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粮食生产建议

粮食生产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6 14:44:53

粮食生产建议

粮食生产建议第1篇

我国粮食生产供求形势出现三上三下的过程,后一次波折从1998年开始粮食生产连续下滑,总产量从1万亿公斤以上连续下滑到9千亿公斤以下,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粮食有所紧张,粮食价格较大幅度回升,各级领导重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供求安全问题。

我县地处浙东沿海,长三角经济区的南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较快,经济比较发达,属于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之一。土地面积锐减,结构调整深化,粮食生产供求形势更为紧张。为了保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果,恢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本县生产实际,特提出如下要求和建议:

4、对水稻新品种引试给予补助。农作物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推广是实施科技兴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之一。需引进早稻早、中、迟熟新品种8个,籼型杂交稻新品种5个,粳型杂交稻新品种6个,常规粳糯稻新品种13个。组织早稻、杂交稻、粳糯稻新品种区域试验4项,生产试验5项,新品种、新组合示范点3个,实施大小区100余个。要求补助引种、试验、示范经费5万元。

5、对优质稻米产业开发给予补助。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求日趋强烈,对优质富硒营养稻米需求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将开发优质富硒营养稻米1000亩,采取基地示范,全额收购,精细加工,精美包装,商标品牌,产业开发。要求补助引种、示范、加工、包装等开发经费5万元。

6、对优质粮食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社给予补助。组建粮食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恢复、稳定、发展我县粮食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将对全县粮食生产和销售大户组建优质粮食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社,建议给予补助开办经费3万元。

粮食生产建议第2篇

关键词:昭阳区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机械作业;耕地质量

近年来昭阳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执行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生产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生产任务越来越重,粮食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现状

昭阳区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21.2万hm2,比2015年减少2666.67hm2。其中夏粮6000hm2,秋粮6.468万hm2(水稻3333.33hm2、玉米2.67万hm2、马铃薯3.07万hm2、红薯666.67hm2、荞麦2673.33hm2、豆类666.67hm2)。粮食总产34.9万t(水稻2.6万t、玉米17.23万t、马铃薯13.27万t、其他1.8万t),比2015年的34.21万t增加0.69万t,增长2.01%。亩产329.18kg,比2015年亩增18.24kg,增长5.86%。

2存在问题

2.1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

粮食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显著,不如外出打工收入多。如一季玉米从种到收6个多月,人均管理0.33hm2玉米,平均每亩玉米产量430kg,按每千克2元计,0.33hm2玉米总收入4300元,每亩成本(种子、农药、化肥等费用,不含工时费)约400元,总支出2000元,纯收入2300元,月均380元,如果扣除劳动力成本,种玉米的收入就是负数。进城打工,即使没有技术每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因此大多数青壮年都不愿种粮,再过几年将会形成粮食生产后继缺人状况。

2.2主导品种缺失,增产难度大

昭阳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和马铃薯,2008年种子体制改革后,玉米种子市场复杂,销售品种上百个,推广部门无法把控主导品种,群众就更不知道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适宜,只能听经销商推荐,关键是有的经销商也不能准确掌握品种特性和种植环境。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现在主栽品种仍然是会-2号,品种退化已非常严重。近几年虽然引进筛选了一些较好的品种,如云薯505、云薯801、威育5号、宣薯2号等,但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推广速度较慢。

2.3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且素质普遍偏低

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不愿在家务农,农村老、弱、妇、幼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且素质普通偏低,对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品种兴趣低、接受慢、掌握难、应用少,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2.4耕地面积和质量持续下降

昭阳区是农业大区,前些年由于一味追求高产,化肥农药投入过量,加上农村散户养殖大幅减少,有机肥严重缺乏。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加速、房地产的繁荣,城郊周边的大量良田被占,环境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耕地面积、质量都在下降。

2.5地块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昭阳区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但大多数耕地还是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加之昭阳区平坦成片的耕地很少,大多是坡地,基础设施差,大型机械根本就无法开展工作,只能运用中小型农机具作业,生产效率受到限制,很难使种粮收益大幅度提高。2.6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重视不够,特别是每个乡镇仅有2~3名农技人员,不能保障开展好本职工作。除了上级项目经费,地方财政投入粮食生产的经费严重不足。

3对策建议

3.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要破解今后“谁来种粮”“怎样种粮”等问题,只有依靠新型经营主体。一要加快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种养业,形成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力量。二要制定《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规范对家庭农场的管理和支持。三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强服务农户的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四要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增强新型经营主体服务示范带动农户的能力。近几年昭阳区已逐步形成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主要从事马铃薯、水稻的生产销售,如昭通西魁种植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66.67hm2左右,年纯收入50万元以上,所生产的马铃薯都是客户到产地购买,有时还要排队等候。在他的带动下,当地6.67hm2以上的种植大户已有十多户,抛荒的土地又开始复耕。

3.2加快土地流转,提高机械作业水平

土地分散已成为机械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劳动力成本是粮食种植中最大的成本支出,如全部请工种植马铃薯,每亩成本约2100元(肥料200元、地膜农药100元、地租200元、种薯400元、工时1200元),工时费占了近2/3。因此,要提高种粮效益,必须加快土地流转,提高机械作业水平。一要支持土地流转,过去昭阳区要流转66.67hm2以上土地政府才给予补助,建议连片流转13.33hm2以上的都应给予补助。二要出台和规范打破地界管理的办法,完善操作程序,让流转土地的农民吃下定心丸。三要加强农机装备建设,农机部门要花大力气研究推广适宜昭阳区的农业机械,提高种植、管理、收获、储藏、运输等各环节机械化水平,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3.3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质量

一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保证耕地数量。二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利用农艺、生物、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确保粮食生产旱涝保收。三要完善设施,加强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四要严格执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积极推广先进环保的植保机械,提高农药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五要大力发展绿肥生产,推广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做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3.4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

切实把粮食发展方式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的综合整治开发,使之向深度、广度发展,在“新特、生态、安全”上作文章,确保粮食上质量、上数量、上效益。昭阳区水稻仅有3333.33hm2,面积小,产量不高,但优势是昭阳区为高海拔粳稻区,生态环境好,水稻生长周期长,稻米品质好。这样就急需通过企业带动,种植特色品种如稻香2号、云粳37号等或开展种养结合,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切实提高种植效益。如实施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综合亩产值均在5000元以上,纯收入近3000元,达到了绿色环保、高产高效、种养结合的示范效果。2015年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下滑,种植籽粒玉米的亩产值只有1000元左右。而在养殖集中的区域种植专用青贮饲料玉米,亩产值可达2000元,比种植普通玉米增加一倍,而且节约劳动力。

3.5提高认识,加大支持力度

粮食生产建议第3篇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

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148.6公斤,去年上到亩产207.8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粮食发展趋势,到2010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2003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3.5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

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2000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

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

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特别是普及粮食增产技术上是很有成效的。但近年来放松了,倒退了。去年粮食总产比九十年代最高年产减少了31.33万吨,下降了28.9%。这里有面积减少的因素,但主要的是农业科技普及的力度减弱了。所以,今后抓粮食生产,应当把普及粮食增产技术放在首位,且不能固守九十年代的模式,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在提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粮食产量。

1、用3年时间培训50万种粮农民。着重普及玉米、水稻、小麦、油料、薯类5大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用5年时间实现粮油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标准,使安康的无公害化粮油产品品牌进入省内外粮油市场。

2、抓好粮食种子工程的实施。大力引进、繁育、推广专用玉米、专用小麦品种及高蛋白、高脂肪的粮食品种,在川道地区的富硒带建设一批富硒优质高产的示范区,使专用、优质品种覆盖80%以上的种粮户,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要高度重视育种工作,建立育种专业技术队伍,提升育种专业技术水平,恢复并增加对育种的投资和补贴,切实做到自育自用,保证粮食种子的质量安全。

3、继续推广粮食增产技术,规范推广技术标准。广泛开展万亩吨产田活动、创优质高产标兵活动,奖励在技术推广中有功人员。当前,仍要规范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标准化间套技术、精准播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议市上设立最高亩产奖、万亩吨产奖、平均亩产千斤奖,只奖县乡两级,每年奖评一次。

4、建立一支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农技干部队伍。重点建设好县乡两级农技站,抓好在职农技干部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完善并落实农技干部的岗位责任制,要加大对农技站的投入力度,购置一批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要求的设备,指导每个农技站都建起科技示范园、科普图书室、农民培训基地、产品质量检测室和成果展览室,使农技站真正担负起普及粮食现代技术的重任。

5、培养扶持种粮专业科技示范点。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种植规模经营,全市重点扶持一万户种粮面积在50亩、产量在5万斤以上的科技示范户,为粮食生产经营的科技投入提供方便条件。

三、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正确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稳定种粮面积的关系。凡适宜种粮的基本农田,要建档立卡,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把种粮红线底数面积定在350万亩。一旦粮食播种面积低于350万亩,党委政府须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干涉。目前,要妥善解决好水田被大面积改种经济作物的问题,茶、桑、果要坚决从水田中退出(种苗圃除外),烤烟所占基本农田的面积要严加控制。

要严格的依法保护耕地,对随意改变耕地用途的案件要严肃查处。要重新审视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对乱占乱建、随意扩大占地规模的问题,要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耕地特别是种粮的耕地当作落实“三个代表”的第一要务抓紧抓细,年年进行检查考评。

四、发展粮细加工,提高粮食转化率

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要提高土地的粮食产出率,而且要提高粮食的转化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业化水平。

1、要迅速转变粮食生产观念。粮食不仅是民食,而且是工业的重要原料。我们要由过去种粮只为裹腹变为种粮要为发展工业化,为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粮食生产,用办工业的理念来办粮食生产。农民的增收不仅要靠粮食,更要靠粮食的深加工及其粮食副产品的深加工。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的生活要多样化、保健化,人们对粮食的多样需求必然要求增加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一般发达国家人均直接消费不足200公斤,而间接消费粮食都在300公斤以上,人均没有500公斤粮食的占有量,是很难过上小康生活水平的。

2、大力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地方特色工业。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而我国仅在百分之十左右,说明食品工业在我国发展空间很大。我市粮食主产区多为高硒地质带,发展富硒粮食保健产品,是我市独有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如果我市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时候,能增加粮食总产量,每年能拿出5亿到8亿公斤的粮食进行精细加工,就可增加12亿到18亿元的工业增加值,农民从粮食产业化上能人均增收1000元,而且可以打出走俏市场的安康“富硒”品牌。

3、实施玉米发展战略,抓好玉米的深加工。我市是玉米生长的适宜区,只要综合运用增产技术,我市的玉米产量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玉米是高再生生物资源。它不仅是饲料之王、营养之王、保健之王,而且是高产之王、加工之王。在所有粮食品种中,玉米加工层次最多、产品最多,不仅可以酿酒熬糖,还可以生产高级淀粉、蛋白、玉米油、有机醇,还可以生产调味品和药品,玉米芯是生产木糖的高级原料,玉米渣和玉米杆可以生产生化饲料,玉米可以产出一百多个产品,增加值可以翻几番到十几番。多吃玉米产品,可防治心脑血管多种疾病。因此,发展玉米的生产经营,不仅有经济价值,而且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也适应目前我市广大农民的技术基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版权所有

粮食生产建议第4篇

一、全力抓好水稻“压单扩双”。

各县区、管理区要千方百计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年确保双季稻面积扩大万亩,粮食面积扩大万亩,使全市双季稻种植面积达到以上,力争用3年时间在适宜区实现双季稻面积全覆盖。要充分利用旱土资源,大力发展以杂交玉米、大豆、红薯为主的旱粮生产。

二、坚决制止耕地抛荒。

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发展粮食生产的政治责任,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村组,深入田间地头,逐洞逐户逐丘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对双季稻适宜区意向种植一季的,要加强政策宣传,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发展双季稻生产;对因农民外出务工、无人耕种的土地,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引导耕地向大户流转,或由村委会组织代耕代种;对长期外出、又不愿意转包而造成农田荒芜的农户,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不荒一丘田。

三、提升粮食产业整体水平。

进一步推进优质稻产业化经营,扩大优质稻订单面积,突出抓好优质稻基地建设,确保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实施粮油深加工百亿产业工程,扶持整合组建粮油集团,使组建后集团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吨以上,带动农户万户;引导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建基地,做好“产销对接”,在个县区个乡镇建成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万亩。

四、大力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发展种粮专业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培育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力争新增承包耕地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户,全市达到户。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村信贷、农业保险等实施办法,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持种粮专业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育、耕、种、管、收全程技术服务,多措并举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五、整体推进粮食高产创建。

以乡镇为单位,整建制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县每年分别办好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双牌县、金洞管理区分别办好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回龙圩管理区因地制宜办好个粮油高产示范点。

六、积极开展良种直销试点工作。

开展水稻良种直销试点,在建立水稻良种直销网点,以乡镇成建制整体推广水稻杂交良种直销。试点县筛选好早、晚稻主导品种,力争直销良种覆盖率达到播种面积的以上,良种增产贡献率提高个百分点,销售价格控制在市场零售价的以下。其它县区、管理区也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良种直销工作。加大集中育秧示范推广力度,每个县区、管理区创办个亩以上集中育秧示范点,为制止耕地抛荒和水稻“压单扩双”创造条件。

七、切实加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重点抓好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为主的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尤其要及时制定防治预案,完善应急机制,全力抓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两迁害虫的防控。积极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建立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防治队伍个,抓好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建设,使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万亩。

八、切实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

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兑现强农惠农政策,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严格落实耕地质量管理责任制,认真贯彻实施《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发展“两菜一肥”为主要内容的冬季农业,推进“稻-稻-油”生产模式,确保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九、整合资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

整合涉农资金扶持粮食生产发展,将农业开发、水利建设等重大项目集中在粮食生产重点区组织实施。中央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县区,要拿出用于支持粮食良种和生产技术推广、粮食产业化经营、高产创建活动;其他县区也要拿出一定资金用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发展粮食生产、制止耕地抛荒等。切实抓好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建设,严禁挪用截留资金。

粮食生产建议第5篇

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下,于2003年7月进行,到2005年12月已完成了全部工作。256名在职职工在领取了安置补偿后,终止了国有职工身份,为113名退休职工全部缴纳了养老统筹,退休职工移交社区管理,由社保局每月按时发放退休养老金。全县21户粮食企业的注销手续全部完成,实现了“两终止、一退出”的改革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

17号)的精神,新组建了××县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负责县级储备粮的购销储存等工作,从原下岗职工中聘任了三人进公司工作,公司成立了董事会,董事长由粮食局副局长兼任。

一、企业改革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问题。

我县21户国有粮食企业改制时经审计认定的政策性粮食财务总挂账2713.1万元。其中占用农发行贷款2519.9万元,占用企业自有资金193.2万元。

在2519.9万元的农发行贷款,中央财政承担531万元贷款产生利息的50%,省、县各负担531万元贷款产生的利息的25%。下余1988.9万元农发行贷款产生的利息全部由县财政负担。

县财政实际承担的农发行贷款总额为2121.63万元,按年利率6.72‰计算,县财政每年需支付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利息142.57万元。

我县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为每年80万元,全部用来支付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利息都还有很大缺口,而我县财政又非常困难,建议上级将我县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再增加100万元。

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193.2万元,长期占用企业自有资金,使新组建的企业经营运转困难,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农发行协调联系,把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占用企业的自有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实行挂账,置换企业的自有资金,使新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

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产生的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贷款,按贷款合同约定期限,到2008年12月31日到期。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出台相关贷款本金消化政策、消化此笔贷款。

二、优化国有粮食企业的布局和结构,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差,粮食存在品种结构性余缺。每年需要从外地调入大量的大米、面粉、大豆、食用油才能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而每年都同时有大量的玉米外销。我县以上粮油的调入、外销在企业改制后都主要是私营、个体粮食经营户在经营运作,企业改制后重新组建的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因原粮食仓库出让开发,新仓库正在征地建设过程中,除了管理县级储备粮及开展军粮供应外,市场议购议销业务开展得不够活。根据我县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几个乡镇现有的粮食仓库,向周边乡镇辐射批发粮油,在县城和粮食销量大的乡镇建立粮油连锁门店,或与粮食销售大户合作,扩大粮食销售市场份额,发挥国营粮食企业在资金、资产、业务方面的优势,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二)在玉米主产乡镇,培训扶持粮食经纪人,主动与私营、个体粮食经营户、乡村经济组织和粮食经纪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扩大玉米收购量,既满足售粮农民需要,增加农民收入,也可满足县级储备粮轮库需要,外销实现经营利润。

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作用与组织管理制度。

我县2003年的粮食企业改制工作,主要就是围绕触动企业的产权制度、国营职工身份制度的改革开展的,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彻底的。

改制后新组建的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已初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

改制后新建的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逐步完善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管理科学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较宽的意义上说,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管理致力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核心是激励、分配、约束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管理是否科学、最终要从管理的经济效率上,即管理成本和管理收益的比较上做出评判。

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正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分配、约束机制。要打破现状,积极而为。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公司在奖励、分配、约束机制方面工作举步维艰,效果不明显。其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工资制度或行政工资制度。即不管经营业绩如何,公司经理1500元/月,副经理、会计主管1000元/月,普通职工500元/月。该公司从成立以来主要业务就是县级储备粮的管理储存和军粮供应工作,市场议购议销业务开展得不够好不够活。

要加强领导,积极支持帮助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分配、约束机制,充公调动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加快仓库建设征用土地手续办理及建设并利用现有粮食仓库资源积极开展市场粮油经营。

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

我县由于经济落后,公路等级差,交通不便,粮食运输成本较高。除县城外,大部份乡镇的粮油经营户对粮油都是附带经营,粮食购销市场不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较大的粮食深加工企业。

建议粮油购销储备公司通过外引内联,充分利用几个乡镇现有的粮食仓库资源,主动与私营粮食企业和个体粮食经营户联合协作,大力发展城乡粮油连锁门店,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培植1—2户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城乡连锁门店和连锁经营的做法。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没有开展粮油连锁店经营工作。

六、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粮食生产建议第6篇

一、世界粮食市场的基本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的大幅波动是一场 “结构性突变”: 与 20世纪 70 年代和 90 年代中期两轮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不同,本轮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从 2006 年开始,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大。特别是从 2010 年年中开始至今,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糖类等供需缺口明显拉大。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 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 22. 4 亿吨,实际利用 22. 8 亿吨 ( 缺口 4000 万吨) ,库存量 4. 9 亿吨。同期,世界粮食平均价格上涨近 1 倍,造成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平均 上 涨9% ,通胀率也从 2010 年的 6% 上涨到 2011 年中的 6. 9%。对于粮价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它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对各国重视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问题是: 粮价大起大落,容易传递错误信息,误导市场预期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造成国际市场粮价过度震荡,不利于各国粮食的稳定生产。对于这一点,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司的认识比较客观,认为世界粮食市场急剧波动,将迫使各国为了粮食安全,趋向更为严格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策,对于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将构成相当大的冲击和压力。对世界粮食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国际机构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观点看,主要是认为: 世界粮食供应中长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其依据是: 俄罗斯、南美等主要产区粮食作物种植的面积和产量,今后几年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但又由于亚洲及部分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扩大,将使粮价高位运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世界粮价的预测是: 2011—2020 年间,谷物年均价格将上涨20% 。世界贸易组织专家则认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粮食有 40% 因运输、仓储等原因而损耗掉了,未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 而发达国家有22% ~25% 的食品因到期被丢弃,所以缓解供求矛盾还有潜力和空间。对世界粮食市场近期的走势,国际机构专家表示暂难以作出预测,认为尽管粮价上涨刺激了俄罗斯、美洲国家扩大种植面积,美国农业部也上调了 2012 年小麦、大米、粗粮的供应和库存预测总量,但粮食价格仍面临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大幅波动的情况仍可能再发生。

当前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和粮价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气候因素。这是影响粮食生产和价格的最大不稳定因素。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粮农组织的专家指出,2006 年以来多次出现粮价异常波动,都是由于主要产粮区灾害天气引起的,特别是全球变暖造成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带来土地沙漠化,对世界主要产粮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以及亚洲的印度、泰国和中国的粮食生产都构成了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一旦粮食产量下降 5% 左右,相应的国际市场价格将平均上浮25% 以上。

二是耕地因素。目前,全球可耕土地面积已接近饱和,可新增耕地主要在非洲和南美洲。巴西是南美洲可耕土地增加最多的国家,但巴西土地的增加是以破坏热带雨林为代价的,长远来看对全球气候环境和农业生产并不利。除增加耕地面积之外,农作物单产产量的提高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 40 年,全球农作物单产呈现逐步增长态势。综合以上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未来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 1. 7%。

三是技术因素。尽管各国对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认识还不一致,但专家们认为转基因等现代生物科技,以及化肥、种子、灌溉、仓储运输等技术的提高,客观上还是有利于改善世界粮食的生产供应。同时,农业部门进一步工业化,提高食品加工利用水平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世界粮食计划署就认为,世界粮食供需不稳定、粮价波动较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不够广泛,特别是在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缺乏现代农业科技设备、技术和人才,农业生产率低下,导 致 这 些 地 区 粮 食 危 机频发。

四是人口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专家都预计全球未来每年至少新增 5000万人口,如按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30 斤粮食计算,未来 10 年世界粮食需增加 1. 6 亿吨,这需要世界粮食生产增长率必须每年平均达到 1. 2% 以上。对此,他们认为美国、巴西、俄罗斯等主产区有较大的生产潜力,供应尚不会发生问题,但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问题,主要是:一是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中国将有 1 亿 ~ 2 亿人口从农业部门转到城镇,肉类、油脂、奶类制品需求有较快增长,用作畜牧饲料的粮食需求也会随之大幅增长; 二是基于环保和能源供应的考虑,美国、欧洲用作制造生物燃料的粮食消耗将持续大幅增长,目前美国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就占到了其国内玉米消费的 35% 和世界玉米消费的 12% ,欧盟生物柴油耗用的油籽量占其成员国产量的 60% 、全球贸易量的 70% 。世界粮食计划署强调,世界现有 10 亿饥饿人口,世界粮食计划署只能救助其中的 10% ,因此,必须加大粮食援助和合作开发,才能满足贫困和饥饿人口的需要。

五是政府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专家对部分出口国采取的临时粮食出口限制政策表示异议,认为这实际上加重了世界对粮食的不稳定情绪,从而进一步助推粮价走高。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司对这些国家采取限制性出口政策表示强烈关注,要求这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具体程序和规定必须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同时希望这些国家不要将这些政策措施常态化。对于尽量减少粮食进口,专家们指出,自给自足的政策只适合于有较大国土面积和较多人口的国家,他们还是寄希望于通过推动自由、开放的粮食贸易,来保证大多数国家的粮食供应。此外,专家们还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合适的农田水利政策、农业支持政策,以及保持适当的库存、改善仓储和运输条件等,都是各国保障粮食供应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当前世界粮食市场的三个热点问题

第一是粮食市场是否存在过度金融化。2010 年以来,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从而引起了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的频繁剧烈波动。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认为,期货市场存在的目的是: 提供可预期的市场交易信息,同时为供需双方规避价格风险提供机会,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短期投资回报和炒作,认为在大宗商品市场的投资回报会高于股票等金融工具,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估计一些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会认识到这个问题,将资金回流到金融市场。但如果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也出现类似金融化问题,仍会对世界粮食交易产生放大效应。专家们坦承,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十分关注各国农业政策和市场运行,但对私人资本流动以及商品交易所是否设立有效的协调监管机制,各国对此还未能形成共识。

第二是关于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国际机构专家们对谈判前景均表示不乐观,认为此轮谈判如达成协议,美国、欧洲承诺大幅削减国内补贴,取消或减少贸易限制,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贸易十分有利,但这些发达国家受制于国内政治压力,短期内难以作出妥协或让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司认为应当对农产品贸易谈判保持信心,同时也认为,农产品贸易谈判并不像工业品贸易那样南北壁垒分明,各国在农产品贸易上的利益相互交织,十分复杂。此外,近年来各国动植物检疫等歧视性措施开始大量增加。为此,世贸组织将致力于创造农产品贸易谈判的条件,推动贸易便利化,组织各成员国定期通报农业和动植物检验检疫方面的政策,增强透明度。

第三是世界粮食问题的多边协调。专家们认为,目前国际社会对粮食问题都高度关注并计划采取行动,相信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比如 2011 年二十国集团首度召开农业部长会议,磋商粮食市场问题,通过了共同行动计划,重点从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信息透明化、加强国际协调、减少食品价格波动对最困难国家的影响、监管农产品金融市场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并提出了 2050 年全球农产品增产70% 的目标,其中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增产目标是近 100%。但有专家认为,部分粮食出口国对粮价上涨持肯定态度,并组成团体反对过多干预粮食市场,国际协调粮食问题难度加大,国际组织主要的职责是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包括推动建立国际农业数据库,收集有关农业生产、消费和库存信息,协调粮价不是国际组织的义务,是市场的行为。

三、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中的地位及影响

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在粮食生产及供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敬意,指出在短短 20 年时间里,中国从粮食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典范。国际机构专家对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粮食问题上的影响和应对举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认为中国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影响世界粮食供求。我国农产品贸易额由 2002 年的304. 3 亿 美 元 增 加 至 2010 年 的1207. 9 亿美元,增长 3 倍,年均增幅 18%,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目前,我国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玉米等的主要进口国。联合国贸发会议专家认为,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政策对稳定世界粮食供应很有意义,但他们非常关心中 国 的 粮 食 库 存 问 题,指 出2011 年年初预计中国原计划进口200 万吨玉米,后来调整为 450 万吨,而实际需要 500 万吨。这个数字相对于中国总体粮食产量而言并不大,但对世界市场就容易引起价格波动,所以大家都很希望能够获得中国粮食库存的信息。联合国工发组织的专家指出,中国坚守 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未来城镇化、工业化将会使中国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土地资源将成为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保证粮食安全之间不得不进行权衡的重要因素,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粮食进口将会有大幅增加,仍将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

二是决定世界农产品贸易谈判进程。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司认为,多哈回合农产品谈判的唯一焦点是中美谈判没有结果,问题主要集中在敏感产品清单和特保机制,包括大量削减农产品补贴,减少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而美国却把农产品补贴削减与要求中国在十多个领域的彻底开放相挂钩,致使谈判陷入僵局。一些国家在粮食谈判问题上仍对中国带着 “有色眼镜”,对此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是希望更多参与国际组织多边援助。国际组织既高度评价中国对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粮食援助,也希望中国政府考虑利用多边渠道进行援助,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因为国际组织援助项目往往被视为无条件合作、政治敏感度低,更容易被受援国接受,社会公共效应更好。世界粮食计划署建议中国多通过多边援助,既可以扩大受援国的范围,赢得更多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同时也可以回击西方媒体炒作 “中国”、 “新殖民主义”等言论。

四、国际机构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建议

联合国工发组织政研司司长( Ludovico Alcorta) 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中国提高工业品贸易附加值,获取比较利益。虽然世界农产品贸易价格走高,会带来一些利益损失,但只要中国不断提高加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获得相对较高的比较利益,就不必担心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现行的贸易发展方式、调整贸易产品结构。二是希望中国参考其他国家,在海外建立粮食供应基地。目前已经有海湾国家在苏丹、肯尼亚购置大量土地进行农业开发和粮食生产加工,缓解自身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中国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由于中国与这些国家情况不同,作为大国,购买其他国家的土地很容易被误解,其外部风险需要评估。联合国贸发会议专家建议中国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和国际协调经验,在六个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一是借鉴 OPEC 的经验,推动建立国际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磋商机制和价格谈判机制。二是建立应对价格波动的政策机制。因为农业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政府建立动态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稳定农业生产较为有利。三是建立收入稳定机制。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可能会影响到居民实际收入和消费能力,因此对部分贫困居民可给予适当的收入补贴,保证他们正常生活所需。四是建立库存和“价格稳定基金”,对于因粮食价格急剧波动的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动用库存或者直接购进部分粮食后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售出,以尽快稳定市场供应。但库存和 “稳定基金”也有缺陷,如频繁使用对政府财政构成压力,如使用不当,则易造成价格急剧波动,对生产者不利。五是加强对市场交易的管理。专家认为政府要鼓励企业和机构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规避粮食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又要严格监管,防止出现投机和炒作行为。六是推进农产品的贸易和流通。专家认为中国保持 90%以上的粮食自给率会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建议要加强粮食供应的多元化和国内粮食市场流通、仓储条件的改善,继续推进国际农产品贸易便利化,逐步消除扭曲进口的各种限制性措施,消除国内农产品流通遇到的各种障碍,改善市场供应能力。同时注意调整食品和粮食结构,提高生产加工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建议中国粮食生产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提高生产率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要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建设良好的灌溉系统,促进提高生产率,特别是小生产者生产率,增强抵御外部市场冲击的能力,减少浪费。加大对农业研发、农业机构及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以及应对天气变化、资源缺乏的能力。二是改进市场信息,促进政策协调。要努力改进国际和国内的有关市场信息与检测系统,包括与粮食安全有关的商品生产、储存及贸易数据,加强市场交易管理的协调,增加透明度。三是有针对性地保护弱势群体,实施风险管理战略。帮助低收入的消费者、生产者维持其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建立应急粮食储备。加大力度建立基于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有小生产者参加的期货合同及粮食期货交易,通过保险等手段在国内生产减产时为进口食品提供资金,或利用期权合同锁定未来的粮食进口采购。

五、我国应对世界粮食问题的工作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重大利害问题,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多双边合作,以及进行经济、政治、外交合作的重要领域。世界粮食问题对我国有影响,我国的粮食问题对世界也有影响,为此,要以世界眼光、全局视野来统筹考虑粮食问题。总的来看,国际机构专家对世界粮食发展持乐观态度,未来世界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够达到基本平衡。尽管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总的判断是: 世界粮食未来几年总体还不会成为问题,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来说,则可能成为大问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科学的研判和充分的准备。根据国际机构专家意见,我们认为,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 一) 继续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粮食供应能力,健全粮食安全机制

重视对农业的投资,特别做好农业吸收外资的工作,推动农业生产和技术合作,这是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投向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销售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对中西部农业设施的投资。推动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国外投资者开展农副产品领域的合资合作。支持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加强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绿色农 业、生 态 农 业 领 域 的 技 术合作。加快国内农产品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强化流通与仓储。继续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完善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等,加强建设现代多元农产品流通主体,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等; 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产品流通业态,诸如连锁销售、农超对接、期货交易等,减弱价格波动风险。统筹加强农产品战略储备和应急调控。要根据人口规模、消费结构、地区差异等因素,逐步扩大我国粮食、农副产品等重要民生产品的国家储备总量,依靠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储备商品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适时调整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和比例。

( 二) 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粮食供应多元化

重点集中在三方面: 一要完善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提高贸易话语权。在 20 世纪初,我国粮食还保持着净出口格局。但自 2003 年以后,进口不断增加,出口逐年减少。2010 年我国大豆净进口 5478万吨,小麦净进口 102. 6 万吨,玉米首次净进口 144 万吨,仅大米保持净出口态势,但净出口量降至16. 2 万吨。作为大买家,我国对市场的影响非常大。目前我国已成为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但尚未与出口国建立比较稳定牢靠的合作关系,进口渠道主要掌握在国际商家手上,在大宗农产品定价方面也几乎没有话语权。因此,把握贸易主导权和提高贸易话语权,对稳定我国进口来源、降低进口成本极为重要。二要继续抓好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谈判,把握好农产品市场开放的节奏,保证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有序。完善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对国内外价格、数量、供求关系要作深入研究并及时作出预测,科学把握进出口调控力度,稳定粮价、保障供给。三要 加 快 实 施 农 业 “走 出去”,增加世界市场供给。从长期来看,南美、非洲、部分周边邻国的粮食生产潜力较大。作为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与友好国家合作开发农业,具有长远和重大的意义。因此,我国应在国际农业技术合作、建立境外粮食生产基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由于粮食生产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加之时间长、风险大、回报慢,在 “走出去”方面需有长期战略考虑。在综合考虑国际舆论和东道国社会反应的同时,要统筹把握农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形式和渠道,一方面要支持企业到南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合作; 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中非多双边战略合作,增加援助非洲农业示范中心的数量,在非建立农业开发园区,开展粮食深加工合作。

粮食生产建议第7篇

今天参加全市粮食工作会议,感到非常高兴。刚才会议传达了全国、全省粮食局长会议精神,表彰了在去年粮食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借此机会,我向获得全国、全省、全市先进荣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等会省粮食局邱吉玲副局长和市政府李豆罗市长还将作重要指示,我只讲两点:一是成绩很大,二是再接再励。

一、成绩很大。首先在服务“三农”方面成绩突出。全市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按最低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服务措施,开展订单收购,提供市场信息,引导粮食种植品种调整,很好地维护了粮农的利益,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十五”时期,粮食部门共收购粮食36亿斤,销售粮食39亿斤,支付农民22亿元,取得了农民高兴、政府满意、企业得利的成效;二是在转变机制、推进改革、取得效益方面成绩明显。根据国务院颁发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已逐步朝着向管理市场主体的准入、保证国有粮食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三个方面职能转变,进入依法行政的新阶段。粮食企业圆满完成了粮食政策性亏损财务挂帐8亿多元,可以说,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老人、老粮、老帐等“三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粮食销售开辟了长、珠、闽三大粮食流通走廊,建立了产区与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购销企业整体实现扭亏为盈,成为全省少数几个盈利地市之一;三是各方面工作成绩斐然。三年来你们在招商引资、综合治理、安全稳定、文明创建、军粮供应、计生、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都先后获得了国家部委、省局、市委、市政府117项表彰奖励,特别是军粮供应获得财政部、国家粮食局、总后勤部的先进单位、扭亏增盈获得全省先进单位,成绩来之不易。所以说你们的成绩很大。

二、再接再励。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和粮食工作,在“*”开局之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4月12日国务院又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的工作,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你们必将肩负更大的责任。希望大家再接再励,发扬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近几年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成绩,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里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三点工作建议。

一是粮食工作要更好地服务“三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根在农业,人在农村,粮食职工与农民兄弟是鱼和水的关系,农民对粮食部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形势下,粮食部门更要多为“三农”提供服务,如宣传国家惠农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提供市场粮食品种需求信息,引导农民种植价高质优的粮食品种;提供科学整晒、安全储粮技术指导等等,使农民种好粮、卖好价,只有粮食增产了、农民增收了,粮食企业才能掌握更多的原粮求得更大的发展,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是粮食工作要更好地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形成一批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发展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粮食企业,做响自己的粮油品牌,是带动解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方面工作做好了,把粮食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重组资产、优势互补,通过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人员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做好产业化经营这篇文章,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增强粮食经济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粮食生产建议第8篇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按照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们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座谈会,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请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3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双轨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粮食管理体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转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过去“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搞活了粮食流通。三是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四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五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初步建立起了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有效机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和监管的关系,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形成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粮食供求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五是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多渠道作用的发挥也需要统筹兼顾。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种粮收益和比较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实施粮食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促进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五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亟待加快,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监管体系以及粮食法制建设都还需要继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