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律思维与写作

法律思维与写作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6 10:41:20

法律思维与写作

法律思维与写作第1篇

[关键词]写作学理论写作思维研究高地 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1-03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写作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研究气氛之浓厚、研究领域之广泛、思想观念之开放、学术观点之新颖、研究成果之丰硕等,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写作学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写作学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艰难的。写作学把所有写作活动,包括应用性、非应用性写作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本身已是一项异常复杂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论上把所有文体的写作都统摄起来,构建起能够涵盖所有写作活动的“大写作”理论,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窘。因为有两大写作门类即文学、新闻学早已自立门户,分别发展成为了范畴清晰、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而写作学研究尤其是“大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这是写作学研究遇到的一大难题。

然而,写作学理论的构建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并非没有空间和前景。首先,写作活动是人类最古老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也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对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上是不能无动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写作行为尤其是公文写作是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各种文体,即所谓“四科八体”。除了诗、赋属于文学体裁外,其他六种文体都是公文类或准公文类的日常应用文,这些文体各有要求和特点,正如曹丕所指出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应用文,最后才是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比曹丕说得更加明确。古代先贤们早就深刻地认识到公文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写作学研究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基本方法、表达技巧等问题,落脚点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写”、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学、新闻学已自立门户,但并不影响写作学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写作学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现作学理论的提出与初步构建,肇始于20世纪初叶,至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观,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各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从国外引进和借鉴新理念新方法,有人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寻找策略,有人从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搬来救兵活学活用,有人则试图把各种理论相互打通、融为一体。于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认识论、反映论、方法论、技巧论、哲学、美学、思维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被纷纷引入写作学研究领域。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的教学方法也纷纷涌现,各显神通。经过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过去那些静止而封闭的写作理论被彻底打破了,新的写作学理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薄、单调、僵化和乏味,虽然还称不上是丰肌劲骨、枝繁叶茂,至少已是生机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时期以来投身于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不是一个被众多目光所关注的人物,却是一个在写作学研究领域不可被忽视的坚定的探索者。覃可霖为人笃诚谦和,作风扎实,处事低调,在写作学研究最为喧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号满天飞的时候,他不跟风,不凑热闹,不参与争论,甚至很少参加写作学界的研讨活动。他只是冷眼观察,潜心读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当许多曾经热血沸腾地在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纵横驰骋的才俊们纷纷转身他顾的时候,覃可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领地,仍然在写作学研究的天地里披荆斩棘,埋头耕耘。他在学术上可谓一生执着,心无旁骛,而正是这种坚持和沉稳,终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就。

覃可霖选择写作思维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总开关,是写作行为的“统帅”和“灵魂”,循着思维的路径可以更好地窥探写作的奥秘,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实际上,对写作行为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切入研究写作活动,这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但覃可霖没有畏惧和退缩。他犹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地质勘探师,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勘探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选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来。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喷涌而出。他在写作思维学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先后发表了《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论写作思维与语言的多变性》、《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批论文,出版了《写作思维学》、《写作思维技巧》等多部专著。其中系列论文《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最高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写作思维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他的又一部新专著《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摆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集中体现其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纵览全书,有几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写作思维论、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从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三大板块,三个层次,每个板块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从而搭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写作离不开思维,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则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思维,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进行写作。写作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条件,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中的催化剂和油;如果说写作思维是自由的想象空间,那么写作技巧则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总结,两者并不脱离,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维才可收放自由,两者相辅相成。”写作思维学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揭示,为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理上的基础。

二是创新性。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类具体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二十多年前,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之后,这门学科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一直默默关注着写作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覃可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思维科学来研究写作活动,或许是揭开写作奥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作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钮。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坚定地认为“写作就是思维”。由此,他选择在一条人烟较少的学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写作行为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融会贯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按照人类思维的本质来说,人的思维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识、潜意识、灵感、想象等,也都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们常常把心理学看作是思维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钱学森教授又曾说,心理学应该属于思维科学范畴。但就实际运用看,思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常常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常常是思维科学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二者是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仅就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也要研究,正是这样,我们把心理学置于科学的原则指导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这就更有利于在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写作学科,重新探讨写作学科的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符合写作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覃可霖认为,要研究写作学科,就必然要研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行为实践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具体活动等问题。因此,他把写作心理、写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相关的学科理论借鉴过来,从而丰富了写作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

三是深刻性。写作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它是写作中获胜的‘法宝’之一。”把创造性思维置于写作活动中的关键位置,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写作中的思维活动又是异常活跃、微妙而又复杂的。“我们考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发现在写作思维中并不是只有一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而是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互为作用的。在前期思维中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此,作者对写作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思维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阐述有颇多新颖独到之处。灵感是在写作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思维现象,古人对灵感这种神奇的现象早就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晋・陆机《文赋》)但因为灵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因此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触及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期间,灵感更是被当成唯心主义而成为研究的。彻底打破这个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0年,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次年初,钱学森再次明确提议,把灵感思维学同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进行研究。自此,灵感受到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探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在本书中,覃可霖对灵感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概括出了灵感思维的五个表现特点即突发性、模糊性、跳跃性、综合性、意象性等,并对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作者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四是实用性。《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注重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书中“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两大部分,对指导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训练论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依据人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精心总结和设计了一套写作训练方法。作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而写作教学要进行思维训练,也当相应的遵循这么一个由低往高的训练程序,即形象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各个层次的思维训练贯穿着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基于写作思维学理论的系统性较强的训练方法,也是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或许,这套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写作者,但至少为写作训练开启了某种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覃可霖教授大半辈子都是在大学里从事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广西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思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近年来,除了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笔耕不辍地著述之外,还担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培养薪火相传的年轻的写作学人才。如今,可霖教授已届耳顺之年,很快就要退出教学第一线了。作为老朋友,我很乐意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写作学事业的同行的敬意!

法律思维与写作第2篇

从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立意及导向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思考发展与评价的问题,进步与退步的问题,表扬与批评的问题;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全国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考查的是创业与创新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问题。2016年是高考改革的深化年,命题着重素养立意,命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充分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这既是2016年语文命题的特点,也是2016年作文命题的特点。

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的思维考查来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由果溯因的思维、由此及彼的思维。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思辨比较思维。全国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考查的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思维的角度与层次。这是考查思维的角度与层次。

纵观近三年来的新课标卷、近十年的全国课标卷作文,从思维考查方面分析,主要考查三个层面的思维。第一层面是思维的限制性、思辨性、比较性,第二层面是大与小(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此与彼(同类相比、由此及彼)、个与类(由个及类、多为解析),第三层面是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限制性,即思维的指向性。如2016年全卷Ⅰ“获奖之后”,只能写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发展与评价,全国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只能写语文素养的提升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思辨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比较、选择、多角度等方面,如2015年全国卷Ⅱ(甲)材料作文“风采人物评选,三名候选人谁更具风采”,2015年全国卷Ⅰ(乙)材料作文“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开车接电话”,小陈该不该举报父亲,体现了思维的比较性、选择性。第三层面是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

新高考命题改革是依托修订后的高中新课标,以北京高考卷、上海高考卷为风向标。梳理与研究新世纪15年来北京卷及近10年来课标卷作文命题,就可以把握作文命题的趋势与规律。新世纪15年来,北京卷话题作文两次,标题作文五次,材料作文八次,近六年都是材料作文;近10年来,课标卷全是新材料作文。标题一般是自拟或限定范围。文体绝大多数都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有限写记叙文的,如2015年材料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深入灵魂的热爱”;要求只能写议论文的,如2005年标题作文“说‘安’”。近年来的新材料作文,要求作文合乎文体,任务驱动作文也好,时事平论文也罢,都是写议论文。所有考题都给了提示语。这是命题的基本特点。

法律思维与写作第3篇

一、顺应儿童的天性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要教育孩子,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因为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同,倘若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及怎样教育孩子时也曾指出:“是鱼就把它放进水里,它的尾和鳍都能得其所哉;是鸟我们就把它放进树林里,它一定会尽其所能,前进不己。”话外之意是说凡事都要顺其天性。儿童有哪些天性呢?老一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把儿童的天性归结为七个方面: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喜探究、爱幻想、爱表现、喜欢群体活动等。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设计只有顺应儿童的这些天性,才能有效促进儿童快乐学、快乐写。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童话故事法、活动法、游戏法、想象法、模仿法等作文教学法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顺应儿童天性,这是作文教学适应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实践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遵循作文的自然顺序

作文的自然顺序是什么呢?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客观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作文诞生了。”古人写文章讲究“心有所感,而后有所作”,强调“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就是很好的例子。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有语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一定的情境激发、兴起、影响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心中有了情致,自然而然要借助文辞来抒发。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也曾经说过:“应该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表达的冲动。”这些都说明了学生作文应该是由“景”生“情”,情动而辞发的主动表达,而不是教师“定音”,学生“弹琴”,教师“铸模”,学生“作文”的被动生成。要改变教师“要我写”的学生作文的被动局面,变学生作文“要我写”为“我要写”,就必须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倾吐的情景或氛围,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才能易于表达,乐于表达。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倡导的“创设情景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规律。

三、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言的学习,理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么?是模仿。世界上任何民族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无论是你小时候模仿成人的发音咿呀学语;还是小学时模仿英语老师的发音口型拼读单词;或者是音乐课上模仿音乐老师的声调、唱腔学习唱歌;习字课上仿照语文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示范字学习写字等等都离不开模仿。就像学习书法入门时的临摹、描红一样,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起始环节。其实,模仿也是古人学习写作的成功经验。我们常说的“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作也会诌”,就是古人行之有效地运用模仿学习写作的经验总结。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清代吴增祺也曾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是有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些都说明了古人学习习作也都是从模仿起步的。学生学习写作自然属于语言学习的范畴,同样离不开模仿。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具体结合语文课文的学习,以课文作例子,或者精选一些篇章结构很典型的文章做样子,对学生进行句仿、段仿和篇仿的写作训练指导,把写文章的章法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起到“现身说法”的效果,学生就可以依照课文作样子,借着作者写文章的成功技法,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的文章,轻易就能习得作文的本领,体验成功作文的快乐。

四、遵循能力的形成规律

作文是一种技能,指导学生写作,提升学生写作技能,就必须遵循能力形成的规律。世上任何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通过后天反复练习而习得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力形成的规律。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古人很早就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说法,意思是讲要掌握某种技能技巧,必须坚持不懈地练习。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在每周仅仅两节的作文课堂上让学生练出妙笔生花的功夫来。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十分注意结合语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仿写、续写、扩写、缩写、补写、改写,写读后感、写学习心得等,让学生勤写、多练。教学实践证明:作文的本领是学生自己写会的,而不是教师课堂上教会的,只有动手多写才能真正学会写。就如学习游泳,总是听教练在岸上指手划脚,空谈技巧,永远学不会游泳。只有下得水去,勤游多练,熟能生巧,才能游出不同的花样来。

五、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学生作文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指导学生学习写作同样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什么?我国青年语文教学专家韩军在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中指出:语文学习和数理化学习截然不同,数理化学习的规律是“举一反三”,即在学习中用一个公式或“例子”能够解决一大堆问题;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举三反一”。即语言的学习是在成年累月,无限量的大量积累的情况下,才能点点滴滴“说出来”。古人作诗作文中强调“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及当今语文教学中,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听就是这个道理。

六、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表明:7-12岁的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发展的过渡期,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据明显优势,思维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仍摆脱不掉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制约着教学。作文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在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充分体现儿童认知的特点。

七、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四位好兄弟,就像我们的各个指头一样,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彼此不可缺少。密切语文学科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发挥其整体效应,才能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的规律。作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就是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做到以听促写,以说助写,以读蓄写,以写练写,让写作能力与听、说、读的能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八、遵循语言创新的规律

法律思维与写作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57-01

思维定势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的是一种“套路式”命题,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套有学上按既定的角度去思考,去作文,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必须要改变。为了引导学生作文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在作文命题上我作了多种尝试。作文是一种精神劳动,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

一、努力激发中学生写作中的联想和想象思维

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人皆有之,但深度、广度、强度、层次很不一样,人们对生活感悟力的不同决定了这一点。如孙犁的《荷花淀》,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表面上它是描绘荷花优美挺拔的形态,其实它同时还暗示了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都成了保卫白洋淀的战士。我们熟悉的如《拿来主义》将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揭示主张“送去”的人的狂妄自大。通过这样的类比联想,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诙谐风趣,或者是构筑优美的意境。相类联想。指同类事物间的质同联想。如由青年工人韩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会儿,少玩一会儿,少聊一会和”的“三少”时间,钻研技术,终技术革新能手,联想到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这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读书终成学问家;想到欧阳修利用“马上”、“忱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还可想到魏书生老师谈到的“三闲”我们要提高工作效率、学生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控制好“三闲”,即:闲事、闲话、闲思。这都是惜时如金的同类同质的联想。这种联想一般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由远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以及具体与抽象互换等。事理联想:即由事到理的联想。在对事物作简要的介绍之后,由此联想到其中包含的道理并将其直接引发出来。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如对课文的续写也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通过想象续写课文的结局,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丰富他们合理的想象能力。如续写七年级上册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课文结局,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像。学生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被骗子驳得哑口无言;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并治小孩“说真话罪”,有的想象皇帝在人们的骂声中恼羞而死;有的想象愤怒的人们冲进皇宫,皇帝仓皇出逃,人们选出贤明君主……种种不同结局,都是学生丰富想象下创造出来的。通过续写结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训练。

二、努力激发中学生写作中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两面神思维,缘于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个可以同时向两面观看的两面神,人们从这种形象中引申出两面神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规律有对立统一思维律、量变质变思维律、否定之否定思维律和辩证的充足理由律。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遵循辩证思维的规律,要锻炼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克服片面的、孤立的、静止地看问题的毛病。近几年来,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偏向于关系型话题,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加强作文审题立意的辩证思维的训练,否则容易造成偏题、离题的错误。 辩证思维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学生在掌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要注重在写作实践中进行反复练习。从熟悉、浅显事物开始,再逐步尝试去分析较为深奥的事物。在选择写作材料时,要留心生活中普遍现象,同一事物,能透过现象找本质,从不同角度,运用辩证思维,写出来的文章更是立意好、题材新,渗透着普遍辩证色彩。

三、加强中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

学生作文的过程,既是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精神培养的过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写的是真情实感的身边事,作文自然可以流露其心理、情感活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有一位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获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的结果,由此可见,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意境和表达能力,必须经过自己内在的主体思维活动来参与。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上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有意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书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一种愉悦的心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这是现代作文教学所反映的另一种潜在的效应,即学生创新精神的自然培养。

法律思维与写作第5篇

自由发挥 如何建立起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答科技创新的对立面是守旧,但学术腐败的危害性比守旧更大。学术腐败对一个民族的科技创新构成了严重威胁。科技创新学术反腐应该寻找突破口,加快构建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首先政府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环境

政府和社会要通过宣传、教育、立法、制订政策和宏观调控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社会文化。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教育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要确立前瞻性的法律依据

全社会共同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学术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学术侵权成本。可以不断探索改进学术科技审稿制度,试行文责共负追究制度。

第三加强对学术的有效保护。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学术研究,必须保证学术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学术保护和学术反腐培训工作,引导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网络检索科技开发,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学术腐败侵权者的成本。完善保护学术研究服务体系,加大对学术研究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学术带头人的指导和服务。

自由发挥 你是否撰写过科研论文?

答我是小学教师,没有写过专业的科研论文。而教学论文虽然也有,但是水平有待提高。关于论质量我提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要看高质量论文的必备因素——创新即理论、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如何判断是否有创新:检索阅读文献,跟踪学科发展,如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常用英文数据库。

第二看论文各个部分的要求

标题:简明扼要,体现创新点

文献综述部分:全面、准确而客观地评价相关方法(可能涉及到审稿人)

主体部分:突出创新点

实验部分:充分(特别注意参数的选取,增加说服力,)

分析部分:要有对比

结论部分:阐明对同类工作的扩展 初稿要反复修改,重视中英文摘要的撰写

简答 简述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和要点。

答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有文摘式 条列式 图标式 复合式

一份高质量的写作提纲,从内容的角度看应该符合四条基本要求:

①突出报告主题,即围绕着报告主题科学安排层次结构,合理使用调查材料,深入论证基本观点,努力充分表达调查报告的主题。

②阐明基本观点,即根据主题阐明观点,用材料论证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努力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③精选调查材料,即精心选择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调查材料,努力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并与观点一起共同突出报告主题。

④符合内在逻辑,即写作提纲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写作提纲的文字表达方式,常用的有两种:

一是标题法,即按总标题、大标题、小标题、子标题的形式,将内容分层排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提纲形式,其特点是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结构严密。

二是句子法,即用句子的形式,把所要论述的内容概括表达出来。这种提纲形式的特点是内容明确,表述完整。

简答 课题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

专业技术论文的选题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集中、鲜明。

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创新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优势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

简答 简述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答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一)发散思维1、概念:又名辐射型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

维。包含(1)逆向思维(2)侧向思维(3)想象(4)联想(5)灵感(6)直觉(7)假设 (8)系统思维

(二)收敛思维1、概念:又称集中思维或辐辏型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特点 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是纯理性思维的形式。3、基本形式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敏感性2独特性3流畅性4灵活性5精确性6变通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方向的求异性即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问题。

2.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

3.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

4.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即思维成果迅速扩大和展开,在整体上带来价值的更新。

5.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简答 什么是科研方法?与一般科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科研方法不能等同于科学方法。(1)科研方法: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科研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科学方法:一般指从哲学的视角,将具体科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炼,力图使其系统化并具有普遍性,强调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简答 如何进行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

答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一般性包括1收集标准 即针对性、代表性、可靠性、完整性

2收集的方式:一般包括科学文献、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网络查询等。

收集时注意1、先按标题搜;2、然后按内容搜;3、整合时要标题就不要内容,要内容就不要标题;

4、搜集的原则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呈现规律。6、还要注意最新文献。

简答 什么是科学研究?科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法律思维与写作第6篇

一、有序思维,解决无材可写之难

今天是一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写作时如果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其真实原因不是真的无材可写,而是缺少正确的思维方法,不能挖掘储藏在脑海深处的矿源。如果我们在选材时能建立起有序思维习惯就能降低这种尴尬的机率。所谓的有序思维习惯,就是围绕作文题按区域进行素材搜索。比如,先着眼于自己的生活,再着眼于周围人譬如邻居、亲朋好友的生活,接着可以放眼社会,甚至回溯中外历史……当然,材料性质宜正反兼顾。

比如以“幸福”为题写作文,大多数同学都可能写些妈妈无微不至照顾我之类的老套素材。现在我们按以上方法展开思维:搜索邻居,发现哑巴一家虽然清贫但脸上常有笑容,而隔壁老李富得很却在闹离婚;搜索社会,发现清洁工人与小孙子在街头亲昵相依的照片被大家誉为最幸福时刻,发现很多歌星影星居然自杀;搜索历史,李斯临刑前留恋着与儿子东门遛狗的幸福,第欧根尼以自由自在享受阳光为幸福;搜索课本,林觉民认为个人要幸福先要为大众谋得幸福……可见,在选材时如果能有序地让思维往前推进,写作视野就有可能变开阔。

二、 学生审题时的两种基本思维流程

思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作文审题的思维轨迹还是可以基本量化为两种类型:A型,先立意再选材――先抽象思维再具象思维。B型,先选材再立意――先具象思维再抽象思维;学生审题时运用A还是B思维一方面受主体思维气质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作文题风格的影响。对内涵相对明显、能很快建立起观点的题目,学生往往会采用A型思维。比如,以“坚持”为题,学生立刻就能建立“坚持就是胜利”的观点,紧接着便可能围绕这一立意选材构篇。对内涵相对隐晦、难以在瞬间建立观点的作文题,学生往往会采用B型思维。比如以“角落”为题,学生可能因难以立刻针对“角落”这个概念建立理性观点,就有可能选择先寻找与“角落”有关的素材,然后再完成立意。而这种受制于作文题目难度的思维方式往往成为了学生习作立意老套肤浅的关键因素之一。

1)学生运用A型思维审题时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运用A型思维审题时,观点的建立常常是在瞬间完成的。这种观点不是建立在主体对话题概念进行了深刻透析的基础上的,而是一种常识经验的驱动;又加上学生的视野、经历或思维能力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年轻化的,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瞬间就能获得对某个概念的独特而深刻的透视。因此,这种瞬间立意的“莽撞”常带来老套与偏题的风险。比如以“让步”为题,学生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我们要学会让步”,而这当然是一个缺少深度思考的观点,学生对“让步”主体饱含的真实心理因素也不可能再去做更多地探究了。如果以“弯路”为题,学生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弯路是失败的路”,把弯路的内涵狭隘的理解为挫折等。所以A型思维运用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立意老套。

2)学生运用B型思维审题时存在的问题

学生运用B型思维时,由于先选材后立意,写成叙述类文体的机率较高。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学生面对作文题思维的第一反应是哪些材料与作文题有关联,当他找到了与作文题“有关联”的材料时,大多数同学就会觉得已完成了审题立意的全部工作,而很少会去思考选材与题目的“关联”是表层关联还是深层关联,是真性关联还是伪性关联。所以B型思维指导下的作文就可能出现立意肤浅的现象。比如以“角落”为题,学生就可能随意地写一个发生在角落里的故事,而忽视去对“角落”这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刻透视。

三、有序思维,走出立意老套、肤浅之惑

那么,作文新颖和深刻的立意是如何生成的呢?有一个常识,那就是理性认识往往源于现象,或具象的生命体验。比如牛顿的重力定律,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这个常识启发我们在现有的理性思维水平下,作文审题要达到我们最高思想智慧水平,最明智的途径莫过于从现象(具象)出发去寻找对话题内涵的理性认识。认识到了这一点后,可以发现,写作过程中的选材有两种用途:一是类似于B型思维的学生为写作而选的写作素材,二是为寻找灵感、生成立意而选出的素材。显然,后一“选”应该在前一“选”之前完成。而这正是学生运用B型思维时缺少对话题内涵进行理性审视的那个环节。

现在,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常识建立一个有序的写作思维流程:1选材2从材料中获得启示形成对话题内涵的深刻透视3根据透视结论进行立意,确定文体4根据立意及文体重新选材5动笔写作。其中,思维流程的第2步至为关键,也是最有难度的。攻克这个难关的关键因素就是通过选材打通话题与自我生命体验的链接,其实也就是对写作本质“真”的实践回归。

法律思维与写作第7篇

关键词: 设计素描课 创意性素描 创造性思维

现代设计是一门集美学与技术操作、市场营销等多门类学科的一项综合性科学,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技法,并且市场的实际需求也是极其重要的。而作为设计艺术的基础课程――设计素描则为专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设计专业教学中,它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艺术院校设立设计专业的历史并不长,在过去的设计教育体系中,传统绘画素描成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有着一整套的教学模式,例如石膏素描写生、静物写生、人物写生、风景写生等,虽分门别类,但总体上都是对着静物画写实的物象,练习如何在二维的纸面上塑造三维的空间与体积。学生加强练习,也基本能做到手法熟练,轻车熟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这种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渐渐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需要。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于缺乏。在传统素描教学中,造型训练是重中之重,在石膏、静物或人物的写生练习中,老师往往采用摆静物的形式布置写生作业,造型的问题被摆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画什么,怎么画,往往被限制了,没有什么发挥空间,而设计中极其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基础课与设计专业本身也发生脱节现象。学生在受到传统素描模式的影响下画画,总是对着静物毫无兴趣地画造型,“有一说一”,养成了不爱动脑的习惯,看到什么画什么,思维惰性由此产生。

在目前的创意性素描授课当中,学生往往没有想法,头脑空空,打不开思维,他们对着画纸无法下笔。又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学生好不容易开动脑筋了,却思维方向跑偏,画面修养不高,思维达不到高度,画出一些没有多大意义,且内容无趣的东西。

如何解决这一存在问题呢?我经过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完成角色转换

首先,学生应完成一个角色的转换,从以往的高考培训过渡到设计者的角色。创意素描不是训练造型的素描,而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寻求新视野、新理念的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并以客观物象为基础,表现主观的个人情感,艺术风格更鲜明,更具个性。通过创意素描训练,学生从具象写实过渡到意象表现,并逐步树立起设计思维的理念。

二、联想、幻想与发散思维

运用发散思维认识事物,往往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多种思维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反,聚合思维就是将许多问题收集到一个点上,从而得以在多种不同的方法中得到一个最佳方案。为此,只有把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两者结合起来去思考,解决问题,才能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在创意素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启发,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学会多角度、超时空地进行思维和表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模式培养的要点所在。

联想和幻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通过感觉,包括视觉、味觉等接触外界事物刺激大脑而产生的联想记忆,用自由、新的方法提炼、组合使这些记忆和印象创造出新的形态的心理过程。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分析,从各种事物中提炼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幻想,并融合主体的创意使画面形象发生形体、质感、属性的变化,联想在这里是一种想象思维活动,带有幻想的色彩。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对客观对象不断提炼、升华、扩展和再创造,不断获得新发现,对记忆的许多片断通过形式进行衔接,进而转为新的想法。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图像中寻找兴趣点,从而获得灵感,由一点发生联想一片;也可做形象连接联想,即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其他形式各异的形象;还可对大师作品的形式与造型语言进行改变联想等。

三、形式美的理解与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如果放任自由,天马行空,显然是行不通的,任意所为只能导致作品五花八门,毫无章法,使创意性素描失去了评判标准。这里形式美便是贯穿思维的主线,优秀的创意性素描应该是形式美得到极大发挥的典范,学生的思维创意点应围绕形式美展开。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美的评判标准,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美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在人们内心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便是形式美。在实际教学中,把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夸张与简化、节奏与韵律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掌握这些规律的运用。形式美是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存在着的共通点,其画面都应该充满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完美的构图,统一而又有对比,这是审美基本的意识与要求。设计素描尽管要求对实际物象的表现有所突破,但是在整体的画面中更应蕴涵着对美的追求与感受。

四、审美能力与眼界

学生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从高考培训的素描训练进入到大学设计素描的训练,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思想上的转变,继续着高考训练的那一套,只知道为画画而画画,认为画画与其他学科没有联系,进而忽略美术史论、美学原理的学习。整天只知道“傻”干、“苦”干,这样,他们的技术有可能提高,而画面的修养却难以提高,更不用说富于创造性了。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大欣赏教学的比重,教师应引导学生旁征博引,开阔眼界,去欣赏大师的作品,向大师学习,特别是现代艺术大师,感悟作品的魅力所在。熟悉美术史,设计史,熟悉各个艺术流派,不仅仅是在绘画领域,在其他艺术形式方面也应该开阔眼界,如在音乐、影像、网络、动画等各个领域,提高见识,提高审美能力。只有眼界开阔了,审美意识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才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获得创造性灵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素描的思维创意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还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培养,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质,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一定会在其创意作品中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冯峰,卢辘辘.设计素描.岭南美术出版社.

法律思维与写作第8篇

水彩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是艺术形式美法则的分支,它有着一般形式美法则的统一特征,也具备水彩艺术形式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在创造水彩艺术作品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作品内涵美的形式规律进行总结和抽象概括的审美过程。黑格尔曾经将形式美划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并认为外在形式美具有抽象性,而内在形式美则具有感性特质。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探究形式美时,则提出了“积淀说”的理论,认为形式美的概念受不同受众文化艺术积淀、自身审美积淀的影响。由此可见,艺术领域的形式美,在具体的表现时,也有着“百家争鸣”的特征。

二、水彩艺术的形式美分析

(1)调和与对比形式美

调和与对比,是水彩艺术作品形式美展现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说,对比,能够让水彩艺术作品的的对立特征显得更加充分,更加强烈,而调和,则能够彰显出作品各个部分,或内在元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在具体的绘画创作中,画家一般会用强烈的色差,去表现作品的对比性,但过于生硬的对比可能会使画面显得过于松散,此时,适当融入一些调和性的元素,则能够使画面显得更为完整,具体,将形式美学的审美意境展现无遗。

例如,著名画家陈希旦的水彩画作品《街景》中,街面环境的冷色调与店门的大红、深黄暖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幅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然而,画面的背景又处于一个阳光明媚的和谐色调中,如此一来,不会使大红色和深黄色的店门显得过于突兀,整幅作品,渗透着调和与对比的形式美学原则。

(2)节奏与韵律形式美

在水彩艺术作品中,节奏指一些画面元素的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序,能够使受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画面中蕴含着的动态连续节奏美感,而韵律则是画面节奏形式的深化,富有感性的特质,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具备一定变化的相互交替,是画面艺术情调在节奏中的融合,使作品在整体中产生别具一格的美学气息。

例如,著名水彩画大师关维兴在其作品《孩子》中,便融入了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学思想。整幅画面中,是一个赤身裸体的孩子在自由的奔跑着,他们有的仰望天空,有的回蒙一笑,有的抬起左脚向前奔跑,有的抬起右脚跨步向前,孩子们不同的动作和表情,构成了一条跌宕起伏的画面曲线,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油然而生,横向运动的形式美凸显无疑。

三、水彩艺术中有效展示形式美的策略

(1)用创造性思维发掘水彩艺术中的形式美

创造性思维,是水彩艺术作品形式美得以不断延伸的基础,具有一定形式美价值的水彩作品,必定融入了画家的创造力。因此,在水彩画作品的描绘中,不断引入创造性,创新性,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让水彩作品的形式美得到充分发掘?

一方面,应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创造性灵感。著名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曾经说过:“生活即艺术” ,他的话阐述了一个哲理,即:艺术源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去挖掘创新的灵感,则能够将画作中最本质、纯真的形式美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应善于从他人作品中汲取创造性思维。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画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源于对他人作品中形式美学元素的提炼,只有通过不断的提炼和学习,才能够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画家应学会多览他人佳作,从中发掘水彩艺术创造的形式美新思维。

(2)用写实性语言表现水彩艺术中的形式美

形式美中的很多元素,例如,空白与虚实、调和与对比等,从本质上看,亦是对美学写实性的本真展现,换句话说,对作品内涵风格的写实创作,即是对水彩艺术形式美的最直接的反映。因此,学会用写实性的语言,去表达水彩艺术中的形式美,也是一种完美的烘托水彩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方法。

著名的水彩艺术大家陶世虎,便是写实主义绘画的拥护者,他的作品中,透露着近乎完美的写实画风,他用“水彩+油画”的画风,将极具表现的写实语言,渗透在画作中,他的许多作品如《生命》、《暖冬》等,都体现了他那精湛的写实技巧,可以说,用写实的创造思维,将画作原本的形式美学意念展现无遗。正如他自己所学:“将水彩艺术形式美表达出来的最好方法,便是给予作品最本真的写实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