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纺织产品行业

纺织产品行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5 10:19:03

纺织产品行业

纺织产品行业第1篇

The research on water footprint of industry products is one of the focuses in current water resource field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ie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from textile “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water footpri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lculating procedure.

水资源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水覆盖着地球表面 70% 以上的面积,总量达 14 亿km3。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比较匮乏。目前,全世界 26 个国家约 2.32 亿人口已经面临缺水,约 1/5 的人口得不到符合卫生标准的淡水,水资源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在当前许多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对水资源合理、高效、充分的利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解决严重威胁和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刻不容缓。

一、水足迹的概念

解决世界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不仅需要使用开源节流等传统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要在水资源应用的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虚拟水”、“水足迹”等相关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的关注。

水足迹(water print)的概念是荷兰水资源专家Hoekstra在虚拟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以描述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其核心思想来源于1992年加拿大经济学家William 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的理论。水足迹是一个多维指标,不仅可表示用水量,而且明确了用水的方位、所用水的类型和时间。水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或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总量。这里所指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人类生活所必须的食物、日用品、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水足迹分为很多类:产品水足迹、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水足迹、划分地理区域内的水足迹、国民消费水足迹、商业水足迹等。各种类型水足迹又包括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等 3 部分。“蓝水足迹”是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消耗,“绿水足迹”是指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的消耗,“灰水足迹”是指水污染量。

二、水足迹的研究进展

虚拟水和水足迹的概念出现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经过近 10 年的时间,科学界认识到了虚拟水概念对平衡地区和全球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国际上关于各种类型的水足迹计算均有一定的成果。

迄今国内外学者关于虚拟水和水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外在农产品水足迹核算方面比较成熟,方法也较为统一,基本都是在彭曼公式、CROPWAT、CLIMWAT等理论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核算;国内对水足迹的研究理论及成果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区域或者宏观水足迹的层面,有少量农作物水足迹研究成果,但工业产品水足迹由于产业链长,需要的基础数据十分庞大,目前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在产品水足迹方面,农作物产品的水足迹计算方法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Chapagain和Hoekstra提出的产品“生产树”(Production Tree)的方法,另一种是Zimmer和 Renault基于对不同产品类型的区分的计算方法。Chapagain 和 Hoekstra对喝茶和喝咖啡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的水足迹进行了对比,他们计算出一杯咖啡的虚拟水含量约为 140 L,而一杯茶的虚拟水含量仅为 34 L,这表明选择喝咖啡产生的水足迹是选择喝茶的 4 倍之多。

动物产品水足迹的大小依赖于动物类型、饲养结构和动物成长的环境。Renault的研究表明每个人每天需要 1 m3水来维持生存,而以动物产品为主的生活方式每人每天就得需要 10 m3水,北非地区的少量动物产品摄取的消费方式每人每天需要 2.5 m3水,而以欧洲为代表的美国的大量摄取动物产品的消费方式平均每人每天要消耗 5 m3水。

由于工业产品虚拟水贸易占全球虚拟水贸易总量的 10%,而且相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工艺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Aldaya和Hoekstra研究了意大利面与匹萨生产所消耗的水量及其差别,得出单位质量的意大利面比匹萨消耗更多的水;Aldaya和Hoekstra研究了含糖碳酸饮料水足迹的计算。

国内在虚拟水和水足迹方面的相关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例如,何浩、黄晶等研究者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湖南省水稻水足迹,并分析了其历史变化和构成特征,水稻产品的水足迹包括水稻作物生长、产品加工等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数量;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分析了中国各省2000年人均水足迹,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足迹等于生产该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的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等。

三、产品水足迹的核算

产品水足迹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淡水总量,包括“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是在产品整个生产链基础上进行核算的结果,无论是农业产品、工业产品或服务部门的产品,其核算程序都需要生产链前一阶段的核算结果作为输入。

1.生产链各阶段水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可以将生产链分为两大部分:农业(或畜牧业)生产链和工业生产链。农业或畜牧业生产链阶段的需水量以种植或饲养的产品种类、生长周期和周围的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为主,灌溉方式、管理水平的高低等人为因素为辅。而工业生产链阶段的用水量主要取决于工艺条件、加工方式等人为因素。农业生产用水主要包括灌溉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中的水分、蒸腾作用耗水及施用化肥的水足迹等。据统计,人类用水中大约 70% 的新鲜水量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工业用水主要包括与生产加工相关的各种工序步骤的耗水、污水同化用水、供应链沿线添加物的水足迹以及工厂的日常开支用水等。

2. 产品水足迹的核算方法

产品水足迹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核算:链求和方法和分布累积法。链求和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仅适用生产系统产生一种输出产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生产系统中各种工序步骤相关的用水均可以完全归结于系统产生的产品。

分布累积法是一种根据输入产品的水足迹来计算输出产品水足迹的通用方法。假设生产一种输出产品时,需要许多输入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只需累加输入产品的水足迹再加上工序水足迹便可得出输出产品水足迹;另外一种情况是假设生产许多输出产品时,只需一种输入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输入产品的水足迹分配到各单独的产品中。

四、纺织品水足迹的应用研究

纺织品水足迹的传统定义是指在整个纺织品生产链中,从纤维原料生长到整个生产阶段结束所消耗的直接与间接水量,包括农业生产链用水与工业生产链用水两部分。

1.水在纺织企业的应用

除生产纤维原料的农作物生产或畜牧业阶段需用大量的水外,在纺织工业阶段水资源的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纺纱、织布工序的蒸纱、上浆用水及用来保持生产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的空调用水;染整环节的煮、练、漂、洗及后整理用水等。纺织工业生产中主要用水的工序如表 1 所示。

纺织业已成为耗水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纺织工业都很难降低湿化学处理过程中消耗的巨额水资源量。据测算,在纺织工业中,生产一件棉质衬衣就需要消耗 2 500 ~ 3 000 L的水;纯棉机织物的准备过程包括退浆、酸处理、漂白、丝光等 4 个单元,据美国环保部统计,1 个单元生产 2 000 磅布每天要消耗 36 000L水。

中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 2 300 m3,在世界上排在第 121 位,被列为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中国的水足迹总量(883.4 × 109 m3/a)为仅低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在淡水资源相当紧缺的今天,我国迫切需要引入纺织品水足迹的概念,一方面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了解纺织品的用水量,另一方面可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与污染量。

2. 纺织企业核算产品水足迹的重要性

对政府而言,核算纺织品水足迹可帮助淘汰行业落后产能,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对行业而言,通过核算纺织品水足迹,可提高整个行业的节水环保意识,为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企业而言,可通过核算自己产品的水足迹,了解生产流程,寻求可以节约用水的环节,为企业节约成本,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高在环保方面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水足迹信息的需求;对消费者而言,提高消费者了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用水的透明度,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引导消费者的环保性消费。

3.现行水足迹核算方法(整个产品链核算)应用于纺织产业的困难

一般意义的产品水足迹是将生产链所有环节中的耗水和污染考虑在内而估算出的用水总量 ,包括农业(或畜牧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两部分。但纺织品水足迹核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较精确核算产品种植(养殖)阶段“水足迹”存在较大困难。前面已经述及,影响种植(养殖)阶段水使用量的主要是自然因素,需要庞大的关于产地气候、环境的数据,在我国现阶段各种基础气象环境数据非常匮乏的条件下,核算难度非常大。

(2)产品种植(养殖)阶段水足迹在产品整个生产链中占很大的比例,基本在 70% 左右,计算精度低而人为可改变的程度小,使得工业生产链部分的节水工艺与非节水工艺的最终产品水足迹差异非常小,难于对产品的水足迹进行有效的比较,不能充分发挥产品水足迹对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3)纺织产业链中用到大量的辅料和添加剂,这些添加物在纺织行业的名称并不统一,种类千差万别,这些辅料和添加物的水足迹的核算有一定难度。

(4)从农业到工业的链太长,不定性因素较多,无论采用链求和方法和分布累积法,都需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每一产品的水足迹数据,计算最终产品的水足迹较困难。

4.基于行业特点构建新型的产品水足迹核算方法

基于以上问题,尝试将核算重点放在工业生产链上,研究范围界定为自纺织纤维进入工业生产阶段直至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这样就解决了产品生产链长、农业水足迹核算困难等问题,且农业用水主要是植物、动物的自然需求,难以大幅度降低用水消耗,而工业过程可以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流程,从而大幅减少用水量。尝试定义纺织品“生态工业链”的水足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加工用水,主要是指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加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水;另一方面则是供应链用水,主要是指纺织品在生产加工中所添加的物质所包含的水足迹。

5.纺织品水足迹核算步骤

(1)设定目标:水足迹研究可用于多种用途。如果用于人们对水足迹的宏观了解,估算产品水足迹的某个区域的平均水平即可。如果是针对某种产品设定节水目标,则需要提供更加详细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此外,必须将水足迹评估嵌入更广泛的一体化考虑因素中,而不仅是水本身。

(2)选择产品,可以包括所有的纺织品类型。

(3)根据目标的设定确定水足迹的核算边界。当目标是企业时,边界的设定应按照工业生产链来划分。边界不包括的内容有:非实质性水资源消耗(不超过总水足迹 1% 的消耗),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投入,运输用水等。

(4)确定“生态工业链”。“生态工业链”是一个新的定义,包括原料进厂加工到产品出厂所有工序中的耗水环节(生产用水与供应链用水),它为水足迹核算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并为指导数据收集和水足迹的核算提供了参考。

(5)收集数据。数据的采集需要考虑以下问题:① 应该有确切的时间期限(日、月、季、年);② 产品的相关地点应有的具体程度;③ 数据采集要尽量使用一手数据,若不能获得一手数据,在使用二手数据时,要有理论支持;④重现性问题,例如,一名独立的操作者可再现结果的可能性是如何?把以上问题界定好,采集的数据才具有科学性。数据采集完成后进行核算,并确定精度。

(6)完成目标。根据核算过程与结果,检验可以节水的环节,提出节水的可行性措施;在统一质量的前提下,核算出产品的水足迹,或在产品之间进行水足迹比较。

五、结论

通过分析,核算纺织品“生态工业链”水足迹是可行的,但下列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1)“灰水足迹”进行同化应采用怎样的水质标准。

(2)对于纺织品“生态工业链”水足迹的核算方法,是否能够抓住产品耗水的主要矛盾,如在纺织品之间进行水足迹比较,应该采用怎样的质量标准。

(3)对于纺织品水足迹核算需要有企业的支持,需要去若干家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尽量获得一手数据,对于数据的获得和转换需要有哪些标准与规范作为参照?

(4)对于纺织企业公共用水的分摊原则不确定,如要设定分摊系数,尚需具体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洪孝. 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9.

[2] Hoekstra A Y,P Q Hung.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A].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1[C]. Netherlands,Delft: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2003.

[3] Wakemagel M,W Rees.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 Gabriola Island,BC,Canada: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4] 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f Livestock and Livestock Products[A]. Virtual Water Trad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C]. IHE Delft,2003:49 76.

[5] Zimmer D,Renault D. Virtual Water in Food Production and Global Trad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A]. In: Hoekstra,A.Y.(ed),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Research Report Series[C]. 2003.

[6] 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The Water Needed to Have the Dutch Drink Coffee[A].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4[C]. Netherlands,Delft: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2003.

[7] Chapagain A K,Hoekstra A Y. The Water Needed to Have the Dutch Drink Tea[A].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5[C]. Netherlands,Delft: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2003.

[8] FAO(2003a)CROPWAT model[EB/OL]. Website:http://省略/ag/AGL/aglw/cropwat.htm.

[9] Zimmer D,Renault D. Virtual Water in Food Production and Global Trade: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A].Virtual Water Trade[C]. IHE Delft,2003:93 107.

[10] Aldaya M M,Hoekstra A Y. The Water Needed for Italians to Eat Pasta and Pizza[J]. Agricultural Systems,2010(103):351 360.

[11] Ercin A E,Aldaya M M,Hoekstra A Y. Corporate Water Footprint Accounting and Impact Assessment: The Case of the Water Footprint of A Sugar-containing Carbonated Beverage[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0.

[12] 何浩,黄晶,淮贺举,等. 湖南省水稻水足迹计算及其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294 298.

[13] 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 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 冰川冻土,2005,27(5):774 779.

[14] Bruinsma J(ed).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15/2030: An FAO Perspective. Earth scan,London,UK,2003.

[15] Arjen Y Hoekstra,Ashok K Chapagain,Maite M Aldaya,et al. Water Footprint Manual[M]. Water Footprint Report,2009.

纺织产品行业第2篇

[关键词] 中国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纺织业;出口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76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45- 03

0 引 言

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纺织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中国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的优势也愈加明显,在推动世界纺织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国内经济发展层面进行分析,纺织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其在满足国内纺织生产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三农问题加以解决,在筹集社会建设资金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长时间以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纺织业出口也逐渐演变为社会焦点问题。但是从对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纺织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出现了各类问题,对纺织业的发展和纺织经济的兴盛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也限制了我国纺织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1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各项问题

受到纺织品出口配额制度逐渐取消的影响,我国纺织品行业在纺织品出口方面对欧美国家的出口量迅速增多,仅在取消配额制度的2005年前两个月,我国对欧美国家的纺织品出口量就得到了颠覆性的突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量突破了50亿元的大关,同比前一年增长了77%左右。但是与纺织品出口飞速发展同时进行的是国内纺织行业竞争的加剧,在市场秩序规范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纺织品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愈加频繁,各个企业希望通过价格竞争来增加出口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纺织品行业在国内的价值增量逐渐开始向着国外转移,并且这种价值增量的大量转移还造成欧美国家对我国重新设置了多种类型的贸易壁垒。因此对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各项问题主要包含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1.1 新配额体制逐渐产生

我国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入世协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纺织品进出口问题仍可以采用纺织品条款和特别保护条款等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相关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进行特定的限制。这些规定的存在促使欧美国家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价值增量急剧增加的现实,指出中国纺织品短期出口量大幅增加造成纺织品价格下跌,已经对本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提出相应的配额限制,甚至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开展适当的反倾销调查工作。这就为世界其他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的限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 技术壁垒方面绿色壁垒产生限制性影响

我国纺织品出口工作的开展除了必须要应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下各国采取的措施外,还需要应对技术壁垒。针对我国纺织品在短时间内出口数量急剧增多的社会现实,欧美等国还充分利用技术壁垒这一更加具有隐蔽性的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进行适当的限制。一般来说,在纺织品行业中存在两个主要的技术壁垒:纺织品从生产、运输到最终销售的全过程都应该符合特定的环境指标;纺织品最终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后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产生威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两个技术壁垒的存在从表面上进行分析确实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推进环保工作的需要和对消费者正当权益的维护,但是实质上,为了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美国家针对中国纺织品设定了过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技术壁垒中的绿色壁垒成为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不利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3 反倾销措施

在配额制度取消后,欧美国家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采取了一定的反倾销措施,看似是对本国权益的维护,但是实质上不公正的判定也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配额制度取消后的一年时间内,欧美国家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反倾销按键就超过了10起。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欧美国家借助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非市场经济条款,提出反倾销诉讼,并且适当的选取第三国家来对中国纺织品的国内价格和生产成本加以衡量,在“确定”中国存在倾销行为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并且反倾销案件的判定时间相对较长,在反倾销案件中所有遭受指控的中国产品都必然不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措施也严重限制了中国纺织品出口。

1.4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虽然人民币升值从一定意义上进行分析能够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问题进行适当的缓解。但是从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上看,由于我国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范畴,因此其产品的价值增值能力相对较低,企业能够在单个产品中获得的利润也往往偏低,倘若在人民币增值后企业保持原有的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出口,势必会对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压缩,而如果为了维护国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而适当的提升产品出口价格,那么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必然会逐渐丧失,对纺织品出口也产生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2 针对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国内很多专家、学者针对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井喷”式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贸易摩擦问题的出现,激发贸易矛盾问题,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不良影响。而从近几年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可以看出,这一论述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要想改善中国纺织品发展现状,促使中国纺织品出口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就应该结合纺织品出口需求探索更为稳健的措施,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稳定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

2.1 加强对征收从量税的重视

根据近几年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以及商务部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制定的措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出口纺织品征收从量税工作的重视,借助从量税规范纺织品出口,避免中国纺织品出口量在短时间内激增,影响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具体而言,纺织品出口方面的从量税就是按照纺织品产品的出口数量征税,目的在于有效限制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纺织品对外出口短时间内激增,保证纺织品出口数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为纺织品出口的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2.2 对预警机制加以完善

我国商务部在2005年《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后,商务部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问题一直出台各项政策予以指导和规范,促使中国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逐渐被建立起来并且得到了适当的完善。相关部门定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并在中国纺织行业的相关网站上进行及时的公布,保证纺织企业能够及时调节纺织品的出口变动情况,进而对自身生产策略做出正确的调整。因此当前对纺织品出口进行规范也应该适当的建立更为完善的预警机制,保证借助系统的数据分析预警系统能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现状和趋势加以判定,并结合企业发展情况为企业决策的制定做出适当的指引。唯有如此,中国纺织品预警机制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纺织品出口工作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保障。

2.3 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我国是世界上较为著名的纺织品大国,从事纺织品行业的人口相对较多,上下游产业链甚至涉及到上亿人。同时,在纺织品行业中不同企业规模的产业规模、生产能力、人力资源占有量以及资产形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缺乏行业自律,那么就极易造成行业混乱,对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和纺织品出口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即使在当前社会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一定行业规范、行业自律也相对较强的背景下,仍然应该加强对行业自律的重视,希望各个相关企业都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在行业的规范下完成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唯有如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纺织品行业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纺织品行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也会逐渐凸显出来,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坚实的保障。

2.4 加强对产业升级工作的重视

在后配额时代,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影响既能够对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也能够促使我国纺织品行业获得一定的发展契机,具体来说就是防止配额限制逐渐取消后,世界纺织品市场的大门真正向我国打开,我国纺织品出口面对更大的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全新发展契机,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纺织品出口也必然面临着更大市场竞争,促使纺织品行业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在新时期谋求新的发展。在这一经济形势下,我国传统纺织业以量取胜的竞争方式优势逐渐丧失,并且随着时尚界的流行周期逐渐呈现出缩短化的发展态势,纺织业也逐渐进入到短周期、快交货、小批量的生产制造周期,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纺织业转型升级。同时,纺织业在当前经济形势的作用下逐步加快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应对国际纺织市场的变化,也可以促使产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产业附加值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增加,对于企业合理应对世界市场的竞争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利于纺织品出口工作的优化开展。

2.5 坚持走品牌化建设发展道路

产品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纺织业要想进一步提升纺织产品的出口优势,还应该加强对品牌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从地区品牌、国家品牌逐步建设成为国际品牌,保证品牌优势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使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强。特别是对于我国纺织品行业来说,由于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基本上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效应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对产品出口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纺织业应该保持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逐步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纺织品出口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结 语

综上所述,受到国内外相关因素的影响在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逐渐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基于当前社会背景,要想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善,增加纺织品出口竞争优势,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切实改善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在全面提升纺织品出口总量的基础上带动我国纺织经济的发展,进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纺织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以纺织经济的进步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俞春来,李秉强.中国纺织品出口相对困境及应对措施[J].价格月刊,2014(2):38-41..

[2]张慧颖.天津纺织品出口存在的问题[J].中国商贸,2016(3):123-124.

[3]杨元生.浅析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6):41-43.

[4]王赢赢,王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152-153.

[5]胡向媛.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贸易壁垒分析与量化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纺织产品行业第3篇

关键词:河北纺织;纺织工业;纺织品

纺织工业一直以来都是河北的传统工业,作为传统的纺织大省,河北纺织业利润、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棉纱、布、成衣服装等指标,多年来位于全国前十位之列。纺织品出口是拉动河北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也是河北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河北是也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主要的纺织出口大省。据统计,河北纺织企业生产的产品约有2/3被直接出口或间接出口。经过多年发展,河北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了竞争优势,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较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以“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清河县、“中国羊剪绒和毛毡名城”南宫市、“中国童装加工名城”磁县、“中国男装名城”容城县、“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宁晋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高阳县为代表的河北纺织产业集群。

一、金融危机以来河北纺织企业发展状况河北纺织企业多数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纺织业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欧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导致河北纺织企业销路收窄,2008年第一季度河北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回落,几乎近2/3的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2008年9月份出口仅增长2.1%。据石家庄海关统计,2009年1~8月份,全省纺织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累计出口5.5亿美元,同比下降20.1%。2009年11月份,河北纺织服装进出口首现月度同比正增长。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渐回暖,2010年河北纺织企业经营状况也逐渐好转。据海关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河北纺织服装出口金额达到28.9亿美元,在河北出口中占到了17.4%,超过了钢材的15.8%,成为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门类,与全国整体的纺织业发展状况相比,河北纺织业的表现优于全国。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显示,2010年前9个月,我国出口服装纺织(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1,814亿美元,同比上升49%。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32亿美元,上升19%;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81亿美元,上升30.7%。而河北前三季度服装出口增长了43.7%,纺织品出口增长了50.4%。

二、河北纺织企业回暖的原因

(一)全球经济的回暖。河北纺织企业的回暖主要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回暖。河北纺织企业约2/3是出口企业,多年以来一直依靠国外市场,主要出口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东盟、俄罗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金融危机对美国市场冲击最大,因此纺织品的需求锐减,导致河北的纺织企业销路收窄。2009年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尤其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我国加大力度促进国内需求,而且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也逐渐上升。河北纺织企业在国外需求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也积极地开拓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稳定的国内市场使得河北纺织企业找到了新的出路。

(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在全国纺织企业困难重重的情况下,2008年8月,财政部出台政策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2009年4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一次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5%上调至16%,接近17%的最高水平。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从其含义不难看出,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以减轻产品的税收负担,保证其竞争力不被削弱,促进出口创汇。由此可见,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上调的直接效果就是降低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行业,其利润率极低。据统计,纺织行业的利润率约为8%左右,出口退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纺织企业的利润也提高一个百分点,因此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纺织企业的利润率,从而有利于扩大出口。

三、河北纺织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劳动力成本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我国的纺织品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得成本上的优势,进而在国际市场采用低价战略获得竞争优势。虽然在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如清河、蓉城、宁晋、高阳等)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河北纺织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以生产中低端的产品为主,所生产的大宗棉布、棉坯虽销量大,但议价能力差,一直以来处于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极端地位,即便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也没有进行有效地品牌营销,因此从整体来看,河北纺织品的附加值极低,利润空间很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纺织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也在逐渐上升,1999年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为5,266元,到2008年已增长近到9,866元,预计2010年,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将比1999年翻一番,约为11,300元。(图1)(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纺织业来说,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约占纺织企业总成本的70%,然而近年来,棉花价格持续上涨,给纺织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在2010年,棉花价格涨幅极大。2010年初,棉花价格不足11,000元/吨,到2010年8月约为14,000元/吨,上涨幅度高达27.3%,棉花价格的上涨严重压缩了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河北入统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7.79%,而主营业务成本增幅为8.71%,成本明显高于收入增长。

(三)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也是河北纺织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出口的纺织品都是以美元标价,人民币升值造成以美元标价的纺织品出口价格上升,减弱了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大多数纺织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则把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价格上涨由自己承担,或者国外消费者承担一部分,纺织企业承担一部分。人民币升值使河北纺织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比价以8.2765∶1计算,到2010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为6.7802,2010年11月人民币兑美元为6,688,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8%。据河北纺织企业协会统计,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点,河北纺织企业利润则下降2%~6%,可见人民币升值给河北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建议及对策

(一)河北纺织业应减少对出口退税的依赖。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2008年初的13%提高到了16%,接近历史最高。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是整个国家的一种损失,国家损失了税收,而实际上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完全增加于我国的纺织企业,而是补偿了国外的消费者。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不利于纺织业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对于河北的纺织企业来说,应该寻找其他出路,逐步地降低对国家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二)自主创新,打造河北自己的品牌。河北纺织企业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很差,品牌意识也很低,因此河北纺织品的产品附加值很低,国际竞争力比较差。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一国的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在本国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对于河北的纺织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在生产环节通过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其次,在营销环节,河北纺织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河北有诸多产业集群,如以“中国羊

绒纺织名城”清河县、“中国羊剪绒和毛毡名城”南宫市、“中国童装加工名城”磁县、“中国男装名城”容城县、“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宁晋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高阳县为代表的河北纺织产业集群,这些著名的产业集群当中,营销很好的品牌微乎其微,但是在纺织品服装行业,品牌建设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好的品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河北纺织企业应当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处于产业集群中的纺织企业,应当借助产业集群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清河的羊绒企业就可以通过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对羊绒进行深加工,生产高质量的新产品,提高羊绒纺织品的附加值。另外,在清河经营好的纺织企业。应当借助产业集群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三)加强河北纺织产业集群建设。纺织工业是河北的传统支柱产业,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的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拥有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即丰裕的人力资源,而且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有利于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所以,作为纺织大省的河北省要加强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设,不仅要加大力度发展原有的纺织产业集群,而且要加强新的产业集群的建设。例如,石家庄就有众多的纺织企业,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石家庄的纺织企业发展的就相当好,所以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源,比如娴熟的劳动工人、优秀的技术人员,拥有强大的纺纱、织布、印染、纺织品加工等相关支持产业,所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石家庄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但是却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所以政府应当加强企业集群的建设,继而打造优秀的产业集群,提高河北纺织品的竞争力。

(四)纺织品内销的同时,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河北纺织企业在国外需求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也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需求条件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他认为当本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设计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时,也就是国内消费者需求条件较高时,有利益激励本国厂商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需求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河北纺织企业约2/3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产品多是根据国外消费者的偏好而生产设计,因此需求条件主要来源于国外市场,取决于国外消费者,而河北纺织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都比较挑剔,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例如,外国消费者购买纺织品是不仅对产品的质量、设计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在进口纺织品时往往还设定好多标准限制,对其汞含量、铅含量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总之,国外消费者较高的需求条件迫使河北纺织企业不得不通过改进技能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当河北纺织品出口转内销时,面对的是国内消费者,与国外消费者相比,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条件较低,较低的需求条件不利于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不利于提高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河北纺织企业在将产品出口转内销的同时应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等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院)主要参考文献[1]裴长洪,赵京桥.当前经济形势下对出口退税政策的思考[J].研究与探索,2009.5.

[2]祝文欣,林少波.给中国服装家族企业开一剂药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迈克尔·波特著,陈小锐译.竞争战略[M].

纺织产品行业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开放进人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已踏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之一,并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纺织品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其中,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速度与纺织品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脱节,知识产权意识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成因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但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3月3日,我国政府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加人书。同年6月3日起,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20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在纺织品行业取得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为我国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创造了良好客观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并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也日益与TRIPS协议相协调,这些都对我国纺织品企业进驻国际市场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

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

(1)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既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甚至践踏他人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人只注重申请国内专利而不去申请国外专利,使得专利流失。

(2)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发表了《中国知识产权的新进展》白皮书等。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各个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甚至出现条例内容、责任限定、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

(3)我国纺织品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业化水平低下。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纺织品专利技术实施率仅为10%左右,纺织品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仅占科技成果总数的IS%-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转化率。

2、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成因

(1)内部原因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我国有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有许多空白,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

第二,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科技创新不足,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在纺织品出口的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的万分之三,先进的纺织设备70%依赖进口,作为原始积累的模仿就不再有生存空间。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2)外部原因

随着我国加人WTO以后,国外的跨国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排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进人市场,有时会通过滥用其权利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受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使我国建立健全了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在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我国不断完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目前,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机制相互补充并通畅、有效运作,积极、有效地保护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2)改善纺织品商品出口结构,冲破纺织品出口限制。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体。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产品,增加高档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提高单位产品的平均价值,从而提高售价;就纺织品材料来说,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多采用绿色环保、符合人体健康需要的材料,从而避免纺织品出口时受到国际准则的阻碍。

(3)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量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我国纺织品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先进的纺织品技术的引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将极大促进中国纺织品企业通过合资或其他合作方式获得技术。严格的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将使国外的纺织品技术提供方减少对侵权行为的担忧,愿意向中国的纺织品技术受让方提供较先进的技术。

(5)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将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确立为国家战略。我国已经着手开展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实际可行、科学合理、充满创新的国家纺织品知识产权战略,在2008年,我国推出了“1+20"模式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它将基于纺织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交易三大平台的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人推进我国纺织品知识产权事业做大做强。

2、消极影响

(1)国外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纺织品行业发展。国外纺织品企业在纺织品贸易政策中会极力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强制性措施来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样的纺织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扩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纺织品行业之间的差距,技术差距愈加严重。

(2)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动辄提起纺织品知识产权争端和诉讼

国内纺织品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据统计,自我国人世以来,我国企业遭遇较大的国际专利纠纷有20多起,诉案赔偿额逾10多亿美元。知识产权诉讼已不仅仅是法律手段,而更是纺织品市场策略和竞争手段。

(3)助长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壁垒,国内纺织品出口企业生存困难。发达国家和跨国滥用纺织品知识产权独占优势,扭曲正常的纺织品国际贸易,比较典型的:通过特别立法措施的方式设置纺织品知识产权壁垒,如美国知识产权的“337条款,’:滥用纺织品技术垄断和控制。

三、我国加强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1、政府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

(1)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的纺织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积极培育我国纺织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国纺织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纺织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纺织品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增进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2)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纺织品知识产权。

2、纺织品企业自身加强知识产权知识保护的策略

(1)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纺织品企业应当积极制定相关企业发展计划,加大对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全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提高纺织品出口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自己。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尽快建立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时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和新创意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申请知识产权注册,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树立品牌,增强意识。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早些年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量的国内驰名商标被在国外抢注,如“同仁堂”,“青岛啤酒”等。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充分吸取这些教训,时刻注意自己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

纺织产品行业第5篇

目前,有几种方式来划分功能性纺织品,如舒适纺织品,包括抗静电、防水透湿、吸湿排汗、蓄热、凉爽功能性纺织品等;卫生功能纺织品,包括抗菌防臭、防虫防蛀、防螨功能性纺织品等;医疗保健功能纺织品,包括远红外、磁纺织品等;防护功能纺织品,包括阻燃、抗紫外线、抗电磁辐射辐射功能性纺织品等。

对纺织品功能性的获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后整理加工方式赋予的,二是通过在纤维的纺制过程中添加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添加剂来制备。前者加工方式相对简单,但耐洗耐久性差,后者耐久性强,但工艺复杂且不适用于天然纤维。

总体来说,功能性纺织品的某些特殊功能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化学品的使用。目前功能性纺织品的性能评价方法在国内外仅有一部分实现了标准化,而更多的则是在方法的原理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参照采用现有的并非专门针对功能性纺织品的评价或测试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应用。

虽然中国在功能性纺织品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方面并不尽如人意,但在功能性纺织品性能评价方法的标准化方面却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还在快速的推进之中。(我国现有功能性纺织品产品标准和你性能评价与测试方法标准,包括:吸湿快干、透湿、透气、生理舒适、防水、抗菌、防霉、防螨、防虫、防蚊、防油防污、远红外、抗静电、抗紫外线、抗辐射、负离子、阻燃)。

双方合作卓有成效

多年来,从行业层面和专业层面,大陆和台湾的交流和互访都非常畅通而且卓有成效。

首先,从行业层面来看。2016年3月29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研讨会”在台湾苗栗召开。两岸纺织业界人士围绕两岸纺织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研讨会历经12届20余年,至今仍是两岸纺织业界所共同期盼的重要活动,秉承“合作共进,互信互助”的理念,对推动砂斗闹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从专业层面来看。2016年10月在举行“海峡两岸纺织标准专业组第五次工作会议”,该专业组自成立以来共完成20项共通标准,此次会议就消臭、静电、光蓄热等功能性纺织品的检测与评价、防霾口罩过滤效率测试方法、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方法等标准进行了详细比对和讨论,并针对纳米纺织品及检测技术、穿戴式智能纺织验证规范品、台湾机能性纺织产业现状及标志推广情况等专题进行了交流。最后达成了5项纺织标准作为海峡两岸共通标准,并确立28项标准作为2017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规划安排的两岸共通标准研究项目。

此外,专业展会互动交流频繁。2016年4月18日到20日,“第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下称“海博会”)在石狮举行。这是大陆目前唯一以“海峡两岸”冠名的纺织服装专业展,作为一大亮点,每年都有台湾展团的带来的创新功能性面料产品。10月1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高勇率团访问台湾,参观了台湾地区唯一的专业纺织展台北纺织展(TITAS),并参访了当地的企业。

大陆纺织的潜力与发展

目前,大陆纺织全行业就业人数约2000万人,规模以上企业就业975万人,随着科技进步带动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纺织就业绝对数在下降,但占整个工业的比重约10%,仍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同时也是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2015年我国纤维加工量达到5300万吨,占世界的比重超过50%,比重较“十一五”末进一步提升。201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2911.5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约3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713.5亿元,占工业比重为6.4%,而且根据估算纺织全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符合一般公认的支柱产业比重。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9月28日,工信部印发《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对纺织工业的有了新定位: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对台湾而言,大陆纺织产业链更完整、门类更齐全、产业规模就更没有可比性。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启动多领域、多元化内需。中国13亿人口,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增长潜力。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功能性纺织品的从品类到数量上的需求也将更大;由于在功能性纺织品的市场应用方面大陆还有非常多的提升空间,因而动力将更加强劲;研究开发层面,大陆有一大批有研发能力的纺织类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有雄厚的科研能力积累;生产层面,大陆每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500多亿米,就目前来讲,在功能性纺织品研究及生产的投入还还略显不足,但只要假以时日,相信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互助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大陆作为台湾纺织品重要的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两岸纺织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合作上有广阔的空间。大陆和台湾都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台湾在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及销售方面应该说都略胜一筹,其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强,开发的力度和广度胜过大陆,在营销模式上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面对未来发展,今后双方应:深化产品研发合作,创新产品开发,整合产、学、研、用,及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资源,搭建更加丰富、多元、务实的交流平台,达成有效合作项目;加强市场开拓合作,创新渠道模式,大力推进功能性产品市场化发展,推动两岸纺织企业共同开展功能性纺织品市场研究、产品应用标准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挖掘大陆内需潜力。

深化行业服务合作,两岸相关行业协会组织进一步深化信息沟通,通过会展、咨询、宣传等方面的服务项目合作,满足两岸企业发展所需;联合开发多功能纤维与复合材料,实现多功能性是产品升级换代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拓宽应用领域,开发在家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功能性纺织品,在这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

纺织产品行业第6篇

中国麻纺织业协会理事长张世平谈到中国麻纺织业的发展总体思路时介绍,中国麻纺织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加快麻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竟争力、实现产业升级作为根本任务。

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麻纺织业抓住发展机遇期,加快调整结构,完善麻纺织产业链,提升麻纺织产品水平,大力开发最终麻纺织品和服装,拓展国内外市场, 使中国麻纺织业在“十一・五”

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

亚麻产品的终端消费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近年来美国市场、东南亚市场增长迅速,对亚麻终端制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目前全球亚麻纱和布的生产能力已逐步向中国转移,但高档亚麻面料及关键的后整理技术仍然掌握在西欧国家手中。从全球亚麻纺锭数和织机的分布看,中国和东欧占了全球生产能力的80%以上。世界各国亚麻总纺织能力达到100万锭。其中我国已具有亚麻纺80万锭。随着亚麻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材料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预计今后10年我国纤维亚麻原料市场将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这对我国麻纺织业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调整不合理价格体系和产品布局难得的好时机。同时也是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机。我们应提升麻纺织品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麻纺织品附加值,提高麻类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促进麻纺织产业链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

实施麻纺织名牌战略,

引领“麻时尚”消费

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对麻纺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这里有文化背景和麻纺织品的技术水平原因,但现在麻纺织产品纱、织物、面料和服装等制品的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因此弘扬麻纺织品消费文化、实施名牌战略、拓展国际与国内麻纺织品市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市场规模的麻纺织和麻制品服装名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在通过整合资源,打造麻纺织行业会展、营销、物流、权威期刊、权威网站等各项服务平台方面开展工作。其中于2006年4月12日,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麻纺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产品衔接会在上海举行。为麻纺织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的相互沟通、产品衔接,提供了机会,为麻纺行业完善产业链条,走向终端产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麻纺织品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符合需求和消费时尚潮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2006年10月18〜25日,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与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麻时尚周”主题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两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举行。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行业协会联手举办的以“麻”为主题的时尚推广活动,因此2006年成为中国的“麻时尚”推广元年。这些全新的举措使麻产品的完美特质在新时期以崭新时尚个性展现给消费者,并引领新的“麻时尚”消费。

坚持“大麻纺”的发展思路

纺织产品行业第7篇

绍兴县纺织产业的优势和问题

纺织产业是绍兴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923家,纺织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6%,并拥有生产规模最大、市场销量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设备最先进等“四个全国之最”,有着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既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也存在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包括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以及纺织软件等较为完整、配套的产业体系,出现了马鞍、杨汛桥等一批中国纺织“特色名镇”。但是,绍兴县纺织产业基本以加工制造为主,从事研发设计的较少,大企业、大集团不多,产业层次较低,既缺少龙头带动,也缺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相互配套支持,产业链间衔接不够紧密。

既有独特的“市场+印染”优势,又存在易受外销制约的问题。中国轻纺城常驻外商3500余人,日均客流量10万人次,全球1/4化纤面料在此成交,全国近1/2纺织企业与之建立产销关系,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首位。但由于纺织行业出口依存度高,加上产品大多为纺织面料等半成品,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产业发展受外贸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大。

既有技术、设备、人才优势,又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县有无梭织机3.2万台,针织圆机6351台,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化纤、印染和服装等先进设备2万余台(套),拥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达4.57万人,具有较强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但同时,绍兴县纺织重点骨干企业基本上是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而来,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现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贸易企业中58.3%没有自主品牌,生产企业中64.8%没有自主品牌。

加快绍兴县纺织产业

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已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纺织产业、轻纺市场、柯桥新县城三者联动,走高端发展之路,建国际纺织之都,努力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产业、轻纺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总体目标是:加快打造国际性纺织“三大中心”,即按照“完善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培育大企业”的基本思路,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按照“提升集群化、坚持国际化、加速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着力提升市场带动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按照“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时尚创意”的基本策略,着力提升产业引领力,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重点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强化“市场”带动。进一步提高把中国轻纺城作为绍兴县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新县城建设的立城之本、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的认识,加快推进轻纺市场“二次创业”,真正把中国轻纺城建设成为“买全球纺织品、卖全球纺织品”的国际纺织之都。一是进一步提升市场集群化水平。健全市场体系,抓住国资重新控股“轻纺城”并获准发行15亿元债券的契机,完善市场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规划,抓紧实施坯布市场、北联地块改造、仓储物流中心等工程,加快形成品种丰富、门类齐全、功能合理的纺织品及相关市场集群;强化招商隆市,丰富招商载体,创新招商模式,吸引和集聚更多国内外知名纺织品生产商、采购商和经销商,加快在国内纺织产业基地、二级批发市场设立“中国轻纺城面料采购中心”,进一步扩大中国轻纺城影响力;优化服务管理,有序推进划行归市,合理降低商务成本,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提高中国轻纺城审批服务中心效能,全面提升市场管理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会展业,以“纺博会”为龙头,以“布行天下――柯桥纺织全球市场开拓”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展旺柯桥”行动,确保月月有展会,逐步把柯桥打造成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纺织类专业会展中心和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会展城市;努力提高开放度,切实加强中国轻纺城整体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营销推介,着力做大纺织品外贸出口,鼓励发展纺织品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积极推动纺织企业在境外自建销售网络、设立生产基地、开展股权投资,不断优化涉外管理服务;更好掌握话语权,着力完善中国・柯桥纺织指数编制体系,有效加强与境内外纺织类大院名校、行业组织、知名展会等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等重大行业赛事和峰会论坛。三是进一步提升市场现代化水平。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加强市场消防、交通、卫生、餐饮等综合治理,加快“数字市管”扩面工作,尽快设立海关柯桥办事处,着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完善市场经营和配套设施;引导开展公司化交易,以国际贸易区为依托,积极吸纳以订单交易、公司交易为主的外贸型客商入驻,着力发展纺织总部经济;加快无形市场建设,培育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现代营销模式创新,积极推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联动发展。

狠抓“龙头”培育。推动纺织产业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实施“131”行业龙头企业创建规划为载体,推动政策、资源等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企业集中,鼓励企业采取联合兼并、控股经营、境内外上市等方式,努力在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培育1~3家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全国乃至国际领先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着力提升绍兴县纺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与层次,带动纺织产业加快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二是积极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采取作业分包、战略联盟、技术合作、虚拟经营等形式,带动一大批配套型中小企业、现代家庭工业集群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链核、产品为链条、技术服务和资本运作为纽带、相关要素和辅助产业为支撑的上下游衔接配套的纺织创新产业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合作共赢。三是合理引导转移低端环节。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与宏观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以亩产效益和单位能耗、单位排放效益为主要标准,通过合理提高土地使用税、城区环境改造等途径,切实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落后产能,合理有序转移低端制造环节。

纺织产品行业第8篇

国内纺织器材生产企业繁荣的表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窘迫的生存现实:大部分国产纺织器材普遍耐磨损性能差,寿命不长,而且在技术上达不到最先进的生产需求。许多企业疲于花费大量时间处理销售出去的设备的质量投诉、协调及维修,根本无暇进行产品研发及组织产品更新换代。纺织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得国产纺织机械在数量上呈现上扬的趋势,但实际情况确实处于“赶鸭子上架”的恶性循环状况。由此可见,国产纺织器材质量缺陷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短板。有专家指出,要走出这一困境,纺织器材生产企业需抱团取暖。

纺织市场增速放缓 纺织器材一枝独秀潜力巨大

今年下半年以来,棉花、化纤、纱、布等原材料产品价格均较3月下降了30%左右。部分中小企业迫于资金压力,低价抛售成品回笼资金,加剧了整个纺织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另外,由于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一些纺织企业选择借助于民间借贷,资产风险大大增加。纺织行业整体形势如“泥石流倾泻”般急转直下,各相关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器材企业却一枝独秀,大多数企业都保持了产销两旺的态势。

“纺织器械是整个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空间非常大,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就像金轮科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接受采访时所指出的:‘只要有人穿衣服,纺织器材就会有市场。’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纺织器材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11月1日上午11时,郑州市某知名纺织企业相关负责人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

分析目前纺织市场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纺织企业却一枝独秀,出现产销两旺的原因,该企业负责人进一步指出:首先,由于前期棉花价格大幅上涨,许多企业从原来的纺纯棉纱改为纺化纤纱,由于生产产品的变化,纺织设备也需要相应地更换一批器材,这就理所当然地拉动了纺织器材的销售。其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纺织器械最大的生产制造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出口国。整体上看,近十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的分量进一步加大,我国纺织行业出口额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3。再次,伴随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加大,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比率不断提高,纺织产品内销持续增长,国产纺织机械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加大。

除此之外,经过多年磨合,国产纺织器材也取得了小幅进步,产品系列、规格、质量有了部分提升,且由于与进口机械产品相比具有价格优势,因此其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依然逐年扩大,发展的机遇和商机依然巨大。

国产纺织器材质量缺陷成短板 纺织业被迫集体“埋单”

“市场前景虽然十分广阔,但是质量缺陷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纺织器材行业的短板。目前纺织器材市场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可是抛开表面去探究本质,其实是纺织企业畸形发展过程中对纺织机械企业的‘赶鸭子上架’,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有可能会使我国纺织器材发展昙花一现,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业内人士深思的问题。”谈及国产纺织器材的质量现状,郑州某知名企业相关负责人进一步分析说。

据介绍,目前国内纺织工业技术装备市场的规模基础很大,国产纺织机械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然而高端纺织机械产品市场中,国产纺织机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60%左右,进口的设备仍占有“半壁江山”。虽然在国内实时存量中的纺织机械,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中,大量使用的依然是国产纺织机械,但国内生产的纺织机械产品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依然很大,相当一部分产品及零部件还陷于依赖进口的局面。比如国产的织造器材钢筘,其在材质、一致性、工艺处理、筘槽形状、精度和性能、寿命等方面都无法适应织机轻质、高速要求,只能依赖国外的高价进口供应。另外,国产针织器材在一致性、耐疲劳、弹性、寿命等方面均较进口产品存在很大差距,售后服务方面近年来虽有所改进,但也远远不足。

“虽然国产纺织器械有诸多质量缺陷,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资金实力不算雄厚的中小企业还是被迫无奈地选择国产器材,因为进口纺织器材即使在质量、功能等各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可是价格太高,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所以国内许多纺织企业都对其望而生畏。”该负责人指出,目前国内部分业绩较好的纺织器材生产企业依然在加班加点赶订单,部分热销产品还出现涨价趋势。对此,急需使用的部分纺织企业也只能被迫“埋单”。考虑到日后机械可能会出现的故障及缺陷,许多纺织企业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国外技术封锁 要突破困境国内企业需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