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30 10:36:01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1篇

随着旅游业深入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成为了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与紧迫任务。而建设地方旅游特色的一个必要条件与重要支撑是培养能发扬与传播地方旅游特色文化的旅游人才。高职外语类院校是旅游人才特别是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致力于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探索如何将旅游人才培养与地方旅游特色建设相结合亦是高职外语类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亦作了一些思考:

一、高职外语类院校在为建设地方旅游特色、培养地方旅游人才方面有着非外语类院校没有的优势,应加以好好利用

外语优势是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若利用得好,可以为地方旅游特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旅游快速发展,外国游客越来越多,来源地范围不断扩大,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为主扩展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说各种语言的游客都有,这需要掌握多种语言交流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才能没有障碍地、较完整、较好地为游客介绍当地旅游特色文化,带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旅游特色。也就是说,掌握多种语言交流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能以对外窗口和代表的身份传播和发扬地方旅游特色文化,对建设地方旅游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与之相对应的,高职外语类院校在培养多语言技能的旅游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其语种设置较全,师资力量集中,实力雄厚,使它成为能够较系统、较大规模培养多语言技能旅游人才的重要平台与主要主体。

再加上高职外语类院校独具国际化氛围,外教多,对外合作交流多,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进行留学、交换生、研修、学习营、实习的机制更为成熟,更趋于常态化,再加上普遍开设外国概况与外国民俗礼仪等跨文化课程,从而使学生涉猎的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开阔,校园文化更开放多元,使学生培养起全球观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开放性的全球观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接待外国游客,提升充当对外窗口和形象代表的水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更好地打破文化障碍,更有力地把当地旅游特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全世界旅游者心目中建立起当地旅游特色品牌。

二、高职外语类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生源应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所在地募集,直接将旅游资源的继承者培养成地方旅游特色的建设者、发扬者,从来源上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旅游资源所在地招收而来的生源本身就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继承者,由于长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对当地旅游资源较为熟悉,因而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诠释、弘扬和传播当地旅游特色文化。高职外语类院校可以与地方进行“院地合作”、采取“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做到哪里有需要,就为哪里培养,就培养哪里的人,从而使得培养出的旅游人才,既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具有“本地人”的身份,回去能成为建设当地旅游特色文化的主力军,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应加强地方特色旅游课程开发,侧重于开设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课程

高职外语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营造国际化氛围,在旅游课程的开设中有若干外国文化与外国旅游资源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观念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其在旅游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特色,使得旅游人才更加国际化,这在服务地方旅游特色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要培养能建设和弘扬地方旅游特色的人才,在课程的开设上还必须“接地气”,可以采取与地方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地方旅游特色,及对旅游人才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使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建立在响应地方需求的基础上,增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科学性、实用性。既要多开设一些专门讲解地方旅游资源与文化特色的课程,如系统介绍当地名茶的课程;也要多开设一些培养地方特色旅游服务技能的课程,如学习腾编、刺绣、陶器制作、剪纸、山歌演唱、民族舞蹈表演等当地技艺的课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区域针对性和服务性。

四、应加强地方特色旅游教材开发,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教材。

为开设地方旅游特色课程,高职外语类院校需要编写与之相配套的地方特色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注重与地方旅游特色相结合,如在编写主体上,可以采取“学校教师+行业专家+当地文化研究学者+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当地旅游企业+当地民间技艺传承人”的组合,将编写主体向地方倾斜,充分发挥地方编写主体的作用。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应突出体现地方特色。在编写方式上,多进行实地调研和走访,把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东西深挖、丰富、充实,把最重要的东西充分展现出来。

五、在旅游职业应用技能培养上可结合 “校地共育”、“校企共育”与当地 “拜师学艺”的传统特色。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2篇

【关键词】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营销

长白山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旅游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是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与旅游业的发展极不协调。作为长白山特色资源重要载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长白山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一、长白山区域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现状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除了土特产品外主要是玉石、玻璃、玛瑙材质的首饰,桃木、杏木雕琢的辟邪小挂件,俄罗斯套娃和韩国的工艺品,根雕、木刻、树皮树叶粘贴画和浮石盆景,旅游纪念章、长白山纪念邮票、名信片、印有长白山图案的背心、手帕、关于长白山的书籍、音像制品等。这些旅游商品中基本没有体现长白山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因此有必要研究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二、长白山区域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市场存在以下问题:食用菌、人参、鹿茸、林蛙油等土特产品占据旅游商品市场主导地位;旅游商品种类较少,且大部分与国内其他地区雷同,有的还是临近的俄罗斯、韩国及朝鲜等国家的商品,没有长白山区域的特色;具有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极其缺乏;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营销和品牌建设力度不足。总之,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没有体现当地的特色。

三、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营销策略

(一)发掘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商品重在特色,应将当地民俗文化元素融合在旅游商品中,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开发中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在设计时应坚持品位、质量、人性化、易携带、有特色的原则。加大力度开发散落在民间具有长白山文化、满族和朝鲜族文化及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满族剪纸、“嘎拉哈”、满族荷包香囊、萨满文化陶瓷艺术品、朝鲜族服饰乐器等,丰富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种类。

(二)制定合理的旅游商品价格。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应该尽量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层次旅游的需求。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实际市场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调查发现,在长白山区域60元以下的中低价位旅游商品销路最好,因此同样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应通过包装、大小、组合等形式拉开价格档次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

(三)制定全方位促销策略。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可以采取促销方式,让游客能够深入、系统了解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提升兴趣以实现销售。1.传统媒体促销。(1)制作多媒体宣传片。电视和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将拍摄的长白山特色自然、人文、风土民俗、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等内容的宣传片在电视及网络媒体上投放,也可在火车站、客运站和机场等公共场所投放,提升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知名度。(2)印制发放宣传手册。制作印有长白山地区旅游景区导游图、风土民俗、旅游景观图片以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宣传手册,在景区及游客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免费发放,实现促销和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的目的。(3)定制户外宣传广告。在长白山周边人流聚集及流动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以及景区等场所投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户外广告,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获得游客的关注。2.事件促销。当地政府通过举办长白山特色旅游文化节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展销;通过主办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大赛,吸引社会人员参与,提升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与当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合作,请当地专家学者及民间艺人讲述长白山的特色文化及民俗以及特色民俗工艺品及制作,也可赞助比较热门的节目,并提供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做奖品,以此来提升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3.新媒体营销。(1)网络营销。通过在创建的长白山特色资源及旅游网站上建立长白山特色文化和民俗、自然及民俗景观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等栏目,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面做关键词广告,在门户网站、专业旅游网站及论坛、社区等站点上做网络广告等方式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营销推广。(2)自媒体营销。博客、微博、微信、WIKI百科等自媒体已成为网络营销信息传递最快捷、最方便的媒介,通过好的创意设计出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依靠公众的社会关系实现病毒性网络营销推广目的。(3)论坛及社区营销。建立长白山旅游论坛、社区,并分享特色旅游信息和资源,晒出东北特色剪纸、嘎拉哈、萨满面具、鱼皮工艺品等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照片实现营销推广的目的。

(四)实施多渠道营销推广策略。长白山区域旅游商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小摊点和小铺面形式,无序竞争严重,破坏了长白山地区的旅游商品市场,需采取以下对策。1.建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连锁店。通过连锁经营方式统一经营和管理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提升服务水平,扩大经营规模,促进旅游特色文化商品的销售。在旅游景区、餐饮休闲娱乐区、景区周边交通枢纽和中转站等场所开设连锁店实现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销售。2.设立旅游商品销售专柜和自动售货机。在长白山景区周边宾馆、酒店大厅及大型商超里设立专柜,通过专柜途径销售,无需随身携带,购买后直接放在酒店以方便游客;在旅游景区、餐饮休闲娱乐区、景区周边交通枢纽和中转站宾馆酒店等场所安放自动售卖机以销售适合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方便游客随时购买。3.建立特色旅游商品销售中心。在重要的旅游交通要道沿线游客休息区设立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销售中心,与长期合作的旅行社合作,让他们及导游向游客发放长白山区域特色纪念品,进行宣传讲解,并带领游客参观这些销售中心以实现销售。也可以吸引自驾游的游客在此休息时购买,可借鉴九寨沟、张家界等与旅行社的合作模式。4.与景区合作销售。与景区进行合作,游客通过略高于门票的价格获得由长白山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制作的特殊纪念门票,不仅具有门票作用,而且具有收藏价值,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在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门票上印有条形码,供景区验票使用。5.打造电商平台。建设长白山旅游商品销售平台或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上开设网上商店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一次和二次销售。充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覆盖面广的特点,开设微店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销售。在长白山旅游网及其他相关的网站上开辟销售专栏或者相关商品链接实现销售。通过网络销售渠道不断提升长白山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更好地实现销售。

作者:王 迪 马哲明 姚月南 郑娇娇 单位: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哲明,肖艳.长白山地区品牌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4,6:62~65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3篇

海南省移民众多,属于文化交汇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旅游事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业能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海南省应加强对文化旅游事业的规划,积极打造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娱乐事业,增加产业链,以促进海南文化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海南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海南距离中原地区较远,其文化的发展自然与中原文化有一定差异。这也使海南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十分鲜明。海南是历史名人的聚集地,不仅在本地涌现了大量的名人,如林世元、王文明、陈序经等,同时也是古代被贬官员的集中地,如杨伦、苏轼、赵谦等,这些名人无一例外都为海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海南也具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天涯海角、文笔峰塔、永久磁石和崖州古城等。并拥有九个部级的红色旅游基地,包括海瑞墓、万宁六连岭、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等。其竹墙屋、船形茅屋等建筑文化也扬名中外。歌舞文化也具有瞩目的成果,如黎族民歌、木偶戏、琼剧等,艺术创作上也产生了《三月三》《红叶题诗》《山高水长》等优秀作品,同时也将刺绣、雕刻等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海南的民族众多,民族节庆文化也相当丰富,如三月三、军坡节、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等,都为海南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

(一)开发特色旅游品牌

海南省拥有更丰富的热带海洋资源,是我国的度假圣地,海南省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发热带海洋旅游品牌,将郑和下西洋、边防文化等作为文化背景,以西沙群岛为主要开发目标,安排游客进行相关岛屿的文化体验、海上探险、潜水等度假休闲活动。拓展海南邮轮旅游线路。加强海南省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

(二)大力发展康体旅游

体育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消费形式。这一旅游形式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度和服务的互动性,能充分满足游客的自主性和对情感的需求。海南省由于其气候特色,现今已成为沙滩排球、田径、帆船等运动项目的重要训练基地,其高尔夫球场接待游客的数量也逐年增长,是人们进行康体旅游的好去处。在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发中,海南省可以积极举办环岛自行车比赛、游泳比赛等赛事,并加强对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实现康体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创建特色旅游镇

海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现阶段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利用率较低、资源被闲置、破坏的情况。因此,海南省应积极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力度进行宣传,研究开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游客亲身体验到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古镇村落、等的实际情况,并注重对历史遗迹和文化名城的保护,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城镇原有景观面貌和文化氛围。

如海南黎族文化特色鲜明。海南省可以在黎族人民聚集的地方建设具有典型黎族特色的乡镇,开发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海南省的历史文化和古镇众多,也可以将特色历史文化与古镇相结合,建设如崖城贬官文化镇、海口市大致坡琼剧文化镇等特色文化旅游古镇。同时加强对历史街区的规划保护、府城鼓楼抢修等工作。

(四)发展节庆旅游

海南省现阶段已形成了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世界小姐大赛等特色会展文化及海南岛欢乐节、国际婚庆节等节庆文化,在今后的海南文化旅游特色开发中,海南省应积极争取更多的节庆活动和会展在本地开展,并充分利用其优美的海滨环境和舒适怡人的气候,积极开发度假旅游,将海南省建设成具有特色文化、符合国内外游客需求的度假旅游胜地。

(五)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商品

海南省的文化旅游事业虽然已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与国际著名旅游景点相比,在国际知名度、规划水平、旅游商品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旅游产品和商品未能充分突出海南特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海南省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和商品的研发,在其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积极建设相关配套产业,如建立文化旅游购物中心、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等,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开发力度,采取有效的营销方法,增加产业链。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4篇

(一)明确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凤凰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将“文化旅游”明确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思路。同时,按照“五个提升”(即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型旅游提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提升,由培育市场向规范管理提升,由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提升,由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文化遗产提升)的要求,着力将凤凰古城打造成湘西旅游龙头、湖南旅游精品景区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实现“省内精品、国内名品、国际新品”的目标。

(二)把握“五个开发”,打造特色旅游文化

当前凤凰文化旅游产品很多,但受旅游产品同一化现象影响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个性,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凤凰古城人气最旺的东正街,出售的很多文化旅游产品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置身其中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到了云南大理、丽江或其它的一些旅游城市。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角度对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积极引导,使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朝着“文化的视觉、市场的意识、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特色”方向发展。为此,要正确把握好“五个开发”:一是要把握好努力推动凤凰古城内与凤凰古城外文化旅游景点的联动开发;二是把握好现已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文化旅游景点的共同开发;三是把握好重点和辅助文化旅游景点的互动开发;四是把握好外来和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互补开发;五是把握好文化旅游产品的保护和开发等朝着“文化的视觉、市场的意识、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特色”方向发展。抓好“五个开发”,大力促进凤凰文化旅游向市场化、个性化、特色化、民族化、深层次化发展,为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取比较优势。

(三)抓住“三种文化”,打造“三类集群”,拓展凤凰文化旅游内涵

凤凰旅游说到底是文化旅游。凤凰文化不是局限于地理位置区域性的地方文化,而是由一个开放的区域文化集成的文化集合体。具体来说凤凰文化的内容可以归为三种:一是以南方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二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和历史文化;三是风情浓郁的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文化必须借助有效载体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要提高文化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唱响“天下凤凰”文化旅游品牌,必须扶持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凤凰文化内涵。一是培育军事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凤凰名人文化产业集群。三是培育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围绕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以傩文化为重点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围绕赶边边场、椎牛、喝拦门酒等民间习俗,开发独具凤凰民间习俗的文化旅游产品。以苗族服饰为主,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银饰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以凤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开发苗族鼓舞、苗族银饰煅造技巧、刘大炮蓝印花布、湘西阳戏、聂氏纸扎、凤凰茶灯等已经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城”(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边”(南方长城),“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等系列精品旅游,提升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凤凰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

(一)把握文脉原则

在这里我们把“文脉”理解为旅游开发的地理背景,它既包括一个旅游开发地(区)的“文化脉络”,同时也应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在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规划的总构思中,首先要把握“文脉”和理解“文脉”,这是一个成功旅游开发的前提。落实到具体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所谓的“把握文脉”的应用就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顺应“文脉”来营造旅游的意境;二是突破“文脉”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三是顺应与突破相结合以展示开发项目的更多效果。所以把握和利用好了“文脉”,也就相当于抓住了一个旅游地的灵魂,使其不仅有血有肉,更是有了思想,也使旅游者从对旅游地过眼的初级阶段上升到过脑和过心的高级阶段。在这里,笔者把旅游者对一个旅游地的了解划分为三个境界,过眼(赏心悦目)、过脑(思想碰撞)和过心(灵魂震撼)。

(二)生态文化原则

也即“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保护性开发原则”。文化旅游是不同于传统的观光度假和休闲旅游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是负有文化保护责任的旅游,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凤凰在文化旅游开发中,首先应该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保护文化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保持文化原生固有的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所包涵的特色文化是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文化旅游开发的落脚点也应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名城及其特色文化,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旅游开发规划的过程中,作为三方主体的旅游规划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应把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原始性、多样性放在重中之重,推出充满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达到过心的境界,但同时也要规范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符合生态文化的要求,做一个真正文明的生态旅游者。因此,保护文化生态性的原则应始终贯彻于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包括从最初的目标确定、规划的设计、投资建设到最后的经营管理。由于旅游活动对文化的影响是悄无声息、不易察觉和缓慢的一个过程,因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文化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测控制,如利用旅游功能分区、容量控制和环境监测等生态措施。

(三)突出特色与品牌开发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异于别地的特色。独特性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越鲜明突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而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正来自于名城自身的特色。凤凰要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基础,积极创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凤凰的优势资源主要有以凤凰古城、苗疆边墙、黄丝桥古城等为重点的兵战文化、底蕴厚重的楚巫文化、人才辈出的名人文化、风情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以南华山、沱江风光、奇梁洞等为重点的自然山水风光。因此,可以利用和组合这些优势资源形成“城”(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边”(南方长城),“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等系列精品旅游,真正树立“天下凤凰”的品牌,提升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将资源优势全面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社区参与开发原则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牵连性大的产业,若单单依靠政府、旅游局等管理部门和相关经营部门是不可能保证旅游的顺畅和高效运行的,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对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凤凰重点开发社区是“勾良、山江、老家寨、香炉山、苗人谷等民族村寨”。凤凰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使本地方和本民族的文化得到挖掘和展示,使外界了解并接受其文化,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业,可以增加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这里,我们强调社区参与开发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当地居民成为名城旅游开发的一份子,旅游管理人员中除了一些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外,一般员工的大部分应由当地居民通过相关的培训而担当,这样可以使名城的服务充满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受到游客的追捧和欢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文化旅游,通过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将社区发展、当地居民的利益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联系在一起,使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五)系统构建原则

旅游地区并不是独立的一个旅游景区或旅游点,而是一个由若干个旅游景区、点组成的综合性的旅游开发系统。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文化旅游中坚持系统建构原则,就要求凤凰各旅游景区、点在“天下凤凰”的主题指导下,充分展示凤凰亮点的多面性,做到相得益彰。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区应形成“点、线、面”的结合开发,并在开发中坚持各旅游区、点的统一性与独立性。

(六)文化与生态协调发展原则

即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文化旅游区的开发要建立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上,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对原生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应该通过生态旅游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区文化的原生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发展需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含量。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应坚持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积极促进吉信镇、勾良等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实现凤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凤凰文化旅游的开发定位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的开发定位即是要确定其文化主格调或旅游文化的开发方向,重点是首先要清楚本身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准确而鲜明的定位,从而指导名城旅游资源走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凤凰处在“大湘西”旅游圈的中部,北有山水旅游资源天下一绝的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南有以侗文化和和平文化为特色的怀化旅游区。凤凰应利用“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叠加效应,规避旅游形象的屏蔽作用,把凤凰旅游准确定位为“文化旅游”,重点是要把握好三大文化:一是底蕴厚重的楚巫文化;二是人才辈出的名人文化;三是风情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应充分发挥其拥有的历史、文化、山水、民俗、名人等资源优势,在与省内和周边各大旅游景区形成了高度互补的同时,体现其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找到其军事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名人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点。成功的旅游定位能充当指明灯,带领旅游地走上一条光明的旅游大道。凤凰文化旅游的定位明确后,其后续的产品设计、组合、包装、宣传等开发工作都以体现和突出这个定位为重点,因此在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开发的第一步就应该确定一个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又科学合理的定位。

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

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目标就是能够形成一个区别于其他旅游地,被广大旅游者接受并赞赏的旅游形象,能够使名城众多的文化形成一种合力和凝聚力。成功的文化形象塑造应该要找到名城所有文化的结合点,既完整地包括各类文化,又能凸显特色,成为名城的标识。

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在整体文化形象的塑造中,首先要考虑四大基础因素: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市场特色和时代特色。文化特色要能够深刻体现凤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神秘的楚巫文化特色和璀璨的名人文化,突出凤凰文化对湘西、湖南乃至全国的贡献;地方特色要能够集中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凤凰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市场特色则要彰显凤凰的旅游亲和力,适应多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并集中打造自己的细分目标客源市场;时代特色旨在突出某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及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影响和贡献。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整体文化形象塑造必须从这四个方面找出最有知名度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和最易进行旅游形象宣传的旅游形象定位。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5篇

[关键词]:民族地方特色 旅游业发展 研究

一、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民族地方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承载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研究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加强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而激发旅游兴趣,这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还会传递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其影响力。从理论层面来说,这一研究能够贯彻党的民族发展政策,实现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促进民族间团结,实现社会稳定;从现实角度来说,研究这一课题能够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民族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当地居民不再完全依赖以往的生产方式,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将自身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其次,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人们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人们不再随意砍伐树木,不再盲目捕猎野生动物,提升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二)对于民族产业的影响

少数民族具备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业有利于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例如,少数民族服饰或者手工织锦等物品就会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种产业,当地居民可以将生产这些特色物品作为自己的职业,形成一种规模效益,民族特色产业的产生不仅为少数民族居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会产生一种文化效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民族地区建设的影响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带动民族地区的建设,首先,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基础交通设施,方便游客的出行,交通通郴岽俳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其次,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当地需要建设餐饮设施与住宿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就餐环境与居住环境,可以说旅游产业促进了当地餐饮业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最后为了使游客更好的体验地方文化,必须要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例如骑马场、摔跤场等,使游客在娱乐活动中体验异域风情。

三、推动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方法

(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要对民族特色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旅游项目规划,加大对一些基础设施(例如交通以及通信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给予其财力以及人力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在当地设置专职管理机构,对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规范管理,保证交通的畅通与安全、保证社会治安的稳定。对于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从多种渠道筹集,除了政府的专项资金以外,可以鼓励民间企业投资和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政府的支持,少数民族与当地企业才能够树立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信心。

(二)分析经济市场需求

一个产业之所以能够产生,正是因为市场上有这种需求,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在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发扬民族文化,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经济市场的需求,只有准确掌握市场需求,了解人们的实际需要,才能根据这些需要制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或者服务,才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实现开发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价值。如果在开发旅游项目以前没有分析经济市场的需求,就会增加该项目的风险性,如果吸引不到游客,即使项目再好也无法有效发挥其价值。

(三)建设民族旅游项目

建设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就是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作为依托,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砝码,做到“唯我独有”,使游客在想到某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时首先想到这个旅游项目。民族旅游项目的建设不仅仅要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注重彰显文化内涵,人们在观看某个节目或者是看到某个工艺品时能够想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建设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积极沟通,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使每个项目既具特色,又不失内涵。

(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很多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可以说依山傍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这里以四川省盐源县为例,其海拔从1200米至4000米不等,山谷高深、河流纵横,山水交相辉映,该地区最明显的就是气候特征,受到海拔以及水流的影响,每个地段都有每个地段的特征,人们通常这样描述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气候特点,以此吸引游客的兴趣。

四、总结

在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地区的扶持力度,帮助人们树立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准确分析经济市场的需求,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旅游项目中要渗透民族文化,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红.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策略探析――以南京为例[J].人民论坛,2010(32).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6篇

关键词: 异化翻译 赣州红色旅游 文化再现现象

红色旅游以其寓教于游的学习性、生动鲜活的故事性吸引着外国游客体验和了解中国近代奋斗的历史。随着赣州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赣州旅游和进行文化交流。因此,赣州红色旅游文化必然会成为外国朋友了解赣州的“窗口”,为他们在这里红色旅游的出行带来诸多便利。外国游客对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翻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对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翻译的研究也必定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试从异化翻译理论的角度,结合文化传播原理,分析赣州红色旅游的英译。

一、异化翻译理论

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提出的,是用于描写翻译策略的术语。异化翻译策略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韦努蒂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策略。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翻译,表明这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策略,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主导文化心理是尽力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1995:20)。韦努蒂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Venuti,1995:20)。异化翻译的目的是发展一种以抵御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刘军平、梁志芳,2003)。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红色旅游文本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文本,首先具有事实性的特点。红色旅游文本中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特色、条件与环境等介绍,让游客了解旅游地的历史背景及自然景观的基本知识,客观性强。

其次,红色旅游文本具有文化性。红色旅游文本中介绍的旅游地具有革命文化特色,能加深游客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交流。

红色旅游文本还具备美学性这一特点。红色旅游文本的语言运用修辞形式、意向形态、结构形式与节奏等语言文字形式能增强相关信息接收的效度。

而在语言上,作为红色精神传递的载体,红色旅游文本与国内一般旅游文本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涉及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真实信息;对于红色旅游景点而言,其叙事性强,一般没有华丽辞藻出现;文本中出现大量的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文字具有间接的教育功能,肩负着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重任。

三、异化翻译与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再现

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丰富,赣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个风起云涌的地方,是第二次革命战争的中央苏区所在地,是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三年游击战争的发源地,因而有“红色故都”之称。对赣州红色旅游文本采取异化翻译的策略,有利于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这一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

翻译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特定的表达方式。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最具赣州特点的旅游资源,其文本翻译肩负着传播赣州红色革命特色文化的重任。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能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四、异化翻译在赣州红色旅游文本英译中的运用

根据异化翻译策略,翻译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和异国情调。在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翻译中,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译法: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在相当程度上,这样可以保留原文中赣州红色文化的特色和独有魅力。

(一)直译法

例如:赣州红色旅游景点

译文1:Red Tourism Sites of Ganzhou

译文2:Revolutionary Sites of Ganzhou

从上面两个版本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区别就是在原文的“红色旅游”这个词上。在中国历史中,“红色”二字代表着中国近代革命是一部红色的历史,中国的革命史就是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铸成的,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所以译文1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来使外国读者充分体会“红色”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但在译文2中,译者将“红色”翻译为“Revolutionary Sites”,采取的是意译的方法。这样虽然避免了红色所含的象征意义被误解,但是失去了源语文化的特质。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说,要传播赣州红色旅游文化,首先就必须让世界人民充分理解“红色”的意义,理解“红色”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意义。

(二)直译加注法

在赣州红色旅游文本中,许多内容与背景知识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对应的概念的,译者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传达其意,就应该按照外国游客的理解力来进行解释。从异化翻译角度来说,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注释,传达其在赣州文化这个环境的意义,同时体现出中国红军长征这个特定的历史文化与历史环境。

例如:长征第一渡

the Central Red Army First Crossing(http:///fzgn/ywb/Tourist/resorts/201206/t20120613_574027.htm)

位于赣州市于都的长征渡口,红军渡过了这个河就开始了长征,所以这一渡口被称为“长征第一渡”。把其翻译成“the Central Red Army First Crossing”,笔者认为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其意义及文化背景。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加上适当的注释,将其译成“the Central Red Army First Crossing(After passing the river from this crossing,the Central Red Army began the Long March”),这样对外国游客而言,就更清楚地知道这一景点名字的缘由了,即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补充特定的历史文化与事件缘由。

从异化角度研究翻译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翻译的实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当今世界文化的不平等,反抗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宣扬用保留源语特性的异化翻译法达到翻译文化传播的目的。赣州红色旅游作为具有赣州特色的旅游资源,应以再现赣州特色文化传播和保持革命历史文化的异质性为目的,坚持以异化翻译为主,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外国游客充分感受到赣州红色旅游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New York:Routledge,1995.

[2]刘军平,梁志芳.权力话语与翻译:中国近当代翻译策略的主题演变[J].外语与翻译,2003(2):36.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7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会选择旅游这种方式来放松心情,旅游产业在这种形式下发展起来。民族地方特色旅游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作为基础,为游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何有效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是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民族地方政府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民族地方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承载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研究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加强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而激发旅游兴趣,这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还会传递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其影响力。从理论层面来说,这一研究能够贯彻党的民族发展政策,实现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促进民族间团结,实现社会稳定;从现实角度来说,研究这一课题能够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民族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

二、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当地居民不再完全依赖以往的生产方式,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将自身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其次,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人们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人们不再随意砍伐树木,不再盲目捕猎野生动物,提升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二) 对于民族产业的影响

少数民族具备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业有利于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例如,少数民族服饰或者手工织锦等物品就会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种产业,当地居民可以将生产这些特色物品作为自己的职业,形成一种规模效益,民族特色产业的产生不仅为少数民族居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会产生一种文化效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

(三) 对民族地区建设的影响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带动民族地区的建设,首先,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基础交通设施,方便游客的出行,交通通畅会促进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其次,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当地需要建设餐饮设施与住宿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就餐环境与居住环境,可以说旅游产业促进了当地餐饮业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最后为了使游客更好的体验地方文化,必须要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例如骑马场、摔跤场等,使游客在娱乐活动中体验异域风情。

三、推动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方法

(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要对民族特色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旅游项目规划,加大对一些基础设施(例如交通以及通信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给予其财力以及人力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在当地设置专职管理机构,对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规范管理,保证交通的畅通与安全、保证社会治安的稳定。对于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从多种渠道筹集,除了政府的专项资金以外,可以鼓励民间企业投资和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政府的支持,少数民族与当地企业才能够树立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信心[3]。

(二) 分析经济市场需求

一个产业之所以能够产生,正是因为市场上有这种需求,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在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发扬民族文化,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经济市场的需求,只有准确掌握市场需求,了解人们的实际需要,才能根据这些需要制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或者服务,才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实现开发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价值。如果在开发旅游项目以前没有分析经济市场的需求,就会增加该项目的风险性,如果吸引不到游客,即使项目再好也无法有效发挥其价值。

(三)建设民族旅游项目

建设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就是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作为依托,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砝码,做到“唯我独有”,使游客在想到某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时首先想到这个旅游项目。民族旅游项目的建设不仅仅要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注重彰显文化内涵,人们在观看某个节目或者是看到某个工艺品时能够想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建设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积极沟通,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使每个项目既具特色,又不失内涵。

(四)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很多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可以说依山傍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这里以四川省盐源县为例,其海拔从1200米至4000米不等,山谷高深、河流纵横,山水交相辉映,该地区最明显的就是气候特征,受到海拔以及水流的影响,每个地段都有每个地段的特征,人们通常这样描述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气候特点,以此吸引游客的兴趣[4]。

(五) 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在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不仅要注重实现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具体方式有很多,首先,可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可以生产制作手工服饰,为游客讲解服饰中每件装饰品的意义;其次,可以为游客展示民族手工艺品,为其讲述这些工艺品中蕴含的文化;最后,可以为游客表演当地文艺节目,在节目中展示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的由来。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就会无形中受到这些文化的熏陶,将这些文化记在心里,并转述给周围的人,这种方式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少数民族文化危机。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8篇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19-02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特色突出,垄断性强,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在目前的旅游发展中,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只有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促进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

1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

要性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很有必要进行整合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成熟,旅游者对复合型产品的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中参与组合的要素越多,旅游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强。因此,对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够形成复合型的产品,提高遵义旅游产品的档次。在整合开发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在市场上吸引力更强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②有利于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遵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以赤水丹霞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典型代表,这些资源类型差异大,品味高,吸引力强,但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没有取得对应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单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整合开发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能够突出遵义旅游资源的优势,改变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

③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一方面,红色旅游是一种资源依赖型旅游,杜撰和异地仿造红色旅游资源有损红色旅游的庄重性,是不可取的,然而,红色旅游若完全依赖其资分布,则必然会影响其客源市场及旅游容量。如果能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扩大红色旅游地容量,又能拓宽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青睐,遵义市的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生态旅游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名气扩大进一步发展。所以,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让红色旅游借助生态旅游壮大自己,生态旅游搭乘红色旅游的列车发展自己,有利于形成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2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可

行性

①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红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是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产生的集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红色旅游所承载的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没有干扰和污染的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区的景色与野生动植物存在的文化旅游形式”。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的感受,了解当地的文化,从而提高热爱环境、珍爱自然、注重环保的意识,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十分重要。所以说,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

②二者在旅游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旅游功能上,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突出功能在于其学习性。这一功能使红色景区主题严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对于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现代人群来说,红色旅游的枯燥、严肃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很有说头、很有看头、没有玩头,是红色旅游的真实写照,除特定人群以外,对其他消费者吸引力较小,因其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因而季节性明显,客源状况起伏大。而生态旅游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其突出功能在于其休闲性。这一功能使得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相对红色旅游要更加广泛,但其学习性又相对较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利用它们功能上的互补性,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补发展的优势。

③二者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遵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地恰恰也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比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赤水、习水旅游区,恰恰也是遵义市生态旅游资源最良好的地区。这种空间布局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显著特征,红色旅游能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能够有机的融合,可以对二者进行整合开发。

3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措施

3.1 注重理念整合,树立整体发展意识

首先,要树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市一盘棋,从整体上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要对资源整合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各县区市要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服从整体安排,融合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加强对资源整合的调控和管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要协调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要实现有效整合,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调控和管理。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整合开发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要加大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构建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2 增强形象意识,打造旅游品牌

遵义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必须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目前遵义市“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旅游形象是从红色旅游的角度考虑的,没有突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两个闪光点,很难从旅游形象上给人二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印象。应该一方面突出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突出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纳入旅游形象设计中。在进行形象设计时,从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出发,以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树立遵义市鲜明的形象。

在整合开发过程中,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必须借助资源特色努力构建“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丹霞文化”等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品牌,实施品牌联动战略,用品牌吸引旅游者,用品牌提升旅游品位,促进遵义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3 优化资源组合,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红色旅游本身的发展缺陷注定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优化资源组合,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单纯的红色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毕竟有限,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挖掘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采用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红绿结合模式,打造红绿结合的旅游品牌。在遵义市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其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特有的红色经典文化,如四渡赤水、土城战役、青冈坡战役等,开发几个主题鲜明的、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旅游产品,以红色为媒介,以绿色为平台,为游客创设一个既能融入自然,又能体验红色文化的旅游参与空间,通过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够展现遵义旅游特色的一系列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复合型产品,增强遵义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若固守传统的发展方式,必然影响二者的发展。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以红色旅游为主轴,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后盾,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失为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 钟虎,吴国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