样性,钢琴人才应本着“求同存异”的艺术发展理念来与其进行文化交流,用开放性的思维与心理来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从而鉴赏和感受“意国风情”带来的多元化的文化魅力。所以,文化交流恰恰推动了钢琴人才形成开放式的发展理念。

(三)文化交流推动钢琴人才走进世界文化领域。文化交流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传播是世界通用的方式,它可以冲破不同国家语言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各国文化不仅深受本国人民喜爱,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只有借助文化传播才能够扩大其影响。钢琴人才通过文化交流才有机会聆听各国的作品,才有机会进行巡回演出,才有机会让西方的文化、音乐、钢琴演奏大师来到中国,让我们中国的文化、音乐、钢琴作品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对此,我国的对外交流项目,给予了很大力度的资金投入,将文化单位、教育单位都纳入在资助计划之中,使钢琴专业人才的发展有了专属领域。正是在这种文化交流备受重视的政策实施中,才会出现中、外钢琴专家的走出去和请进来,这种讲学交流从另外一个角度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如:意大利钢琴家来京、津两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双方了解中意文化、音乐作品、钢琴家演奏风格创造了良机。其中大师班的讲座,更是在钢琴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引领的极佳作用,通过文化交流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在实践和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合作。再如:曾在意大利留学的学者以及项目组成员,在学习钢琴声乐伴奏艺术回国后,共同进行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力求集体攻关,拓宽研究层面,丰富研究内容,以达到在教学和实践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只是与世界文化沟通的一个缩影,只有将文化交流和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才能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没有文化的音乐作品,没有文化的钢琴演奏人才,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精神的支柱和心灵的归宿,只有文化交流才能推动钢琴人才走进世界文化领域。

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推动钢琴人才发展的重要策略,而日益受到关注。无论是各个层面的讲学活动,举办国内外的专业比赛,还是演出交流等各项活动,都能达到不同文化理念的交流,从而促进钢琴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和文化理念的提升。此外,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明确研究和学习方向,取长补短、增进了解,能够迅速使钢琴人才的能力得到提升。钢琴专业人才通过交流能直观感受到异国文化的风格,不同演奏学派的特点,在学习和研究内容中有意识地选用其它国家演奏学派的经典曲目,在演奏中融入这一学派的文化要素,在不同文化的浸润中,深刻理解演奏学派的风格和文化理念。

由此可知,没有文化的交流,就不能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就难以归纳、总结、分析、提炼不同文化的精粹;没有文化的交流,就缺乏作品演奏中音乐层面上的丰富、演奏作品的内涵和音乐文献研究的持续发展。作为融汇文化和音乐的钢琴演奏专业,其发展也就难以保持勃勃生机。所以,钢琴专业人才就要在文化交流中,学习、展示、思考和研究不同的文化艺术作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钢琴艺术人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颖.论音乐欣赏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M].时代文学,2009.

[2]宋文里.当代文化心理学的缘起及其教育意义[M].民族教育研究,2010.

[3]李小诺.音乐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

[4]论文化传承视阈下的高师传统音乐教育[M].大舞台,2012.

作者简介:

郝蓉蓉(1981-),女,汉族,内蒙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键盘系讲师,获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艺术教育钢琴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和艺术指导教学。

文化交流的方式第8篇

当学生们意识到平时彼此间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必要性时,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英语对话练习,并努力坚持练习。尤其当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理解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形成了进行英语交流的策略之后,学生之间进行英语交流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其优势也会凸显。

1. 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有利于了解文化差异。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由主角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将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点,让学生不致犯一些容易让外国人误解的错误,或者做出让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表达。

2. 学生之间英语的交流有利于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由人类社会的所有共享的产品构成”(Robertson,1981)。文化不仅是指物质的东西,如城市、团体、组织和学校,而且是指非物质的东西,如思想、习俗、家庭形式或语言等。简而言之,文化是指一个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即“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些社会科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要旨所在。一方面,没有语言,文化将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受文化影响,它反映着文化。在广义上,语言是一个民族象征性的代表,同时,它包括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

文化与文化是不相同的。每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即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由于文化不同,因而语言也不同。文化存在差异,语言也存在差异。不同文化交流时,困难就产生了。一种文化需要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但是理解并不是很简单,它需要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

3. 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有利于形成进行英语交流的策略。学好英语不仅指的是掌握发音、单词、习语和语法,而且指的是学习者应该站在将英语作为母语的讲话者的角度,并从那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和运用英语,同时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习持英语为母语者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其思想、习惯与群体行为的方式,是学习他们“头脑中的语言”。

(1)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即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行动和步骤。

(2)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与所学的该种语言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学习英语时,需要设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语境,尽量创造较真实的场景,帮助了解外国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意识到中外文化的异同,拓展视野,从而有效地展开对话,培养垮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点点滴滴的英语对话练习中,应当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熟悉的词汇。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缺乏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而放弃交流。当词汇量不足时,可以通过使用同义词、反义词,或者简单的释义等来帮助表达,让学生相信词汇量是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增多、逐渐累积的。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除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英语课堂,还可以利用其余的时间,如课间、途中等;还可以利用其余的场合,如通电话、一起购物、共同游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