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纺织品贸易论文

纺织品贸易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7 16:41:45

纺织品贸易论文

纺织品贸易论文第1篇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到期.主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纺织品贸易论文第2篇

关键词:贸易摩擦大市场营销策略

中国与欧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后配额时代”到来。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2005年1月1日起,控制世界纺织品贸易40多年的配额制度划上句号,世贸组织成员间的纺织品出口配额全部取消。但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初,世贸成员就专门针对中国设置了限制措施,规定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进口成员可以对造成所谓“市场扰乱”的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采取临时数量限制。因此,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被称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后配额时代”。配额的取消,致使2005年1-6月中国对原受配额限制的欧美日等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增,出现了“量增价跌”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上,纺织品历来是一个典型的敏感性商品,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个行业吸收的劳动力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种种迹象表明,进入“后配额时代”,虽然配额不再是主要限制手段,但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会有增无减。

世界经济增长加快但消费者需求稳定。目前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中,欧美发达国家是主要的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纺织品进口总额占全球纺织品进口总额的50%,服装进口总额占70%。近2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加快,消费需求增长,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但是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相对稳定。因此,国内产能的急剧扩张与相对稳定的国际市场容量之间将引起供求失衡。供需矛盾加剧,必然导致出口市场“量增价跌”,而且容易引发无序竞争,增加贸易摩擦的隐患。

内部因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扩大。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0000多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0%左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奠定了中国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的大国地位,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而纺织品服装一直是我国具有竞争性的优势行业,在“后配额时代”之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受欧美国家与地区配额的限制,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配额的取消使它的放大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纺织业投资过热趋势明显。纺织业投资过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也会逐渐削弱;同时,可能会出现国内纺织企业间通过互相压价等方式的恶性竞争。这都将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继续面临“量增价跌”的现象,也会使我国产品声誉大幅下降,引起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国际采购商的大量采购并外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最受益的是处于纺织品采购价值链高端的分销和品牌控制环节,而不是低端的生产环节。分析当前我国纺织行业出口结构,出口产品中有35%是由合资企业创造的。另外,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我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口国垄断。配额取消后,对于整个国际供应链来说,只是上游的生产供应商数量增长了,而中下游的分销、零售和品牌控制依然被进口国垄断,而且他们获得了90%的利润甚至更多,因为配额取消后的溢价很可能也被他们剥夺。

事实上,配额取消后,国际大型采购商一方面控制着零售,另一方面还对上游的生产施加压力,以供应商多为砝码拼命压低采购价格。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的大量出口就成了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面现象。

中国纺织品服装整体实力弱且品牌竞争力差。我国纺织品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研发、技术投入不足;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少,企业只赚取少量加工费;随着近年来纺织出口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企业出现低值报关等不规范的行为。

中国与欧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表现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目前遭遇的贸易、技术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调查、技术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这些贸易壁垒给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带来了许多显性与隐性摩擦,致使企业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阻力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同时一方面抑制了中国在最具竞争力的纺织服装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中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剥夺了广大进口设限国消费者享有来自中国质优价廉产品的权利。

应对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大市场营销策略

20世纪7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企业竞争已跨越国界,波及全球。垄断资本导致权力分配不均衡,现代大公司居于支配市场和政府的地位;权力机构进一步参与贸易竞争,政治和社会因素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的有形和无形的壁垒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要有效地开拓市场,必须重新调整营销观念,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外部环境朝有利于企业的方面转化。

基于上述的原因,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于1984年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的概念。他认为,所谓大市场营销,是指为了成功地进入特定市场,并在那里从事经营,企业在策略上必须协调地使用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和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取得当地各有关方面的合作和支持。菲利普?科特勒的大市场营销观念与思想主要是针对企业在封闭的特定市场所应采取的对策。而特定市场是指进入障碍极高的封闭型或保守型市场。由于目标市场国出于政治经济性目的,设置贸易障碍,用隐蔽性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和蓝色壁垒(SA8000)来阻止发展中国家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进入他国市场,使得企业用常规的4PS市场营销方式—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难以打开其市场的情况下,大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贸易摩擦的有力武器。大市场营销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4PS)策略的基础上,加上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权力是一种推的策略,为了进入特定市场,必须找到有权打开市场之门的人。公共关系则是一个拉的策略,即通过各种公共关系活动,逐渐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可见,大市场营销是一种推拉结合的策略。

实施大市场营销策略,企业应大力配合政府、行业协会进行政府公关,战胜反对者,团结同盟者,争取中立者。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美国各种利益集团的斗争,也反映了摩擦带有政治经济的利益。

中美纺织品服装摩擦是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其中有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个是美国纺织品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普通消费者,称其为“美国消费者阵营”;另一个是“美国纺织品制造商阵营”。

对同盟者应充分支持,扩大其影响力。“美国消费者阵营”是我们的同盟者,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会使“美国消费者阵营”遭受巨大的损失,普通消费者须付出更多的美元购买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因此,“美国消费者阵营”出于自身的利益会积极游说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但该阵营游说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的能力比制造商差一些。主要原因是纺织品进口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力量过于分散,很难形成合力;而普通消费者没有采取行动的能力和意愿。

“美国消费者阵营”势单力薄,我们应扩大宣传,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力量继续支持他们的行动与想法。中国政府在运用政治权利与公共媒体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问题,因为它是中国一个有竞争力的领域,而且涉及数千万人的就业。”“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这是商务部部长在2005年5月《财富》全球论坛发表的观点。同时中国商务部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进行新闻;抓住各种场合表达我们的观点;利用现代的电子信息媒体等多种渠道表达消费者阵营的声音,陈述共同的观点与立场,让美国公众了解中国,了解我们的企业与国家的政策。

在华的美国投资商实际上是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商之一。这些外资企业中欧美企业占了不少的份额。欧美单方面从自身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出发对中国产品设限,不仅对欧美的零售商和原料生产商产生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到欧美在中国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

对反对者应陈其利弊,消除其成见。我们的反对者,主要包括美国制造业贸易行动联盟(AMTAC)、美国纺织组织协会(NCTO)、美国纺织协会(NTA)、美国棉花协会(NCC)及劳工组织(UNITEHERE)等组织。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纺织品制造商视“后配额时代”为“洪水猛兽”。因为他们失去配额保护伞之后,凭其实力很难与中国同行竞争。所以,配额取消后,他们全力游说政府决策者,希望进行“没有配额的配额”。美国纺织品制造业规模虽不大,但却更集中,更有组织性,制造商们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在游说国会和白宫方面更舍得投入。

“美国纺织品制造商阵营”势力强大。政府之间的谈判与民间组织的公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企业应利用组织的力量,进行公关。并实施相应的策略。

在手段上,既可以采用“推”的策略,即利用某些方式,例如用数据说明中美商品结构的互补性、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水平、美国消费者得到的实惠等等,取得美国高级雇员、立法部门和政府官员等的支持;又可以采用“拉”的策略,即利用新闻媒介、公益事业建设、慈善事业捐款等方式,赢得外部顾客以及社会大众的支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和公共关系,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在营销诱导方式上,企业还可以采取积极的常规的方式(如政治要挟、经济要挟、声望影响等),即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由中国纺织工人、企业消费者、工会代表和欧美在华投资商组成代表团到美国、欧盟进行游说,扩大正面影响力;还可以邀请“美国纺织品制造商阵营”的代表到中国实地调研、考察,用积极信任的态度改变他们的看法。当然,在没有积极诱导的途径下也可以在WTO规则允许范围内采取贸易报复。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建立战略营销联盟。为了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实力,应建立战略营销联盟,苦练内功。战略营销联盟在90年代的国际经济舞台中已大量出现,它已成为现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方式。

战略营销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抓住战略营销机会,达到共同战略营销目标而结成的联盟。联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在联盟中,成员仍保持自己的经营自,彼此之间通过达成协议而形成一种松散的组织。这种方式有效地克服了单个纺织服装企业势单力薄,甚至采取低价倾销,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战略营销可以整合各个单一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营销网络手段等方面资源优势,研究目标市场的贸易壁垒与障碍,共同采取对策,成功进入其市场,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纺织品贸易论文第3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纺织品服装 贸易 摩擦博弈 建议和策略 论文论文摘要:纺织品服装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之一。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及纺织品配额的全部取消,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进口国家,频繁的贸易往来使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和讨论,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策略。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贸易创汇的主要产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快速增长,形成巨额的中美贸易顺差,美国政府采取各种贸易壁垒与配额设限等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文中分析了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着重讨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前提下,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利用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地应对贸易摩擦;如何有效制定优化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措施;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一、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及摩擦现状 (一)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基于特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纺织品服装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出口的强势产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纺织品出口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额不断攀升,短短数年间便从2003年的790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1771亿美元。200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据中国纺织品贸易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1至8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包括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已达l189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9.1%。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2006年,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达932.77亿美元;其中,我国20o6年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达270.67亿美元,与2005年同比增长20.81%,占美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9.02%t~3。中国的贸易出口增长对美国本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和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进口国,中美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不断,成为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焦点。 (二)中美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由于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短时间内激增,对于正处在衰落调整期的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压力。此外,巨大的贸易顺差也是产生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经济诱因。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1141.73亿美元,而主要部分是纺织品与服装的进口,美国认为巨额的顺差背后是美国工人的大量失业。在政治方面,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是引发贸易摩擦加剧的直接诱因。由于美国很多州都存在失业问题,而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高就业率的产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竞选者都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态度。此外,墨西哥、印度、东盟、中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施贸易限制,可以给上述国家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换取他们给予的各种回报。 二、中美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博弈分析 (一)博弈、囚徒困境 博弈是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闭。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不断摩擦过程就是在贸易关系下双方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博弈过程。一次性博弈常常导致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非合作博弈的例子,其内容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犯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8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在警方没有证据指控对方时,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若两人同时认罪作证,则二人同时判监5年闭。解析囚徒困境,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即在两个参与者和一个庄家之间,参与者如何运用属于自己两次机会即合作和沉默。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即选择坦白。因此,这场博弈中最可能达到的结果,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选择坦白,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二人均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而视另一方利益与不顾,这就是“困境”所在。双方利己的选择毫无疑问 没有任何合作的可能,当然不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早在2003年11月17日美国决定对我国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El设限;2011年又发动12起纺织品特保措施调查,同时继续对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口设限。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2005年5月30日,中国财政部宣布自2005年6月1日起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关税进行进一步调整的决定,规定对2005年1月1Et开始征收出口关税的148项纺织品中的78项产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原定于2005年6月1El提高或降低出口关税的相关产品同时取消。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的降低出口关税针锋相对,双发的博弈关系走向囚徒困境。 由于中美都期待双方有长期的贸易合作,在双方博弈过程中一方获利并非建立在另一方完全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因此激烈的贸易摩擦最终引发了两国关于贸易问题的谈判,在摩擦一博弈一再摩擦一再博弈的过程中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双方合作的重复博弈的过程, (二)“合作博弈”实现双赢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之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从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中产生出来,且以合作关系为条件。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以获得最大的合作剩余闭。由于在合作博弈过程中,任何一个博弈方的不合作行为,都会受到对方的报复或惩罚,而不合作方由于担心引发惩罚行为,就需要积极与博弈方合作,因此合作博弈通过对合作关系的合理利用可达成双方共赢的收益。’ 由2005年贸易摩擦引发的中美双方谈判,最终于2005年I1月8Et,由中国商务部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后简称为《备忘录》)。《备忘录》中明确了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及出口量等,例如中美双方同意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O个类别纺织产品)等实施数量管理。《备忘录》的签署为中美两国创造了暂时稳定的贸易环境。然而2007年以来,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和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成为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限的新手段,国际市场竞争等不利因素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2008年《备忘录》有效期的结束(2008年12月31Et止)、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美国的贸易赤字和经济滑坡等因素进一步引发中美双方的深层贸易摩擦。在整个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我们看到,由于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大于美国对于中国的依赖,当双方出现摩擦时,选择让步和牺牲更多的是处于劣势的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实力,从被动应战转变到主动出牌,从而在合作博弈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三、建议和策略 (一)政府积极创造贸易环境 首先,中国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激励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从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来看,加快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整合国内现有资源,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是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重点。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行业自律,避免行业间恶性竞争。 国内一些纺织品企业为抢得订单,向国外客商的报价越压越低,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限。恶性竞争的结果不仅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秩序。只有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才能拥有健康的贸易环境。第三,建立贸易预警体系,构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利用现代高科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国内外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定期编写纺织行业预警报告,通过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减少企业由于遭遇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 (二)企业从求“量”转向求“质” 第一,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由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的生产力成本和产品原材料优势消失,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面对贸易摩擦中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一系列贸易障碍,中国的企业生存艰难。只有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江苏某植绒有限公司,注意收集欧美市场的流行趋势和市场动态,保证公司的产品研发和产品种类贴近世界行业的 前沿。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产品的多样化和高品质参与市场竞争。第二,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扩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企业需要的不只是生产型的技术人才,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国际贸易以及政策研究等各类专业型人才都应成为企业的生力军。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重视与高校等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构建创新研发平台。企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优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企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企业从求“量”向求“质”的转变。 (三)拓展多元化的市场空间 第一,企业产品多元化。纺织品消费逐渐向多层次化和高层次化方向发展,企业应抓住时机,结合企业自身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有效拓展市场。如江苏某家纺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中心自主开发的专利产品超过200多项,企业还积极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设计师合作,满足个性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的产品必然为企业带来强劲的生命力。第二,多元贸易方式。目前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多为加工型贸易企业,企业主要以对外加工来获取利润。随着企业实力不断提升,企业逐渐具有研发产品的能力,从加工贸易型转向一般贸易方式。此外,一些新型的包销、、对销贸易、电子商务等形式也逐渐被采用。企业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应积极利用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发展。第三,贸易渠道多元化。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美国、欧盟的市场集中度过高,不仅增加了对特定市场的依赖性,也增加了出口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企业应发展多元化、多渠道的出口战略,积极扩大对东欧、中东、南美地区和独联体等轻纺工业相对不发达及其竞争优势相对不足的国家的出口量,使市场空间扩大。 中美贸易关系虽然长期存在摩擦,但同时仍然保持合作的关系,因为博弈的双方不可能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放弃自己与对方长远合作的机会,合作博弈成为双方长远合作应对摩擦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出口大国,要想在博弈中取得长久的利益与发展,必须通过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竞争实力,在贸易摩擦过程中逐渐转变被动的局面。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出口量越来越多,纺织品贸易争端也将更频繁发生,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不仅以积极的态度,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应对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困难、新挑战,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为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在世界贸易舞台上争取更大的收益做好准备

纺织品贸易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 绿色壁垒纺织品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其两面性 1.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法律依据 (1)绿色壁垒的产生。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使得世界各个角落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于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问题的需要,就出现了绿色壁垒,与此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近几年来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盛行。

(2)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绿色壁垒在法律上的依据,可追溯至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后被《关贸总协定1994》代替)其第20条。该条款赋予WTO成员国以“环保例外权”,即各成员有权以“保障人民,动植物生命健康”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理由,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这正是绿色壁垒存在的依据。以该条款为基础,1994年《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都赋予各国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措施的合法性。

2.绿色贸易壁垒的两面性

(1)可持续发展。实施正当绿色壁垒的进口国,是出于保护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的动机。正当的绿色壁垒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是世界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苦练内功”,提高贸易领域的环保水平以适应它。发达国家动辄设置不正当的绿色壁垒以排斥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掩盖模糊了绿色壁垒固有的正当、合理的一面。该辩证的看待绿色壁垒,善于利用正当的绿色壁垒,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主动。

(2)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不正当绿色壁垒的进口国,是指进口国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其抬高本国环保标准实际上是为了构筑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障碍。其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对特定国家的相同产品给予歧视性待遇。其二,对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实行双重标准。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贸易领域的环保水平以适应它。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严重制约,配额品种不断增多,且配额品种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我国出口的强项。加入WTO后五年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的一体化待遇,其中包括美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等设立配额限制的国家和地区分别对我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的纺织品及服装产品取消配额限制。当然,国内现行的外贸体制、出口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问题也影响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的发展。

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二是竞争力。

1.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入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优势,通过国内立法或特定区域性环境标准,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入。目前,发达国家对不符下列合标准的产品限制进入市场:PH值、甲醛含量、偶氮燃料、颜色坚牢度、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残留物、防霉变物质、防静电剂等。我国纺织品或服装由于重金属残留物超过标准,或因未取得环境标志等原因,被限制进入市场的情况也很多。

2.对竞争力的影响 “绿色壁垒”在很多场合下,并不表现对产品市场准入的直接限制,而是通过环境标准的设置或提高原有环境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成本,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报道,深圳出口下滑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对非关税技术壁垒形式估计不足。这种非关税技术壁垒已让深圳企业尝到苦头。

另一方面,技术壁垒的制定者也为其本国企业找到了赚钱机会,如一家深圳制衣厂反映,欧盟进口商要求出口产品必须使用欧盟国家生产的“环保染料”。与市场准入相比,“绿色壁垒”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因为受某种环境标准制约而影响市场准入的产品,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而因“绿色壁垒”而涉及到产品竞争力的却是普遍的 、经常的。 3.给纺织品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 环保问题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在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方面显得较为落后,这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障碍,中国每年的纺织品出口量,2005年据中方的统计是110亿,而美国方面由于加入了经香港转外销的数量,统计为136亿。显然,纺织品作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重要产品,在外贸出口上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美国特殊保障的门槛一设立,纺织品出口已大幅下降。

三、应对我国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1.走可持续发展的纺织业之路 对工商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采取满足当前企业及其利益关系者需要的工商策略和活动。同时,保护使之持续并增加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概念的实质放在工商企业的特殊利益领域及其关注上,也意识到经济发展须满足工商企业及其利益关系者的需求,还强调了企业经济活动对人及自然资源(包括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依赖,并强调指出经济活动不应使自然和人类资源受到不可弥补的退化或毁灭,纺织品将来出口的趋势一定是可持续性的。

2.转变观念,提高纺织企业的环境意识 在我国,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有很大提高.但对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认识还较差.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出现了一般宣传WTO热.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出书、写文章、做报告介绍WTO知识,研究入世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产业部门的影响和对策.然而,其中很少涉及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内容.此外,我们有些企业在扩大投资时,往往优先考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很少会考虑用于改善环境的目的.原因是环境投资和产品竞争力的关系有两重性.从长远来说,环境投资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但在短期内特别是投资初期,却有可能削弱产品竞争力.

纺织品贸易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 纺织品作为四川省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贸易保护大行其道,四川省的纺织品出口受到很大冲击,竞争力明显下降,出口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竞争力指数NTB和优势变差G曲线在受到贸易摩擦前后的变化情况,来证实贸易摩擦对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四川 纺织品 竞争力指数 一、引言 在贸易摩擦高发期,四川省的传统产业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主要凭借价格优势赢得出口额,所以很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和技术设限。结果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乃至退出整个市场,对四川省纺织产业发展有严重影响。 二、贸易摩擦对四川省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 我们主要利用贸易竞争指数NTB和G在遭受贸易摩擦前后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来验证其对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其公式为:NTBi=(Xi-Mi)/(Xi+Mi),其中Xi为第i项产品的出口值,Mi为第i项产品的进口值。NTB 指数的取值范围是:-1≤NTBi≤1。当NTBi=1,意味着一国或地区在第i项商品的贸易中拥有完全优势的地位;当0.8≤NTBi<1,表明该商品具有较高比较优势;当0.5≤NTBi<0.8,表明该商品有比较优势;而0≤NTBi<0.5,说明该商品有低比较优势,且当NTBi越接近0或等于0时,比较优势很低或几乎完全丧失。同样-1≤NTBi≤0时也有类似的定义,NTBi越接近于0或等于0,表明该种商品已没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当NTBi越接近于-1或等于-1,表明该商品比较劣势逐步加重,直到完全处于比较劣势,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的状态。 第十一类产品和第十二类产品NTB曲线图 如图所示,四川省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002年以来总体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虽然这时段遂宁市新绿洲印染公司、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省丝绸公司、成都天友、成都佳泰、宜宾丝丽雅有限公司、宜宾海丝特有限公司、宜宾惠美线业有限公司等31家企业遭受了来自印度、秘鲁、土耳其的反倾销调查,反而提升了四川省纺织业的质量,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这一案例说明贸易保护措施也有积极意义,但2006年急速下滑,由于印度等再度加大反倾销力度,所以四川省纺织产品出口下降。 2005年四川省第十二类产品的NTB值下降,这主要是因为2005年内江丰泰鞋业有限公司、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遭受了来自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681万美元,此案正在进行中。 按照 HS 的分类标准,在同一类产品中,包含了各种加工程度不同的各章产品,在某类强(弱)比较优势产品中,可能包含了弱(强)比较优势的章,大类的 NTB 指数只能说明同一类产品的大体情况。为了更为细致地考察四川省对外贸易的特点,我们同时运用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分析四川主要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特选择2003年~2006年纺织品中的丝类和鞋类作为研究对象。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的表达式为(Gi-G0)×100,式中:Gi为i产品出口增长率,G0为出口增长率。我们计算出出口的平均增长率,以此为标志,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可以依其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比较而计算出竞争优势变差指数(记为G)。区分为四类:第一类,强竞争优势(10<G);第二类,弱竞争优势(0≤G≤10);第三类,弱竞争劣势(-10≤G<0);第四类,强竞争劣势(G<-10)。 丝类和鞋类的产品优势变差表 如表所示,四川省丝类的优势变差G在 2003年处于强竞争劣势。虽然2011年有所回升,但2011年~2006年直线下降为弱竞争优势。2011年、2005年是四川省丝类产品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两年,所以2005年、2006年丝类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减。 四川省的鞋类产品2011年以来竞争力呈下降趋势,2005年鞋类产品遭受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使四川省鞋类产品2006年的竞争力水平持续下降,呈强竞争劣势。 三、结论 我们对造成上述变化曲线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四川省主要出口受阻产品是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鞋,主要在欧盟、美国和印度受阻,主要是受《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和一些技术壁垒的有关法律所引起的反倾销调查。 四川省出口的纺织品主要是丝绸,其中生丝出口占很大比例,为建国以来四川省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生丝的品级较低,主要出口印度、秘鲁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继续支持印度发展丝绸业,深层原因是不愿看到中国丝绸长期垄断国际市场,便于坐收其利。所以为防止印度对四川省滥用反倾销措施,四川省政府应加强与印度政府的交涉,保持高层交涉压力,加强与印度反倾销调查局沟通,熟悉印度生丝电子检测分级标准。 四川省的鞋类主要出口在欧盟,日前,欧盟与中国达成了新的纺织品贸易协议,对我国纺织品施行“双重监察”。虽然商务部尚未正式对外公布新的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管理办法,但相关准入“门槛”等信息已经浮出水面。2008年,中欧纺织品配额即将失效,欧盟国家对于中国纺织品“涌入”的担忧卷土重来。 纺织品和服装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日益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其中“绿色壁垒”的影响尤为严重,覆盖面大约在15%。同时,人民币升值,削弱了纺织服装行业低成本的优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优势多数是建立在成本低廉的基础上,自主品牌少,出口议价能力普遍不高,竞争力下降。 综上所述,四川省应加强新型贸易保护措施的应对,提升四川省纺织产品的质量,熟悉出口国的技术标准,将产品有目的的出口,积极应对国外的贸易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李创王丽萍: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纺织科技进展》,(2006)第5期 卓晓苏: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绿色壁垒的新趋势与对策.《纺织导报》,(2007)第4期

纺织品贸易论文第6篇

关键词:CBE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 课程体系

CBE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它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是为纺织、服装、质量检验、贸易等行业培养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跟单、纺织品贸易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CBE教学体系能很好地适应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对构建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CBE的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分析专业所从事的岗位和需要的岗位能力,然后根据岗位能力梳理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再根据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确定能力培养的载体――课程,最后根据专业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

一、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主要为纺织品生产、检验、贸易等企业培养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贸易两大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纺织品、服装检验(纺织原料检验、纺织染整试化验、纺织品性能检验、生态纺织品及服装检验),纺织品、服装贸易(纺织品服装贸易、纺织品服装跟单、纺织品来样分析)等工作,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对主要纤维、纱线、织物、生态纺织品等的检验能力,织物分析能力,市场调研、市场营销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除了强调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贸易两个核心模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外,还应突出英语的核心地位,强调纺织品检验、贸易、英语综合运用三方面能力相互融合。

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能力的确定

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教学计划开发),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现在已成为一种科学、高效、经济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职业分析方法。笔者邀请纺织、检测行业及纺织生产、纺织检测、纺织贸易等企业专家,分析了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等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最后归纳出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DACUM能力。从事纺织品检验的学生应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检测仪器,能正确测定纺织品的各项性能指标,能对照标准判定检测结果等。从事纺织品贸易的学生应具备国际、国内市场调研能力,线上、线下市场营销能力,交易磋商能力及独立制作符合要求的各类单证等职业能力。

三、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纺织品生产、纺织品质量检验、纺织品贸易等行业,从事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跟单、纺织品贸易等工作,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丰富的纺织品生产与质量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又熟悉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法规,以及中外纺织品质量检验标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纺织品检验与纺织品贸易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应构成如下专业课程体系:纺织材料、纺织标准与检测、纺织工艺、织物结构与分析、针织工艺、染料与助剂、服装缝制工艺、纤维的鉴别实训、面料检测实训、生态纺织品检测实训、功能性纺织品检测实训、服装检测实训、纺织商品学概论、消费心理学、纺织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纺织外贸英语、外贸函电、国际纺织品贸易实务、国际商法、纺织品跟单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等。

四、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振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纺织教育,2014(5).

[2]李存鹏.基于CBE模式的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菏泽学院学报,2013(4).

纺织品贸易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非贸易纺织摩擦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纺织品贸易论文第8篇

【关键词】CAFTA 纺织服装 贸易出口

1.CAFTA的建立和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东盟国家和中国是重要的双边贸易伙伴,服装和纺织品商贸长期在双方的出口贸易中占据较为关键的地位。

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公布的资料[5]可知,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33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014年1月份至12月之间,出口的纺织服装数量总价值为2984.26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08%;2015年前7个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总计出口1556.2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4%,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GPD的增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东盟成了中国对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3年,东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超过了日本。在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是39亿美元,增长了5.5%。

2.CAFTA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所以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而且还发生了许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案件,再加上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所以我国要扩展其他市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十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拥有超过6亿的人口,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可免税进入东盟10国纺织市场等优惠政策,更是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随着我国对东盟市场的开拓,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量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可以促进出口稳定长期的增长,还有利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1.2 有利于促进广西、云南纺织服装出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很明显的凸显了出来。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3]显示,2013和2014年纺织服装贸易出口占云南省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除外,泛亚公路成功建成,更方便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这条公路是从新加坡起始,途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南宁等。

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既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又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与东盟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除了地理优势广西还有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其土地和气候适宜种植棉、麻和桑树这些纺织品材料作物。而且广西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所以广西省的服装贸易出口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四大优势。

2.1.3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和限制

《纺织品服装协议》终止以后,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的时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尤其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频繁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待遇或劳工标准等手段,当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未能逃脱。而CAFTA建立以后,纺织品服装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取消,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就可以借东盟国家来向欧美地区出售,因为欧美对东盟的许多国家都有区域性的贸易保护。这样我国可以避开一些来自于欧美国家给我国的贸易出口限制,因此一些东盟国家可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基地。

2.1.4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

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高于东盟的一些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去和越南、缅甸这些和我国生产要素有互补关系的国家进行国别地区合作。这些国家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且纺织服装产业也比较弱,我国可以去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建厂来进行纺织和服装的加工销售。一些欧洲国家对东盟国家还实行了免进口关税的政策,在东盟投资建厂还可以降低出口欧洲国家的关税成本。所以投资建厂不仅仅可以降低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还能够规避一些贸易摩擦,降低贸易的风险。

2.2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而工业制成品中,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对于其他工业制成品来说,占的出口比重较高。为改变出口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支撑的局面,逐渐将出口的重心放到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这种技术型领域,使得这类技术型产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再者,纺织品服装来和其它商品的要素报酬比较的话较低,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本来用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资源就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要素报酬较高的商品出口上,因此,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可能被其他产品贸易所替代。国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纺织服装自身的要素报酬较低等原因,会导致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比重降低,从而影响到其出口的数量,对纺织服装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3.利用CAFTA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纺织服装的制作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和东盟在这一方面都很有优势。近年来,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增加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日、韩等国家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将对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我国企业应该在质量上取胜,多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要让自己的品牌提高国外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国外的形象,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投资建厂等等。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开始实施人才战略,要引进熟悉东盟市场、对外贸业务操作熟练和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对东盟市场的业务扩张。

3.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档次普遍不高,反观东盟国家的服装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可以和东盟进行一些分工合作,向东盟国家出口纺织品,向那些有高质量服装出口的东盟国家进口一些时尚且高质量的服装。中国对于纺织机械设备的开发力度大,设备的技术更新快,所以设备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工艺水平较高;就东盟国家来说,其服装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一些制作技巧和方式比中国更胜一筹。所以双方可以在纺织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还可合作生产或合资生产。

3.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而这种相似性会给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对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就是一种对企业政策上的支持。相对于东盟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我国已经丢失了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我国要想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出口贸易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善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比如,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设计研发、品牌与时尚创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出口竞争力与约束力未能得到协调;纺织服装产品的“走出去”与资本“走出去”不够平衡;对外出口仍然是主要重在数量;仍然是以加工和低附加值出口为主;企业缺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能力等问题。我国纺织和服装行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提升、国内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发展、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才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3.4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从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变为质量优势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制造新机器的时候,要开发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并且针对当今的环境生态问题,要实行低污染或者无污染的生产,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整改,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生产好质量的产品,还要让其产品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4.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后,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总体有许多积极的影响。纺织服装贸易作为我国和东盟的传统出口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所以双方不仅仅可以在贸易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工艺与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而且欧洲国家对东盟有一些免税政策,中国可以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此减少出口成本。同时,我国可以扩大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市场,不仅仅主要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而且因为自贸区建立后出台的一些免税政策,出口东盟国家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企业也可以向东盟拓宽自己的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牢牢把握机会,改进技术,引进人才,把握好机会,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珏,庄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型逆转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2]李丹丹,刘雪,景少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1.

[3]文元.CAFTA下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贸,2013.

[4]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

[5]吴崇伯.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创新,2013,(4).

[6]尹光杰.浅论科学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