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05 07:57:21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第1篇

关键词 纺织工业 外资 出口 集聚

一、纺织工业的重要性

纺织工业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纺织工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纺织工业产品可以满足国内消费和相关产业需求

当前我国纺织业已经可以很好地满足我国人民对于衣着鞋帽多样化的需求。2007年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销售合计7416.7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4.6%。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衣着类消费平均支出1042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0.42%;农村高收入家庭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达到了361.34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6.03%。由此可见,衣着类商品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纺织工业有效地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纺织工业使用的各种天然纤维数量的增长对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纺织工业对石化、机械等基础工业也有很大的影响。纺织工业与当前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关联度相当高。根据对国家统计局2000年投入产出表分析,纺织工业每增加1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是1.25,高出各行业平均值25%。

(二)纺织工业对扩大就业和缩小城乡差距作出突出贡献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工业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在解决城市居民就业问题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共为1040.45万人,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总数的13.2%;纺织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民工,每年增加农民实际收入1000亿元以上,提高了这些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

(三)纺织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

作为我国重要创汇行业,纺织工业始终保持出口额和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保证了我国外汇的收支平衡,增加了国家的外汇储备。我国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10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纺织行业的贸易顺差金额一直是全国贸易顺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创造贸易顺差3352亿美元,是全国同期贸易顺差总额的1.6倍,成为我国增加外汇储备的重要行业。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顺差1290.34亿美元,是当年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72.71%。

二、外资在我国纺织工业中的参与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打开国门,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激发了外商的极大兴趣,我国吸引的外资在规模上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直接投资流入国之一。纺织工业是我国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外资在我国纺织工业中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如表1所示,进入21世纪以来,外资在我国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中的参与度较为稳定。2007年,我国每5家规模以上纺织业工业企业中,就有1家为外资企业;外资纺织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在行业中占比23.81%;外资纺织企业创造了纺织业1/4以上的就业岗位。相比于纺织业,外资在我国纺织服装、鞋、帽业中的参与度更高,2007年,该行业外资企业单位数占比40.94%,工业总产值占比45.14%,提供行业中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外资在我国纺织及其制品行业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贯彻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时,必须重视积极引导外资,使其能够服务于行业调整和振兴大计。

三、我国外资纺织企业的特点

除了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外,外资在我国纺织工业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相比于内资企业,外资纺织工业企业具有出口导向性更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集聚程度更高的特点。

(一)出口导向性更强

外资纺织工业企业在我国纺织产品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外资纺织业工业企业出口额占该行业总额的34.2%;外资企业进口额所占比重为73.44%。纺织服装、鞋、帽业外资企业出口额占该行业总额的31.92%,进口所占比重为55.22%。相比于内资纺织工业企业,外资企业具有更强的出口导向性。表2中数据比较了2005年我国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出口导向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年中国纺织业外资企业的出货值占到其工业总产值的47.79%,而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出货值占各自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仅为18.99%、15.53%和24.01%,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水平为26.33%;纺织业外资企业的平均出货值为0.3056亿元,也远高于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及规模企业的平均水平。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的外资企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1.15%,平均出货值为0.2741亿元,均明显高于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的外资企业的出口导向特征均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也高于行业总体平均水平。

(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依据表3数据,我们可以初步看出,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最低。在我国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最低,但是三者的技术差距并不明显。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要明显小于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表中数据表明,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而私营企业的技术水平要远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私营纺织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甚至高于外商投资企业。

尽管我国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业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要高于内资企业,但是差距并不显著,在现有状况下,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是不容易实现的。

(三)集聚程度更高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集聚中有跨国公司参与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跨国公司通过自身的垄断优势,可以使得产业集聚区域参与国际

分工体系,成为推动集聚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外资纺织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要高于行业总体水平。如表4所示,2006年,以实收资本衡量的纺织业外商资本CR1为27.13%,高于行业CR14.55个百分点;外商资本CR3、CR7和CR7分别为66.41%、84.42%和91.82%,高出该行业CR3、CR5和CR711.22、11.76和11.79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业外商资本空间集聚程度也远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纺织工业外商资本中,港澳台资本的集聚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外商资本的集聚程度。2006年,以实收资本衡量的我国纺织业港澳台资本CR1就达37.33%之高,而纺织服装、鞋、帽业港澳台资本CR1更是达到62.06%。纺织工业港澳台资本绝大部分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山东。广东省是港澳台资本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纺织工业最为集聚的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省毗邻时尚之都――香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价格低廉、国家政策的倾斜,纺织服装行业成为香港对内陆地区投资的首选行业之一,广东省很快便成为我国时尚服装生产基地。大量港澳台资本进入广东,使得这一在改革开放之前并非我国纺织业集聚地区的省份,迅速攀升为我国纺织业最为集聚的地区之一,这无疑说明,外资对我国广东省纺织业集聚的形成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也很好地印证了外资直接引致产业集聚的理论。与港商资本选择广东省不同,其他外商资本可以较少的考虑文化、地理相邻等区位优势,而更多地考虑原材料、劳动力以及配套设施等集聚优势。可以说,港澳台资本大量进入中国纺织工业,促成了广东、福建纺织工业的集聚;纺织工业其他外商资本从数量上来看要远少于港澳台资本,其他外商资本更多地选择业已形成的纺织工业集聚地区进行投资。

鉴于外商资本在我国纺织工业中具有较大份额,且外商资本的集聚程度很高,因此,外商资本的集聚必然对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布局产生重要影响。表6中计算了在实收资本中分别剔除港澳台资本、其他外商资本及全部外商资本后的区域产业集中度。数据显示,纺织业剔除外商资本后,CR1和CR3有小幅上升,CR5和CR7明显降低,从整体上来说,外资加剧了中国纺织业的集聚;纺织服装、鞋、帽业剔除外商资本后的CR,、CR3、CR5和CR7均大幅低于实收资本衡量的纺织服装鞋帽业的CR1、CR3、CR5和CR7,这就说明,外资加强了我国纺织服装鞋帽业的集聚程度。

四、引导外资促进我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外资在我国纺织工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且外资企业相比于内资企业,具有出口导向性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集聚程度高的特点。纺织工业是我国十大调整和振兴产业之一,如何对外资进行引导,针对外资特点,使外资服务于我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直接关系到规划任务顺利实现的全局。

(一)稳定国外市场,充分发挥外资纺织企业优势

外资纺织企业在我国纺织产品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资纺织企业的出口导向性明显高于内资企业,其在稳定我国纺织工业国外市场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由于我国外资纺织企业多是进行加工贸易,海外市场的萎缩使得众多外资企业举步维艰。为了稳定我国纺织品海外市场,对外资纺织企业进行相应的扶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基本面较好、能够明显带动就业、使用先进技术、海外营销渠道稳定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外资纺织企业,应该大力给予融资和税收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鼓励内资企业采取并购的方式,收购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纺织企业,直接利用其品牌、技术、管理、海外营销渠道等优势,提升我国纺织企业及产品的国际地位。在稳定国外市场、解决当前困难的同时,要重视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这对于我国纺织工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技术水平,吸引高新技术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纺织工业

改革开放初期,纺织工业引进外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业发展缺少资金和技术的难题。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内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已经初步具备可与外资企业相匹敌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继续盲目地吸引外资流入纺织工业。由于外资纺织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相比内资企业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不断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进入我国纺织工业的外资企业进行筛选,采取更多的优惠措施,鼓励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更多地限制低级术含量、高污染的外资企业。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和污染,而且还能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

(三)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外资流入我国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第2篇

提升竞争文化先行

“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先进文化发展,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有效开展工作的途径。积极推进纺织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纺织经济发展文化内涵的基础。企业文化虽然由于发展历史、地域、产品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其背后都是以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基础的,这是我们的根基和未来发展的立身之本。”中纺政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兰表示。

对此,刘慧兰指出,纺织企业文化建设要运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突出民族特点和民族风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自主品牌,使纺织物资财富的生产和交换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展示中国的文化风格,而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纺织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思想政治工作大有作为。

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生产力,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而这些工作必须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思想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引导员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只有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解决好价值观这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企业团结的凝聚力、抗击风险的战斗力和创新发展的竞争力,这是企业文化的‘软实力’的核心,也是最关键。”刘慧兰强调,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推动者,是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只有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关心职工个人发展,改善员工生活环境、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充分调动经营者、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和职工共同得到发展;全力营造融洽的劳资关系,着力平衡劳动关系各方的利益,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广大职工不仅成为创建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推进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六年努力坚定执着

“今年是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的第六年了,我们已选出了60个企业,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们行业的品牌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到目前为止,这60个企业,不管是经营还是发展效益,在抗危机风险中,都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行业引领作用,为促进和带动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就是品牌文化的力量。”刘慧兰笑着说:“企业因品牌而兴,品牌因文化而不衰。我们进行品牌文化推介的目的,就在于此。可以说,我们这条路走的是很正确的。”

据了解,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已在全行业推介了波司登、阳光等50个纺织服装知名企业的品牌文化,为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提升企业软实力,发挥先进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纺织强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2010波司登・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评选结果已经揭晓,它们分别是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富安娜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九牧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圣迪奥时装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可以说,这十家企业,不仅是新时期下行业发展的领头羊,也是品牌文化建设最为突出的代表。

届时,全国纺织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中纺政研会17次年会、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大会将于9月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将亲临会场,并做主旨发言。会上将全面总结“十一五”以来纺织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政研会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十二五”纺织行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打下思想基础。会议还将对“十一五”以来做出突出成绩的“全国纺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纺织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纺织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进行表彰,并评选表彰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研究成果。

创新脚步依旧铿锵

“这次会议以后,我们将对六年来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进行一次系统总结,对获得过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称号的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追踪和考察,总结、提升一批品牌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争取在新的基础上推进行业品牌文化建设,对此,我们有可能要在明年筹划一次大型论坛,邀请60名获奖企业参加,在行业内掀起一次企业文化风潮。”刘慧兰指出,大力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持续推进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影响力和辐射力,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责任和义务。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 16]。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 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 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 比如,西安现代纺织 产 业 园 于2009 年 4 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2010年 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 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 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 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 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 1 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200亿元。 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 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 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1年的 9626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40839 16亿元。 2011年 1月至 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0 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0 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 7%,较上半年提高了 0 1个百分点[2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41%和 27 5%(高于东部 10 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27 8%和 25 9%(高于东部 16 6%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 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到 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 2010年的 17%提高到 28%[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法。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lq =(eij/ ei) /(ekj/ ek),其中 eij指 i地区产业 j的工业产值,ei指 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 k产业 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 k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 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 当某一产业的 lq值大于 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某产业的 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2010年至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 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 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 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 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第4篇

2010年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以转变发展方式的一年,在这个宏观背景下,纺织行业应在现有基础上从多方面着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国内外市场结构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我国纺织工业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就,与强大的国内外市场开拓密不可分。2000~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5.06%增长到29.34%;2008年提高到30.3%:由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纺织行业凭借国际竞争优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占世界市场份额比2008年将有所提升。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内需市场是支持我国纺织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比重由2008年的76.9%提高到2009年79.94%。在保证国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内销比重,是我国纺织企业优化市场结构的方向。

区域布局结构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近年来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纺织企业在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和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仍保持在85%左右,我国纺织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度集中于东部地区的总体格局尚未改观。当前,伴随着我国广阔的东西部市场开拓,加快纺织产业向东西部转移步伐,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的有效途径。

行业内部结构

我国纺织行业99%以上属于中小企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较低。但利润集中在较大企业的情况非常明显,而且金融危机以来,企业利润分化越加严重。2009年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三分之一较大规模企业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92.55%,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的利润仅占7.45‰同时,纺织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大部分就业都在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实现。纺织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并不是全向“做强做大”方向发展,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来调整行业内部结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科技品牌企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依托于区位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大量中小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原料与产品结构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SWOT分析;政府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新疆棉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出口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疆拥有如此好的棉花资源,但新疆的纺织业却很落后,棉纺生产规模仅占全国的5.4%。落后的纺织工业使新疆成为一个单纯的原料供给地,不但容易使产业链条割裂,而且利益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必须要把新疆从全国性的棉花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纺织工业基地,延长棉花产业链。借鉴我国其它纺织工业发达地区的成功道路,在新疆建立纺织业产业集群是一条既快又好的出路。

一、纺织业现状

目前新疆的纺织产业尚未形成集群。2006年新疆的纺织企业只有80家,且分布比较分散。新疆的纺织企业多建在棉花产区附近,而新疆的棉花遍布全区,因此新疆的纺织企业分布也比较分散,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多集中在产棉大区附近,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阿克苏等城市。其次,新疆的各纺织企业间、纺织企业与棉花供应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下游企业间关联性不强,企业的各自为政导致了棉花产业链的割裂,不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上升,导致纺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再加上企业本身流动资本短缺,企业融资困难,又导致开工不足,重点项目放缓建设等,从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加快新疆纺织业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转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新疆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现用SWOT(自我诊断法)分析新疆纺织业的现状。

1、优势

(1)原料基地

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3,占世界棉花产量的8%左右,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生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除此之外,新疆还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大型棉纺织企业将投资转向了棉花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

(2)区位优势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内地纺织企业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如果从新疆进入周边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例如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进入欧洲市场比从欧亚大陆桥缩短1200公里,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四分之三,运费降低二分之一。落户新疆的山东如意集团也是看中了新疆的区位优势,因为从新疆到欧洲的陆运通道,比从山东到欧洲的海运通道可节约一半的运费。

2、劣势

(1)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行业。国内改制的纺织企业占到90%,国营的不到10%,而新疆国营纺织企业还占到70%~80%。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负债率、就业人数、都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只有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平均水平的53.4%,且亏损总额占到新疆90%以上。

由于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始终跟不上内地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不能很快得到解决,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新疆纺织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

(2)纺织人才短缺

新疆纺织企业非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操作熟练工。新疆高等院校的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专业均已停止招生多年。据新疆纺织业协会统计,目前新疆各类棉纺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5%,其中,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尚不到2%,精通棉纺织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更为稀缺。

目前新疆部分棉纺织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因此多年来生产的产品毫无改变,很难应对市场需求,另有一些企业虽然购置了高档、高效的新设备,但产品依然是中低档的老品种,使好的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效益。[2]

3、机会

①国内纺织业梯度转移

《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要把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就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15.2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7.5亿元,地方投资5亿元。新疆巨资投入棉花基地的建设,将为承接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奠定基础,也为纺织产业集群化落户新疆创造条件。[3]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沿海纺织企业开始向西部转移。内地棉纺企业如江苏的华芳、浙江华孚、山东如意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到新疆棉花产地投资,棉纺锭数达到28万锭,投资总金额达8亿-10亿元人民币。

②自治区政策支持

新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经过5-10年的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若干具备当地特色,体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在自治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另外,从投资环境来看,为了促进新疆纺织业的集群式发展,新疆各地、州政府建立了纺织工业园,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例如,阿克苏新规划的轻纺工业园区,市政府对前来合作和投资的企业实行电费、税收、土地使用、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

纺织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自从2005年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以来,我国的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1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排名第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仅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

4、威胁

①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由于目前在国内浙江、广东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纺织产业集群,且自2002年我国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热潮,各国各地已建立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而新疆纺织产业集群还处于孕育阶段,必然会受到国内众多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②周边国家纺织业的竞争

新疆与周边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且经济结构相似,如巴基斯坦等国也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新疆建立的纺织产业集群,也会被周边国家所模仿、竞争。

三、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议

由于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单靠政府造出来的。但也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可能通过政府有意识地规划发展生成。当然这其中政府的作用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加大政府干预

政府要加强对集群经济的引导,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导纺织产业及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聚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纺织产业集群。

建立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工业园区。据有关专家测算,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治理污染费用可降低5%。工业园区所产生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形成一定区域内的科技、知识、资金、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因此,工业园区在创办之初一般采用“政策区”的运行模式,即园区规划选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方式等都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4]

另外,政府还应适当地控制企业的投资规模,避免大型企业垄断市场,鼓励建立中型企业,维护市场有序的竞争秩序。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加快自治区纺织企业建立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选择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逐户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革重组方案,通过采取向国内外招标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参股、控股和整体收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争取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尽早完成股份制改造,[5]进入市场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3、注视纺织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新疆纺织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是一个产业集群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的载体,因此,要在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就一定要加强对纺织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恢复各大高校的纺织专业,以及相关课程,培养纺织专业人员。其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为各纺织企业和纺织学校、纺织研究所建立联系,鼓励大学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再次,新疆各纺织企业也应该多从内地引进纺织人才、技术工人,对企业现有工人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新招聘的工人也应该制定就业前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最后,纺织行业协会要组织各企业定期交流,以及与内地先进纺织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组织人员观摩学习等。

4、积极招商引资

在如今国内纺织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大环境下,新疆自治区政府要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并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上大项目,带动本地纺织企业,从而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完善区内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做支撑。首先,政府应该鼓励并引导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咨询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产业集群内部,参与集群的发展。第二,加快建立大型的客运总站和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第三,举行各种博览会,洽谈会等扩大本地产品知名度,在大中城市建立纺织品集中市场,为企业打开国内外市场。最后,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制约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加快新疆纺织工业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5.6.(70).

[2]新疆纺织工业工作会议部署行业工作重点“十一五”发展规划助力新疆纺织升级进一步发挥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作用.记者徐峰马杰.中国纺织报,2006.3.1,001.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25-02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 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面对 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 670.24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 070.51亿美元,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上应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政府应加快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大力扶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精神,为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奖励创新人才,鼓励有创新的企业;促进体制不断创新,对传统纺织行业进行体制创新有助于为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第7篇

缔造集团企业文化

2006年,上海纺织集团确立了“科技与时尚”的目标定位,瞄准国际先进纺织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坚定地实施创新转型、改革发展。上海纺织集团党政班子意识到:战略转型迫切需要文化转型的支持和支撑,因而决定启动企业文化再造工程,力图通过文化创新、文化转型来推动传统产业的战略转型。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上海纺织集团重新设计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将集团使命确定为“成就无限科技梦想,编织多彩时尚生活”,将集团愿景确定为“致力于成为中国现代纺织的领航者和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锐意创新、成就客户、尊重员工、正直诚信、崇本务实、开放整合”,构成了集团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坚韧求实,创新遂志”,既体现了上海纺织的优良传统,也表达了战略转型所需要的意志品质。创新文化就成为集团企业文化的显著亮点。

在勾画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时,为便于更加直接地贯彻落实,集团突破惯常的框架束缚,富有创意地在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之下,进一步扩展出经营管理十大领域的子理念。将核心价值观具体细化到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之中,同时对具体执行起到直接指导作用的具体理念和做人做事的准则。企业文化子理念经过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转换,便于从操作实际出发,促使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中落地。

一年一项重点举措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近10年来,上海纺织集团按照既定的方案,持续创新,不断地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一年一项重点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纵深发展,为战略转型和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舆论氛围。

在经历了策划年、导入年、宣贯年、实践年、推进年、渗透年之后,2012年作为“改善年”,子理念岗位承诺、践诺工作深化推进,落实改善。2013年是“提升年”,集团开展了企业文化子理念优秀承诺征集活动,在各单位选送的2 000多条员工岗位承诺中予以精选,汇编成《上海纺织企业企业文化子理念承诺精粹1 500例》。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印发子理念承诺评选选票,由全系统员工投票评选出10个大类的十佳子理念承诺,进而引导干部员工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2014年是企业文化“巩固年”,围绕上海纺织集团提出的新一轮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创新,发挥引领作用。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等领导逢会必讲思维创新,在领导干部中着重树立与集团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思想观念,重点克服“传统工厂思维”“小富即安”等思想文化障碍,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指导各下属单位形成富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文化,如创新文化、品牌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学习文化、时尚文化、幸福文化、育人文化和服务文化等,通过调研、培育、提升、完善、总结,陆续形成了一批初步的创新成果。

2015年,上海纺织集团新一轮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为“完善年”,为战略转型、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集团正通过寻找历史基因、寻找当今不足、寻找未来需求、寻找新鲜经验来提振干部员工的自豪感、责任心,为企业文化增添厚重的历史积淀,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前瞻性、系统性。集团抓住关键,做好观念更新、文化创新的工作,从思维方式创新、文化理念创新的角度,引导干部和员工通过学习和文化创新大讨论,树立与集团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思想观念,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观念束缚,让员工在畅想的同时实现思想观念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增强投身集团战略的主动性、创造性。

采取多种传播手段

展示集团发展新形象

企业文化核心理念需要通过各种载体来展示,集团的形象也需要不断地强化和优化。

稳步推进VI导入工作。2007年,上海纺织集团全面启动了VI视觉形象导入项目,在集团总部和面上几十家企业分批导入视觉识别系统,不断督促推进,使导入工作顺利开展。

开展集团视觉形象建设工程。2010年以来,集团陆续开展建设上海纺织VI视觉形象“十大制高点”“制造业八景”“时尚园区八景”工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不断有所进展,丰富并优化了集团的整体形象。

培育代表集团形象的先进典型。集团将培育先进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通过广泛调研,总结并推荐了培育先进典型的十大方法:交任务、配团队、给资源、定带教、送培训、搭舞台、助社交、入党团、压担子、增动力,促使先进苗子茁壮成长,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培育先进工作的实际效率。

发挥集团媒体的展示功能。多年来,上海纺织集团注重发挥《上海纺织报》《上海纺织》杂志、上海纺织网络媒体的作用,塑造集团良好的社会形象。

运用社会资源塑造集团形象。近10年来,上海纺织集团通过社会专业媒体,不断交流传播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还通过《中国纺织报》《解放日报》等权威媒体展示集团的发展成果,参加新华社、东方网等主流媒体主办的领导访谈节目,集团信息,优化企业形象。

推动转型取得成果

谋划新一轮企业文化建设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第8篇

南通的纺织业发展由来已久差不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今南通更是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纺织工业的销售占全国纺织工业销售的3.5%左右,纺织业已成为南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经济支柱产业。据统计,南通有出口企业650多家,共10大类100多个具体纺织品种类出口,产品已走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当中纺织服装出口量最大。2002年,纺织服装出口达11.67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额的46%;2003年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出口创汇14.44美元,占全部出口总额的43.96%;其中服装出口就达到9.9亿美元,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9%;2004年纺织品出口创汇18.94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43.6%;2005年纺织品出品22.32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43%。2006年纺织品出口24.5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2.8%。可见南通的纺织业是南通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的成败对南通的国际贸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在南通纺织业繁荣发展的水面之下,也存在着严峻的总问题。近来物价指数的上涨导致纺织原料价格上涨、纺织工价提升、纺织设备维护成本上扬、运输等成本也不断上涨;特别是近来国家对出口退税的调整使得纺织业的总体利润下滑。在南通,纺织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南通的纺织出口中小企业众多,它们的利润水平基本上是出口商品中最低的。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首先是加工贸易为主,自主生产出口为辅。加工贸易只能收取工缴费,而没有附加经济价值,难以提高企业产能和技术,更不能创建自己的品牌特色。这些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年出口额多在200万美元以下,有时为了争夺订单许多企业相互压价,使得本来就狭小的利润空间更加窄。

其次是市场开拓能力薄弱,出口方式简单低级。受观念、资金、地域、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南通纺织业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从国内或国外的外贸中间商接单,而缺乏主动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力和胆识,很多企业一旦失去中间商就陷入经营困境。

最后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纺织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距离,就是与国内的苏南和浙江及山东相比也相距较大。以棉纺织业为例,发达国家清梳联合机占有率达50%以上,江苏为30%,而南通不足20%;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机占有率为90%以上,江苏为33%,而南通仅为20%。装备水平造成产能和生产效率低下,甚至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越性。自主创新能力低,在国际国内买方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除了南通的萝莱家纺,基本上还没有一个有特色的品牌,对新技术、新理念接受慢,把握市场机会能力慢反应不快,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人民币升值对南通纺织业的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给国内出口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成本导向型产品受到的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而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成本导向的出口,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其受到的影响是很多的。南通作为全国的纺织基地之一,而其纺织品的出口也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也占一席之地。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南通的纺织业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具体表现为:

1.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纺织业产品出口价格相对提高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纺织业产品出口价格相对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降低了出口纺织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优势,南通的纺织出口企业正在经受着这样的冲击;同时纺织业出口还会受到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也就是所谓的汇兑损失。举个例子,如果原来100元出口的商品,当汇率上升5%后,其在国外的价格就相应上升5%,这对纺织业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将有较明显的影响,因为价格相对提高了;但如果保持外币表示的价格不变,那么出口利润就得相应减少。据有关部门测算,当人民币升值1%,纺织行业利润将减少2%,2006年南通的纺织品出口额约为24.58亿美元,如果按照利润率为5%来算,当人民币升值1%,那么南通纺织业出口利润损失就会越过亿元了。而人民币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就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将一直保持,其稳定期也难以估算和预期。可见人民币升值给南通纺织业的压力是巨大的。而且纺织业作为南通的主打出口行业,这对南通整个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和压力。

2.人民币升值导致纺织业外贸资转移

南通作为最早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市场,其吸引外资的力度很大,在南通经济中也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外资中,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纺织项目的投资上,这些纺织在中国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而这当中,尤以纺织工业吸引的外资的规模和金额最大。仅日本就有150多家纺织企业在南通兴业,如著名的东丽、帝人等日本公司在南通投资都是过百亿人民币。这些外资纺织企业都是用美元标价原料而用人民币支付当地职工工资和当地费用的,工资及费用占成本的比例很大(纺织业都是劳动密集型)随着人民币的增值,南通的外资企业生产成本必然加重;另外,外资企业的产品一般都出口,人民币的升值必将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与外商当时投资利用中国低价劳动力形成的出口低价商品的初衷相背,进而增加出口压力。这些都将使得外资纺织企业面临利润减少,而可能转移投资到成本更低的如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来规避风险。可见,人民币的升值必将降低外资纺织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如是人民币值进一步上升,很难预计会有多少外贸会发生转移。

3.人民币升值还将导致国内纺织企业竞争

在外销产品国外市场压力不断加大时,不少出口型企业会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来求得生存和发展。2005年开始,南通很多纺织企业迫于人民币升值的形势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这必将使国内的纺织品市场竞争加剧。到2007年南通有70%的纺织生产企业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和产品销售,而这此企业大都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而国内市场的纺织品早已处于饱和状态,如果原来重点出口纺织品的企业转而加入国内纺织品市场,这必然会造成国内企业间的纺织产品恶性竞争,而价格战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而价格的竞争必将榨尽参与企业的利润。由此可见,对于南通的纺织业来说,今后的国内纺织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种现象和趋势还会进一步恶化。

4.影响行业就业情况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南通的纺织企业吸收了南通及周边的大量的劳动力。这为南通的就业减少了很多压力。而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会使纺织业出口成本越来越高,出口价格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必然使部分利润小、经营管理不当的中小企业面临经营的困境,不得不大量裁减用工,从而使部分工人下岗别求职位。另一方面,纺织业要能应付人民币升值就不得不进行管理革新、技术改造,而新技术和新管理经验的改造与推广,必然能带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以降低成本应付人民币升值。但是这又会使得纺织业对纺织职工的需求减少,从而对就业的前景产生重要影响。据南通政府部门统计,南通有近三成的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和管理的革新,引进新的效率更快,更节省成本的先进的纺织机台。而这正让一些企业在计划载减员工。三、南通纺织业应对的措施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存在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南通纺织业的企业不能轻易退缩,要迎难而上。多方共同出力,共同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法,以此来化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求将来更好地发展。

1.积极规避汇率风险

人民币升值的最直接影响也就是在收汇时由于币值增加而导致的收汇损失。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来改变这种状态,以使影响和损失低到最低。首先,要保证及时结汇,减少结汇时间夸度,这就要求我们订立外贸合同时,注重结算方式的合理应用,尽量多选择即期付汇方式,以减少结汇的时间跨度;其次,注重与外商进行价格谈判,把今后人民币升值后提升的成本通过协商提高产品价格消化之或争取与外商共同分担或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担;再次,建立外汇收汇台账,及时催收货款,减少汇率损失,因为收汇时间越长,其导致的外汇结算损失将会更大;接下来,要注意能过合理贸易操作来分解风险,如采取低风险的贸易方式、灵活多变的结算方式、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来分散外贸风险;最后,对于新合同必须考虑汇率变动因素,通过增设附加条款来回避和降低汇率风险以及引进或培养国际金融及外贸专业人才。

2.积极实施出口扩张战略

南通的纺织业发展离不开向国外扩张市,因为国内纺织品市场趋于饱和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南通纺织品出口量很大,但市场相对很集中,而日本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不利于纺织品出口风险的防范,特别有专家指出当前日本和美国出现经济衰退。而作为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导向型的纺织品在非洲和拉美等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市场对南通纺织业来说还大都是未开发的或开发初期的市场。资料显示,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对南通的中低档产品有很高的需求量,相信只要合理开发,南通纺织业一定能占领这些海外市场。为此,南通纺织业企业除了要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创设产品品牌开拓和维护日本、欧美市场外,还应大力拓展其他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努力保持传统的日美市场的基本上,要力争开发新市,以此来取出口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

3.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南通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大都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经别人做贴牌、定牌生产。而这类产品除了正常利润外没有经济附加值,而大量的利润被客户所得,这样使得相应的生产企业不仅不能创立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而且由于在利润空上很少有回转的余地,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将处于很艰难的境地。而当前,欧美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正风头正劲,所以纺织品以低价位和高数量来竞争只会给欧美国家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提供有力借口。而品牌、高附加值、高科技对是今后纺织服装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增加纺织品经济附加值的最有力的方法。品牌纺织品的出口价格往往是加工生产的无牌产品的几倍到几十倍,可以发展自主品牌不仅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能使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据研究,国内企业只有当年利润越过2000万元时,才具备创立自主品牌和自我设计能力的资金基础,所以南通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应加强自主研究开发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在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创立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加快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质量和品牌竞争转变。此外,中小纺织企业可以考虑走创特色之路,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档次,在不断细分的纺织品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政府应给予纺织业适当的支持

政府部门应是南通纺织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可以给出这样的支持:组织培训纺织企业和纺织品进出口相关人员参加出口关税、汇率知识和实务知识的专题培训班,总结一些企业在规避设限和汇率风险上的成功给验并加以推广;加强自律,通过牵头组织进出口商会、协会等组织,促进纺织行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避免无序竞争,集约利用资源;加强服务,在当前纺织行业非常时期,政府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支持力度上不减,优质服务上加码,多听取纺织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鼓励纺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发展战略,促进纺织企业实现从贴牌加工到自创品牌的飞速发展,选择确定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品牌,集中力量重点培养,争取培育出一批南通纺织品牌,积极应对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复杂环境中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黄先海:纺织产业升级的特征及启示[M].中国工业经济,1998(7):30~33

[2]刘强:南通纺织工业的战略抉择[D].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0

[3]南通海关数据(2005到2007的部分数据)

[4]南通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数据

[5]林素钢:人民币升值对南通纺织业的影响和对策分析江办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