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农村建设概括

新农村建设概括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8 09:19:50

新农村建设概括

新农村建设概括第1篇

1.农村金融理论综述

信贷补贴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金融的主导理论。八十年代以后,农村信贷补贴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替代。农村金融市场论特别强调市场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指出农村资金机会成本较大,认为政策性的金融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农村的金融中介结构可以通过利率的市场化补偿其发生的金融成本。

金融抑制是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状况时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农村信贷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金融抑制可能是供给型或需求型中的任一种。

2.金融生态环境的解读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或生物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环境是指人类生存自然现象的总体,环境和生态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名词。金融组织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与其自身生存环境之间长期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金融生态,金融生态就是通过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动态平衡系统。

3.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直接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极为必要的。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及信贷资金、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及政府的政策及执行等。

二、现阶段我们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我们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从信贷资金支持状况、农村支付环境状况、金融机构设置情况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设置情况

辽宁省丹东市截止二零一三年年末共有银行机构十三家,营业网点共有二百四十个,其中城市营业网点数占总营业网点数的46%,农村地区网点则占据54%。

2.农村信贷资金的支持情况

截止二零一二年末,辽宁省丹东市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共计580亿元,其中涉及到农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4%;涉及农林牧渔方面的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32%;涉农其他方面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68%;按贷款城乡地域分类,农村地区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7%;城市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13%;按贷款接受主体分类,个人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27%;企业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73%。

3.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

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水平是农村多层次的客观需要。现阶段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情况可概括为: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区仍较为落后、农村人均银行支付结算账户拥有量较高、联网核查系统已经覆盖农村所有银行网点、农村地区的主要支付结算方式依然是现金、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依然落后于城市。

4.农村信用体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最终造成农民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局面,严重的影响了农村整体。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发动主要金融机构在二零零八年开始加强了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覆盖率偏低。辽宁省丹东市农村银行机构网点仅占自然村总数的10%,换句话说平均十个自然村才有一个银行机构网点,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农村银行机构网点在当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银行机构网店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村镇,有的经济落后的村镇甚至没有银行网点。

其次,追求效益最大化导致农村金融网点萎缩。农村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是农村金融机构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如果受业务量限制出现亏损,金融网点的应对措施就是撤离或合并,这就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贷市场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偏离了三农主题;现有信贷产品不能满足农村信贷市场的需要;农村信贷服务不完善抑制了信贷需求、信贷没有有效的载体支撑;信贷营销力度不够等。

3.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概括的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支付结算资源配备不合理而且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支付服务组织较为单一,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用途过于简单;支付结算体系基础结算建设落后,制约了业务的开展;支付结算知识未能普及,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支付结算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难以推广。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地方金融机构及政府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积极性;农户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农村信用评级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农村征信市场缺位严重;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健全。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1.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数量急需扩大

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在过分的依赖农村信用社,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会,鼓励并引导各商业银行积极的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布局,鼓励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另外,要逐步加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来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2.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要加强

农村资金的大量转移、流走,使乡镇涉农金融机构缺少资金,造成存款比例失衡,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加大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提出建议包括:强化信贷资金的支农责任,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信达抵押担保机制;各项信贷支农政策要切实有效的落实;金融政策宣传活动要在农村积极的开展,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方位覆盖。

3.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支付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结算汇路、优化支付环境。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快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支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卡的功能要开拓创新;积极推动新业务、新机构的发展;扩大农民工银行开的特色服务范围。

4.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概括第2篇

第一,农村文化及其社会功能。在对文化、农村文化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农村文化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包括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和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指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科学的发展观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实的机遇。

第四,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农村文化建设方略。根据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境遇分析,提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对策,指出消除农村负面文化影响,合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多渠道营造农村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农村特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当今农村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理解文化的涵义,描述农村文化现状,找出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价值取向,然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索研究,希望能发现一些有实践价值的观点、思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有所探索有所创新,并试图找出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农村文化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借鉴。

第一,文化与农村文化概述。从基本概念层面厘清文化、文化建设、价值和价值取向的相关内容。首先弄清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内涵,其次从多个层次分析对价值和价值取向的理解,最后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阐述农村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

第二,主要分析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价值取向偏差。首先分析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农村文化环境、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滞后现象,然后分析这种滞后现象的主要根源――价值冲突: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冲突;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先进性与落后性的冲突。

第三,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正反经验,探索农村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以及实现这些价值取向的具体要求。包括:多维和谐取向、以人为本取向和先进性取向。

第四,主要论述农村文化价值取向实现的具体对策和途径。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直接指导、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实现,有且只有在文化建设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取向。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必须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必须整合社会力量促进农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概括第3篇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新农村的概念也在不断变“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个20字要求,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赋予其新时期的内涵,它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通过这些综合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__是孙权的故里,郁达夫的故乡,山水绮丽,人文荟萃。改革开放以来,__各方面建设取得了长远的发展。特别是20__年,三大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202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达63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达10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基本竞争力排名分列全国29位和28位。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去年农业总产值增长16。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双拥模范城市、省文化先进(县)市等七项创建顺利通过,这些都为__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__年,农民纯收入累计达6833元,__新农村建设在面上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双建设、双整治”、“百千”、“百民农民素质培训”、“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东海明珠”等工程全面推进;剡溪、松溪等小流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实效;循环经济初现端倪;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文化中心和体育健身苑点建设全市铺开;有线电视入户广播进村全覆盖;高标准高质量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十五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亦达到90;卫生事业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3.39人,每千人病床数2.64张;交通事业,通村公路率100,公路硬化率100,成为杭州地区首个实现沙改油的县(市);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100,实现城市居民同网同价等。应该说,这些政府的公共投入都为新农村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目前,全市农村涌现许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共性是这些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联动发展,个性是每村都有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比如春江街道新建村。新建村是__市委、市政府首批任命的“社会主义小康示范村”;“省、市级文明村”;__市“五好村级党组织”,20__年又先后荣获“杭州市卫生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去年实现工农业产值12.9亿元,村集体经济3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1000元。

是经济建设促进了新建村向文明村镇的规范化发展。过去的新建村是一个温饱难度的穷村,通过多年艰苦创业,村镇建设有了坚实的经济支撑,村民生活也从贫困走向富裕。该村从1994年开始,实行村镇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委托杭州规划设计院,制定“村镇建设规划方案”,村民建房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设施、统一分配。经过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现已将原来零乱不堪的三个自然村庄,统一建设成为规范、新颖、舒适配套齐全的村民住宅新区,80的居民迁入了新居。

新建村民在自己舒适的生活中并没有忘记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外来民工,为了不让外来民工居无定所,让他们也有了一个温馨的家,村里毅然决定出资2200万元,建成了8幢计16761平方米的公寓楼房,为外来民工创造了舒适的住房条件。与此同时,还和教育行政单位街道、一起办起了民工子弟学校,让民工的子女和当地人一样,共处一地工作学习,今日的新建,农村居民和外来民工和和谐相处,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了和谐因素。

对村中的老人和妇女给予了各种形式的补助。社会保障消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20__年,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为全体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手续。企业为全体员工(包括外来民工)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了职工医疗统筹,消除了村民和职工的后顾之忧。村民办理的农村全作医疗保险达80以上,养老保险达100。

还比如东洲街道的白鹤村。白鹤村位于__市城东7公里处,东部连接杭州,南临富春江,北靠黄公望公园,__市一级公路东大道贯穿村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白鹤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称:村庄掩在绿荫中,楼房建在果园旁,家家门前有花草,户户都在奔小康。村现有集体固定资产2097万元,每年集体可支配资金65万元左右,20__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800元。

根白鹤村据“百千”工程建设者和本村的实际情况,邀请__市规划局、省林学院、省旅游学院编制了“三个规划”;一是“村庄总体规划”,包括村庄道路建设、村民房屋建造、集体设施等到进行全面规划;二是“生态村建设规划”从生态村的要求,全面规划前景;三是根据地本村实际,抓好了“乡村俱乐部建设规划”借白鹤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毗邻__市区和杭州的地理条件,对发展乡村旅游、抓好特色餐饮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

白鹤村在结合整治村庄的同时,积极创办“绿林餐馆”——在林子中建造亭台楼阁,开设各式各样的休息场所和特色餐馆。去年以来,已有30多户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创办了10家绿荫餐馆,不仅使白鹤村建设有了自己的特色,使农户改善了生活环境,也吸引了不少游客。20__年,绿荫餐馆共接待游客数2万人次,增加村民收入800多万元。10月,村支两委又把这些餐馆组织起来,组建了一个“乡村俱乐部”,不久前,杭州市旅游协会已正式为“杭州市白鹤村乡村俱乐部”挂了牌。

20__年,该村投入30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整治和建设:一是改善村民的饮用水。使村民和游客吃上、用上卫生的自来水。二是建设道路。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并且在路旁装好了路灯,建立了绿化带。三是为全村230户村民家家配置了垃圾箱。同时村里配备了4名保洁员,对村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四是建立“健身公园”。添置了一批体育运动器材,给村民和游客休闲、锻炼。五是建造生活污水处理“生化池”同村每户补贴400元,为每户村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对村中的两条溪流进行了改造。六是村出资对农户的“赤膊墙”进行了粉刷,并画上了宣传画,既美化了村庄,又倡导了文明。由于加了投入,使白鹤村面貌焕然一新,让每位到来的游客感到:走进白鹤村,一片新气象。

还比如春建下唐村。下唐村有农户145余户,总人口452人,耕地与山林面积3500余亩。近几年来,该村根据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注重发展、促进稳定、环境洁净、生活富裕为目标,加快推进全村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了杭州市文明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先进村以及五好党支部等诸多称号。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下唐村具有丰富的山林与山丘缓坡资源。该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巩固农业基础,保持粮食生产量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开发综合农业、效益农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等方法,使广大农户开阔视野,掌握种植业技术,以促进开发农业顺利健康发展,目前全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茶叶、笋、干果、苗木,共计20__余亩,被列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区,其中有机茶叶、无公害信用笋还畅销各地,综合农业的有力开发,有力地提升了全村农业产值和效益,20__年,全村实现了农业总产值110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448元,真正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综合农业的开展不仅为下唐创造了财富,而且使原具自然之美的下唐更加生态、自然、和美。如今,不少投资商闻名而至前来洽谈、签订进一步加大下唐村农业开发力度的业务与协议。

以上是我们__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典例,概括来说,我们__的新农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村级班子团结务实、求新求真、充分发挥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领导核心作用;城乡之间良性互动;村中环境和谐;农村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恢复较好。从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是小康,农民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生产和生活逐渐向城市靠拢,大多数人生活较为富裕。

二是文明。树容村貌明洁,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得到提高。

三是生态,能用好有限的资源,减少土地浪费和水污染,开发了绿色无公害产品,大力搞好环境保护。

新农村建设概括第4篇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以及丰富了农民就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了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联系,对于我国将来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以及农村

我们在进行进一步探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农业和农村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 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者内涵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对二者的建设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两边的发展困难,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

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概括第5篇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惠及我国8亿多农村人口的民心工程。县域是农村地区基本行政单元和经济实体,县域经济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把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抓好县域经济。

将镇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围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把“农村”的概念弄清楚。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因此要弄清农村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定义。

依照1989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也就是说城市包括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然而我国的市、镇建制标准经历了多次变动,没有统一和明确的标准。对于设市的标准,1955年公布的标准基本上是聚居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1983年、1986年和1993年又进行了调整;1993年的设市标准分为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综合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设立县级市的最低人口标准是非农业人口8万人。而对于设镇的标准,1955年和1963年都公布过不同的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是1984年颁布的。现行标准规定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__人的,或者总人口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

按照上述规定,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则应是人口尚不足以设镇的地域,包括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村一定区域内经济、文化、科技、服务的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教育、福利、服务设施,是农工商综合发展的综合体,绝大多数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庄分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次,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除是农民聚居和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基地外,还设有农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本村和所属基层村服务;而基层村除住宅和生产性设施外,一般没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行政意义上的一个农村地域十分狭小,一般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同属一个镇管辖。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如果我们仅把目光放在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孤立地考虑其发展、规划和建设,必然会缺乏区域统筹,造成村与村之间的重复建设。因此应把镇也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范围里来。虽然《城市规划法》将建制镇作为城市范畴,但它与城市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它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概念应超越行政概念,将建制镇也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即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是包括村社、集镇和建制镇在内的县域(包括整县立市、整区立市)范围,称农村区域。

在农村区域内存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是由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开放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有经济基础,也有上层建筑;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集中在其中,事关8亿多人口的生存、生活和生产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发展大局,真可谓“小县域,大战略”。

建设新农村关键:发展县域生产力

县域是农村地区基本行政单元和经济实体,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抓好县域经济,即发展县域生产力,这是基础和前提。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是工业,包括外来工业企业和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在乡镇,尤其是县域中心镇和县内重点镇。工业发展了,就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这是最直接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有效做法。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改造村庄环境的意识也自然增强了,对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迫切性、积极性也提高了;为了适应务工就业的需要,学习相关文化科技知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也提高了。

据我们对不同类型县域,尤其是对我国中部地区县域农村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农村的农民收入水平都很低,基本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子女不远万里外出打工收入维持家庭生活,除少数靠近城镇的村民外,绝大多数农民目前首位考虑的重点是如何解决生活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很少或根本无能为力考虑如何改善村容村貌、搞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有些村前些年通过上级有关部门对口扶贫或干部挂职,搞了些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如修水泥村道或乡道、办文化站等,奈因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太薄弱,拿不出资金来管理和维护,公益设施名存实亡。没过几年,水泥路就变成了沙土路,沙土路又变回“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的泥巴路。这就说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通过抓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才有可能拿出资金配合国家搞农村基本建设,发展路、水、电、气和科、教、医等设施,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能力消费和共享这些公益设施。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回过头来又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下之间两种积极性、两种动力有机结合,党和国家的良好愿望和宏伟目标与农民的期望和农村的现实结合,促进城乡之间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有明确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要抓住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抓准区域经济增长点和经济重心区域,这是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多年来研究的重点和深刻体会。如何根据县内的资源和初级农产品的特点,瞄准国内外市场,选准发展节点,营造发展环境,全力招商,引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是县内领导班子执政为民的主要任务。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

新农村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个全面的观点、长远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既要有个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又要立足当前实际;既要从全面着眼,又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要做的事情很多,笔者认为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是搞好农村区域发展 研究和规划。

要运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以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摸清制约县域发展的主导因素基础上,根据县内外的资源、环境条件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目标、任务、模式、重点、突破口以及措施和对策。目的在于为县领导提供一个科学的发展思路和科学决策依据。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一步对于一个区域,尤其是启动发展阶段的区域,实现快速、健康、有序、协调、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对全县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规划首先要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按照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空间协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战略目标要求,对县域内产业、经济、社会、城镇体系、土地、环保、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进行专项发展规划和各项协调发展规划与布局,既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双重效应的协调发展。该层面的规划为县领导和县各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决策依据。

在如上规划指引下,按照城乡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镇域发展规划和镇区总体规划。中心镇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节点,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基地。建设新农村不要忘记乡村城镇化这个社会发展趋势,因此开展中心镇规划和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清醒地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作为实现乡村城镇化、农业和农村区域现代化的载体,重视产业、经济和人口集聚。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小城市”的目标,规划和配套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立足于营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创业环境和舒适、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增强其在区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心镇的规划建设要注意合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注意保护和弘扬城镇风貌和文化特色。

新农村建设概括第6篇

关键词:山区新农村;土地利用;评价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以土地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各个地方政府、企业、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的土地资源环境所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的因素,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业用地的不断退化使得土地资源的短缺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难题。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基于生态、经济、社会方向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可持续利用的评价研究。

2.实证: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梅子村地处四川省天全县,距离县城3公里。东与大坪乡接壤,南与始阳交界、北与马溪村、西与向阳村接壤,国道318线穿过该村。作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梅子村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多样类型。但是,该村土地的利用呈现粗放利用的特点,其中宅地基的粗放利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梅子村为例,对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及实证研究,寻找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阻碍性因素,并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继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该村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该村的发展。

2.1梅子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1自然地理条件状况

梅子村地形主要由山地,谷底等组成,海拔721米到934米。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一年四季分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降水量1436mm,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2.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根据对梅子村的实地调查显示,梅子村目前的土地总面积7438亩,该村包括8个村民自治小组,农村人口1294人,城镇人口70人,总户数46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48元,年均递增12%。梅子村辖区内农产业丰富,主要产业有林竹业、茶叶、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

2.2梅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梅子村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得知,梅子村的目前土地总面积4958170平方米,对2012年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可知梅子村农用地4419130平方米,占89.3%;建设用地152412平方米,占3%;未利用土地386628平方米,占7.7%。(1)农业用地,梅子村的农业用地主要包括耕地、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等。其中林地大约占该村土地面积3219250平米,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64.9;耕地大约占466620平方米,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9.4%;其他农用地733260平方米,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1.4%;(2)建设用地,梅子村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学校)、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和其他建设用地(娱乐设施)三大类;(3)未利用土地,梅子村未利用土地主要包括除开自留地、宅地基、林地等其他未利用土地(主要包括部分坡度较陡的山地、偏远地区地区的荒地等)。

2.2梅子村土地利用特点

(1)梅子村的土地相较于周边其他村,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总体上土地质量不高,整个梅子村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偏远地区很大一部分土地呈现撂荒的情况;(2)该村林地资源丰富,包括多种林业、竹业品种,整个梅子村林地面积(包括竹业)2012年为3219250平方米,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64.9%,所以,梅子村仍保持着较高的林竹比例,这为梅子村在未来生态环境建设中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2.3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因素判定

通过分析可知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1)居住用地比重偏高;(2)交通水利用地比重较低;(3)农村人均宅基地面积较高;(4)公共设施用地比重偏低;(5)人均耕地面积较低。

3.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措施分析

结合前面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所确定的制约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改善目前梅子村土地利用现状的措施主要包括:在国家农村用地政策的背景下,引进乡村规划师,完善新一轮农村土地用地的规划;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农村土地用地制度管理措施,防止违法用地发生;强化农村宅基地治理、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理。(1).加强农村基层人才建设,引进乡村规划师,在符合国家国土利用规划政策背景下,根据本地的实际现实情况,完善新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合理安排土地用途,防止非法建设;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各类农用地、生态保护用地、建设发展用地的规模和边界;(2).加强新农村的耕地保护,调查显示,人均耕地占有量低是制约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耕地保护关系到梅子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所以必须深入贯彻执行“落实国家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变”这一基本政策。(3).强化农村宅基地治理,处理好新建住房与宅基地复耕的关系,对梅子村建设用地增长过快特别是农村居民建设用地增长过快的问题,强化对农村宅基地的整治和管理。同时,开展新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加强农村小产权房的管理。

主要结论

通过对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证研究,得出了梅子村人均宅基地面积较高、人均耕地面积较低、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比例较低等结论,这些因素显示该村土地粗放利用和低效利用,其阻碍了梅子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

[2]黄冬梅.河南省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综合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02):85-90

[3]马艳萍.浅析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意义、原则和程序[J].工程技术,2011(18)

[4]徐美银.江苏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02):1-5

[5]王波.当前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1(12):173

[6]殷继勇.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新农村建设概括第7篇

“十一五”规划《建议》勾勒出的新农村景象令人向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精神文明,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实际增收,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的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本质,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村容整洁”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比较差,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要解决也存在轻重缓急的不同。有的急需解决,如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有的需要逐步解决;有的可能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现在首先要筛选整治的重点内容,如村庄内部道路、村庄供水设施、村庄排水设施、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村内乱搭滥建、人畜混杂居住、村庄废旧坑塘与河渠水道、古村落与古建筑的保护等。

新农村建设概括第8篇

陈锡文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尽管当前农业形势发展很好,但还面临很多深层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农业基础不够牢固。要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又能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就必须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建设,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提高效益。

一号文件的四大内容

陈锡文说,从2004年至今,中央已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新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明显”和“三个调整”:财政支农资金、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增量,都要明显高于上年;调整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费的使用方向,调整国家贫困县公益性、生态性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

二是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主要措施是“四个增加”: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

三是强调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以及经营环节、流通环节的各种社会化服务,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同时着力培养农村的各种人才。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的完善。

四是强调加强农村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使农村的经济体制和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还强调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能够行使合法的民益。

农村改革将突出四项任务

陈锡文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农村改革30周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工作的重点部署主要有四个方面:

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开展了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工作,重点是围绕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精简机构和人员。经过几年试点,目前全国已有一半以上乡镇进行了改革,中央正在总结各地的经验,以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国已有超过7亿亩(大约占全部集体林地的30%)集体山林实行了林权制度改革,基本上都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中央要求在改革试验的基础上,今年全面推进这项改革。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央要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运行机制。今年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还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进一步放宽对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门槛;二是进一步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国务院有关方面已经对目前农村在义务教育方面的债务进行了调研,并研究制定了在中央补贴和鼓励下加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乡村债务的具体办法。这个办法将在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实行。