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粮食生产调研

粮食生产调研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8 16:01:57

粮食生产调研

粮食生产调研第1篇

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粮食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

xx市粮食局

安全生产事关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扎实推进安全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本文就如何强化管理,切实抓好新时期粮食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促进粮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近年来,xx市粮食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各级政府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注重宣传教育,搞好检查督促,落实防范措施,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达到了上级下达的事故控制指标要求。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支撑体系和监管机制尚不健全;二是部分粮站库房破旧漏现象比较严重,但由于维修资金不足,故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三是系统内粮站大部分出租,而承租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拼设备、拼厂房情况比较突出,给企业留下一定隐患。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的思想,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本人认为,加强搞好新时期粮食系统的安全生产,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重视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任务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安全生产事关大局,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一把手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切实负起具体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狠抓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加强检查督促,从严管理,严格要求,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二、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每位职工安全生产的基本制度。大量的事故表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的关键在领导,领导手握决策大权,领导责任制的落实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单位的安全与否。因此,作为领导首先在思想上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天”字号头等大事来认识,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对国家、对单位、对职工所负的安全责任。要认识到领导安全意识的淡薄,领导责任的不到位,才是单位最大的事故隐患。作为单位领导,必须按照有关制度要求,用“铁的心肠、铁的手腕”带头严起来,带头抓落实,逐级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将安全生产与职工年终工资挂钩,与领导考核、任免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能够恪尽职守,严把关隘,使每一个职工坚决做到不违章、不冒险,遵章守纪,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三、要加大事故隐患的查治力度,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预防工作一定要经常化。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做好安全事故的隐患排查工作,在发挥专门机构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职工帮助查找、发现事故隐患。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安全检查是落实责任、规范管理行为、发现事故隐患、促进隐患整改和减少“三违”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积极有效地消除生产现场存在的各类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超前预防、超前控制。安全检查要切忌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和形式主义。必须严肃认真,要把检查与整改、检查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在检查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新特点、新问题,抓薄弱环节、抓要害岗位、抓危险场所、抓事故多发地点,提高检查质量及效果;要提高隐患整改的质量和效率,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不迁就、不护短,认真整改、及时处理,使各项检查和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四、要搞好宣传培训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培训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杜绝“三违”的有效途径。要从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不能只满足于会议传达、文件转发,也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必须以三级安全教育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全局职工工牢固树立“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和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观念,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杜绝“三违”行为,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粮食生产调研第2篇

一、*县农业概况

*县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境内有三个大型国营农场和森工系统8个林场,县域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42万人,其中县域人口32万人,县属农业人口21.5万人,农户5.7万户,县属耕地面积238.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11亩,*县处于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之间,年平均气温3.3℃,10℃以上有效积温2000-2700℃年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30-150天,全年日照2513小时。农业气侯:春季偏旱、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夏季温热、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秋季短促、降温快切气候多变;冬季漫长而严寒。

二、粮食生产情况

*县是全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县份之一,近年来,*县始终遵循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总产这一宗旨和原则,特别是近三年来*县的粮食生产在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前提下,粮食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总产稳中有升。20*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6万亩,总产53.4万吨;2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9.6万亩,总产58.4万吨;2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9万亩,总产72.8万吨。2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年粮食总产居全市之首。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基地,扩规模,切实增加粮食总量

*县紧紧依托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经验,不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增加粮食总量,促进了粮食产业发展。近年来,已建立了*乡、*镇、*镇、*乡水稻,*镇、*乡、*镇玉米,*乡、*乡、*镇、*镇、*镇大豆,*镇、*镇杂粮杂豆四条优质粮食生产产业带,粮食生产基地面积200万亩以上,20*年,全县共落实粮食生产基地209万亩,其中水稻基地26.8万亩,总产14.4万吨,玉米基地63.3万亩,总产39.5万吨,大豆基地1*万亩,总产16.3万吨,杂粮基地11.2万,总产2.6万吨。

(二)、抓宣传,落政策,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粮食工作领导小组,从全县抽调100名机关干部进驻乡镇、村屯开展粮食生产的宣传和政策贯彻落实工作。县直机关干部带着全县统一印制的宣传资料到村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进行宣传,同时,到农户家中走访宣传,重点向农民讲解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和国家关于种粮补贴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近年来,累计已举办粮食生产专题电视讲座21期,通过会议、科技大集、走访向农民发放宣传单12万份,印发宣传资料汇编1.5万册,印发直补政策宣传单5.6万份,张贴宣传标语3,500幅。在粮食生产政策落实上,三年来,累计落实粮食直补面积715.5万亩(20*年237万亩的,20*年240.1万亩,20*年238.4万亩),水稻良种补贴面积74.24万亩(20*年21.5万亩,20*年25.97万亩,20*年26.77万亩),大豆良种补贴面积80万亩(20*年10万亩,20*年10万亩,20*年60万亩),玉米良种补贴20万亩(20*年20的万亩)。此外,*县还根据全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谋划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总体思路,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强化了各项措施,已经形成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2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百万吨粮食生产县的工作目标,并计划到2011年实现这一目标。

(三)、提质量,增效益,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围绕提高粮食质量,增加种粮经济效益,*县采取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标准化示范户等方式,狠抓了农业投入标准,农时标准、整地标准、播种标准等关键环节。为提高技术到位率,县农技推广中心编写了《*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并印发到乡镇、村屯,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屯、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对农民实行面对面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镇新城村20*年建立的大豆高产创建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257公斤,超过全县完成创建指标。近年来,全县共建的粮食作物标准化示范园区85个(20*年20个,20*年25个,20*年40个)其中部级6个,省级10个,市级25个,县级44个,示范区农户平均增收1,500元。为了提高粮食品质,三年来,全县共建立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30万亩,其中大豆27万亩,水稻3万亩,保证了粮食生产良种需要。在粮食作物种子的应用上,大豆主推恳丰16、黑农37、黑农41、黑农44;玉米主推绥玉7、东农248、龙单13;水稻主推空育131、绥粳4、绥粳的12。粮食作物主推及专用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良种应用率达到100%。

(四)、强农艺、兴科技、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始终坚持科技兴粮战略,坚持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相结合,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发展科技生产增效作用。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全县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都在350期以上,培训农民在6万人次以上,投入科技培训经费三年累计达到200万元。通过培训农民科技素质普遍提高,每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推广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近年来全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重点推广的大豆垄三栽培、大垄密植、小垄密植、深窄密,玉米通透性栽培,水稻机插深施肥、神鱼生态除草、三超栽培,小麦模式化栽培,农业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应用粮食增产技术。重点是应用秋季深松整地和水稻大棚育秧技术。每年整地面积都在90万亩左右,深松面积在50万亩以上,通过整地不但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且产量显著增加,增产幅度在15%左右。20*年通过对*乡曙光村的一块1500亩大豆亩产百斤左右的地块实施深松整地,20*年,大豆产量经过实测,亩产达到165公斤,增产幅度达到60%以上。水稻育秧上重点推广大棚育苗,每年新增大棚面积都在20万平方米左右,20*年秋季新增育秧大棚92万平方米。20*年在*镇兴旺村建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育秧小区,并建立了一个3,000亩的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区,20*年,水稻亩产平均达到650公斤,个别地块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水稻大棚育秧拉动全县水稻单产平均达到600公斤以上。四是努力提高粮食品质,在优良品种的选用上坚持按照适宜区种植,避免了越区种植,加快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实现了*县区域内品种的统一化、专用化和优良化。

(五)增投入,打基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县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制定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粮食生产扶持资金950万元,其中20*年150万元(深松整地10万亩,亩补贴5元,合计补贴5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60万方,每方补贴1元,合计补贴6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8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5元,合计40万元)。20*年280万元(深松整地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合计补贴12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70万方,每方1元,合计补贴7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1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9元,合计补贴90万元)。20*年520万元(深松整地补贴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合计补贴120万元,秋季水利工程补贴80万方,每方补贴1元,合计补贴80万元,水稻育秧大棚补贴3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贴10元,合计补贴320万元)。三年累计完成秋整地260万亩,实现了三三轮耕目标,完成水利工程300万方,新建水稻育秧170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六)抗灾害,夺高产,确保大灾之年粮食总产不减

近年来,*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春季低温干旱,夏旱和秋旱,特别是20*年的夏旱最为严重,全县受灾面积192.6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104.2亩,濒临绝产面积13.4万亩。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全县人民总动员,众志成城抗夏旱”的号召,并确定了“保粮食作物、保水田、保种子田、保科技示范园区”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抗旱资金投入、组织科技人员下村指导、抢修灌溉工程、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集中全县力量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在抗旱期间,全县3,038眼抗旱机电井全部启动,每天出动抗旱人员平均达1.8万人次,车辆1.2万余辆,浇灌总面积达到145万亩。在资金投入上,共投入1,605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10万元,农民自筹890万元,县内*企业帮扶50万元,全县职工干部捐款55万元,县直部门帮扶100万元。利用抗旱资金全县共维修抗旱机电井1,500眼,新打抗旱水源井915眼,购买人工增雨火箭弹和防雹弹1,050枚,下摆抗旱柴油500吨。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县的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粮食总产达到58.4万吨,比20*年增加了5.4%,从而实现了受灾不减产的工作目标,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四、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制约粮食生产发展。近年来,由于村集体和农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搞水利工程建设筹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导致水利工程欠帐较多,遇有灾害农民损失惨重。

(二)农机装备落后,缺少大型农机具,耕作水平较低。目前农民使用的农用拖拉机大部分是在30马力以下,在整地上缺少大机械,现有大机械马力不足,达不到标准化深松整地要求,影响到整地效果。

(三)农民种粮收入减少,投入相对不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资价格的上涨和粮食价格的下调,形成了投入和收入剪刀差,使农民种粮效益逐年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

(四)农民素质差,种田水平低,先进技术没有实施到位。部分农民仍然沿袭陈旧的耕作方式,虽然县、乡多次举办培训班、电视技术讲座。但是有些农民就是不接受,有些应用了但是因为到位率较低,没有发挥出先进技术增产增收的作用。在推广水稻大棚育秧和深松整地上,有些农民就有抵触情绪,不接受。

(五)*企业小,带动能力差,市场拉动力弱。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起伏大的情况下,*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县内的*企业加工规模小,除了水稻外,其它粮食品种只能原字号出售,并且除市场价,没有价格保障。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强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加快现代农业作业区建设,抓好北岗现代化农业试点工作,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2009年农机合作社要发展到10个,农机作业率达到95%以上,完成秋耕整地9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60万亩。同时,扎实推进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增加育秧总量,扩大机插面积,提高耕作水平。

(二)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投入,重点在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节水灌溉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上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条件。2009年,全县新增水田2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5万亩,新增农田灌溉机电井1,000眼,新增农村人饮安全深水井10眼,完成水利农民自筹1,500万元。

(三)加强土地肥力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加大秸秆根茬还田力度,实施保护性栽培。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提高施肥水平。2009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扩大到100万亩。

二、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实施全省千亿斤粮食产量工程和*县百万吨粮食生产县规划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要围绕建设安全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突出抓好粮食产业。一是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按照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大豆种植面积的“两增一稳”工作思路,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在提高单产和品质上下功夫,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2009年,全县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达到210万亩,二是依托*企业发展专品种生产。依托宏达生物、北大荒米业、七星米业、天龙米业、罗麦生物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优质玉米、水稻、大豆等品种生产,全县粮食作物专品种生产面积要达到100%。三是建立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重点要在良种应用、深松整地、精量点播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标准化组织粮食生产,全县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要达到100%。四是加大防灾减灾力度。以抓好防汛抗旱和主要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加强预报预测,及早谋划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向减灾要产量、要效益。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要抓基地建设。依托现有的宏达、北大荒、罗麦等粮食加工*企业,围绕构筑“大豆、玉米、水稻、杂粮等粮食产业链,加快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二要抓*企业。树立扶持*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大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发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引进新上一批粮深加工企业,努力完成群龙共舞的粮食产业化格局。三要抓利益连结。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签订购销合同和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结机制,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同时,引导企业、农民组建粮食生产协会,发挥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签订订单、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2009年,粮食作物订单面积要达到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60个。四要抓品牌。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优势品牌,组建企业集团,使我县知名品牌借*做大做强,基地和企业借品牌增量增效。全县重点培育和打响“益香禾”大米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拉动产业发展。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一)创新农业科技体系。抓好与黑龙江农业职业学院的院县合作共建工作,构建我县与高等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及时将院校的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和吸收,增加我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我县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二)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力法,真正建立起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大力推广大豆大垄密植、小垄密植、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水稻钵体育苗栽培等先进技术。抓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步伐。

(三)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快粮食作物良种的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加快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挖掘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2009年,全县落实粮食种子繁育基地面积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四)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抓好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全面普及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抓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乡、村都要有粮食标准化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田,村屯要有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把先进科技成果、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应用到粮食的生产实践中,发挥示范区的辅射带动作用。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标准化实施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00%以上。

粮食生产调研第3篇

关键词:粮食法学;创新型法学体系;创新发展;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F413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3.03

[HS(3][HTH]一、创新型法学体系的提出

[HTSS][HS)]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对“创新发展”的表述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通过“创新”推动“发展”,通过“发展”引领“创新”。“治国方略论”“人民主体论”“宪法权威论”“良法善治论”“依法治权论”“保障人权论”“公平正义论”“法治系统论”“党法关系论”等九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创新发展[1]。我国正在构建创新型国家,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创新发展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崭新理念,还应当成榉ㄑа芯康恼感吕砟睿从而构建创新型法学体系。

传统法学体系具有滞后性、狭隘性、封闭性等弊端,具体如下:基本原理过于强调固有原理和思维模式,缺乏对新兴法律现象的探索、升华,具有滞后性;核心范畴过于强调私法学与公法学之分,缺乏对新兴法学范畴的包容、吸纳,具有狭隘性;学科建设过于强调本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缺乏对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借鉴、引进,具有封闭性。创新型法学体系旨在突破传统法学体系的滞后性、狭隘性、封闭性,从而推动基本原理、核心范畴、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具体而言,基本原理的创新发展强调理论基础的跨领域拓展、学科地位的夯实、价值取向的多元,体现前瞻性;核心范畴的创新发展强调主体、权利义务、客体、行为、责任及其救济的创新,体现包容性;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强调学科体系的呼应联动、研究队伍的跨界互动,体现开放性。

中国粮食法学是对粮食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是经济法学、农业法学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创新型法学体系的发展规律:其一,中国粮食法学具有丰富的基本原理,迎合新兴法律现象的发展潮流,既非“早产儿”又非“畸形儿”,需要创新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价值体系,体现前瞻性特征;其二,中国粮食法学需要突破传统私法学与公法学的明确划界,创新发展对主体、权利、义务、客体、行为、责任等的理解,体现包容性特征;其三,中国粮食法学具有完整的学科建设规划和新兴的研究队伍,不断吸纳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形成老中青、本硕博为一体的跨学科学派体系,在中国法学界应当有一席之地,体现开放性特征。

我国《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不断推进体制机制、产业体系、经营业态等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粮食法》立法进程”,“初步形成与国情、粮情相适应的粮食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体系”。从《粮食法(送审稿)》来看,“发展”一词作为促进意义使用出现了10次,“创新”一词出现了2次(即第8条“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第14条“种业科技创新”),初步体现了其对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粮食法》的制定是中国粮食立法史上的浓墨一笔。随着《粮食法》的制定,亟须发展粮食法学,加强对粮食立法的学术研究,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推动未来《粮食法》的有效实施。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中国粮食法学应当彰显创新发展理念,从基本原理、核心范畴、学科建设三个层面进行创新发展,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法学体系。

[HS(3][HTH]二、基本原理之创新发展:创新型法学体系的前瞻性

[HTSS][HS)]

一个学科的构建,都是从基本原理开始的。“创新型法学体系”有必要加强基本原理研究,体现前瞻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型法学体系”并非具体法学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而是整个法学体系创新发展规律的前瞻性把握。相应地,粮食法学的基本原理要体现创新发展的前瞻性,具体如下:必须具备强大的理论支撑,如唯物辩证观、“软法”革命、系统工程论;必须具备独立的研究对象,成为独立的法学学科;必须彰显自由、公平、效率、安全的价值取向,体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理论基础之跨学科引入

一个学科的沉淀,需要不断深化理论基础,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唯物辩证观。粮食产业是靠天吃饭的,对自然因素(如耕地、气候、水资源)的依赖性很高[2]。从唯物观看,粮食法学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例如,考虑中国第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必须重视最大多数人的粮食供给,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粮食权益;考虑中国耕地资源有限的实际,必须制定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考虑沿海和内陆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均,必须制定大城市粮食供给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粮食危机应急体系等。从辩证观看,粮食法学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农业技术、经济管理、制度因素等的内在联系机理,体现普遍联系的思维;粮食法学要在基本原理、核心范畴、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体现发展思维;粮食法学要全面分析矛盾,客观看待粮食法的优点和缺陷,防止片面性,体现矛盾思维。

第二,软法革命与制度变迁。粮食制度包括粮食硬法与粮食“软法”,粮食硬法即通常所言之粮食法律制度,粮食软法则包括粮食政策、粮食标准、粮食行业自治规则、粮食交易习惯、国际粮食非正式规范等。粮食政策作为基本的粮食软法,具有灵活性、具体性、效率性等优点,但也存在干预性、功利性、波动性等缺陷。相比之下,法律具有粮食政策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如强制性、严谨性、稳定性,尤其是《粮食法》的制定可以从基本法层面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因此,应当形成以粮食硬法为主导、粮食软法为辅助的制度架构。当然,粮食软法与粮食硬法并非截然分开,粮食软法经过实践检验可以上升为粮食硬法,粮食硬法也可以通过粮食软法加以具体实施。

第三,系统工程论。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中的传统理论,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在影响粮食安全的诸多因素中,我们日益重视制度因素,但不能贬低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经管因素等对粮食产业的作用,尤其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始终起着基础性作用[3]。我们强调的是,诸多因素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在制度层面,法律也并非灵丹妙药,存在抽象、单一、滞后等不足,需要粮食软法加以协助,共同构筑粮食法治系统工程。粮食法治系统工程应当充分考虑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经管因素、制度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中凸显法律因素的研究价值。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系统工程。粮食法治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粮食产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二)学科地位之独立性

粮食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粮食法及其发展规律。粮食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即粮食经济关系。具体体现为:其一,粮食生产经营者之间。粮食生产经营者之间在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关系,可以自由交易,体现意思自治。其二,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与粮食生产经营者之间。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对粮食生产经营者施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产业促进,而粮食生产经营者又可以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其三,粮食行业组织与粮食生产经营者之间。粮食行业组织可以对粮食生产经营者施以行业自律、行业惩治,而粮食生产经营者同样可以对粮食行业组织进行监督。其四,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与粮食行业组织之间。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对粮食行业组织进行监管,而粮食行业组织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又可以进行监督。其五,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粮食行政管理可能存在“九龙治水”的情况,需要构建独立、权威的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其六,粮食行业组织之间。粮食行业组织是多元化的、不同层级的,彼此之间既是平等交流关系,又存在互相监督问题。

粮食法学与其他相邻学科有明确区分,可以成为独立学科。粮食法学与农业法学是有区别的。农业法学是新兴的法学分支学科,研究范围涵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而且是全产业链的研究。粮食生产属于种植业,但粮食法学还要研究粮食政治化(即国家安全价值)、粮食金融化(如“粮食银行”以及粮食期货)、粮食能源化(如玉米能源)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传统农业法学不甚涵括却又非常重要的。如将粮食法纳入社会法的范畴,则同时体现“自发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双重特征[4]。本文认为,粮食法学应属于经济法学。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而粮食法的调整对象――“粮食经济关系”――恰好是上述“经济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经济法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监管法,而粮食法学同样聚焦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监管,因此,粮食法学是经济法学的独立分支学科。

(三)价值取向之多元化

粮食法学的价值取向是粮食立法的宗旨倡导、目标追求,需要多元化发展,不宜单一独断,试析如下:其一,自由价值。自由价值是基础性价值,在确立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要推进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重点解决粮食产业化、粮食国企改革、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粮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法律问题。其二,公平价值。公平价值是保障性价值,要充分保障粮农的合法权益(如土地权益、粮食收成、国家粮食补贴、社会保障权益),实现权利公平、义务公平、责任公平,为粮农提供粮食公益诉讼等救济机制。其三,效率价值。效率价值是动力性价值,要鼓励粮农进入粮食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引导大宗粮食生产,提升粮食市场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快粮食市场的发展。其四,安全价值。“粮食安全主旨化”应当成为粮食法的基本原则[5]。安全价值是底线性价值,也是崭新的价值形态。要彰显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耕地红线,基本依靠国内粮食供给,严格监管粮食质量安全,慎重对待转基因粮食。与此同时,要坚守粮食定价权,防范由国际粮价波动引发的系统性危机。

多元价值整体上是可以协调统一的,但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也容易产生冲突,例如,创新发展的“创新”需要自由的市场环境,但强调自由价值亦不是放任自由发展,否则会出现不安全因素,危及安全价值。创新发展不是放弃安全价值,而是强调在安全基础上的发展。与安全价值相对接的还有公平价值,既包括程序公平,又包括实体公平。强调安全就必须强调公平,尊重粮农的劳动成果,保障城乡弱势群体的粮食权,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才能最终实现粮食安全。当然,过分强调安全价值、公平价值,又会人为制造禁锢、扼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最终也不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在保障安全、实现公平的基础上,关键还是要发展,而且必须辩证对待立法现状,破除制度禁锢,实现创新发展。因此,必须强化自由价值、效率价值,加强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体现市场决定性地位的发展趋势,才是粮食法学应有的社会担当。

[HS(3][HTH]三、核心范畴之创新发展:创新型法学体系的包容性

[HTSS][HS)]

“创新型法学体系”比较宏观、抽象,核心范畴必须涵括不同具体法学学科的概念范畴,才能探索法学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体现包容性特征。相应地,粮食法学的核心范畴要体现创新发展的包容性,具体如下:必须创新发展粮食私权利主体、粮食公权力主体和粮食行业协会,实现公共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统一;必须创新发展粮食权利义务,深入研究粮食权这一新兴权利范畴;必须创新发展粮食法律客体,在拓展主粮的同时慎重对待转基因粮食;必须创新发展粮食法律行为,推动粮食法律行为国际化;必须创新发展粮食法律责任及其诉讼救济,促进粮食公益诉讼的推广。

粮食生产调研第4篇

2004年,我会在县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在市粮食行业协会的正确指导下,在县局、社团管理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协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职能,健全制度

我会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依据市场规则,在粮食行业中进行组织、协调、服务和管理,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维护粮食企业合法权益,加强行业管理,搞活粮食流通,致力于全行业协调、健康发展。我们本着这一宗旨,组织协会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与县社团管理办公室、市粮食行业协会和兄弟单位沟通,进一步明确了我会的组织、协调、服务、自律和纽带等具体职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抓好内部制度建设。

一是根据《协会章程》和《会费收支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制定了《秘书处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有关制度,为协会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是根据全县粮食企业的现状和会员单位的实际,在明确以突出协会独立性、包容性、自律性、责任性和操作性为中心,充分发挥协会组织、协调、管理、服务作用为重点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工作职能》和《服务项目》等具体工作措施,增强了协会工作人员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三是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家粮食政策和法律文件,将《粮食收购条例》、《刑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摘抄,连同《天津市粮食购销管理办法》一起装订成册,作为协会人员学习的必读文件,要求认真研究、掌握实质内容,做到正确履行职责。

二、突出重点,强化服务。

为会员搞好服务是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增强协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方式。为此,我会将其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倾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一是投资近万元购置了微机、打印机和上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用具,后又从市信息中心引进两台微机,从硬件上保证了服务质量的高起步。

二是在办公场地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建立独立办公的信息室,由秘书处调专人从事网络和其他媒体中各种粮油资料的查询、整理、汇编工作,并与天津粮油信息中心取得联系,进一步扩大信息渠道。同时,我们向会员公布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和联系人,会员可随时来人、来电查询相关信息,为会员企业咨询提供了方便。

三是每周1-2次向重点会员企业提供最新的粮油价格、大宗粮油贸易、优质粮产销、粮油进出口、粮食产销政策、有关部门对粮食走势的分析等粮油信息。一年来,我们共收集到粮食市场各类信息5000多条,向会员单位各类信息400多户次、1200多条次。

四是向会员企业提供粮食拍卖信息。具有一定实力的粮食企业大部分愿意参加粮食拍卖活动,以从中获得较好的效益。为此,我会积极与市局和北京市粮食局上网联系,向会员提供较为详细的拍卖信息。去年共向11家企业提供市粮食局6次和北京市粮食局3次的拍卖活动信息,会员单位参加较为踊跃,部分会员企业从中受益。

五是宣传典型。通过对会员单位的调查了解,我们掌握了一些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并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其中xx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的管理经验在粮油市场报上发表;xx面粉厂立足长远,扩建等级粉生产线,以及xx工贸有限公司由流通领域向加工领域拓展的先进经营理念在xx粮网上进行了转载。从而扩大了这些企业的知名度。

六是改进服务措施。在发展会员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小型企业因地理位置偏远,缺乏交通工具,对协会的职能、作用认识不足。我们在征求部分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上门服务,对协会的宗旨、职能、作用、服务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讲,现场代办“两证”,了解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尽量给予协调

帮助,减轻了企业的部分负担。 

七是服务收到的效果。在协会工作中,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是信息服务。如xx面粉厂,在从事大豆经营过程中,我们提供了大豆的生产、流通以及专家对未来走势的分析等情况,并及时通知进口大豆到港时间、数量及基础价格,使企业在经营中能够把握先机,掌握主动。再如xx粮贸公司,在玉米价格波动时期,我们向其提供了产生波动的原因,随时传送专家提供的产区、销区、进出口等促使玉米价格上涨及下跌因素的各类分析,使其在把握市场走势方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此外在大米市场、小麦市场的走势分析方面也给了部分企业有益的提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县粮食行业的发展。

通过我们的各项服务和宣传,企业对协会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有了提高,协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所增强,会员的队伍也逐步壮大。到年底,会员单位已达到131个,在各区粮食行业协会中名列前茅。

三、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搞好粮食市场情况调研,是协会加强行业管理,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粮食行业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政府掌握市场动态,制定、调整粮食政策的有效依据。为此,我会在粮食市场调研方面进行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日常调研。我会责成两名同志,每周对我县粮食流通市

场进行跟踪调研,随时掌握各种粮食批发、零售价格以及供应量和成交量的变化情况,除按时汇总上报,遇有重大变化,还及时上报政府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变化动态。如色拉油市场价格骤升,玉米价格大幅波动等,都在一定时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二是重点调研。为掌握我县粮食市场全面情况,探索粮食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我们对全县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储存等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协会人力不足,我们就请示县局,抽出专人配合,分成三组,深入基层企业和农村。先后调查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经营企业、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面粉加工企业、饲料加工及配料企业、粮油零售门点、酒精酿造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畜禽养殖企业等50余家,基本掌握了各类型大、中、小企业的粮食经营情况。同时按地域和粮食产销情况的不同,深入到10个乡镇、30个村、300个农户中进行调查,基本摸清了农村储粮情况。此外,我们还先后从县农委、农业局获取了粮食种植、预产、实产等情况,从商委、统计局、畜牧局和公安局得到了本县粮食消费情况,从工商局、税务局探讨出我县粮食企业的基本情况,从林业局掌握到退耕还林的政策和进度等,对本县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相关情况有了总体的了解。通过近三个月的调查,掌握了本县粮食流通和储存环节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粮食市场的总体状况,进而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向县政府和市局提供了本县粮食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县粮食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调研报

告。此外,我们还就开展定单农业、如何加强市场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在调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市场调研工作获得市局、市粮食行业协会和市粮油信息中心评比一等奖;《xxx2004年粮食市场调研情况》受到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并在全市粮食系统作为典型调研题目进行推广;《开展定单农业的问题与建议》及《加强市场管理依法治粮》等调研文章在《xxx粮食》上发表。

四、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协调是我会的职能之一,同时也是加强行业管理,为企业服务的一项基本措施。在2004年工作中,我们首先与市局主管部门和市粮食行业协会进行协调,将《xx市粮食批发经营资格证》和《xx市粮食收购资格证》的审批、年检权利下放,由我会负责代办“两证”,加快了审查、批复和办证效率,减轻了企业负担。全年累计代办《xx市粮食批发经营资格证》及《xx市粮食收购资格证》131份。其次,我会先后协助县局、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对全县粮食市场进行检查,有效地保护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维护了我县粮食市场秩序。此外,我会还积极与市局主管部门、市协会、县局和县工商局密切配合,为会员单位办理陈化粮购买资格证出具证明,在调查、审核的基础上出具陈化粮入库证明、生产加工证明等,对陈化粮的购买、运输、加工、生产进行了全程跟踪,避免了陈化粮再次进入流通领域情况的发生。

五、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一是做好粮油工业统计工作。根据国家粮食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部署,自2002年起,粮油工业统计工作由粮食行业协会负责。这是一项带有行政职能的工作,是协会为粮油工业提供信息服务、指导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为此我们调配人力,及时准确地完成了统计报表的汇总和上报工作,并得到市局和市粮食行业协会的表扬。二是做好“放心粮油”的调查摸底工作。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的精神,以提高粮油产品质量,净化粮油市场、打击假冒伪劣、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为目的,按照市协会的要求,在我县开展了“放心粮油”、“粮油销售放心店”的摸底、调查活动,调查企业涉及23家。通过条件对比,找出了我们的不足之处。三是做好节日期间的粮食供应及检查工作。在“五一”、

“十一”、“元旦”、“春节”期间,按照市行业协会的统一部署,我会敦促粮食销售企业备足优质货源,保障节日供应。同时对节日市场的粮食质量进行抽查,确保群众吃上放心粮油。四是做好特殊情况粮食供应网点的确定工作。在粮食市场化的新形势下,为保障特殊情况下的粮油供应,我会按照上级要求,深入各乡镇和居民区,调查粮油销售点和面粉加工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过综合考虑,选定10个粮油销售点和2个面粉加工企业作为我县粮油应急供应单位,并与之签定了协议,使我县粮油应急供应网络初步形成。

2004年,我们在协会工作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例如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缺乏具体措施;在为会员进行信息服务方面范围过窄;在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方面还不够深入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步加以解决。

 

2005年工作要点。

 

2005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协调、管理、服务职能为宗旨,以促进我县粮食行业健康发展为目的,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创造性地作好协会的各项工作。

1、继续加强信息服务工作。信息服务仍然是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在信息搜集方面,继续增加网络信息的投入,扩大搜集范围。同时要注重报刊等媒体报道的整理,挖掘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此外还将在会员单位设立信息点,及时向协会提供信息,疏通本县信息渠道;在信息方面,除每周1-2次对重点企业进行电话服务外,还将对有条件的单位开通电子邮件传递业务,并引导会员单位主动与协会联系,设专人负责电话和来人接待,力争让每个会员单位都能得到及时的粮油市场信息,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还要充实信息中心力量,尝试创办粮油信息月刊,将综合信息按时发送到每个会员手中。

2、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一是继续开展日常粮食市场调研工作,扩大调查范围,使数据更具说服力。二是深入开展粮食市场综合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三是重点调研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和入世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为企业搞好服务,并对粮食产业化经营做专题研究。四是研究如何加快我县粮食行业信息化进程,促进企业竞争力。五是研究如何确立行业组织的地位,更好地发挥作用,以促进粮食行业发展的问题。

3、开展“放心粮油”、“粮油销售放心店”评审活动。开展“放心粮油”活动是粮食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为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会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放心粮油”、“粮油销售放心店”这项利国利民利企业的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下去,努力争取市和国家评选零的突破。一是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会员单位成为我市第xx批“粮油销售放心店”的获得者。二是开展我县第一批“信的过粮油”和“粮油销售信得过店”的评选工作。其范围涉及我县所有粮油加工和粮油销售网点会员单位,使评选工作更具社会性和权威性。三是积极配合技术监督局对米、面、油等五类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工作,把“放心粮油”和“信得过粮油”活动同市场准入制度结合起来,把行业自律和行政监管结合起来,确保我县粮食食品安全和粮油市场秩序规范。

4、组织各类经贸活动。为搞活市场流通,帮助会员单位拓宽经营渠道,拟下大力量组织会员参与各种商贸活动。一是组织具备资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会员单位参加本市及全国各粮油批发市场举办的粮油拍卖活动。二是与市局、市粮食行业协会、市粮食批发市场及有关单位、组织和知名大型企业加强联系,组织会员单位举办或参加各类型的交易、促销、联谊等活动,为会员单位进一步开拓本市及国内、国际经营市场做好服务。

5、认真履行政府赋予的管理职能。一是继续按照上级部署,完成《粮油工业企业2004年度统计报表》汇编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使此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围绕整顿和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的重点,开展和参与粮食市场的规范、监督、检查和管理等活动,积极配合工商、技术监督和粮食等部门加大对粮食收购、储存、批发、加工及零售市场的管理力度,强化行业指导,完善行规、行约,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

6、培育我县粮油行业名牌企业和产品。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会将在“放心粮油”和“信得过粮油”评比企业中,选择企业规模较大、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自主创新开发能力的企业,列入培育发展计划,在政策、宣传、信息、企业内部管理、外部市场开拓和申请各类认证、向市及国家粮食行业协会推荐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服务,从而使我县企业和产品在更广泛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7、积极发展会员,优化会员结构。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产业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将协会会员的构成和工作范围由流通领域延伸至生产领域,积极发展油脂加工、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入会,使协会成为更广泛的联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粮食生产调研第5篇

1.1.1 选题的背景

粮食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粮食市场将持续发生深刻变化:粮价上涨预期继续增强、市场波动趋于加剧,粮食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粮食宏观调控问题,把握粮食调控的重点和关键,增强粮食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定市场预期,防范价格异动,对我国应对复杂多变和挑战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具有重大意义。早在建国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建立由政府掌握、应对灾荒和各种意外的粮食储备,作为政府调控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又进一步发展、改革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例如,20 世纪 90 年代初建立的以“收购余粮、稳定生产、丰歉调剂、稳定市场”为目标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搭建起粮食宏观调控的初始框架。1998 年,中央为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成立了国家粮食局,作为负责粮食宏观调控的行政机构,并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作为调控政策的执行主体,形成粮食宏观调控的基本构架。2004 年,全面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建立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补贴制度,对主要粮食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①。2008 年,对主产区玉米、大豆、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对政策性收购的临时储备粮,建立公开竞价销售制度,进一步增强了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

1.2 文献综述

粮食是国之根基,粮食宏观调控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其行为和成效必然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围绕是否应该进行粮食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内涵目标、现状成效和问题、宏观调控的手段和评价、宏观调控的主客体利益博弈行为以及调控机制的优化和创新,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粮食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对于粮食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王雅鹏(2005)从粮食产业的弱质性来表达粮食补贴的必要性,他认为“对粮食补贴是粮食的特殊弱质性决定的。在粮食供求领域,由于粮食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需求弹性低且保持相对稳定使其供求难以平衡,表现为一系列弱质性特点。”程国强(2007)认为:“理论上,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实行市场的自由配置。但粮食比较特殊,是一种敏感性商品,具有价格传导的同步效应和放大效应,稍有闪失,可能引发市场的突发性波动。粮食问题若全部交给市场解决,可能风险较大,也不可行。”董运来,余建斌(2009)则对国外粮食宏观调控的经验进行了借鉴,认为,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做法,完全可以为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选择。王秀清(1999)认为,在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限界,不能再依靠增加传统投入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背景下,必须设法依靠政策投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郑少锋(2002)、樊胜根(2010)通过对粮食生产进行研究,认为,应该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的价格稳定机制,保障粮食安全。

.......

第 2 章 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系统的架构

2.1 效率、公平协调统一的必由之路:宏观调控

.........................

2.2 粮食宏观调控的内涵

.....................

2.3 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系统的架构

粮食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该系统是否成功运行与相应的政策环境、调控手段和调控时机都有关系,并且系统中各不同的政策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多个政策是否能形成调控的合力还是互相存在着一定的抵消作用?许多关于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只关注个别政策是否存在好的效果,而对于总体政策效果研究则不够(例如:周应恒,2009;何蒲明等,2010;王世海,2011;都是从单个粮食政策对粮食市场均衡或者农民收入提高等角度来进行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中将粮食宏观调控看成一个大的系统,对整个系统产生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系统内部各经济主体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更为科学,得出的结论当然更加可靠。

本文设计的粮食宏观调控系统由 4 部分内容组成:经济主体构成、调控手段、运行环境与运行机制。其中,粮食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中央政府,客体则包括地方政府、农户、粮食流通企业和加工企业等;调控手段包括市场手段(入市购销以影响市场价格)、政策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打击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等行为);运行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制度环境和国际贸易环境等;运行机制则包括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的部门设置与调控手段的总和。通过系统中这些主要内容的分析,架构起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

2.4 本章小结

粮食生产调研第6篇

2.加强粮食行业协会(学会)建设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石恩祥

3.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特征的实证研究何蒲明

4.对地方国有粮企生存发展的思考刘升禄,赵涛

5.注重"五性"促进项目建设推动粮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杨明君

6.强化载体建设实现多方满意粮食问题研究 徐盛惠

7.以放心粮油为抓手建立消费安全屏障高忠丽

8.透过"豆你玩"、"蒜你狠"现象看中国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和实效性蒋晓华

9.四川省雅安市粮食产需与安全状况分析高德章

10.关于粮油质量监测工作的思考张建中,梁彬

11.构建甘孜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廖命福,肖淑平

12.加快推进攀枝花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白朝聪

13.四川省粮食局与四川省南充市商业银行成功举办银企座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4.不同种类的粮食微生物与粮食储藏的关系井勇

15.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农村储粮现状与对策袁盛军

16.加快四川省眉山市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陈善泽

17.加强储备粮管理与轮换成本控制研究张胜军

18.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服务"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建设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

19.探索专用小麦订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川省西昌市粮食局

20.粮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何德兴,刘开荣

21.我是粮食忠实的守护神赵加辉

1.抓好大春粮食收购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抢抓机遇力促转变加快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侯勇

3.全面推进求实效多措并举谋发展——四川省开展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的实践与体会侯勇,张书冬,王亚南,余波,徐小彬

4.粮食直补:研究进展与政策改进刘成玉,杨建利,杨琦

5.全球麦价为什么飙升陈支农

6.川东南十市大春粮食形势分析综述蔡开泉

7.当前粮油供求及市场形势分析王世海

8.从大蒜涨价看我国粮食安全杨伯平

9.顺势而行借力而为做实做好粮食仓储工作汤朝林

10.四川省自贡市农户小粮仓建设情况调查及思考杨跃刚

11.对完善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探讨张小华,陈林

12.浅谈粮食轮换风险四川省峨眉山国家粮食储备库

13.十二部门:健全完善调控体系和机制,骨干企业将作为补充

14.发改委:抬价囤粮者3年内禁止"入托"

15.加强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杨贤俊

16.构建粮食物流体系促进雁江粮食经济发展李泽铭

17.四川省绵阳市发展粮食低碳经济成效明显赵涛

18.四川渠县粮食系统职工抗洪抢险侧记陈如将,沈晓东

19.与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中的自留地问题简析姜长青

20.加强粮食流通分级分类监管的实践与思考唐军

21.加强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王光华

22.脑力劳动者健身十步骤

23.粮食问题研究 六大最佳运动方法

1.加强市场监管搞好粮油收购《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回顾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赵凌云

3.关于构建四川省南充市现代粮油物流体系的思考杨明君

4.粮食物流需求预测潘瑶,贺政纲

5.着力构建四川省自贡市粮油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李成炳

6.粮改成效与粮食安全覃发树,黄天华

7.四川省营山县粮油工业现状浅析廖祥辉

8.从"5·12"特大地震看成都粮食应急保障工作的实践意义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办公室,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机关党委办公室

9.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的几点思考四川省井研县粮食局

10.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关于公布中粮协认定四川首批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

11.信息动态

12.浅析新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谢剑秋

13.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的发展初探杨宗强

14.关于完善小杂粮及其制品质量标准必要性的探讨段兰萍,梁瑞

15.对粮油仓储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与设想蔡红深

16.扣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水平曾树林

17.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四川省粮食局产业发展处

18.警惕跨国粮商操纵全球粮价张立华

19."运粮河"与粮食安全侯小刚

20.怎样熬汤hHTTp://

1.集中全行业智慧谋划"十二五"蓝图《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认真开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项目监督检查祝梁纪

3.我国粮食安全立法问题研究蔡开泉

4.吉、豫两省粮食等食物产业的发展特点、经验、目标及其对策建议——兼谈粮食等食物产业的喜与忧丁声俊

5.套期保值知识及饲料企业的套保策略成都倍特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研究发展中心

6.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部门职能转换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陈量,王世华

7.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万伦

8.从抽样调查结果看少数民族山区粮食安全工作面临的危机汪泽君

9.关于构建四川峨眉山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郑甫洪

10.泸州市粮食局全面完成2009年度社会粮食食用油及油料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四川省泸州市粮食局调控科

11.地震灾害对粮食应急工作的启示四川省成都市粮食局调控处

12.机械通风控温储粮技术中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初探代跃忠,刘荣华,朱平,刘忠诚,郝建辉

13.培育龙头企业群体着力打造规模优势赵贵勋

14.走科学发展之路促粮油企业全面发展文凌云

1.认真贯彻一号文件为稳粮保供作出新贡献《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辉煌成就宝贵经验深刻教训宏伟愿景宋廷明

3.2010年食用油走势展望粮食问题研究 李攀峰

4.四川省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胥镤

5.遂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设情况及规划四川省遂宁市粮食局

6.从名山县粮食产销形势变化加快构建县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四川省名山县粮食局

7.广元市三十年粮改回顾与发展对策薛开广,张正军

8.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粮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豆嘎足

9.确保峨边县边远山区粮食安全的思考杨永康

10.对我国粮食立法有关工作的几点建议董中华

11.注重种粮补贴的实际效果倪同忠

12.期货市场应从四方面着力服务粮食产业

13.粮食晾晒烘干获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亦获奖励永禾

14.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四川省粮食学会表彰决定

15.南溪现代粮食物流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四川省南溪县粮食局

16.粮食工厂设计CAD作图技巧初探古华实

17.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四川省宣汉县粮食局

18.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新华社

19.白美清:要像重视主粮一样重视杂粮生产/2015年超级杂交稻亩产将达900公斤/国家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

20.全面推广对种粮农民补贴一卡通或一折通/小麦种子贮藏防霉变/农业部四招并举控制农机具乱涨价

21.小议陕北风味小吃彭珂珊

1.新年献词《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

2.新中国60年来粮食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启示白美清

3.保障抗震救灾粮油质量安全的实践与体会侯勇,王亚南,余波

4.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与粮食安全朱忠贵

5.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学会)召开工作会议

6.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协会(学会)工作蔡开泉

7.四川乡村粮油超市在构建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业态中的作用研究黄玖辉

8.回忆特定历史时期四川的粮油市场管理阎励

9.完善产业链加快泸州高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陈景强

10.关于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初探四川省西昌市粮食局

11.推广优质水稻生产搞好单农业的思考干春喜

12.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发展龙斌,雷建华

13.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徐翠

14.对推动邛崃粮食产业科学发展的思考四川省邛崃市粮食局

15.浅析粮食企业安全管理郑元明

16.浅谈元坝区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管理现状及对策马小平,王兴钊

17.粮食问题研究 多措并举确保粮油质量安全梁彬

18.广安区粮食局六举措强化财务管理杨贤俊

19."粮食银行"惠及"三农"品种兑换方便农户四川省崇州市粮食局

20.对粮食基层企业秘书工作的思考汪铭国

21.全世界饥饿人口突破10亿

22.国家粮食局、农发行加强合作五类业务将获支持

粮食生产调研第7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粮食工作和农民增收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比如,如何加强耕地保护,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如何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如何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走出粮食“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圈子;如何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加工、消费政策,等等。

江苏的粮食问题和全国以及其他省份相比,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要研究好江苏粮食问题,必须坚持从粮食安全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江苏特殊的省情出发,牢牢把握好这么几条:

第一,要科学理解粮食安全内涵。粮食安全概念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其基本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粮农组织将其概念进行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虽然这个概念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但体现粮食安全的几个核心因素即数量、价格、流通、质量没有变。粮食安全不安全,首先,要看总量是否有保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其次,要看价格是否合理,生产者能否有利可得,消费者能否买得起;再次,要看流通是否顺畅,能否把粮食及时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第四,要看质量是否有保障,能否满足人们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的需求。因此我们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科学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紧紧围绕数量、价格、流通、质量这几个因素,既要研究量的扩大,又要研究质的提高,还要研究合理的配置。

第二,要切实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物资,粮价对整个物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粮食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加;随着农民就业渠道的增多,粮农收入来源渐趋多样化,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以及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难度;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粮食收购主体日益多元化,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显得更加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眼光来审视问题,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配置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研究政策和措施。

第三,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积极性不高,是影响我省粮食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江苏粮食安全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前几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下降,根本的原因是,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种粮收益很少甚至没有收益。2004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政策、市场、气候及工作等综合因素的作用,较好地处理了促进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因此,必须把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更加紧密地结合,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开展粮食问题研究。

第四,要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发展粮食生产根本的是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藏粮于地”。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优质高效的粮食品种,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才能实现“藏粮于科技”。只有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调研第8篇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也为今年粮食流通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总结交流去年粮食流通工作情况和经验,分析当前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粮食流通工作。

一、巩固和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十一五”粮食流通工作开局良好

*6年,粮食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工作的部署,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初步确立新的粮食流通体制。粮食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抑制了粮食价格下行的压力,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多年困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三老”历史包袱基本解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粮食依法行政得到重视,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逐步转变了粮食行政管理职能。粮食科技工作顺利推进,行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得到加强。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不断巩固和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

去年3月份,召开全国粮食局长会议,认真贯彻中央的重要部署,提出了“十一五”粮食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明确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思路与重点。5月中旬,及时召开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学习领会国发〔*6〕16号文件精神,推动各地贯彻落实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宁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进行调研和总结。组织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宁夏现场经验交流会,深入学习推广宁夏经验。加强对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改革的分类指导,推动改革工作。各地对贯彻国务院16号文件精神十分重视,吉林、甘肃、宁夏、四川、陕西等地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了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有关部门也及时下发了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大推进改革的力度。

目前,企业“三老”问题基本解决,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审计已基本完成,29个省(区、市)对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进行了认定,并已将这部分挂账从企业剥离,实行集中管理。北京、宁夏已开始对政策性挂账进行消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截至去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为25174个,其中购销企业15946个。19181个国有粮食企业已经改制,其中购销企业改制数12356个。多元市场主体进入流通领域,企业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成效明显,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全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年亏损额为29.7亿元,比上年减少67.8%,为10年来最低。有12个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盈利,5个省全行业赢利。

(二)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抑制局部地区市场粮价波动

在认真分析粮食生产、收购形势和价格走势的基础上,针对小麦、稻谷上市后面临的价格下行压力,我们和有关部门及时公布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粮食品种和价格水平,研究制定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并及时启动。

一是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检查指导,协调解决粮食收购过程中的问题,研究提出完善执行预案的政策建议。申请专项资金,对有关主产区仓库进行维修改造,实行最低收购价小麦跨省移库和稻谷省内跨县集并,缓解主产区仓容不足的矛盾。各地粮食部门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使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去年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2476亿斤,比上年增加177亿斤。在启动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省份,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814亿斤、早籼稻73亿斤、中晚稻99亿斤,分别占这些省份国有粮食企业同期收购总量的94%、90%和73%。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落实,有力地支撑了市场粮价。初步测算,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地区,农民增收40亿元以上。

二是认真组织最低收购价粮食销售,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针对去年第四季度部分地区市场粮价上涨的情况,分期分批在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组织最低收购价粮食竞价销售。截至去年底,共组织24次*5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累计销售169亿斤;共组织7次*6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累计销售101亿斤,保证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粮价,实现了粮食宏观调控目标。

三是加强储备粮行政管理,做好政策性粮食购销管理和产销衔接工作。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认真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审核认定工作,并结合轮换适当调整特种储备库点布局,使中央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逐步优化,粮食宜存率进一步提高。总结交流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设经验,积极充实地方储备规模,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加强军粮供应政策制度建设,着眼军粮应急保障,改进粮源筹措方式,提升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功能和整体保障水平。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进一步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多次举办产销衔接贸易洽谈会、粮油精品展销会,积极推动粮食产销合作发展。

(三)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强对粮食部门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部署,研究制定粮食部门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粮食部门积极推动,湖南、安徽、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天津等省市粮食局结合本地实际,下发了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并积极开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把发展粮食产业化作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会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采取信贷扶持的办法,积极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目前,已审定1212个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第一批重点支持的企业。湖北、四川、河南等省在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采取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的支农惠农措施,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组织开展农户粮食产后减损工作,推动农村产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实施丰产科技工程粮食产后减损项目,以中央级科研院所为骨干,有关省级科研院所为依托,装具制造企业和粮食收纳库为支撑的模式,在12个主产省建立30多个装具加工基地,对一万多个农户进行减损示范。积极推动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四)积极推进粮食依法行政,认真履行监管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职责

一是积极推进粮食法制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两个条例,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和完善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配套规章。大力开展粮食普法和行政复议工作,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粮食流通管理办法,加快地方储备粮管理的立法进度。

二是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工作体系建设。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和一半左右的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了监督检查机构,为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监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组织开展社会粮食流通统计调查,面向社会提供粮食信息服务,初步建立粮食市场信息直报体系。启动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收获质量会检,以及原粮卫生状况专项调查。结合粮食行业特点,研究提出建立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初步建立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体系。

三是认真开展粮食库存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在各省(区、市)自查、复查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对10个省(区、市)粮食库存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检查结果上报国务院,为做好粮食宏观调控、改进和加强库存粮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真抓好地方储备粮管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仓储设施设备使用、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和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情况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陈化粮处理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涉粮案件,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

(五)认真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推进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召开全国粮食科技大会,全面部署“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工作。各地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有些省专门召开了全省粮食科技大会部署工作,有些省(区、市)制订、下发本省推进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许多省还提出,通过建设工程中心、科技园区等搭建科技开发平台,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

二是中央级科研院所、省级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级创新体系建设的构架初步形成。中央级院所切实发挥引领作用,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部分课题和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高技术研究和粮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省级院所在区域创新和成果推广方面的作用,大型龙头企业在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方面的先导作用也得到促进。一些重点大型企业和省粮科所直接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具体承担了研究及试验、示范、转化任务。

三是大力宣传普及粮食科技知识,积极推进粮油精深加工高技术产业化。以北京为主会场,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举办“粮食科技活动周”,推广农村储粮技术,宣传粮食质量安全营养卫生知识。在粮食储藏、加工和粮油机械研发等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了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六)积极发展粮食市场,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及时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认真研究“北粮南运”和物流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修改完善“粮食现代物流规划”。中储粮总公司和10个省区的粮食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已经完成。华粮物流集团公司的组建和运营,环渤海地区港口粮食中转设施建设项目,以及上海外高桥、浙江舟山、广东东莞等地的“北粮南运”主通道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或完工投入使用,使“北粮南运”的铁海联运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债投资安排的散粮汽车试点项目进展顺利,一批新型散粮专用汽车陆续投入运营,为黄淮海等地区开展汽车散粮运输试点、推进“四散”作业创造了条件。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和规划研究工作,通过粮食批发市场组织国家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发挥服务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去年,国家人事部和我局联合表彰了全国粮食系统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会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马凯主任、春正、井泉副主任也一同会见了与会代表,这是对广大粮食系统干部职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直接指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的结果,是粮食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家粮食局,向一年来为粮食工作付出辛劳的同志们和支持粮食工作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粮食流通工作目标

*7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宏观调控成果,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更好地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将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工作新战略,给粮食流通工作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重要发展战略给粮食流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粮食工作目标看,我们要始终牢记,我国有13亿人口,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内。由于粮食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粮情,确保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逐步建立供给稳定、调控有力、监管规范、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粮食流通工作的主要目标。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转变,粮食流通工作的重点转为支持引导发展粮食生产、衔接粮食产销、稳定粮食市场;粮食部门的职能定位也要转变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全面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并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粮食的多样化、优质化需要。

从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看,粮食不仅是重要的生活资料,也是重要的加工原料,粮食流通产业不仅具有保障粮食供给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农增收的功能。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必须顺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这是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需要构建三个体系、强化一个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以粮食储备为骨干、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粮食应急供应系统为保障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库存及进出口的监测和调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二是建立健全以城乡集贸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粮食市场主体,促进粮食市场发育,搞活粮食流通,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三是建立健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让农民分享粮食流通和加工效益,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和品质优化,增加粮食商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强化一个保障是:建立健全以粮食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库存监管为主线、以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确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行政监管机制,形成经营活跃、管理规范、流通有序、供求稳定、卫生安全的粮食流通秩序。

从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环境看,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这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产业总体上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比较粗放;生产、加工、流通联结不够紧密,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对农户的带动力较弱;加工初级产品多,转化利用效率较低。这也说明,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要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从农村粮食产后服务到城乡粮食销售服务的产业链,探索建立集粮食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产业或功能配套的粮食产业集群,逐步推进从粮食购销到餐桌的全程产业化服务,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

(二)粮食供需形势发生新变化,给粮食宏观调控提出新任务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丰收,产不足需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粮食生产、消费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给粮食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内粮食生产看,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6年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9800亿斤以上,国内粮食供需状况明显改善。但从今后趋势看,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越来越小,单产水平继续稳步提高难度加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并不稳固。

从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看,当年粮食产需还有一定缺口,地区和品种结构不平衡状况依然突出。主产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粮食消费需求显著增加;主销区和部分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需缺口较大,有些地区的缺口还有扩大的趋势。当前我国粮食供给比较薄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西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从品种结构看,小麦和稻谷由前几年产不足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玉米工业消费增长较快,将由以往供需平衡有余逐步向平衡偏紧转变;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需要通过增加进口来解决。

从国家粮食库存看,随着我国粮食恢复性增产,国家粮食库存从*5年开始平稳增加,特别是主产区临时存储小麦库存增加较多,增强了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但粮食库存大多集中在主产区,销区粮食库存比较薄弱;大米和玉米库存所占比重偏低;企业商品周转库存下降较多,地方储备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对保证供应、稳定价格带来不利影响。

从国际粮食市场看,当前供需形势偏紧。据美国农业部*6年12月数据分析,由于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受到干旱天气的不利影响,*6/*7年度全球粮食产量19.74亿吨,比上年度减产2.1%,其中小麦5.89亿吨,减产5%,大米4.16亿吨,与上年度基本持平,玉米6.93亿吨,减产0.3%。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世界粮食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预计本年度世界粮食消费量为20.46亿吨,比上年度增长1%,当年产需缺口达0.72亿吨。预计本年度世界粮食库存将下降到3.24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72亿吨,是近几年最低水平。

去年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幅度较大,从我们分析看,对我国粮食供应不会带来大的影响,国内粮食安全是完全有保证的。但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加,粮食商品率稳步提高,粮食流通规模扩大,市场调控难度加大。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影响,我国粮食市场和价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去年底部分地区市场粮价出现较快上涨,我们分析原因:一是当前粮食(含大豆)产需还存在一定缺口,供求总量总体上还是偏紧的,市场粮价上涨还有一定空间。这是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二是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后,粮源主要流向国家委托的收购企业,市场粮源减少;三是去年秋冬季气候干旱,对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农民惜售;四是国际市场粮价攀升,影响到国内市场。因此,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需要按照“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和“努力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目标,进一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制,加快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经营机制。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无论是主产区,还是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负有重要责任;既要关注总量问题,更要关注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和区域、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三)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新情况,给粮食流通工作提出新挑战

近两年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了农民、受委托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在市场预期价格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情况下,多渠道未能充分发挥活力,市场机制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二是部分主产区粮食仓容不足矛盾突出,多数基层收购点的仓储条件较差,储粮安全存在隐患,加上委托收储库点较多,库存监管难度较大。三是产销区粮食购销渠道发生改变,产销衔接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此,还需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和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但是,目前部分地区粮食法制及执法机构、人员和经费还没有完全到位。有的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还习惯用过去的办法直接管理企业,运用经济手段和依法行政的新办法不多。有的地方粮食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一些新的职能和工作任务还没有落实到位。粮食市场主体点多面广,规模不大,流动性强,也加大了市场监管的难度。这些情况表明,粮食依法行政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不断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三、狠抓政策落实,扎实做好*7年粮食流通工作

今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狠抓政策落实、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市场调控、推进依法行政、推动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一)狠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国发〔*4〕17号、国发〔*6〕16号文件明确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抓好政策落实。

一是要认真落实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各项政策,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完成政策性挂账的剥离上划和集中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改革改制资金,做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指导,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消化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和处理经营性挂账的措施,理顺国债投资、世行贷款投资形成的粮食仓储资产产权关系,研究探索国有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办法,适时总结和推广各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

二是要加强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要针对关系粮食流通工作全局、涉及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最近粮食价格的上涨反映出粮食流通体制和购销渠道还有哪些问题;粮食库存地域分布和品种结构还存在哪些隐患,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为保持市场稳定、价格合理,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利益,需要做哪些应对准备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基层,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加快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经营机制,完善粮食购销体制。

三是要认真推广宁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验,继续加强对改革的分类指导。宁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做法,为全面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宁夏经验的核心是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关键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各地要以学习推广宁夏经验为契机,完善和落实改革的配套政策,积极消化历史挂账,落实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根据粮食产销区的不同实际情况,逐步健全粮食行政管理、储备调节、购销市场三大服务功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继续落实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国家决定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我们要积极会同有关方面做好实施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认真抓好粮食收购。进一步健全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启动机制、补贴机制和监督机制,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在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保持市场粮价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当前,特别要抓好东北地区玉米、南方地区中晚稻收购。

二是继续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的销售工作,把握好销售力度和节奏,确保粮食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稳定粮食市场。当前,特别要保障好春节期间的粮油供应,保障粮油价格的基本稳定。有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督促本地承储库点按销售计划和相关要求及时出库。

三是加强对最低收购价粮食的监管工作。我局和有关部门将按照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加强对最低收购价粮食的监督检查。国家委托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要加强对委托收储库点收购粮食的监管,确保储粮安全。各地也要积极支持做好监管工作。

(三)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进一步增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

一是充实和加强地方粮食储备。各地要抓住近几年粮食增产、市场粮源较多的有利时机,按照国家下达的地方储备规模建议数,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按照调控有力、高效灵活、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地方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规范运作和储存安全。

二是加强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继续完善中央储备粮轮换机制,重点抓好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和储粮安全的督促检查。积极推动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协同运作,发挥储备粮对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等方面的作用。要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大局,严格执行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把握好储备吞吐、轮换的时机和力度,避免造成对市场粮价带来大的波动。同时,要加强库存管理,切实做到“三严格,两确保”。今年暂停对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要加强对代储企业的检查,总结代储资格认定工作经验,完善认定办法。

三是继续做好粮食应急准备和军粮供应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本地区粮食应急预案,特别是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储备粮应急动用预案,切实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健全粮食应急保障系统,在出现粮食应急状态时,确保能够及时将地方储备可用于消费的成品粮油投放市场,保证市场供应。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继续加强军粮供应主渠道建设,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供应服务工作。

四是加强社会粮食统计和市场监测分析。在做好国有粮食企业统计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非国有粮食企业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督促和检查。继续加强粮食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对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有效监测和预测,健全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完善社会粮食供需平衡抽查制度,抓紧建立农户粮情固定监测点,提高统计调查质量。

(四)积极抓好粮食产销衔接和移库工作,促进粮食供求品种结构和区域平衡

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正式下发,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细化各项扶持措施。

一是不断探索创新产销合作形式。鼓励粮食产区与销区企业积极开展粮食购销贸易、库场租赁并购、联营,以及代收、代储、代销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主销区可以利用主产区的粮源和仓储资源,建立一定数量的异地粮食储备。积极引导产区和销区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组建跨区域的粮食收储、加工和经营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销区长期合作、互利多赢的格局。

二是加大指导和协调力度,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要加强对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粮食的组织和运输协调工作,积极争取铁路、交通部门优先安排运输和农业发展银行优先给予贷款的支持。建立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联系制度,及时沟通粮食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和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举办产销洽谈会、交易会等形式,为产销区企业开展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三是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的跨省移库工作。要抓紧利用春节后的铁路运输有利时机,从主产区向库存薄弱地区移库最低收购价粮食,以促进数量、品种、布局的基本平衡。同时,腾出仓容为夏粮收购做好准备。调出地区要按照出库计划积极做好这部分粮食移库的组织安排,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当地承储企业按时出库和发运。调入地区要做好这部分粮食的接运、仓容准备和监管工作。

(五)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继续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大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各地要抓紧研究制订条例的配套规章,及早研究制订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制度。积极推动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做好粮食行政复议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认真执行《粮食库存检查暂行办法》,重点强化对各类政策性粮食库存的专项检查,适时开展储备粮轮换、代储管理等随机抽查,建立经常性检查制度。研究制定中央储备粮监管办法,加快建设中央储备粮油监管体系,推进中央储备粮油动态监管。

三是继续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主体,稳步发展粮食经纪人队伍。加强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加强对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开展粮食收购专项监督检查工作,严厉打击扰乱粮食收购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向社会粮食流通领域延伸。继续推进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原粮卫生专项摸底调查,规范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检测工作,严防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认真开展粮食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继续做好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

(六)加快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促进粮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利用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和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重点支持、大力培育一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和粮深加工,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二是加强对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要抓紧研究制订粮食产业化发展政策,及时粮油加工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完善本地区“十一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等。

三是加快粮油加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实施“粮油加工产业升级工程”,建设现代化粮油加工基地,推进优势产业的集聚,做强做大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构建协调发展、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粮油加工业布局。实施名牌战略,加大粮食及加工产品的营销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七)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促进粮食顺畅有序流通

一是加快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综合考虑粮食商品流向、地理区位、物流设施、交通条件等,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和全国总体规划布局,发展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积极推进粮食电子商务,逐步构建全国统一的粮食现货交易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工作领导,根据全国总体规划,提出本省粮食市场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纳入国家和当地规划的粮食批发市场进行扶持,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发挥其在调控粮食市场、保证市场供应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散粮运输发展。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粮油深加工项目的发展对粮食物流的流量、流向、品种的影响,提出发展粮油深加工、粮食现代物流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我们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推进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实施,推进散粮火车“入关”和加大铁海联运比例有关政策的落实。各地要加强对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的指导。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加快主要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在中央投资补助近期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各地要不等不靠,通过自筹资金,抓紧启动条件成熟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是研究建立新型仓储管理机制,加强仓库维修改造。针对市场化改革后粮食仓储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仓储管理对象、重点环节、监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完善粮食仓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要将新建粮食物流设施和对现有粮库进行技术改造、功能提升统筹规划,在推进物流设施建设的同时,抓好仓房维修改造工作。

(八)大力推进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和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积极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

确保农村粮油食品安全,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地要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程。

要继续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户储粮技术设备,逐步建立农村产后服务体系。承担丰产科技工程“粮食产后减损”项目的14个省,要落实配套资金和实施单位及示范点。争取启动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建设工程,开展农户储粮设施建设试点,逐步建立农村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体系,指导农户安全储粮。

要逐步构建农村放心粮油营销网络,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搞好放心粮油、放心粮店管理,实行行业自律,加强质量监管,打造放心品牌。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开发生产多样化、多档次的产品,开展“两代一换”,积极发展粮油连锁经营,建立农村粮油服务社、粮油超市、便民店等。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为放心粮油进农村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