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0:37:03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第1篇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

在国际商务背景下,商务英语是国与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共通语言,发挥着英语的社会功能,随着国际商务内容的丰富,使得商务英语翻译呈现出多样性、特殊性以及复杂性。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表达方式,而且还需要注意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传递。因此,在商务英语中,一定要重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找到两国文化的切合点,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得翻译后的语意更为合理,能够符合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习惯,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的交流品质。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在历史上,东西方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历史积累,已经隐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急剧增加,使得商务英语逐渐成为两国交流的共通语言,通过商务英语翻译,能够有效的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同时对两国的关系和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东西方国家在文化、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受到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活动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描述的,思维产生的结果也将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汉语的思维表达主要呈现螺旋形思维模式,在交流的过程中,通常将要表达的内容通过铺垫、融合,使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后进行表述,给人一种完美的语境。而西方的思维主要为直线型思维模式,在思维的表达中,通常按照事情重要性进行排列,首先表述最紧要的事情,这和汉语的表达恰恰相反。因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准确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对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上的差异

在西方,是国家重要的社会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模式、处事方式、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因此,已成成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对英语的翻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例如英语中的大部分词汇、短语均来自记载的典故与民间故事,同时,还有许多格言以及俗语都摘自宗教书籍《圣经》,在汉语文化中,人们的信仰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时,许多格言、谚语也出自佛教。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商务英语的翻译前,必须对东西方的文化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三)文化表达上的差异

在文化的表达上,西方人表达情感时,通常比较直接、自信。而在中国,人们对情感的表达通常比较含蓄和委婉,在一些商务英语的交流过程中,也比较喜欢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因此,在东西方文化的表达上,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在一份合同的拟定中,中国人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会在合同中添加双方互利的原则条款,这在西方文化中,他们认为这是多余的,因为双方在自愿的情况下签订合同,那么合同必然具有相关的法律效应。同时,东西方的文化表达在数字、颜色、动物象征的认知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1)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东西方对数字的表达涵意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在西方,人们对数字“3、13以及黑色星期五”非常反感,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数字,同时喜欢数字7,他们把数字7象征为积极、吉利、通常在投掷中以7代表获胜,在一些商标中出现7-Eleven连锁店、7-Up以及七喜等。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数字7没有特别的意义,然而,中国文化将数字9作为吉祥数字,一般将9代表长长久久,例如999药业、古代皇帝以九为吉祥数字,代表长治久安。(2)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东西方对颜色的表达涵意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汉语中将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希望等,西方文化中将red作为贬义词使用,象征残暴、血腥以及灾祸等。对于绿色,中国人讲很快联想到“宁静、和平”等涵义,但在西方文化中,绿色(green)将代表“嫉妒”,同时还表示“新手”的意思。例如:表示迈克是一个对工作缺乏经验的人。(3)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东西方对动物的象征涵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汉语中,通常以孔雀(peacock)代表幸运、吉祥,因此在中国,一些商家多以孔雀等词作为商标,认为孔雀能够给生意带来幸运。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孔雀一词带有贬义,通常以表示洋洋得意、自满骄傲的人。同时,在中国的词汇中,通常会出现关门打狗、狗仗人势、良心狗肺等贬义的词汇。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以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将狗作为一种神圣的动物。在英语中,通常会出现aluckydog,被翻译为幸运儿。因此,东西方文化在表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逐步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同一事物的表达出现两种不同的含义,例如,原意为“快乐的像一只小鸟”但被翻译为“快乐的像一只母牛”,这就与愿意的表达相差甚远。因此,在商务英语的额翻译中,如果对词汇的语意表达不合理,将会出现较多的尴尬现象[4]。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一)商标的翻译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因素较多,因此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针对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在翻译中根据语境对词义进行分析,例如一些商标的翻译,在我国非常畅销的闹钟ColdenCock,中文意思为雄鸡,有雄鸡报晓的寓意,比喻闹钟会像雄鸡一样响亮报时,但在西方,让消费者产生厌倦之意,究其原因,不是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是在西方文化中,cock一词属于下流语,被人们所忌讳。一般正式的英语中,都将避用该词。之后,将ColdenCock改成ColdenRooster,翻译为“金鸡奖”,最总在西方国家赢得最佳销量。

(二)广告语的翻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一些广告语的翻译也具有文化色彩,因此,翻译的难度相当大。翻译者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因素,还要采用合理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使得广告语具有渲染力和说服力。例如,是斯沃奇手表的广告语,它在翻译中被译为“天长地久”。让人有购买的欲望,达到了广告的目的。同时飘柔广告语Startahead,在英语中被翻译为成功之路,从头开始。这些广告语经过翻译之后具有较强的语言力量,使得广告更富有感染力。

(三)品名的翻译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在事物的认识上有明显体现,而且在人们对事物的命名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清凉油用essentialbalm表示,而不是用coolingoilorqinJiangoil表示,在西方文化中,馄饨、饺子、汤圆等都被翻译为dumplings一词,同时,汉语中红糖在西方的英语中被译为brownsugar,在中国人看来,红糖被翻译成棕糖,有点不可思议。但在红糖经过谁的熔合,成为糖水时所呈现棕色。在英语中将按照糖本身的颜色来命名,就有了红与棕之分。因此,在翻译相关品名过程中,一定要细心,避免翻译出错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的对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底蕴,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要重视文化差异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只有在充分的了解国家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商务英语所要表达的真正涵意。此时,在采用合理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表达,使得翻译出来的作品能够与当地文化想接近,并且通俗易懂。因此,我们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必须采取以下对策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的影响。

(一)掌握不同文化相互转换的翻译技巧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首先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关联。对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了解,更多的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与风土人情,熟知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在翻译中要尽可能避免中国式表达,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联系要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存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进行高质量的商务英语翻译。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首先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其次要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次能够有效的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取得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信息效果非常重要,因此,在翻译时,对语意的翻译要根据信息的内容所定,使得翻译更符合交际的目的,翻译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直译法,就是按照文章句子意思直接翻译,这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但是,在直译过程中,要把握文化内涵,并采用合理表达技巧,才能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只有结合目标条件,适当的运用不同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才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同时,商务英语在语言风格和语言特点上决定了上虞英语的特殊性,因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采用一般的翻译方法将很难实施,因此,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中,对照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断进行剖析,找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点,运用熟练地翻译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够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四、结语

目前,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就必须重视培养翻译者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消除翻译者的传统翻译思想,使其能够重视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的影响,并不断地学习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积累大量的了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在语言转换中提取文化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并准确地将信息进行传播。其次,翻译者要对翻译的内容深入的理解,并将分析中西方文化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审视和思考翻译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务背景下的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自如的转换,使得翻译的作品更加准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使得翻译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中,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词汇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理解非常重要,它能够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将商务交往中的失误将到最低,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云.探析商务英语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4,11.

[2]赵志慧.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5,05.

[3]李慧琼.试析商务英语翻译中东西文化差异的应用和解决对策[J].校园英语,2015,01.

[4]陈杰.简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4,03.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第2篇

对于中西方国家来讲,由于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模式等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别。但由于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英美文学作品的汉译工作,必须以中西文化差异为视角,正如我国当代语言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考虑文化与语言两个方面。”基于此,对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分析极为重要。本文在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相关人员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事物整体把握之后作出的心理评价。西方人的价值观主要重视个人,主要倾向于英雄主义。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英雄救国或者是英雄在逆境中孤军奋战的作品特别受欢迎,譬如佐罗、蝙蝠侠等都是美国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中国人最重视集体主义的构建,中国的文化主流便是“为人民服务”,代表作品则是以雷锋、焦裕禄等为原型的红。但这些作品在欧美国家则不受欢迎。因此,对于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2.中西文化风俗文化的差异

风俗文化是各民族内在的集中体现,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社会习俗。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全世界具有很多的民族,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很多不同的民族风俗文化,这使得翻译不同风俗文化的文学作品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中西文化风俗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人员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遇到很大的困难。譬如中西方语言中同一文字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进行翻译时,单纯对词语进行翻译,会使文章存在偏差。因此,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风俗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3.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对于文学作品来讲,其表现的重要依据便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物质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最主要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从文化来讲,极小的思维差别便可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实际上,思维模式对文化影响极大,由思维模式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不可忽略。在西方文化中,更多重视逻辑思维,更多侧重于对事物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对这一见解进行反复试验验证。在中国文化中,则更多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多侧重于中庸之道。在中国文化中,万物都被认为有可取之处,因而中国文化属于中性共性优化决策理论。对于中西方来讲,其思维模式已融入骨髓,因此其创作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对英美文学作品汉译的工作者来讲,必须重视由于思维模式差异所引起的翻译差异。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

1.西方文化作用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既受到基督教思维的影响,又受到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所以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者来讲,要对西方文化背景有相关了解。只有了解了相关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古希腊以及古罗马的传说中,存在很多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以及说明善恶有报的哲理。受这些文化熏陶,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存在很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都有很深厚的情感表达。譬如,英美主要文学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作为莎士比亚的长诗的主要代表作,便是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题材进行创作的。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巨作,对英美文学作品影响巨大。英美文学作品很多都取材于《圣经》,譬如《失乐园》,弥尔顿的代表作以及拜伦的《该隐》均来自于《圣经》的《创世纪》。特别是《圣经》中的一些名词,比如所罗门、犹大之吻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如果对其不了解,翻译人员便很难对其翻译。

因此,翻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古罗马古希腊文化,要充分了解基督教,了解《圣经》。

2.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

在所用语言中,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地位最重要。与此同时,英美文学作品地位变得举足轻重。英美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传递。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主要是为了明确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意境,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由于影响因素多,如果不充分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内涵,不了解西方文化特点,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时,并不能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现今,很多翻译人员采用单字或者是单个词语的翻译模式,对于词语的意境描述不足,无法让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境。这样翻译出的文学作品缺乏生气、文字也比较枯燥。这将降低翻译的质量,影响英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降低了读者对该文学的认知度。

现今,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有两种翻译模式,即异化和归化,也就是意译和直译两种模式。但这两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模式也不存在独立性,在具体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都是两者相互结合,共同进行英美作品翻译的。

譬如,张谷若先生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的时候,便采用了异化与归化互为补充的模式。比如对这句话的翻译:The May-day dance for instance, was to be discerned on the afernoon under notice, 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 or“ club-walking” as it was there called.(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译文为:譬如现在所讲的那个下午里,就可以看出五朔节舞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像本地的叫法,游行会)的形式出现。

同时张谷若先生还对五朔节舞作了注释,即五朔节舞是一种英国风俗,在五月一日的时候,吹奏乐器,吹响号角,并用树枝和野花进行门面装饰,还在草地上竖立五朔柱,人们为五朔柱舞蹈,然后选取最好的舞者作为五朔后。

(1)归化翻译。归化翻译指的是将源语本土化,将目标语或者是译文的读者视作归宿,翻译的语言模式采用目标读者惯用的表达方式,也即是说,让作者向读者靠拢,从而提高译文可读性,又助于读者了解译文。

归化翻译主要有省译、解释以及替换等方式。在“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pleasant king”中,郭沫若便将其翻译成“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其中king一词本来不存在特殊含义,尧舜意义深远,郭沫若先生通过尧舜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美好。这便是归化翻译。

(2)异化翻译。所谓异化翻译指的是读者向作者靠拢的模式,也就是说读者对外来语进行迁就,接受其表达模式的翻译方式。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能够保留异域的民族文化,译文的异国情调更加浓郁。异化的翻译模式有音译、注释以及直译等。

譬如对“Blue Toyota Camry, it’s all I saw”的翻译。在这句话中,Toyota Camry代表的是丰田公司的凯美瑞品牌,如果采用归化模式进行翻译,则译文变成为“我只看见辆丰田凯美瑞款的蓝色汽车”,很繁琐,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译文便成为“我只看见辆蓝色丰田凯美瑞”就很简洁。

结 论

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思维模式等,因此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英美文学作品时,如果不考虑中西文化差异,译文意思可能造成极大反差。所以,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时,必须考虑中西文化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风俗文化的差异,其次对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汉译进行思考分析,指出两种翻译模式,即异化和归化。

参考文献:

[1]姚璋:《刍议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英语广场(下旬刊)》2012年第11期,第52-53页。

[2]李萍:《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华章》2013年第27期,第156-157页。

[3]李金涛、孙艳洁:《归化与异化――以〈楚辞〉典籍英译为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4]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际对待冲突的差异及解决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99.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第4篇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习俗

1、引言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受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语言是从悠久的历史生活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还是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掌握一门语言,不仅仅意味着能完成基本交流,理解字面上的含义,还应该能够理解语言所隐含的意义,能理解他们的谚语,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等等[1]。也就是说,要掌握语言,首先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汉语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量大语种,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不仅仅是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要了解中西语言的差异,必须要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行为及风俗习惯等。狭义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狭义文化的角度上出发,基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词汇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

2、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在改善各国的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带来了外来文化,冲击着各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引入,一定程度促进了本土人民生活方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但是,中西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质上的迥异差距,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注意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西方社会则崇尚个人自由主义,强调每个人自我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比较开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内向特征,探索的是人们内心心灵世界的平衡,注重性格和道德的修养,而西方生活方式中的价值取向则是明显的外向特征,倾向于探索自然界规律,注重实用性[2]。

西方人的生活,用于冒险,乐于冒险,在冒险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文化具有一种冒险的品格;而中国文化千年传统积累下来,更倾向于珍视生命,重视后代,生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物质上的实现以及家庭和谐等方面。

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差异上,首先语言结构具有差异,如在表述时间时,中国人习惯先描述整体,然后再描述部分,而英语中则习惯先描述部分,在描述整体。生活方式中价值取向不同,语言表述方式所体现出来的语境也是不同的。中国语言表达更注重温和,委婉的表述,对语言的修辞处理上,十分注意所用词汇的对称性,是否对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说辞,需要注意所用的语句具抑扬起伏的声调。也就是说,汉语是一种含蓄,优美动听而简练的语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擅长比喻,隐喻等修辞。由于西方生活上注重探索自然规律,看重逻辑上严谨性,因此,西方语言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严谨逻辑的,针对对象的认识性和描述性的词汇。

3、习惯风俗上的差异

习惯风俗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是文化的固有特色,也是最难以融入理解的部分[3]。了解习惯风俗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问候的习俗

建立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手段是相互间的问候,中西文化迥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必然产生不同的问候习俗。例如,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的问候语为“你吃了吗?”这种问候习俗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因为如果将这句问候语置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下,则相当于是向谈话的对方发出约会的邀请。西方人的问候语更多的是谈论天气,如他们说 “Fine day, isn't it?”的时候,他们仅仅是在问候对方,并不是真正的要讨论天气情况到底如何。由此可见文化差异会导致完全不同的问候习俗。

2)拜访的习俗

身在社会,不可避免的人们之间需要互相拜访,进行事务上和生活上的交流。在西方,如果人们要拜访,首先应该打电话到主人家,与主人预约时间,充分给予主人私人空间。而在中国,人们通常是直接上门拜访,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这种预约方式显得人情世故比较冷淡,不够真诚。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这种直接串门方式无法有效利用时间。

拜访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我来看你啊”,我们会认为这样的表述是很正常的,而如果在拜访西方人时,如果直接说“I am coming to see you.”则会给西方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这种说法是在下命令,它向主人表述的是一种You must stay at home的命令。由于西方人提倡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会充分利用时间,按计划做事,因此,如果要拜访他们,一定要详细说清楚,方便他们安排时间。因此,学习语言的时候,要仔细了解这些习俗,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避免犯“文化错误”。

3)称赞的习俗

不管文化的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都是喜欢被称赞的。因此,称赞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的称赞习俗也是十分不同的。在中国,中国人提倡待人处事应该谦虚谨慎,因此,凡是有人对说出恭维夸奖的话,当事人应该马上推辞,表示出自己的谦虚美德,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而在西方,他们讲究的是实事求是,他们从来都不会做出过分谦虚的举动,因此,对于一般性的恭维的话语,他们会表示出自己的谢意,言语中透露的往往是一种自信的态度。例如,在中国,有人夸奖说“你真漂亮!”,一般合理的回答应该是“哪里哪里”。而在西方,他们会直接大方接受,并很干脆直接的回答“Thank you”。可见,称赞习俗的差异对语言表述具有很大的影响,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同,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称赞习俗上的差异。

4)考虑问题的主体

在中国,谈话的主体更倾向于对方,人们认为,充分考虑对方的情感,以对方为中心才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比如,在购物时,服务员应该说“您想买什么?”,这种表述是礼貌易于接受的。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个人作用,更倾向于从自身出发进行交谈,因此,购物时,服务员一般会说“Can I help you?”。这种差异在平时交际中可经常体会到。

4、词汇文化的差异

语言承载这文化,能够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折射出民族的文化特征。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一般还表现在词汇的差异上。由于世界观、等文化上差异,即使词汇表面上表述的是同一个概念,它实际表达的意义也是会迥然不同的。

首先,从动物类词汇上来看,有些表述,虽然字面上指的是同一种动物,但是,其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文中“龙”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赞美,甚至是权威的象征。而在英语中,dragon虽然也是指龙,但是它代表的是一种危害社会,残忍的生物[4]。这种寓意上的差异直接会影响语言的学习。很多时候,只有对动物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白许多的谚语,如英文中,“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就是称赞一个人很勤劳。

其次,植物类词汇,有一些词汇如玫瑰,在中英文中,都是代表这美好的事务,象征着浪漫的爱情,但是,也有一些词汇,分析其文化背景,则代表的意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荷花”在中文中,从古时候传承下来,就一直是纯洁和清白的象征,而英文中,“lotus(荷花)”的文化意义来源于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它代表的是忘忧果,完全不同于中文中纯洁的寓意。

再者,在颜色、数字等词汇上,某些词汇的文化意蕴也具有迥异的差别。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它是一个十分积极的形容词,描述的对象通常都是热烈而奔放的。而在西方,“红色(red)”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它代表这流血,因此,常被他们认为是危险和恐怖的象征色。再比如,在中国,“四”这个数字,大部分时候会让人联想到“死”,因为他们有谐音,因此,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在生活中很多人是避讳这个数字的。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避讳的是“十三”,这个忌讳来自于《圣经》。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理解不同语言词汇上的差异,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熟悉词汇,从而提高交流能力[5]。

5、总结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离开了文化谈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离开了语言,文化也是难以支撑的。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代,要减小交流沟通的障碍,人们必须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语言的差异深深的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具体体现到了日常的生活方式,问候、交际、赞美等社会交流方式以及词汇的联想意义等,因此,应该要从文化差异角度考虑来研究语言差异,充分掌握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对中西语言差异的研究,还应该在充分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注重汲取其中的营养,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8卷).2002(6).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第22卷).2001(4).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第5篇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日常交流有着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从餐具摆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1]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2]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因为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3]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从中西方上菜顺序方面差异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顺序:首先是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4]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5]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6]。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

结语:探究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差异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误解,同时这必将在我们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度,饮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礼仪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将是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第6篇

【关键词】广告创意;中方文化;差异

广告创意是一句广告表现的主题,经过论证和策划,运用艺术表现手段,塑造一种新形象的过程。广告创意是对社会文化的整合,有事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广告创意不但要重于经济效益,也要眼于社会效益,所以广告创意一定受社会文化影响。因此,在国际化和全球化概念已经深入大众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地域性差异是明显的,并不可回避的。

一、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

国内一些成功的广告往往懂得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因为这些成功的广告把握住了中国人对家国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这一极其敏锐的心理感受。中国人重家园,以家国为本位,长期生活在以家族为社会活动中心,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社会,对家国有着很强烈的眷恋情结,以致于中国人的社会人际关系都家庭化了,比如人和人的关系有家族宗法维系,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等。所以中国很多政治制度和思维意识都与家庭意识有关。因此,家国同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点之一。

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近代文化的主流,它是集团生活下激起的反抗,整个社会弥漫着尊重个人自由及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氛。这是与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的突出和冒尖的西方文化的现实反映,西方文化是带有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它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力。

(二)公众文化不同接受习惯亦不同

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要传达给社会公众的是其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产品的性能,产品的价格,以及企业的情况等。当然,这就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都是有长期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形成的重要特点就是要有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和相对稳定的共同心理定势,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经济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定势便产生较大的差别,这样实际上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区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公众对广告信息的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问题。

(三)公众文化层次不同

广告创意作品是为消费者而设计的。广告受众理解广告的程度被广告受众的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因为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消费者来接受广告的产品,接受广告的企业,所以我们要让消费者把广告看懂,清楚广告中说了些什么,明白其中的意思。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公众文化层次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一差异造成中国公众理解广告的能力还是比较低的,也促使本土广告工作者结合中国公众接受广告能力的实际情况,来创作出广告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广告。由此可见,公众对广告理解能力的高低是由对商品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艺术的领悟能力等这些因素形成的,但所有这些最后都要归结为一点:公众的文化层次。西方诸多的获奖广告都非常注重艺术性,需要人们的多重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广告创意

(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仁爱之心”和“礼让之意”,伦理道德意识早已成为大家认识和批判事物的道德标准,成为中国名族文化心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广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吸取表现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情感以及地域风情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精华并为其所用,是形成广告文化精神的意蕴,打动消费者的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告创意的源泉,它不仅仅是形成广告的文化精神意蕴的重要因素,更是形成广告特征的主要依据。

(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权利、自由和独立性。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别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思考,推理分析,有秩序的掌握事物的本质。西方人有着外向、热情、幽默、夸张、感情奔放、富于冒险精神,追求独立的精神的人格,这些在西方的广告中都可以看出其文化的特征。

三、要把握好中西文化的差异

成功的广告首先需要了解、包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进行广告创意时,要去把握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差,要对广告受众人群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都具有了结和认识。

(一)融合借鉴中西方文化差异

导致广告主体和客体沟通难度的往往是文化的差异,所以除了要对本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尽可能的多了接国外的文化结构,并在广告创意时以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的需要为基础,要充分尊重消费者为前提,要尊重和研究消费者的背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达到最终效果。

(二)避免克服文化的冲突

广告人需要克服广告创意中的文化冲突,在构思广告创意的时候,对于比较敏感的文化层次面需要谨慎选用。在准确把握商品市场定位的同时,创意又需要反映商品信息,投其所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都应在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尊重对方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去创作。

(三)扩展自身的文化

为了保证广告创意的新颖,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广告人,需要在自身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多元化的扩展,吸取更对层次的文化内涵,重新创造新的文化条件,新的文化结构,新的创意框架,并在文化结构上做到国际化、全球化。

结 语

总之,广告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在对广告创意时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引起争议的导火索,但并不是广告构思的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我们需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将中西文化的精华吸取运用在广告创意中。这些对于构思的开拓创新给消费者新鲜感来说是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广告创作人需要把握好中西方文化差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顺应或改变消费者,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春梅.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2]杜艳如.浅议中西文化差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刘晓丹,张敏.中美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探析[J].东南传播,2007(12).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第7篇

(一)东西方管理文化中产业结构优化效益目标的差异是由产业资本来源的差异造成的

东方社会现代化的资本来源主要是储蓄,高储蓄推动着高投资,高投资驱动着高增长,从局部来看,结构效益优化。西方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消费转化为投资,在以物为中心、崇拜金钱的个人主义管理文化中,以经济增长作为单一目标的前提下,总体结构效益优化。

(二)东西方管理文化对产业资源要素划分的差异是造成产业资源构成差异的原由

东方管理文化将产业资源划分为四要素,即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其运行特征体现较多的是政府意志和社会网络特征,市场、企业相对弱化。而西方管理文化将产业资源划分为三要素,即政府、市场和企业的资源。其运行特征体现在较强的市场、企业作用方面,而政府相对弱化。

(三)东西方管理文化关系协调平衡技巧的差异是造成东西方产业关联差异的主要根源

东方管理文化注重以社会关系的平衡为要务,突出关系的协调平衡技巧。这也就决定了东方产业关联的标准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出于关系的考虑。其主要特征是求得关系间的平衡,即以社会关系的平衡为要务,海外华商的产业关联主要一点考虑就是社会关系。而西方管理文化则强调市场制度在关系协调平衡中的作用,所以西方产业关联主要是基于理性的经济效率的考虑,即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其主要特征是纯粹经济理性。

(四)东西方管理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是造成东西方产业布局差异的主要原因

东方管理文化强调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因此东方产业布局主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体现在产业布局的决策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的作用则主要考虑地缘的社会关系。地方保护主义、产业结构趋同、官产学的密切联系、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不高都是与此有关的。但东方管理思想中的“四民分业”、“天人合一”等是与现代管理文化条件下产业生态布局的思想相吻合的。而西方管理文化则比较多地强调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观。所以西方产业布局主要依从市场的力量和企业的作用。市场的力量体现在西方有发达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渗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企业则是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依利润最大化目标进行经营,所以西方的产业布局是一种自组织式的产业布局。

(五)东西方管理文化意识的差距是造成东西方产业结构优化动力差异的重要根源

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管理观念和意识的更新,开放通达的国际经济技术往来在构筑各方面良性互动的同时,使得科学技术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西方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主要是科学技术,在当代尤其是高新技术优化的西方产业结构,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全球性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当然也造成了全球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等全球产业问题。而东方由于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落后,管理观念陈旧、保守思想和封闭意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桎梏和忽视了科学技术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推动作用。尽管科学技术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在古代中国作用较为明显,如四大发明大大促进了那时经济的发展。但到近现代,科技的优化动力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积贫积弱、长期对外封闭,不能发挥东方社会的整体创新优势所致。到了现代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时代,高新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铁律。

二、造成东西方产业政策差异的管理文化根源分析

(一)东西方管理文化中有关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差异是造成东西方产业政策主导模式差异的重要根源

东方管理文化中,政府的作用大于市场,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故东方社会产业政策主导模式是政府主导辅以社会配套,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主导方式。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政府主导产业政策模式。而西方管理文化中,强调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故以美国为代表的产业政策主导模式主要是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这是一种市场化的自发的主导模式。现代市场经济是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

(二)东西方管理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是造成东西方产业组织政策差异的根本原由

东方管理文化强调关系取向和官文化取向。这导致东方产业组织政策官本位化,这是与东方的官文化相关的,实际上是政府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兴衰荣辱。另一方面,东方网络社会对其产业组织政策有质的规定性――企业组织网络化。所以政府一般采取企业网络化组织政策,适当扶持大企业,在政企关系方面形成“官、产、学”相结合的咨询体制,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政府、企业、社会达到高度的共识,而且这些产业组织政策主要不是通过法律进行的,它体现的是东方式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西方管理文化则重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的作用,突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因此传统意义上西方产业组织政策主要体现为政府的《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等。对垄断大企业采取分解的办法;主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平等竞争环境的维护;任单一的企业在市场上进行殊死的竞争。这种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与其个人主义管理文化相一致的。

(三)东西方管理文化中对政府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产业属性认识的不同导致东西方产业结构政策的差异

东方管理文化突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根据宏观经济目标和对不同产业属性的认识把握,积极主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东方产业结构政策历来是重农轻商的。中国在解放后,曾大力实行工业化,整个东亚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实现了经济的超常发展。但是由于过去长期重农轻商,在与西方工商社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而制定了工业化的赶超策略。在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有些国家如日本已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其产业竞争力领先全球,但在集优势资源、形成高新科技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仍远远落后于西方。东方国家,如中国具有优越的管理文化资源、庞大的人口形成的市场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以市场换技术是改善产业结构的政策思路。当然,从长远看,我国政府还需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上花工夫。而从本质上而言,西方不存在政府意义上的产业结构政策,因为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消极的。西方社会不断地通过市场化的高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新的会得到发展、旧的会不断地遭到淘汰,所以能形成一种新陈代谢机制。由此可以说明西方产业结构、关联、布局为何不同于东方国家。

(四)东西方管理文化对产业资源要素划分的差异是造成东西方产业技术政策差异的原由

如前所述,东方社会网络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和降低机会成本,所以在农业社会,农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网络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网络的促进作用不甚明显,但在消化吸收创新技术方面,它可以降低营销成本。这是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秘诀所在。事实上,中国政府在考虑制定技术政策时,只要增大投入资本,在营销方面不必像西方社会考虑那么大的广告、营销成本,因为传统上中国人从心底里相信关系而不相信广告。又例如日本人的民心是外国产品进入日本的最大障碍。而西方产业经济是三要素结构,社会网络不健全。个人主义的创新有利于新技术开发,在营销方面也与东方社会大不相同。从政府角度看,技术开发阶段恐怕投入要小一些,而在营销阶段的费用则要大大增加了,因为西方企业要销售,先要建一个适合其销售关系的小型网络,然后销售,所以西方企业营销成本高。同时西方社会对外国产品进入也主要是设置技术和法律壁垒,而东方主要是社会网络壁垒。

(五)西方管理文化中有关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差异是造成东西方产业规制方面差异的重要根源

西方国家产业规制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企业作用、政府对市场和企业配置作用。东方国家产业规制除了市场作用和企业作用,更突出政府和社会的规制功能。体现在政企关系方面,日本的政府主导和美国的民间主导模式形成鲜明的对照。美国的产业规制模式更加市场化,例如,本来对民用航空业有主管机构,后来放松规制,竟连这个主管机构本身都被取消了。这在东方国家是难以想像的,这本身也说明了美国产业规制中市场自律的发达。日本的产业规制模式的市场化特征就不如美国明显。以行业规制为例,日本行业规制更多地体现了“官僚主导、官民协调”的特色,更加突出了政府和社会的规制功能。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第8篇

1.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由此可见,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2.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2.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使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2西方人重解析,东方人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东方人思维方式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西方人思维方式属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会占有双重优势。

2.3东方人喜中庸 ,西方人喜偏激

中庸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后来引申为平庸、妥协、保守。中庸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的自身内在规律,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对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东方人处事总是不温不火,不急不慢。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对于一种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然后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鸣惊人的观点,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比如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他们在创立理论的初期,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都要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在国际关系中,经常使用偏激语言或偏激行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视为典型事例。如何解决中庸与偏激的关系?打个比方:一棵大树,根虽偏,却从大地吸取营养与水分。树梢虽偏,却能不断生长。中庸之干,可抗风雨。中与偏紧密配合,保证大树屹立天地而不倒。我们不仅要做到为人处世的中庸,也要保持激进的思想,中庸与偏激运用得宜,这样的思想,是不是光比中庸要进步呢?而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思维方式。

2.4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十分重视人伦亲情,中国实际上是个人情的社会。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为了中国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古时的关羽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在中国,每逢节庆,亲友之间总要走动走动,相互致意问候,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亲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支持和周济。同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必然的了。相对而言,西方人办事、交际都讲究功利和实际效益。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利益,决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对别人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绝不姑息。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3. 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意义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思维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们以前难以回答的问题。英国科学史学家约瑟夫?尼德汉姆就注意到,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场”、“远程作用力”等概念,他们对此的认识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为什么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西方学者提出?很显然,如果考虑到东西方人的思维特性,这种矛盾并不难理解:西方人强调个体性的作用,在处理客体时,他们会把一个客体从它所处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而忽略它所处的环境的作用。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的建立都需要对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于分解和分析,所以他们做到了这一点。

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理论也为文化多元性的理论提供了支持。任何一种文化都来自于某种传统,文化可以互相影响,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但一种文化永远不可能代替另一种文化。从文化对比中可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点与缺点,为继承和创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相信随着心理学和其它诸多学科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必将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实践上讲,研究思维方式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能指导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成为不小的障碍。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跨文化交流难以顺利进行。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对思维方式及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各自的文化价值观, 跨越由此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