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纺织制造行业

纺织制造行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30 10:36:00

纺织制造行业

纺织制造行业第1篇

10月13~1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于第5次参加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Intertextile Shanghai Fabric,在三大主题展区(流行趋势空间、新技术创新空间、可持续发展专区),向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500家面辅料供应商,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全面推广“绿色制造”路线、工具和创新技术,推进行业企业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与全球纺织供应链的绿色发展。本次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从行业和公共服务角度,突出“创新性”和“公益性”,集新材料、新面料、新技术三大主题于一体。

打造“绿色制造”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

2015年“新技术创新空间”位于5.1号馆,展示面积达470平方米,共邀请了28项近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同时,在展会现场还举办以“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和“纺织新材料推介”主题交流日活动,开展技术交流近二十场次;在静态展示区,全面展示近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纺织之光”公益活动项目、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就展示,与纺织专业观众和展商进行对接和交流,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科技创新是纺织服装行业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驱动力,此次以“绿色制造”为主题的展会行动得到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的支持,共同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空间InnoTex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主题展示和展会互动,重点从“可持续创新”、“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环境信息披露”三大议题展示“绿色制造”的趋势、技术路径和合作机会。“绿色制造”主题得到全球19个市场领导品牌组织“ZDHC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缔约品牌组织”及各品牌代表的积极响应参与,并在新技术创新空间与业界开展互动交流。

展会期间,中纺联社责办、中纺联科技部、ZDHC品牌组织共同开展了四项“绿色制造”主题活动,包括“为‘绿色制造’主题点赞+签名”,“可持续创新技术目录”业界意见征求,“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控信息交换系统试点招募”,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日,欢迎行业企业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莅临展位参与和支持。

“新技术创新空间”展示科技可能性

今年在新技术创新空间展出的28项技术成果,都是近三年来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展示纺织新材料成果和纺织可持续发展技术两个方面,这些新技术和成果展示特点鲜明,令络绎不绝的参观企业印象深刻。

纺织新材料成果突出新型化学纤维产品、新型纱线产品,以及纺织功能性新面料等。主要参展成果有:青岛即发集团的新型壳聚糖纤维及产品、江苏奥神公司的聚酰亚胺纤维及产品、上海德福伦公司差别化纤维及产品、张家港中孚达公司的牦牛绒纤维制品、泉州海天的高蓬松摇粒绒面料,嘉兴天之梦公司双面丝绒面料,厦门三维丝公司的氟/醚复合材料,浙江荣盛石化、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鲁泰集团、如意集团、旭荣针织等企业也将带最新的产品进行展示。

纺织可持续发展技术成果突出现代纺织服装生产中影响资源和环境类的源头控制、末端治理及循环经济类技术成果;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工作条件的纺织生产监控和管理技术;影响消费安全的防控类新技术成果。主要参展成果有:苏州大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江苏丹毛公司的羊毛植物染色技术、龙之族公司的发泡涂层技术、宁波大发化纤的废旧纺织品再生技术、张家港三得利公司的纱线连续涂料染色技术等近十项成果进行展示。

在“空间”活动现场开展主题交流日活动,其中,“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纺织新技术介绍,纺织科技创新实现纺织社会责任专家论坛。“纺织新材料推介”主题交流日活动内容包括:纺织新材料推介、纺织新材料应用研讨交流。

纺织制造行业第2篇

2016年12月2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纺织之光“上海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技术”重点科技成果现场推广活动在上海举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瞿静,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杜卫平,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勇等领导,以及来自纺织、针织企业及相关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上海纺织产业取得的科技创新技术成果,为促进纺织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行业创新技术交流平台。来自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和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分别介绍了近年来上海纺织产业在节能减排、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的 5 项科技创新技术成果。

其中,“基于前端治理的针织印染工艺再造和产业化应用”项目主要针对以棉为主的针织印染企业前处理加工的技术改造和工艺设计,解决了传统技术加工中水电汽等消耗较高的问题。采用该技术后,水电汽消耗减少30% ~ 70%,废水排放量减少30%以上,废水pH值降至 8 以下,COD下降30%左右。可针对不同的面料和加工要求等提供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解决传统技术加工中布面易产生色块、色条等问题,同时降低棉纤维、面料等的损伤,以获得优良手感。

“高温低NOx煤粉锅炉在印染行业中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一项以高温低NOx液态排渣煤粉燃烧器技术为核心的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新技术。通过在煤粉燃烧器内采用集中供粉和分区段配风控制技术、高热负荷状态下低过量空气燃烧、煤粉气化燃烧以及烟气中心回流再燃烧等技术的组合,实现了煤粉在高温燃烧过程中抑制NOx生成,促使NOx还原成N2,达到低NOx排放目的。

“差别化原液着色纤维和多元复合功能纤维”项目发挥“差别化+”产品的优势,将差别化、功能性与原液着色相融合,生产功能性、差别化的原液着色纤维,既环保又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如原液着色高色牢度纤维、原液着色异形截面纤维、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实现了纤维的功能性与染色同步生产,产品色牢度高、功能持久,兼顾了低碳环保、高牢度、功能性、时尚等诸多优点。多元复合功能纤维赋予单一织物纺织品至少2 ~ 3 种,甚或 5 种以上功能,如吸水速干抗菌防臭纤维、吸水速干抗紫外线纤维、吸水速干凉感纤维以及吸水速干抗紫外线抗菌防臭凉感纤维等,可满足不同产品的生产需要。

“仿棉针织运动面料的研究及开发”项目开发制备了一种适用针织的高吸湿率仿棉聚酯纤维,通过复合加弹制成具有短纤纱效果的长丝,并通过优化预缩、预定形和染色工艺,攻克了涤纶仿棉面料染色疵点、染色散点、面料手感发硬等系列难题。而“高档导湿快干羊毛混纺针织面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则系统研究了防缩羊毛/改性涤纶混纺高支纱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关键技术,通过纺纱、织造、染整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了高档导湿快干羊毛混纺面料的产业化生产技术,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汉麻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6年12月14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湖北省嘉鱼县联合举办了纺织之光“汉麻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科技成果现场推广活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高勇,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嘉鱼县委副书记、县长胡春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技术推广处处长张放军,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思奇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麻纺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承泽主持。

高勇在发言中指出,在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提升天然纤维的竞争力是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麻纺行业近年来经过不断研发,为促进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汉麻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汉麻已成为我国麻类产品中最大的品种,从种植到加工,我国已掌握了独有技术,近年来逐步得到了国际认可。未来,麻纺行业的发展重心应瞄准高端路线,创建中国自主品牌。

董春兴表示:“本次会议把近 2 年来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有关汉麻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宣传和推广,将进一步促进这些科技项目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真正形成生产力。希望通过科技成果推广会,促进麻纺行业在产品开发、科研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提升。同时,通过市场宣传和推广应用,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充分体验和感受到汉麻产品的优良特性,以及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会议邀请了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郝新敏博士、武汉汉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明斋、吉玛良斯服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国苗、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庆淼博士、丹东优耐特织品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悦、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文国,对近年来汉麻产业在纤维处理、纺织加工、清洁生产、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进行了重点推广。

其中,“汉麻高效可控清洁化纺织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针对麻纤维生产中污染重、能耗高、效率低、品质差等难题,通过系统研发,形成了原料制备、产品加工、技术标准的创新体系,加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曾获得2016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汉麻纺纱关键技术及高品质纺织品应用”项目研发了双清双梳纺和紧密赛络纺关键工艺和设备,解决了汉麻纤维高比例、高支混纺的技术难题,并通过染整技术创新,实现了汉麻纤维的综合利用,开发出高档时装、运动休闲、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高附加值功能性产品;“汉麻生物脱胶技术研发”项目采用一种特殊的厌氧型微生物菌种进行脱胶,工艺简单易行,脱胶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汉麻的加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轻环境污染;“高支汉麻双丝光针织天然多功能面料关键技术”采用纱线丝光以及面料圆筒丝光和平幅液氨处理新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汉麻面料的免烫、表面光泽、缩水率和手感柔软等性能,开发出的汉麻针织内衣产品已成为雅戈尔服装的品牌产品;“汉麻改性聚氨酯涂层材料与麻织物抗皱关键技术”开发的防水透湿雨衣涂层织物,具有高防水、高透湿、 8 h雨淋衣内保持干燥、28天湿热老化无粘连等性能,防风透湿面料在-20 ℃下使用仍具有良好的柔软、透湿性能;“汉麻在家纺产品中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开发的麻棉混纺床品系列、麻棉混纺毛巾产品技术构思独特、组织和工艺设计新颖、吸湿排汗、抗菌抗紫外线,市场前景好,受到了广大客商的一致好评。

此外,黑龙江省孙吴县科协主席、县汉麻协会会长韩春孝和明融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明华分别对寒地优质汉麻的纤维特性与机械化种植技术以及激光细度仪在麻纺织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化纤行业绿色纤维制造关键技术

为了贯彻落实《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促进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产业链工艺、技术、装备应用及推广,2016年12月23日,由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纺织之光“化纤行业绿色纤维制造关键技术”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在浙江省海盐县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叶志民,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王玉萍等领导,以及化纤行业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此次推广活动,代表们围绕绿色制造产业政策、绿色纤维制造关键技术、绿色纤维认证、绿色纤维产品应用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俞建勇在致辞中表示,发展绿色纤维和绿色制造是化纤产业提升的内在需求。“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将继续发展绿色纤维制造和应用,注重开拓新兴纤维资源,加大开发生物质纤维产品,提升原液着色纤维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循环再利用纤维,加大废旧纺织品回收技术开发,从源头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加速化纤工业绿色发展,依靠科技发展实现纺织化纤行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绿色纤维制造包含原料绿色、加工绿色、使用绿色和产品绿色。绿色概念则体现在:原料来源生态,比如聚乳酸PLA纤维、PTT和PDT纤维,更多地基于农林废弃物打造生物基材料;总体加工过程生态、节能、环保,节能减排,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丝、废料、乙二醇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全流程监控;产品使用与维护节能、低碳、环保,如服饰的生产采用循环再生纤维,生命周期可循环。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在介绍“化纤行业绿色纤维制造关键技术”时表示,未来,我国需要建设绿色纤维制造体系,包括回收体系、循环再生体系、绿色纤维采购及应用体系、认证及品牌建设体系等,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化纤再生循环经济,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性增长的化纤经济,转变为依靠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发展的经济模式。

在嘉宾访谈环节,高勇、俞建勇、端小平、彭燕丽、贺燕丽以及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以“绿色纺织,从纤维开始”为主题,围绕绿色制造产业政策解读、化纤行业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绿色纤维认证和应用、国内循环再生纤维发展方向、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高勇指出,绿色制造在纺织行业中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方面。在节能方面,纺织行业这些年一直在积极推进,现在节能已经包含在绿色制造内容中;减排是纺织工业绿色制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包括减少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在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在纺织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废料等都能够做到循环再利用,再生聚酯瓶片行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废旧纺织品循环回收系统建设,提升回收和加工技术水平。

纺织制造行业第3篇

纺机行业面临整体考验

2011年频繁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使纺织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纺织企业资金缺乏也间接反映到纺机产品的订单销售上。事实上,从去年4月开始,纺机企业接单明显减少,个别用户推迟提货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去年7月份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尽管大多数纺机企业手里还握着不少上半年结转下来的产品订单,但是订单完成后能不能交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为了避免不提货现象的频繁发生,纺机企业接单谨慎,尽可能去选择一些“优质订单”。

资金缺乏是当前纺织企业十分普遍的现象,而2011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使得原本资金就不充裕的中小纺织企业雪上加霜。纺织企业贷来的钱一般都先拿去买棉花,那些已经下了订单的纺机设备只能往后推延,等有了资金再去提货。虽然纺织企业对自动化、高速化、智能化的设备存在客观需求,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纺织企业手里缺乏资金,因此原本计划的投资项目也不得不暂时搁浅。

东海证券分析师表示,纺织机械作为纺织业配套产业,与纺织行业本身的发展可以说息息相关。自去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人民币升值及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纺织产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纺机产业同样受累,增速大幅回落。从目前看,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纺织产业的发展,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西方发达国际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的形势下,国内纺织业经营状况出现根本性好转尚需时日。尽管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与信誉都不错,但毕竟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在行业经营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影响。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可能会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但货币政策不会出现转型。因此业内人士认为,纺机企业应做好心理准备,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今年上半年。

洗牌或将不可避免

“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秘书长刘家强表示,从目前纺机行业遇到的瓶颈来看,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

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有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危机背后仍存亮点

在理智面对纺机市场存在问题与洗牌现状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拥有优势,目前的困难形势应该也是暂时的。一旦调整结束,中国纺织业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目前仍然保有诸多发展潜力的亮点。

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

在《“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将从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方向重点突破。对智能制造装备而言,今后要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设备。纺织机械行业被列入“智能制造装备”和“数控一代机械产品”两个规划,充分说明了纺织机械行业的重要性。

纺织制造行业第4篇

Preface

年终岁尾,回望2016年的世界经济,许多新变化前所未有,频现的“黑天鹅”事件出人意料。英国“脱欧”削弱欧盟实力,美国“两洋”战略受挫,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国际贸易陷入低迷,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大。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进入了阶段性调整期,世界经济处于弱增长态势,国际秩序主导权角逐更趋激烈,全球格局出现由“多极化”步入“多层化”的明显迹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率先突出重围,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挑起了稳增长的大梁。巨大贡献的背后,是中国在国内改革发展和全球治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开出了一系列新药方,发出了一系列新倡议。这不仅让中国这个体量庞大的经济体克服重重险阻,一直保持较快较稳发展,而且也为世界经济释放出巨大需求,给全球治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

正视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如今在世界纺织行业的地位,也有自身的“中国方案”,但在经济新常态的形成过程中,许多以往的经验需要沉淀,更多发展元素需要审视,发展势能需要融合,为实现纺织行业“十三五”目标,巩固纺织行业在我国的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地位,深化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应该正确处理好纺织行业当前面临的矛盾,综合协调转变,谋划纺织行业新未来。

以变应变,创新发展

Cope with Changes by Making Changes, Promot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发,既有技术上的颠覆式创新,也有不可预期的一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在各种变化突发的时代,以变治变,创新发展才是应对之道。新形势下,中国纺织行业应该直面‘三个矛盾’,进而协调‘三个关系’,经历‘三个转变’”,最终构筑‘三个板块’。”

回首2016年的中国纺织行业,在全球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总体发展稳中有进,表现可圈可点。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发(图 1),既有技术上的颠覆式创新,例如区块链技术、新能源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创新性技术正在显现重要作用。还有不可预期的一些政治事件的影响,例如英国脱欧引发的贸易格局重大变化、汇率风险增加、全球资本市场波动;韩国政坛风波导致的汇率波动、纺织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特普朗当选美国总统带来的世界贸易格局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大国贸易关系变数增加;印度废除大额货币造成的外汇市场的波动、黄金等物价上升,印度纺织出口受挫、稳定受到影响;美国退出TPP协议使得TPP协议相关国家将受到重大影响,世界纺织产业格局可能发生新的变化。由于中国纺织行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所有的这些都对中国纺织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各种变化突发的时代,以变治变,创新发展才是应对之道。

新形势下,中国纺织行业应该直面“三个矛盾”,即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产能结构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协调“三个关系”,经历“三个转变”,最终构筑“三个板块”。“三个关系”为产业与社会、环境、消费的关系;“三个转变”为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时尚产业、绿色产业转变;“三个板块”为制造产业板块、时尚产业板块和科技产业板块。为了实现中国纺织行业新未来,需要瞄准六大方向进行发力,即创新发展、精益发展、融合发展、时尚发展、包容发展、联动发展。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面临“三大矛盾”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Is Facing“Three Major Contradictions”

“中国经济已经是世界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审视当前,中国纺织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与中国经济一样,存在‘三大矛盾’:一是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二是产能结构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三是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1 ― 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8%,远高于世界同期2.4%(世界银行数据)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其他金砖国家(图 2)。2011 ― 201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5.5%,比2012年提高 4 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的63.4%,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经济已经是世界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虽然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软的形势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平稳的发展。但审视当前,在中国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与中国经济一样,存在“三大矛盾”,应直面挑战。

一、新发展与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

第一,自主创新及集成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薄弱,影响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部分成果停留在科研阶段,不能满足产业化、商品化要求,部分关键技术难以向全行业辐射;第三,创新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不完善,创新资源分散,未能形成整体合力,难以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和集成创新。

二、产能结构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一,产业链前端的产能结构问题依然没有理顺,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部分能耗高、产品缺乏差异化的落后产能难以有效退出;第二,产业链中间环节产品趋同性现象普遍存在,中间产品同质化问题和过度竞争问题较多,差异化、特色化产品有效供给亟需扩大;第三,产业链终端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消费热点和需求盲点亟需深入挖掘,中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供给亟需扩大,品牌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三、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一,环保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围绕化学品安全控制、碳排放等内容的国际共识基本形成;2015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元年,该年达成了两个重要的协议,一个是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全球目标,另一个是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了历史性减排协议。在国际大形势下,中国政府做出了郑重承诺,会在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将相关的标准执行到位。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已提升到执政理念和国家整体战略层面,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治理要求对纺织印染企业带来更大压力,影响到整个产业发展中相关的产品标准和环境标准。第三,某些环保监管措施尚有待完善,部分重点地区不允许印染项目环评或设置繁琐环评手续的现象存在,导致企业无法进行技术升级和装备改造,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中国纺织行业最新运行特点

New Features of the Operation of China’s Textile Economy

“2016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基本正常,盈利能力稳定,运行质量持续改善,但仍然面临较为复杂的内外市场环境,行业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与此同时,随着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张、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消费新阶层的逐步崛起,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协同演进,体验经济、共享经济、娱乐经济等行业‘新经济’蓬勃发展,融合演变,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2016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基本正常,行业盈利能力稳定,运行质量持续改善。但是行业仍然面临较为复杂的内外市场环境,内外市场增长动力偏弱,全行业出口负增长态势仍未扭转,投资增速也持续趋缓,行业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2016年纺织行业生产、效益增速有所放缓

2016年以来,纺织行业生产增速逐步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 ― 11月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低于上年同期增速1.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8个百分点。主要大类产品中,纱产量增速有所加快,1 ― 10月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增长6%,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化纤、布、服装产量增速有所放缓,1 ― 10月化纤、布和服装产量分别增长4.9%、2.4%和-1%,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放缓6.9、0.5和1.7个百分点。

纺织企业效益增速有所趋缓。2016年1 ― 10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 963.3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和今年2季度放缓0.7和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 008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和今年2季度放缓3.5和1.8个百分点。

二、2016年纺织行业投资增速回落较大

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所减速,2016年1 ― 10月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额为10 389.8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8.8个百分点。

产业链各环节投资增速普遍放缓。其中,受终端需求不旺及投资周期性影响,家纺、服装、产业用行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放缓30.3、20.1和19.9个百分点。

各地区中,中部承接产业转移进度放缓,1 ― 10月投资额同比仅增长4.9%,低于上年同期10.8个百分点;东部企业转型升级投入放缓,投资额同比增长6.9%,低于上年同期8.8个百分点;西部纺织产业发展有所加快,1 ― 10月投资额同比增加23%,高于上年同期增速 8 个百分点,其中新疆投资额增长1.7倍,投资增量占到全国纺织行业的28.1%。

三、内外市场压力较为突出

2016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压力仍然较大,出口总额持续负增长,在3 ― 5月出口降幅收窄后有所扩大。据海关数据,1 ― 11月我国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2 395.6亿美元,同比下降6.7%,较上年同期降幅加深0.9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降幅加深4.1个百分点;若以人民币计价,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下降0.97%。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受美元升值影响,1 ― 10月同比降低6.7%,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4%。纺织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仍然突出,1 ― 9月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和欧盟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下滑1.9和2.4个百分点;1 ― 10月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下滑2.7个百分点。

受宏观经济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商品内需增速呈现稳中趋缓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1 ― 10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仅增长7.2%,较上年同期放缓 3 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增速也明显放缓,1 ― 10月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1%,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7.3个百分点。

四、重点领域运行质量稳中趋好

纺织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基本稳定。2016年1 ― 10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利率为5.1%,高于上年同期0.01个百分点;产成品周转率为21次/年,总资产周转率1.6次/年,分别较上年同期加快4%和0.6%;三费比例为6%,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产业链终端环节运行态势良好,表明行业与终端市场衔接基本顺畅。1 ― 10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8%和10.2%,销售利润率为6%,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继续发挥产业链新增长点作用。服装、家纺行业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取得成效,1 ― 10月销售利润率分别达5.5%和5.8%,好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五、近年来纺织行业经济指标增速趋于平缓

201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GDP增速、服装鞋帽与针纺织品消费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出货值及同比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及同比增长、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并趋于平稳(表 1),行业发展呈现“L型”经济增长态势。

六、2016年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保持稳定

2016年1 ― 10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消费品零售总额11 310亿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5%,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总额的9.84%;纺织行业出口总额2 24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09%;固定资产投资10 390亿元,全国占比为2.14%;主营业务收入(规上)58 963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40%;利润总额(规上)3 008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72%(表 2)。可见,2016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保持稳定。

七、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三大传统市场的表现

1. 在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表现

2016年1 ― 9月,美国纺织品服装全球进口额为800.00亿美元,同比下降6.25%。其中,从中国进口额为294.24亿美元,同比下降10.97%。中国进口占比36.78%,下降1.95个百分点,但仍是美国纺织品服装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越南、印度依次位列第二、第三(表 3)。

2. 在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表现

2016年1 ― 8月,欧盟纺织品服装全球进口额为751.54亿欧元,同比增长0.22%。其中,中国进口额为254.36亿欧元,同比下降6.45%,进口占比33.85%,占比下降2.41个百分点,但仍是欧盟纺织品服装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孟加拉、印度依次位列第二、第三(表 4)。

3. 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表现

2016年1 ― 9月,日本纺织品服装全球进口额为29 473.73亿日元,同比下降10.39%。其中,中国进口额为18 182.30亿日元,同比下降14.05%,进口占比61.69%,占比下降2.63个百分点,但仍是日本纺织品服装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越南、马来西亚分列第二、第三(表 5)。

八、中国在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

2000年,中国在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份额占比为14.80%,2015年虽然出口额同比下降5.20%,但出口占比还是增长至38%(表 6)。究其原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在下滑,只有越南、孟加拉两个国家在增长。可见,中国在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并未因为出口负增长而降低。

九、行业“新经济”表现出强大活力与巨大潜力

随着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张、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消费新阶层的逐步崛起,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协同演进,体验经济、共享经济、娱乐经济等行业“新经济”蓬勃发展,融合演变,表现出了巨大潜力,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1. 体验经济

以客户体验为基础,通过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带动消费的新经济形式。一方面以综合化体验为代表,例如,梦洁家纺创立了本舍家居概念集合店,买手制运营配合咖啡馆、读书会等多种方式提升消费者体验;另一方面,体验经济还展现出趣味化,例如2016年“双11”期间,阿里巴巴集团通过“BUY+”计划,体验虚拟现实海淘,京东制作了许多AR/VR内容,供用户体验虚拟购物。最后,体验经济还注重品质化,如私人定制、设计师品牌等,引领与提升消费者品质。

2. 共享经济

通过共享纺织服装供应链与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或要素,将资源最大化利用。目前表现在产能、产品和创意的共享等 3 个方面。

产能共享:例如柏堡正在着力打造衣全球设计时尚共享云平台 ,目前平台已有700 ~ 800名设计师,积累供应商资源近1 000 家;淘工厂利用工厂的空闲档期提供服装生产服务。截至2016年8月,平台已汇集了15 000家左右的工厂资源。

产品共享:多啦衣梦面向女性用户的时装租赁平台。

创意共享:Threadless为全球设计师提供T恤衫让其设计图案,由消费者评分,并择优生产;南极电商向小微电商及供应商提供品牌授权服务、电商生态综合服务、柔性供应链园区服务。

3. 娱乐经济

将娱乐元素、娱乐产品融入到纺织行业中从而催生的新经济形式。以淘宝平台为代表的网红模式,淘宝平台有近1 000家网红店铺,拥有超过5 000万粉丝,其依靠微博、QQ等社交平台快速引进时尚风潮。蘑菇街中红人库已有 2万多名红人入库。依托二次元、电影、明星等超级IP形成服装等产品。除此之外,还有以产消者的参与感为切入点的3D打印服装、C2B模式、消费者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与时尚评判等。

新时期纺织工业的定位

Position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行业发展需协调好与社会、环境、消费的‘三个关系’,经历由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绿色产业、时尚产业的转变,最终构筑中国纺织工业‘新三板’,即时尚产业板块、科技产业板块和制造产业板块。”

一、《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 ― 2020年)》提出新定位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支柱产业

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 713.5亿元,占工业比重为6.4%。根据估算纺织全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3%,符合一般公认的支柱产业比重(表 7)。

2.民生产业

据统计,纺织全行业就业人数约2 000万人,规模以上企业就业975万人,随着科技进步带动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纺织就业绝对数在下降,但占整个工业的比重约为10%,仍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图 3)。

3. 国际竞争优势产业

我国是世界纺织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2015年我国纤维加工量达到5 300万t,占世界的比重达54.8%。201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 911.5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近 4 个百分点(表 8)。

(1)纺织工业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纺织行业应该稳固并继续扩大在主营业务收入、税收、投资等方面对国民经济所起的支柱性作用;在解决就业,吸纳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整个经济发展之中,跨领域纺织品的应用还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2)纺织工业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纺织行业要找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纺织经济;全面提升行业环保意识,形成绿色制造体系和消费体系。

(3)纺织工业与消费的关系

中国纺织行业要担负改善消费者生活和引领生活方式的责任,关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产品,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跨越产品制造的层面,直接链接最终消费者。

2. 行业发展必须经历“三个转变”(图 5)

中国纺织行业要围绕与社会、环境、消费的“三个关系”,进行“三个转变”。纺织行业要由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绿色产业、时尚产业转变,这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所向,趋势所指。当今的纺织行业已不再是劳动密集性产业,中国纺织行业未来的发展更多要依靠“人才红利”,而“新红利”带来的是“新动能”、“新势能”,这就使得行业今后在科技含量、节能环保、引领时尚等方面的优势会慢慢显现。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之际,中国纺织行业要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发力点,尽快完成这“三个转变”。

三、中国纺织工业“新三板”的产业架构

通过观察2016年中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特点,发现中国纺织行业仍将处于“L型经济”的底端平缓期,这种态势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也为中国纺织行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稳步转型升级提供了缓冲期。要解决好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三个矛盾”,就要协调好纺织行业的“三个关系”,经历“三个转变”,最终构筑中国纺织工业“新三板”,即时尚产业板块、科技产业板块和制造产业板块(图 6)。“新三板”并非 3 个截然分立的板块,而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跨界融合与价值共生。

1. 时尚产业板块

提升文化自信,引领消费趋势。时尚将成为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个性标注,是引领消费趋势、提升文化自信力而必须完成的“美育”课;发挥文化创意、时尚要素的引领性作用,促进纺织工业由单一制造型经济向制造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等经济形态多元共生转型;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以“大师、大事、大牌”为抓手,以服b、家纺等终端产品为重点,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2. 科技产业板块

提升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科技是引领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行业转型升级、打造战略制高点而必须经历的“智育”课;纺织行业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纺织科技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为纺织强国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为抓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满足社会新需求。

3. 制造产业板块

提升质量水平,控制综合成本。制造是纺织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立业之本,是夯实支柱地位、促进社会和谐而必须经历的“体育”课;纺织行业要坚持质量为先,优化成本,完善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制造效率,逐步实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加强产品形态、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及消费体验等各环节创意设计,开发个性化产品,形成有效供给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局面。

构建纺织行业的新未来

Constructing the New Future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未来纺织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实现创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实现精益发展,以产融结合为抓手实现融合发展,以文化自信为目标铸就时尚发展,以社会责任为重点实现包容发展,以体系建设为核心实现联动发展。”

一、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实现创新发展

《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 ― 2020年)》将科技创新目标定为五大发展目标之一,并将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行业关键技术突破定为重点任务。《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制定了30项“十三五”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和100项“十三五”纺织工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项目(图 7)。可见,未来纺织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实现创新发展。

二、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实现精益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政策的,智能制造正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趋势之一,纺织行业也在积极地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实现精益发展(图 8),主要表现在以下 3 方面。

1.智能化设备

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控制、实时在线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的关键装备,实现机器代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柔性制造。

2.智能化运营

智能化运营包括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前者是纺织业分步骤建设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和数字化工厂;后者则指整合供应链、设计、生产、销售相关的全部环节,建立云工厂与实现电子商务,通过远程定制、异地设计、协同生产、远程监测等信息技术,将用户需求充分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新的产品开发模式。

3.智能化产品

智能化产品是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终端产品上的直接应用,传感、通讯、人工智能技术与纺织技术结合开发智能化的纺织品服装,应用于运动休闲、监测与健康护理、军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三、以产融结合为抓手实现融合发展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目前有200多家上市企业,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体会和认识到资本与产业结合的根本优势,通过产融结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并购重组,突破空间限制,实现技术、原料、产品、品牌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产融结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的扩充与增长,为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优势提供动力。产融结合可以使企业进行多元经营,分散风险。通过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能够降低市场波动的影响。产融结合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融资成本和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能够提升企业间的协同效率。

但在资本与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 4 点。第一,做好定位,产融结合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根据纺织产业特点、资本规模和风险管理能力开展产融结合,选择适当的结合模式。第二,把握方向。以主业为中心,由产而融,以融服产,避免产业空心化,实现产融有效协同,产融结合过程中要注意主导权和领导力。第三,创新路径。关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网络金融等金融创新的最新动态,寻求行业结合点。拓展融资渠道,提升应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强化资本运营,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资本应用效率。第四,完善保障。注重风险管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着力化解经营与财务杠杆风险、管理与内部交易风险、市场波动与系统风险、政策调整与监管风险。

四、以文化自信为目标铸就时尚发展

开放的文化交流、多元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持续的文化创新使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正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纺织行业要提升纺织服装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找准创意设计、时尚推广、品牌建设三大着力点打造文化型产业。

以文化自信为目标铸就时尚发展,要做到以下 3 点。第一,创造新价值。将传统纺织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拓展开发出文化产品、高端装饰品及艺术品等创新领域。第二,引领新潮流。研究从色彩、纤维、面料到终端产品的流行趋势,打造全产业链的“大时尚”。在经济泛娱乐化趋势下,超级IP(Intellectual Property)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风口,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IP的重要来源。第三,焕发新活力。我国有82项纺织类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31项,各种绣艺)、传统手工技艺(28项,各种纺染织技艺)、民俗(23项,各种民族服装服饰),应该在应用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使其在纺织行业中焕发新活力。

文化自信要作为目标来铸就时尚发展作为纺织产业的发展,时尚是重要的延伸,而绝非一句口号,需要做很多具体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成立也正是基于此。希望促进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在整个纺织产业与纺织产品上的体现,为中国文化自信增添新的光彩。

五、以社会责任为重点实现包容发展

纺织工业作为基础性消费品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要特别注重社会责任。要坚持行业发展与资源、要素、环境相适应,从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度推动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历史新高度。中国纺织行业是中国工业领域中最早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行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的专门机构,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安全生产消费环境、公平竞争生态系统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社会责任工作围绕以下 3 点开展。第一,以人为本:对员工和消费者的责任,即保障行业生产力,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第二,环境资源可持续:对环境的责任,包括污染防治、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等,提高品质内涵,保障未来空间。第三,市场公平:对市场的责任(价值链和创新),强化运行效率,确保系统公平性。

未来的纺织行业绿色制造应该以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为重点,优化供应链建设,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完善绿色制造支撑体系;建立和优化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制定行业绿色生产标准,提升产品质量、行业信誉和品牌度(图 9)。

六、以体系建设为核心实现联动发展

有效组织与高度协同是纺织行业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中国纺织行业要以文化、资本、技术、网络、责任为纽带实现行业联动发展,将行业内外的利益相关方与优势资源进行相互链接,衍生出行业发展新模式与新业态(图10)。通过构建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化生产体系与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分布式生产体系,可以形成行业生产与创新的新生态与新力量。

结 语

纺织制造行业第5篇

绍兴县纺织产业的优势和问题

纺织产业是绍兴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923家,纺织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6%,并拥有生产规模最大、市场销量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设备最先进等“四个全国之最”,有着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既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也存在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包括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以及纺织软件等较为完整、配套的产业体系,出现了马鞍、杨汛桥等一批中国纺织“特色名镇”。但是,绍兴县纺织产业基本以加工制造为主,从事研发设计的较少,大企业、大集团不多,产业层次较低,既缺少龙头带动,也缺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相互配套支持,产业链间衔接不够紧密。

既有独特的“市场+印染”优势,又存在易受外销制约的问题。中国轻纺城常驻外商3500余人,日均客流量10万人次,全球1/4化纤面料在此成交,全国近1/2纺织企业与之建立产销关系,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首位。但由于纺织行业出口依存度高,加上产品大多为纺织面料等半成品,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产业发展受外贸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大。

既有技术、设备、人才优势,又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县有无梭织机3.2万台,针织圆机6351台,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化纤、印染和服装等先进设备2万余台(套),拥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达4.57万人,具有较强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但同时,绍兴县纺织重点骨干企业基本上是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而来,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现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贸易企业中58.3%没有自主品牌,生产企业中64.8%没有自主品牌。

加快绍兴县纺织产业

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已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纺织产业、轻纺市场、柯桥新县城三者联动,走高端发展之路,建国际纺织之都,努力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产业、轻纺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总体目标是:加快打造国际性纺织“三大中心”,即按照“完善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培育大企业”的基本思路,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按照“提升集群化、坚持国际化、加速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着力提升市场带动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按照“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时尚创意”的基本策略,着力提升产业引领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重点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强化“市场”带动。进一步提高把中国轻纺城作为绍兴县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新县城建设的立城之本、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的认识,加快推进轻纺市场“二次创业”,真正把中国轻纺城建设成为“买全球纺织品、卖全球纺织品”的国际纺织之都。一是进一步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健全市场体系,抓住国资重新控股“轻纺城”并获准发行15亿元债券的契机,完善市场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规划,抓紧实施坯布市场、北联地块改造、仓储物流中心等工程,加快形成品种丰富、门类齐全、功能合理的纺织品及相关市场集群;强化招商隆市,丰富招商载体,创新招商模式,吸引和集聚更多国内外知名纺织品生产商、采购商和经销商,加快在国内纺织产业基地、二级批发市场设立“中国轻纺城面料采购中心”,进一步扩大中国轻纺城影响力;优化服务管理,有序推进划行归市,合理降低商务成本,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提高中国轻纺城审批服务中心效能,全面提升市场管理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会展业,以“纺博会”为龙头,以“布行天下――柯桥纺织全球市场开拓”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展旺柯桥”行动,确保月月有展会,逐步把柯桥打造成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纺织类专业会展中心和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会展城市;努力提高开放度,切实加强中国轻纺城整体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营销推介,着力做大纺织品外贸出口,鼓励发展纺织品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积极推动纺织企业在境外自建销售网络、设立生产基地、开展股权投资,不断优化涉外管理服务;更好掌握话语权,着力完善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编制体系,有效加强与境内外纺织类大院名校、行业组织、知名展会等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等重大行业赛事和峰会论坛。三是进一步提升市场现代化水平。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加强市场消防、交通、卫生、餐饮等综合治理,加快“数字市管”扩面工作,尽快设立海关柯桥办事处,着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完善市场经营和配套设施;引导开展公司化交易,以国际贸易区为依托,积极吸纳以订单交易、公司交易为主的外贸型客商入驻,着力发展纺织总部经济;加快无形市场建设,培育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现代营销模式创新,积极推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联动发展。

狠抓“龙头”培育。推动纺织产业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实施“131”行业龙头企业创建规划为载体,推动政策、资源等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企业集中,鼓励企业采取联合兼并、控股经营、境内外上市等方式,努力在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培育1~3家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全国乃至国际领先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着力提升绍兴县纺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与层次,带动纺织产业加快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二是积极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采取作业分包、战略联盟、技术合作、虚拟经营等形式,带动一大批配套型中小企业、现代家庭工业集群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链核、产品为链条、技术服务和资本运作为纽带、相关要素和辅助产业为支撑的上下游衔接配套的纺织创新产业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合作共赢。三是合理引导转移低端环节。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与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以亩产效益和单位能耗、单位排放效益为主要标准,通过合理提高土地使用税、城区环境改造等途径,切实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落后产能,合理有序转移低端制造环节。

纺织制造行业第6篇

纺织服装鞋帽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由于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出口竞争力长期领先。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持续至今的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人力成本上升,使原本就微薄的行业利润几乎归零。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出口1173亿美元,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比上年增长20.7%。但这一增长速度不仅比同期全国出口总体增速低10.8个百分点,甚至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纺织服装鞋帽行业俯拾即金的安逸时代已然一去不返,但纺织服装鞋帽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依然存在。

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为103.26,仅次于斯里兰卡,比2009年的101.93提高1.41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较2009年有了进一步提升。而且,斯里兰卡的年出口规模仅28.14亿美元,仅相当于同期中国出口值的2.4%。与2009年相比,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增长优势率指数、显示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比重双双下降。

成本加大考验未来发展

20多年来,低廉的成本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赖以生存的法宝。而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测算,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开始,到2010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25%。而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值3.6%,如果今年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将下降10%-60%。

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也成为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的因素之一。2010年以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上游产品棉花价格连续出现大幅震荡行情。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国内棉花价格连续上演“过山车”行情。据资料显示,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从2010年8月24日的每吨18061元一路上涨至11月11日的31302元,12月1日又回落至26164元。2011年再次经历大起大落,中国棉花价格328指数从1月4日的每吨27516元上涨至3月8目的31241元后,8月23日下跌到19081元。近期棉花价格虽持续回落,但对于前期采购储存高价棉花的棉纺企业打击甚大。

与此同时,招工难也成为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发展的头号难题。2010年全国服装行业高度缺工,沿海地区整体开工率仅达到70%,开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使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贸易壁垒挤压利润空间

相对于原材料、汇率和人力等看得见的显性成本,关税和贸易壁垒等隐性成本则使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更受伤。2011年上半年,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召回通报56起,占对全球纺织服装类通报产品的47.86%,涉及童装、成人T恤、牛仔服、运动服装和服饰以及鞋类产品等。与此同时,贸易保护发起国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如土耳其近日决定对自国外进口梭织面料和服装征收20%和30%的附加关税;墨西哥、阿根廷分别对原产于中国的牛仔布、男用或童用套装、夹克等商品开展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的国际技术性壁垒,增加了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产品出口的难度。

转型升级效果初现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目前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议价能力,为转移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提供了可能。据海关统计,2011年1―7月份,中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数量仅仅增加3.1%,纺织面料鞋累计出口数量增加5.7%,帽类累计出口数量减少8.1%,但是其对应价格却分别上涨20.9%、24.2%和36.8%,纺织服装鞋帽出口值增长主要来自价格上涨因素。

这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2009年中国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根本上促进了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出口退税率提升至16%的历史高位,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赢得了时间。

但价格上涨也带来了副作用。外商对国内出口产品20%到30%的提价普遍难以接受,部分欧美客户已经开始缩减在华的采购量,部分低端商品将会更多从东南亚采购。当前,国际市场的纺织服装部分订单已快速向孟加拉、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低成本国家转移。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这种转移虽然给中国纺织服装鞋帽业带来了痛苦,但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能够保持较高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兴市场的拉动作用。据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对欧、美、日3大市场出口合计占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总值的61.6%。2011年1-7月,合计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总值的61.9%。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出口187.6亿美元,占全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总值的16%。新兴市场潜力巨大,有望培育成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新的出口增长点。

纺织制造行业第7篇

2012年3月15日~16日,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出席会议并对2011年纺织工业运行情况及2012年纺织工业面临的形势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纺机协会理事长王树田、副理事长吕洪钢进行了2011年纺机行业运行情况和2012年形势分析。全体与会代表分组对2011年纺机行业运行情况及企业经营现状进行了讨论,共同直面目前产业可能面临的困境,并寻求突困途径。

警惕产业早衰现象

此次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对2011年纺织工业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他指出,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纺织工业遭遇到国际市场受欧债危机影响萎靡不振,国内市场受以棉花为首的原料价格大起大落的双重打击,度过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年份。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纺织工业总体运行平稳,主要指标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呈现逐月放缓势头,小微企业运营遇到较大困难。

2011年,纺织工业整体呈现非常明显的前高后低的发展形势。产量产值越来越向大型企业集中,小微企业发展越发困难。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为1万亿美元左右,其中中部地区增速最高,总量集中在东部。

出口方面,去年1~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254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9.87%,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89个百分点,且自4月之后呈现逐月回落的势头。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提升贡献突出,但数量接近“零”增长。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提升了19.29%,出口数量仅增长了0.49%。棉制产品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4.45%,但棉制产品出口数量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总体出口数量的走低。

从对几个主要市场情况来看,美国市场发展平稳,略有增长:美国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7.67%,较上年同期加快1.23个百分点;其中服装服饰零售同比增长5.88%,较上年同期提高1.48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美国从全球进口纺服产品一直保持增长,但从我国进口纺服产品增速不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占美进口市场额的比重也稍有下降。欧盟市场零售需求较上年下滑较快,服装服饰零售下滑更为突出:2011年12月,欧盟27国零售总额同比微增0.1%;2011年11月,服装服饰类产品零售同比下降3%。欧盟从全球进口增长缓慢,从中国进口速度更低,中国占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日本2011年进口增速较2010年有所加快,但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速度仍低于从全球进口的平均水平。2011年对日出口同比增长21.0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5.75个百分点。从其他市场情况来看,我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速度快于发达经济体。2011年,我国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同比增长23.31%,增速较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速(16.83%)高出6.48个百分点。发展中经济体对出口增长贡献明显。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量贡献度为55.07%,正向拉动出口增速10.94个百分点。

从2011年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纺织工业实际运行情况尚可。但是从2012年1、2月份的数据来看,仍处于下滑之中。提到2012年纺织工业面临的形势,高勇表示,2012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期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纺织工业开局基本平稳,但是由于欧债危机还在蔓延,产业安全隐患比较明显,国际市场仍有潜在危机;国内需求将持续增长,但已呈现增长趋缓的势头;纺织原料价格波动风险仍未消除,企业运营难度加大;行业结构调整仍将继续。

首先,今年开局呈现基本平稳的态势。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今年以来,多数企业开功率达到80%~90%,员工返回率80%,员工流动率在10%~15%。但不同企业差异明显,大企业、自主品牌企业、内销企业订单较足,企业开工基本正常,员工返回率和稳定率好于中小企业、怠工企业、外销企业。其次,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出口呈现负增长。今年一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21.24亿美元,同比负增长0.17%。其中,纺织品出口82亿美元,同比-6.67%,服装139亿美元,同比4.10%。但是据二月份海关快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双双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6%和-2.5%。第三,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未除。2011年度我国棉花总量,棉花总供给1010万吨,总产量:720万吨(其中长江流域152万吨、黄河流域214万吨、西北内陆354万吨),棉花总需求量:1000万吨。收储棉花:243万吨,其中新疆151万吨(另收储进口棉100万吨)。第四,产成品库存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第五,生产要素价格高位运行继续压缩企业利润。第六,融资难、融资贵仍将影响纺织业,并仍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在提到行业未来发展时,高勇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进行,但同时也要警惕产业早衰现象显现。“产业早衰”现象是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研究提出的,他认为,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产业早衰现象逐渐显现,这是需要警惕的趋势。我国正在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行业兴盛还未到来,却已经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产能过剩、低水平低技术重复建设生产等原因而出现行业未老先衰的趋势,这是必须要通过转型升级避免和扼杀的不良苗头。

另外,高勇认为,在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企业在减人增效的过程中,就必须增加自动化设备的数量,自动化程度提高,设备销售明显上升,对纺机行业来说反而可能将是机会。注意避免产业早衰,企业注重“强身健体”,2012年,对行业的整体运行来说,仍将会是一个不错的年景。

行业未来依托高端技术

继“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被列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之后,国务院针对“十二五”又开展了一项新工作――“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纺机行业也被列入该工程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外,根据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工作要求,今年1月,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2012年版《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纺机行业涉及其中五个方面。列入该目录的产品如能入选国家相关项目,将可享受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所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种种政策都已经给纺机行业放出明确的信号,高端智能、先进技术,将是今后国家主要鼓励和扶持的发展方向。纺机行业若想谋求长远发展,一定要顺着这个方向前行。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在会上表示,作为纺机协会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将于6月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开幕。今年纺机展的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以往,达到历史最高,成为国际纺织机械第一大展会,中国纺机企业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国产纺机风采。而在未来,纺机行业的发展仍然会以绿色、智能、超常、融合为特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和数控一代纺织机械,加强节能减排型产品开发、高性能专用纺织机械基础件的技术攻关,提高产品可靠性和推动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而在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吕洪钢的行业运行情况分析中指出,2011年是纺机行业运行情况复杂的一年,年初情况良好,但到下半年开始出现减缓,呈现明显前高后低的趋势。而在纺机市场则出现了新的特点:粗络联、细络联、高速织造、非织造成套、专用织造成套等纺织设备,高速、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成为了行业创新的重点。企业积极推进纺机的自动化进程。而纺机市场的需求特点仍然是以中高端纺机设备的市场需求为主,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也有力地推动了纺机市场的需求,纺织企业对于先进设备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提高。自动落纱长车、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型高端技术将更受市场欢迎。吕洪钢指出,纺机行业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加快智能制造和数控一代纺织机械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型产品开发:加大高性能专用纺织机械基础件的技术攻关;提高产品可靠性;推动品牌建设以提升竞争实力,为纺织产业升级做好装备先行的工作。目前,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高端纺织装备制造、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及传统纺织分行业已被确定为“十二五”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重点领域,这为纺机行业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纺织制造行业第8篇

【摘要题】中国经济

【关键词】中国纺织品/纺织品贸易/主动配额制/可持续发展

【正文】

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6月17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发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达成类似于中欧的协议。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业,却迎来了一个“前全面开放期”,一个被称为“主动配额制”的措施将成为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选择,中国不得不在纺织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对此,我国商务部部长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盟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从理论上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取消,使世界纺织品市场真正进入了“自由贸易”时代,这为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凭借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政府为什么恰在此时出台了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举措?有人说,这是在欧美等国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实行的。

对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制”,是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达到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

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盲目数量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

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倾销等措施随即而来。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纺织产业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来自全球的抵制。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在2004年12月13日明确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在必要时将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2005年4月下旬,欧盟又宣布对进口的9类中国纺织品发起调查。5月1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欧盟扩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限制的范围,可能会波及到其他7种中国纺织品。

压力不仅仅来自欧盟。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类中国服装产品进口设限;18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更多中国纺织品设限,受限产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织和人造纤维衬衫、人造纤维裤子、人造纤维针织衬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纱等。6月1日,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对中国出口的包括裤子、衬衫、内衣等7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并决定将此限制持续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来实施的“封关”和“清关”更让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滞留在运输路途中。

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04年12月16日,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签署了两项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法令,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规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量不得超过上年阿根廷全部同类商品进口总量的7.5%和6%。业内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纺织产品作出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与此同时,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在全球抢占市场……

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全球化之路,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我国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突显,已经到了危及行业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纺织品为什么会成为欧美特保的目标?纺织品行业本身是否也有起祸之由?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主动配额制”也是解决我国纺织品行业现存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服装、棉纺织品、毛纺织品、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纺织品服装上充分表现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并不是纺织品生产强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全国数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国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3000家。以涤纶企业的规模为例,西欧是我国的3.5倍,美国是12倍,日本是13倍,韩国是30倍,台湾是35倍。

第二,设计开发能力弱,名牌产品少。中国是一个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国内服装业目前还没有催生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这成为中国服装业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国际品牌缺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装备实力还不强,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中国为2.4,日本4.6,台湾地区4.5,韩国、美国4.3,泰国、印尼2.8。

第三,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国内服装业多年来主要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目前,制约服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出口服装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仍然以贴牌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低价竞销现象严重。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0%,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这大大制约了出口服装的价值,也是造成出口纺织品价格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四,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描述。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进入市场时,有些方面是无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杀价,许多中小企业靠的就是价格低廉来占领市场,纺织产品出口形成了数量大而价格低的不利局面。从总体上看,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和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润都属于国外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为了争取出口机会,仍在竞相压价。“不管价格,先抢定单”是我国纺织品行业恶性竞争的真实写照。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以低于成本价20%左右的价格处理产品,比如说棉纱正常价是400元一件,现在很多企业350元左右就卖了。尽管企业受的损失很大,但不这样做,损失可能更大。在历次的广交会上,很多外商挨个摊位谈价格,每次都用上家开出的较低价格来弹压下家,甚至品牌企业也无法幸免地要低价销售产品。这导致纺织服装行业交易成本高,内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业生态。2004年我国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17美元,裤子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苏省棉纺织业利润只有1.42%。

第五,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纺织产品与外国产品相比,在质量一样的前提下,确实具有价格低、性价比高的优势,而纺织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优势。比如中国制造衬衫的成本大约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国家也要达到1.5美元,最贵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国大约是5美元的生产成本。因此,中国纺织品行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那么,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来自哪里?一是工资极低,二是无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韩国3.63美元,德国21.48美元,美国工厂每小时支付21.11美元,其他30个外国国家每小时平均支付14.22美元。

但是劳动力成本过低,一方面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上的纺织品出口低价格,则会冲击国外同行业市场,民众的敌对情绪会影响到政府的态度。从我国服装业所受到的一系列反倾销事件中,我们应当反思:虽然竞争是无情残酷的,但“你失业、我生存,你倒闭、我发展”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的社会与经济,这是人家所不愿看到的。如果长期维持这样的价格优势,就容易受到反倾销的指控,且极易招致国际上反倾销打击。

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小,中国纺织业现在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增加深加工、高质量的产品。要使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真正从配额取消中获益,纺织服装业就必须强化行业自律,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要根据不同市场和不同时期的要求,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装类产品,从低价经营提升到品牌经营,创出中国的中高档服装品牌。

“主动配额制”对实现我国纺织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低档次的数量扩张型水平上,这本身就不太正常。越来越多的纺织品贸易摩擦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在新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增长模式进行全面的反思:一方面要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其他国家同行的利益,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对纺织品国际贸易宏观调控的手段,“主动配额制”具有透明度高、公正、公平的优点,主要目的是适当调节纺织品的出口节奏,维护世界纺织品贸易的正常秩序,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主动配额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倒逼式”机制,可以迫使我国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生产转型。

首先,“主动配额制”有利于消除国际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恐惧,减少贸易摩擦。

从出口退税以增加出口量,到主动实施“主动配额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变“他限”为“自限”,以限制出口总量。中国政府对纺织品外贸政策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其根本目的旨在缓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汹涌而入的担心。我国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客观上是为了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创造自由、宽松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环境;从长远来看,在国际贸易领域,妥协与退让未必就是贬义词,如果争议双方都通过磋商选择妥协的话,其结果甚至可能是双赢。因此,中国在美国与欧盟联合施压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主动配额制”之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纺织品贸易新秩序,缓解贸易摩擦,这不仅能够将实际贸易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对外表明了一个欲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的积极姿态,赢得了谈判的先机。

其次,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有助于纺织品行业提升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家庭工厂的低成本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大量“做一单就跑”的小企业不仅扰乱了出口秩序,也毁了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形象。从长远来讲,中国纺织品要加强自身竞争力,必须放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技术研发、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单一等不足问题,塑造出一批世界知名的纺织品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主动配额”的分配为中国政府整治纺织品出口行业提供了机会。

在纺织品的出口上,我国政府这次采取的“主动配额制”办法,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抑制低价恶性竞争,这是一种“倒逼式”的产业变革方式。在这项政策下,对质次价廉的商品压力较大,对质优价高的商品压力较小,这将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方法,转向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走品牌经营的路线。

从长远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我国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愿望,其旨在帮助中国纺织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把握时机,走健康有序发展之路,避免盲目追求数量,推动纺织企业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最终将导致我国纺织业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结构的目的。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同许多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中国生产商一样,低廉的出口价格一直是纺织品占据国际市场的法宝,“中国制造”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我国对纺织品出口采取“主动配额制”,主观上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需要。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提高我国的贸易条件恰逢其时。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出口量减少,客观上会形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最终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价格的上升,避免出口量增价跌的现象。与由进口国限制进口相比,我国通过出口数量限制,获得了在进口国以高于世界市场价格销售的价格加成收入;而如果被征收反倾销税,这部分价格加成收入势将落入进口国政府囊中。因此,对纺织品出口的“主动配额制”,不仅可以有利于改变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同时可以将以前无偿给外国用户提供的“福利”收回给国内,从而达到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效果。

最后,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有助于改善纺织工人的收入和福利。

员工待遇不合理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在劳动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业受到的约束少,我国纺织品服装以价廉物美而取胜,其实是用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来换取外币。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以牺牲我国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出口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相符合的,因为我们的理想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将把数量众多的以剥削纺织工人为手段、生产低档纺织品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局,而剩余的则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管理正规的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随着众多不规范纺织服装企业的退出,我国目前存在的出口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乃至消失,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增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效益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工人的整体收入最终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得到完善。

政策初步效果与预期

我国对纺织品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以来,目前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从实施的政策效果来看,基本上实现了我国的预期目的。

首先,从国际贸易来看,“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防止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合围态势,也缓解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纺织品问题上的矛盾。从两个多月来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实践来看,中欧围绕着纺织品贸易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基本消除。由于打破了美欧合围中国的风险,加上其他市场的进展,即使在美国对我国所有纺织品设限的极端情况下,我国纺织业2005年、2006年的出口总额仍然可以超过上年。而反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由于种种原因,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尚未成功,因此,中美纺织品贸易一直是问题不断,摩擦不止。8月底,随着新的一轮即第四轮中美纺织品磋商未达成广泛的一致,9月1日,由美国商务部牵头负责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立即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合成纤维布和胸衣以及其他内衣等两大类产品设置进口限制。该委员会还同时宣布,将对中国其他4类纺织品进口设限决定的审查期限推迟到10月1日继续进行。对于美国的这种贸易霸权,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要坚决进行反击,以维护我国的贸易权利。但中欧和中美纺织品贸易目前的不同处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实施“主动配额制”政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国内来看,中欧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后,国内纺织品企业开始感受到协议带来的诸多好处,一是我国纺织品企业有了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不再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出口纺织品配额一旦确定后,大家都可以按照出口计划进行生产,从而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扩张和无计划性。近两个月来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增长速度放缓就是明证。二是加快了国内纺织品行业重组兼并的步伐,促进了纺织行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大省浙江,如何实现企业的资本联合、力促产业升级,已成为新一轮纺织品产业升级的焦点。据宁波市外经贸局有关官员说,目前该市100多家中小型纺企开始尝试资本联合。由6家慈溪民营企业和香港公司联合投资5亿元组建的浙江杭州湾腈纶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顺利投产。江苏启东市大多数企业表示,他们不希望通过简单的出口数量增长来挤占国际市场,而是希望通过结构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启东市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亨达公司2005年斥资3000多万元建设新的厂区,并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缝制设备。一些中小企业,如启东群英制帽有限公司投资数百万元,扩建了近7000平方米的厂房,先后购置了电脑横机、电脑圆机等自动化设备,并投入数十万元在网上建立起企业形象平台。提高产品品质,以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目前已成为大多数纺织品生产者的共识。此外,“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数量下降,已经引起欧洲纺织品零售市场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虽然因为价格反映的时滞性,我国目前出口到欧洲的价格是在“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之前就协议好的,因而经济效果还不太明显。但从不太长的时期来看,很可能就在年底,我国出口欧洲纺织品的价格必将上升,这将大大改善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条件。

再次,“主动配额制”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开始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中欧纺织品协议生效两个多月后,欧盟开始体会到自己设限的尴尬:截至8月中旬,协议涵盖的10类纺织品配额已经基本用完,大量按订单发往欧洲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积压在欧洲各港口无法入关,欧洲的零售商们正面临着“无货可卖”的窘境,欧洲的进口商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导致欧盟内部要求取消纺织品贸易限制的呼声不断增大。荷兰、丹麦、瑞典、芬兰和德国更是公然反对配额限制,并敦促欧盟尽快改弦更张。在内部压力之下,欧盟贸易委员会于8月24号来华寻求货物压港解决之道;欧盟委员会也不得不表示,为避免给欧盟进口商和零售商造成损失,欧盟将允许部分超出配额的中国产套衫和长裤这两类纺织品进入欧盟市场。欧盟对纺织品问题的反复和内部压力,有利于中国对欧盟纺织品的出口。从长远来看,欧洲纺织品制造业和贸易业、零售业之间的博弈,将使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矛盾转化为他们的内部矛盾,从而更利于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

针对“主动配额制”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国际形势,一方面我们应该继续严格执行纺织品贸易的“主动配额制”政策,消除其他国家的疑虑,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可以利用目前欧洲纺织贸易业、零售业给欧盟政府造成的压力,加大我国政府与其谈判的力度,争取尽可能多的纺织品出口配额,为我国纺织品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并最终达成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目标。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方面,尽管双方暂时未能达成一个协议,但我们可以继续针对遗留问题取得进展。因为从长远来看,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最终也只能通过谈判来加以解决。一旦中美纺织品贸易达成一致,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与出口就将进入有序和可预期的稳定阶段,行业形势将趋于好转,配额取消所带来的实质性利好将逐步呈现。也就是说,即使中美达成的方案是最差的一种,其对于不确定性的消除的意义仍远大于限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意义仍然是正面的。另一方面,也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我国纺织品行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我国纺织品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实现整个行业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力,肖华.中国纺织业,不仅仅是贸易战.南方周末,2005—06—09

[2]宗和.纺织业进入“前全面开放期”.联谊报,200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