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纺织实训总结

纺织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27 23:35:37

纺织实训总结

纺织实训总结第1篇

人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纲要》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其他加工工业也有很大差距。

纺织行业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匮乏,高等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科研的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少;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不够,参与国际合作人数少、频次低: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不够。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亟待提高,多数学校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坚持工程方向不够。学校的学历、学位、工程师的资格国际认可程度低,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交流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全国性的人才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联系不紧密,信息流通不畅,人才流动盲目,技术工人培养能力削弱、分散。

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纺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是到纺织行业的人数少,到基层企业的人数更少,中西部更为明显。纺织行业大学生工资待遇过低。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职业教育,致使相当多的学校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与场所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此外,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与监督。行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出更高素质和水平的学生。

学科设置从源头解决人才问题

基于中国纺织人才的发展现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长纪晓峰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将把重点放在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和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设计师培训计划上。

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缺少人才,不仅仅指的是一线的纺织工人,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形势也颇为严峻。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这一主要职能的院校,却从人才的源头扼制了纺织人才的发展。目前,院校专业学科的设置中很难见到纺织专业的身影。对此,《纲要》中在“十二五”的重点发展任务中指出要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结合国家教育部规范专业目录的要求,将纺织科学与工程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目录下设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并设法增设纺织材料、纺织高分子材料、印染与整理等二级学科。

纪晓峰表示,中国纺织企业认为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所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另一方面,对大学纺织、服装本科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前中国设有纺织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2所,设有与服装有关专业的高校近200所。2008年纺织工程专业和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共招生3203人,毕业2694人;轻化工程专业(染整工程)招生1317人,毕业1242人:服装设计与工程,32校招生2783人,毕业3635人。纺织类专业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服装类专业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从在职2200万人的产业规模每年补充量仅占在职人员的0.03%,实不为多。但纺织服装企业反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学习专业范围过分宽泛,专业课程学时过少,实践性环节过弱,导致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企业后需继续学习一至二年,才能基本适应工作。这种状况既阻碍了企业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信心,也损害了大学本科学生到企业就业的环境。

纪晓峰还提出,“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专业课时压缩太多,应适当增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启发创新思路离不开具体依托的实际对象。学科交叉亦应互相联系,形成具体的交叉融合点,以免空泛概念,形不成观念、思路和模式。这不仅对大学生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有利,而且对大学本科学生毕业后就业有利,并对后续提高有利。

纪晓峰认为,在专业设置方面,除了应该考虑本科专业目录、研究生(硕士、博士)目录协同外,还应考虑到理学各科与中国科学院学科目录协同,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各学科与中国工程院学科目录协同,哲学、经济学、法学学科目录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目录协同。在此情况下,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建议恢复“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基础上,建议调整一些原属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调归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

同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还建议增设“纺织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协同,并与中国工程院学科目录协同。

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创新人才

从我国纺织行业的人才结构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要求不适应,与我国其他加工工业也有很大差距。纺织行业中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匮乏,高等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少;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不够。参与国际合作人数少、频次低;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不够。

纺织实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升级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Abstract: Xinjiang is an important textile and apparel processing base and regional business center listed i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local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troduced a number of favorab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avorable environment has provided a guarantee for the further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Xinjiang;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development; upgrading

在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疆以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成为东部相关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之一。经过近年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援疆建设的不断推进,新疆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原料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等多项优势得以初步显现。随着各项优惠新政的陆续出台,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纺织服装行业迎来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一、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政府落实了中央预算内资金从2014 ― 2018年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100亿元和增值税全额返还等政策细则。2014年,自治区下发《关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陆续出台了使用新疆棉花、运费补贴、增值税使用和低电价等 7 项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返还纺织服装企业增值税达 4 亿元,2015年有望突破 8 亿元。2014年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6.15亿元,较上年增长76.1%,创历史新高。结合国家针对新疆棉花实施的价格直补等各项支持政策,新疆纺纱毛利率已达到20%,当地纺织服装企业在2014年底整体上实现扭亏为盈,这对吸引内地企业来疆投资设厂产生了明显效果,真正形成了“政策洼地”,为疆内外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此基础上,2015年新疆计划完成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同比增长187%,新增就业人数6.7万人,同比增长318.8%,同时计划完成新增棉纺环锭200万锭、转杯纺12万头,织机1 500台,服装产能5 000万件,家纺、地毯等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高速发展目标的实现与业内大企业入驻和投产有着密切关系。例如生产全球80%以上灰色棉线的华孚色纺,已将其灰色棉线业务全部转移至新疆;天虹纺织集团也签订投资框架协议,计划在新疆建设300万锭纱线的生产基地,首期100万锭预计于2016年完成。除了上游纺织原料的加工,山东如意、鲁泰、雅戈尔、新野等企业也将高级成衣、家纺等下游产品的生产逐渐向新疆转移。例如山东如意集团2014年就在喀什投资了200亿元意在打造大型全产业链纺织服装基地,囊括棉花种植、轧花、纺纱、织布、染整、家纺服装加工等环节;2015年又在石河子正式投产高端西装、衬衣等服装成品。疆内外企业合作建设完整生产链和配套基础设施已成为趋势,如泰昌实业、利华棉业与新疆中泰集团共同打造的“中塔新丝路农业纺织园”、上海纺织集团联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苏丹新型纺织产业园”等。

南北疆产棉区成功引进的大型纺织企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具备优势,也成为推动产业总量和劳动力就业提升的主要力量。目前新疆纺织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从业者规模和技术水平方面,在2015年10月于阿瓦提县举办的全疆棉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有来自全疆33家企业的共计150多人参加,刷新了参赛单位和选手数量纪录。

相比于纺织企业,新疆大型服装生产企业少,中小微企业占比高。生产加工人员超过千人的服装企业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规模在200人以下,小微企业基本没有机会承揽疆外订单,主要都局限在做本土的职业装、校服、工装等。作为纺织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服装和日用纺织品加工是构成完整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目前新疆专注于服装加工的本土企业分布零散,尚未形成专门的产业聚集区,整体原创设计氛围不强,缺乏在业界有影响力的时装品牌;此外,缺乏自有经营场地、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融资能力差、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也长期困扰着服装企业的发展。

二、多项措施并举推动行业发展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是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以来,政府在金融、财税等方面陆续推出各项优惠措施,鼓励内地和本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国家为此设立了规模达200亿元的专项资金,确保了各项扶持政策能够落地实施。

2014年7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 ― 2023年)》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2014年行动方案》的制定,使更多政策得以落实。为了解决纺织服装企业用工问题,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了专项补贴政策,2015年新增建设投产的主营业务为棉纺织、毛纺织、麻纺、针织、服装、印染、化纤等行业的生产企业,招录新疆籍员工并对其开展岗前培训的,可按标准享受补贴。北疆地区企业每人1 800元,南疆地区企业每人2 400元,并规定培训员工履行劳动合同须满 6 个月才能享受补贴,实行实名制登记备案。培训形式上,企业可自行培训或依托职业院校开展,2015年全疆共计划岗前培训6.77万人。补贴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能有效增强员工稳定性和职业技能水平,对于疆内纺织服装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

针对新疆服装行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的现实情况,财政部门通过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延长小型微利服装加工企业所得税减半期限等一系列结构性减税优惠措施,降低中小微服装企业的税收负担,取消阻碍企业发展的行政事业型收费项目。

除了培训补贴和税收减免,新疆自治区政府针对纺织服装产业还推出了专门的电价、贷款、社保、运输等扶持办法,比如2015年1月1日起由自治区发改委正式执行的新疆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用电统一标准,将之前企业综合电价由0.435 ~ 0.524元/kW・h降为0.38元/kW・h,最高降幅达27.5%,全疆共计有266家企业可享受此政策。以2015年预计用电量测算,企业电费负担将直接减少 1 亿元/a。中小微服装与纺织品加工企业招用南疆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给予每人每年 5 万元贷款额度的贴息,同时全额补贴基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南疆地区享受低保的城乡劳动者进入小微服装企业就业的,其原享受的低保待遇可保留 1 年不变。针对纺织服装产业的优惠措施还延伸到了物流环节,出疆运输成本长期影响着新疆纺织品盈利空间,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2015年6月起新疆开始实施重点产品铁路运价下浮政策,棉纱、粘胶纤维等货物可与客户进行议价管理,并对部分纺织企业实施银行承兑汇票结算运费。此外,铁路部门还根据大型企业的外运需求增开了货运专线。2014年7月自库尔勒市始发至土耳其的国际货运列车线路正式开通,货品以纺织原料及服装为主,标志着原先借道宁波港至欧洲的远距离海运路线将被取代。2015年还将陆续开行12列纺织服装西行班列,以打通连接中西亚及欧洲的高效货运通道,这对于深处内陆的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国家主导的产业战略并非是将内地纺织企业产能简单转移到新疆,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在整体上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层次升级,因此在扩大产能的同时,新疆纺织服装业还要尽早布局产品创新模式,以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依托,才能实现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提升,避免再走技术含量低、利润少、能耗高、污染大的老路。

在特色创意产品的开发上,中小微企业往往具有更大的积极性。政府也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结合2014年2月启动的“短平快”项目,重点扶持南北疆纺织服装、地毯编制、刺绣加工、布艺手工等创业项目,不仅扩大了群众就业空间,也激发了传统优势产业的活力。以刺绣为例,实施“短平快”项目以来,南疆三地州的民族刺绣企业从64家增加到103家,刺绣产能从128.35万套增加到205.5万套,刺绣企业资产总额从8 390万元增加到23 220万元,实现了产能和资产总数的显著提高。在继承传统纺织材料、图案、工艺与造型的基础上,一些新疆本土企业和工作室结合现代设计手段与时尚潮流,打造出一系列市场反应良好的产品,品牌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如“波西奴姆”罗布麻纺织品、“玉娜”驼绒产品、“天羚”高端羊绒制品等,已远销西欧、日本、中东和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与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不同的道路。

以提高纺织服饰产品附加值为目标,鼓励专业人才积极参与设计创新是相关部门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2013年新疆自治区新增的 5 个技术职称中就包括“民族服装设计”这一特色专业,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的评审方式,有利于拓宽相关人才的职业上升空间。据报道,从2015年开始,中国服装协会和自治区将用 3 年时间为新疆培训千名服装产业创业人才;此外,近年来由政府牵头企业承办的各种形式的服装设计、纺织品创意比赛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比如在2015年4月启动的“艾德莱斯炫昆仑”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将少数民族传统丝绸面料与现代时尚文化相结合,作品类型包括服装、箱包、围巾、帽子、伞、布艺和家居用品等,经过设计者在款式、色彩、纹样上的重构与组合,原本只主要用于制作民族裙装的“艾德莱斯”面料被运用在多种产品类别上,且很多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纺织实训总结第3篇

1.1规模巨大

纺织工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纺织全行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16.0%,再加上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员,2005年全行业就业人数达到1960万。预计未来5年,纺织工业从业人数将从2005年的196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300万人,年增长率为3.3%[1]。若能将我国纺织业人力资源的规模优势有效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将对提升纺织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

1.2人力资源水平偏低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指出,纺织业目前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特别是纺织技术人才,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的技术人员仅仅满足于应付日常的生产,企业的技术培训、开发、创新意识薄弱,企业吸引人才的集聚力不强。我国纺织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人员

在纺织行业,一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曾经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这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除此以外,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从学历较低的个体户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管理队伍虽然较为精练,但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2)技术人员

纺织企业的技术人员受纺织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速度以及培养模式的限制,目前整体较弱。

(3)一般劳务人员

在全国纺织产业大军中,农民工占70%。纺织工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农民工一方面普遍具有勤劳苦干的优点,这有利于增强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较差,这也使得纺织从业者整体水平不高。现在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纺织业一般劳务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和素质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培训。随着竞争的加剧,有些企业推出了很多办法,纺织企业劳务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但与技术和设备的进步速度相比,仍显不够。

2我国纺织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2.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提升纺织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预计到2010年,纺织全行业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51099元/人年提升到85000元/人年,年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10.7%。《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对各主要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实现这些指标,既要提升全行业装备技术水平,也要加强全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全行业人力资源水平。

2.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经营目标的同时,不能完全惟利是图,而要兼顾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对员工权益的保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我国目前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尚不健全,利用包括“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产品进行限制已经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的新做法。跨国公司在其采购中推行社会责任审核,比如,近几年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对供应商加上了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也逐渐被重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要求“建立健全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行业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纺织工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推动并完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建设,落实企业社会责任。”[1]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其素质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大幅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就能提升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时间。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2.3纺织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纺织工业设备高度自动化对操作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以前设备的生产速度较低,对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要求也较低。比如现在织机的速度由以前的每分钟200转已经提高到现在的600转或更高,速度对人员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的高度自动化虽然减少了用工,但是高度自动化的操作更多的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结果,这对技术人员的电脑和各种信息化的操作水平要求大大提高。层出不穷的新材料以及材料的性能特点对技术人员也提出了应用上的挑战,多种纤维混纺已经成为常规产品,而不同材料的染色和后处理以及纺纱技术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这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织科学的学科特点也要求研发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纺织产品流程长并且涉及到的知识面广,许多产品已经不再是某个别小环节技术改造的结果,而是多个环节或流程技术改造的复合产品。R&D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层次以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产品研发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2.4纺织品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际上新的贸易壁垒对纺织从业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国际贸易主要通过法规或者税收来限制某国的产品,由于中国已经加入WTO,通过质量标准来限制中国纺织产品已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手段。如通过限制产品中甲醛的含量以及某些致癌物染料的使用来达到限制产品进口的目的,这里面涉及的技术问题非常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的视野。

3我国纺织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对于纺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近段时间以来宣传纺织技术创新专家邓建军先进事迹是一种很好的做法,这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纺织工人刻苦学习、不断创新。邓建军1988年中专毕业后进入常州黑牡丹股份公司工作,一直在一线当工人。多年来,邓建军参与了400多个项目的技术改造,独立完成了140多个项目,仅其中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他带头创造发明的两项技术已经申请国家专利,填补了牛仔布制造业的国际空白。因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邓建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对邓检军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江苏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在职业院校开展“学习邓建军先进事迹,争做学习型技术型劳动者”活动的通知》。《邓建军技术创新报告会》、邓建军在南京大学的报告会都引起了热强烈反响。邓建军已经成为常州这座城市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以自己“知识型技工”的成长经历,成为全市工业战线的一颗“明星”,因而被广大市民推选为“感动常州”的十大人物之一。以邓建军的名字命名的个性化邮票也已经发行。对邓建军先进事迹的宣传有利于形成鼓励学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3]。

3.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发广大纺织工人刻苦学习、钻研的热情。笔者认为江苏常州市设立的“邓建军金蓝领人才奖”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常州黑牡丹集团出资1000万元设立“邓建军金蓝领人才奖”,以推进建立职工岗位成才激励机制,促进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这是国内首个以全国劳动模范、青年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邓建军命名的“人才奖”,将主要奖励常州各企事业单位中岗位成才和为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和先进人物[4]。我国纺织从业者规模巨大,激励形式也应灵活多样。在这方面,2006年10月在“中国针织服装名镇”江苏江阴祝塘镇举行的“祝塘杯”江苏省针织行业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职业技能大赛的做法值得借鉴。本次大赛由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财贸轻纺工会、江苏省针织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主办方希望通过准备赛事,调动全镇针织企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理论素质和操作技能,从而推动整个区域针织服装制作水平的提高[5]。在企业内部,也可以采取举办技能操作大赛、知识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广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应该通过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等多种途径来激发广大纺织工人学习的积极性。

3.3有效发挥纺织职业教育的功能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他进一步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6]。”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挥职业教育在提升纺织工人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方面,江苏常州高职园的做法值得借鉴。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现在是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园区,规划用地6421亩。目前,入园院校共6所,分别是江苏工业学院和常州信息、纺织服装、工程、轻工、机电5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毕业学生约2万人。园区构筑了一个公共教育平台:6所学院共同培养一名学生,校际间教师跨校互教,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园区各校协商建立了公选课程227门、网络课程100门,共同聘请教学督导员60名,在31个专业的新生中试行共同的“高职人才培养标准”[7]。多所学院合作办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4加强对工人各种形式的培训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重要性。“建立学习型企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广大纺织企业也应加强对工人各种形式的培训,不仅要采取技能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员工的兴趣,还要采用强制性的关键知识培训和考试过关的方法,因为有许多设备的使用方法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操作失误,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企业要主动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比如创办“职工图书室”,利用墙报宣传操作技能。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建设学习型企业”作为本企业“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努力学习”成为工人们的自觉行动。

纺织实训总结第4篇

目前纺织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急需能够直接上机操作,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而长期以来,纺织高职教育基本上沿袭了本科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课程、吸纳课程,教师为教学而教学,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而在“专业理论知识够用”的高职理论教学内容的总体指导思想下,纺织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目前纺织类高职高专教材基本上是对相关本科教材的机械式删减,并没有浅显而系统的论述相关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无法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长期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使得学习成为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任务。

双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纺织高职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目前纺织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而这些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基本上是注重理论深度的高等教育,缺乏纺织行业岗位实践经验,对纺织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没有深刻的认识。近几年,教育部对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考核成为纺织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评价标准,而这种考核标准在目前的高职教师身上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由企业技术人员来承担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成为纺织高职院校解决师资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是企业技术人员在学校的薪酬不高,并且在生产旺季,技术人员是企业生产的保障,因此很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

纺织专业的日常教学需要大量的专业检测仪器,尤其是纺织工艺相关知识的实践训练必须配有整套的纺织操作设备,但是这些纺织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尤其是符合行业标准的检测设备。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很少具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去购买这些成套的生产设备,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来解决实践教学需要的场所和设备。然而,目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岗位基地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建立在企业赢利的基础上,能无条件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越来越少,作为企业而言也有很多难处。正是因为我国职业教育尚缺乏企业与学校间的责、权、利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就停留在以人情和互赢关系的基础上,使得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对纺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纺织企业的效益,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学生和纺织企业用人单位。但是,目前纺织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往往会从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等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的引导作用,以及实验实训设备在培养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从而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较高,但是教学质量不高,实验实训设备齐全,但是大部分却成了学校的摆设。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频繁换工作,导致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难度加大,较难从学生的角度调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并且企业在学生短暂的工作时间内,也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和重要条件。

现代纺织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途径

(1)完善课程体系与加大教学方法改革

如何让学生看到学习内容与就业工作岗位和薪资报酬的关联性,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同时拓宽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是目前纺织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关键。纺织高职院校应根据纺织行业典型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当注重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处理好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专业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实践教学应当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做到工学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和探索理论知识,从而既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驱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自行探索,培养学生自行设计整体学习方案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做的过程中,主动查阅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出系统性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激疑式、启发式等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还应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并存,而不是仅仅在一个教师身上同时实现“双师素质”,因为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纺织高职理论教师应能根据纺织行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偏重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加以解决,攻克技术难关,能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则应能够掌握纺织生产和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能够解决日常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设备维护。对于专业理论教师,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或工作)一段时间,以增进对实际生产的了解,能够捕捉到纺织行业的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对于实训实践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使他们从理论学习中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的原理,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实践。

(3)健全校企合作体制

纺织生产工艺和纺织品质量检验都需要大量的设备器械,而这类仪器数量多、价格昂贵、占地面积大,因此没有任何一所纺织高职院校能够让全体学生在校内完成所有的实践实训活动。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一直仿效德国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既能保证实践教学的需求,也能满足岗位调研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校企合作制度,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要从国家立法的高度保障校企合作,强调企业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者职业能力方面,具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同时,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给予合作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国家三方共赢互利。

(4)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纺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具备实用就业能力,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因此纺织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应当突出能力和素质目标,突出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所以必须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纺织实训总结第5篇

中国纺织: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的企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及时满足了对帐篷等产品的大量生产需求,是否承受了一次对于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的一个现实考验?

朱民儒:我们是面对国民经济中的其他行业服务,凡在灾难面前,必冲锋在先。这次紧急调拨的救援物资中,帐篷用布和降落伞布都是用产业用纺织品,由于数量巨大,我们的企业在日夜赶工的基础上仍能够保证品质和数量,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共有十六家企业生产帐篷,都参与了国家民政部的统一调度,24小时不间断工作,全力生产,企业上下齐心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最多的高质量帐篷帮助安置好几万灾民。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在地震发生的当夜便往灾区紧急运送200顶帐篷,截止到5月19日晚六时已发运帐篷5383顶,睡袋1440个,行军床200张,气垫床176张,棉被300床。江苏远大新纺织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在6月20日前生产出6000顶救灾帐篷发往灾区,七月底又赶制1万顶。如果没有这30年来的发展基础,今天我们的企业要做到这样快速高质并非易事,特别是近几年,我们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纺织:我们的确看到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在近几年较为突出,在2007年,当整个纺织行业遭遇种种困难,企业利润率下降时,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企业似乎状况良好,是什么原因?在我们印象里,产业用纺织品一直不是一个规模大的行业,在改革开放30年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

朱民儒: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近两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全年行业遇到了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市升值等因素的影响,2008也是困难较多的一年,在纺织行业普遍利润率较低的情况下,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仍能实现较高的利润率,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科技含量高、应用领域广,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之一。

2007年全年各类非织造布总产量超过170万吨,同2006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纺粘和水刺非织造布,分别占非织造布总量的40.5%和6.86%,其增长率分别达到30.78%和34.36%,年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全年出口非织造布22.13万吨,金额达5.67亿美元,同比增长28.04%;进口非织造布15.39万吨,金额达6.69亿美元,同比增长12.07%。

中国的非织造布发展速度非常快,年增长率保持在7.5%左右。早在5年前就超过了日本,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随着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有可能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商。

目前,产业用纺织品的平均利润率是10%,比纺织行业整体利润率较高,有些企业开始看到机遇,到协会来咨询行业发展情况,伺机转型。许多地区也开始将产业用纺织品作为发展重点,而从国家政策上看,也向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倾斜。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较高,处于服务于社会其他主要行业的地位,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航空航天、建筑、交通运输、高速公路、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用途,同时也深深的依赖于经济基石的强大与否。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几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快,今年上半年达10.5%,这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时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要求提供更多的产业用纺织品。如基础建设方面,土工材料、防水材料、垃圾填埋、水利设施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产业用纺织品,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大量的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到医药卫生领域;国内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令汽车用纺织品也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有专家预测,未来40年将是产业用纺织品大显身手的绝佳时机。其次,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为产业用纺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随着化纤产品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有了较大飞跃,如过去降落伞材料都是丝绸面料,又大又重,而现在新型的化纤涂层材料非常轻巧,重量只有3~4公斤,便于携带,减轻了战时负重,加强了伞兵的作战能力。

中国纺织:其实,产业用纺织品这个概念提出至今并没有很久的时间,人们对于产业用纺织品也有一个从不熟悉、不重视到逐步了解和应用的过程,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朱民儒:当初,我自己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也是个门外汉,从1998年进入纺织行业,2002年组织筹办了产业用纺织品协会,我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亲历行业的各种变化和发展,从一知半解到深入行业研究,并由衷希望能够为行业发展做更多的实事。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材料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主要应用在国防军工、航天工程方面,我国国防军工项目从来没有因为纺织品材料出现过任何问题,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按照应用领域,纺织品被正式划分为:服装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从此,产业用纺织品的新材料新技术逐步从国防、航天领域向民用推广。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基础;九十年代快速增长,21世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只有麻袋、帆布,绳、带、缆等几个品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1980年,整个行业产值只有500多万吨。到1985年才提出产业用纺织品的概念,1988年开始有统计资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迅速发展,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2003年、2004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05年增长率也高达16%。虽然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年增长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但占纺织工业纤维总量的比重约为13%左右,而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占到20%以上,在日本甚至高达50%,与全球平均比例18%也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量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空间。现在,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将作为纺织工业的重点发展,这无疑为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

中国纺织: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我们日常生活

中所了解的并不多,30年来,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都扩展到了哪些领域?而未来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增长亮点有哪些?

朱民儒:我们也希望人们能更多的了解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从前,人们对产业用纺织品认识不够,一提到纺织就是穿衣,盖被,现在大家则意识到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用纺织品无处不在。首先航天卫星、军工武器都离不开特殊的纺织品材料,还有路基建设、土工隔断、垃圾填埋场底下的铺底、炼钢发电中的防护服、烟道器的滤材、环保除尘设施,还有如西服袋子、首饰包装袋、各种无纺布环保袋等等,不光是提供方便还美化我们的生活。

铁路应用的土工布,以及火车篷布都是由性能结构优良的纺织品制成;农业上广泛应用的防虫网、遮阳网、保温被,还有以往用草来防止土地沙化的办法已经改为用产业用纺织品来固沙;建筑上,北京奥运会场馆中水立方和鸟巢采用的膜结构都是尖端的产业用纺织品,到2010年世博会场馆建设,也会大量使用膜结构材料产品,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的顶棚等等也将广泛采用。

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采用过滤用纺织品,加强烟灰过滤,净化水源和空气,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亮点之一。车用纺织品的快速发展,北京目前有360万~370万辆汽车,其中的坐垫、轮胎、内饰等30~40公斤/车的纺织品用量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土工合成材料、建筑用纺织品、医疗卫生保健用品、防护服、包装用纺织品等等以及军工和文体用品等产业用纺织品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在医用纺织材料领域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人造器官、人造血管、可吸收缝合线、人工关节、以及许多尿毒症患者使用的透析器都属于生物医用纺织品材料,目前大多都依靠进口,这些产品的国产化是我们的企业将要去攻关的目标。

在产业用纺织品所需的高性能纤维还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如碳纤维以及对位芳纶等,当前国内产量几乎为零,需求量年均超过几千吨,市场空间很大。现在真正发展的高性能纤维几乎90%以上的统统都是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服务的。比如,一架飞机,它里面所用的大部分材料都是纺织复合材料或纺织品,尤其是碳纤维。一台777飞机要使用2吨半碳纤维,787飞机预计要用到12吨半的碳纤维。

中国纺织:在回顾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后,您似乎对于产业用纺织品的未来前景更具有信心。那么未来产业用纺织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有哪些?

朱民儒:我们的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首先面临的就是要突破知名品牌的零记录。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国际和国内知名品牌。品牌建设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品牌是企业的命脉,是竞争的灵魂,能否培育企业自己的强势品牌,是企业素质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目前,行业内缺乏大企业,80%的企业规模较小,是家庭作坊式,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都比较低,主要在低水平产品档次延伸。而发展高端产品的企业受国产原料的限制,对于高性能纤维的需求较大。另外,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完善和提高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标准化水平,让企业具备市场适应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由于产业用纺织品和非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缺乏有经验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需求。目前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学院都开设了非织造布学科,这一过去不被大家在意的学科,如今已经非常热门,毕业生分配已经被预订到了2012年,可以说有的学生一进校门就被企业预订了。协会也开始做大量人才培训工作,加强专业书刊和技工培训的教学工作,提高行业整体专业素质。今年5月就举办了首届非织造布行业培训班,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企业和高校的非织造布专家、学者为来自24家非织造布企业的40多名代表进行授课培训。

纺织实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CDIO;纺纱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3-03

一、纺纱学教学现状

纺纱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其涉及内容广、工程实践性很强,主要讲述纺纱原理、纺纱设备、纺纱工艺、制品质量控制、新型纺纱方法等内容。近年来,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实习实践条件的变化,使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机会大大缩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产”与“学”严重脱节,学生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虽然有一部分实验课程,但实验课程多为纺纱理论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学生对工程实践仍然非常陌生,缺少关于纺纱产品开发全过程的综合能力训练,并且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靠暂时性的记忆来应付考试,在考试之后知识就忘记了一大半。在毕业答辩时,部分学生对纺纱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都很难回答清楚,如部分同学对于纺纱工艺流程都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述。在对学生表现深感遗憾的同时,作为老师必须思考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另外,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本科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经验,通过近年来的观察,发现缺少实践能力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纺织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些现象的产生,影响了毕业生职业理想的实现,使他们在刚刚工作后就会有严重的挫折感,对自身的价值很难作出正确评价;同时也会大大影响纺织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给人造成教学质量滑坡的印象,影响学校多年来在纺织行业内部来之不易的好声誉。因此,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与工程-社会大系统适应和调控能力。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总理所说:“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不谋而合[1,2]。CDIO工程教育理念目标为培养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的工程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个人能力(自学、创新)、人际能力(交流沟通、协同工作)、社会意识为目标,以科学的专业内容为载体,以自主团队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教学为手段,实现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听中学”的被动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学术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3,4]。将CDIO理念引入到纺纱学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在已学纺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构思、设计纺纱新产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具体的纺纱工程问题进行课程学习,按照课程进度进行纺纱产品的具体工艺设计生产实施和质量检测及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团队合作、查阅资料、教师辅导等方式解决。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中学生亲身经历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训练,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纺纱学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掌握纺纱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纺纱产品的构思、设计、生产实施过程,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纺纱实践的工作机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学生成为新产品创造和执行过程中的领导者,培养高素质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服务。

三、基于CDIO的纺纱学教学改革实践

1.工程项目设计和训练。纺纱学总学时为80学时,采取以实用为导向,有重点性筛选授课知识。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组织,确定若干纺纱工程项目,其中项目分为验证性项目和设计性项目两大类。课程有大量的公式推导过程,授课内容采取忽略一些不重要的繁琐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讲述方法和结果。同时,扩充课本中并未涉及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在课程学习之初,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ProjectTeam),每组分配具体的项目,如某新型纱线产品的纺纱工艺设计(母项目),并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即课程学习进程)把此题目分解为若干小题目(子项目),如各工序的纺纱工艺设计,随着课程学习的进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工艺设计内容,逐个完成每个子项目,课程结束时对子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修正,得出最终设计方案,并上交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工艺设计在纺纱设备上完成产品开发和各工序产品性能的测试工作。学生在掌握纺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工程训练。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综合性创新性项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利用以前实验积累完成设计题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纺纱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分组实施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结合工程实际制作教学PPT,引入大量插图及动态模拟、实景拍摄图片和录像,将传统的教学理论形象化,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使学生对纺纱工程的基本理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生产录像能更加具体形象地介绍纺纱生产的实际情况。在课件中安排“知识点回顾”“课堂思考题”等环节,其中“知识点回顾”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是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安排“课堂思考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每年备课必更新项,及时补充学科前沿信息和发展动向,适当删减陈旧的知识点,并根据课件课堂教学使用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课件相关内容。

3.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大学生因为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对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虽然在开课之前进行过纺织专业实习,但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性质,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纺纱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内容较为枯燥的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纺纱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点讲授时,适当设计教学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如何探求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纺纱学中梳理机梳针配置方式对纤维产生的作用问题,教师可以先讲解一或两种梳针配置方式对纤维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让学生先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画出另一种梳针的配置方式,让学生学习老师的分析推导过程,最终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可以从授课内容中选择一部分内容(如新型纺纱原料及性能、新型纺纱机械的发展现状等),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然后在第二节课时一起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文字和语言组织能力。

4.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学生依托我校已有的科研平台,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在教师与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指导,学生参与查阅和筛选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阶段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这些工作都贯穿了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理念,同时也符合CDIO大纲中对基础知识、个人技能、大系统适应和调控等能力的培养要求。

5.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向导作用,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通过笔试结果来评定成绩,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很难满足纺纱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改革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打破传统“一卷订终身”的形式,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模拟工程案例报告(20%)、学生实践活动和撰写小论文(10%)三部分组成。这种考核方式符合CDIO的理念,可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以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结束语

根据纺纱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基础,对纺纱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方式,首先学生对纺纱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并在纺纱理论和纺纱技能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具有了纺纱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也体现出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CDIO教育模式——“做中学”的引入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毕业后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2]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3]程淑红,侯培国,屈晓阳,等.基于CDIO理念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教学研究,2012,(1):83-85.

[4]董晨,戴敏,张桦.基于CDIO模式的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6):36-40.

纺织实训总结第7篇

1我国纺织业人力资源的现状简述

1.1规模巨大纺织工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纺织全行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16.0%,再加上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员,2005年全行业就业人数达到1960万。预计未来5年,纺织工业从业人数将从2005年的196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300万人,年增长率为3.3%[1]。若能将我国纺织业人力资源的规模优势有效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将对提升纺织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

1.2人力资源水平偏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指出,纺织业目前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特别是纺织技术人才,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的技术人员仅仅满足于应付日常的生产,企业的技术培训、开发、创新意识薄弱,企业吸引人才的集聚力不强。我国纺织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员在纺织行业,一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曾经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这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除此以外,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从学历较低的个体户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管理队伍虽然较为精练,但文化素质相对偏低。(2)技术人员纺织企业的技术人员受纺织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速度以及培养模式的限制,目前整体较弱。(3)一般劳务人员在全国纺织产业大军中,农民工占70%。纺织工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农民工一方面普遍具有勤劳苦干的优点,这有利于增强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的条件相对较差,这也使得纺织从业者整体水平不高。现在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纺织业一般劳务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和素质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培训。随着竞争的加剧,有些企业推出了很多办法,纺织企业劳务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但与技术和设备的进步速度相比,仍显不够。

2我国纺织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2.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提升纺织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预计到2010年,纺织全行业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51099元/人?年提升到85000元/人?年,年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10.7%。《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对各主要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表1所示)。要实现这些指标,既要提升全行业装备技术水平,也要加强全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全行业人力资源水平。

2.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经营目标的同时,不能完全惟利是图,而要兼顾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对员工权益的保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我国目前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尚不健全,利用包括“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产品进行限制已经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的新做法。跨国公司在其采购中推行社会责任审核,比如,近几年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对供应商加上了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也逐渐被重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要求“建立健全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行业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纺织工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推动并完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建设,落实企业社会责任。”[1]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其素质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大幅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就能提升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时间。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2.3纺织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纺织工业设备高度自动化对操作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以前设备的生产速度较低,对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要求也较低。比如现在织机的速度由以前的每分钟200转已经提高到现在的600转或更高,速度对人员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的高度自动化虽然减少了用工,但是高度自动化的操作更多的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结果,这对技术人员的电脑和各种信息化的操作水平要求大大提高。层出不穷的新材料以及材料的性能特点对技术人员也提出了应用上的挑战,多种纤维混纺已经成为常规产品,而不同材料的染色和后处理以及纺纱技术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这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织科学的学科特点也要求研发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纺织产品流程长并且涉及到的知识面广,许多产品已经不再是某个别小环节技术改造的结果,而是多个环节或流程技术改造的复合产品。R&D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层次以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产品研发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2.4纺织品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上新的贸易壁垒对纺织从业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国际贸易主要通过法规或者税收来限制某国的产品,由于中国已经加入WTO,通过质量标准来限制中国纺织产品已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手段。如通过限制产品中甲醛的含量以及某些致癌物染料的使用来达到限制产品进口的目的,这里面涉及的技术问题非常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的视野。3我国纺织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对于纺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近段时间以来宣传纺织技术创新专家邓建军先进事迹是一种很好的做法,这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榜样,鼓励更多的纺织工人刻苦学习、不断创新。邓建军1988年中专毕业后进入常州黑牡丹股份公司工作,一直在一线当工人。多年来,邓建军参与了400多个项目的技术改造,独立完成了140多个项目,仅其中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他带头创造发明的两项技术已经申请国家专利,填补了牛仔布制造业的国际空白。因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邓建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对邓检军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江苏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在职业院校开展“学习邓建军先进事迹,争做学习型技术型劳动者”活动的通知》。《邓建军技术创新报告会》、邓建军在南京大学的报告会都引起了热强烈反响。邓建军已经成为常州这座城市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以自己“知识型技工”的成长经历,成为全市工业战线的一颗“明星”,因而被广大市民推选为“感动常州”的十大人物之一。以邓建军的名字命名的个性化邮票也已经发行。对邓建军先进事迹的宣传有利于形成鼓励学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3]。

3.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发广大纺织工人刻苦学习、钻研的热情。笔者认为江苏常州市设立的“邓建军金蓝领人才奖”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常州黑牡丹集团出资1000万元设立“邓建军金蓝领人才奖”,以推进建立职工岗位成才激励机制,促进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这是国内首个以全国劳动模范、青年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邓建军命名的“人才奖”,将主要奖励常州各企事业单位中岗位成才和为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和先进人物[4]。我国纺织从业者规模巨大,激励形式也应灵活多样。在这方面,2006年10月在“中国针织服装名镇”江苏江阴祝塘镇举行的“祝塘杯”江苏省针织行业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职业技能大赛的做法值得借鉴。本次大赛由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财贸轻纺工会、江苏省针织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主办方希望通过准备赛事,调动全镇针织企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理论素质和操作技能,从而推动整个区域针织服装制作水平的提高[5]。在企业内部,也可以采取举办技能操作大赛、知识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广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应该通过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等多种途径来激发广大纺织工人学习的积极性。

3.3有效发挥纺织职业教育的功能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他进一步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6]。”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挥职业教育在提升纺织工人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方面,江苏常州高职园的做法值得借鉴。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现在是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园区,规划用地6421亩。

目前,入园院校共6所,分别是江苏工业学院和常州信息、纺织服装、工程、轻工、机电5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毕业学生约2万人。园区构筑了一个公共教育平台:6所学院共同培养一名学生,校际间教师跨校互教,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园区各校协商建立了公选课程227门、网络课程100门,共同聘请教学督导员60名,在31个专业的新生中试行共同的“高职人才培养标准”[7]。多所学院合作办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纺织实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四川纺织 高等职教 工学结合 前景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30-02

四川纺织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现代技术,依赖现代管理,走现代纺织业发展之路,才具备国际竞争力。这不仅要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而且更重要的必须培养一大批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管理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和大力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并以“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一、四川纺织业形势与前景分析

顺应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四川纺织业在西部具有很好的机遇和明显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我国纺织业的形势分析。纺织业在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也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入世后的强势产业。2009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国务院及时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为明确定位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为了提高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用现代纺织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产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设备技术更新。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部署了38项纺织行业技术攻关项目。特别是我国在城乡统筹的建设中,国家加重了民生工程建设,纺织业不仅对解决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天然纺织原料来自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将保持在6.3%以上。

但当前我国产业内部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加快了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2009年1~5月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幅度高于全国11.09个百分点。

2.四川纺织业的形势与规划。

(1)四川纺织业的现状。纺织业是四川省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扩大内需和出口、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省以棉纺织、丝绸、化纤、服装业为主的纺织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产品纱布、生丝、化纤和服装产量年均增长30%以上,产业规模稳居西部第一,近几年四川省出口总额中,纺织服装的比重超过20%。2008年,四川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26.8%;出口25.3亿美元,占四川省出口创汇的19.3%;1/3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性能纤维聚苯硫醚、芳纶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2009年上半年,四川省纺织企业新产品产值为41.41亿元,同比增长24.45%,环比增长41.28%。全省棉纺织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0.55亿元,同比增长34.78%,充分表明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取得了较大成效。

(2)发展四川纺织业的机遇和优势。四川把握好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的机遇,利用西部出口重要口岸、贸易中心以及交通枢纽的作用,抓住国内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机会,发挥巨大的消费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天然气、丝麻纺织原材料资源等产业转移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和引进国内知名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并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强的本土企业。目前全省已经制定了2008年-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围绕“7+3”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六带、一链、四集群”格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脉络也已清晰,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四川纺织业发展的规划。2009年,四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四川省纺织产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按照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当前形势和四川省实际,特编制《四川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按照该计划,到2011年,四川省将力争实现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产销率达到98.5%,培育15家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业。

二、纺织业发展的现代技术趋势与高技能人才需求

1.成本推动纺织业走现代技术发展之路。近年来,由于东南亚低端纺织品的竞争、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以及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尤其是2009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进一步加深,严重影响了欧美纺织品市场的出口;同时石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纺织原料价格上涨,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提升较快,许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企业面临较大的困境,四川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纺织企业经营状况更为艰难。纺织行业要摆脱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是,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加速高新技术改造,减量升级,以保持纺织行业的持续平稳发展。全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2008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表彰及论坛活动上指出,创新是2009年纺织行业的核心任务;通过科技攻关、产品提升、自主品牌发展和管理营销模式的创新加强产业集成建设。

2.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需求。据全国纺织工业协会在2007年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指出:到2010年,重点企业技术装备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清梳无卷化率达到5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70%,精梳纱比例达到30%。在2009年,武汉纺织大学成功突破了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随着该项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必将带来纺织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上的创新,这些技术应用必将需求更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新型高技能人才,从而要求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现代化科技、设计、工艺、营销、外经贸等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尽可能为实施名师、名品、名企、名城战略储备丰厚的人才库,以促进全省纺织服装工业由初、粗产品加工型尽快向深、精产品创新型转变,实现“以质取胜”,推动产业升级。但据调查,能适应现代纺织技术进步的高素质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是近几年制约全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全省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平均比例不到5%,按照纺织业的发展趋势和全省纺织的发展规划,预计全省近五年内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在10000人以上;要满足这个巨大的需求量,必须大力发展高等纺织职业教育。

三、大力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并真正走职业教育之路

1.发展四川省纺织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在四川省开设“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一所,该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数不足500人/年;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与企业的要求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纺织人才的培养无论从质和量上都与全省纺织业的发展很不协调,这不仅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鼓励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加大纺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纺织高等职业院校还要加大纺织专业教育培养的改革力度。

2.适合纺织特色职教的思路。纺织高职院校须建立“以服务促合作、以合作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以增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为突破口,结合纺织企业的特点,通过为企业短期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管理服务和咨询、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加强合作,让企业真正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一方面以开放的思想,让企业、社会参与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纺织人才标准的制定,共同编写理论融入实践性质的专业教材,逐步形成“以企业需要为目标,确定学生就业岗位群,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拟定学生的素质结构与专业核心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建立课程结构体系”的课程改革原则,建立起以纺织加工流程为主线,集纺织原理、纺织设备、纺织工艺、生产操作和质量检测为一体的“五结合”动态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让企业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聘请企业专家、能手到学校给学生授课,特别是一些实践操作性质课程。企业支持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并派人参与指导。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教学改革,从真正意义上保障实现“实习―理论―实训―理论―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胜任在纺织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支持与技术管理工作的技术员和班组长,满足现代纺织企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最终使高职院校步入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李光金.纺织工业在四川省的地位及效率分祈.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4)

2.田明山,梁微.双赢:校企合作长效“秘诀”.教育与职业.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